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4-01-24

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保险;发展模式;驱动因素;线性回归

1 我国物流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物流保险较传统的货物财产保险体系而言更为合理,责任范围也扩大了。但由于制度、险种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使物流保险在市场上尚未被真正地认可。

1.1物流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社会环境来看,现代物流政策和法规无疑是影响物流发展和降低现代物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物流方面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与物流有关的各种政策和法规为数不少,但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大,物流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的统一的配套法规。

1.2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物流公司大多数为中小型的物流公司,并且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进行行政管理,也没有进行标准化的物流公司分类及信用评级体系。随着物流市场范围的扩大,时间空间的延续,系统越来越复杂,物流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不仅可控性差、可认知性差,而且有些风险无法想象,保险公司承担的赔保风险使物流保险难以推广。

1.3物流保险险种单一

目前,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物流综合保险系列中有物流责任保险外,我国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基本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承运人责任保险。

2 影响物流保险行业发展的因子变量分析

很多学者都对我国物流保险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分析。较多的研究均显示,GDP、保险意识、政府对保险业的宏观调控、保险品种创新、竞争模式的变化等因素都对保险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经济学均衡框架看,驱动保险行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保险需求和供给能力。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消费者(包括企业、家庭及个人)愿意并且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保险的需求量。而保险供给能力则是在一定时期,保险供应商愿意并且能够有能力提供保险产品的供给量。

由于影响保险需求、供给的因素较多,为研究的方便,本文以几个显著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具体的界定。

2.1影响物流保险需求的经济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物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跃进步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物流保险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2)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在建工程的增加和中间物品投入的增长,从而直接拉动了市场对非寿险产品的需求。

(3)城镇居民人口数、居民社会储蓄存款余额。居民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对物流保险需求的增加。

2.2影响物流保险供给能力的经济变量

(1)物流保险机构数量。物流保险机构是物流保险服务的提供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发展。物流保险业迅速崛起,物流保险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外物流保险公司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竞争格局能够促使物流保险公司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升又带动物流保险需求的提升,如此循环,推动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

(2)物流保险开放度。我们用外资机构占全部机构的比例来代表保险的开放程度。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先进的管理制度、营销制度以及对应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基于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推动中国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

(3)保险业员工数量。保险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保险业属于长期经营的金融服务行业,保单的管理和客户服务需要持续几十年。

3 物流保险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们根据《统计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披露的相关数据,收集了1998-2007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保险机构数、中外合资保险机构、保险职工人数、城镇居民人口数、居民储蓄增加8个变量的数据。保费收入代表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其他7个变量为影响保险行业发展的供需两个因素。

4 实证结论及其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4.1实证分析结论

只有GDP和物流保险员工数量与物流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线性关系。在影响保费收入的7个变量中,只有GDP变量、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具有实证解释的意义。没有统计证据证实,物流保险机构、物流保险开放度等变量对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根据上述的实证数据,可以推导得出如下两个细分结论:

(1)我国物流保险行业发展依托宏观经济景气度,行业发展存在高度波动性。

(2)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与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悖论。这一推论从物流保险企业员工数量变量与保费收入之间存在负的边际变动关系可以得出。

4.2我国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模式的评价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

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物流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属于以外生力量推动为主导,内涵缺失的行业发展模式。

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人身物流保险没有新的产品和营销创新,物流保险业将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发展速度回落是物流保险业经营思路调整的直接后果。

5 完善我国物流保险的策略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有效运转的物流保险体系。为促进物流保险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物流保险的发展

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物流法规制度。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建立统一的物流业标准,规范物流市场;对物流公司进行标准化分类和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物流业目前在我国属于低门槛行业,物流公司注册资金比较少,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可以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第三方物流公司投保物流责任保险。

5.2建立物流预警系统,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的风险管理应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制度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收集风险信息及相关知识,尽可能在源头上予以消除或进行有效控制。

5.3保险公司合理确定物流保险险种费率,促进物流保险的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应合理确定物流保险险种的费率,《物流责任保险》费率的制定,应根据保险业务的风险大小及损失率的高低来确定。

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前言:“中国经济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专业沙龙暨行业首席专家与特约研究员颁证仪式于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纪委委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长贺邦靖出席沙龙并讲话。贺会长指出,资产评估作为重要的经济鉴证类服务行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此次沙龙还举行了颁证仪式,正式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为中评协首席金融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为首席经济学家,财科所所长贾康为首席财政学家。

