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

2023-03-08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取材;真情;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长期以来中学作文已经走入一种畸形状态,更多为应试而生,“高效”评价机制下催生了大量“快餐式”美文——徒有语言和结构形式!中小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不正的写作风气不仅无法立德树人,而且容易滋生学生投机心理,对学生未来发展终究是不利的;这样的文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目前的作文状况:学生们都怕作文课,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写作文时,就找来作文选,把别人的文章东一段西一段凑起来,说假话,缺乏生活的激情,很少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的写作水平徘徊不前,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减无增,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让学生说真话呢,这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参加厦门思明区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心得,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加以指导。

一、 从生活中选取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中第三条就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们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作文必会“材源滚滚”,才思如泉涌。每周布置学生写一两篇周记,让学生写心理想说的话,许多学生都把心中的烦恼,或对班级的一些看法,或对某科老师的一些看法,都会在周记本上写出来,如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的成绩很差,老师瞧不起我,老是把我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且又是跟班上最讨厌的人坐一块。”……然后写了老师安排座位的经过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写起来很顺手,语句表达非常流利。单从作文的写作看,学生在周记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都来做学校生活的感悟和积累,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还是值得表扬的,我进而教育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心为文,作文的世界必会无比广阔。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的育人价值在这中生活细节的感知和记录中彰显出来,我深深感受孩子们在从被动积累素材到主动积累过程中知识和道德两个层面的成长,一旦孩子达到积极主动的程度,这种积累方式产生的育人价值很可能是无价的!

二 、抒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中第二条就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表明,学生真实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很大程度上促成学生生命阶段性成长,让学生在成事中成人。

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充满爱的温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写了千古羁旅之思,令人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道出了千古父子情深,令人热泪盈眶;《出师表》中,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同样是多彩多姿的!他们完全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美文。感情真挚的作文,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记得一次布置写一篇《花开了》,一位学生写了他家中的变化,因父母离异,家由原先的幸福之地变成伤心之处,这位学生写得很感人,结尾写到:“爸爸不要我,妈妈也不要我,我是个不幸的男孩。”当所有的孩子几乎都在“开花”之中,这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只能“在梦里才有花开”,看到这里,我内心受到的触动极大,并及时鼓励他,有真情实感又能打动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鼓励他继续努力。后来该学生就凭着自己的这个主题的文章获得校、区作文竞赛的奖项,可见引导孩子把自己最真的情感抒发出来是有力量的!我运用新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教结构”到“用结构”的理念,教师教的“结构”在内化为学生自身掌握的“结构”后,“用结构”产生的成效就非常明显,作文中“教结构”到“用结构”产生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成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三 、以作品集推动学生写作

孩子写下的一篇篇文字,回顾着自己一天天成长的过程,始终有一种激动荡漾在心头;虽然孩子的文笔是稚嫩的,但它是孩子成长的见证。完成作品集并非出于老师“逼迫”,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一旦孩子们写作从被迫到“自发”,离“自觉”目标就不远了,这种成长不仅仅表现在作品集的完善上,更表现在孩子生命自觉成长的内需上;這种“自觉”也必将从写作领域突破到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体上!

我想,这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一定会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关键是怎么推动学生们去尝试?经过紧两年的实践,得出些许经验,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一定要取得一致,老师必须考虑是否有必要全面铺开,也必须接受起始阶段的“拙劣”作品集,思想建设到位了,后面才能真正实施得长久;其次,内容和形式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强求所有孩子都追究“极善”,每个孩子成长的路径差异是极大的,更不要每天都做记录,从实践来看,“精品”路线的效果最好;再者,作品集的结集成册阶段老师需要家长配合帮助,主要是制作上的技术支持和风格选择,这阶段很多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序言”或“刊首语”,毕竟这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这阶段老师和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主动为孩子的作品集写序言,这对孩子后期的坚持是一种精神支持和鼓励;最后,就是“发行”问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可以把自己每十篇一册或者每十二篇一册的作品集印刷一定数量在班级,好友,家长间展示、阅读,这有助于孩子在作品集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尝试作品集制作和坚持作品集连刊的孩子来看,一个学年就足以让他们的写作富于个性,写作水平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 362000)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2篇

