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会计论文范文

2023-05-22

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新兴行业,尤其是颠覆性的新兴行业,相对于成熟行业更需要规范、引导与呵护。自律倡导者认为,自律可以替代政府行政监管,更好实现公共利益、行业利益与行业企业利益的协调统一,凡是能够通过自律解决的,就不需要政府行政监管,行业自律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府行政监管的目标。

即便需要自律与行政监管共同监管,政府行政监管也应当是补充性的、替代性的,即尽可能地让自律更好更大地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而不是取代和扼杀自律,只有在自律无效或不作为时,行政监管才加以干预。

在这方面,美国早期证券行业自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行政监管是为了更好发挥自律监管

自18世纪美国证券市场形成以来,美国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一直都是完全处于行业自律之下,美国联邦政府不加干预,直到1929-1932年金融危机后罗斯福新政,美国联邦议会先后通过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设立了联邦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的监管。

美国第三任证交会主席道格拉斯(后来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国会立法听证时就阐释了美国监管者的立场,即行政监管的目的是要让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和市场自律作用,而不是取代它,只是在自律无效或失灵时,行政监管才是必要的。他指出:“政府应该紧握手枪,也就是说,躲在门后,全副武装,时刻准备着,但永远都不要使用。”他还认为,行业自律的作用并不是政府行政监管所能取代的。他说:“总之,政府只有在规定的领域能够运行良好。这留下许多未触及到的行为和活动;一些易于被政府监管但事实上太过繁琐而无法取得满意的控制;一些完全超出了法律范畴,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而在自律广大领域,自律就可以有效地覆盖。”

在18世纪,美国证券市场兴起,证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出现,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挑战,这些严峻挑战威胁着证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应对这些行业挑战过程中,纽约证券行业主要从业者团结组织起来,成立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将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组织和规范起来,并成功地通过交易所自律建构起了健康的市场和行业秩序,成功地解决了新兴行业兴起所面临的法律规则、公共秩序缺失,行业无序竞争、市场秩序混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使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美国证券行业的兴起及行业自律的建立健全

美国学者塞利格曼认为:“从技术上讲,纽约股票交易所(纽交所)是一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协会组织”,纽交所不仅是美国最大证券交易的场所——场内市场,而且它也是市场自律和行业自律的自律组织,它管理着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纽交所作为一个组织化市场的形成与证券行业自律建立是相辅相成,完全同步进行的。

美国早期证券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无序的(证券交易、证券行业无法可依,也无人监管)。按照美国历史学家乔治·莱弗勒的说法,纽约证券交易所诞生于年纽约华尔街,在该市场上,不仅交易证券,还交易小麦、烟草、奴隶等。当时证券市场是一个拍卖市场,每天中午,证券交易商和拍卖师固定聚集在华尔街68号,进行证券拍卖。交易的证券就是美国独立革命期间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和美国第一银行的股票。很显然,在当时,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证券市场是一个自发的、非组织化的新兴市场,很少有人关注。直到1792年,媒体才报道该市场和该行业,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自发、无序的证券市场和随之兴起的证券行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生存危机:一是证券市场缺乏自律,也无法可依,证券交易合约没有强制执行保障机制,合约履行充满不确定性,这对于合约双方而言,违约风险极其高,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因为缺乏自律和监管,市场秩序混乱,因欺诈和投机导致市场经常性崩盘,群体性欺诈事件时有发生,这导致当地政府对证券公开市场予以取缔的危险。

1792年,华尔街经历了首次重大金融危機,证券市场崩溃。因危机而遭受重大影响的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州通过立法对证券销售进行监管,纽约州甚至激进地颁布法令禁止在公开场合叫卖证券。危机让纽约股票经纪人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他们共同感受了证券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同年,24名经纪人聚集华尔街68号,签订了《梧桐树协议》,建立起了行业自律规则,形成了美国历史上首个组织化市场。

《梧桐协议》包含有以下主要内容的规则:一是禁止缔约者与没有签署该协议的拍卖者进行交易,以此打破拍卖者对卖方市场的垄断,强化缔约方作为行业共同体的地位;二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将缔约各方佣金固定在交易标的金额0.25%,以此遏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共同利益;三是建立合约执行保障机制,缔约参与者在缔约方违约情况下,应先履行其与客户的合约,然后再向缔约方进行追偿。这一机制加强交易安全,维护了该市场和行业的信誉和健康信用秩序,同时也起到防范违约风险累积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缓解当地政府对新兴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的敌意。

