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流程论文范文

2024-01-31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数据;全流程管理;數据分析

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ERP、MES、PDM(PCM)以及OA办公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广泛应用,由不同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来说,要始终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工作,注重挖掘企业档案数据信息所承载着的档案知识,用以服务企业技术革新、管理升级,推动档案工作自身提质增效。

1 企业档案数据信息及特点

1.1 企业档案数据信息

首先是电子文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制造等主要在各种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又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盘等各种介质载体中。这些生成的数据信息需要借助计算机、办公软件等数字设备实现解压、阅读和处理,并在通信网络(互联网、局域网)中实现电子文件的生成与传送。需要从这些电子文件中数据形成之初便要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企业档案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其次是电子文件归档。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例,新产品的前期设计研发中使用到的三维设计技术、CAD设计软件技术等,由此产生了大量电子数据,这些新型产品立项、设计及定型生产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以及产品零部件加工、改造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主要以电子文件及其相关属性元数据信息存储,这些数据在存储归档过程中,借助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在线自动数据信息采集归档。

1.2 企业档案数据信息特点。

1.2.1 信息化生成。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项业务流程信息化成为发展趋势,由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动了档案内容信息化生成。

1.2.2 数字化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设计制造业技术研制、方法革新。当前,飞机设计、船舶制造等行业和领域的研制无不采用数字化协同技术,如三维数字模型、CAD制图应用,已经成为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的重要数据源。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推动了企业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发展进程,需要做好新业态下企业档案数据管理。

1.2.3 痕迹可追溯。数字信息时代,企业的重要、核心产品设计及工艺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为有效防止核心技术泄露或商业秘密被侵犯,需要做好企业档案数据信息安全妥善保管。电子信息数据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中具有可追溯性,使企业信息数据有迹可查。

1.2.4 服务知识化。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档案的传统实体形态,也使得档案管理知识信息开发利用更加便捷。企业档案职能之一,便是做好实体档案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转变,以保障数字时代“社会记忆”的完整性,以及提高优质的信息知识服务。

2 企业档案数据治理现状

2.1 档案数据集中度较弱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重生产、轻档案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产品升级速度更快、周期更短,由此在企业生产、研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数据信息。但,现实中,企业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档案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导致企业档案数据集中度差,档案数据集中管控能力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聚合效应。

2.2 档案数据源质量不高

目前,企业档案数据主要来自各个部门在履行其部门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数据信息,存在档案数据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档案数据源不规范、不完整,以及不齐全的现象较常见,冗余的低价值密度档案数据增添了后期档案管理成本。

2.3 档案数据管理效率低

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档案数据管理理念尚未真正建立,档案数据分类主要依靠手工著录,赋予其相应的管理编码,较低的档案数据管理效率、不畅的档案数据业务流程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数据管理效率。

3 企业档案数据全流程管理

3.1 企业档案数据收集

企业档案数据收集,主要是指根据企业档案归档范围,利用各种档案管理系统,将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数据信息进行收集、获取。为确保企业档案数据及时、完整收集,需要将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及工艺文件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合同/标准/试验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办公OA系统、SAP/PDM/CAPP/质量系统等等,主要业务工作系统连接,建立畅通接口,确保档案数据便捷导入。重点要做好企业产品生产、经营销售、设备仪器、技术管理、计划统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财务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及工程建设,以及党/政/工/团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数据信息收集。

3.2 企业档案数据存储

收集是企业档案数据管理的第一步,鉴于企业档案数据非结构性及保密性要求高的现实需要,将收集起来的企业档案数据进行安全、保密存储至关重要。企业档案数据存储介质、存储模式和存储能力直接反映了企业档案数据的加载效率、存储效率和检索效率。因此,应大力实施企业档案数据异地容灾备份,有效应对企业档案数据可能面临的黑客病毒攻击、误操作等“软”性难题,以及地震、火灾或硬件等“硬”性难题。此外,要根据企业档案数据常见格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保管。如,文本文档选用“DOC、PDF”格式;数据(库)文件选用“XLS”格式;图像文件选用“JEPG”格式;图形文件选用“DWG”格式;视音频文件选用“MPEG”格式,等等。

