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23-03-09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学校流感暴发疫情调查

分析洪雅县某中学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流感暴发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洪雅县某中学流感暴发疫情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结果 该校共发现流感病例151例,平均罹患率6.31%;其中高一年级发病75例,罹患率最高(11.19%),占总发病数的49.67%;住宿生发病126例,占总发病数的83.4%。病原学检测到此次流感暴发的毒株是甲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 结论 该学校流感暴发疫情以住宿生为主,其中高一年级罹患率高于其他年级。

2009-08-30/09-15,洪雅县某中学发生一起学校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疫情,经调查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四川洪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洪雅

620360) 作者简介:杨秀兰(1967-),女,专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洪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及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1.2 诊断标准

参考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1](2006年6月12日颁布)。

1.3 标本采集处理

采集暴发点早期(3d以内)患者咽拭子25份,置于无菌病毒采样液,即用冰排保存,在4℃低温条件下专人送检。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RT-PCR检测。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校于2009-09-01开学,共有4个年级,35个班,学生和教职工2392人。其中男性1299人,女性1093人;住校生1384人,走读生812人。教室人均面积0.98m2/人,宿舍人均居住面积1.5m2/人。 2.2 发病情况

2.2.1 流行病学调查

首发病例是高一.2班住宿制学生,于8月30日发病,出现发热(38.0℃)、畏寒、乏力、头痛,伴咳嗽、咽痛。患者发病前7d无外出史和流感样病人接触史。其家庭成员中1人发病,所在寝室3人发病,座位前后3排4人发病,所在班级先后15人发病。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发病时间集中在9月3日~9月6日,该校整体发病时间集中在9月5日~9月11日,首发病例所在的高一年级发病时间最早,随后高

二、高

三、初三年级先后发病。此次流感局部暴发累及该校4个年级,25班,共计151例,平均罹患率6.31%,其中高一年级罹患率最高(11.19%),占总发病数的49.67%;该校住宿生发病126人,占总发病数83.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于8月30日发病,9月6日达到高峰, 7~10日发病稳定在较高水平,9月11日开始下降,13日以来病例明显下降,暴发时间持续17d,见图1。

图 1

洪雅县某学校流感暴发疫情时间分布图

2.2.3 人群分布

此次流感局部暴发遍及全校4个年级25个班151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64人,男女性别比为1.36:1;高中生140人,占92.72%,初中生9人,占5.96%,教师2人,占1.32%。发病人数主要集中在高一年级,共发病75人,占发病总数的49.67%。 2.3 临床表现

151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123人(81.46%),畏寒115人(76.16%),乏力117人(77.48%),头痛110人(72.85%),全身肌肉酸痛96人(63.58%),咳嗽58人(38.41%),咽痛51人(33.77%),流涕48人(31.79%),恶心20人(13.24%),呕吐15人(9.93%)。

2.4 病原学监测

采集患者咽拭子25份,送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查出阳性5例,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甲型M基因阳性3例。 2.5 处理措施

2.5.1 严格疫情监测

网络直报人员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发现该中学一周内出现多例流感样病例后,迅速深入医院和学校核实调查。传染病报告实行24h值班制,每天上网(6次以上)浏览疫情信息,随时掌握疫情发展动态。

2.5.2 狠抓关键环节

流感暴发疫情发生后,卫生、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及时研究、部署各项防控措施,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两个专家组,明确了各小组的职责。对患病学生严格实施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努力切断传染源;对教学区、住宿区的定期消毒;对该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等高危人群实施流感疫苗应急接种,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学校采取放假2周措施。

2.5.3 加强宣传教育

在全县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采用专题讲座、板报、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了学生防病意识。制作发放《告市民书》、《告家长的一封信》、《流感防控措施》等宣传单,消除了广大市民的恐慌情绪。