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文本群落”[1],文学阅读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建构心智世界进而完善生命的重大使命。如果说非文学阅读重在提取信息,那么文学阅读旨在建构意义。所谓建构意义,不仅是指读者对文本内容和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更是指读者领会文本“形式的秘密”,领悟形式是如何传达内容和涵义的,进而完成用语言建构心智世界,生成属于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李海林指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过程应该是从教材中发掘具有教学价值的知识点,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需求,并将其提炼、转化、生成新的内容,它是“语文教材这个信息源”和教师学生“已有言语知识和经验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2]。因此,小学文学阅读教学要从文本“怎么写的”切入,追寻一个文本的表达形式与特定年龄段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和发展需要相契合的语文知识点,使其成为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抓手”;同时通过师生的共同创设和生发,使其成为一个带来更多可能性的教学生长点。

一、 追寻:缘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

文本的“先在结构”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是教师创建教学内容,追寻教学生长点的邏辑起点。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刷新了人们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认知,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王崧舟认为:“‘核心’不仅是一种事实陈述,也是一种价值判别,甚至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说只有一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3]。这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萃和而成的最具价值潜能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文学阅读教学内容的追寻和创设应该紧紧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点来进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其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中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用儿童文学理论视野观照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明确提出了“建构论”的语言观和语文观:“语言是人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进而发展健全的心智世界的能力,获得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认识世界、表现心灵的能力。”[4]因此建构说的实质是对学生这一语言学习和运用主体的尊重与召唤。

那么,怎样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语言建构运用之间架设一座轻巧便捷的桥梁,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生长点的创设显然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策略。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一面是可能学前就已经听过的熟悉的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一面是即将告别多梦的幻想年龄而走向现实人生的少年读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这种逆向反差在课堂上可以产生怎样的教学张力?于是,教师选取幻象描写这一语文知识点作为教学组织的起点: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哪些情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她最后擦亮一把火柴,看到了她的奶奶。奶奶将她抱入怀中。

师:她看到的奶奶是真实存在的吗?

生(齐):不是。

师:但是眼前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境叫做什么?

生(部分):幻象。

(师板书“幻象”。)

师:不是真实存在,但眼前却分明看得见。那么课文中写到几次幻象?

生(齐):四次。

师:打开书,我们用笔划一划这四次幻象描写。

幻象描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作品中隐藏着的艺术形式,不经仔细思考与甄别,一般读者都不会留意。从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它恰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信息”[2]——作者对小女孩最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正是寄予在反复多次的幻象描写之中。而对于阅读经验尚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幻象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内容。于是,一个熟悉的故事因为这个点的提取和创设变得神秘起来。什么是幻象?为什么要写幻象?怎样写幻象?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心湖重新荡起朵朵涟漪。由此,一个普通的语文知识点就可能变成一个教学生长点——这个点是教师在教材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找到的最佳契合点,经过教师的创设和师生的生发,这个点就像小女孩手中的火柴,汇聚起巨大的能量,爆发出耀眼的光华,照亮了整个课堂乃至师生的生命。

