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

2023-09-20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中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当今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故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是高中生学好历史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掌握一些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帮自己高效掌握大量历史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三部曲——通读、精读、串读

1.通读。

所谓“通读”,就是对整本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课文浮光掠影地读一遍,从宏观上对其有个总体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历史课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读教材目录,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为了提高通读效果,笔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三点:一是通读高中历史教材要全面。即历史教材中的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读,不可丢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二是在通读历史课文时,要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断层处、深化部分。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建构于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我们要重视并学会对新旧历史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许多知识是从初中知识过渡、深化而来的。因此在通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比初中历史学习要求更高,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内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点理解。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个知识的具体内容乃至其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知识结构,记忆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精读往往需要读多遍才能完成,既适用于课堂学习中,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有关精读的具体做法,特提示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同时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准确理解。然后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一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时间、制定者、制定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第三,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实际上既无此必要,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如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属知识性语言,必须理解记忆。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则都属论证式描述性语言,无需记忆。

第五,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比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串读。

所谓“串读”,就是指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抓点、连线、成面,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这里的“点”是指历史课文中的“爆发”、“兴起”、“酝酿”、“开始”、“发展”、“全盛”、“转折”、“失败”、“初步”、“进一步”、“彻底”、“完全”、“低潮”、“高潮”等关键词,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有这样的表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抓住句中“进一步”和“初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进行的?为何必然会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说:“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抓住句中的“渐进”进行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渐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这里的“线”是指历史教材中的结构。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是并列关系的,多从不同角度按时序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引言中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此就依据时序,分三个层次揭示了三个伟人、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里的“面”,指的是纵横迁移历史知识,体现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或技能来学习其他类似的历史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获得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同时具备了如下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经济技术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将这样的认识迁移到理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应联系第三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对天主教统治及神学思想的批判作用、对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注意其与历史必修2中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和历史必修1中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个具体内容的自主学习

1.学习目录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识线索。

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目录,因为目录其实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单元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通过对目录的学习,会大致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有个整体印象,由此可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容、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例如,透过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目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它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是制度变迁。旨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从所占比例看,中外历史比为4∶3。

第三,从课文结构看,其基本结构为:分——总——分。如在介绍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时,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希腊和罗马民主法制。但从整体上看,介绍的是古代世界两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接着,教材又分别介绍了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从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不过整体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要点是夏、商、周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统一和皇权及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希腊政治体制演变和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要点是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确立与完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英国的光荣革命到欧美大陆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要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议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艰辛历程。要点是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巴黎公社的试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基本线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起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基本线索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的变化(从“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要点是“冷战”;“冷战”下的国家关系;欧洲联合的历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反复阅读。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专题历史教材”给学习者造成的时序混乱,弄清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单元引言,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它主要介绍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这些引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同时,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义有三:(1)古代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遗产,并有别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3)古代希腊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学习本单元,要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核心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3.学习课文内容,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动,引人人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另外,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课文插图,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同时应认真做好自主学习笔记。自主学习笔记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画符号、书旁写评注、笔记本上写笔记。关于书上画符号,可准备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历史课文中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几个并列内容要点用“①②③”等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用“‖”表示等。书旁写评注就是自主学习历史课文时,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鸦片战争”一节时,可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背景、根本原因、导火线、开始、经过、结果等批注。在书上画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们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还可以突出要点,有利于今后复习。在以后翻开课本时,重点、难点和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复习效果。至于笔记本上写笔记,一般是将所学历史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是经过自己精心思考的结晶,是“自己的东西”。长期训练下来,会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课堂有效学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有效学习应建立在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适用自己的学习策略之上,故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策略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设计应考虑适应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统领资源管理、调整效能得失等方面。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策略;策略设计

【作者简介】周云华,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常熟,215500)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

课堂有效学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有效学习是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有效学习研究偏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主导角色出发,过度强调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行为;二是从知识的客观存在出发,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三是从环境的外部条件出发,轻视教学设计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个人因素。上述研究中,教师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把客观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学习规则、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调控方式的深入思考。而学习策略正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学习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的有机统一体。换言之,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适用自己的学习策略之上。但学习策略也必须在教师“善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据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结合麦基奇等人1990年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策略设计应适应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统领资源管理、调整效能得失。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设计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策略描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对学习策略内涵的认识;第二阶段,教师要提供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练习,使学生习得学习策略的概念、规则、方法、技巧及情境;第三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变式练习,以促进策略运用的灵活性。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策略设计应适应认知风格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选择和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并提高其认知效率的特殊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又可细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在初、高中阶段,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认知策略,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应首先侧重精加工策略的培育。