3.3 企业档案数据整理

大数据时代,企业档案数据呈现出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特点,如日志数据,企业视音频档案数据,此外,网络时代,存在着较强的显性化、隐性化的数据信息,导致企业档案数据与数据之间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关联性。因此,做好档案数据存储后的整理工作,根据档案数据透露出的内在关联性,做好档案数据的整理、重组、交融、建构及创造等,有利于揭示企业档案知识单元的内在数据逻辑结构和系统性,为企业档案数据利用打下基础。

3.4 企业档案数据利用

企业档案数据利用涵盖挖掘与分享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基于企业档案数据蕴含的知识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及开发环境,在企业档案数据信息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后者,则是基于企业档案数据收集系统、企业档案数据检验系统、企业档案数据鉴定系统和企业档案分类归档系统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局域网等技术,搭建企业档案数据查询、利用、共享平台,实现企业档案数据资源共享,发挥企业档案数据最大利用价值。

3.5 企业档案数据管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档案数据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档案数据形态多样,价值密度较低,在收集、存储、利用基础上,要做好企业档案数据管控,要从档案数据的价值性、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采取全面管控措施,建立涵盖企业档案数据管控目標、对象、流程、规范等若干内容的档案数据管控体系,重点是要处理好存储档案数据分类、分享、分析和销毁等环节,注重做好档案数据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档案数据质量可靠、安全。

此外,还要加强企业档案数据重要性的宣传普及,使企业全体员工高度重视信息时代企业档案数据的极端重要性;做好统筹规划和分布实施,立足企业档案数据管理现状,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不同阶段做好企业档案数据管理;高度重视企业档案数据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熟练掌握档案数据整理、挖掘、分析和共享技能,推动信息时代企业档案数据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芙蓉.新时代军工企业档案数据的全流程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20(3):64—66.

[2]王强.企业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背景、方向与策略[J].中国石油企业,2020(8):69—72.

[3]杨晶晶.设计企业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研究[J].北京档案,2020(2):26—28.

[4]张雅丽.企业档案数据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2020(21):73—74.

[5]张宁,宫晓东.企业档案数据资产概念的辨析与确立[J].档案学研究,2017(6):57—60.

[6]李夏.谈企业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编制意义及难点[J].兰台内外,2019(19):73—74.

[7]黄华.企业档案管理中大数据分析法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1):180—181.

作者简介:陈琬(1982.06— ),大学毕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馆员,研究方向:企业档案数据治理。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改革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

【关键词】时代变化 高校图书馆 管理流程 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信息涌入了人们的生活。图书馆是藏书量最大的地方,其中有许多期刊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才能够方便读者阅读,并且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象征,是用来传播文化、进行教育宣传的地方。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通常都是采用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分散式的管理,通过把各种书籍进行分散管理,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书籍;二是将每一个工作人员负责的书籍放在一起,这样做不仅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还便于读者的借阅,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管理人员对整个管理流程不熟悉。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采取集中式的管理,通过把图书管理人员集中到一个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组织起来的团队,不仅有各种书籍的专门负责人,还可以使他们能够及时地沟通,使每个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对整个图书馆管理流程熟记于心。当图书馆的任何一个管理环节出现问题时,都能够及时地解决,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地加入现在的高新技术。

一 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变化

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它由众多部分组成。同时图书馆又处在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外部的影响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图书馆读者颇多,但是他们的需求不同,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及时地听取读者的意见,努力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由于信息化時代的来临,更多的书籍期刊大量涌出,并且这些书籍期刊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大高校应该增设电子阅览室。各个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及时地抓住这些外部影响因素,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

2.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面积较大,藏书种类和数量颇多,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变化会牵扯诸多方面。这些内部环境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改革。其中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首先,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工作方式的内部要求一定要遵守,图书馆管理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只有合作起来,才能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若是对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一定要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地进行工作。其次,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听取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图书馆里的许多书籍经常无人问津,这使得一些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思考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尽最大的努力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争取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 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创新

1.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实行柔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对广大的读者也要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为图书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前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往往只偏重对“物”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因此在新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改革,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借助新的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的管理。

2.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业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地对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地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能够快速地使用各种新的图书馆管理技术。众所周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大多不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如今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利用网络技术把图书馆的书籍与广大读者共享,争取把图书馆建造成一个共享知识的地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3.运作方式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国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使高校图书馆更加开放。然而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领域,并且能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了互补,能够让更多的资源得到共享。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仅使读者与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也建立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样能够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读者读到更多的书籍。各个图书馆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管理组织的创新

