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

2023-06-01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第1篇

1、雷锋精神时刻( 鼓励 勉励 激励 )我们前进。

2、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平静 安静 寂静 冷静)。

3、那个人精心地(照顾、照料)着瘫痪在床18年的老母亲。

4、他为(爱护、爱惜、保护)国家财产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二、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战斗 战役 战争 天气 气候 不但......而且......

要么......要么...... 之所以......是因为...... 虽然......但是......

1、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 )的伟大胜利。

2、在夺取391高地的( )中,邱少云牺牲了。

3、六月的( )一天比一天热。

4、蜜蜂( )能远游,( )远游的能力比不上鸟。

5、他( )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刻苦学习。

6、星期天,我( )看书,( )听广播。

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居然 果然 关于 对于 只要...就... 只有...才...

1.( )他加入党组织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2.( )在雨过天晴后,我们( )能看到彩虹。

3.太阳花生命力顽强,( )掐一枝小小的茎插入泥土里,不久( )会生根开花。

4.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了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几天后,他爷爷因病去世了。

四、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坚决 坚定 坚强 坚持

面对特大洪灾,全市人民心中只有一个( )的信念:严防死守,保卫家园。王市长当时身患重病,但他( )在堤坝上指挥抗洪,他说:“面对困难一定要( ),人在堤在,誓死战胜洪涝。”

五、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无论......都......

〈3〉这歌声,( )听惯了鸟叫的人,( )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4〉这艘货船,( )是逆风行驶,( )帆没有张起来。

六、用“”划去句子中不正确的字、词。

1.他跨上一匹(骏 俊 峻)马,越过了险(骏 俊 峻)的山崖。

2.中国女排的拼(博 搏)精神(博 搏)得了大家的好评。

3.瓦特(发明 发现)水开了能顶起壶盖,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 发现)了蒸气机。

4.爸爸来信的(意义 意思)是说,捐款支援希望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 意思)的好事。

七、选词填空。

希望 盼望 失望 指望

①凡卡( )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去,好( )过上幸福的生活。

②翠鸟的窝很高,不容易爬上去,令我非常( )。

八、用“心”组词后填空(不许重复)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第2篇

--------纪念建党90周年

有人说,中国民主不如西方民主,西方一般实行多党或两党轮流执政,而中国是共产党长期执政.但是我想说,这是绝对错误的认识。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而这个制度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是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首先是农民阶级,发起了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无处不均匀的天国,义和团运动则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抗帝国侵略,然而,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是新式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们无法独立承担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任务。

接着就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同样轰轰烈烈,结果还是在列强的大炮下屈服。中国还是挣扎在黑暗中。历史证明依靠地主阶级温和的改良运动,是不能可让中国走向富强的。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维新变法,几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是那么的弱小,仅仅百日便宣告失败。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而且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曾在许多中国人心中燃起过希望. 但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革命的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 中国社会随之被拖入黑暗混乱之中。历史再次证明资产阶级再也不能带领中国前进了。他们同样不能承担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1921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实现者。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促成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之后的十年土地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即在各革命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人民愿望, 尽一切可能力争和平.在和平无望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向国民党发起了自卫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社会各阶级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彻底打败国民党,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第3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当唱起这首歌,就让我禁不住想起一本书:《历史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写了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这些共产党人出生入死,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自己的热血解放了全中国。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每一次看都会让我热泪盈眶。从这本书里,我认识到了历史的选择: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新中国,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胡兰的故事:1947年1月12日,匪军大胡子把乡亲们都抓到村庄的庙子里。大胡子强迫刘胡兰说出她所了解的共产党内部的情况。面对敌人的威逼,刘胡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大胡子一看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说:“这样吧,只要把你所了解的情况说出来,我就不难为你,还给你钱、给你地。”“你就是给我一个金娃娃,也别想让我告诉你们任何情况!”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刘胡兰大义凛然、毫不妥协的样子使大胡子满腔怒火,大叫着:“不说就杀死你!”刘胡兰面无惧色,大步走向铡刀床,从容地躺到了铡刀下。敌人的铡刀无情地向刘胡兰的脖子斩去,顿时,鲜血喷涌,浸红了黄土地。呼啦!乡亲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悲痛万分,大声叫着刘胡兰的名字,刘胡兰的妈妈、妹妹都哭成了泪人„„

