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2023-09-10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第1篇

经过大学四年的物流专业理论学习,我们对于物流的定义,物流基本功能,物流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缺乏的只是这些先进理念与管理思想及手段在社会中的运用。我们通过物流专业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对于物流有更加深入得理解,同时培养我们在物流活动中灵活运用物流技术和管理思想的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社会阅历,使我们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提高竞争力。

二、实践内容

经亲戚介绍我有幸进入了天津连强利建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活动,作为仓库管理员的我对于物流七大基本功能的仓储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天津连强利建材公司是一家规模不太大的建材公司,主要通过钢材、水泥、砂子等产品的销售来进行盈利的。由于资金有限,或者是对物流不是太重视,公司尚未安装先进的仓库管理系统,许多活动有人工来完成。作为仓库管理员,我主要工作是协助主管人员进行验收公司采购的产品,入库,产品入仓仓储位的筹划与摆放,堆码,出库,产品盘点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经验。

1.在验收商品时,仓库管理员应对照采购订单或计划单(包括合同)上的物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进行验收,核对材料是否与采购订单或计划单相符,无订单、计划或与订单、计划不符,仓库管理

员有权拒收。

2.仓库管理员根据需用计划及供方的承若对进场材料进行验证,包括对包装、规格型号、数量质量标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要求、合格证书等软件资料进行验证、验收,并填制《建材计量检测原始记录表》。

3.建材入库时,仓库管理员应根据材料性质分别进行检尺、过磅、收方计量、清点数量,以实际数量验收,不得弄虚作假。做到建材入库随货清单、验收记录和收料凭证相符吻合。

4.在水泥质量验收时,查看水泥包装是否有破损,清点破损数量是否超标;用手触摸水泥袋或查看破损水泥是否有结块;检查水泥袋上的出厂编号是否和发货单据一致,出厂日期是否过期;遇有两个供应商同时到货时,应详细验收,分别堆码,防止品种不同而混用。在水泥入库保管时,要注意水泥库房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或积水坑,库房墙壁及地面应进行防潮处理;水泥库房要经常保持清洁,散灰要及时清理、收集、使用;特殊情况需露天存放时,要选择地势,便于排水的地方,并要有足够的遮垫措施,做到防雨水、防潮湿。

三、物流理论和思想

在这次物流专业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点:

1.二律背反效应。也称为效益背反效应,在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效应。所谓“效益背反”是指对于同一资源(例如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使另

一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就拿水泥的包装而言吧。若采用三层纸包装或采用旧袋装,这样节省了木材资源,降低了包装成本,但是水泥产品从出厂到经销商再到用户的手中,经过多次的装卸搬运,水泥损失情况严重,储存和运输等多个环节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

2.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思想。所谓物外包,是指企业为集中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非核心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公司运作。毕竟资源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将所有业务都能够做得很好,非核心业务外包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本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建材产品的销售,公司应该在营销方面加大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源,以至于营销方面投入不足。专业的团队应做自己擅长的事,基于风险因素的考虑,本公司应该选取一家信誉良好的物流公司,与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

3.仓储成本与效益。仓储成本占据了物流成本很大的一部分,仓储成本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济效益。仓储成本主要有保管费、仓库工作人员薪酬与福利、叉车等机械设备折旧,燃料费,办公费用等。本公司仓储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要想降低仓储成本,只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合理规划储位,降低装卸搬运次数。物资进出仓库主要依靠装卸搬运作业来完成。装卸搬运机械的设备折旧费用,是仓库内搬运装卸成本中比重最大的费用。同时装卸搬运还会消耗大量活劳

动,需支付搬运工的工资,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仓储成本。因此合理规划储位是相当重要的。二是要加强材料、成品在库质量管理,减少保管中非正常损耗。库场储存的物品质量完好,数量准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仓储管理质量。为了避免或降低货物耗损,公司应采用ABC分类管理的方法。价值量高,数量较少的要实行重点管理,比如特种钢材,要及时盘点,定期进行物品在库检查,确保账单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在实际工作中稍有差错,就会使账物不符,所以,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实际储存情况。对其他的物品管理相对松点,以便减少管理成本。