2009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行业研究职能集中整合,成立了行业发展研究部。在发布行业研究课题指导目录的基础上,中评协目前正通过打造由首席专家、特约研究员、行业资深评估师以及高级专业人才等组成的研究“智库”等一系列举措,为推动行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和理论支撑。会上,刘伟、汪海粟等专家分别就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专业判断原则与资产评估方法的辨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专家的点评也分析到位,独具特色。为使广大读者及评估师更加了解评估行业发展情况及理论研究成果,本期选载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在目前的现状下,网络化手段已经能够全面运用于建筑行业,进而诞生了智能建筑的全新行业模式。与原有的建筑行业模式进行对比,智能建筑行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因此面对“互联网+”的全新时代背景,对于智能化手段有必要贯穿在建筑行业的整个运行周期与运行过程,确保做到有效融合智能建筑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网络化手段渗透于各个领域生产。具体针对智能建筑行业来讲,运用智能化手段有利于简化建筑施工与建筑设计的流程,同时还能保证达到更好的建筑工程效果。近些年以来,智能建筑领域已经表现为明显的转型与改变,其中根源就在于目前建筑行业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全面融合。在此前提下,目前针对智能建筑领域亟待切实进行转变,并且保证智能建筑符合建筑环保与建筑节能的宗旨。

一、智能建筑行业的基本特征

智能建筑的本质特征在于搭建信息化平台,据此达到优化建筑综合性能以及备管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确保将智能化手段贯穿于整个建筑物的管理与运行。对于当前的建筑行业如果能全面推行以上的智能化改造,则可以创建高效、安全、节能、便捷、健康与绿色的全新建筑环境。

近些年以来,智能建筑技术已经能够融入目前的建筑行业领域,并且对于原有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运行模式实现了全面转变。例如从现状来看,很多城市居民都已熟悉智能电梯、智能插座以及智能家居等全新的技术领域,从而达到了居民生活便捷化的目标。此外,智能建筑在根本上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特征,运用智能化手段有助于建筑能源的全面节约,在创建快捷家居体验的同时也体现了建筑领域的节能优势。

二、智能建筑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总体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的诞生不能够缺少“互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保障与支撑,智能建筑行业以及智能化技术也应当体现紧密结合的基本趋势。近些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致力于创建一体化的智能城区,该措施必须依赖智能建筑领域的变更与改进。对于当前的建筑领域如果能做到有效引进智能建筑的手段与技术,则有利于融合多种智能化的运行方式,最终达到全面优化居民日常居住环境的目标。具体在智能建筑行業的转型实践中,关于融入“互联网+”的全新技术手段应当做到如下的改进要点:

(一)创建环保与节能的智能建筑新模式

近些年以来,很多城市地区都表现为建筑领域的重度污染,并且伤害到城市居民健康。在此前提下,各地目前亟待推进建筑行业与智能化手段的全面衔接与融合,通过运用该措施来切实杜绝建筑行业的过高能耗与环境污染,从而切实达到优化建筑节能效果的目标。因此可以得知,全面引进“互联网+”的智能建筑模式在根本上符合了环保节能的行业转型思路。

例如针对建筑材料在进行采购时,核心的判断指标应当在于建材环保性。因此作为采购人员来讲,不能仅限于关注各种建材的价格,同时更加需要格外关注环保性能与节能性。经过综合对比之后,最终确保能够选择绿色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在推广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基础上,对于智能建筑领域将会达到明显减少建筑能耗的效果,并且还能明显减轻当前的城市污染程度。

(二)突显以人为本的建筑行业发展思路

智能建筑发展的根本宗旨应当落实于创建舒适体验,从而达到将以人为本的宗旨贯穿在目前的行业转型中,对于居民体验进行丰富。具体针对智能建筑领域如果要做到有效利用智能化手段,那么关键在于保障居民安全,在切实保证居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创建较好的居民生活体验,对于繁杂与琐碎的环节进行有效简化。由此可见,关于智能建筑如果要促进目前的行业转型,则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与目标,确保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建筑领域发展。

例如针对防触电的新型智能家电在进行设计时,关键在于增设必要的家电报警系统,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智能化的家电报警设计目标。在优化设计各类家电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尤其有必要考虑儿童以及老年人在使用家电时的安全,并且增加意外呼救的家电功能。除了智能家电之外,目前关于建筑物内部的洗手间、卫浴设施以及厨房设施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改进,确保居民能够拥有全新的居住环境体验。经过以上的家电设计改进,智能建筑将会具有更加健全的建筑整体性能。

(三)转变原有的行业发展方式

针对室内设计以及建筑外观设计来讲,设计人员如果仍然保持原有的建筑设计思路,则很难满足建筑新颖性的目标。因此面对当前的智能化转型趋势,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就是要格外重视行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的创新。与原有的建筑设计方式相比,建立在智能化手段之上的建筑设计方式具备更加明显的吸引力,并且还能摆脱单一的建筑设计思路。在此前提下,关于目前的建筑设计也应当做到适当引进“互联网+”的手段,确保将更多创新因素融入建筑设计领域。

例如设计人员针对儿童经常居住的卧室如果要做到创新设计,那么可以将智能化手段运用于自动的家具消毒过程。具体来讲,对于儿童经常触碰的各种家具设施以及厨房设施都要进行自动式的消毒与杀菌,确保整个卧室与厨房环境的清洁性。除此以外,关于家用空调也可以改造为手机进行调节的智能化方式,确保居民可以借助手机来随时调控目前的空调送风温度,从而维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三、结语

