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01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教师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育人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学生不适应机械设计教学规律、建立不起有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一致;课程设计创新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寻求提高《机械设计》教学效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效能;人文情怀

《机械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在机械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过度关注原理、技能的传授,只教书而没有尽到育人职责;学生不适应机械设计教学规律、建立不起有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一致;课程设计创新过程中教师职责的发挥等。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将会显著提高《机械设计》的教学效能。

一、坚持育人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些什么,传授什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以及多年的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介绍我国在机械设计方面尤其改革开发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这方热土的大学教师应站在中国立场、自觉履行传道授业育人职责,真正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

比如在绪论中,讲到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就把我国取得的世界领先的重型锻造水压机及百万千瓦核电等高端铸锻件核心制造技术、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现场用美国旗遮住上海振华重工商标的插曲、世界首创单台推力最大的5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等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比如高铁、大运飞机、深海潜航器等介绍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告诫他们这都是我国在较短的和平时期内取得的,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领导的正确性,同学们要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短短几句话,不要长篇大论,足以打动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教师平时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站在中国的立场、以百姓的视角去独立思考、自觉辨别、收集相关资料。

二、总结《机械设计》教学的一般规律,做好学生已形成的基础课程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本課程中“设计”的含义是指机械装置的实体设计,涉及零件的应力、强度的分析计算,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考虑加工工艺性、标准化以及经济性、环境保护等,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机械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线和学习规律。其内容编排基本上是每章完成一种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学习,学生即使前面的内容没掌握,后续内容也可以学得很好,内容是并行的,这与基础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内容串行特点完全不同。不过,《机械设计》每章内容展开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经过归纳整理,得出每章机械零件设计思路是:

分析失效现象→失效机理(原因、后果、措施)→设计准侧→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强度计算→主要参数尺寸→结构设计。

以上程序就是学习机械设计的规律,这样就和前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习惯衔接起来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设计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

蜗杆传动是《机械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章开讲引入时会讲到蜗杆传动从外形上看,就是螺旋与斜齿轮的传动典型的一种传动方式,具有工作平稳、兼有斜齿轮与螺旋传动的特点,具备传动比大、结构紧凑等优点,但也有蜗轮材料需用贵重的减摩材料、需要专用滚刀加工、强度较低、蜗杆传动相对滑动速度较大、摩擦因数高等缺点,因此,在规定内容讲完后,及时跟进新型蜗杆传动——TI蜗杆传动的介绍,该种蜗杆传动在光伏用跟踪减速机、汽车起重机等有广泛应用,属于渐开螺旋面包络的环面蜗杆传动,这与教材内容衔接上了,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中,蜗轮是一个普通的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这又和齿轮传动结合起来,这与本章开讲时提出的蜗杆传动从外形上看,就是螺旋与斜齿轮的传动一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讲这些的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们机械学科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许多新的问题期待他们解决,激发他们学习机械设计的兴趣。作为教师,应主动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上课时介绍机械设计最新发展及其在重大装备上的应用,随时做好更新教学内容的准备,做好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对接。

四、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专业特色,满足专业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机械设计》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比如,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内容对本科生而言本就较难理解,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此部分用大量时间讲解,很可能一下子将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的热情打倒,对后续主要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这部分只侧重于疲劳现象和概念的讲解,实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必在教学内容上求全。

五、鼓励学生课程设计创新、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引领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教学目标包括实践技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现在机械类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题目不可谓不好。问题的关键是现代的大学生很多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与创新能力培养一致,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这个机会。但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能力训练,有些学生的自拟题目是不适合作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的,教师要注意甄别。即使是恰当的题目,教师也不能大甩手,而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方案、完善方案,把握大方向,引领学生沿着机械设计的方向去做。当然,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减速器设计依然是一个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好题目。

在《機械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能是评价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求欲望。因此,人文情怀教育始终贯穿其中,这方面目前有些同行已经在研究并进行实践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积极应对,适时调整,才能满足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大学的课堂与教师的使命[N].人民日报,2015-02-13.

[2]刘鹤飞,黄永强,孙月海.TI蜗杆传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河北理工学院学学报,2006,28(4):42-45.

