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

2023-09-23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

7、

14、

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

1、

2、

3、

4、

8、

9、

15、

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

26题,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

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

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题27题,13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语太多,28题,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九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

识点

三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2篇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0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判断改错和材料阅读两部分组成,其中判断改错6分,四道材料分析题34分 。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多角度、多途径的分析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卷非常注重这一点,同时,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必需。

3、平时做题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历史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3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穆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周分封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废丞相D、清代军机处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

4、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2011年11月27日落下帷幕,据国家公务员局统计,共有133万人报考,最终参考人数约为97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袭制B、魏晋南北朝暑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5、“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公民大会的辩论机制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D、人民主权的观念

6、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的公布C、责任内客制的形成D、进行议会改革

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8、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9、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0、右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结合大事年表,下列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

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11、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万英镑,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2、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清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1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3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左”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好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14、若以诗句比喻1921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状况,较为恰当的是()

A、柳暗花明又一村B、横扫千军如卷席C、万马齐暗究可哀D、无可奈何花落去

15、为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瑞金B、南京C、遵义D、陕北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7、1941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来华,路过香港时对宋庆龄说,他将警告蒋介石,如继续同共产党对立、玩弄手段是不成的。居里至重庆后,会见周恩来并表示:美国造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侵略。分析当时的历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居里上述言论其实是假反蒋B、当时美国赞同国共一致抗日 C、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把国共两党同等看待D、居里考虑总的出发点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

18、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的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们创建于()

A、解放战争时期B、1949—1956年过渡时期C、十年探索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21、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22、《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写道:“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枫叶罢了”,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的沙皇专制时代B、十月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 C、十月革命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潮流

23、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西欧走向联合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在相互信赖的世界上,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带头,但不能主宰。”出现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美国放弃了霸权思想B、中国对美国的挑战 C、多极化世界已经形成D、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物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患„„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大国崛起·美国》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4分)

(3)根据材料三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3分)

(5)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请综合评价这些政治制度的相同点。(要求不要分别叙述,要综合概括)(4分)

26、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学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3分)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5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A”的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B”的年代。

材料二:几幅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图片资料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新中国外交活动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想作解释。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7分)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答题卡

25、(1)(2分)

(2)(4分)

(3)(3分)

(4)(3分)

(5)(4分)

26、(1)(3分)

(2)(5分)

(3)(4分)

(4)(4分)

27、(1)(5分)

(2)(8分)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4篇

本次考试的26题3一问,内容包括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部分,现对其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一、试题质量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难度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内容上看,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针对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文艺复兴知识点的考查,重点突出。

第二,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

第三,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难度但不很大,高分段学生不少,但不得分者也不少。6分的满分,全市平均3.38分。其中0分卷1784份;1分623卷份;2分卷822份;3分卷1022份;4分卷1724份;5分卷4364份;6分卷几乎没有,总体情况可以,难易适中。

二、个别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

一是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尚可,但落实有差距,错别字百出,(萌芽)蒙牙,萌牙等。

二是考生学习方法,考试能力不佳。

1、理解能力,比如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考查,换种说法或以材料形式出现就理解不了

2、概括能力,材料最后一句话几乎概括不出来。

从老师角度看,落实情况到位不够,概括能力训练少些,尤其是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训练的还少。

夏津一中高二历史备课组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5篇

一、方法: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二、步骤:

第一步:先回忆后看书 。

第二步:先看题后做题。

第三步:先复习后笔记。

三、基本要求 (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要利用平时零星的时间,围绕复习中心内容把有关的笔记、书本、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

(2)复习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

(3)要坚持用循环复习的方法。

(4)要做点综合性题目。

(5)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6)制作复习笔记。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6篇

(本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dǒu)(suí)ìng)( dǎn) B.(lì)(jídù)(tuî)ì)C.ǎn )( mǐng)î)hǎo) D. (chéng )jich(gǎo)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AB CD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骊歌屏障家喻户晓人迹罕至B 丁嘱哽咽妇儒皆知人声鼎沸C 瞬息崎岖迥乎不同来势凶凶D 澎拜斑斓锲而不舍马革裹尸

4.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B、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药生虫。 C、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

D、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 5.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A)

1 /

5B

CD. 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2分) A. B. C.D.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2004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雅典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 B. 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 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D. 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 8.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野草》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9.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所写的爱国主义名篇。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C.《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诗人臧克家高度赞扬了闻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刻苦和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二、填空:(6分) 11.默写诗文名句(4分) (1),寒光照铁衣。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明月来相照。

12.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形式,仍以“人生”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2分) 例句: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甘肃一位杨姓小姐16岁便成为刘德华的铁杆“粉丝”,十几年来她无心学习,无心工作,疯狂迷恋刘德华。为了能让她跟刘德华见面,接近偶像,她的父亲竟然卖掉房子资助女儿来到香港。2007年杨某终于与刘德华面对面地谈了几句话,而他的父亲以谈话时间太短为由跳海自杀。

13.杨小姐追星付出了哪些代价?

14.你以为应如何“追星”?

四、文言文阅读:(共26分)

(一) 阅读文言文<<木兰诗>>,完成15----20题.(共12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

2 /

5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语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诗的作用是(2分)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译文:

(2)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译文:

18.横线上的句子表现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2分)

19、从文末最后一句提炼一个成语,现在我们常用它来比喻 。(2分)

20、你最欣赏花木兰哪一点?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的故事?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交流。(2分) 我最欣赏的是: 我讲的故事是:

(二)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后面21-24题。(14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见往事耳()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及鲁肃过寻阳()()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课文内容理解。(6分)

(1)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原因: 目的:

(2)文中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1分) (3)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比较我们以往所学的仲永与本文的吕蒙,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5-32题(共14分)

门的悬念(6分)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

3 /

5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25.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贵的施舍(8分)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28、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2分) 地点:主要人物:

29、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

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

4 /

530、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1分)

31、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1分)

32、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2分)

三、作文(50分)

时间过得好快,看到那些蹦蹦跳跳、满脸稚气的小学生,蓦然回首,我们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学生了„„在这十三四岁的生命里,是谁教我们怎样做人?是谁给了我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是谁鼓励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请以《教我怎样做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具体要求如下:

①补全作文题,可以填上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同学„„总之是教你做人的人。 ②通过具体事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

④不少于500字。

题目:

上一篇:李商隐咏史诗特点范文下一篇:历史七上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