在1812年美国与英国战争期间和战后,联邦政府债券市场急剧扩大,经纪人们试图再次加强市场组织化。1817年,27个经纪人、19个人和8家企业通过章程,组建了纽约股票与交易板,后改名为纽约股票交易所。纽交所随后又采纳了系列调整会员和上市公司的规则,包括会员财务责任规则,上市公司注册和财务报告规则。1820年,更详尽的规章被采纳,这些规则从多个方面加强了行业和市场自律。比如,建立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非会员之间合约争端解决机制并强化了合约强制执行机制;建立上市规则和证券上市审核机制,保证交易挂牌上市交易证券的质量;建立和加强了自律执法;打击场外非法证券交易,维护行业声誉与合法性。被称之为“桶店”的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场所,逐渐被取缔。

自1792-1933年、1934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证券法》、《证券交易法》142年间,美国证券市场、证券行业完全处于行业自律状态,直至1934年根据《证券交易法》颁布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

《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未扼杀行业自律,而是秉持行业自律优先的原则,将证券交易委员会职责定位于行业自律的监管者,也就是說,证券交易委员会(证交会)只有在行业自律失效情况下才启动行政监管。

纽交所市场与行业自律取得的成就

1、场内市场及证券行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纽交所成为对全国股票市场和证券行业最具影响力、最具凝聚力的股票交易所。

在19世纪,尽管纽交所交易量不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纽交所始终未能取得证券交易量的多数地位,大多数证券交易实际发生在纽交所之外。尽管纽交所证券交易量不占多数,但其对整个证券市场和行业的影响力却日渐上升。

按照交易所自己的说法,到1836年,纽约所有法院都一致把纽交所股票行情信息作为证明股票价格具有最高证明效力的证据。19世纪30年代末电报发明推广后,纽交所股票行情信息就实际上成为全国股票价格行情信息。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所有大城市都以纽交所股票价格信息作为股票市场行情信息,纽交所也让纽约成为美国证券交易中心。到1860年,纽约股票和交易板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其股票价格实际成为全国的价格,并成为全国经济的晴雨表。

随着纽交所影响力不断攀升,会员席位的价值也随纽交所声誉而不断暴涨,入会的条件也日渐严苛,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纽交所会员在行业的信誉,强化了会员命运共同体意识。

1932年,除纽交所外,美国至少还有33家其他证券交易所,另外还有数千种未上市的股票和债券在场外交易,但纽交所的交易量相当于上市证券总量的3/4。1928-1932年间,纽交所会员佣金收入占证券佣金总额的90%以上,全国最大上市公司都是在纽交所上市的。

至此,纽交所实际上完成了美国整个股票场内市场的整合,纽交所也就成为美国股票市场最具有影响力的自律组织。

2、纽交所成为整个证券行业和场内市场的自律组织,自律体系填补了所建立起来的民间立法和民间秩序填补了公共立法缺失、公共监管缺失所遗留下的公共秩序的空白,最大限度包容了创新,同时又通过自律有效控制了创新所带来的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负面冲击。

依靠行业自律的成功,纽交所实际上通过自律建立了一套小型的法律体系,以自己的规则调整证券交易,以自己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交易有关的争端,依靠交易所自律保证会员与会员、会员与非会员之间合约得以执行。交易所在1842年称“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法律,有其适当调整范围”、“我们主张我们享有自主的管辖权”,这个小型法律体系填补了纽约法庭无法实施的交易合约的空白。

除了交易所制定的成文的自律规则,争端解决机制也发展起了丰富判例规则体系,不断完善自律规则体系。交易所坚持对任何交易所履行合同产生争端都享有管辖权,无论是会员还是非会员提起的。多年后,会员开始把交易所裁决的案件视为先例,用以指导其行为,并对以后的案件具有约束力。

有关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在公共立法的缺失,不仅是司法管辖上的空白,也是监管上的空白,因为在1792-1858年期间,期货交易在纽约州的法院是不可强制执行的,纽约州立法者也没有制定有关法律,规定期货交易如何达成和执行,纽交所自律规则填补了该空白,制定了调整期货交易关系各个方面的规则。什么时候交付股票是买卖双方的选择,交付前什么时候通知对方?这些问题在交易中反复出现,纽约州法没有规定,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但交易所通过交易规则和判例规则逐渐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1833年,交易所制定规则规定:“所有由买卖方自己选择超过3天的期货合约,在交付时或要求交付时提前一天通知对方,该通知应在下午1时送达对方。”除了这些,合约履行中还有许多公共立法和法院的判例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负有交付义务的一方违约,另外一方是否应自己从市场上补仓,然后对其利润损失向违约方索赔?如果自己从市场寻求替代交易满足自己的合约,是否有义务获得最佳价格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或可以以任意价格成交,并寻求差价赔偿。这些问题根本就无法从正式的法律规则中取得答案,因为法律根本就不承认这些交易是合法有效的。

