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

2023-05-20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总体概况:

本辖区包括新垵村以及霞阳、祥露、兴旺三个居委会。辖区内现有0-7岁本地(包含省外来厦居住满1年)儿童1104人,其中新垵777人,霞阳236人,祥露63人。现有注册幼儿园所9所,其中市级幼儿园1所,区级幼儿园5所。儿童保健科现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医师2人,助理医师1人。现配备有WZR-EC型儿童保健电脑2台;儿童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1台;杠杆式磅秤2台;Hb -1002型血红蛋白仪1台;儿童检查床2张,儿童保健资料柜2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1台。

二、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根据儿童保健相关规定,我科室下大力气完善各项儿童系统管理制度。现已纳入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人数1104人,5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人数1034人,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人数764人。

在今年《建立健康检查记录卡》的本地儿童已经做到了《村级出生月报表》、《儿童系统保健卡名册》、《儿童系统管理记录簿》和《儿童健康检查记录卡》之间的一一对应,做到了“一人一卡一编号”,实现了本地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及健康体检的及时通知和追访,督促在册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前来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保健指导。

在7岁以下儿童中,广泛开展眼保健以及口腔保健工作。现管理体弱儿83人,3岁以下儿童中体弱儿管理人数33人,“五病”管理人数10人。并为其建立《体弱儿管理记录》,便于及时追访在管儿童,掌握其健康状态,及时进行保健指导及干预。

在日常儿童保健门诊工作中,严格规范儿童体检操作常规,认真做好一般儿童体格检查,并以此为契机,向儿童家长宣传正确的儿童喂养常识,倡导平衡膳食以及母乳喂养。在今年建立《建立健康检查记录卡》的443个儿童中进行调查,其中母乳喂养总人数达411人,母乳喂养率为92.7%。同时积极做好手足口病儿童的预检分诊和其他患病儿童的疾病保健宣教和转诊工作。

今年,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参加“全国散居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肥胖干预)”工作,累计为50名儿童建立记录表。

三、托幼园所儿童保健指导工作:

在20xx年11月和20xx年5月对辖区内各托幼园所进行了儿童健康体检,累计体检儿童2660人次。及时了解在园儿童的健康情况,并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幼儿园及儿童家长。定期召开幼儿园保健老师工作例会,并开通辖区幼儿园儿童保健工作咨询电话,提高幼儿园保健老师的整体素质,为学龄前儿童的保健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在园儿童中发现体弱儿50人,在册管理体弱儿50人。

在20xx年4月至7月间,组织人员参加辖区内各幼儿园“手足口病专项督导工作”,并配合健教科下到幼儿园对在园老师及儿童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主题宣讲。提高了幼儿园老师发现疾病处理疾病的能力及儿童家长的防病意识。为辖区内儿童疾病的一级预防添砖加瓦。

四、存在问题:

1、由于流动人口资料的不确定性较大,至今本辖区内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仍较低,列入管理的流动儿童中,《建立健康检查记录卡》有相当一部分无法做到标准的“

四、

二、一”规范记录。给流动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和流动儿童体弱儿管理工作增加了相当难度。

2、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中,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心防疫工作的相关性,在1岁以上的儿童中,由于疫苗接种针次的减少,使得部分家长失去了对儿童保健体检的重视,在及时提醒的前提下,仍无法做到按时前来体检,为中心儿童保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3、在儿童保健门诊工作中,医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辖区内日益增长的儿童保健工作需要。

4、在儿童保健门诊量较大的情况下,门诊公共秩序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5、由于各项客观因素,我科室至今未开展儿童听力及心理保健工作。

6、在托幼园所体检工作中,体检结果未能做到及时汇总,缺乏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资料。同时也为年终各项工作报表的统计添加了难度。

7、由于我中心目前尚未开展临床门诊和检验科工作,所以,儿童的“五病”管理中的肺炎、腹泻、外伤这3部分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

五、工作计划: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除了要夯实原有工作成果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当地街道办、公安局以及辖区内各大医院加强联系和配合,同时讲究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大流动儿童保健工作力度。

2、与中心防疫科以及各村委会加强合作,加强儿童健康保健工作的宣传,提高健康体检知晓率和关注率。

3、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努力提高医生的自身素质。

4、设立固定人员在门诊量大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以提高日常儿童保健门诊工作效率。

5、设立《托幼园所儿童体检统计汇总表》和《托幼园所儿童体检记录登记本》对托幼园所的体检工作进行及时汇总和分析。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肺炎;病原学;诊断;抗菌药物

