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3-03-05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的方向,即主要从实践教学创新上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优势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从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增加实验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

1 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研究制订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促进校企合作办法的制定,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等观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无疑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转型要求。从过去对单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发展到对具有经济、社会和人文知识的产业经济人才的大力需求,同时对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2 广西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弊端和不足

2.1 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实践性不足

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的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特色班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方面比较缺乏,在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和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培养方向与市场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2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安全等,理论上仅“产业结构演变”这一章将会学到霍夫曼定理、库次涅茨、配第-克拉克定理等产业经典理论。理论的讲解离不开案例的分析和对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发达工业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的讲解。在课时安排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只安排48个课时,但是48个课时很难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对于非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学只设置32课时,不利于学生对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及对知识的掌握。

2.3 传统考核方式凸显弊端

从考核结果来看,卷面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60~79分数段的学生较多,80分以上学生较少,不及格人数也不少,整体成绩不够理想。学生对基本概念和问题掌握较好,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率较高,对于题型简单的比如单选题的得分率也不错,但是对于多选题和论述题和涉及某些应用性较强的题得分率低,对于某些知识点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多项选择题不能答全,得分率低,说明学生理论课知识面狭窄,对于知识的应用、辨识能力不强,局限于课本教材知识,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3 广西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优势

在我国的诸多高校特别是财经类本科高校中,大多开设有产业经济学。广西财经学院的经济学专业于2005年设立,目前已培养了10届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产业经济学也最先在经济学专业开设,后来陆续在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村经济、商务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学校领导和经贸学院领导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非常重视,多次指示经济系为开办好该专业要加强专业课程研讨,鼓励教师对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此外,经贸学院还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宏观经济综合分析实验、工业经济分析实验、农业经济分析实验等实验课程,将实验课程与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等。这些都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与本项目有关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经验和前提基础条件、环境已经具备。

4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实践教学创新,建设特色优势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高校很难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工作者。“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对产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实践创新。我们可以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的改革背景,运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但是也要注意到,从以往和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缺乏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性研究;同时,实践教学研究的地域性不明显,针对性不强,其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不强。所以,我们应当针对目前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广西地域性、综合技能性、现实需求性和未来趋势性对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实践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详细方案进行再解释和再设计,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反馈对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整改。

4.2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创新

(1)加强案例教学,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结合产业经济学专业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案例教学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結合教学法,解决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方式上加入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案例分析能力、行业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多项考核指标而非期末考试成绩占大头。

(2)配套开设实验课,增加产业经济学课时。产业经济学课程由于理论多、模型也多,单纯的面授理论效果不强。应该开设产业经济学实验分析课,大量的行业研报资料也会为实验指导提供分析框架和参考资料。锻炼学生的理论研究现实的能力,让学生同时对我国特别是广西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路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甚至我国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理论,通过结合统计数据将会得到直观的结果。所以,应该增加“行业分析能力”为导向的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不但对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使用行业分析基本工具,其收集、处理、分析产业数据能力将会得到增强。

4.3 加强校企合作

鼓励学生批判式创新思维培养,减轻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更多的时间提高学生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邀请成功知名企业家来校现身说法,或者是企业成功经验,或者是企业发展的历史,又或者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风险等,将会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走进企业、走进产业,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行业的认识,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齐文浩,王艳华,杨兴龙.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8(20):31-34.

[2]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5-13.

[3]董自光,吴卫芬.基于能力矩阵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8):48-49.

[4]崔娜,齐晶晶,陈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产业关联”为例[J].高等教育,2020(2):164-165.

[5]陈启斐.网络教学课程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案例[J].科教文汇,2020(2):85-86.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 财会专业 就业问题

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财会毕业生就业影响

1.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元的就业选择。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首先,随着我国落后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要求相关专业人员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文化、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财会毕业生要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水平。其次,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若要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中高端服务业,同时也增加了财会毕业生就业机会;再者,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为推进中西部经济的平衡与发展,从而使得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流向中西部地区,扩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财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更广。

2.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上要求推进产业技术的创新,为科学技术型企业尤其是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品德素质,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因此,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科学技术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的到来和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增多。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慢、结构不协调。按理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总的来说是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慢并且结构不协调,这就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表现在于:第一,当前我国总体产业结构布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格局。技术创新远远不足于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仍有很多东西靠外国引进。一些地区适应能力弱,转型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预期的工作岗位。第二,高校毕业生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当前的产业升级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挑“好的”学生,这就增加了这些专业的其他学生求职的困难。第三,一些已经实现转型升级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方面更加严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