对此,交易所通过制定交易规则解决这些问题,它规定,受害方应从市场寻求替代交易,并对损失利润索赔。而且规定应在“同一天下午2:15分到3天之间”进行补仓。交易所制定的有关期货交易规则都是任意性的,只有双方合同没有约定情况下才适用。

3、成功的行业自律和市场自律打消了决策者和监管者对新兴市场和新兴行业固有风险带来危及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顾虑,法院、立法者和监管者都对自律给予最大限度尊重,对立法、司法与行政干预保持自我谦抑、自我克制,从而树立起了自律优先的监管理念,避免了冒失的、激进的外部干预可能产生的对创新的抑制,对新兴行业发展的阻碍。

纽交所成功建立起的自律也打消了政府对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害投资者权益,市场崩溃所带来的经济破坏性冲击的担心与顾虑,在纽交所的游说下,各州多次放弃了通过干预立法、施以政府行政监管的尝试。

1888年,在一桩涉及到交易所对会员惩戒的案件中,纽约州的法院首次肯定交易所组织和自律的合法性。纽约上诉法院称纽交所为企业俱乐部,认定交易所有权按照其认为合适方式监管其会员。1913年,纽约上诉法院做出裁决,认定会员对交易所除名的挑战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法院裁决,如果纽交所按照交易所章程,并善意地做出裁决,其裁决就是最终的。法院把会员与纽交所之间的关系视为合同关系,它认定“交易所是由同意接受章程和规章规定对其利益、权利、特权或职责的约束的个体自愿加入的社团”,因此,会员也就必须接受这些章程和规章的约束,尊重交易所自律执法的权力。

证券市场自律、行业完全自律成功地坚持到了1934年。1929-1932年金融危机暴露出自律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所导致的自律局限性。到1932年,纽交所已经事实上垄断了美国场内股票交易,纽交所有1737个证券经纪交易商会员,取得纽交所会员资格必须支付625万美元的巨大价格,但纽交所实际上被300名左右的被称之为专家券商和场内交易商所控制。

这些实际控制人既是主要市场参与者,同时又是自律监管者,严重的利益冲突制约了抑制的意愿和效力,自律越来越被滥用为抵制政府监管的幌子。1929年金融危机暴露出纽交所股票交易存在严重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而纽交所并未采取有效自律监管措施和严格自律执法。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法》,授权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市场及证券行业实施行政监管。但政府对一直处于自律下的证券市场和行业并不了解,如何对市场和行业进行监管,如何处理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关系,刚刚成立的证交会无所适从。

自1934-1937年,前两任证交会主席在整个任期内一直放低身段,主动与纽交所和从业者进行沟通,没有采取任何监管执法行动。直到1937年第三任证交会主席道格拉斯上任后,才就如何对证券市场和行业进行监管,如何处理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提出明确的思路。

证交会在1937年发布报告称:(纽交所)是按“一个民间会员俱乐部”进行运营的。交易所也一直是以民间俱乐部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事务的。按照证交会的看法,交易所自律并不是完全过时了,而是民间俱乐部式的交易所治理结构无法有效解决控制交易所的券商既作为运动员又作为裁判员所产生的利益冲突,自律作用打了折扣。因此,道格拉斯把证交会的监管工作重心就放到推动和监督交易所治理结构改革、自律改进和完善上。

证交会在1937年开始就与交易所谈判,要求交易所进行改革。道格拉斯坚持,交易所控制权必须从专家券商和场内交易商等从业者手上转移到全职获得薪酬、有专业团队的总裁手上,除非交易所同意重组,否则证交会就会制定新的交易规则。也就是说,道格拉斯警告交易所,如果交易所不能改革和完善自律,证交会以行政监管机构的公共规则取代交易所自律规则,以行政监管取代交易所自律。

在证交会施压和督促下,1938年,纽交所进行重组,对其治理结构进行了改革。现行由专家券商和场内交易商支配的50个会员组成理事会,被一个新由32个成员构成的理事会取代。新的理事选举规则确保了理事选举摆脱了专家券商和场内交易商的控制,除了交易所总裁、理事会主席,3个新的理事将是公共代表,12名将是为公众提供经纪服务的非会员企业的合伙人。而场内交易商和专家券商只能选举专门为交易所会员保留的少数15个理事席位,这15个会员理事还需要所有会员选举产生。理事会的最重要职能是选举一个全职的薪金总裁,担任首席执行官,并充当与政府监管机构和公众的联系人。总裁有自己的职员,对公共关系负总责。为确保经纪人对交易所治理控制权,还建议经纪人占提名委员会多数席位,该委员会负责理事提名。