[文献标识码]A [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城乡常见疾病,也是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因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城市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承担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保健工作。社区医生医学知识以及医疗技术水平是影响其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社区医生对抗生素认知方面尚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目性,但对社区获得性肺炎(e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认识水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2008年5月一11月,在科技活动进社区活动中对社区医生进行了CAP相关知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和柳州市柳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共60名。

1.2 调查方法 当场发放CAP问卷调查表,进行不记名调查,社区医生当场独立完成答卷后交给调查人员。调查表的全部问题都是选择题,调查内容主要根据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和美国胸科协会(ATS)“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指南”以及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设计。具体题目:(1)长期居住老年公寓者罹患的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2)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都有咳嗽或(和)咳痰;(3)胸部x线片或CT检查是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必需项目;(4)某患者咳嗽咳痰,胸x线片发现肺部片状阴影,应诊断为肺炎;(5)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原体是:A肺炎链球菌,B肺炎克雷伯菌,c肺炎支原体,D病毒;(6)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构成与患者的下列因素有关:A年龄,B基础疾病,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7)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肺炎,其常见致病菌是:A大肠埃希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肺炎克雷伯菌,E真菌;(8)轻症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门诊抗菌治疗疗程为:A 3—5 d,B 5~7 d,c 7—10 d,D 10—14 d;(9)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目的是:A针对革兰阳性球菌,B针对非典型病原体,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0)妊娠期肺炎可以选用以下抗菌药物(多选题):A青霉素,B头孢菌素,c大环内酯类,D庆大霉素,E左氧氟沙星或者其他喹诺酮类。第1-4题为是非题,第5-9题为单项选择题,第lO题为多选题。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之间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的假设检验采用,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60名社区医生CAP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2.2 选择题错误类型 60名社区医生中,分别有10人(16.7%)、15人(25.0%)和4人(6.7%)选择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是CAP最常见病原体。而CAP病原体构成与年龄、基础疾病的关系,7人(11.7%)和4人(6.7%)分别回答与年龄和基础病无关,14人(23.3%)回答与两种因素无关。关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肺炎时最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真菌者分别有2人(3.3%)、28人(46.7%)、12人(20.0%)和4人(6.7%)。轻症CAP门诊抗菌治疗疗程,分别有7人(11.7%)、8人(13.3%)和12人(20.0%)选择3—5 d、5—7 d、10—14 d。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CAP的主要目的,24人(40.0%)选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9人(15.0%)选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5人(8.3%)选择既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也不针对非典型病原体。妊娠期肺炎抗菌药物选择,6人(10.0%)回答青霉素或头孢菌素之一和大环内酯类,18人(30.0%)回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只选择青霉素、头孢菌素或者大环内酯类中任何一项者25人(41.7%),选择左氧氟沙星或者其他喹诺酮类者1人(1.7%),没有人选择庆大霉素。

2.3影响CAP认知结果的因素 60名社区医生中3人没有提供个人的学历和职称信息,其余57人提供了学历和职称信息。25名具有大学学历者第9题和第10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6.0%(14/25)和32.0%(8/25),32名大中专学历者则分别为28.1%(9/32)和6.3%(2/32),两项问题X2检验分别为X2=4.532(P=0.033)和X2=4.776(P=0.029)。(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或助理医师第9题正确率分别是25.8%(8/31),19.2%(5/26),X2检验为X2=8.860,P=O.003。不同学历和职称的其余各题回答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咳嗽或和咳痰是CAP常见症状,但并非所有CAP患者都有咳嗽或(和)咳痰。我国CAP防治指南也明确了CAP诊断标准中咳嗽或(和)咳痰不是诊断CAP的必备条件。接近半数接受调查的社区医生认为CAP都有咳嗽或(和)咳痰。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AP的必备条件,虽然本次调查对象对此问题回答正确率最高,但也仅达65.0%,而且超过半数的社区医生认为,患者同时具有咳嗽咳痰症状和胸片发现肺部片状阴影时就诊断为肺炎(第4题),却忽略了其他疾病也可以表现咳嗽咳痰和胸部片状影。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医生对CAP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存在错误认识。认为“CAP必有咳嗽咳痰”有可能会导致漏诊没有咳嗽咳痰症状的CAP;与此相反,对影像学在CAP诊断中作用认识不足则可能将具有咳嗽咳痰和肺部听诊有湿性啰音的所有患者都诊断为肺炎,将其他疾病误诊为肺炎。但将有咳嗽咳痰症状和胸片发现肺部片状阴影就诊断为肺炎,说明社区医生没有意识到CAP需要与有类似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刘又宁等调查我国城市CAP最常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次之为肺炎链球菌。但邻国日本多中心研究以