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千千万万苦难人民能过上幸福生

活,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永恒的诗篇,以不朽的革命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誓言。毛泽东主席挥笔为刘胡兰写下了8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这样的战争年代,有多少像刘胡兰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跟着共产党,勇往直前,把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第4篇

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理念的缺失

人们虽然知道读史可以明智, 了解历史是把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所必需的源泉。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仍然认为历史学是“无用”的学科。尤其在当今市场化时代, 人们往往以经济利益作为评价事物是否有用的主要标准, 历史学因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所冷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学生, 不再将历史学作为一门关键的学科, 学习过程中将不再重视历史学的学习。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难题。

1.2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不合理

历史教师起着推动历史教育的作用, 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并且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 都是由历史教师具体实施的。因此, 历史教师的素质如果较低,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式不适当, 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具体来说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师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 给中学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 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一些中学的历史教学, 仍然以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主,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理论与实际结合欠缺。

中学历史课讲述的内容, 绝大部分离现实社会太远, 缺乏时代气息, 这也是学生不愿学习历史的原因之一。在种情况下, 如果历史老师一味地罗列知识, 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厌恶感。因此, 有些老师则尝试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再现历史情景, 使知识融会贯通, 以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但是, 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过程中, 出现了联系不当的现象。例如, 在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时, 教师没有充分肯定其进步性, 而是急急忙忙地指出其局限性及表现, 又联系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现实问题, 指出:美国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没有人权, 它那时存在着严重的人权问题。联系这个现实问题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1787年宪法是落后的。实际上, 美国1787年宪法在当时世界上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再者, 我们抨击美国现在玩弄的人权战术, 应用当代美国存在的人权问题作依据, 否则这种抨击也是苍白无力的。对1787年美国宪法, 肯定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同时指出它有时代局限性。讲历史联系现实问题, 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 满足学生理解教材的实际需要, 否则就会引起学生思维混乱, 出现认识错误, 使历史庸俗化。

1.3 教材编写不当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同时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工具之一。现在中学中使用的历史学教材种类不少, 但是材料不全, 观点守旧。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 基础知识要求的深度、广度等, 目前主要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约束。因此, 教材的内容的体系性、难度适宜性和新颖性对于历史教学相当重要。

2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2.1 充分认识历史课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中学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1 在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 中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然而,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同步跟上,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的现象。

2.1.2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近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心志脆弱, 挫折耐受力差, 情绪不稳定, 逆反心理及敌对行为时有发生, 人际关系不和谐, 缺乏自信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海洋, 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因此, 学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 而应将学科知识教学和青少年的心理教学有效结合, 以使中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如邓小平同志一生中三落而三起, 最终开创了改革开放大业等史实, 以培养学生笑对挫折, 乐观进取的顽强意志品格等。

2.2 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由此可见, 历史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历史教学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 历史老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改善教学方法, 以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

2.2.1 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 而历史教学又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因此, 历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 由历史学向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 广泛涉猎、善于积累, 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更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 学校应搞好教师在职培训。即学校应依据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现有的发展潜力, 来确立具体的培训目标。如对非专业教师以基本的历史知识培训为主, 以利于他们尽快胜任历史教学;对专业历史教师的培训应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科前沿动态为主,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2.2.2 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单一方向的讲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将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 易使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历史教学的学科能力培养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丧失。鉴于此, 学校和老师应努力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 历史知识故事化。

历史知识中有很多关于重大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经典故事。历史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向学生讲述下有关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 即将课文内容做一下改编, 将授课内容贯穿到故事当中。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应用调控教学的全过程, 是集图、文、声、像全方位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处理中学历史教学问题。丰富多彩的史料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原始的素材, 通过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真切, 感受深刻,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2.3 推进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

中学历史教材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但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在选择教材时, 学校应和教师、学生进行探讨, 以编制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帧精美的中学历史教材。

2.3.1 体现中学特点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 凸现中学的特色。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重内容层次的区分。即中学历史教材要有鲜明的中学特点, 以区别学生己经学过的历史教科书, 否则就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2) 尽量把历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历史过程又较为浅显的材料挑选出来, 并考虑它的知识性、教育性使之变成简明扼要且生动形象的叙述性文字, 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

