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范文

2023-09-17

历史故事范文第1篇

摘  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每个历史事件都由一个真实故事组成,无疑为应用故事化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故事化教学能促使学生站在整体角度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最重要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探究历史知识欲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history st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LE Xiaoli  (Wengong branch of Fujian Youxi No.1 Middle School,china)

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组成,涉及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生动化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故事化教学符合该学科特征,再加上大部分初中生都十分喜欢听故事,无疑为历史学科注入新鲜源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以此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探究历史,实现深度理解知识。

1.做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关注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顺利地切入课堂探究,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堂前几分钟的导入,因为它关系着整堂课的效果。一般导入有多种方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高效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在导入时要抓住初中生的特点,巧妙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课堂,借助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兴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教材,研究历史。在导入中,如果教师能够设置一些冲突性的悬念故事,就能够激活初中生的探究心理,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此助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为例,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中西方著名的“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故事,之后提出问题:“大家认为哪种故事说法最具有真实性?那么大家认为最可信的说法是哪个?”学生纷纷表示两个故事都有一定的虚构性,故而都不可信。随即教师继续提问:“既然两种故事说法都不具备真实性,那么大家认为最为可信的方法为哪些?”学生在故事的导入下内心迫切想要得知答案,此时教师再引入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以故事为课堂导入,借助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提供载体,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并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教材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引入新鲜故事,激活探究思维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呈现。由于有些故事是学生第一次听到的,他们就会产生兴趣,此时,教师再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与学生展开对话。在故事的驱动下,学生会对问题产生探究兴趣,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深入教材,甚至要走出教材,从互联网或历史书籍中寻找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教材,主动学习,实现历史思维的灵性发展。新鲜故事的引入,要求教师以创新性的眼光去搜集故事题材,并与教材的学习无痕整合起来,借助故事去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课堂能够变成学生探究的乐园,以此实现故事教学的增值。

以《秦統一中国》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学生在生活中鲜少听到的“桂林米粉来源”故事导入,趣味性极强的故事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让学生感悟到秦朝统一中国付出的努力。新鲜故事能够冲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是这么有趣,他们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在《北宋的政治》一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黄袍加身”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北宋建立与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存在的不同之处能为北宋政治带来哪些独特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想要得知答案,就要深入教材学习。同时,有些学生还会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走出教材,主动搜集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理选择故事,突破难点知识

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故事化教学想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那么就要全面优化历史故事,换言之紧贴初中生认知、心理等认真选择故事。因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该时期思想较为敏感,极易叛逆,更没有完全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习态度也存在消极现象,普遍不喜欢枯燥单一的文史类知识,然而初中生则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快速消化部分新知,正因上述情况为引入故事化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对于教师而言,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顺利突破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质量,更考察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在初次接触新知时不可避免会产生认知和理解困难,如果教师依旧为学生灌输概念知识,那么学生只能学习相对有限的知识。此时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引入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历史知识在某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形成事件原因等,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和克服理解障碍。

以《罗斯福新政》教学为例,对于该章节而言,其重难点为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初中生在理解该知识点时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则为学生讲述当时环境下美国小故事和部分事例,例如,国民收入变化、公司利润变化以及工厂生产情况等,通过多个故事和事例将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形象化和具体化,自然突破重难点知识障碍。如果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故事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一定程度还能帮助学生快速且高效地获取信息。

4.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其特有的震撼力、感染力、洞察力与观察力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知识。相关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属于主动构建知识意义过程,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教师只有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模式,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并在课后主动再次学习。如何创设故事情境?教师要把握好故事与情境之间的关联度,借助情境呈现故事,并在引入故事的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以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在故事情境中,教师巧妙“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认知受到冲突,教师以故事为载体,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产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并在思考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商鞅变法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述“五马分尸”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商鞅最后面临五马分尸的酷刑,那他的改革属于成功还是失败?”初中生在解决矛盾冲突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也开始质疑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此时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多种思维在讨论中得到碰撞,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正确思维认知。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之贞观之治一课教学中,教师讲述完“玄武门之变”故事后让学生思考“为何唐太宗在获取政权时运用的特殊手段却得到正面评价?”学生在思考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疑惑,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探讨时间,并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促使学生学会站在辩证角度看待问题。

总之,虽然历史学科有着较强的人文性特征,但该学科也有显著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困难。引入故事化教学能拉近学生与知识距离,尤其历史故事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深化對所学历史知识理解,并在过程中形成系统化学习体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丽达,肖新军.浅谈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8(15):61-62

[2]叶丽萍.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0)

历史故事范文第2篇

活动内容:历史故事擂台赛

: 活动目标:

1、通过历史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2.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活动方法:

1、分组进行活动,最高分为优胜。

2、教师作为优胜小组颁奖。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负荆请罪”的故事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各国君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后,广纳贤士为我所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孙膑的避实就虚,以少胜多的策略;毛遂、蔺相如的折冲尊俎,以一人之威加于万乘之君的恐吓策略;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的策略,灭六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塑造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外在的包装赢得了中原六国的敬仰。

这个时代仁者智者层出不穷,这个时代英雄义士不断涌现,誓死捍国的、忠贞报君的、舍身成仁的,廉颇、蔺相如、屈原、荆轲,可歌可泣!