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如大家熟悉的首字连词法、谐音法、记笔记法都属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畴。高中历史学科关联性极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有横向联系的史事有更强烈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日常策略设计中可采用联想记忆法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

例如,笔者在执教高中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教材”)下册第9课中“明治维新”这一知识点时就采用了联想记忆法。笔者首先运用“对比联想”将日本“明治维新”联系到中国的“戊戌变法”,请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结果:日本一方各阶层上下一心,通过改革使本国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摆脱殖民地命运的国家;而中国一方却因为多种因素,最后变法仅仅维持103天就失败了。接着笔者又运用了“接近联想”来阐述明治维新的背景。教学时笔者呈现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十分相似的时代命运。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明白对比联想和相似联想的概念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最后,笔者通过两张表格(表1、表2)引导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这两个学习策略。

二、策略设计应优化方法组合

统编历史教材带给我们师生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知识趋于琐碎和庞杂,这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难以组合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加以应对“。有效学习”是因课堂学习而引发的相对持久的良好變化,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最佳的学习方法组合学得更多、更稳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将头脑中的知识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侧重组织策略的培育。

组织策略是指通过精加工策略,提炼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有序系统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上文中的精加工策略相比,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建构。

例如,在执教教材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笔者就采用了组织策略进行设计。在梳理本课内容时笔者发现,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一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四条最重要的航线仍然混淆不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使用数字记忆法或是谐音记忆法来理清知识点。其次,帮助学生将四条航线的知识点整合进本课所有的知识中。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因此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法来完成。所谓“列提纲法”,就是先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关键词,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据此,笔者给出了以下示范: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背景:1.动因(a.商品经济b.黄金c.传统商道受阻d.基督教);2.条件(a.地圆学说b.航海技术c.造船技术)。

·过程:1.四条主要航线;2.其他航路的开辟。

·影响:1.对欧洲;2.对世界。

结合上述提纲中关键词的提示,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条理,从而合理地检视本课中知识点的重要与否。在本课中,笔者通过若干种学习方法的共同作用将原本略微杂乱的知识按照合理的逻辑方式进行记忆、归类和组合,使之最终成为有序的知识结构。

三、策略设计应统领资源管理

统编历史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挑战除了知识点繁杂以外,另一个考验便是要求学生将自主学习扩展到学习资源的获取和管理领域。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从大量的学习资源中遴选出能满足学习需要、符合认知风格和方法组合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策略设计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管理,其管理程度还将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水平。但是对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操作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重视对资源管理策略的培育。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资源管理策略中对时间的管理方法,将其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资源管理中。图1是时间管理象限图,可将其变式运用到学习资源管理中:A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符合学习目标且适合自己,B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符合学习目标却略不适合自己,C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偏离学习目标但适合自己,D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既偏离了学习目标同时也不适合自己(见图2)。

例如,笔者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要求学生除了教材资源之外,自主去寻找其他学习资源,大多数学生找了战时回忆录、真实影像、电影等学习资源,接下来我们可以将其填入学习资源管理象限图中进行分类。教材属于符合学习目标但自己理解略有难度,回忆录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属于略偏离学习目标但学生感兴趣的,真实影像资料属于既符合学习目标且适合学生理解的......最后我们将其按课堂价值排序:真实影像资料>教材>回忆录>电影,真实影像资料成为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资源。

四、策略设计应调整效能得失

课堂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课堂单位时间内以相对较少的行为投入而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目标。从这一维度来说,它对学生的自我计划、监察和调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回顾、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能促使其更加合理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动态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准确地依据评价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有效学习需要通过策略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失进行调整,以不断追踪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重视对元认知策略的培育。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设置学习目的、控制学习过程、评估达成目的的进展情况,选择调整其他策略运用的策略。笔者建议,可以将自问自答运用至元认知训练中。例如,在课堂探究一个重要问题时,笔者在不同阶段引导学生自己轻声回答以下问题:

计划:1.这个问题主要解决什么?现在我应该打算做什么?2.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已经掌握了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对我有什么用?我要完成我的计划我需要哪些信息?3.除了我计划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如果我采用了某些方法会怎么样?

监控:1.我遵循了计划中的策略吗?依据现在的进度,我想要其他策略吗?2.我的学习目标改变了吗?如有改变,我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3.依据现在的学习进度,我正在接近学习目标吗?