三、专业实践心得

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感觉到实践与学习必不可分。在企业里的实践活动使我更深了解了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司说过这些话:“树立高尚人品,学习先进经验。发挥聪明才智,弘扬团队精神,付出辛勤劳动,必获丰厚回报。有智慧献智慧,无智慧献汗水。无智慧无汗水,请远离我公司”。使我受益非浅。我深知:学校让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运用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技能。

在这工作期间,我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努力的去了解仓库的管理制度,笔记本里不时记载着仓库的优、缺点,结合现实与概念给仓库提些专业的意见,改正仓库所存在的问题。每天都很有规律的上下

班,与学校上下课虽是差不多。身份改变了,学习的重心也就改变了。我不再是抱着书本学习的学生,而是企业中的一员,开始思考者如何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回想自己在这段期间的工作情况,经历了很多学校所学不到的东西,对此我想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心态的问题,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中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作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刚毕业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很多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2006年3~4月期间,“大学生与学校关系研究”课题组就教学领域中大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从物流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硬件资源四个方面调查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0%,评价为“比较满意”的学生占35.7%,而评价为“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则分别占到43.7%、9.1%和3.7%。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作为学校教学任务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成为目前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物流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高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却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扩大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多数高校缺编严重,师生比过低,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规模无法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需要。200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370Z万人,全国高校师生比达到1:18.2,有的高校甚至超过1:35,远远超过了美国1:14.2和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14.4的水平。假如按照1:14标准计算,我国高校目前尚缺数万名物流专业教师,特别是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任课物流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师生比的拉大直接导致物流专业教师特别是基础课物流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物流专业教师工作压力激增,物流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忙于应付上课,无暇顾及备课和进修,组织教学难度加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伴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出现巨大缺口,大量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物流专业教师队伍中来。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35岁以下的物流专业教师已占物流专业教师总数的46.44%,35~45岁的物流专业教师占32.45%,而45岁以上的物流专业教师则仅占21.11%。大量青年物流专业教师的涌入,给高校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缺少老物流专业教师的传、帮、带,青年物流专业教师暴露出不少弱点,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物流专业教师比例太低,据统计,2003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物流专业教师中,最高学位为博士者仅占23.49%,而美国、英国、德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是62%、70%、100%。物流专业教师学历偏低导致我国高校大量存在“本科生教本科生”甚至“本科生教研究生”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水平,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增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教师梯队尚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基础不扎实,甚至完全没有专业背景,在此情况下许多物流专业教师只得照本宣科,这种教学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成效。

1.3 评价体系引导片面

当前国内高校对物流专业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在顶级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专著,主持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为标准,存在明显的“科研偏好”和“简单量化倾向”。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其出发点在于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理论素养,建设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就现在来看,事实上却煽起了物流专业教师内心的躁动,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在“名利双收”的科研和“吃力不讨好”的教学的对比中,更多的物流专业教师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科研而轻教学,兴手段而废目的,物流专业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教师将教学视为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而将时间和精力放到研究上。重科研轻教学的物流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导致大量高职称、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逐渐离开教学第一线,与以科研促教学的物流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制度设计初衷完全背离。

2 加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高校必须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高度重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研究和解决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明确理念,制定规划,建立制度,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充满活力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

2.1 确立“物流专业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原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教授曾指出:“学校的名誉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质量,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换言之,物流专业教师的水平是衡量大学的水平的主要指标,物流专业教师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高校必须确立“物流专业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针对当前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设和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坚决予以克服,切实将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好,切实将教学质量提上去。

2.2 建立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制

高校物流师资基于本身的特殊属性,对从业者的教育背景、学历等有着特殊的高要求,这就使得高校物流师资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数,不可能随意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制不失为一种解决高校物流师资力量短缺的有效途径。实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外校的物流专业物流教师资源,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减轻学校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激发受聘者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可以实现物流专业教师、学科的校际流动,传递“不同声音”,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从而实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2.3 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