同学们,想上来讲一讲,演一演他们的故事吗?

二、讲明参赛规则

1.六人一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像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三、各小组擂主登台讲演。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四、让学生评委对参赛者的表现作出评价。教师总结,选出总擂主。

活动延伸:

历史故事范文第3篇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题: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 征

新华社记者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 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瞬间,十段永恒传奇,带我们重回70年前 的那次伟大远征。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 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 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 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此前,已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两年之久的毛泽东曾建议, 中央红军应乘敌人兵力尚未集结的有利时机,迅速渡过湘 江,但遭到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的拒绝。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 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仅红3军团10团一个团,就挡住了敌人1个师又1 个团的兵力。战斗最激烈的30日,团长沈述清牺牲,几 个小时后,继任团长杜宗美也阵亡了。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 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 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 官兵大部分阵亡。年仅29岁的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 弹被俘后,从伤口处扯断肠子,壮烈牺牲„„是役后,中 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专家点评——

陈虎(《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导致红军在 湘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明知敌人布下了 口袋还往里面钻;二是面对危急军情仍抱着“坛坛罐罐” 缓慢前进;三是主力红军到达湘江时,又坚持分兵抵御的 错误战法,致使各路红军陷入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被动 境地。湘江之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切脱离中 国实际的瞎指挥最终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 导红军。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在毛泽东、张闻天、王 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

2、6 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 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 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 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 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 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 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专家点评——

徐占权(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遵义会议是我党 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历史贡献在于:开始在全党 范围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 的基本原则;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正确的领导制度和维护 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 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 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 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 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 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 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 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 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 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专家点评——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 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 光辉典范。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是四渡赤水的精髓所 在。红军彻底改变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局 面,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威逼贵阳,坐镇贵阳 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 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 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 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2日,干部团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下,以 昼夜行军100余公里的速度,于次日夺取皎平渡。靠着 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2万余名红军 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专家点评——

徐占权:巧渡金沙江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 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 义的胜利。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

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横在红军北进路上的大渡河,曾在72年前令太平天 国骁将石达开和7000太平军全军覆没。此刻,蒋介石 正以10倍于红军的兵力前堵后追,企图重演历史的旧梦。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 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 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 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惟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 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 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 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 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专家点评——

邓寿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成功跨越大渡 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红军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 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而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 破灭,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未完待续)

2006/10/21 20:48

(长征胜利·特稿·详版)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下)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六: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先行北上的中央红军抵达天 险腊子口下,即将跨越拦阻他们的最后天险。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东北的铁尺梁下,周围群山耸立, 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仅一座1米多宽 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 军北上之路。

9月15日,毛泽东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的命令。

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 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 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 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专家点评——

徐占权:突破天险腊子口是红军英勇精神和无穷智慧 的集中体现。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中央红军 由此脱离艰难跋涉了4个月之久的雪山草地地区,为随后 在陕甘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西北剿总”加紧部署东西 南北四条封锁线,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 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 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 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 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 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 次“围剿”。

毛泽东说,这一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 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专家点评——

刘煜(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直罗镇战役的胜利, 团结了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 固了陕甘、陕北根据地,也使张学良彻底认识到“与红军 打仗不好打”,从而与红军达成攻守默契。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八:血战独树镇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 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 这就是长征中人数最少、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1934年11月26日,不足3000人的红25 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 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 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 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 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 敌突出重围。

专家点评——

徐占权: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 极为险恶的战斗,全军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正是由于军 领导在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才稳住阵地,突出重围,转危 为安。这表明,指挥沉着灵活,将士英勇作战是长征中红 军屡克强敌的关键。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与中央红军的起点相似,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是从跨 越一条河流开始的。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 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 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 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 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 插嘉陵江西岸。

4月2日拂晓,攻克川北要隘剑门关的战斗打响。红 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守关 敌人3个团,改写了剑门天险从未被正面攻克的历史。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 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 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专家点评——

邓寿明:嘉陵江战役,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战役的胜利,完全冲破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发 动的新的围攻,迫使敌人调兵遣将四面防堵,从战略上有 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川黔边的转战,为两大红军主力在川 西北的会师奠定了基础。

(小标题)历史瞬间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

2、6军团近1.7万 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

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 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

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 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 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 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

2、6军团迅速转兵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 渡过金沙江北上。

专家点评——

徐焰:红

历史故事范文第4篇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

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

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

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历史故事范文第5篇

今年暑假,我收到了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一套《中国历史》,共14册,这是台湾作家陈卫平所著。我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第一册,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这套书从开天辟地到近代历史,图文并茂记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变迁史。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朝代,而我最欣赏的朝代是唐朝。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国家的繁荣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作品繁多,异彩纷呈,百花争妍,万紫千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至今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在学唐诗呢!不仅如此,现在还有许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在美国,还有一条唐人街呢!唐朝皇帝中我最喜欢佩服的是中国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国家在她的治理之下,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的美誉。我还敬佩越王勾践,他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还有岳飞,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我非常喜欢这套书籍,它是一部让我了解历史,习得智慧的书本。它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书中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一帧帧精美的图片,让我在历史的海洋中遨游。

