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2023-03-01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推广;探讨

1.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推广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的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地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的一种教育过程。在我国,农业推广就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干预形式,运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

2.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农业推广发展

2.1农业产业化为农业推广创造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与农业推广的目标相一致,也是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农业推广人员在实际推广活动中,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业产业化以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行动准则,为促进农业推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建立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证。农业推广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产前,需要适时得到足够的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产中,在播种、饲养、管理、收获等环节需要得到有效的服务;产后,在产品的运输、销售、加工、贮存等方面,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服务。在科技和信息日益发展和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既需要及时得到各种科技服务,又需要及时得到市场供求、市场价格信息,还需要得到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这些服务,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时间要及时,数量、质量要保证,否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步伐,为农业推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农业产业化以支柱和特色产品为切入点,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部门,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种产业,每一种产业又有许多种产品。但就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有着自己的适宜生产和开发的特色产品。在这些适宜生产的产品中,产量多、产值大、效益好能使当地农民致富,能对当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和支撑作用。对于支柱和特色产品的开发,毫无疑问加速了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当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农业推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2.3农业产业化为农业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产业化要求供、产、销形成一条龙,农、工、贸、科实现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产业化将农户、企业、市场、科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农业推广活动从注重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与农户、产品、企业、市场以及其他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这个意义上,农业推广的服务领域得到扩展和加强,为农业推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农业产业化给农业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物流和信息流贯穿着整个产业链。客观上要求农业推广机构要为商品生产基地和农户提供市场和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既要当好农民的参谋,又要为政府和龙头企业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农业产业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因此,需要农业推广部门在以农户为基本生产条件下,对特定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商品,销售不及时就会失去商品价值。这就要求农业推广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幫助农民建立销售渠道,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实现农产品的保鲜与多次增值。所有这些,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进一步改革推广机构,适应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农业推广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方式和途径

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连接起来,可以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模经营。每户种植几亩,每户饲养几十甚至几百个,但这些都是小生产者,如果几十个村联合起来形成规模,这是当代中国农民最易接受的一种联合体。

3.1参与基地建设,创办技术生产联合体

农业推广部门面向农民、面向农村,依靠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与农户或生产企业建立合作伙伴或利益共同体,参与基地建设,创办技术生产联合体。这样一来,可以把各个分散的农户小批量生产转换成专门化的大批量生产,有利于生产者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终将带来产量的增加、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3.2创办技、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体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势力强、处于领头地位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了这样的企业,可以为农户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化解市场风险,从而促进支柱产品的快速高效发展。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可以创办技、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体,或者兴办技术开发性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环节的服务,才有能力将广大农户及关联企业连接成一个产业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结论

当前,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是有利于推动农业推广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为农业推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志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2]王秋杰,阮金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对山东省齐河县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严格落实岗前培训、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引进人才、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和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对策,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齐河县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核心在于发展现代农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继续解决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全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全方位指导农民生产,这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诚信、热情、责任感、同情心、乐于奉献和合作精神等;二是过硬的知识素质,如掌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储藏加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熟悉农业政策、法规以及农村发展理论等;三是较强的技能素质,如沟通技能、快速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信息综合处理和传播等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说明了齐河县针对自身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設提供参考,为农技推广能力的提升发挥作用。

1 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现状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人口78万,总面积1411 km2,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齐河县耕地面积8.4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

15万hm2,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和马铃薯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1954年,齐河县正式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之后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健全,逐步形成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齐河县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县农业局下设有农技站、土肥站、经管中心、农广校、环保站、植保站、农药检定所和种子管理站8个业务科室,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67人。但随着近年来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比、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已远远无法满足其需要。另外,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也由于体系改革而无法得到保障,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1 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

从长远发展考虑,部门老、中、青工作人员的数量应组成“顺塔型”结构。通过调查,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30岁以下占11.9%,31~45岁占49.3%,45岁以上占38.8%[2]。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青年推广人员较少,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

2.2 性别比例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三个年龄层次中性别比例差异较大,其中30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7,31~45岁男女比例为1.2∶1,45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1.6。农技推广人员中青年男性比例很低,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41.8%,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58.2%。县级推广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乡级推广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而在美国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在职称层次上,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农艺师所占比例仅为29.9%,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8.8%,助理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1.3%。