道格拉斯领导下的证交会选择重新建构交易所自治,而不是取代它,为此,证交会选择与交易所进行谈判,督促交易所进行治理结构改革,改革和完善市场自律和行业自律,而不是贸然地取代它。道格拉斯坚信自律比行政监管更有实效、更有效率,值得维护。他说:“自律……在影响商业管理和商业道德上更广泛和更微妙。总之,政府只有在明确规定情况下才能满意地运行。这留下许多未触及到的行为和活动领域,许多都超出了法律范畴,属于伦理和道德范畴。在这些更广泛领域,自治和只需要自治,可有效覆盖。”

道格拉斯的监管理念是在政府监管机构密切监督下的行業自律。按照道格拉斯观点,必须保留其初始的防止欺诈或不公平的职责,因为它可以比政府更迅速和更灵敏做出反应,政府受到正当程序约束。自律组织可避免过度的介入官僚主义伤害。但当行业自律不能保持高的伦理标准时,证交会必须更具有攻击性一些。

道格拉斯领导下的证交会奠定了美国联邦政府关于证券行业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关系的监管理念和传统,这一理念和传统一直被美国历届证交会所坚守。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有效的监管会计信息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监管会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电力监管会计理论框架要素的特殊性角度出发,重点解析了电力监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科目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以促进监管会计被电力企业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电力 监管 会计 特殊性

一、解析电力监管会计目标的特殊性

电力监管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就是电力监管会计目标。电力监管会计目标不仅能对会计环境的要求进行反映,而且还对电力监管会计假设以及电力监管会计要素的确定起着重要的影响。电力监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很多,其中包括财政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各个部门职能上的不同致使其对电力监管会计信息需求也大相径庭。电力监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监管成本相关信息、资金流量信息、投资信息、偿债能力信息、营运能力信息以及盈利能力信息等多方面信息。

电力监管会计与企业普通财务会计相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普通财务会计目标主要是将会计信息给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而电力监管会计目标则是将会计监管信息提供给电监会、财政部门等相关监管部门。

第二,从信息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普通财务会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目的是帮助企业为了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电力监管会计向信息使用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成本和价格等方面,目的是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电价。

二、解析电力监管会计假设的特殊性

电力监管会计假设指的是会计人员以实现电力监管会计目标为根本目的,对所变化的会计环境进行会计判断。组织电力监管会计核算工作是电力监管会计假设的前提条件,电力监管会计包含在现代会计中,必须谨遵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等几项基本原则。其中在会计主体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两个方面有所延伸。

一是会计主体假设。普通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会计对象的运行空间范围为依据,将会计主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核算主体。这时会计主体只对其内部的经济业务和外部的价值交换行为进行核算,缺乏系统性,无法对受监管经济事项与非受监管事项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而电力监管会计假设可以将受监管事项和非监管事项加区分。其中受监管事项是电力监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

二是会计分期假设。普通财务会计在将会计对象的持续经营期间进行划分时一般按公历历年制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会计年度和会计中期,划分时并没有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周期考虑在内。而电力监管会计服务于监管机构,其依据监管部门的信息,并充分结合自身经济业务特点进行会计期间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此外,电力监管会计的假设还包括成本分类多样性假设和独立性假设两种。成本分类多样性假设指的是电力监管会计以电力监管需要为主要依据对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成本分类多样性假设可以将电力企业成本分为购电成本、发电成本以及输配电成本,而普通会计假设只能简单地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独立性假设指的是电力监管会计假设电力监管机构以及财务行为人始终能够保持精神、地位上的独立,将一些不良的约束干扰因素排除在外,以达到独立公正地执行电力会计准则的目的。

三、解析电力监管会计原则的特殊性

由于电力监管会计产生于普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基础上,是一种新衍生分离出来的会计类别,所以电力监管会计原则与普通财务会计原则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和相似性。会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会计工作的规律进行反映,是一般化的决定性规则。因此,电力监管会计也必须谨遵会计原则。会计原则主要包括历史成本核算原则、配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收入确认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多项内容。其中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指的是会计人员进行资产确认过程中应当根据组成的购入价值,而不是根据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成本进行计价。配比性原则指的是电力监管会计分析反映监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和社会利益,合理配比“有效资产”和“准许收益”,控制和防范电力行业因垄断现象的发生。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指监管信息产生的收益与信息获取成本相比时,监管信息产生的收益更大,这时电力监管信息才具有一定的价值。收入确认原则主要是指在收入发生时对认准许收入的日期进行确认,目前主要运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收入确认方式。充分披露原则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必须将自身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反映,不得为了一己之力粉饰重要财务信息数据,为电力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报表。

