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

2023-09-17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问题式教学是新课改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深入了解課本内容;还可以对学科前沿所关注的具有研究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搜集材料,寻找合理的观点。问题式教学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最终所得出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够享受解答问题的过程。本文主要从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为纪念五四运动而设立的五四青年节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价值呢?五四青年节每年都有,但很少有学生思考与分析过五四运动的意义。

二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很少进行思考,而是以教师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对同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并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进行评判,每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观点。

三是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时沟通与交流。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少进行讨论,学生也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沟通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二、问题式教学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问题的提出方面

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但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层次性,而且过于死板乏味。例如,在讲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运动时,只是简单提问运动的原因、时间、发展、内容、意义、评价,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了解具体的历史活动,应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为了考试只记关键点。也有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仅仅围绕课堂内容,而几乎不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历史学科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并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逻辑思维。

2.课堂问题的实施方面

有的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有的教师所给的讨论时间非常有限,往往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时讨论就匆匆结束了。

3.课堂问题的反思方面

很少有教师对课堂问题进行反思,所设置的问题与课堂实际情况的对比,学生对所设置问题的意见与看法等。对课堂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相应建议

1.增加教师的阅读量与知识面

教师是问题式教学的引导者,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可研究性。在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少量具有悬念与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2.分组分层次进行问题式教学

有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习惯以自己为主,并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与能力,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直接从课本中就能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同的问题,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讨论。以学生为主,最重要的不是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问题式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教学之后的反思。有的教师的教学教案长久没有变化,而每一届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历史学科中,对于具體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与分析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且在新时代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喜欢历史而大量阅读各类参考文献,知识储备并不一定比教师少。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创新性。

问题式教学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思考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逐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学生为主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克盛.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2]杨昌文.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管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6).

[3]叶小兵,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渗透,要求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状态。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则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促使学生高效率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本文则从合理设置问題、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问题意识;培养途径;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虽然大部分历史教师都相应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学习等号召,但在实际教学中设置问题依旧单一化和表象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目的。问题意识即促使学生形成产生疑问时主动寻求答案心理状态,历史学科过去性特点则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从而更好地站在历史角度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并展开知识探究,真正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1.合理设置问题

保证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设置问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选问题是否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目的。首先问题设置保证难度适中;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在学习中不愿自主获取答案,过于依赖教师。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注重设置难易适中问题,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应坚持层层深入原则,拓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设置问题还需有一定难度,经努力探索才能得到答案,保证问题有效性。其次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启发性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性。然而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忽视问题启发性,或惯性围绕考试内容设置问题,但这种问题只能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启发学生思维。以《南京条约》一课为例,多数教师会设置如“《南京条约》涉及哪些内容?它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上述问题只是将学生思维固定在历史教材当中,因而在学生思维中就逐渐形成《南京条约》是一个带给中国危害的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并非单纯给中国带来危害,从开放通商口岸这条而言就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教师针对《南京条约》设置问题时应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仅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更能站在全新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逐渐形成辩证思维,是养成良好历史问题意识。第三问题设置具有探究性;探究性问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求知动力,历史教师可通过设疑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以《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曾有一名共产主义成员向马克思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直接回答:“不行”,但在俄国实实在在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难以马克思也会判断错误吗?这种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2.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还应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和学生沟通互动,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良师益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该章节为学生传授的知识点即虽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但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对此,历史教会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辛亥革命会成功,该如何评价袁世凯这名历史人物。当学生充分掌握教材知识点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相互讨论,积极鼓励学生阐述观点。之后教师再评析学生各种观点并适当补充其不足之处,保证学生以辩证角度看到历史人物和事件,更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目的。除了上述教学方式,历史教师还可借助小组合作构建开放性历史课堂,再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明清宫廷电视剧片段并提出相关问题:“明清朝廷如何运行的?”“明朝和清朝文化有何不同特点?”之后让学生相互讨论,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历史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3.提升教师素养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一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因而需要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毫无疑问,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更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教师具备处理问题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历史教师应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坚持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即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也是教师吸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弥补自身存在不足的关键,因而教师应善于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核心理念,帮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最重要可以改变传统单一沉闷课堂氛围,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高效率掌握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文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分析[J].新课程(下),2017(11):191-191.

[2]张春蕾.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7(15):90.

[3]洪立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166-166.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改中学历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会产生很多的困难及困惑,如果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很容易会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导致书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发生脱节,导致教学有效性较差,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學的有效性,让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要想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课程知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充分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内涵丰富、融汇古今。因此,历史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及足够的专业素养,充分掌握、熟悉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具备对史料进行鉴别和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教师需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分类史,比如政治史、思想史、军事史、经济史等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加强与史学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知识、地理学知识以及法律学知识等。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以外,还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导致其学习热情下降,无法有效调动起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利用多种途径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新鲜的学习体验,产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并结合这些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预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形成与学生同步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合理利用历史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中学历史教材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历史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新的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深入领会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精神,根据课程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让新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实施讲课活动时,要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还要联系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增强课堂教学互动

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时,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推举小组长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再对这些见解进行分析,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能够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师生之间创设一个平等对话、互动的平台。

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特点。不同的教学环节要存在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同时不同的教学环节之间,还要有一个自然的衔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设计问题时,也要达到启发学生心智的目的,既引发学生深思,又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的来说,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全面掌握学生当前的历史学习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增强其历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兰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5(16).