二、 创设:在比较中甄别与凸显

幻象这一知识点的提取与确定,不仅可以架设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度对话的桥梁,引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建构新的意义,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幻象描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书写。要想生成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逻辑性地完成对幻象这一教学生长点的创设过程。在海量的语文知识当中,幻象描写属于这样的一类知识,它们是经实践证明能形成语用能力的言语运用知识。它们主要研究人对语言的运用,指向的是人(包括作者和读者)凭借语言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和方法。这类知识绝不是简单抽绎出来的一个点,而是牵连着语用者内心深处的心理动机和情感走势。换句话说,幻象这个抽象的知识点的提取还必须转化成一种可见的存在才能现实地生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即学生需要对幻象描写这种抽象的语文知识产生情感反应。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用抽象的概念去遮蔽学生对文本的鲜活感受,而是让学生寻觅作品中的语句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以“我们中间的很多女孩子渴望得到什么?是漂亮的公主裙还是发卡?可是在这个女孩子的幻象当中首先出现的却是一个大火炉,这是为什么?”的启发式语言让学生形成比较,建构起“幻象表达的往往是人物内心最深切的渴望”这样的意义。这一段的重点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幻象,不如说让学生理解幻象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关联。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确了写人物幻象的深层心理动因,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迈进,开启了用语言建构心智世界的旅程。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生长点一定指向学生最终的“语言运用”。那么,怎样写幻象?课文提供了怎样的典范?在“烤鹅”这段幻象描写中,教师让学生注意“雪白的台布”和“精致的”食具,以“是否多此一举?”的设问使学生建构起“幻象中的细节描写”的意义;接着,以“烤鹅向她走来”和“她向烤鹅扑去”的对比,使学生建构起幻象描写追求奇妙性的意义。这样的设问和比较不但使幻象这个知识点内涵着的关键内容得以清晰地彰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安徒生的运笔之妙,同时也可以为下面的语言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在对“圣诞树”和“奶奶”这两次幻象描写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了“抓住细节”和“表达内心最深切的渴望”这两个关键知识点。由此,教师通过理解幻象的涵义、把握幻象的写法、关键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这三个教学步骤完成了对教学生长点的创设,使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逐层深入地了解到幻象的含义及写法。其中第三步属于一个智力技能熟练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上承主体主动吸收外部知识信息,自主建构,建立起神经的暂时联系,实现知识的“主体化”;下启主体经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后实现智力技能的“稳定化”和知识能力结合的“自动化”的过程。在语用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的“三部曲”中,教学生长点的创设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三、生成:向心灵的更深处漫溯

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文学阅读教学生长点生成的一定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潘涌曾用这样一个公式表达了主体语言运用的各项条件及其关系:“语用行为=语用动机×语用情感×语用能力。”[5]也就是说,动机与情感是语用行为中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为用而用”的语言训练就是灵魂缺失的符號操练,语言的运用一定与叩问生命的意义相关。

师:今天咱们也试着写一写幻象。首先我要给同学们引进一个跟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着相似命运的孩子——杨科。请大家打开阅读单:《小音乐家杨科》。它的结尾并不是你们现在所看到这样,我对它做了一些改动。我们先来仔细读一读文章,走近杨科,了解杨科,看看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杨科是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仔细想想,杨科在快要死去的时候,内心最渴望什么?

生阅读和讨论(略)

师:好,请同学们为杨科圆梦,在纸上写一写。(大屏幕上出示提示句:小音乐家杨科睁着眼睛,白桦树哗哗地响,斑驳的树影间他突然看见 。)

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阅读《小音乐家杨科》,为杨科圆梦,正是一个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语用动机和情感的教学设计。而且,两篇作品有着较大的类同性,书写的都是底层儿童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悲惨遭遇,表达的都是创作者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转向《小音乐家杨科》,学生的情感渠道是顺畅的、自然而然的。由此,教师较为成功地实现了课题类化、快速转移经验的教学任务。

在对学生当堂完成的三个习作片段进行点评时,教师以“通过幻象写心理,点三个赞;幻象描写细致、逼真,点四个赞;幻象奇特,有吸引力,点五个赞”为评价标准作为对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更上层楼的激励。至此,幻象这一教学内容由课文中的概念存在转化为学生语言产品这样的现实存在。