2.4 专业结构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部门的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专业人员中以农学等农业技术类专业方面的人员为主,缺少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人员结构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主要对策

应立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现状出发,抓住每个推广人员的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内因,依托现代农业项目、高产创建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农业项目,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来着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3.1 优化人员结构

3.1.1 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

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方法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推广部门,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除农学、植保、土肥等专业人才外,还要更多地吸纳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3]。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弥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学历低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3.1.2 科学编制,适当分流

在重新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县、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少于80%的原则,对齐河县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流。

3.1.3 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

对那些年龄稍大、知识老化、能力低下的不合格、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近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提高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职称层次,让更多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推广第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完善培训制度

3.2.1 严格落实岗前培训

规范的岗前培训是保证、甄别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手段和必要环节,培训成绩应被视为推广人员聘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通过岗前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以充分领会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指标内涵、掌握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保障农技推广顺利进行。

3.2.2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发扬老一辈在艰苦年代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献身精神,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领会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农技推广的战略决策,发扬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2.3 鼓励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齐河县曾多次地把在职农业干部、农民技术员送到农业院校进修、培训和进行脱产全科学习。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接受函授、刊授和远程教育,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齐河县设立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4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的专家教授、农业企业老总、成功人士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和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5]。近年來,齐河县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小麦专家王振林教授和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为技术顾问,到县传播小麦、玉米高新技术,指导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3.2.5 加强自我学习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的学术或技术讲座,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学习,提高推广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最终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齐河县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督促技术指导员及时登录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创新思路。

3.2.6 积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不平衡,齐河县的农技推广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在经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开拓思路。受中日留学生同学会邀请,齐河县农业局曾派农艺师司庆臣到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学习,主要学习了有机农业(蔬菜部分)的种植管理模式,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方法,EM菌液的扩大制作,波卡西制作和EM有机肥的制作。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掌握了有机蔬菜的栽培管理措施和EM菌肥的制作技术,为齐河县发展有机蔬菜及EM菌肥的制作推广打下了基础。

3.2.7 依托国家项目,提高专业水平

齐河县现有粮食高产创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情监测与防治等多个国家农业项目,这些现代农业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是作物良种、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的高度集成,不仅可以为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供了契机,还为新时代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创出了新的路子。借助这些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队伍。

3.3 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奖惩力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改善基础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6]。

4 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发展现代农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和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素质,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正奎.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J].云南农业,2013(3):63-64.

[2]陈宗刚.对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4):53-54.

[3]殷瑛.21世纪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新理念[J].农业科技管理,2005(2):37-38.

[4]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宋志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技推广步伐[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6):4-6.

[6]陈志英,杨雪,刘宗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高的对策探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80-3182.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技术研发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科技研发项目,在一段时间的投入与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在更多适宜使用的地区进行推广是后续加强普及范围这一重要问题。针对此情况,本文对基层农业技术从其推广流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基层农业;推广技术;应用方向;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地,也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再高尖端和有效的技术,如果不在基层进行推广和扩大应用范围,就会失去技术本身的普及性特点,也无法起到基本的惠民目的。现阶段,农业推广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农业技术的高效推广。

1 基本情况概述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的确切定义与概念来源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具体表述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1.2 含义与应用范围的规定

1.2.1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遵守的原则 推广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劳动者意愿。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2.2 农业技术推广所包含的范围 推广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所谓农业技术包括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这四大第一产业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高产技术。从内容上划分,包括为了农田供水而建造的相关水利工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突出发展的土壤改良以及保持水土的相关技术等。

1.3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的意义

1.3.1 帮助农民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高产技术以及高效种植等技术都是为农民达成高产目标的主要基础,只有技术达标,才能有帮助农民的生产利用更上一层的机械化、集约化,进而体现为增加的收入。

1.3.2 利用技术改革和创新,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以技术为前提的革新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农、林、渔、牧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优化。

1.3.3 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牵动着我国许多关键性问题。要想让我国经济得到更稳定、更持久的发展,那么利用技术推广巩固农业经济就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2 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工作环节的不足之处

2.1 推广过程中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原则。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容易对某一地的发展情况照搬到本地;二是不尊重劳动者意愿。由推广员主动促进劳动者基于对知识了解度之上的扩大兴趣的投入力度不够;三是只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不追求生态效益。在相关作物技术引入时,许多技术人员只关注了如何高产,却没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2.2 与各组织结合力度不够,未形成一定推广项目链