[2]陈彩梅.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1 美育的渗透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法国美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 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与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个体教育相结合的人文教育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我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说:“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在历史教学中组织、渗透美育, 必然能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交融,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2 历史教学是美育的有效载体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就是一个美育的大舞台。历史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人物形象和行为的外表特征, 发掘历史人物心灵中的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是坚韧之美;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是刚毅之美;“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霍去病, 是豪迈之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是悲壮之美;二战时, 丘吉尔发表演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 有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是坚强之美;当德军直逼莫斯科时, 斯大林毅然坚持红场阅兵, 号召人民“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是果敢之美;雷锋同志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是奉献之美;孔繁森两次进藏, 足迹踏遍阿里地区的山山水水, 以身殉职, 是忠诚之美。从“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到甘愿为变法而牺牲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到坚持抗日为国捐躯的杨靖宇;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身的孙中山到“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坚持真理, 矢志不渝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到解放黑奴, 维护美国统一赢得美国人民爱戴的林肯……风流人物、民族英雄、千古豪杰, 他们闪光的思想, 高尚的品德, 震撼人心的事迹, 都对学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的心灵、品格、情操在美育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著名教授叶澜说:“今日教学改革所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历史教学应善于利用美育捕捉学生的心灵轨迹, 将历史之美孕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使他们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

3 利用美育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历史与美育, 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犹如“梅花”与“月色”, 梅花借月色之势, 月色乘梅花之气。只有将美育和历史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才能营造出“月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课堂氛围。美的氛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领略历史的魅力, 创设美景, 激发美趣, 以美育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 美的氛围又有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的历史课堂教学, 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愉悦感, 允许学生“试错改错”, 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特长,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由地深入探究问题, 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给人以安全, 美给人以和谐。历史教学要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育因素, 寻找高中历史教学与美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 运用艺术美的形式, 情感愉悦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体验一种美的情怀, 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让我们的学生放弃“瓦盆”, 选择“花盆”;让我们的学生拒绝平庸, 选择美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研究和实践历史课程的审美化和历史教学的审美化, 已毋庸置疑。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推进人文教育的必然, 将美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回归历史教学学科特点、走进新课程改革, 是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

摘要: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历史课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基础, 历史与美育相得益彰。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安全、和谐。美育的渗透, 优化了课堂结构, 促进了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 提高了课堂绩效。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价值观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趣味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起学生对历史辩证观的理解能力。为了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创设表演情景,再现历史上发生的情景;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可以利用语言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关键词: 初中 历史教学 情景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历史真实情况,看清历史事实,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目前历史教学现状是初中学生年龄小,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懵懂阶段,各方面认知还不健全,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兴趣提高,促进学生历史水平提高。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感,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历史知识。

一、情景教学的内涵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的一切思想活动都充分代表着人类自身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客观存在具有第一性,并且人类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充分体现人类世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格思维具有第二性。而情景教学正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通过一种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将过去历史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呢?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历史事实,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之中,并且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以“情”与“景”为根据,重点在于情与景。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将情感融入认知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应用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直观性原则。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历史教学最佳效果,教师要创设出不同的历史教学情境,利用图片、文字、影视等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事件的讲解绘声绘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情景再现。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讲授知识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科学性是一线教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创设情景的时候,如果教师创设的情景根本不符合真实历史,只是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因此,为了将抽象的历史真实化,教师一定要使情景努力接近史实。

3.价值性原则。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历史知识呢?创设情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现真实历史人物,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情景才能让学生感悟到真实的历史。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考虑什么样的情景才具有学习价值,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让学生融入历史情感中。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语言情景,实现情感共鸣。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效认识到历史事件,初中历史教学要使用语言描绘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初中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依靠这种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语言创设情景,通过语言描绘历史事实,才能从宏观上引领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初中教师主观意识的影响,语言情景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语言,将自身情感活动充分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讲述八年级甲午战争这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绘声绘色地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融入日军侵略中国的讲述中。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向学生讲述北洋舰队奋力抗敌的事实,将自己对日军入侵中华的愤怒充分表现出来。从情感上,让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充分表达出对北洋舰队奋战而全军覆没的悲哀情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2.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思维启迪。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进行分析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出问题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并获得答案。如果学生对设立的问题情景出现认识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问题。如果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问题情景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问题情景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历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很好地渲染积极探索、努力求知的课堂氛围。