然而,生成又不止于此。《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次幻象是作品的高潮。教师要求学生注意段落中那些“温暖的词语”,体会与“你的阅读感受”之间的反差,从而使学生再一次实现意义的建构。当“以喜写悲悲更悲”出现在板书上的时候,学生即刻顿悟到幻象写作的真正意义。再加上对《凡卡》《小音乐家杨科》的结尾的品读,学生不但体会到“不同文章会有共同的写法”,更能领会到伟大作家对底层儿童最真实深切的关怀。由此,学生的思维渠道豁然开朗,他们仿佛站在了一个开阔的平台之上,领略到更为丰富多元的立体景观。同时,他们的情感触角也变得更加细腻灵敏,与创作者对人物的深切同情达到协调一致的情感共振。

临近下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的收获时,要求学生继续探寻安徒生创作的秘密。这种对继续阅读、继续探究的鼓励可以说是这节课生发而出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大海拾贝般创设“幻象”这个点的过程,也成为一次提供给学生的阅读示范。这种感染和示范犹如种子般悄悄地落入学生的心田。

布置作业:

1.阅读契诃夫《牡蛎》,找出其中“幻象”的部分,读一读。

2.阅读《同步阅读》176页的《快乐王子》,试着用以喜写悲悲更悲的写法做一个结尾。

这个作业设计是幻象这个教学生长点再一次可能的生成。作业1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本时去捕捉学过的知识点;作业2开拓出的思维空间更大,这是一个比幻象难度更大、也是对更具个性书写能力的一次召唤。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关于“幻象”的经验需要在课下进一步去延伸和强化。这种言语智慧,即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既以知识为其心理表征,又以经验为其心理表征。这种经验绝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它会在学生累积的生活经验和成长感悟中,向更深邃的心灵深处不断地漫溯和生长。

生长点本是植物学术语,其意为植物根或茎的顶端分生组织,此处细胞活动分裂最为旺盛。这个概念被引申到许多其他领域,泛指与某一事物联系紧密的,由此事物生发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周周在他的博士论文《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中提到:“阅读教学针对性地选‘点’建构是基于文本特点而采取的阅读教学针对性理解策略。”“根据文本体式选择教学内容的核心就是寻找创作的‘生长点’,寻找创作的‘生长点’是为了建构教学的‘生长点’。”[6]《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教学案例可以说向理论思考提供了鲜活有力、意涵丰富的资源。究竟怎样从一篇课文中提取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生长点?从这个点出发又可以生成怎样的教学内容?这正是小学文学阅读课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文学的意义——对作为语文教材优势文本群落的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

[2] 李海林.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浙江大学学报,2005(12).

[3] 王崧舟.叩问意义:核心素养下语用教学新视野[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05).

[4] 朱自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5]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一)[J].语文建设,2013(01).

[6] 周周.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陈国庆]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实验环节特点 教学方法 评价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课程的课程编排中充分体现了实验的主体地位,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

1. 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以实验为基础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新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一般来说,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内容属于学生实验,观察思考的实验内容属于演示实验,但并不是不能改变。

2. 以学生主动为前提。打破以前以老师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知识的升华,同时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点上的漏洞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深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3. 以探究为主要形式。新课程突出强调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或者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和思考,完成知识的获取和整合。

二、新课程实验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以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列于各种能力之首,在客观上,创新能力将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原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又在不断地改造生活,实践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中把这样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体验,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需要,运用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确定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相关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掌握假设、观察、思考、测定、控制、逻辑思维等能力,在实验课上通过一个个实验活动,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并尝试亲手操作,设身处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改正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新课程实验课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多提供化学实验设计的机会。在实验课上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2. 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新课程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以及思維的相互启迪,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案例一:瓦斯爆炸

问题1:爆炸的原理

问题2:甲烷与空气的体积比为多少时最剧烈?

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比较空气的量的不同,爆炸的程度不一样?

