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2023-07-29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培养能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掌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机会是当前高职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对移动应用开发前景以及社会对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人才迫切需求的分析,本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在目前的形势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3G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初步改革方向和具体思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软件技术;3G移动应用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通过招生工作的实践以及对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学习上网、一些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玩游戏、聊天等,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内容。导致计算机相关专业从以前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冷专业。招生人数下滑。主要原因还是高职学院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专业方向没有吸引力。没有开设与企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就业。

1 移动应用现状

根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运营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3G全面增长时代。根据APP100中国移动应用热度榜显示:移动互联网将在2012年达到了全面提速,中国本地开发者、主流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已经从不同角度成功进入移动应用开发市场,为手机用户创造了超过10万的App应用,并且中国用户更喜欢使用中国本土开发的手机应用服务。一些中小开发者开发的特色应用颇受欢迎。[1]

1.1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需求

Android是Google与开放手机联盟合作开发的全球首个完全开放的手机平台,开源、免费、智能是其最大的特点。自发布以来,Android受到手机生产厂商、移动运营商、手机应用开发商等的广泛关注,基于Android的手机应用也受到了用户的很大期待。

移动互联网是一门新兴产业,此前并没有专业从事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而国内各大高校也没有对口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从互联网行业转过来的人才,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完全进入这一新兴领域,目前企业对这类应用软件的Android开发人才占总需求的72%。

1.2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现状

人才缺口这么大,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脱节存在很大关系,同时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对全国200多所高校做过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没开设手机软件的相关课程。

随着Android这一开源、免费手机操作系统的逐步普及,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包括大学的广泛关注,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引入Android。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教育思想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因此,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以及社会对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课程,建设移动应用课程迫在眉睫。

2 软件技术专业方向调整

2.1明确专业定位

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就业需求上,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企业现场调研,二是网上招聘信息调研,认真听取一线企业开发人员的意见,积极成立以企业、行业的现场人员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尽量避免引发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2]。

2.2确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是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和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针对高职教育的新特点,并根据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鼓励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为原则,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体现软件专业特色。加强学生3G移动应用方向,培养软件工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

2.3优化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是为弥补我国3G移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人才缺口而开设的专业,学生将系统的学习移动操作平台Android应用开发和底层技术核心,智能手机等技术。通过课程设计,上机操作、项目实战等,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自主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包括;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移动应用UI设计工程师等。毕业生能从事软件基本开发技术及移动操作平台Android应用开发和底层技术核心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4构件课程体系

专业的主要课程:面向Android的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Android应用、Android操作系统、Android游戏、基于Java技术的Web应用开发、Android网络应用、 APP UI设计、Android底层开发。其重心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这些开发包括移动商务的应用和游戏开发,而且能满足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需要,为保证手机操作系统长期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操作系统有:iPhone,Android,Symbian。这些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软件开发平台,有成熟的收入分配模式,有集中销售第三方软件的商店,这就极大地刺激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4]。

2.5专业特色

该方向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了解手机软件的开发和具体编程,掌握Android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熟悉多业务管理的复合型人员,增值服务方向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手机阅读、手机支付、手机视频、手机购物等增值服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让智能手机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终端与服务和应用的融合。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也极大地改变了手机行业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模式[5]。

2.6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做。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的方式。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应该符合课程的特征。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2.6.1充分使用案例

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理解教材,结合教材组织教学案例[6]。

2.6.2任务驱动

在组织实践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完成。以此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后。还能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2.6.3项目小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划分成项目小组。小组之间的实践任务不相同。小组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完成分工后开始项目的开发。这样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7]。

随着3G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日趋成熟。移动应用软件的开发存在很大市场空间和人才需求缺口。移动软件开发类课程的开设不仅使用本专业的建设跟上了时代步伐。也为逐渐萎缩的招生形势带来新的生机。从专业建设角度来说。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才能培养社会所嚣的人才,才能使专业建设持续发展。否则就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8].