3.创设表演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为传统课堂往往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以知识传授为重心。而现阶段教学核心目标是不仅提升教学质量,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仅能给初中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扮演各种历史人物,创设各种表演情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往往通过在特定环境下演绎不同的历史人物角色,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讲解九年级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黑奴,让学生通过朗诵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接着为了提升学生热爱历史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表演情景,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份宣言有什么想要说的吗?”通过创设这样的表演情景,有的学生会说:“我会组织一些同样受苦的同胞组成团体起义;”有的学生会说:“我会逃往北方寻求保护!”诸如这样的课堂情景演绎不仅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表演潜力,使其他学生身临其境地提升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带动他们学习情绪,更愿意学习历史知识。

4.重复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录音、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再现相关历史场景。或者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各类历史资料、文献、图片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再现相关历史场景,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如学习《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及我国死难同胞到底有多少,教师可以放纪录片或利用相关文献中一系列历史图片。从资料中表明日军大屠杀的起止时间,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的暴行,通过一张张图片充分展示出日军暴行和侵华的罪恶。接着教师可以讲述现阶段,日本篡改南京大屠杀事实的罪行,并且在课后促使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简短的评论,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初中历史学习中,通过情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设计历史情景,初中历史教师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事实,注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英光.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3,(04).

[2]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5).

[3]沈大礼.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4]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历史教学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正处于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黄金期的青少年有着充沛的精力,勇于探索。这种生理特征,为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教师决不能在上课时滔滔不绝,叙史自我陶醉。教师应该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展开生动有效的问题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避免偏颇利于探究

历史问题设计要科学,能够体现课文的精髓。做到深浅有度,探究性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盲目地担心学生答不出,提出的一些问题过于肤浅,流于形式,使用答案简单且枯燥的提问,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参与问题的回答。如“战国时谁灭六国?”“秦统一六国是哪一年?”,问题设计太老套,不能激活思维。而复杂的、超越学生学习潜能的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可能性,难以建构新知识和探索本质,也同样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如“秦如皇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才能巩固统一?”此题难度较大,不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换成“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国家的统一?”就会更好些。所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时,教师必须量学生能力而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设计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课堂提问。

二、提问宜曲不宜直

如果说学生赵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棒。掌握了它,我们自会成为课堂上的智者。如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分析到解放战争的几个阶段时,他不是问:“解放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啊?”而是展示了三张蒋介石的漫画,且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大家说说看,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怎样的发展变化”这一问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了,并且这个知识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

三、问题精练不宜繁琐突出重点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摒弃后,有的课堂就走向了“满堂问”。你问我答,热闹非凡。殊不知,问题过多也会有害。老师“问”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会减少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自会降低。再者,提问过多,难免会趋于烦琐,致使层次不够清晰,重点难以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更加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使学生能从你的问题中有所“得”。

四、应在无疑处生疑

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容易被他们忽略但往往又是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知识内涵需要挖掘。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对“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对历史结论产生疑问,共同破除疑惑。比如“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了,请举例说明”时,有些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当时的时间帮助大家破除了疑问,指出中国在二战后成为联合国创始国,还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等史实,论证了这个结论是有历史依据的。这说明学生是课堂上一直在思考,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过去,有些老师往往忽视对结论性文字的分析理解,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开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能够从结论性文字,浅易处挖掘深意,在学生“无疑处生疑”,在问题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五、体现主体主次分明

在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爱因斯坦说:“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他们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如,讲《辛亥革命》时,创设情境,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让学会以记者的身份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六、问题要具有创造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必受条条框框的限制,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多种设想,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该坚持因人而异,因材而教的原则,积极地创设多种多样而且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教学。

1.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打开外交新局面》时,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走上正常化。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在冷战的背景下,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世界的影响是如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由机械式的接受变为主动地自主性学习,实现了思维的升华

2.针对学生难以认识理解的史实,诱发引导,创设问题。如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与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十分相似,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原因?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这种历史悲剧?我们应从中汲取什么经验与教训?

3.让学生走进历史,对历史进行积极的体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问题。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向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这样,我们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可以促使他们课下收集资料,分工协作,共同探究。尽心整合与组织语言,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由此,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换位思考,自主探究。

4.解决问题的途径要不拘一格:有教师的释疑,有学生自主探究,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师生共同释疑,更有教师逐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课堂延伸探索。这种方法是:教师把几个典型问题筛选提炼出来,教师适时指导,先指出要查找的有关资料、途径(上网、上图书馆、工具书等),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需要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甄别,从而学会会取材料,然后把他们分组,互相交流资料,以资料为依据,提出本小组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整理成简单的文字说明,学生们在整理过程中对一些问题达成共识,而对一些问题展开广泛的争论。同时,教师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材料,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从而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后,在教师指导下查找资料,再到整理材料,最后,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目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提问对所教的历史知识进行研究性、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生命课堂》,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

上一篇:狗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