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财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很多用人单位任用的财会人员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已经无法满足单位自身升级发展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市场对高级财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但目前独立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毕业生工作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造成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两难的局面。

2.傳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往往有些同学认为,财会专业以后毕业出来就是会计,专门记账的!大学刚毕业,没有关系,没有人脉,没有金钱,只能给别人当会计。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本专业的重要性和看重将来的发展前景。使得财会专业学生没有充分地精通地搞好本专业知识,导致毕业时不能顺利地进入正常的工作中,这就影响了财会毕业生的就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财会专业人员越来越重要,因为财务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会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管理中非常重要。有关数据显示,在各大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财会人才占30%,从事财务管理及资本运作工作的财会人才占70%,而公司领导者有70%是财经方面的专家。由此可以看出,财会专业很重要,一个懂财会的领导者能带好一个企业。这也就要求财会专业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3.高校财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比较低。高校财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还算是比较高的,但高校财会毕业生的就业的满意度比较低,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离职率比较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就有超过1/3曾经有过离职,并且大多数都是主动离职。此外,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还频繁地跳槽。而高校财会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低并且很辛苦。

三、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要求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转型

1.培养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的必要性。根据近几年财会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如今,我国中、高层及应用型的财会专业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再凭学历来招聘财会专业人才了,而是凭财会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任用财会人才。因此,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符合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新型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2.培养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升级变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和会计日常工作是财会人员的主要工作,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出现,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记账和核算工作量。当今信息时代,会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应予以转变。单位的财务部门应从成本控制、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等传统工作向高级管理活动转变。因此,社会对财会行业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要提升,对会计人才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3.培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阶段,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任何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财务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财会专业人员不得不加快步伐终身学习。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对财会人员的客观要求,因此,财会人员还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选择和更多的创业机会,但是由于转型速度缓慢、结构不协调,在一定层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特为明显,同时影响着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此,财会毕业生应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更好地满足当今产业转型升级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简介:符连妍(1995—),女,汉族,海南儋州人,本科在读,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4级本科生。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由于项目数量急剧增加,确定一组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路径与保障机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江西省常用的几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并分析其优点,最后根据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达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保障机制

一、引言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跨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内教育市场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典型的产物。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遍地开花”,跨国高等教育也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在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式中,针对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赵彦志(2014)提出要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培养专业化人才;郭强等学者(2015)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要有效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概念;汪伟(2015)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引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影响因素。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在江西省特色产业对相关学科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江西省高校在人才输出上逐渐呈现弱势。为了解决目前江西省高校面临的困境,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重点置于江西省省域发展的细节中,结合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指示方向,分析得出目前江西省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的不足,最后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开拓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路径并且给出保障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操作建议。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有序、蓬勃的发展,目前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多为“3+1”“2+2”等,在本科层次教学中,南昌大学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联合举办的医学学位办学项目采用了“双学位”模式,即当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时,可分别获得由南昌大学授予的临床医学学位以及由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授予的生物医学学位,所有课程均在南昌大学完成。而华东交通大学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则采取“3+1”模式,学生在华东交通大学完成三年的课程学习后可选择去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学习一年,同时获得中英双方授予的学士学位。前者的“双学位”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与金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性价比”,而后者的“3+1”模式中在国外的学习经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硕士层次教学中,南昌大学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两年课程制。第一年的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企业经济环境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块、组织与战略管理模块、沟通管理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在南昌大学完成,课程主要由中法双方教师完成授课。第二年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市场营销和国际战略模块、国际财务模块、国际管理模块、语言模块。第二年的课程学习在法国完成,学生接受全法语授课,在法国的所有课程结束后,学生将会进行为期4个月的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与实习报告的答辩。而江西师范大学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开设的计算机科学硕士教育合作项目则选择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模式。该项目所有课程均在英国完成,项目第一年学生赴英国学习核心课程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项目第二年由莱斯特大学安排学生于英国公司带薪实习,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年学制或两年学制。与南昌大学开设的合作办学项目相比,该项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南昌大学开设的合作办学项目第一年课程由中法双方教师合作完成教学,这为学生提供了为期一年的语言与跨文化交流缓冲期,可有效减少学生因环境的转换而产生的不适感。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保障机制