通过对病例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定期消毒、疫苗应急接种、学校放假以及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51例病例均已治愈,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2],此次疫情有以下特征:①突然发生,迅速蔓延;②流行情况与人群密集程度有关;③全身中毒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较轻;④病原学检测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甲型M基因阳性3例。因此判断这次暴发疫情为流感局部暴发,病原学监测这次流感局部暴发的毒株是甲型流感病毒,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 引起此次流感局部暴发的原因:其一是由于首发病例未及时隔离治疗;其二是该校为住宿制学校,教室和寝室通风不足,接触密度大,首发病例继续在校学习、生活,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相继感染而造成局部暴发。因此,当学校流感疫情暴发时,及时发现和隔离首发病例,对密切接触者规范管理,学校将每日晨检、午检工作落到实处,及时按规定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将会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学校流感疫情暴发[3]-[5]。经流行病学调查,首发病例发病前7日无外出史和流感样病人接触史,无法追踪传染源头。

根据国家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之规定,中学教室人均面积≧1.12m2,宿舍人均居住面积≧2.7m2/人[6]。该校的教室人均面积(0.98m2/人)和宿舍人均居住面积(1.5m2/人)均低于国家标准,校内人群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拥挤,加上通风条件、教室和宿舍卫生都很差,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容易感染而发病[7]。

多数病例(包括首发病例)由于用药时间过长,病原学监测未检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较低(20.0%)。通过病原学监测结果:本次流感既有季节性流感,又有甲型H1N1流感。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人体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保护作用,所以在短时间造成暴发流行,少数病例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由于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8]。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类似,从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在今后流感防控工作中,要及早对现症病例和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检测,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9~10]。

洪雅县是一个农业县,部份地区经济、文化和卫生条件相对滞后,人们防病意识淡薄,加上学校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在学校发生流感局部暴发较容易。因此应加强学校预防流感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病原学、流行病学监测;推行合理的流感疫苗免疫策略;改善教学和住宿条件,从而确保流感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防止学校流感暴发,维护学生健康和正常秩序。

第二篇: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参考格式(参考)

报告汇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20XX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参考格式

前言

(疫情发现和处理经过简单介绍)

一、基本情况

暴发单位位置,基本情况,平面图,暴露人数,发病人数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地区(单位/班级/车间)分布: (用统计表表示)

班级/车间 涉及人口 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 罹患率

合计

(二)时间分布:(用直方图表示)

图2

xx小学病例发病时间分布0246810121416182022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3-13-23-33-4发病例数 (三)年龄分布:(用统计表表示,如暴发单位为学校可一岁一个年龄组)

年龄 涉及人口 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 罹患率 6-

7-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8-

9-

合计

(四)性别分布:(用表格表示)

性别

涉及人口

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

罹患率

合计

(五)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用表格表示)

症状

病例数

百分比% %

发热

咳嗽

咽痛

全身酸痛

头痛

流涕

呕吐

眼结膜充血

其他 1:

其他 2:

2、临床经过、预后,有无入院病例及重症病例

(六)环境及相关因素调查 1、环境卫生 2、室内采光通风状况 3、洗手池有无洗手液/肥皂放置 4、是否有经常性消毒 5、近期是否有集体活动, 6、疫苗接种情况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三、采样及检测情况

(一)采样情况

采样日期 (年/月/日)

采样数

急性期血清 恢复期血清

(二)送检情况

(三)检测情况

四、初步印象

五、已采取措施

六、存在问题和建议

调查人:

调查单位

第三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理工作,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南。

一、暴发疫情的报告

(一)相关定义。

1、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3、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疫情暴发单位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

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进行网络直报。

2、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

3、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当地负责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样本的关联。

4、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的结束,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当地专家组进行评估、确认,判定应以病例数恢复到当地发病基线水平为原则。

二、有关部门职责

(一)分级处理。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发生3起以上暴发疫情,或发生模较大且病因不明的疫情,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现场指导,必要时,省级、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现场指导。

各地可通过完善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就诊病人比例的基线资料,设立不同的预警水平,分类采取针对措施。