指导老师:沈鹰

点评

小作者知识面广,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扎根心中,写起来得心应手。作者选择的内容简洁清晰,充满着正能量。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

读《中国历史》有感

(二)

重温历史课本,神往古今人物。手捧沉载着华夏历史的一本本书籍,翻阅记录着中华辉煌的一页页纸张。再一次的回顾,又一次的感慨。

瞧,华夏之祖之风范:神农氏炎帝尝百草,轩辕氏黄帝败蚩尤。唐尧即位,国泰民安。虞舜在世,任人唯贤。制水能人大禹,三过家门不回,他的改朝换代,让中华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这五帝,无疑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基础的领袖人物。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了,来临的是那黑暗的奴隶制度。在这期间,铸就了现在我们中国引以为豪的骄傲——青铜文明。()那朴实大方的司母戊鼎,造型奇异的四羊方尊,还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个一个的被收纳在历史的长廊中。

你们认为,最能代表我们中华的象征是什么?我则认为?——汉字。应该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十分漫长。从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就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或"铭文",

还是西周后期粗细不均的"大篆"变成去繁为简的"小篆",最后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就这样,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形成了今天连外国人也追捧的、热衷的语言文明。汉字的博大精深正是体现中华名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漫谈秦始皇,这个称王称霸的风云人物。横扫六国,这个无人能及的野心,筑建长城,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中国人不得不佩服他,但却又不得不痛恨他。长城,又一个中华的标志。那厚厚的石墩,结实的砖块,是用数以千计的劳动人民的鲜血换来的;长城的蜿蜒不曲,周边的青葱绿树下,是一股凝结了中华儿女团结、坚强的精神。

1949年10月1日,改革开放了,中华名族共和国真真正正的成立了。从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初期。跟着毛主席,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非圣贤孰能为过?因为急于求成,不免出现了几年"退步"现象。说实在话,如果不出现这种现象,咱们中国会更早的成为世界的前沿。1976年,毛主席逝世了。接待他的是邓小平爷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了。

今年呢,是改革开放60周年,转瞬间,便2009年了。回想去年的08,那是我们祖国的一次光荣。奥运会在我们的北京举办,并且,几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这一次而"更高,更快,更强".08奥运会十分的成功,中国的奥运健儿们用以往的努力,换来了赛场上的一次次成功。我,虽不是运动员,但我是中国人,我一样自豪、骄傲、快乐、成长。再次回想08,不免有一点伤感。残酷的冰封,可怕的地震,汹涌的洪水,带走了许多的生命。我,虽然没有死亡,但我是中国人,我为死去的亡灵默哀,祈祷。灾难无情,人间有情,那一个个和"恶魔"战斗的英雄们,最是伟大。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不是懦夫,我们是最坚强的勇敢者,中华儿女心连着心,共同面临所有困难。我们都是最棒的。

我已15岁了。我和我的祖国是什么关系?我,是21世纪的青少年,作为中国人而倍感自豪,在我的肩膀上,有一份责任,就是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我的祖国做出自己贡献。

读《中国历史》有感

(三)

历史告诉我们

王博涵

寒假中,我看了台湾的陈卫平著作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这套书图文并茂,文字描述详细,图画精彩,并且图画旁都有文字介绍。我非常喜欢这套书。

这套书一共有十四册,从头到尾地写了从神话时代到清朝所发生的事情,还让我知道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以及历代皇帝的名字和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而感到自豪。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朝代是清朝。清朝原来是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执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失败的开始,清朝根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清朝走向了衰败之路,几乎快要灭亡。前几天,我看到博物馆里展出了圆明园的特展和圆明园从开始建造的美丽无比到八国联军来了一掠而光的电影。由此可见,圆明园从最早的兴起到衰败,从最早的美丽到寸草不生,这就是清朝衰败的缩影。

我感受到,一个国家衰败了,别的强国会来侵略你,欺负你,一个国家只有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来侵占你,做人也是这样,人弱会被揍,人强别人就不会欺负你。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建设国家,兴起国家,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读《中国历史》有感

(四)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该书有范文澜所著。我对这本书一直挂怀,他从盘古开天地讲起,记述各种历史故事、事件,分析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展的根由,以及产生的必然结果,对组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了的分析。

由此可以想象,世界上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消失,都有其历史的前提和必然。也正说明了达尔文的使者生存的理论。

进一步看看现实的生活,弱肉强食,贪污腐败等等的种种现象,既然存在就有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他们就不会改良自己,只有环境改变或条件变化了,他就会改变自己,要不然自己就得去死、灭亡。

不管是为大家合适为自己,总是人在奋斗,不断地创造历史,社会就是这样,人类就是这样。

上一篇:建筑施工图下一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