及我国台湾地区调查结果均以肺炎链球菌居CAP首位病原体,国内外CAP指南也将肺炎链球菌列为首位病原体。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中,25.0%的社区医生认为肺炎支原体是CAP首位病原体,只有51.7%认为肺炎链球菌是CAP首位病原体。年龄和基础疾病是影响CAP病原体分布的因素,接受问卷调查的社区医生回答正确率也仅为58.3%,23.3%社区医生认为CAP病因构成与年龄和基础疾病无关。支气管扩张症这类机构性肺疾病(structurelung disease)合并CAP时,其病原体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社区医生回答正确率只有23.3%,仅次于对妊娠期CAP用药安全的认识(第10题)。上述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生对CAP病原学构成特点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不足。由于绝大部分CAP初始治疗都是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在医疗设施简陋、缺乏病原学检查手段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尤其如此,所以CAP病原体判断错误有可能增加治疗失败率。

一般轻症CAP抗菌治疗疗程为7~10 d,受调查的社区医生回答正确率仅略超半数(第8题),提示社区医生对轻症CAP的抗菌治疗疗程掌握不足。CAP抗菌治疗疗程过短可能会延迟患者康复时间,而疗程过长不但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几率,因此CAP抗菌治疗疗程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CAP重要药物,其抗菌谱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但近年来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和A群B溶血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抗菌活性较强的阿奇霉素耐药率已经很高,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的意义非常有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CAP的意义主要是针对非典型病原体。本次调查结果中,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CAP是针对革兰阳性球菌或非典型病原体的社区医生各占40.0%,说明社区医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CAP意义认识不足,若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肺炎链球菌所致CAP,将极有可能导致无效治疗。

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险性,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将药物分为5类。A类最安全,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但此类药物没有抗菌药物;B类药物的动物及人类试验未证实对胎儿有危害,B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无味红霉素除外)抗生素属于此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孕妇用药安全性分级了解程度最低,只有16.7%了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以用于妊娠期CAP。所幸的是,只有1人认为喹诺酮类药物可以用于妊娠期CAP,没有人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妊娠期CAP。

长期居住在公寓的老年人罹患的肺炎称为健康保健相关性肺炎(healtheare—associated pneumonia,HCAP),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范畴,病原体构成和治疗均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相似。接受调查的社区医生只有23.3%回答正确,说明绝大部分社区医生都不了解近年提出的健康保健相关性肺炎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

社区医生专业教育背景和医疗技术水平是影响其CAP认知水平的因素。接受问卷调查的社区医生中,本科学历社区医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CAP治疗中的作用和妊娠期CAP的用药选择的正确率都高于大中专学历者,高中级职称社区医生对妊娠期CAP的用药选择的正确率也高于初级职称医生,说明更多的医学教育确能提高社区医生CAP认知水平。

总而言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医生对CAP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不足,加强社区医生医学再教育实属必要。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的“瓶颈”。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使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定向培养的农村社区医生能成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不能只靠一纸协议,除了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改善日常生活条件等宏观政策外,关键应该通过有效的举措,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对社区医生职业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前景预期。因此,开展免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生的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对反思免费教育政策目标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社区医生 职业认同 定向培养 实践

当前医疗职业工作风险高、医患矛盾突出、社会舆论苛责,医生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1]。生活条件、医疗设备、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城乡差距,造成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基层医生流失严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启动了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课题单位位列三所试点院校之一,具体承担金华、丽水、衢州、义乌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任务[3]。作为承担定向培养任务之一的试点院校,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设计职业认同培育方案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感,对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是指与职业群体内部其他人共享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4]。“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女性学等多重视角展开,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师、医生、护士、咨询师、商业人士、低收入群体等。近十年来,职业认同研究从西方引入国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非常少见,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同类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实践的意义

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大学学习阶段,医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刻的认同,才可能真正领会医学的内涵,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医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为将来从事的农村基层岗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而医学院校读书时、实习期及上班第一年是医学生职业社会化重要的初始阶段[5]。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医生的互动,才使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规范、价值、文化得到内化而形成职业认同。

医学教育为终身教育,它包涵了三个阶段: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大学三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重要初始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匮乏,而针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这一特殊对象的研究还未有尝试。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委托培养单位与行业共同参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教育实施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现进行总结。