2.3.2 体现时代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先生说:“教科书内容的现代化是一个与此同时的问题。”由此可见,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时代精神。 (1) 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教材的编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 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余地, 从而使中学历史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吸取历史研究、考古发掘的新成果, 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所学的内容。如,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要加强, 而政治史的内容相对要减少一些;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 在编写的内容上要有所体现, 即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 将学科交叉的内容及作用反映出来, 增加诸如环境问题、人口政策、反腐败等内容。

摘要:读史可以明智, 而历史教学是让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该得到重视。而受应试教育的禁锢, 当今历史教学存在不少缺陷。基于此, 应从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亓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39~40.

[2]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124.

[3] 孙占宇.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2004, 9:30.

[4] 张晓风.北师、华师、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二) [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9) .

[5] 李付堂.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抵[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 (7) .

[6] 袁凌云.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0:5~6.

[7] 李玉萍.县级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2006, 9:19~20.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范文第5篇

1 探究问题的选择要力求科学性

首先, 这符合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历史知识必须是客观而真实的, 绝不能虚构、伪造、凭空杜撰,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历史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 应尊重历史, 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一些戏剧中, 曹操都被塑造成一个“白脸奸相”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曹操作为三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重用有才能的人, 礼贤下士,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虽然赤壁之战中失败, 统一中国的抱负落空, 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光辉, 如果只凭直觉称曹操为“奸相”, 无疑会闹出笑话。

其次,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主体,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一些历史的初步认识, 因为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温故才能知新, 定位太高, 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 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只做泛泛之谈, 也起不到体验创造、研究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和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 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 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 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2 探究性问题的选择注重情感的教育, 力求思想性

历史课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要使历史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就必须从力求选题的思想性开始。在这点上,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历史学科的知识不仅综合性强, 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 而且有血有肉有情节。有声有色地描述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 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行为。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 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 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 占为已有。例如讲述在鸦片战争中, 广州虎门的守将关天培, 在琦善拒发援兵时, 仍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 血流如注, 仍继续战斗, 忽从背后飞来一炮弹, 穿透他胸膛才倒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里, 邓世昌船沉之后拒绝士兵送来的救生圈, 同时拔开用嘴衔着他辫子的爱犬, 放弃那苟且偷生的希望, 宁可自杀殉国的壮举。缅怀这些民族英雄, 他们誓死抗击外来侵略, 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学生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建康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并且化感情为力量, 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3 历史探究性问题的选择还要力求广泛性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多样性的。从时间上看, 上下五千年, 贯穿古今;从空间上看, 纵横五洲四海, 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 包罗万象, 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它与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之说。在教学中, 历史教师可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性问题, 在学科渗透中扩展历史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 联系文学作品, 引用屈原的《国殇》和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 创设历史情境;联系地理知识, 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 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 从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步伐, 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结合世界史上关于《国际歌》的介绍, 以学唱《国际歌》为题, 将音乐引进历史课堂等。

4 历史探究性问题的选择要聚焦时证热点、联系现实生活, 力求时代性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历史知识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 实际上它还包含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认识。人类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 过去、现在和未来同处于这条不间断的长河中, 过去了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 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浓缩在现实之中。昨天是今天的基础, 今天是昨天的发展, 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 探究历史决不能脱离现实, 必须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其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选题时, 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社会生活的社会热点。

如:讲授《科索沃战争》一课。上课时, 适当插入美国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内容, 让学生查找资料, 用事实来击穿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的种种霸道行径。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 再借联合国之名从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教材的内容, 充分地揭露了美国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行径。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美国为什么如此霸道?我们中国是怎样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的?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去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热点问题”往往是影响较大, 学生有所耳闻的事情, 把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相结合, 寻找相互碰撞产生的思维火花, 往往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概括地说, 国外、国内尤其是当地发生的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拟设历史探究性问题的重要源泉。

总之, 历史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核心化。在选题时应把握科学性、思想性、广泛性、时代性的原则, 并力求“四性”统一, 争取以此为契机,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学生从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开始学会研究和创造, 并从中体验研究和创造。

摘要:历史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是探究性的, 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广泛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上一篇: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下一篇:恰同学少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