基于上述对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阐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保障机制。

1.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政策支持

2015年《江西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江西省政府对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向的期待,《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要“加强科教国际合作”,此外还鼓励江西省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便于中外双方教师进修以及学生互访。在政策支持下,有条件的高校也被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高校建立孔子学院,以扩大江西省影响力,推动江西省特色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并且《实施方案》提出应“加强人文交流”,为了扩大江西省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江西省高校还应该重点推进有关赣南客家文化、青铜文化、稻作文化等的人文学科建设。

2. 建立第三方教学平台保障体系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监管参与方主要是教育部与主办高校,缺少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因此难免在项目进行时有失偏颇。跨国高等教育第三方机构是国际上普及的监督方式。首先,第三方保障平台应由完全独立于教育部与办学高校的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体现保障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公正性,并且第三方保障平台应该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项目准备阶段,第三方保障平台应当注意审查中外双方教师的组成比例及其职称组成结构、学历组成结构等,并注意审查教学计划等,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在項目实施阶段,第三方保障平台应注意对项目的动态跟踪与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加强对学生感受的跟踪调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项目结束后,第三方保障平台需要总结项目进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保障今后的合作办学项目得以更加有效地实施。

3. 开设省域流动性课程保障机制

外方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较为稀缺的资源,针对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较少以及专业设置不均的现状,可由各高校联盟建立课程共享库,各所高校之间共享与外方高校的合作项目。以南昌大学与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合作开设的建筑学、华东交通大学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开设的工程管理为例,两所高校下设的该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对方高校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在结课时颁发相应的课程结课证书。这个课程共享库满足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满足了学生对选修“第二专业”的愿望,最重要的是有效缓解了各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分布失衡的问题。

四、结论

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布,目前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为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所做的贡献还远远不够。为了跟进国家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需求以及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江西省特色产业合作发展的需求,江西省势必需要调整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归纳总结江西省现有常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结合江西省出台的政策提出若干保障机制。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靠高校的力量,在江西省高校调整教育合作模式外,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能,改善监管机制,开拓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彦志,葛婷婷.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4-56.

[2]郭强,赵风波,宗琛.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发展比较研究——以苏浙沪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67-71.

[3]汪伟,蒋馨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高教探索,2015(1):26-29.

[4]江彦桥.基于第三方评估的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十年实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4):82-86.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7YB060)。

作者简介:刘伟(1982—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新型城镇化、BIM技术;李可(1993—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发展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很多新兴产业在进行战略定位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也导致新兴产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其解决并科学的进行战略性定价这已然成为相关工作人员所重视的任务。本文先阐述了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的问题,然后又对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探析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角;战略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他们凭借着技术的先进已经逐渐生成了比较有优势的产业,而且也将发展的重心放到这些新兴产业上。另外,这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环境会将那些污染较大的产业放到发展中国家或者是落后国家中。因此,我国传统产业当中说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污染日益严重,政府也逐渐加以重视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能源环保产业建设要求,然后又对这些新兴的产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的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不符

企业在展开定价策略的设计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对自身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没有深入研究,同时也并未意识到新兴产业中的各种客观要求所包含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定价的策略与自身实际发展方向有所脱离,企业就只能局限在短期效应上,很难实现长远发展。另外,正在进行定价策略的制定当中必须要将那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区分开来,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要在价格上满足市场现状,新兴产业应当结合各方面要素对定价进行战略性分析,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学视角。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不均匀

现如今我国的新兴产业他们在进行战略定位的时候存在着内部不平衡的情况,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要是企业不加强重视的话那么内部矛盾也会逐渐引发外部矛盾,长此以往企业便会因为定价的不稳定从而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还有就是有些企业他们比较依赖外部支持,比方说国家的政策或者是市场发展趋势,这样一来就很难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定价策略,经常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内部失衡。

(三)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创新水平将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能力上有所不足,还是依赖于一些国外的技术。如果能够正视创新水平提升,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就能在技术的研发上凸显出优势,如此一来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就比方说有些汽车新兴产业他们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就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当国内一些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退出以后,这些传统的产业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是依赖于国外技术而不创新,所以逐渐就导致破产。因此,我们能够看出在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拥有创新意识然后不断提高创新动能,再加上科学的定价策略,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长久发展。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探析