3.1 尝试“教授”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挑选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隆重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标杆,提升专业自豪感。“教授”班主任,凭借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当中树立更高的威信,将教授魅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特征和变化,为学生定制工作服、配备专用医药箱,设计农村社区医生学生形象;坚持晨跑、晚自修、离校请假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鍛炼党员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艰苦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召开家长见面会,学校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通过上下级班级结对互助发挥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班级班标设计、固定教室和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3.2 重视传统医学精神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于毕业后岗位明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规划工作缺乏前人积累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牵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导向、感情导向、协议落实等方式,将传统医学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渗透式教育。如在学生赏析197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映赤脚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看到主人公红雨在上门服务路途中被泥石流冲下的大石块击中昏迷,还紧紧抱住小药箱的场景时,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未来社区医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环节,介绍到白发苍苍的赤脚医生出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学生肃然起敬。另外,学院定期邀请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上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让学生了解母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培养基层医疗岗位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的理念。

3.3 职业认同教育内涵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谋和决策作用,召开农村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解析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案的优缺点、适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六能合一”的切入点,确定目前基层医疗队伍职业认同现状,将农村社区医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职业认同教育内涵有机带入课程体系中,重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中。

3.4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

依托完备的临床实践资源,建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临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寒暑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参与门诊社区体检、专业课程的社区实践等早期接触临床等活动,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讨论、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社区,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3.5 双导师制全程渗透,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导师小组,选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组成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6]。以班级为单位,5~8名学生一组,每组配备学校导师和医院导师各一位。两位导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早期准确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见习,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情谊”深厚的两位导师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提供业务指导。通过双导师制的全程渗透,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加快了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6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隐蔽课程全方位强化

相对显著课程,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内容呈现,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设计了医德规范学习、学生列队晨跑制、医学生宣誓仪式、农医之家自主学习平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班级专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隐蔽课程,真正从价值层面、责任层面、实践层面来教育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以仿真理念为指导,全面引入医院的诊疗机构设置、先进医疗设施和管理模式,建设“仿真医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7 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归属感

多方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交流,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依托行政协调手段,学校牵头召开一年一次的金丽衢义农村社区医生培养研讨会,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密切学校和卫生部门在农村社区医生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定向培养卫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员到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回到生源地联谊,加强双方交流,让培养单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医改措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牢记肩头承载的历史使命。

总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卫生部门、行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渗透。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周期,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实施取得的效果有待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岗位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老百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183.

[2] 王芳,朱曉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08-110.

[3] 浙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Z].关于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9〕82号.

[4] 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3):99-102.

[5] 刘秋颖,苏彦捷.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57-264.

[6] 胡野.农村社区医生学校教育三全体系构建的成因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1-3.

[7] 钟秀宏,田敏,任旷管,等.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8):397.

[8] Eric Margolis.115.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工作的一个新人,对待工作我非常细心认真,因为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而去忽略它。但是事实上我每天并不需要做多么大的事情,只要我把自己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坚持细心做好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将近半年的充实工作使我在各方面感觉颇丰,下面就将我这半年以来工作情况作一下总结,希望能够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一、 角色转变,认识转变,自我定位

刚刚毕业的我,如何尽快转变角色,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将直接影响我今后的工作。在学校的时候,面对的更多的是老师和同学,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完成相应的学业。参加工作后,作为社区预防工作者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预防工作更多的是向老百姓宣传预防保健知识,防患于未然。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学习了预防相关的知识,但是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深知这个阶段的我更应该向科室老师们谦虚学习。

二、 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这半年来我跟随科里的老师进行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大肠癌的筛查、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等调查工作,参加了小学及幼儿园学生眼睛屈光度、职业病建档、大肠癌筛查结果等的数据录入。我在计划免疫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目前主要做登记工作。由于年轻常常受到带孩子来接种的家长的质疑,在各位老师的影响下,我不断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终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院里和科里举办的职业精神、糖尿病防治、传染病知识等各种培训讲座我都积极参加;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脑卒中,精神卫生法知识竞赛等,其中,在精神卫生法知识竞赛中获得了区二等奖以及市团体三等奖的成绩。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2、按照规定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上门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3、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健康状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计划免疫、慢病管理。

4、负责完成辖区内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结核病人、精神病人等的随访管理,完善家庭电子档案工作,及时补充和更新。

5、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及传染病等,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6、协助中心公共卫生科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及管理。

7、重点做好老年保健工作,提供家庭护理、残疾康复技术指导服务。

8、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讲课、咨询及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上一篇:儿保医生论文下一篇:神经外科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