四、解析电力监管会计要素的特殊性

国际上在划分会计要素方面不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各个国家在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等会计要素分类和内容上的反映上基本一致。但在对其经营收入、费用以及利润要素分类和内容上的反映却着存在一定的分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只设置了收益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其中收益主要指的是利得,费用则主要指的是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设置了营业收入、利得、损失、费用、综合收益等五个会计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费用主要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不包括损失在内的经济利益流出。会计要素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对会计对象特点、会计目标要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解。会计要素充分运用会计专业语言将会计对象具体化,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指标体系的规范、会计科目设置、财务报表的编制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要是不仅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对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其决定性作用。电力监管会计与财务会计要素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六点进行分析:

一是有效资产。普通财务会计中所提到的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会预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电力监管会计的有效资产指的资产中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有直接联系,而且能够影响产品定价的部分。从监管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资产主要包括有效且适量的、有效但过剩的、无效的三种类型。在普通财务会计进行资产确认过程中,确认条件为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并没有将监管的有效性考虑其中。而电力监管会计在进行资产确认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监管的有效性。

二是负债。普通财务会计中所提到的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而电力监管会计中所提到的负债主要是对与受监管业务有联系的现时义务进行反映,而与受监管经济业务无联系及非监管业务所产生的负债不进行电力监管账户计入。

三是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在普通财务会计与电力监管会计中指的都是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所享受的利益,都是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反映,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性。

四是准许收入。在普通财务会计中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收入。而电力监管会计中的准许收入是指电力企业在政府监督管理下获得的允许收入。

五是准许费用。普通财务会计中的费用指的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支出。准许费用则是指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资产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出。电力监管会计中的准许费用主要是对受监管主体在进行受监管活动中耗费各项经济利益流出的反映。电力企业对于受监管业务所耗费的经济利益流出应当计入准许费用。对于非监管活动以及经济利益流出超出正常部分的不应计入准许费用。

六是准许收益。普通财务会计中的利润是对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体现,它所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之后的净额。而电力监管会计中的准许收益则是对受监管主体在从事受监管活动中所产生的合理收益。

五、解析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特殊性

电力监管会计科目是电力监管会计账户的名称,其严格遵守电力企业的监管要求,详细划分所需要核算的相关项目。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有效设置不仅能够对各项电力监管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类,而且还能够设定相关指标。举个例子,美国电力监管相关部门详细分析了电力企业发、输、配、售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针对这一系列费用设置了150多个一级账户。同时,还严格规定了这些科目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拿电力企业输电费用中的经营性费用来说,电力监管部门针对其设置了输电站费用、高架电线费用、监管和工程、负荷调度、地下电线费用、其他单位的输电费以及其他费用等8个费用账户,而且明确了每个账户核算的具体费用。

我国电力监管机构在进行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谨遵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这三项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合法性原则。我国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法律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保证。所以在进行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设置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而且还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二是相关性原则。由于会计信息是为有关各方所服务的,因此,在进行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设置时必须谨遵会计相关性原则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监管机构对信息的需求。

三是实用性原则。在进行电力监管会计科目的设置时还应当充分结合电力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使得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自身需要,促进企业为自身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而言之,会计监管工作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电力监管会计的应用。而电力监管会计的特殊性使得电力监管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科目等几个方面与普通财务会计有着一定的差别,本文从电力监管会计理论框架要素的特殊性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电力监管会计的特殊性,从而对电力企业会计监管实践的起到指导作用,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淳.管制会计的目标、要素与报告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5):87-89.

[2]陆正飞,祝继高.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0(10):7-9.

[3]刘昌胜.国外会计管制理论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4]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监理行业在我国从80年代末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监理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大预算管理力度,加强监理项目成本控制已成为监理企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在分析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现有的预算管理现状,分析了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监理行业;预算管理;预算考评

工程监理制度自1996年在我国建设领域全面推行以来,对控制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工程监理行业结构不合理、监理队伍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建设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监理企业在内部控制、规范经营、科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监理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当前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过低,市场不够成熟,恶性竞争、违规压价等情况比较突出的形势下,加强监理项目成本控制,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是监理企业在当前监理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监理行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预算管理是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在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预测和决策,用货币或实物数量等多种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综合管理系统。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通用的管理工具,在监理企业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营导向性

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根据财务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财务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并将其分解到各监理项目及职能部门,落实到资产负债规模,收入及利润增长幅度,投融资安排,投资回报等各个方面,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导航,是把企业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最有效的工具。