(一)结合产业基本特征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

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策略分析过程中,需要先将产业的基本特征明确以此来说好可持续发展的准备。基于此,企业应当对本区域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征展开定价,秉承着差异化定价为核心,但是在实际定价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将价格稳定在某一个区间之内,这样一来新兴产业才能有效的占领市场,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优势。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大部分消费者他们往往会对一些高质量且价格实惠的商品优先购买。还有就是新兴产业在进行定价的时候要注意区域差异化,因为每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同而且各方面都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定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的市场,制定弹性的定价策略,确保以后不会出现价格紊乱的情况。

(二)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进行新兴产业定价

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必须保证内部的平衡才能让定价策略有效实施下去。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来说必须要积极的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保持着先进的观念,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内部运行应当确保资源的均匀分配,技术作为发展的关键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再从全局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的各方面需求分析,然后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另外,再进行定价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企业要综合分析各方面要素,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维持各方面平衡然后再去进行定价策略制定就能实现科学合理性,从而发挥出新型产业的优势。

(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新的,我国企业也应当积极的引进先进技术,及时创新和完善各方面制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调整运营和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投入成本,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铺垫。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必须要综合各方面情况然后有创新和全局意识,如此才能让定价变得更合理从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朝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探析[J].经贸实践.2018(02).

[2]高彦梅,梁月.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策略分析[J].纳税.2018(17).

[3]马腾飞.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6).

[4]侯喆.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9(16).

[5]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02).

作者简介:杜宝印(1975.10—),男,汉族,籍贯:辽宁朝阳人,辽宁何氏医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产城融合及产业集群实用研究。

(辽宁何氏医學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形式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受到相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不同区域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也有其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特点。为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相关发展机制以及策略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机制与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环境;信息技术;发展机制;策略

前言: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而区域产业集群的不断优化与调整也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进行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以及发展策略的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应用,不断创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形式,为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一、区域产业经济相关概述

所谓区域产业主要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或者能够提供相同服务的产业的一个集合,区域产业所呈现出来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某类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的情况下,智慧城市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已经深入到我国各个区域的发展中,给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伴随着我国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利用技术的优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区域产业经济的繁荣昌盛,在不断的推动发展过程中我国部分产业也在逐渐迈向国际市场舞台,跻身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行列,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逐渐产生出了大量世界级别的高端制造产业,实现了我国产业经济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二、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原则

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經济能够实现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也是要结合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构建。然而,在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因此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在进行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循相关的原则,从而保障机制构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相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机制的构建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所谓市场导向原则主要是指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需要严格的根据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而构建。其二,机制的构建要遵循交流合作原则。在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需要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同时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要在区域内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考虑区域外的经济发展形式,与区域外经济体系也能够进行时代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科学稳定的发展。其三,机制的构建要遵循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要与区域内的各个部门以及机构形成良好的复合体,比如与区域内的政府职能部门、教育机构以及金融部门等等。多部门多机构的相互协调对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四,机制的哦古剑要遵循政府引导原则。所谓政府引导原则主要是指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结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对相关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并通过相关的制度以及政策等为后期区域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

(一)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的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为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完善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由于不同区域尤其独特的特点,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的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与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具体需要考虑区域的地方特点优势,区域的地理优势以及区域社会环境优势等等,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也要积极的参考与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国家在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中所采用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再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进而制定出长期可持续执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应该是立足于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系统平台,通过相关制度的规定不断规范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通,最终实现在发展战略规划的推动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营造良好的区域市场环境

良好的区域市场环境对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完善的区域市机制,以此来有效的保障区域市场环境的良好,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加入到区域产业集群当中,不断的完善区域产业集群体系。在区域市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区域市场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市场规章制度是有效维护市场环境的关键要素,因此需要结合目前区域内的市场环境情况,针对性的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进而对市场中各种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其次是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形式,为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需要针对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需求制定对应的法规和政策,从而为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最后是需要对监管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保障相关制度以及法规的有效落实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区域市场环境的活力。

(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在各个区域实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度,能够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在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相关规定和政策,有效的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区域政府部门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对相关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能够设立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与此同时能够专门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专门针对区域产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区域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企业能够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视屏,能够注重实体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然而,就目前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机制与策略的构建,一方面要注重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市场环境的维护,此外还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蕊宏.探析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环球市场,2020(17):25.

[2]唐坚.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4):69-71.

作者简介:

唐昭霞 1976 5 15 产业经济学博士 副教授 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省 成都市

上一篇:大数据毕业论文下一篇:安全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