通常一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是面积较大、藏书数量颇多的地方,需要大量的人员来管理。在新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时,一定要对其管理组织进行改革创新,管理组织在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组织存在严重的官僚性,许多的管理组织都是机械的,它们根本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在新的时代,图书馆管理组织应该打破官僚主义形式,摒弃各种集权以及分权现象,并且在对图书馆管理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杜绝各种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改革高校图书馆管理组织,使图书馆管理组织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使图书馆更加充满活力,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热爱,促进我国图书馆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 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人员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的时候,要采取多方位、多角度的管理模式,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同时在工作中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应注重对现代技术的运用,采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使大量的书籍信息得到统一、一体化的管理。这样不仅节约了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劳动力,还方便读者进行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发展中,其管理流程也会越来越科学、便捷。

参考文献

[1]牟平、牟梅、李彤.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群.信息时代图书馆期刊管理流程重组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

〔责任编辑:庞远燕〕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是从目标设定到目标达成的整个过程,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员工的薪酬、晋升、工作绩效都与它有关,一个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员工潜在的培训需求,进而对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在企业内部形成长期的学习型组织氛围。绩效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起到非常的的作用,可以大力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薪酬激励,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个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血脉。企业生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人才并有效的管理、运用发挥是一个卓越企业的标志。 员工的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人均收入也有所增加,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也会逐步的增加,这样企才能做强做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改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明确定位。企业绩效管理部门应明确绩效管理的目的并定好位,必须依照企业的价值观,加大力度宣传明确绩效管理的目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员工的工作绩效与薪酬、晋升挂钩,使绩效管理的思想深入员工的心中。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起按岗取酬的奖金分配机制,进一步拉大员工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工作发展进而整合为公司的成长。增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完成”的意识,树立企业整体的绩效管理理念。

(二)完善考核流程。企业发展中完整的考核流程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恰当的考核标准和内容;(2)具体的考核对象和时间;(3)选择合适的考核人员和方法;(4)制定考核程序,实施考核工作;(5)公开考核结果,收集反馈信息;(6)设置申诉程序,及时有效沟通。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运行层面上的具体实施是注重考核后的工作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成败是有绩效考核的效果决定的。企业必须构建整个绩效考核流程,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绩效考核重心放在“核”而不是“考”,逐步完善各项考核流程。

(三)绩效管理的推广和实施。推广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以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为保障在集团内建立起由部门到个人,分职类和职层,根据季度、年度进行调整的绩效考核体系。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依靠企业全体员工参与运作才能实现,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后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各部门的负责人、人事专员等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顺利推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和落实。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涉及多种行业和工种,绩效管理部门,应该就加强各个行业和工种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广泛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为每个工种的员工做出职位说明书,使员工明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职责,自愿接受考评。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绩效考核指标也不同。企业员工需要得公平、公正的评价与认可,这样能够很好的维持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营造适合的企业环境。绩效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企业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它的运行,绩效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动态地调整,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避免错位现象的发生。从整体机制上保障绩效管理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在绩效考核中有不正当的行使权力出现时必须追究其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适合绩效管理的企业环境。

(六)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必须从整体发展战略的眼光来构建人力资源的机制,使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机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实施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部门研发、推广、管理的制度,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实施,全体员工都参与,以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及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来建立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

三、结语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现代企业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现代企业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 精细化财务管理 含义 特点 意义 策略

一、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含义

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其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精密,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指针对具体业务工作要做到有条有理事无巨细,针对各项财务收支都要做好详细记录,针对各项经济活动要拥有规范业务流程,并且做好财务审核和监督工作,确保实现财务管理的具体化和精细化,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要注意管理的落实,同时要使财务管理覆盖到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确保财务管理内在价值的实现。

二、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点

1.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科学的调查研究,同时进行精密的控制与管理,要求其提供的信息必须科学有效。对经济活动所有责任人以及执行者都需要进行考察,再将获取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与操作分析。只有企业实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2.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根本。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企业要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经济效益,并根据经济效益对投资方向进行确定,对企业长远规划进行科学预算。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达到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有效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3.全面拓宽了财务管理内容。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所有企业财务监督与管理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细化分解以及整合分析,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管理质量,同时解决具体的经济财务管理问题。随着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宽,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能够使财务管理方案和决策得到优化,能够使企业经营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综合企业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4.有效利用了科学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有效利用了管理学原理,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具体工作规范等,使企业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工作岗位职责得到了细化,内部管理力度得到了加强,使企业管理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思想转变。