进行技术推广的一大原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则不完善。实际的推广项目链未能形成,要么有相应流程,但结合力度和投入程度不足,导致后续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 队伍技能水平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足会严重制约技术推广进展效果。农民不了解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后的相关利益分配问题。部分农民对于参与合作持有抗拒心理,影响后期农业技术的推广。

3 针对问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

3.1 基层技术推广流程化

建议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时,通过各个细节进行推广流程化。例如,引入农业合作社概念,加强对专门引入机构与引入人员的培训,确立农业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交流和加大人才引进

灵活掌握不够,还要加以应用。比如建立农民合作社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就是很好的措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来保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中相互帮扶,而不是自己单干。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社名副其实,以合作社为引导,切实为成员带来技术的引入、培训和推广生产一体化的项目等,以保障农民切实学会技术并加以应用。

3.3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即靠上级推动下层才有所行动的模式,而非自己主动进行各方联系,加速技术引进。除了主动性以外,还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推广工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尽可能利用数据库、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提供保障。

3.4 加强示范推廣项目的宣传

建议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在技术推广前农民对其有一定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导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4 结语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推广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技术推广时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就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铁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山西农经,2017(09):38.

[2]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5,35(16):246.

作者简介:宋腾,苗族,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2015年9月,习近平出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美国。不出外界所料,在中国外交部随后公布的中方成果清单中,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再次达成协议。

双方以“加强农业创新,促进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就粮食安全、农业生物技术、大数据与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支持以及双边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对话。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乃至世界农业创新发展。

此外,中美两国农业部长还就深化中美双边农业合作举行了会谈,续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美国农业部农业及相关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促进两国农业合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农业都是立国之本。而中美之间的农业合作,多年来也一直都是一个热门农业话题。但就双方的合作现状与成果而言,目前双方的合作仍然更多地集中于贸易领域。以美国大豆出口为例:在中美的全部贸易品类当中,它是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最大单一商品。其2014年的出口总额大约150亿美元,超过了同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波音飞机价值总额。

就双边农业合作的本质来说,贸易合作(尤其还只是一部分农产品贸易合作)繁荣不是一件坏事。

一方面美国的企业及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和成果也可以找到一系列渠道进入美国。但这毕竟只是双边合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合作还应该包括技术合作(包括种子的研发、推广等)、产业合作(包括养殖业及种植业)等相关的其他领域。就这些层次而言,中美之间的农业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的进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些比较规模化、体系化,能够让双方觉得有必要值得去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的成果。
美国农业生产基于规模巨大的农场体系,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成色欠足

除贸易交往,在农业技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技术性层面,中美之间的农业由于互补性较强,实际上可以形成一种非常良好的、互利而非零和博弈的合作关系。

对美国来说,以大豆产业为例,因其长期产品过剩,中国的市场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与此同时,中国毕竟是大豆的故乡,有相当多的本土育种及加工资源和经验,这些正是美国大豆产业可以从中学习及获益的领域——美国的优势在于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销售,这些产品的主要用途是榨油及生产动物饲料;中国因为地域相对封闭,非转基因的食品级大豆生产领域内,品种及研发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对中国来说,中美之间的良好农业合作,带给其的空间可能会相对更大一些。

首先,就科研领域来说,因为美国的农业种子公司基本上都是私人公司,投资和政府没有太大关系。在中国目前的专利保护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空间的前提下,让它们直接与国内联合进行开发合作,难度依然不小。但除此之外,中国农科院及东三省一些农科院近期培育出来的一些先进大豆品种,目前正面临着如何提高其商业化、国际化及产业输出能力,以便提高其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领域内,中美之间的相关机构及公司,就可以进行较为密切的合作与推广。

其次,就种植技术合作领域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美国农业生产基于规模巨大的农场体系,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小农经济占比依然很高的前提下,中美之间谈不上合作。实际上,直接照搬照抄的方法的确并不可取。但单纯地摒弃,亦是不重全局。美国正在国内实践及试验的一系列大农业生产方式,其实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包含了农业经营体制、土地模式、生产资金管理方式、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所系统性组织起来的混合型体系。中国除了可以有选择地对此进行借鉴,还可以学习其包括卫星技术、导航技术、测产技术、土壤测量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一系列领域的经验。