(二)部门职责分工。

当局部地区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负领导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职责如下: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开展医疗救治,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教育行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暴发疫情信息收集;负责疫情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指导辖区集体单位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医疗机构:负责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和隔离,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相关样本的采集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疫情暴发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或其他疫情暴发单位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一旦发现符合前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预警指标的事件时,应主动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进行报告,并每日报告新增病例情况;建立健全学校缺课/缺勤的监测、报告与管理制度;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主动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开展校园内的爱国卫生运动,清楚卫生垃圾和死角;做好单位配套设施(如洗手设备等)的装备。

三、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一)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核实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寻找发生感染并造成传播流行的原因或线索、查找传播链、分析传播原因,从而为制订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包括:

1、核实诊断

接到疫情报告后,各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

2、基本信息的收集

内容包括学校或其他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发生学校教职工和各班级的学生分布情况、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涉疫人数、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级、部门、楼层、区域);地理地貌、居住条件等。

3、进一步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病例及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患者资料:根据《流行性感冒病例调查一览表》(附表2),填写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体征,病情、病程,检验结果(X光、血象);医生诊断或印象;病人隔离、治疗情况和效果、转归;

(2)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分析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 (3)该单位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 (4)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内外集体活动情况; (5)环境状况(通风、一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 (6)必要时收集其他影响传播的流行病学因素。

(7)综合资料分析疫情特点、疫情的发展和疾病特征,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4、疫情追踪调查

疫情处理期间,疫情暴发单位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本单位每日新增病例数。疾病预防在控制机构据此及时更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在暴发疫情结束后一周内,补充完成《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二)样本采集。

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样本的采集。

1、采样种类

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鼻拭子,必要时,可同时采集血清样本。

2、采样对象

(1)咽、鼻拭子:发病3天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菲等)的流感样病例。

(2)急性期血清: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3)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的流感样病例。

3、采样方法

(1)咽拭子采集:对婴幼儿患者采集样本时,先将棉拭子用Hank氏液(PH7.4)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被检者鼻咽部涂抹数次,然后将棉拭子置于含有3ml Hank氏液的试管内送检。采集5岁以上患者样本时,棉拭子可不必用Hank氏液蘸湿。

(2)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头部浸入3~4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

(3)血清采集:采集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清液装至血清管中。血清样本应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4、样本采集数量

每一起暴发疫情一般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样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

5、样本的包装

样本必须放在密封并有橡胶圈的螺口塑料试管内,作好标记;样

本密闭后放入适当的塑料袋内;填写采样登记表,放入另一塑料袋密封。

样本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放入冰排,然后充填柔软物质,同一份样本可以放在同一个塑料袋内再次密封。

6、样本的保存和运送

采集人员填写《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病例样本原始登记送检表》(附表3),并将样本运送至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用于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的样本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在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的,应置-70℃或以下温度保存。无-70℃条件的,可在-20℃冰箱中短暂保存。血清样本可暂冻存在-20℃以下冰箱。样本应由专人运送。

(三)样本检测。

1、实验室检测目的

核实暴发疫情是否为流感暴发;并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发现流感变异株;预测流行趋势。

2、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

(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可用于早期、快速的实验室检测。

(2)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这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尽快明确疫情性质。不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

-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集标本,送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3)无论是否进行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和RT-PCR检测,都应进行常规的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尤其是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阳性的标本,应尽量分离到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测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仅作为一种推荐方法,供有条件的地区使用。

3、实验室检测方法 (1)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是流感实验室诊断中最常用、高度敏感、最准确的方法之一,所分离到的病毒可长期保存,并进行抗原性、基因特性分析。因此,常规用于暴发疫情实验室检测。

(2)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是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的方法,能检测出非常低水平的流感病毒的核酸,不管病毒是否具有活性均可进行测定。可选择区分流感病毒的A型通用引物、B型引物和能区分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的引物同时进行试验