5.财务管理实现了“三个”转变。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要想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财务工作就必须由过去的后方静态管理向现代的前方经营阵地管理转变,并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业务流程,达到企业财务预算和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此外,企业财务管理还必须由过去的机械运算向现代的人工有效管理服务转变;再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也必须从过去的单纯数据核算向现代的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转变,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密切合作。

三、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1.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向企业提供具体、真实、有效的经济活动信息内容,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还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疏失引发的风险问题,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2.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使企业经济活动更加透明,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去向,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也可一目了然

并且企业能够根据其所提供的经营收益信息来对某项经济活动是否有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企业未来的经济投资方向和企业业务项目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实现优化管理的目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找出项目和业务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向合作单位和投资人等展示企业运作的整体流程以及效益分析,使合作单位和投资人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从而更加信任企业

同时也易于管理和控制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彼此间更加友好的合作与交流。

4.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财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控企业项目以及业务流程,从而有效地将财务分配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搞好预算管理,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靠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发挥财务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四、实现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1.进一步转变财务管理职能。企业财务人员有义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如今财务工作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的记账核算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因此作为财务人员必须转变思想,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为企业领导决策、分析、预测、控制等做好服务工作。并且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要求财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财务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2.开展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要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就要做好企业税收筹划工作。首先,财务人员必须熟悉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防发生错误纳税问题;其次,财务人员要能够对税收法规政策灵活运用,使税收筹划合法合理,从而有效降低税负成本。切记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则必须遵守,开展税收筹划绝不能在违犯法规的条件下进行。

3.确保财务分析的准确及时。企业要深化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确保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及时。企业要从财务的角度出发,运用财务方法有效地对企业的运营业绩、财务状况、现金流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客观地反映出消费运营情况,为企业运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针对企业重点业务以及重大财务变化情况要进行跟踪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例如营业收入分析报告、成本费用分析报告、经营利润分析报告等等。企业财务分析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透过数字看实质,总结运营成果、提出现存问题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

4.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力度。企业必须设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内容有:建立财务制度、财务预算、资金、筹资、投资、收益、财务信息、财务风险等各项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进一步细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存量进行调整,掌握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情况;加强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融资管理水平,做好企业资本结构控制;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功能;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预算和授权控制力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首先要建立简便易行、突出重点和管理规范的内控制度体系,同时也要做好制度的落实执行,确保执行效果和效率的实现。

5.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好坏,财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自然有利于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现,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具体来说,企业可通过组织财务人员参观、学习、培训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活动的方式让财务人员充分交流工作经验,促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五、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注意事项

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作为日常化、制度化内容长抓不懈。所以,具体工作中有一些注意事项:

1.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具体情况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会不同。因此,企业必须抓好创新工作,随时改善财务管理中的不利环节,确保财务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规划协调统一。

2.作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后勤保障等部门机构,必须适应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财务管理部门与各部门机构能够相互配合开展工作,共同创造更大的企业利益。

3.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脚踏实地、廉洁高效、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奉献。

六、结语

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施,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利益,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企业实施整体精细化管理打造良好平台。企业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科学统筹,规范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宏彬.企业财务管理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11期

[2]张宝定.企业精细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精细化[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1期

[3]荆正堂,刘子阳,吴兵.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J].现代金融.2009年05期

[4]赵志莉.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当代经济信息.2009年11期

[5]杨梅.谈精细化财务管理的优势及实施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6期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科研档案是科研院所重要的档案资源,承载着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前期收集、整理工作是科研档案资源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目前科研院所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中的难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从协同机制、管理流程、人员职责、资源利用等多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系统性地推进科研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科研院所 科研档案 归档 管理机制

科研院所从事国家前沿性、探索性、创新性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科研课题研究与开发,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研发过程和成果产出的真实记录,是科研院所档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档案类别,记录着科研院所科研发展的轨迹,是科研能力继续开拓创新的基石。