2.全面性

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监理企业的各个项目及职能部门,预算指标的分解和下达要传递到各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全员参与,共同完成;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3.动态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理企业管理层及财务部门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测与动态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每月按预算设置科目汇总各监理项目成本、费用统计表,每季度做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对于明显偏离预算指标的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内部报告。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状况、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财务预算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企业规定程序,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调整预算方案。

4.预算管理的控制重点是人工成本

工程监理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密集型组织,具有专业技术的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实验员是其监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监理行业人工成本基本占总成本的一半及以上,因此,人工成本控制是预算控制的重点,同时,监理人员素质的优劣也是影响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关键。监理企业一直把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引进和开发、使用和培养等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

二、监理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战略目标指导缺位,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脱节

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短期预算目标和长期预算目标不一致,重视年度预算,忽视中长期预算。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企业自一直以年度预算的编制、控制和考核为主,忽视了中长期预算的管理,使年度预算管理出现与战略相脱节的现象。企业预算目标偏重于短期效应,一旦短期经济效益同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之间产生矛盾,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经济目标。

(2)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目标不一致。在实施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导致业务和财务预算编制的起点不同,控制的目的不同,考核的标准不同,最终导致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管理经常出现不一致,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在监理企业预算管理机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重视利润预算,忽视现金和资本预算。企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尽管一直强调“以经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起点,现金预算为核心”,但是,预算的控制却是以收入、成本等利润指标为主,同时,由于监理企业现实条件的约束,利润指标更便于考核和评价,因此,利润预算一直在企业预算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这种现象导致监理企业往往忽视了现金流预测和监理项目的风险预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风险的累积和叠加,使企业的经营行为容易偏离企业战略目标。

2.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能弱化,出现财务部门“预算一肩挑”的现象

预算管理委员是本是涉及企业内部预算事项的最高权利机构,但是,从目前监理行业预算组织结构建立及发挥作用的现状来看,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并未全面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出现由财务部预算一肩挑的现象。财务部门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定位,比较了解企业的预算制定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种预算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理所当然应成为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仅靠财务部门来推动预算管理,既不利于财务部处理与监理项目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并没有切实遵行,使预算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可划分为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多种编制方法。而实践中,监理企业的预算一直以年度为预算期,实施固定预算编制方法,而固定预算是按固定业务量来编制的预算,当实际业务水平与预算水平相差较大时,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等都难以进行,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过于呆板,可比性差。

4.预算约束作用弱化,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

目前监理企业预算管理考评并没有发挥其考评和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一是在年初预算编制过程中,监理项目自己上报基础数据不实,公司预算审核不到位,使年终预算实际完成情况都好于年初考核指标,考评和激励基本无效;二是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不严,预算考评仅包括考核评价制度、没有奖惩制度,也就是预算考评结果基本上反映不到薪酬体系中。没有配套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考评体系未能与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挂钩,弱化了预算的控制作用。三是考评激励不能有效进行,造成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不能顺畅进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隐形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加强和完善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的对策

1.明确预算目标导向,强化预算组织机构建设

预算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难以持续。因此,监理企业必须重视战略目标的制定,加强对战略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和评估,确保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指导,并能保证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一致性。

2.增加弹性预算指标,提高预算控制和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固定预算作为一种传统的、业务相对简单的预算编制方法,仍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增加一些弹性预算指标、建立预算预警、预算分析机制,可以弥补固定预算存在的缺陷。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弹性预算指标。 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的缺陷在于,它的编制基础是一系列固定的业务量,事实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变动的永续过程,合理业务量的预测应该是一个概率区间。因此,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中,增加一些弹性指标,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业务和财务指标,以区间的方式预测,其对预算控制,实际意义更大。

(2)充分利用财务软件、提高预算控制和分析的自动化程度。监理企业可以利用ERP,按分解后的监理项目预算指标,按项目按部门,建立一个高效的预算预警机制,强化预算控制。但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首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好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接轨,使得在输入凭证时达到预算警戒线的项目成本科目和管理费用等科目就能弹出预警信息,提示该项目或职能部门的该项成本已接近警戒线。监理企业可以在ERP下建立财务预算分析模块,与会计核算系统接口,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的内容即本期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等数据准确的从核算系统中取数。从分析数据中追索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并找出责任归属,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既能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又能保证取数的准确性。

3.建立合适的全面预算指标系统,找到激励与考评的衔接点

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没有考评与激励,预算管理只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建立一个有效的考评与激励系统:

(1)建立以关键业绩指标为主体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所谓平衡记分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业绩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强调非财务业绩和非财务指标在考评系统中并重,通过对公司业务的综合考虑,进行业绩评价。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找到建立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采用“平衡计分卡”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在建立这个模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采用关键业务指标建立平衡计分卡时,合理设置指标的权重;二是在选择关键业务指标时,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应并重。

(2)找到薪酬激励制度与预算考评的衔接点。考评与激励是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是确保管理成效的关键步骤,没有薪酬激励制度的预算考评,预算管理必将流于形式,而预算考评与薪酬激励制度的衔接,难点是“数量”的对应关系,即考评结果和薪酬激励数量的对应。如何既不会过多的增加企业考评人员人工成本负担,又能激发下属监理项目推行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益原则,即实行预算管理带来的效益永远大于薪酬激励的成本;二是可控性原则,即预算考评结果一定要是真实的,可控的,而非“内部”管理人增加自己薪酬的又一种手段。

4.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监理项目及职能部门在生产、管理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监理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季、月滚动预算,关键时候可以每周召开资金调度会、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桂芹:企业预算管理的创新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07).

[2]陈小萌: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3]胥 巍:监理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J].今日科苑 2009(10).

[4]王菊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8)

[5]兰 嘉: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与企业战略[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8).

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居行业;新零售;转型

1 引言

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消费升级推动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家居新零售成为家居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家居新零售是集线下体验、线上买单和远程配送于一体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零售方式。宜家和红星美凯龙具备新零售资质,率先展开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宜家和红星美凯龙的经营思路

2.1 宜家的经营思路

宜家家居是来自瑞典的家居零售品牌,创立于1943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为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商。

首先,宜家有很明确的产品定位。宜家将产品定位于“低价格、精美、耐用”的家居用品。其次,宜家有绿色营销的价值理念。最后,宜家拥有强大供应链,在郊外设立平价家居市场,同时,提供特色的线下体验,开创了家居零售业的新鲜模式——样板间模式,秉持透明真实原则,所有信息对顾客分享。宜家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把线下服务做到了极致。

2.2 红星美凯龙的经营思路

红星美凯龙是国内本土的大型家居企业,创立于1991年,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到20家的规模。红星美凯龙作为一个大卖场组合,自身并不设计产品和生产产品,而是融入其他品牌的产品,依靠其他品牌在卖场的销售获得利润。红星美凯龙定位于高端产品和品牌,纳入多样化的产品和品牌,不仅做到风格多变,还涵盖了不同的消费人群。

红星美凯龙有着亲民的服务理念:服务更专业、产品更环保、环境更舒适、价格更优惠。线下服务较好,导购员为消费者提供相关产品解说,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运输车辆。红星美凯龙对价格进行控制,与各大品牌商达成深度合作,通过低价土地来吸引众多投资者。

3 宜家和红星美凯龙的业绩

3.1 宜家的業绩

3.1.1 分店数量

2019年,宜家在亚洲设有59家分店,中国共有26家宜家商场。其中,19家店开在了我国的9个沿海发达省份,体现了宜家选址的精准定位。上海拥有3家宜家商场,北京、广州和成都各有2家宜家商场。江苏的5家分店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和南通,覆盖了江苏全省的各个角落。江苏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且江苏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宜家将分店设在经济发达和新零售消费聚集的地区,是宜家发展家居新零售的基础。

3.1.2 营业额和营业利润

零售销售额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宜家进行的多项投资,包括开设新的宜家商场、加强建设送货网络、加快数字化发展。由表1可知,宜家凭借绿色营销的价值理念、低价格策略以及独特的线下服务,营收额和净利润在2014-2016年迅速增长。

随着技术演进升级和新零售物种的冲击,宜家在2017、2018年的营收额、利润额面临增长放缓甚至倒退的局面。2018年,宜家的销售额增长率跌到了只有2%。净利润下滑至15亿欧元,下降幅度超过40%

2018年末,宜家开始新零售转型,在电商与体验中心等方面招新。2019,宜家中国发布了全新的“未来+”商业战略。转型之后,2019宜家线上销售同比增长46%,营收增长率又达到了5%。

3.2 红星美凯龙的业绩

3.2.1 分店数量

红星美凯龙通过加速开店以及并购中小型卖场,实现逆势扩张。在2009-2018年,红星美凯龙全国门店数量从66家扩张到308家。2019年,在红星美凯龙的分店中,北京3家、上海7家、华北13家、华东13家、华中4家、华南2家、西部5家。红星美凯龙的分店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占据庞大的消费市场。