总之,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应当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教学方向改革,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体现教学方向的多样化,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养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软件专业更好地服务于软件行业。同时结合我院的特色,抓住当前的机遇,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身的特色作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最终实现软件专业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android-stxt/.

[2] 张光桃.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3] 李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与就业,2011(18).

[4]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单”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3、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研究

4、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5、计算机软件技术安全问题探究

6、大数据环境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7、素养引领 项目驱动 多维融合: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8、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软件技术研究情况阐述

9、基于“软件研发中心”多元混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0、基于教学工坊的软件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1、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嵌入式实时软件技术分析

12、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探析

13、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策略探析

14、简析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15、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园轮换、能力递进、精准画像”实训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16、MAPGIS软件技术在地图绘制中的应用

1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18、论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9、基于“一核两端四对接”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探究

21、浅谈“软件技术基础”之“课程思政”建设

22、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

23、基于SWECOM标准构建软件技术职系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24、软件技术专业“两共三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报告

25、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26、浅析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其软件技术的实现

27、曹斌:构建新的汽车基础软件技术壁垒和生态

28、浅谈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

29、基于成果导向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30、浅谈PS软件技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浅谈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32、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

33、学分银行模式在高职软件技术专的实践

3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分析

35、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分析

36、以Web技能竞赛为平台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7、1+X证书制度下多证融合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8、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探析

39、浅析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0、探索“钉钉+希沃”软件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在线教学”课堂模型

41、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

42、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分析

43、CAD/CAM软件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44、化工工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现状与分析

45、基于岗位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46、探究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

47、“1+x”证书制度与软件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48、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

49、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说课设计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1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现状和培训目标

通过深入到各职业院校中进行调研走访, 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我们认为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的现状如下。

1.1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是理论课与上机课分开, 在理论课上以较快的速度讲解完教材上的知识和原理, 上机实践时再对照书本上的实例进行练习。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强、主动性不够, 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由于实验课时有限, 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 学生整节课忙于完成书上的实例和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只能在一味的模仿中学习, 没有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编程思想。

1.2 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了职业院校任教, 我国的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与职业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 职业院校的许多技能型课程在重点本科院校中是不曾开设的。另一个方面教师自身关注的只是职称晋级和课时量的多少, 教师多上课就多拿教学津贴, 为了评职称再写几篇论文。至于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的高低, 没有指标去衡量它, 也没有哪个机构去考核它, 教师也就放松了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 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的目标要求如下。

1.2.1 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技能培训不仅是知识的培训, 一定要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培训放在首位。让受训教师一起来研究讨论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实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 并且运用到课堂中去。

1.2.2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教师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能动因素和核心力量, 教师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教师培训要通过真实项目训练、企业参观考察、企业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 扩充教师的知识面, 了解社会的需要、学习最新的技术。

2 通过调研分析, 形成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技能认证培训模块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认证培训方案以模块化的形式, 本着涵盖本专业全部技能点, 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 及时运用软件技术新领域、新理论、新开发平台为原则。

认证考核设置A、B两级, B级初始级, A级是在B级基础上着重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项目开发, 一共有七个培训模块。

B级包括三个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网页设计开发模块、面向对象编程模块。数据库模块包括SqlServer2005、Oracle、Power Designer、ADO.Net、JDBC等技能点;网页模块主要有Html、JavaScript、XML、AJAX、Flash, Dreamweaver等技能点;面向对象编程模块包括C#、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技能点。

A级包括一个主干模块和三个知识模块:一个主干模块是项目工程实战, 三个知识模块是Web应用开发模块、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模块、开发框架与组件技术模块。

3 聘请行业专家, 共同研讨各模块的技能目标

3.1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B级认证培训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B级证书的认定由数据库应用模块、网页设计开发模块和面向对象编程模块构成。以熟练掌握和深度理解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核心, 以精通数据库应用SQL Server和网页制作为基本技能要求, 以Oracle、Power Designer、Html、JavaScript、XML、AJAX、Flash等作为拓展性技能点, 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结构。同时还注意技能教学法的培养, 主要运用到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在培训过程中穿插专业技能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 结业时每个学员要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讲解25分钟。