(3)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

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可检测流感病毒的NP抗原和M1抗原,用于暴发疫情中流感样病例咽、鼻拭子或含漱液标本的快速检测。能在30分钟内提供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疫情性质,可在现场中使用,操作简便。

快速检测比病毒分离培养或RT-PCR的敏感性低,无法确定流感病毒的亚型,部分试剂盒不能区分A型或B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无法获得毒株及其分子生物学和抗原特征的信息。但鉴于其特异性高,用于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检测,阳性结果可高度提示疫情性质,阴性结果尚不能排除流感。

(4)血清学检测

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可采用本起暴发的分离株或国家流感中心每年提供的4种标准参照抗原,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如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方可进行诊断。

如果仅采集到病例的单份血清,可在相邻无流感暴发的地区,采集相应对照人群(50人份以上)的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可推断暴发流行的病因。

(5)其他检测:对于流感样暴发疫情,不能诊断为流感的,有条件的要开展其他病原实验室检测工作,以明确病原学病因。

(四)疫情性质判断原则。

1、单个病例的诊断按照国家流行行感冒诊断标准进行。

2、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五)疫情控制。

1、隔离病人

(1)对发热(体温≥38℃),或≥37.5℃伴畏寒、咳嗽头痛、肌

肉酸痛者,应劝说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安排在单独宿舍区居住,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

疫情发生单位指派人员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追踪记录转归情况。 (2)热退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恢复正常上课或上班。

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个人卫生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勤晾晒被褥、勤洗手、勤换衣、不合用手帕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巴,使用一次性纸巾擦鼻涕),发病后或接触病人时要配戴好口罩等。

3、疫情监测分析

(1)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强化每日晨检制度,发现流感样病人应劝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

有条件的地区,防保人员应每日参与学校晨检,指导学校开展晨

检工作,做好详细记录。督查学校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追踪学生缺课原因。测量体温时要注意安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全员测量体温。

(2)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内因病缺勤/缺课短期内异常增加时,应在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医疗机构门诊监测

医疗机构的门、急诊短期内发现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尤其是中小学生)明显增多时,应做好登记,及时向当地防保所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学校、辖区内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信息来源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疫情趋势,发现流感暴发苗头时及时预警。

4、在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高危险人群要减少避免集体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暂停或禁止学校等单位在疫情期间进行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员工)的接触,避免全校(单位)或较多人员集会。提倡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但应减少剧烈运动。

5、在疫情发生期间,相关单位要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日常性消毒可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疫情发生单位自行开展;终末消毒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6、加强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单位可采用张贴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7、预防服药

明确疫情性质为流感暴发后,必要时,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在疫情发生单位开展预防性服药。药物可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有条件的还可选用达菲(Tamiflu),用法参考WHO推荐量。也可选中药(方剂或合剂)进行预防。服药前要告知药物疗效、副作用等。预防性服药采取自愿原则。

8、应急接种

为控制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保护易感人群,必要时,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情发生单位中的易感人群开展流感疫苗应急接种。

附表1: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 附表2:流感样病例调查一览表

附表3: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病例样本原始登记送检表

第四篇: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柯萨奇病毒A16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VE71)等数种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的一种传染病⑴。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为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⑵,每年的5-7月为本病的流行高峰。2008年3月,安徽省发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后,5月2日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⑶。2010年4月份我县部分乡镇有病例报告,呈大面积散在发病,进入5月份城区病例报告呈明显上升趋势,疫情历时63天,累计报告发病316例,造成城区三所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经病原学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证实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引起的暴发疫情。现将一所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清水县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患儿。

1.2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讯地址: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史文成 姚银娣 王旭明 邮政编码:741400

2.2发病情况 累计报告16例,波及人数674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首发病例裴海鑫,男,4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小四班就读,于2010年4月29日发病,发病前一周内无外出史,家中其他儿童无发病史。末发病例彭潇轶,女,5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中一班就读,发病日期为2010年5月18日,诊断日期为2010年5月19日,患儿发病一周内在园内有生活接触史。