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源广、类型多,有国家纵向科研课题,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等;有横向科研课题,比如来自企業的课题;还有国家军工科研课题等。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科研档案前期收集工作还存在很多难点和不足,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并推进落实。
一、科研课题材料归档工作现状分析

科研课题研发周期一般长达3年至5年,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贯穿于课题研发周期各环节中,从课题申请立项,到课题研发、中期总结、课题验收以及后续科研成果获奖应用等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科研文件。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课题材料归档不全,归档时间严重滞后于课题结题时间。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并分析了造成科研材料收集不完整、归档严重滞后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课题组档案意识不足,未建立归档工作机制

科研院所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科研人员的关注点集中在科技创新和成果产出上,容易忽略课题研发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课题负责人对科研档案价值认识不全面、归档意识不强,在承担课题之始未将档案工作列入整体规划部署。科研人员在研发中形成的科研材料未被及时收集且版本混乱,致使后续存档材料存在不规范或版本不统一的问题。

(二)科研材料类型多样致使归档不齐全

基于任务来源和研发内容不同,科研课题产生的科研材料从存储介质和呈现形式上差别很大。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科研材料分为纸质材料、电子材料、声像材料等;按照材料有效形式分类,科研材料分为加盖签章的正式材料、研发产生的过程材料;按照文件来源分类,科研材料分为单位形成的内部材料和接收的外部材料;按照课题研发阶段分类,科研材料分为申请阶段材料、合同签署材料、研发过程材料,以及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设备研制材料与课题成果应用材料等。

科研材料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为齐全完整的归档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纸质形式呈现的科研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容易开展,而依赖运行平台的软件程序和硬件产品相关材料收集难度很大。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直接影响后续档案价值呈现和科研历史记载。

(三)人员流动增加相关课题材料归档难度

研发周期内科研人员及兼职档案人员的流动是导致材料归档不齐全的因素。当科研人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未结题前离职时,在工作程序中经常忽略掉前期形成科研文件的内部移交工作,致使后续课题归档材料不齐全。

兼职档案人员变更造成科研课题缺少固定人员跟进,负责归档的临时人员不能掌握课题整体情况和课题过程文件,使得归档工作推进难度大,归档材料质量差。

(四)课题上报材料未妥善保存

目前部分国家纵向科研课题有中期评审、年度总结等管理环节,并且在课题验收工作中提出档案验收要求。课题组完成评审和验收工作时,会汇总形成正式签批盖章的课题研发文件。然而有时由于未留存备份或复印件等具体原因,通过评审或验收环节的课题,后续归档材料依然存在有效性差、格式不准确、签批不完整的问题,无法满足《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规定的案卷内科技文件应齐全、完整,签章手续完备的要求。同时由于课题成果应用材料和获奖材料产生时间晚于课题结题时间,办理人员缺少主动补充归档的意识,造成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得不到有效保存。
二、管理思路与推进措施

档案管理是科研课题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不能脱离于课题管理过程。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科研材料归档工作是一项横向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人员协同完成,科研材料的齐全性依赖于课题管理与研发环节中的每一位参与人员。目前归档工作在科研院所一般没有流程性约束措施作为保障,推进难度非常大,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科研材料归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建立科研材料归档工作协同机制

基于科研课题文件产生或办理于多个部门,故科研课题材料归档工作具有协同性,以笔者单位为例,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办理科研课题合同、合作协议、重要科研节点文件等管理性文件;课题组产生所有研发过程文件;财务管理部门办理课题经费相关文件;设备管理部门办理设备采购、设备出入库管理文件;科研成果管理部门办理知识产权、课题获奖等相关文件;综合档案室作为科研院所档案综合管理部门,被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能够推进并落实科研材料归档要求,联合科研课题管理部门和科研课题承担部门,建立一种适合单位现状的归档协同机制,完善归档体系和制度。科研材料归档协同机制应明确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整体归档流程、归档文件要求、归档推进机制、不归档管控措施等(见图1)。

以笔者单位推行的协同工作机制为例,将科研课题建档与科研课题管理同步:首先,在课题立项节点提出建档要求,在管理部门和课题承担部门同时建立课题档案文件袋,注明归档范围和要求,督促、提醒相关人员及时收集产生或经手的材料;其次,在课题评审或验收环节注重建档工作,将评审或验收后的材料交由专人收集与整理;最后,明确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承担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工作人员,将档案收集预立卷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流程。当协同机制建立起来,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遵守这一机制时,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制定覆盖全面的课题归档范围