第三,中国目前所格外需要注意的,正是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一领域内,美国也有着一系列的实际的经验,包括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水清洁法案、濒危动物保护法案、休耕法案等。正是在这些法案的约束之下,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变得更加关注环保、土壤和水资源,以及最终产品的安全及可持续。美国如何规划并实施起这一法律系统,又是如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参与,我相信这一过程中其所取得的经验,反过来是可以给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的。

以养殖业中的水产养殖为例,中美之间正在合作的一个项目,就是在提高单产的同时,又不打扰环境,其秘诀就是如何让养殖过程的废物最终做到在池塘中进行回收,在尽量不用任何药物的前提下,用循环水的生产方式做到水体健康及清洁,最终使水产的病害减少,药物残留降低,同时产量也能够得到保障和提高。

实际上,在这些相关的领域之内,中美农业之间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案例型合作。但除此之外,虽然在两国的各级政府机构间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备忘录,但仍然存在很大空间。造成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相关各方依然存在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中国的现状是人多地少,而美国正好反过来,反正我们没有学习基础,所以合作就没什么可谈的;其次,中国依然处于劣势,二者之间并不平等,凭什么老让你教我这个、教我那个;第三,为什么美方对于合作的态度如此热心,背后可能有阴谋。

如此一来,中美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意愿、期待方面,并不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了。
投资美国

除了上述一系列有待加强的领域,中美之间的农业为了谋求更多更大的合作与发展,增加农业投资,尤其是中国向美国进行农业投资,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实际上,近几年来,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产业链稳定等目的,中国已开始不断有企业及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农业投资机遇。但就现状来看,看似成功的案例,实质也许并非如此。发展中国家因为法制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原因掣肘,使得外来的农业投资想要实现其最初的投资目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近来的一个案例是某家中国企业到南美置地生产大豆,当地种种法律法规的限制及较低的办事效率,使其很难较快形成规模产量;即使能有些出产,但因为运输条件跟不上,也无法交运至出口码头,无奈只得从巴西港口买豆子运往国内,但这怎么说也不是自家农场的产品。这样的投资,在保障粮食安全及产业链稳定方面的作用实在有限。

相对而言,美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资源丰富,而市场又是向各方开放的。在遇到其农业资源重组机遇的时候,中国其实可以借鉴日本丸红、三菱等大企业多年前的经验,花力气来进行谷物粮食方面的贸易、物流设施建设等工作。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经常说的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缺失的话语权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定价权不足问题,都可以通过参与美国的粮食物流重组过程得到部分有效的解决。

比如说六七年前,在作为美国最主要大豆出口地之一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附近,有一个原本由嘉吉公司掌握的码头租期临近结束(嘉吉自己在这一地区有两个码头,利用率不高)。因为ABCD这四大粮商之间存在竞争的缘故,码头所有者希望由新的承租者来对其进行运营。而当地政府和产业也认为,利用率不高意味着效益不好。中国的大豆贸易蒸蒸日上,如果由中国人来投资运营,这个码头能够活跃起来,对各方都有好处。

如果这件事情最终成真的话,中国在美国就能够拥有至少一个粮食出运码头,不仅能够出运大豆、玉米、小麦,其他的粮食作物都可以从这个港口向外发货。而一旦港口的使用率提高了,中国就可以在这个产业链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因为码头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现货的点那么简单。在这个点的基础之上,运营者可以通过参与依托驳船运输的现货采购与销售,收集市场信息,最终将沿岸的所有市场信息采集完整。如此一来,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美国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够直接反映到当地港口的业务信息中来。

通过了解甚或参与驳船运输,延伸业务线,扩大经营范围,从而在获得粮源的同时,可以分享随之而来的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涵盖到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及中西部产地的现货市场。

更进一步来看,以此作为抓手,中国的运营商甚至还可以借机向上游挺进美国的谷物运输体系、收购体系。实际上,国际粮商如ABCD在全球范围内(也包括美国),采取的也都是类似的方式:他们中有的在美国建出口码头和出口仓储设施,有的参与内陆驳船运输,有的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河流转运站,还有的深入产地,拥有众多的乡村收购站。这些国际粮商,不仅是全球粮食贸易的主力军,而且还在全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加工厂,经营农产品的深加工。源源不断的粮食便通过这个体系从产区运往销区,从农民手中交到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手中,完成了从农场到餐桌、保障人们健康幸福生活的使命。