2.3时间分布 4月29日至6月5日,37天,累计发病16例。

2.4人群分布 病例发生在三个年级11个班,其中小一班3人;小二班4人;小三班2人;中一班1人;中二班1人;中三班3大一班1人;大二班2人。年龄分布:4至6岁之间,其中4岁9例,5岁4例,6岁3例。男性9例,女性7例。密切接触者512人。

2.5临床表现 患儿大多在口腔黏膜、手掌心、足掌心、臀部等散发疱疹,大多有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个别病例伴有1-2天低热。经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在1-3天疱疹可退去一半,5-7天痊愈。

2.6病原学检测 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其余4份为其它肠道病毒。

3.控制措施

3.1隔离传染源 患儿居家隔离,家长负责护理,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就诊,幼儿园闭园2周,如再出现新发病例,再顺延闭园时间。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隔离新发病例。

3.2改进卫生状况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加强日常清扫和消毒工作,对所有教室、寝室、玩具等进行终未消毒,被褥在阳光下暴晒。

3.3加强疫情报告 幼儿园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医疗单位在救治的同时密切注意疫情动向。

3.4健康教育 加强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倡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活动前后、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同时让家长手足口病和其它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社会的防病意识。

4.讨论

4.1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为2.63%,本次疫情虽呈暴发流行,但发病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温超过38.5℃仅有3例,病程短平均4天,没有收入病房留观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居家式隔离治疗,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的轻症的治疗规范,按病例发生的症状轻重程度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预后良好。

暴发原因:①家长防治知识匮乏,意识淡薄,患儿在医院确诊后也没通知幼儿园,致使传染源长期在园内存留,使园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②医疗机构防控意识淡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不足,报告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直接和间接感染造成疫情的暴发流行;③儿童对手足口病无特异性免疫,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有了一定的传染源就有机会造成感染,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发病集中在3-6岁,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有关,与5岁以下儿童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⑸的规律一致的。

5.参考文献

⑴李学云、石向辉、李丽康等,常州市福田区一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2(15).1887-1788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内部明传,2008 ⑶何佳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病特点及其防治,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2-24 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⑸张爱香、李燕婷、张佳琪等,一起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13(12):587-588 4

作者简介:1.史文成,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中专,民族:汉,职称: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职业:县疾控中心主任,医生。从事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

2.姚银娣,1961年11月8日出生,女,学历:中专,民族:汉族,职称:流行病主管医师,职业: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报告管理。

3.王旭明,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本科,民族:汉,职称:职业:传染病管理,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管理。

第五篇: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调查

分析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效果,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面对面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2009-09-12/10-09共发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177例(采样确诊7例),病例波及全院3个年级,8个系,男女之比为1.49:1,临床特征以中度发热为主,体温38.1~39℃占病例总数(135/177)的76.27%,咳嗽占58.19%。结论 该起暴发疫情为甲型H1N1流感。

2009-05-11我国内地(四川成都)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以来,国内多个省市陆续发生输入性或本土甲型H1N1流感病例,9月14日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属南充市高坪区境内首起疫情,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现报告该起疫情的调查结果,以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今后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

1.1 资料来源 南充市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

1.2 病例定义 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1版)判定。

1.3 调查方法 按照《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设计统一调查表格,面对面对病例个案调查和进行现场调查。

1.4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咽拭子送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

2 结果

2.1 背景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某镇,距区政府所在地3km,学院占地面积86.67hm2,共有2007-2009级3个年级,8个教学系,56个专业,1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总数7582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教职员工总人数919人。

