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创新范文

2024-04-27

中医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1.1 病室环境

1.1.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1.2 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1.2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1.3 入院介绍

1.3.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1.3.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1.3.3 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1.4 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4.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1.4.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1.4.3 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4.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4.5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4.6 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5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6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1.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9.1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1.9.2 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1.9.3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1.9.4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1.9.5 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1.9.6 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1.10 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1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2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13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4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14.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14.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中医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黄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这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改革入手,通过试点,取得突破,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抓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牵住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牛鼻子”,对于完成《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和科学发展。各地职业院校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和做法。实践证明,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积极性整体不高,参与程度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少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还不大了解,出于对生产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进修;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明显的优势资源,对企业吸引力不够。这些问题影响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针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应着力探索和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它教育协调发展;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

入,构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发展格局。

2、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融通。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体系,以及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衔接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满足学生“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的要求。

3、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职业教育要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规范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使用和管理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职

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纳入职业教育督导工作内容。

4、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资助和免费体系。

中医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1、 在10月份成立推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2、 选出我院适宜推广的技术,不少于15种。

3、 在医院大厅设置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栏。

4、 康复科运用挂图等形式,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5、 康复科做好治疗登记及各种资料准备。

6、 医院组织专题讲座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使我院医护人员对

中医药适宜技术知晓率达到95%。

7、 到医院下设门诊指导中医药适宜技术。

8、 各科室开展应用一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如中药灌肠,中药外

敷等技术。

9、 利用每月义诊时间向辖区百姓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

10、 认真总结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我院健

康有序发展。

中医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以及中医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 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 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 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 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 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 是一个突出的标志, 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 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 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 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 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 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 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 “力”概念的提出, 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 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 《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 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 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 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在我们所关注的中医学方面, 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 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 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 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 是影响中国医学发展的鸿篇巨制。《黄帝内经》的成编, 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 东西汉时期的科技与中医的发展概况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一方面, 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 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 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 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 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 科技著作大批问世, 科技成果辉煌, 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 形数结合, 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 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 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 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 以崭新的面貌重现, 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 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 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 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此时的中医学方面, 出现了两本巨著:《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 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汉朝著名中医医家张仲景博览群书, 广采众方, 凝聚毕生心血, 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 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 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

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医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 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 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 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 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 举行多元化考试, 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 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 格物致知, 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 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 硕果累累, 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 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 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 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 还根据实地调查, 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 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 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 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 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 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 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高潮, 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 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金代李杲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 结合实践, 形成其独创的见解, 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 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这种认识对后世中医学颇具影响。

4 明清时期科技与中医的发展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 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 像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 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 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

明清时期的中医学发展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 记载了1892种药物, 分成60类。其中3 7 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 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 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 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 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 如常山可治疟疾, 延胡索能够止痛。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 象锡做盛器, 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 久而久之, 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本草纲目》被成为“东方药学巨典”。

5 结语

今天, 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 当机器人问世, 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 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 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 我们已经明白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 然而中医学也还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前发展, 中成药的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针灸、刮痧等仍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 尤其是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的治疗调理, 现代中医更是发挥其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中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消失, 反而会越来越显得其重要性地位, 越来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中, 在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成果, 中医学也随着科技进步向前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医学也不断的向前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中医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档案编研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制定, 评估论证选题选择, 还是中期的资料搜集、潜心研究以及最后的编写过程, 都要改变过去老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要用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开展这项工作, 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因此必须要在编研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

一、观念创新

首先, 中医院校档案编研工作要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师事业、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编研要围绕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展开。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 重点针对学校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大型活动等, 收集材料编研, 利用编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和特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建设一流特色中医院校添砖加瓦。因此一定要树立服务学校为目标的理念。其次, 为使编研成果更有高度和意义, 档案编研部门必须要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档案编研团队要及时吸收新鲜血液, 补充更具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新人。最后, 要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 编研初期资料的收集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 要有主动寻找、主动探索的意识。在信息时代, 信息敏锐度直接决定档案编研成果质量的好坏。

二、内容创新

档案编研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对于档案库存资源的保存和扩展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档案编研主要是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主, 针对现在这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已无法满足现代档案编研的需要了。中医院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可以在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上做文章, 这是学校的特色, 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编研成果必然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自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以来, 整个世界都对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刮目相看。因此, 中医院校的档案编研工作应该着眼于在中医药特色这方面下功夫。寻找新颖、特色的编研内容, 发掘能够满足不同人需求的编研内容, 既继承传统, 又顺应时代发展。

三、方法创新

(一) 强化合作编研。随着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紧密联系在一起, 互利共赢的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 闭门造车不仅能导致资源浪费, 还能降低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现代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合作编研既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又能提高效率。在合作中, 大家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最终编研的领域和内容也会随之变得更广, 编研成果的层次也会更高。作为中医院校来说, 档案编研部门可以和其它部门合作, 可以走出去与国内其它中医院校合作等等。总而言之, 只有加强横向联系, 才能互相取长补短。

(二) 强化技术手段, 走数字化编研道路。目前, 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均趋于年轻化, 现代的年轻人更擅长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因此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媒体编辑技术、图文声像编辑系统等将声像、图文、动画影音加以整合集成。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档案编研, 会得到更多利用者的青睐。借助数字媒体、网络技术能进一步扩大编研工作的资料内容, 加快编研速度, 提高效率。众所周知, 中医药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对其嗤之以鼻, 若是能够广泛实现数字化编研, 多媒体化编研, 那么传播中医文化, 宣扬民族宝贵财富将是中医院校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 编与研相结合。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档案编研成果依然存在着“编”重“研”轻的现状。因此中医院校的档案编研工作更要重视这一点, 可派人员外出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 积极同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配备专门的研究型人才, 进一步加大研究层面的工作力度。结合学校的特色, 将“编”和“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我校有两位重量级的国医大师, 学校有专门的国医大师研究所, 若两个部门联合起来, 档案部门有档案资料, 研究所有研究成果, 这样无形中就能很顺利地将“编”与“研”结合起来。也能体现上文所提合作编研的好处, 一举两得。

档案编研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院校的档案编研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前途。因此档案编研工作要坚持以新理念、新方式、新思路来做好学校的坚实后盾, 为弘扬中医药事业和学校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中医院校档案编研工作是所有高校档案编研中的一个分支, 其充分体现了中医院校独特的教育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的魅力。如何对传统档案编研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成为中医院校档案编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医药,档案编研,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蔚.当前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继承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5) .

[2] 周秀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创新[J].浙江档案, 2005 (6) .

上一篇:纳税服务理论下一篇:高中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