[3]任国强.中国古代机械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之中[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4):144-145+165.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echanical Design\"

HAN Xi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18,China)

Key words:\"Mechanical Design\";teaching efficiency;human feelings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空间广阔,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要,必须对室内设计教学实施改革。因此,作为高校室内设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室内设计创新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且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与人格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重要工作。但就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室内设计教师,应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从自身出发,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接触新理念、新事物,并提升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此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进而改进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详细探讨。

一、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激发,要求学生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是判断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准;第二个层次为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有效结合,将其转化为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意能力;第三个层次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迅速捕捉灵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具有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应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教育始终,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育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为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一) 創新性

就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工作。在室内设计中,不仅要求设计师掌握大量的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在具体设计实践中提出异于常规的大胆见解与设计思路,在特定的设计环境中,能够将原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改造与创新,最终获得全新事物。这就要求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创造力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

(二) 应用性

室内设计是为满足人们居住与使用要求、提升生活品质而存在的一项工作,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在具体设计中,它面对的是广大消费群体,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而服务。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面向社会,对市场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并将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设计实践工作中,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需求。

(三) 动态性

室内设计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室内设计是一项动态性发展的工作。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室内设计。另外,在室内设计意识上,应对社会进步有所体现,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提升设计品位,进而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更高追求。

三、 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 摒弃传统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充分摒弃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对知识的获取中逐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家居设计专题的教授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收集优秀案例,对其艺术风格、家居特点、布局风格、材料种类等各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启发,通过接下来的独立操作完成创意设计。

(二) 注重知识积累,促进思维发展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由量的积累逐渐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尤为重要。就室内设计课程而言,知识涵盖面非常广,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 加强实践教学,拓展设计思维

在以往的室内设计实践课程中,一般局限于校园内部资源,可操作性差,且设计材料、设计工艺等均达不到实践课程的实施需求,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加强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试点,适当增加校外实践机会,将具体工程项目及实施环节真正引入到室内设计课堂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以此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激发其学习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结语

总之,在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社会的竞争已逐渐变为人才的竞争,而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而且还表现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敢于冒险、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审美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室内设计教学加大改革力度,更新室内设计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模式,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210.

[2] 陈艳萍.探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34.

[3] 王欣.浅议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02:125-128.

[4] 陈敬国.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2:15-16.

作者简介:张月,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美术学院。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筑类工程设计人才的艺术创新才能培养研究,编号:12JDGC016,2012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中特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华亦雄(1979—),江苏无锡人,艺术学博士生,苏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文剑钢(1958—),建筑学硕士,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信息加工角度,对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课程教学中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可利用当前信息化建设优势来拓宽学生知识面,解决高职艺术教育创新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加工;高职艺术类课程;实训课程;创新缺失

作者简介:范青青,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艺术设计。

根据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目前职业教育定位主要是培养专技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密型方向发展的时代变迁。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课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呈现技术化倾向。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8年课改后,实训课比例调至40~60%且增加课时量。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出现不少现实问题,如创新思维缺失、出现抄袭现象、逻辑思维不强、交流沟通能力欠缺等。
一、 高职艺术生与艺术设计类课程

专技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大多实行主题项目式教学。即由教师指定(或自定)设计主题,以实际或虚拟设计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训。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每位学生的课程作业都不一样(当然这也是艺术类课程的共同特点)。高职艺术生个性鲜明,不喜约束,这种自由散漫式思维也影响到课程,表现为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与“学”。事实上,一定程度“特立独行”思维对设计类专业而言是优点。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分析

1. 信息加工系统原理简述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以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发展并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现在信息化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学习理论,就是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Newell和Simon对信息加工一般原理的解釋,人的认知过程可描述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受器(Receptor)、效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加工器(Processor)组成,如图1。

教学活动可表现为:1输入(教师授课)?邛2感受器?邛3初加工器?邛4记忆(提取过往记忆)?邛5加工器(与过往记忆比对、拆分、重组加工)?邛6效应器(形成新认知)?邛7输出(教师评价,纠偏)。这是一个学生对知识内容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 信息加工过程分析——以主题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实训为例

下面以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主题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实训为例,分析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笔者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一问一答式的交流、总结、归纳,结合“Newell & Simon信息加工系统”理论,并选取4种较有代表性的情况ABCD,推测学生的信息知识流工作过程。可能并不全面,但可作为参考。

1输入:以教师“教”为主。从学生角度讲,教师讲课方式、课件设计、案例选择、语音语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2感受器”的接收程度。

2感受器:通过“1输入”初步接受来自外部环境即教师的知识,也是进行后面信息加工步骤的前提。这里,ABCD四位同学理解,基本一致。

3初加工器:随着教师的讲解,初步理解、消化教学案例的过程。这里,ABCD四位同学理解基本一致。

4记忆:这是影响教学效果(“7输出”)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最大的变量。因为每位学生贮存在记忆库中的内容各不相同,与各自的经历有关,也就会导致不同倾向的设计结果:A曾到过某座陶瓷博物馆;B曾到过某家设计很棒的餐厅;C很喜欢梵高画作的用色,认为可以用在课程项目实训中;D父亲是一名木工,对结构很感兴趣。