经过以上的综合分析可见,智能建筑领域如果要得以健康发展,则不能够缺少“互联网+”手段用于提供必要的支撑。截至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都已认识到建筑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并且正在不断摸索行业转型的思路与方式。具体针对智能建筑领域如果要保证达到较好的行业发展效果,那么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关注“互联网+”手段的灵活运用,确保在减少智能建筑成本的同时体现智能建筑的环保优势与节能优势。(作者单位:江西南昌航空大学)

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事务所业务单一、中小所占比多、行业品牌难以树立、缺乏独立性等。本文将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规范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提出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

经过40年努力,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建立了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鉴证和专业服务体系,以诚信道德和执业质量为导向的监督检查体系,以做强做大为导向的行业发展战略体系,以服务监督管理协调为导向的行业组织体系。目前,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已达9478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超过30万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年业务收入规模超过900亿元。

(1)存在的问题

梁毕明[10]发现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确实存在。王小宝[2]研究发现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审计中受审计风险增大、造假成本低收益高、造假行为系统性和隐蔽性强外部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发生。

李虹奕[3]在对利安达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利安达在多次行政处罚之后的审计质量有所提升,表明多次的行政监管处罚是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产生比较好的监管作用的。刘玉洁[4]也发现导致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行业监管不力、外部执业环境不良、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

审计的主体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而薛文艳[5]通过对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特征相关的压力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三方面执业困境:无法按时有效完成审计任务,超时劳动导致独立性受到威胁及职业付出与回报长期不对等。

李翔、王晶、张海燕[6]表明无论是何种规模的事务所,收入增长均显著高于员工数量增长,这说明行业工作效率呈快速上升态势。但与国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未来发展

刘利[7]根据国内外审计研究的区别,未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披露,推动审计准则持续性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联动影响,继续研究探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审计的融合发展。

张天翼、孙凯提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就应该走短期投入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实施拓展业务的多元化战略,抢抓市场先机,发展出创新、高效、稳定的会计师道路

易德鹤表明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即将迎来“服务经济新时代”。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高端服务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服务水平与新业务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中小事务所业务单一,难扩张规模。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总体上还是以审计服务为主,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较重,但验资、工商年检审计等传统业务大幅萎缩,这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税务鉴证、破产管理、PPP项目等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事务所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而部分中小事务所业务能力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服务大型企业和拓展新的業务。

(2)注册会计师容易和被审计单位产生依赖性,从而丧失独立性,使行业整体缺乏诚信。

独立性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多数上市公司审计机构的聘任和更换是由管理层决定的,这一点首先违背了注册会计师要在形式上独立的要求,另外,这样聘任审计机构的方式对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产生了压力。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诚信缺失、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注册会计师往往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审计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诚信缺失不仅损害行业声誉,社会大众利益也受到严重侵害,导致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注会行业的发展。

(3)中小事务所占比过多,行业品牌难以树立

当前注会行业在总体上呈现较快发展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执业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之路任重道远。社会对行业专业价值认知不足,行业社会影响和公信力还有待提高。

以武汉市为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本少,136家中小事务所的注册资本仅为30—50万元,占中小事务所总数的66 %。武汉市中小事务所另一个显著特点是,169家中小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组织形式,占中小事务所总数的82%。

(4)行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失严重

注册会计师工作很辛苦,经常出差,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作息时间不固定,经常加班加点,薪资也不具有吸引力,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这些都给注册会计师很大的压力,加之在事务所内部缺乏上升通道,薪酬边际逐渐减少等都是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人才流失的原因。

三、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应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期间的行业继续教育,改革并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区分等级的行业继续教育制度,保证执业人员时刻保持资讯、知识及能力更新,使其能够在执业期间适应各类复杂执业环境,更有效地识别资本市场的各类风险。

(2)进一步提高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伙文化,在质量为本、诚信执业的基础上,提高事务所整体的凝聚力,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向上发展。

(3)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

为了更高速、有效地推动国际化进程,要继续支持国内事务所自主建立国际网络并给予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事务所的信息优势及市场优势等提升国际服务能力,持续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审计标准。

四、结论

注册会计师行业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行效率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地位作用和职业价值日益提高。这个行业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是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毕明,陈默. 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历程与展望[N]. 中国会计报,2020-09-25(003).

[2]王小宝.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J].会计之友,2020(04):33-36.

[3]李虹奕.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现状及效果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4]刘玉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04):66-68+83.

[5]薛文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压力与执业困境的思考[J/OL].财会通讯:1-6[2020-10-25].

[6]李翔,王晶,张海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与发展现状——基于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56号文政策目标实现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8(05):3-12.

[7]刘利.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新会计,2020(07):16-22.

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抓住国家发展特高压、智能电网以及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紧跟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输配电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专业改革自身的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师队伍素质、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专业改革与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输配电工程专业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3]李健.我国电力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33-34.

[4]王忠,等.智能电网各环节与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82-183.

(责任编辑:孙晴)

上一篇:交易模式论文下一篇:课程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