3.2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A级认证培训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A级培训是理论知识模块与项目工程实战模块紧密结合, 通过全程实训, 学员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点在项目中串接起来, 融会贯通, 还能在培训过程中营造出的企业真实环境下, 学习体会IT企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软件项目开发技能和开发流程。

通过软件技术师资培训, 学员不但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积累了项目经验, 而且提高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 并最终成为合格的双师型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可以承担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对象建模、WEB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软件实训等内容的教学工作。

4 教师技能认证培训的考核方式

4.1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B级认证考核

考核分为案例考试和标准化客观题考试两项内容。案例考试时将考生随机2人分成一个小组, 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小型的真实开发项目。案例考试主要考查实际动手能力及进行团队协作的能力。然后每个考生将独立完成标准化试题的考试。考生的成绩由个人成绩 (50%) 、小组成绩 (20%) 、客观题成绩 (30%) 三部分组成。

4.2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A级认证考核

采用“多维聚合测评模型”的考核方式, 引入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 每个模块的案例考试题目均取自相应技术领域内知名企业的实际项目。考生在进行案例考试的同时, 也是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开发, 使考试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5 结语

软件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的专业, 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技能认证培训才刚开始起步, 以上只是课题组的初步成果。我们将教师技能认证培训分成了两个级别七个模块进行,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始终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 同时也进行技能教学法的研讨训练。当然, 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还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更新完善, 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实践。

摘要:文章分析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现状, 认为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有待改革, 教师普遍缺少企业从职经历和项目实践经验。进一步调研分析, 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技能认证培训的模块体系, 研讨出各模块的技能培训目标和认证培训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刘灿勋.高职软件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7 (32) .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国务院2014年2月26日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 要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2014—2020) 》则提出“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并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出具体的思路。

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与岗位相脱离问题, 探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一)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作者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从教二十多年, 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历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及了解, 感觉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宏观上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并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 但在微观层面上, 并没有严格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来实施教学, 问题主要集中在 (1) 重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互脱节; (3) 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4) 教学内容重复, 不同学科教师仅仅着眼于自身知识的完整性组织教学, 缺少知识整合的观念和能力; (5)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文字等符号层面上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学习方式是课堂化、学习结果是文凭化; (6) 没有按照“实践”线索来重构职业教育知识框架, 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实践”的学习。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解决工作与课程的关系, 这是“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探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 这就要以工作任务划分确定课程结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职业工作过程和职业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 让学生在一定的职业工作过程基础上建构所需知识;课程内容上, 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这正是学徒制的基本教学模式。

因此, 学徒制教学要在工作现场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情境, 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教学要体现如下特征:

(1) 是一项校企合作教育计划;

(2) 学习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3) 学习场所是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现场;

(4) 学习方式是“做中学”;

(5) 学习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6) 学习的评价是行为结果评价。

三、应用实践

慧与-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是惠普公司全球战略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HPE Enterprise Practice Mode, 简称HPE-EPM, 即慧与企业级实训模式, 是由慧与-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首创的训、研、创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由培养体系、实训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等部分构成, 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项目经验、真实的工作压力以及真实的工作机会。

2014年学院与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软件技术专业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 双方在搭建联合管理平台, 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校企联合招生,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引入职场体系的课程方案改革, 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双导师”制师资队伍;构建双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公司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结合产业领域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特色, 在优势专业共建、产业化科研合作、产业融合课程开发等方面形成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四、问题与就建议

(一) 人才留用率难达预期

企业在学徒制项目中是重要的主体, 参与人才培养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部分学徒经过培养, 没有选择进入企业发展, 这有违企业初衷。学生的日益多元化需求, 也使得部分学生不愿参与企业的学徒制培养。

(二)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提升

企业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是影响试点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试点班运行过程中, 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但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升, 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 师徒的感情维系不足。

(三) 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深入, 应该针对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要素和重点环节都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认定的一套质量标准。

在以后的学徒制研究中, 应该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校企融合体。着力提升学徒参与积极性, 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师徒感情维系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双重身份, 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完善现代学徒制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的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学徒、师傅等学徒制试点工作各要素的标准。建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的有效机制, 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部提出的“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与慧与-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合作, 尝试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软件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 实现了双元育人模式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 陈红.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117-120.