5再加工器:相对于“3初加工”,该过程是结合项目实训要求后进行再加工,也是学生主动探索应用知识的过程。具体来讲,这时学生发现“4记忆”相关内容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实际设计项目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设计元素的分解、重组、再构:A查找博物馆相关设计资料,并探查可行性;B查找同类风格餐厅设计资料,希望获取更多的详细资料;C总结梵高的几种常用色,探索融入室内空间的可行性;D打电话询问父亲:如果要建一个几何结构的室内设计,施工上有什么注意点。

6效应器:这一阶段逐渐脱离对原来“4记忆”案例的刻意模仿。尝试根据实训项目要求进行更深入的“改造”,这也是将“教”转向“学”的重要过程。随着资料越来越丰富,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实际,相对占用的实训时间越久。

A面临转化问题:陶瓷博物馆功能是展览陶瓷相关物品,而餐厅则主要是用餐,如何实现两者功能转化,且不冲突?B如何从已搜集餐厅案例中把握住要点,设计一个主题鲜明的餐厅,而不是东拼西凑;C以偏概全问题:色彩只是室内设计的一个要素。如何在处理好整个项目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色彩优势,设计出个性鲜明的餐饮空间设计效果?D的思维方式属于倒推理型。施工工艺虽然是室内设计尤其是实训类项目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一味专注于结构,反而失了新颖与创新。

7输出:表现为课程阶段性成果。设计过程,是不断调整寻找最佳表现效果的过程。因此:A重新寻找设计灵感,循环“4-7”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前面所做的就是无用功,而是基于前一次经验后更有目的性);B重新探索以故事形式连贯整个餐饮空间进行设计转化的可能;C重新思考功能布局及将功能空间与色彩设计相结合的方式;D认为结构很重要,运用几种常见的木工结构形式设计几款结构新颖的家具。但仍需着眼全局,重新审视功能设计问题。

3. 特点归纳

由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分析,可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与学有3个特点:

(1)整个过程并非单向流动,而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循环往复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是从4-7的再次循环。

(2)过程大致可分为3部分:听讲(1-2),理解(3-4),应用(5-7)。其中,1、7以教师“教”为主;2、3、4是学生听讲及理解;5-6是根据2-4的理解,结合项目实训要求,实现由“教”转向“学”的过程,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3)最大的变量,是“4记忆”。从“4记忆”开始呈现分化,一直到“7输出”。这也是笔者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对设计类课程而言,学生的设计灵感(即“4记忆”)一部分来自个人亲身经历,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络资源,微信、QQ、微博、博客等,只有较少的是来自相关课程教学(如“建筑设计史”等)。
三、结论

根据上面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为例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项目实训类课程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拓宽学生知识面,加之适当引导,使之更有效地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服务,建议如下:

1. 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化能力

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与原则,而不是内容本身。但设计原则与方法恰恰是最难掌握的。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学环境等已基本成熟,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势,可将艺术设计教学中较难理解的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形象化的表达,有助于学生理解。

2. 开发移动式学习资源

与初高中升学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中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自主支配,几乎大部分学生都配备有移动端设备,如手机等。开发移动端学习资源,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库内容,加上有针对性的有序引导,配合课内整合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3. 適当引导是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4记忆”中的内容分化也将越来越明显。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庞博而杂乱,应当进行教学引导,如开设资源检索课等。
参考文献:

[1] 范青青.基于项目课程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以“陶”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为个案切入[J].大众文艺,2016,(18):218-219.

[2] 王璐璐.高职艺术生厌学动因调查及其对策[J].市场研究,2015,(12): 15-16.

[3]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秦俊嫄)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有一定区别,课程体系上理论与实践没有明确的界限,专业实践课教学主要以理论为核心,实验教学为辅助,教师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目标。所以,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上需要结合实验课来进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上进行重新设计,才能探索出新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实践课;环境设计专辑;教学改革

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完善,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分不开。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到了该学科在建设时的发展意向,旨在培养城市园林绿化、环保设施美化、室内装饰等不同行業领域的环境设计专业人员,目前,专业学生来源大多为艺术类高考,文科学生偏重大,在环境设计核心教学方面,部分高校进行了重新构建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环境设计素养。本文通过重新思考与环境设计相关的教学方向、模块、理论知识传授、思考练习、时间训练等方法,传递环境实验教学理念,将这些方式融入了环境设计教学,并探讨了环境设计教育培养的创新方式。

1.环境设计实验课的定义

实验教学法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的运用很普遍,其大部分内容原本属于设计实验性的教学方式。但此后,教师将设计试验方法进行了延伸,由学生自行设计试验步骤,进行研究项目准备,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等。这两种设计试验方式,对培养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必不可少,也是学生直接地认识自然科学原理和考察自然现象的重要途径[1]。除自然科学,人类社会中尚有不少社会实践,大多是通过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现状的后续访谈和实地调查。高校在环境工程设计上,教师培训计划结合环境设计核心学科来开展实验课教学。除了工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还有配套的实践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环境工程设计理论与实施技能,对学员的工程知识理解与创新思想实施模块化教学[2]。不过,由于原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创新思维锻炼的实验设计,很容易转化为单纯的绘画教学和模拟课,教学更倾向于实验和实践。虽然学生已经在实验课上培养了基本动手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却并未受到全面锻炼。