之所以说中国还有进入这一市场的机会,是因为这些公司仍然大部分聚焦于物流方面,然后才是加工。在源头的收购方面,其实仍然存在大量的空间——而且美国的反垄断法体系规定,每一个地区都必须有两个以上、分属不同经营实体的收购站,要保障农民有所选择、保证竞争——不仅如此,美国很多的农产品乡村收购站都是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拥有的,而它们在美国往往都具有相当大的实力。以美国最大的合作社CHS合作社为例,它在包括明尼苏达、南北达科他、伊利诺伊等全美16个州都既有谷物收购站,也有加工厂,还有能源加工与加油站等,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正因如此,虽然美国农业市场内现在的参与者已然很多,四大粮商也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但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已经没有了机会。

中国应该改变以往一说海外农业投资就只想到巴西、阿根廷、非洲的做法,借机谋求在成熟市场中成为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出口码头的参与者。在这一方面,日本企业的行动可谓是既快捷又高明,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的海外农业战略就开始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逐渐成功地在美国、巴西等农业资源大国及地区扎下根系。
体制短板

与日本相比,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农业市场虽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农业投资仍相当有限,成功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这与一系列的体制性因素相关。比如上述的新奥尔良码头,其实并不用花很多的投资,只是租赁过来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一下就可以使用了。其实一开始中国也有企业对此表示过兴趣,但最终不了了之,码头被别人拿走了。

假如中国海外农业发展战略仍然按照目前的体系来执行,结果肯定是越走越难,无法摆脱“国内龙、国外虫”窘境。而假如要改变现状,值得关注的方面可能主要有:

一、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现在已不能称之为不熟悉情况,但这并未成为优势。比如某大型粮食贸易企业,虽然已有几十年的海外经营经验,但并没有融入到当地产业链当中去,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买家在市场中出现。它认为只要有渠道能保障自己的海外贸易,就没有必要花力气建立自己的体系——这样既可能没法跟四大粮商竞争,也不一定比直接从它们手中购买更便宜——具体的公司很少考虑国家战略。

二、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原因之一是进行海外农业投资时,投资、收益及回报的周期均非常漫长,而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会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抉择——是冒着风险费力不讨好,还是不冒风险完美收官?海外投资的风向让各方大多倾向于相对保守,也就影响了一大批企业在海外的农业发展战略。

三、短期而言,私营企业因为决策速度快、资金相对充裕,它们在海外的农业投资已见起色。但从长期来看,也存在着不少劣势,在企业的真正实力以及公司领导者的整体学识及修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

比如说这些领导者往往赌性极强,但海外农业投资则需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作为约束去建立一个高级别的团队,进行精密合作,凡事都是有规矩的。私营企业往往老板脑袋想的就是规矩,如此一来,则很难撑起中资企业在海外农业市场中的一片天。

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国的企业即使收购了美国的农业资产,也不一定非得挂上中国的牌子,事事都用中国人去进行管理。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当地的文化、人事、法律等架构都不了解,长远来看管理肯定是低效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在收购或者控股完成后,企业的名字、架构基本不变,老板是日本人,雇佣的都是美国员工,在这个基础上起步,一点一滴地建立对抗其他资本的壁垒。假如经营有道的话,中国人一样可以把中国农业自身的优势与他国优势相结合,并取得相当良好的海外农业投资成绩。

五、为了实现上述一系列目标,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国际型人才,有相关的专门人才库储备,所谓“有人就有阵地在”。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局促态势,将会是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外语的意识也在提高,学习外语的环境也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对纯学习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本研究重在了解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重点分析该部分人群的就业思想、择业意向现状及就业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方面知识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几个方面。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届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占31人,女生占169人。

用人单位方采用访谈形式,访谈企业为广州世冠集团、PEAK南昌运营中心、深圳高级英才国际教育学校、浙江宁波凯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10家用人单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态度、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原则、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及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态度

面对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同学持乐观态度,57.1%的同学持一般态度,17.6%持不乐观态度,另有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在被问及外语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否存在优势的问题时,73.7%的同学认为外语专业相对与其他专业来说没有优势,他们认为现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太多了,而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只是一门交流工具,只掌握英语一门技能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另外的26.3%的同学认为外语相对与其他专业存在优势,他们认为现在对外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很大,而且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的掌握运用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强很多。