解决当前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第一,高校应提高准入门槛,将拥有博士学位作为招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确保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质量。第二,高校要对新任物流专业教师进行“补课”,开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年轻物流专业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迅速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第三,高校要注重发挥老物流专业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教学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第四,高校要鼓励和督促青年物流专业教师在职学习进修以取得博士学位,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各种中短期在职培训和长期的脱产进修,全面提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素质。

2.4 建设一批“知识+技能”型教育职业家

物流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做物流专业教师的第一条件。因此,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把前沿知识教给学生,利用多学科交会的特点,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思路,进行新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前的高等教育正经历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仅有渊博的知识、顶尖的科研是不够的,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学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自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关注意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追求变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加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其方向应该是建设一批“知识+技能”型教育职业家。这里所谓的教育职业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也不是单纯的“学者”、“科学家”,而应当是集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于一身的现代物流专业教师。一方面专于科学研究,不断将最新科学成果引入课堂,启迪学生的思维;一方面专于教学研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第3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对该专业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训,一部分是企业实习。就以我校而言,校内实训就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建立了一些实训室,有一些基本的物流设备,有一些仿真实训软件,学生根据课程的需要做一些课程实训,能解决一些基本的业务流程和技能的实践学习。还有部分的学生因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的需要,还进行了业务流程的再现,也用上了RF、WMS等信息技术,基本上能重现主流的物流作业方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教师没有实际物流管理从业经历,大部分的教师是从高校直接到学校从教。自身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缺乏对物流作业的直观认知。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也没有建立教师企业学习的渠道,导致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更新慢,大多数的实训室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操作。内容简单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我校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室的数量和工位也严重不足,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融入不够,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能实际安排学生作业的岗位少。对学生而言基本上是在企业业务繁忙需要更多的人力时才欢迎学生去工作,从事的也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操作,也难以做到岗位轮换,对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意义不大。另一个融入不够的是对教师而言也很难长时间安排在核心岗位轮岗学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没有通过校企合作得到提升。这就导致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怎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专业课教学时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选择合适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核也以小组考核为主,这样也加强的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这样学生学习理论积极性会更高,理论和实践就能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后,还可以通过课程实训来验证结果,借助学校的实训室来进行业务重现。这样就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到一定的技能,同时也找到了理论的支持。

(二)加强深度校企合作

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要有所变化。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生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对物流管理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知道了物流是做什么,了解了物流作业基本的现状。

在大二时学生已学过一定的专业课程,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安排学生去物流公司专业实践学习,例如,学习了快递的实务后,如果再安排学生自己去物流公司送快递,那么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大三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顶岗时要同企业沟通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作业,全面提升实践能力。从师资方面而言要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在企业工作半年或者一年,在不同岗位担任助理角色,这样能更多的接触企业实际业务,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知道了业务怎么处理,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就会更贴合企业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发生一些改变,可以双方共同成立物流学院。在这个学院是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我们承担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企业派业务骨干对实务课程进行教学,假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毕业时基本上就能胜任岗位的需求。还可以经常性的开一些讲座,请企业的资深专家来讲物流发展形势、企业文化、最新的物流技术等。这样让学生更了解这个企业,既能帮助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实践教学一定要跟得上形势,教学方法、内容要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有的教学体系必然要进行改革。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怎么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怎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新型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淑华,布乃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7,(02):29.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第4篇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和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紧密结合, 实现更高形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佳路径。2014年8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二批试点的高职院校, 将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作为试点专业。通过试点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外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试点实际, 对探索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与理论分析。