[4] 吴业亮.探析现代学徒制[J].职教研讨, 2015 (7) :23.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 构建了工学结合的平台,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软件产业为江苏省第一优先发展产业。依据江苏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江苏将在现有五大软件园的基础上, 南京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常州建成“动漫游戏基地”, 无锡建成“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苏州建成“嵌入式软件基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需求的种类日益扩大, 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江苏五大软件园中入园软件企业已超过千家, 每年需要大量的软件编程人员。

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 按市场要求, 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积极与知名企业合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评价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互动。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不仅仅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 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 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要认知、熟悉以及所要具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套人才培养策略和课程体系, 围绕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系结构的设计。也就是说, 由工作任务或者工作流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 总结出达到某岗位或岗位群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再由若干个阶段递推出各个阶段 (模块) 目标及阶段 (模块) 课程内容组合。由专业程度的考核保障这些课程教学能够达到阶段目标的要求以及岗位任职能力的要求。

2.1 岗位任务、阶段性目标、专业考核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专业考核评价是阶段模块性考核评价手段, 针对于学生专业程度的考核。该考核手段是将模块课程按照一定的考核比例以笔试或上机的考核方式进行的能力评测体系, 在后续的业务考核 (项目实训考核评测) 中, 专业考核是满足该考核条件的先期考核手段;业务程度的考核对应着阶段目标和岗位任职能力。每个项目应用对应若干个岗位或岗位群, 各个岗位有明确的岗位任务通常将任务划分成若干子任务 (子任务对应着一定项目能力) , 完成这些子任务 (或达到这些项目能力) 将通过阶段课程学习目标来完成,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 每个阶段课程学习目标对应着课程模块目标。通过阶段性技能双认证 (对应模块) 体现阶段目标能力, 专业考核评价以模块为单位, 针对模块目标 (阶段目标) 实行知识到技能的考核。

2.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阶段目标及模块目标

第一阶段:语言及编程基础的强化, 强化编程基础与网站策划;完成模块一、二的目标。

第二阶段:软件编程技术强化:强化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完成模块三、四的目标

第三阶段:软件架构技术强化:强化学生软件设计能力。完成模块五的目标。

模块一: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的网站策划设计与静态网页制作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

模块二: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的网站美工设计与动态网页制作 (软件语言基本模块) ;

模块三: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与客户关系管理, 具有应用功能模块的动态商务网站源代码修改与延伸 (数据库开发应用模块) ;

模块四:让学生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分类与管理数据库应用与设计 (软件工具应用模块) ;

模块五: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三层架构的工作流协作电子商务应用 (高级软件工具应用模块) 。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开发行业用人企业的岗位的要求, 采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结合先进的纵五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五个教学过程:讲授课程、实践课程与核心课程项目实训、答疑课程、素养课程、阶段项目实训课程中实现讲授课程的知识积累;实践课程与核心课程项目实训、答疑课程的技术实训;素养课程、阶段项目实训课程的职业技能实训。

通过将项目实训与职业素养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带来了思想的转变, 为学生打好了学习的基础, 做好了从学员到职员转变的准备;从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修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课程讲授与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专题强化, 个别针对性解答, 反复实战演练等相结合的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院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 走校企合作之路,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 实现从学员到职员的转变, 成为软件行业内被认可的一线岗位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一线岗位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项目为切入点的阶梯式能力推进的模式, 是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中定位较切合实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软件工程开发行业用人企业的岗位的要求, 采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通过将项目实训与职业素养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给学生带来思想的转变, 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 做好了从学员到职员转变的准备;从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修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本文就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软件技术,培养模式,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凭中药师专业技术总结下一篇:超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