2.就业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刚就业时期望的月薪这一问题时,有7.4%的同学选择1000元以下,37.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7.7%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12%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另有5.2%的同学选择了4000元以上。

这一数据结果比较符合目前市场对外语毕业生的基本待遇,表明以往应届毕业生对招聘单位所提的要求过高即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有所减少,大部分同学的就业期望趋于合理化。同时,这也表明了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市场行情会主动地去了解,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3.专业对口

在回答“据您所知,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相不相符”的问题时,1.8%的同学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完全相符,43.1%的同学认为基本相符,50.1%的同学认为不太相符,另有5%的同学认为是毫不相符。在涉及以后期望参加哪方面工作时,34.4%的同学以后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业务工作,16.7%的同学选择人事公关部门工作,14%的同学选择翻译工作,20.4%的同学选择教育工作,9.3%的同学选择自由职业者,另有5.2%的同学选择其他职业,例如导游等。

这两项调查显示的结果反映出外语专业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现象,从他们所预期的职业结果来看,占比较大比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方向和教育方向,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了完全与英语挂钩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样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去竞争教师的岗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当今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在应聘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诚信、正直等素质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对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专业水平的同学19.9%,心理素质占18.3%,交际能力占22.8%,组织能力占3.7%,适应能力占8.7%,团队合作占15%,预见性占1.2%,应急处理能力占9.4%,挑战极限能力占1%。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和团队合作是大部分同学认为最重要的几项素质。此外,在对外语专业专业技能的调查中,选择语言技能的同学占25.4%,专业知识占20%,跨文化交际知识占4.5%,思辨能力占13.7%,人际沟通能力占30.5%,创新能力占5.9%。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素质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三项调查结果可看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毕业生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包括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几项能力。

5.择业原则

关于“您的择业原则是什么?”问题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选择薪酬待遇的同学占36.1%,兴趣爱好占52.4%,社会需求占8.8%,大众趋势占2.7%。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必须考虑诸多因素。为了了解哪些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我们也设置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为选择专业对口的同学占7%,工作地点占15.7%,福利待遇的占22.3%,企业知名度的占4.5%,单位发展前景的占20.2%,个人兴趣和施展才干的机会的占30.3%。

从以上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是个人兴趣及施展才干的机会,关注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是否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总的来说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是用长远的眼光去选择一份职业,不会单纯地只看重薪酬待遇并把它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6.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

当被问及“您的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哪条途径”的问题时,选择学校的就业指导的占26.2%,选择网络的占57.4%,选择报纸杂志的占9.4%,选择培训机构的占1%,另外有6%的人的就业知识技能是通过父母、好友等其他途径获得的。在就业过程中,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什么呢?针对外语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调查得知6.5%的人认为是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有39%的人认为是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有16.2%的人认为是人才招聘网络,另外还有38.3%的人认为是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走关系。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的得知,超过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去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即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获得就业知识技能的比例仅占26.2%,这个结果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指导人员来说是值得深思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方面的的作用还需要更充分地发挥,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7.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当被问及“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时,14.5%的毕业生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33.3%的毕业生选择了信息量少,35.7%的人选择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5.6%的人选择了能力不足,另外有0.9%的人选择了其他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就业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然而众多信息中毕业生最希望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呢?通过调查我们得知29%的毕业生选择了各企业及其招聘信息的介绍,31%的毕业生选择了企业对录用员工的标准,26%的毕业生选择了面试技巧,另外有14%的毕业生选择了更多企业员工的现身说法。

四、调研给我们的启示

(一)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

(二)大力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大力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节、学术征文比赛、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研讨等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邀请、聘任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大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学,开展“企业家进课堂”活动,指导学校开展学术活动;还可聘请当今知识经济实业界的著名人士来校作报告,介绍经济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实习能力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年级、分专业做好就业指导。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大二、大三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四为“就业实践期”,学生应将目标确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公司信息等方面。要准备参加各类招聘会,通过预习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定位教育,引导学生向基层就业。

五、结语

此次调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就业单位对应届毕业

生的要求,就业单位相对层次在下移,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学院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基层做起。

参考文献:

[1]周琳.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1).

[2]张云仙.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工作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4).

[3]王浩.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 2008(10).

上一篇: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宪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