评价: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哪些学习策略起了作用?哪些学习策略没有起到作用?2.下一次我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出声回答上述问题,学生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调整学习计划、选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以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且这一问题单可广泛地作用于各种具体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中,从而帮助学生更机动地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白学军.高效学习策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

[2]张诗雅.课堂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4.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学习兴趣;历史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喜欢学、爱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自发地去追求和学习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培养起来,才能更好地学好历史,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求学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传统的历史课最大的缺陷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反应是厌学,上课睡觉是常见的现象。即使考试前死记硬背,勉强把成绩提上来,也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精神,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时可设问:当前,朝鲜核问题还吸引世界的目光,六方会谈也是一路坎坷而行,那么,二战后为什么会发生朝鲜战争呢?是“冷战”的表现吗?什么是“冷战”呢?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处理开头,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奥秘,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通过巧妙地构思设计导入,能很好地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景,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学生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大跃进、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文革、南巡讲话、尼克松访华、新中国体育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记录片。图片与影视相比,往往更清晰,在教学中使用图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渗透时事,引发兴趣

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学往往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中日关系非常敏感,学生虽然知之不多但非常希望了解中日关系现状,所以将日本入侵、抵制日货、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借助多媒体进行阐述,使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进行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4增强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精彩性和精练准确性

历史是鲜活的,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多种手段去呈现。而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文字语言则是实现多种呈现手段的一个孵化器,历史的表达需要形象生动的文字性语言,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文字性语言设计,应有历史感、丰富感与创新感,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现象用充满色彩的文字性语言反映出来。

历史教学中引用一些古诗词、民间歌谣、名人名言等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義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可引用歌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投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并设计问题: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团的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5设计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体验性的历史作业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作业将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课堂上已获得的能力和知识。

“什么样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呢?”教师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历史情景,把学生转换成那个时代的人,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想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那久已尘封的历史。例如:布置带有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符合史实的情况下,大胆想象,写一篇小文章。体验性作业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份作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了机械训练,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在一种兴趣中进行,并通过特定的有趣的情节融会记忆信息,使记忆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内容,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增补部分课外知识,多了解时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The Stimulation Study Interest is Improves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Quality of Teaching Effective Measures

Wu Xia

Key words: study interest; historical teaching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伴隨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各行各业的要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行业需要通过对自身的提升实现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此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为载体进行研究。高中历史的教学已经过长期的实践,高中生个体也趋于成熟,可直接针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做出相关分析。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课堂展开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力;实践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教师与学生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其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容量大,知识要点多,学生存在无法准确把握课堂重点的问题,没有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主动思考和参与不够,对课堂的知识消化和吸收不足。

(二)高中学生也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问题,比如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上没有主动参与,课后的复习和作业完成不到位等。

二、高中历史课教学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历史教学首要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以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力的提升。

(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要研究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指导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转化。

三、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学习力内涵丰富,基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自然分类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3]。这些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

(一)理论基础

在此重点论述通过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提升记忆力、思维力和知识转化力。

1.关于记忆力的认识,记忆力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存在时间跨度长,人物事件多,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科学理论和高中学生行为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实现对学生记忆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关于思维力的认识,思维是人脑通过记忆与想象实现对客观现实的概括与反映,知识的表达、问题的分析都与人的思维能力有紧密关系,思维训练时应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知识总结。在历史课堂上应注重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关于知识转化能力的认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知识转化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对当前面临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运用。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充分理解之后实现对内容的消化,进而将知识运用,达到知识的转化,提升学习力。

(二)具体实践

依据上述认知基础,笔者针对提高记忆力、思维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实践,期望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记忆力实践,理解记忆属于记忆力中高级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一)历史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知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学习孤立的知识,课后容易遗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这种关联从而加深记忆。

(二)历史知识有表象意义,也有深刻内涵,需要透过现象对本质分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进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2.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展开,其中包括归纳、总结、分析等。

(一)借助唯物史观,提升学生思维。执教者给学生搭建的思维平台越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也就越广。如:《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单元,时空跨度大,应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唯物史观为指导,按时空条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方面切入,帮助学生多方面实现对两宋的民族关系的相关分析,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情景教学,拓宽学生思维。利用情景教学,历史也变得鲜活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可创设航海家远洋航行前的场景,航海前令人振奋的演说,让学生通过情景,活跃其思维,从而理解其冒着生命危险远洋探险的目的。

3.知识转化能力,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就不是力量。通过学习来吸收别人的经验,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问题是学习的知识中没有,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深入思考,重新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循环之中。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单元中,学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当代的社会价值,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介绍,从中探讨对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文中第一部分主要对于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现存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第二部分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分析,第三部分表现为实现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经由分析之后,已经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做了初步的论述,从而实现对历史教学的启发。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十分必要,文中对其自身的重要性及组成做出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文舒, 武海艳. 浅谈学历案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融合——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4):1.