2.环境设计实验课的教学方向

建筑设计与物理实验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推理,对若干与理论有关的设计元素,展开具体的实践创作。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的设计元素编写模块化的实践大纲,并指导学生在框架内展开创意,从而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开展毕业设计。实验课的教学方向应该更偏向过程性研究,而不是成果的评估。在研究与反思之时,教师具体设计是选择考虑抽象问题,学生需要有创新视角来面对抽象问题,强调训练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动手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具体设计作业的成果表现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概念性、抽象性和图像化[3]。

因为环境设计的载体是以空间为载体的,所以教学实验课就应该让学校学生以空间为载体开展课程实践。试验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形态学试验、实验材料和社会观察试验。形态实验代表了学生根据指定要求的室内或户外位置,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设计。此外,通过搭建过程的验证实验,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特性,发展材料的创造性表达。它抽象了空间的位置和社会现象,并将它们转化为设计问题。同时,通过它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可视化研究对象的创造力。这三类设计实验既可成为实验班教师取得教学的主要途径,也可按照教学实际效果以及教师个人具体情况,来划分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模块。

3.环境设计实验课的教学模块

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块为具体知识的单一总结,而应有具体的设计实践大纲。不但要明确实验的方向与目的,而且还要重视和允许学生承担其他创造性的任务。由于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项目能够结合地区领域的优势平台与教学资源。这不但丰富了实践过程的教学内涵与质量,同时明确了办学特色,也提高了学校的专业实力。

4.环境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策略

环境设计课程是针对空间的一门特殊艺术,设计中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进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实践都不能缺少,让学生针对教学问题可以自己引出发散性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提出设计理念过程中注意方案的实施。所以,需要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

4.1理论整理与汇报

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准备,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中进行报告设计理论的准备。理论部分内容由老师分配,教师也可以建立具体的理论书籍列表。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给出的理论书籍列表查阅有关论文,并在特定时段做出研究报告。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传统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收集和报告理论数据时通常更青睐于特定的设计案例,提倡学生主要掌握和共享设计案例背后的设计理论知识,而并非学生直接共享的设计项目案例。这也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区别于理论过程与实际流程,并引导学生对设计方式与流程做出反思与创造。实验课的理论内容可能着重于设计科学的原创理论,也可能着重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推广其他专业的设计理论知识。

4.2物理模型推敲与展示

在科学实验班的教育背景下,物理模块的适用范围应该更广,不但涉及最终方案的空间设计效应的具体体现,还涉及其本身成为方案评审环节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实际模型的推敲与编辑,往往需要代替在计算机上的一些草图与平面图,于是这种实际建模也必然倾向于代表推敲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是怎样建立的,教师与学生交流设计思想和观点,使教师更容易评估课程质量。在创建实物虚拟时,学校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模型材料,同时学校也可以创造一种实体模型材料来展示在整个空间中实物虚拟的设计,或演示空间的特定部分或特定功能。

4.3社会调查与辩论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到实验班的一个地区或同一社会现象中开展小组调查研究,并将其结果转变为设计策略。老师指导学员发现设计问题,规划研究。引导学生小组编写研究报告,并分组讨论,共同研究领域问题。因为与学生团队观念不同,讨论中存在着一定的话题性与专业性,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完善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调查不仅包括实地观察和走访,还包括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信息和数据分类,分类信息可作为基础数据支持设计策略的制定。帮助培养学生分析设计问题的能力。

4.4结合艺术实验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尝试综合性的艺术实验教学法。学生可以使用视频艺术,进行色彩实验、灯光视觉艺术等可以恢复特定设施或空间组成部分的功能。高校可以把各种声音的音频放映装置安装到不同的旅游节点上,模仿旅游者对噪声的感受与反应,进行景观设计优化和色彩与照明艺术,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不同光影效应的视觉实验,使学校从不同视觉中记录人们行动模式与心灵感受的不同。

5.结束语

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对实验课教学进行定期改革,理论课和实践课划分不明确一直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实验课没有核心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与实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授,本文针对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上探索出新的方向,特别是实验课教学改革对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有着推动意义,教师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课探索,提升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兴趣,平衡创新性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才是完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唐洪亚.基于实验课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20,33(6):4.

[2]徐颖婷.基于CDIO的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7):4.

[3]宋岩,于妍,徐东耀.基于专业实验教学群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文摘版):00047-00047.

[4]郭旭,陈晓宇.关于高校大学生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8(38):225+228.

上一篇: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仓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