二、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现代学徒制现状

1. 英国“三明治”学徒制

英国学徒制从初级学徒 (LEVEL1) 、中级学徒 (LEVEL2) 、高级学徒 (LEVEL3) 到高等学徒 (LEVEL4-5及以上) 四个级别, 学徒培训的依据是国家统一发布的“学徒制框架”。它由英国各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 核心内容是在国家的主导下, 学校自行制定教学计划, 以“学习—实践—学习”工学交替的模式实施教学计划。

2.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

澳大利亚实施的“新学徒制”, 以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为培训依据, 开展学徒教育。其典型特点是以学校为本位, 企业发布招聘广告, 招收学徒, 学徒和企业到学徒培训中心签署培训协议, 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 瑞士“三元制”

瑞士的“三元制”学徒制, 是充分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和和培训中心中三方优势, 共同制定培训内容标准, 组织技能考试, 实施三位一体办学, 该种形式的学徒制办学比较规范。

总之,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并获得了一定成功, 其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形式各异, 但都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政策支持保障, 形成了相对健全的保障机制, 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借鉴。

(二) 国内现代学徒制开展情况

近年来, 随着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以来, 教育部遴选了300多家单位分两批进行试点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育人主体选择上上, 主要探索了七种模式:“学校+大型企业”模式、“学校+园区+企业”模式、“学校+职教集团+企业”模式、成人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学校+协会+中小企业”模式、“现代学徒制连锁学院”模式、“准现代学徒制”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实践探索, 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具有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 岗位成才”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瑞士与德国钟表技术工人培养模式, 探索了具有国际标准的机密机械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昆明工业职院探索了“双定生+双合同+双主体+双导师”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实践探索了“联招联培、行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校企培养双交替, 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育人才实践中, 经历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柔性订单培养的探索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 建立“双核驱动、交替共进”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创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一流师资团队;重构全过程、多方位、高柔性的学徒制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试点探索, 及时总结建设经验, 在学校其他专业进行示范和推广。

(一) 建立了“双核驱动、交替共进”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责权利暂行规定》, 明确了学校与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建立了以校企双主体驱动, 培养过程交替共进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初步形成了稳定、规范化地合作, 构筑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 (学校与学徒招工企业) 、两支培养队伍 (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 、两个培养阵地 (学校与学徒招工企业) , 协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

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双核驱动、交替共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即改变以往校企订单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确立学徒招工企业和培养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双主体, 以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徒制试点企业安吉智行物流有限公司的岗位人才需求标准为导向, 编制学徒培养标准,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企业资源渗透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 建设了“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 在招生招工过程中明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安吉智行物流学徒班”培养目标, 同时明确培养过程中的培养阶段计划、教学内容、实训方式与实施计划等, 还明确学徒未来就业岗位或职业发展的方向, 上升渠道与空间等, 吸引优质生源。

(三) 构建了“校企培养双交替, 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构建并实施了“校企培养双交替, 岗位、技能双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全程共同育人。学校侧重传授学徒的理论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培养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的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结合物流工程技术在汽车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强调理论方法的针对性和实践的基础性, 在学中做, 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汽车物流企业中入厂物流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和规范;企业则以汽车入厂物流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理实一体, 让学徒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提升企业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水平, 实现了六个对接, 如图2所示。

(四) 创新打造了“三导师”师资团队

创新打造以职业导师引领的校企“三导师”师资团队, “三导师”即职业导师、企业导师和专业技能导师。强化对师资团队的选拔和考核, 对于担任学徒制导师的企业师傅, 企业制定了考核标准, 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奖励;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 学校给予补助, 并将工作成绩纳入绩效考核。

(五) 重构了全过程、多方位、高柔性的学徒制管理运行机制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系列考评办法, 对学徒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合理安排学徒岗位, 分配工作任务。

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与建议

(一) 争取政府支持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需要政府给与足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划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项经费, 对参与的企业实施激励政策, 出台扶持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二) 深化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需要校企双主体参与, 只有与企业深化合作, 调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去, 才能落实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才能解决好校企双元育人问题。