2.2 发病经过 首例患者,吴某某,男,20岁,2009级土木工程系新生,家住距离学院5km的南充市顺庆区城区内,于2009-08-27新生入学,住在校内学生公寓33幢×室,9月12日早上起床后轻度咳嗽、咽痛、无其他不适,自行服用1d“金银花露”,每次20ml。9月13日早饭后乘公交车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父母健康),当天午饭后自感发热,而且咳嗽加重,即到当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体温38.5℃,采集咽拭子送市疾控中心检测。9月14日凌晨3点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而转入传染病院隔离治疗。

2.3 流行病学调查 9月14日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入该学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自9月12日以来,该学院陆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病例,截止9月14日,该学院累计报告类似病例44例,采集其中6例疑似患者的咽拭子送南充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全部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3.1 病例分布情况2009-09-12/10-09,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发病177例,(含7例病原检测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总数占该学院总人数(含教职工)的2.08%。病例分布在全院3个年级,8个系,其中,印包系发病最高,发病率为3.80%;人文系最低,发病率为0.77%,教职工无病例发生(表1)。

2.3.4 病例年龄分布病例年龄最大23岁,最小18岁,主要集中在19~2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64.41%(114/177),22~23岁年龄组发病最低,占病例总数6.21%(11/177)(表4)

2.3.5病例临床特征 1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体温38.1℃~39℃的中度发热135

例,占病例总数的76.27%;39.1℃~40℃高热病例14例,占病例总数的7.91%;37.1℃~38℃轻度发热28例,占病例总数的15.82%;有咳嗽症状的103例,占病例总数的58.19%;头痛的74例,占病例总数的41.8%(表5)。

2.4 控制措施 疫情发生后,高坪区政府随即成立了高坪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抽派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组、公安和卫生执法监督组进驻该学院,指导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学院并实施全面封校、设立隔离区、医学观察区,对现症病人实施就地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收入留观区实施医学观察,发病的班级停课,对正常上课的学生实施巡诊排查,并早、中、晚进行体温检测[1]。截止10月9日最末1例病例明确为止,全院共监测排查学生7582人和教师919人,其中,医学留观488人,隔离治疗病人177人(含7例病原学检测确诊病例)。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该起疫情发生的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但177例患者均是入学15d后才陆续发病,按甲型H1N1流感最长潜伏期为7d[2]的流行病学特征判断,患者均是入学后感染发病。09级新生入学后即开始在校内军训15d,200

8、2007级老生从9月1日正式行课后均在校内或本市城区内活动,因此,可认为该起疫情的传染源应为本市本土病例。

3.2 疫情起因 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为09级土木工程系新生,家住本市城区闹市区,距学院5km,回家频繁,居家附近某高校已有甲流感发生,由此感染上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性大,加之军训时天气炎热,体力消耗大,睡眠较少,军训后又冷水冲凉,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发病后未及时隔离而引发该起疫情[3]。

3.3 流行强度 该起疫情为高坪区境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持续28d,发病总数177例,罹患率为2.08%,流行高峰主要集中在第1个最长潜伏期后的9月12日~9月18日7d内,发病116例,占发病总数的65.54%,检测部分病例病毒核酸全为阳性,符合甲型流感病初2~3d传染性最强,流行区域3~5d可达发病高峰,2~3周内即迅速消失的流行特征[4]按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方案(2009年试行第1版)》诊断标准,病例临床症状体征相似,即按确诊病例处置。

3.4 病例临床特征 该起疫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咳嗽为主,体温38.1℃~39℃中度发热病例占总数的76.27%,咳嗽占病例总数的58.19%,随着体温下降而症状逐渐消失,病程持续3~5d基本痊愈。与季节性流感相比,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不明显,可能与该起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力较弱有关[5]。

3.5防控措施分析与效果评价 本次疫情由于发现及时、诊断快速、政府重视、方法科学、各部门协调配合、在短期内较好地控制了流行,且无重症病例。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护了师生员工的健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省、市疾控专家亲临现场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疫情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关键;在学校开展晨检、午检和巡回排查、是发现传染源的必要手段。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蔓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讲话下一篇:民族风情街招商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