科研课题归档材料的质量管控以及其齐全完整性应由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兼职档案人员审核确定,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指导。目前科研院所单位内部的《科研档案归档范围》做不到有针对性地形成每个课题详细的归档目录,所以档案管理部门的精细化指导能够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完成归档工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滞后归档的问题。精细化指导工作模式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科研学科专业知识,熟悉课题生命周期过程,具有准确审核课题完整性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去了解、研究每类科研课题的研发流程,深入课题研究过程,掌握课题产生的材料,制定翔实且覆盖全面的《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从档案专业性指导角度解決和推进科研课题归档的部分难题。

(三)培养专业度高、稳定性强的专兼职档案人员队伍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包括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和部门兼职档案人员,是科研材料归档工作推进完成的主要力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结合专业学科知识,组织编制科研档案分类表;指导、检查科研课题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工作;参与科研课题验收鉴定,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兼职档案人员要掌握课题研发过程,具备科研档案知识,协助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收集并整理课题文件,完成课题预立卷和移交工作。

在科研院所,无论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还是兼职档案人员一般还会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事项,在档案专业知识积累和档案工作连续性上,有时无法做到持续跟进,这直接影响科研归档材料的质量。因此,科研院所应自上而下建设一支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并注重档案管理知识的宣贯和档案工作稳定性的保持。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应从单位档案体系长期建设的角度确定,兼职档案人员至少要跟进完成所负责科研课题的研发周期。

(四)加强科研档案知识培训宣贯

兼职档案人员是科研材料归档工作的主要实施力量,他们所具备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意识对档案收集工作具有正向推进作用。为了保障各环节人员对科研档案工作要求认识一致,科研院所应以不同形式进行螺旋式档案知识培训,推进内部对科研档案基本知识、科研材料归档范围、各级人员职责、档案后续利用价值等方面的宣贯,不断促进科研管理和研发人员形成科研材料归档意识。

(五)探索建立科研材料归档的约束措施

科研档案协同工作机制是归档工作的基本架构,人员档案意识是归档工作的质量保障,专业且相对稳定的档案人员队伍是归档工作的实施力量,而一系列有效的归档管理措施是归档工作的保障机制。材料归档是保障科研档案支撑其他科研业务工作的基础,应制定能够推进归档工作的有效约束措施。笔者通过调研多家科研院所单位,发现归档约束措施有以下几种:第一,将归档工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事项,部门滞后归档影响年度绩效考核成绩;第二,将归档工作与员工职称评定对接,当个人陈述业绩缺少档案文件佐证时,不计入有效业绩;第三,将课题归档工作与相关负责人后续课题申请关联,未按期完成当前结项课题归档工作直接影响新课题申请工作;第四,在离职人员办理离职手续期间,严格监督并推进滞后课题完成归档等。无论科研院所采取何种措施助力科研材料归档工作,建立归档约束措施仍是解决归档工作滞后的有效途径。

(六)建设科研档案利用系统

科研材料收集与整理过程是分散和零乱的,而档案利用又是集中与系统的,并且当前科研档案利用的需求早已从原始档案材料转移到档案内部信息上。传统纸质档案利用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科研档案利用需求,科研院所应具备先进的快速定位档案信息的管理系统,开发存量档案价值,建设档案资源系统,提供有效档案信息服务,让科研人员快速获取所需档案信息,正向推动科研人员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从而提升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单位综合档案室在科研档案利用方面,应不断提升专业度,将档案使用者宽泛的档案需求迅速提炼并转化为具体档案信息,借助专业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定位档案资源,提供利用服务。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科研课题管控力度的加强,多类科研课题增加了档案验收环节,在验收流程上要求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参与评审,为档案管理部门切入课题管理流程提供了有利契机。笔者希望国家科研任务下达单位在管理环节中增加对科研课题档案的验收工作要求,在课题合同条款中增加对科研文件的归档要求,为科研档案的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希望科研院所制定内部管理措施,使科研课题材料的归档与利用工作更加规范和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斌,徐拥军.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J].档案学研究,2016(3):25-34.

[2]潘世萍,贺真,徐云,李名选.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构成及特点初探[J].北京档案,2013(10):13-16.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论文下一篇:挖掘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