【分析】问题1:学生都知道瓦斯爆炸是由甲烷燃烧引起,这个问题较简单,不需深究,难度较低。

问题2:运用甲烷燃烧方程式计算,再把氧气的体积换算成空气的体积,即得答案,可以稍作提示,难度中等。

问题3:这是个开放型的实验题。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需引导学生思考,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如下:①用试管收集一定量的甲烷,在注入一定量的空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接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听甲烷爆炸声音大小的不同比较。②用一密封性好的塑料袋,把袋口扎紧,在袋口加一个玻璃导管,收集一定量的甲烷,在注入一定量的空气,用拇指堵住导管口,接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看塑料袋爆炸的情况。③找一支大号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入一定量的甲烷和空气,然后用拇指堵住针嘴,接近酒精灯火焰时松开拇指,看注射器推杆是否飞出去,依据推杆飞出去距离的远近比较。

讨论:鼓励大家讨论这三个方案的利与弊,齐心协力推出最佳方案,经讨论:方案一现象区别不大,不易判断;方案二现象不明显,容易着火;方案三有创意,而且可以记录数据,但是操作有难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最后,经大家反复讨论,不断改进,得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还是用大号的注射器,但是将注射器的推杆削薄一点,再涂上凡士林。这样推杆进退更容易,在针筒的嘴上加一个按压式的废弃打火机的点火器,不再用酒精灯火焰点燃,而是用打火机上的气压打火器点火,增加安全性,同时,在地面上划上五米长的刻度线,同学们四个一组,一两个同学拿住注射器,一个同学点火,另一个同学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四个人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最后大家讨论出最佳方案,选四个同学演示,效果良好。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4篇

3月15日,安顺市老干部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贡桥出席并对做好2013年老干部工作提出要求,市委离退局副局长宋元红传达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离退局局长吴贤仁代表市委离退局作工作报告,会议主要传达贯彻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和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并对安顺市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今年的工作作了部署。会议由市委离退局副局长姜贵恒主持。

赵贡桥充分肯定了2012年老干部工作。对做好2013年老干部工作,他要求要把握好“怎么看、怎么干、怎么有效”三句话。关于“怎么看”的问题,他说,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之情,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在工作中充当“主导”、“组织”和“联络”三大角色,以感恩之心、崇敬之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关于“怎么干”的问题。他说,一是抓老干部思想政治组织建设,二是抓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的落实,三是抓老干部作用的发挥。关于“怎么有效”的问题。他说,建设一支高素质老干部工作队伍,提高老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保持老干部工作有活力,实现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要整合联动、提升本领、强化细节,牢固树立“老干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像子女对待父母那样,竭力为老干部提供优质服务。(安顺市委离退局)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5篇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路径选择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留任的现状分析

4、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5、双三元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敬业度的提升途径与方法

6、酒店实习生在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基于IPA分析法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满意度调查

8、酒店实习对毕业生在酒店择业意向的影响

9、中职酒店顶岗实习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0、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问题的思考

1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2、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13、浅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三步曲

14、酒店顶岗实习的认知差异与实习生的转正保留研究

15、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酒店管理本科实习生职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17、湖北省旅游、酒店类大专生酒店实习满意度研究

18、现代酒店实习生人本主义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19、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酒店实习生职业倦怠原因探析

22、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模式与培养机制探究

23、激励视角下高职酒店顶岗实习生管理调查与分析

2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25、酒店实习生心理资本对留职意愿的影响:满意度和组织支持感的作用研究

26、基于旅游与酒店考察实习的探析

27、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价值的“四全”体系构建探析

28、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9、酒店对高职实习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30、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提升对策

31、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生“文化休克”案例调查与分析

32、酒店实习管理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问题和对策

33、“慕课”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培养中的应用思考①

34、基于就业导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构建思考

35、大学生酒店实习质量提升研究

36、酒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7、浅谈中职学生酒店实习中带队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探讨

39、基于主要一线岗位的高端酒店实习期间人才分级培养方案

40、酒店专业顶岗实习带队教师的角色塑造

4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2、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管理优化研究与实践

43、心理契约在实习管理中的运用

44、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探析

46、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管理中的困惑与出路分析

47、基于酒店实习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思考

48、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研究

49、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

上一篇:建筑工程类论文下一篇:建筑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