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学生学习力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20-338 研究成果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自主学习,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善于积极思考,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怀疑权威 ,提出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进取意识。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体会,供同仁分享。

1自主学习需要兴趣的培养 、情 境的设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的习惯,必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兴味盎然,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1 营 造宽松 、和谐 、愉悦的课堂氛围

自主学习需要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态放松。那些对学生动辄耻笑、挖苦、讽刺的老师,只能导致学生在对其敬而远之的同时,关闭思维的闸门。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情境,营造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其自信心,挖掘其创造潜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释放其创新潜能,增强其自我意识,也才能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1.2 激 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能引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质和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妥善引导、适当点拨,能使其极大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我国科技的发展时,笔者给学生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天的视频,伴随着蘑菇云和火箭的腾空而起以及中国宇航员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理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 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

2给学生提供展现知识能力的平台

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要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切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不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2.1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时间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预留相应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信任他们,适当的时候启发他们,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赴重庆谈判,给学生思考,查资料,看书的时间。

2.2 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问题呈现要难易适中,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学生的回答也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并让学生回答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起的,鼓励他们勤学好问,质疑问难,在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乐趣一,例如,如何科学评价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

2.3 创 造条件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方向,避免盲目,历史老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一些利于培养其学习习惯与能力的问题,引导其主动探究,训练其自主学习的品质。例如讲中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时,用《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其特点,效果非常好。

3自 主学习 ,必须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发展,既离不开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更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

3.1 明 确知识框架 ,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体系

高中历史课本包括:目录和大事年表、每章开头的“引言”以及“正文”,再就是相应的图表和课后的思考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的脉络,理解知识结构。

3.2 教给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

如教给学生学习历史要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评述,既要考虑其主观动机,也要考虑其客观效果,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学习历史要能透过历史表象,把握本质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如通过组织演讲,促使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文史资料,辩论等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开展唐诗、宋词的朗诵比赛,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 学生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关键。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历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动机的培养要做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打造高效高中历史课堂。

历史高中学习方法范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 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自身能动的学习, 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 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 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 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历史这门课, 学生们要接触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而且难写难背, 枯燥无味, 于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 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让学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类危机爆发应该如何避免灾难;通过了解历代农民战争的爆发原因, 让学生认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不管统治者是谁, 只要老百姓没饭吃, 政权就必会被颠覆;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读史使人明智”,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便容易唤起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即学生自己要学习, 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而兴趣就是内需的一种表现, 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自主学习,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例如, 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节时, 我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易中天教授点评《三国演义》, 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吧?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以此引课, 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故事性、概括性等特点, 在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小故事, 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课时, 引用了大锅饭的对联:“鼓足干劲加油干 (左联) , 放开肚皮吃饱饭 (右联) , 坐吃山空 (横批) , "加上漫画:“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等。学生都大笑, 觉得不可思议, 学习知识的兴趣就来了。

此外, 还有很多途径, 如知识竞赛、观看历史剧、举办历史故事会、竞猜历史谜语等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将学习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而是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 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 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这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 供学生借鉴, 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 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 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 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 并相互交流和促进。另一条是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在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进行系统的掌握。

2、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学生自己提问、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学生对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自身培养提高的过程, 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对历史课本, 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头到尾读懂、读通, 可遇到问题, 有些学生就一问三不知, 大脑中一片茫然, 更不用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为此,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善于质疑, 深入思考问题, 独立探寻问题的答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 有的学生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大加赞赏, 认为如果不是正面战场的抗战, 就很难阻止日本进攻的步伐, 而敌后战场也很难开辟。这些理解难免有些以偏概全, 但学生们能提出这些新的见解, 这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难能可贵, 应及时加以鼓励。

三、积极评价学生课堂活动,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 进而建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 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并且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 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 然后鼓励他们用其他方法再思考;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激励, 让其产生自豪感,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认真遵循新课标理念,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大胆探索研究, 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未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将是自主学习的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 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才能使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 教师习惯于包办式的教, 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 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应是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并重视个性的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下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