(三) 改革招生制度

改革招生制度, 给职业院校更加灵活的招生政策。一是要开放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的生源户籍问题;二是尝试企业直接参加招生, 企业先组织面试, 再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

(四) 强化师资培养

积极打造一支能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校企师资团队, 特别是企业导师和师傅的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会、教研活动、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 对师资团队进行培养。既要培养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 更要培养其师德师风, 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 优化课程框架

通过优化课程框架, 既要培养学生适应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 还需要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属性, 关注学生行业一般技能及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是新生事物, 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还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实践, 扎实总结, 探索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外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了国内的现代学徒制开展情况。通过在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了“双核驱动、交替共进”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了“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创新了“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全过程、多方位、高柔性的学徒制管理运行机制。通过研究实践, 说明现代学徒制适合我国高职物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但应结合我国国情,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文中最后对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文胜, 潘建峰, 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7 (1) :47-53.

[2] 关晶.当代澳大利亚学徒制述评[J].职教论坛, 2015 (4) :80-84.

[3] 汤霓.国外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1) :25-29.

[4] 姜乐军, 陈瑞明.基于“RVA模式”下我国现代学徒制学习成果认定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15) :68-73.

[6] Baik, E.S.TheRepublicofKorea Academic Credit Bank and the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M].Singh and Duvekot, 2013:116-124.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第5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目标确定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特征, 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与地域特色, 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该区域内的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结合上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岗位群, 例如所处的地域是内地还是沿海, 例如在内地时可以考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企业需求, 或者是铁路运输的需求, 如果是在沿海, 则考虑码头与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工种为依据,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并且根据物流行业标准以及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科学合理的分析物流行业各职业岗位能力, 摆脱传统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束缚, 可以在班级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基础与职业核心、职业拓展课程这三门课程整合为物流专业技术课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举办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 加强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 进一步促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改革创新。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改革策略

(一) 科学合理选取教学载体,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改革过程中, 应当将运输配送作业与管理、仓储作业与管理、物流综合作业与管理这三门课程有效融合并且加强工作需求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将工作的具体内容与项目搬入教学过程中, 实现企业与课程的有效对接,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予以针对化和具体化引导, 做到通过多轮的实践与论证,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改革过程中, 应当以工作需求和工作岗位为出发点, 并且以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导向, 进一步优化项目内容设计。结合多元化货物工作内容, 有效整合教学项目, 并且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项目, 通过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流程配备理论与实践教学步骤, 完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条件, 确保技术技能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 构建知识与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确保物流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应当构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一体的课程考核体系, 通过优化课程考核指标与方法, 确保考核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人才培育中, 将考核指标分解到具体工作任务与环节中,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互评, 或者是学生自评、竞赛评价与教学评价等各类方式, 对学生日常学习与实习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素养等展开量化评价, 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的课程表现情况, 在课程考核中有效引入竞争机制, 并且科学合理的构建评价档案, 通过针对性考核, 有助于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传统的人才培育方式, 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所以在新形势下物流专业教学应当结合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 举办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 通过优化课程项目教学挖掘技术技能课程, 设置仓储配送作业与作业管理、运输代理作业与作业管理、综合作业与作业管理,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加强岗、课、证有效融合, 并且引入竞赛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 更加符合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创新物流行业也在快速发展, 物流管理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突飞猛进。企业难以招到高层次人才, 而且也难以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用人计划有所脱节。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与企业实践的教育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 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 也要掌握隐性行业技巧知识, 所以必须构建高素质且具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企业也能够应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展开员工培训与进修等, 进一步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看出在新时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创新改革, 应当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念, 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 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科学完善的技术技能教学体系,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有助于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摘要: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物流行业也在不断地转型发展, 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 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严重影响着现代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物流行业市场的逐步扩大, 社会及用人单位急需符合市场多元需求的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希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与效率, 能够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 苏炜, 马卫.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 2016 (27) .

[2] 刘灿亮, 陆改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 .

[3] 何梅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C: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5 (3) .

上一篇:智能化建设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