3.2.2 营业额和营业利润

红星美凯龙的营业收入逐年上升,在2019年达164.69亿元,同比增长15.66%。红星美凯龙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线上销售。2018年红星美凯龙与互联网巨头阿里与腾讯在新零售领域展开合作,营收快速增长至142.2亿元,同比增长29.9%,净利润达到44.8亿元,同比增长12%。

4 宜家和红星美凯龙新零售转型的方式

4.1 宜家新零售转型的方式

宜家将大部分仓库改造成线上订单分销中心,并在多家门店实行线上下單线下取货模式。宜家通过仓储中心将家具送至卖场,也实现了销售和仓储分离。宜家在转型中充分重视线上销售的重要性,开始在阿里巴巴、亚马逊网站上销售商品,宜家中国网上商城正式上线,配送城市逐渐放开,如今已经增加到了227个配送城市。

此外,宜家体验中心还可以体验到新零售的购物方式。例如,通过互动显示屏找到心仪的商品,确认生成清单二维码下单。除了网上商城、体验中心、AR应用之外,宜家还推出租赁业务、与微信合作成立快闪店、与小米进行智能家居合作等。

4.2 红星美凯龙新零售转型的方式

2018年,红星美凯龙通过与腾讯、阿里合作,实现了数字化销售、联通了线上平台、用户大数据分析并运用分析结果落地产品销售。

在线下零售中红星美凯龙用科技的力量重构营销方式,用科技武装线下门店,有力地推动传统线下门店数字化升级。通过引入消费金融与实现结算方式自由化,红星美凯龙率先推出的“未来适”新零售概念店。

5 对家居行业新零售转型的启示

家居新零售将线下场景体验、线上销售和高效的物流配送相结合,运用科技手段、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给予消费者最佳的消费体验,从而刺激新零售消费不断增长。从宜家和红星美凯龙两个成功转型的家居企业分析,家居行业首先要有新颖的经营思路、明确的产品定位、突出的价值理念,以此打入消费市场。在供应链上,要尽可能降低成本,将工厂设在郊外或者由合作品牌负责。线下要在新零售聚集地区开设分店,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场景体验,配合餐饮娱乐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线上家居行业要积极发展网络销售,运用大数据定位消费者需求。新零售强调“以人为本”,家居行业还要提高售后服务的效率,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全程体验负责。

【参考文献】

【1】姜宜龙.宜家营销策略及中国家居零售业对策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刘伟,冯树英.我国家居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以红星美凯龙为案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08):82-83.

【3】陈锐.红星美凯龙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J].地产,2019(16):85.

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对银行业来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目前,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从银行业来说,股改上市之后初期,中国银行业的利润非常好,因此对管理会计不会那么重视,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业利差空间被压缩,要维持一个好的利润,在开源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良好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节流,这就非常需要精细化管理。大的环境的变化,会促进大中小企业都会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

第二,中国现在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产业结构要从中端向高端迈进,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那么如何激发人的创造力,这是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个人创造的价值进行准确计量,实现科学的激励与约束。

第三,管理会计为战略落地服务。管理会计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面向未来,为银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服务。同时,包括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标准成本等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为确保企业战略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执行工具。

工商银行为什么能在管理会计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全行业的前列?

首先,工行起步比较早。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就在于大数据的支撑,而原来中国的大型企业和银行,在大数据支撑方面是不够的,而在这方面,工行起步比较早。工商银行在1999年9月1日实施了“9991工程”,将所有网点产生的数据都集中到一个数据中心去。生产数据集中在上海,备份数据集中在北京,确保数据是安全的。工商银行的大数据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步,距今已经十五六年,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工行管理层一直非常重视财会体系建设。现任董事长姜建清早年做过会计工作,原行长杨凯生是注册会计师,现任行长易会满早年在省分行做过财务处长,这三位领导对财会管理有非常深的认识,财会部在推进财会体系建设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工行的领导班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架构,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在管理层的支持和强大的科技系统的基础上,工商银行围绕会计核算建立起来了一整套管理会计的统一平台MOVA(Management of Value Accounting,基于价值会计的管理) 系统,实现了境内外机构信息系统的统一和集中管理,并逐渐发展到为管理提供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工商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工行管理会计体系是建立在强大的IT平台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实现为管理决策服务。

随着MOVA系统的上线,统计分析数据实现了统一,基于统一的数据仓库平台,可以为不同业务部门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工商银行以MOVA系统为抓手,深化信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应用,优化了内部管理流程,节约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

2011年,工商银行先后完成了绩效考核管理MOVA系统和全球信息资讯平台等重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目前MOVA系统已覆盖了工行各个层级、各个专业部门的用户,实现了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员工五个维度的考核评价,推动了以价值为导向的考核目标。

上一篇:保险会计论文下一篇:资产减值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