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7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将对“适老化”理念设计进行介绍,分析当前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存在问题,列举出具体的设计思路,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百善孝为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传统理念,为了让老年人能够更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养老建筑越来越关注。因此,有关人员应当针对当前相关设计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适老化理念,进而设计出更加适应时代的养老建筑。

1、适老化理念概述

1.1适老化理念设计定义

适老化理念设计,即在医院、住宅以及商场等公共性建筑内,结合老年人行动特点以及其身体机能制定适宜的设计方案,从而满足老年人出行、锻炼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各项需求[1]。

1.2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的基本原则为舒适、健康、安全以及方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适应老年人的特性以及需求;

(2)注重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消除障碍,便于老年人活动。

2、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对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的设计工作愈来愈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也为此项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

(1)在我国,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人才、经验较少,对新时期老年人的关怀、身心需求等尚未深入了解;

(2)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具体设计的涉及面不广,多数都体现在具体的建筑内细节,而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

(3)由于此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在引入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缺少对国内实际情况的考虑,使得很多标准流于形式,很难直接适应我国的国情;

(4)在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缺少对新时期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重视,依旧只是考虑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5)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仅仅考虑了老年人的一些基本需求,而没有综合考虑服务部门以及运营部门的需求。

3、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的具体设计

3.1公共空间的具体设计

3.1.1入口空间

在各大公共空间中,入口的空间是老年人驻留时间、频率最多的地方,设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此空间的流线组织、空间形态以及尺度等。根据多数老年人反应较迟缓、行动脚不方便等特点,设计人员应当使入口与休息空间保持一定距离,便于老年人对外的观察。同时,设计人员也应当为入口处的门框、棱角处进行人性化设计,以便使老年人的倚靠等行为具有舒适感。

3.1.2娱乐空间

由于年龄逐渐增大、身體机能逐渐退化,老年人极易产生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娱乐空间,具体应当包括阅览室、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健身室等,让老年人在这些场所中能够进行读书、画画、唱歌、演奏乐器、跳舞、打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丰富的业余活动,不仅能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其增加交流的心理需求,进而逐渐帮助老年人感到老年生活的丰富和充实。

3.1.3医疗空间

由于老年人极易患各种老年病,在基于适老化理念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工作中,医疗空间的设计时必不可少的。医疗空间的功能应当具体包括老年人日常体检、料理看护、特殊病监护以及常规病医疗诊断等,在设计划分时,应当划分出康复室、医疗室以及护理站等。为了满足患病老年人不被打扰的需求,医疗空间应当处于相对僻静的场所,且空间应当保持卫生清洁、具有人文气息,从而消除患病老年人的不安心理。

3.1.4社交空间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很多老年人的儿女都忙于工作,其对老年人的关怀很多时候并不及时,极易导致老年人心理产生孤独、空虚、寂寞等不良情绪。因此,设计人员应当为老年人营造社交氛围、提供社交场所。社交空间应当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从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等设计方面引导老年人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空间类型应当丰富,从而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社交需求,进而促进老年人扩大社交圈,逐步放松其心态,最终缓解老年人的空虚感。

3.2交通空间的具体设计

3.2.1电梯、楼梯

(1)电梯:电梯的设计应当满足老年人的两方面需求。一方面,电梯的运行声音以及振动会对老年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电梯位置应当原理老年人的休息区域。另一方面,电梯空间以及等候空间的设计应当满足老年人多样的需求,因此应当方便使用救护担架、轮椅推动以及多人等候等,避免拥堵现象的发生;

(2)楼梯:楼梯空间的设计应当满足以下老年人的需求,即无障碍、便于疏散、空气流通、环境清洁、视野开阔、便于休息以及光照充足等。

3.2.2走廊

走廊主要是老年人通行、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设计应当具有无障碍、便于疏散、便于休息、拐角处便于缓冲(避免磕碰)以及便于交流等特点。

3.3居住空间的具体设计

居住空间时老年人的日常居住场所,对此空间的设计也要秉承适老化理念,具体体现在:

(1)阳台。阳台也是老年人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安全性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设计人员应当合理设置室内与阳台间的高度差,便于轮椅的推动以及老年人的行走。同时,阳台的视野应当开阔,且注意风向问题;

(2)卧室。卧室应当具有良好的采光性和通风性,且原理喧闹场所。同时,卧室的设计应当具有无障碍的特点,满足老年人行走或者轮椅的推动;

(3)卫生间。卫生间应当设计在距离卧室较近的地方,便于老年人的活动。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卫生间空间时应当充分考虑轮椅推动、日常护理等问题。另外,卫生间的地面应当不积水且防滑[2]。

结论:

总体而言,设计人员在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工作中,应当将适老化理念设计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为老年人营造更加舒适的活动场所和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秀凯.适老化理念下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解析[J].居舍,2018(01):87.

[2]何显明.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概述[J].江西建材,2017(21):50+52.

作者简介:

沈诚浩,1985年7月,男,上海人,大专,助理工程师,建筑设计方向。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与每个公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法院建筑除其原有的职能外,像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等城市公共建筑一样,它也开始全面服务于社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裁决等服务。本文就场地设计、平面功能、内部空间、流线组织、建筑造型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转型后的现代法院建筑。

关键词:法院文化;法院建筑;场地设计;空间设计

文献标识码:B

1 前言

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院?这是设计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

“法”,繁体字为“潼”,是一个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庸”,即解庸,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这同时也是人民法院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正义、严谨、务实、关怀”八个字。

然而,在当前的法院建筑设计中,考虑得较多的是法律以及司法机关的威严感,对其公共性和服务性的考虑明显不足。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设计将法院定义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建筑,并在以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2 场地设计

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法院综合大楼工程位于娄底市娄星区沿江路南侧,西侧为规划好并已建的法院生活区和培训基地,办公与生活分区明确;法院用地一般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以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审判、羁押和后勤等不同性质出入的人流。本项目用地条件限制,只有北面与沿江路相连。因用地条件的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把法院建筑中办公部分入口设置在基地的北边,通过大台阶直接进入二层的门厅;而审判区旁听人员入口设置在基地的东边通过共享大厅进入立案大厅;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西面进入半地下室,再由犯人通道进入审判庭。以空间的公共性为出发点,将主人口设置在场地的北侧,面向精心设计的环境优美的群众广场,并有意识地消解了沿街立面在外形上的主轴线,东北侧自然形成较空旷的空间,利于群众人流的集散和社会停车。这样,尽管建筑正面较为突出,却没有一般法院建筑难以让人接近的感觉。(如图1)。

3 平面功能

在很多法院建筑的设计中,都把大厅设置在法院办公入口处,尺度巨大,空间十分气派,相反,群众入口偏于一隅,而且狭小得多。但从法院建筑的深层意义来看,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其内部空间的形状和尺度必须满足建筑内各项活动要求,办公入口主要的人流是办公人员,加起来不足一百人,而群众入口却是法院最大的人流集散地,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大量的旁听群众和未法院立案咨询的群众等大量的人流全部要经群众入口进入法院内部空间。所以法院的大空间(大厅)应结合人流特点设置在群众入口而不是办公入口,这也是本案综合考虑后的设计亮点。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法律与每个公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法院不仅仅承担法律裁决的任务,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即法律宣传也悄然地落到了其的肩上。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对广大群众的法律宣传越来越重要。从这点角度上来看,在法院的群众入口设置大空间共享大厅以配合法院的日常法律宣传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 内部空间

在法院公共空间问题上,正是基于以上观点的考虑。法院的办公主人口只设置110m2的办公门厅以供办公人员日常的使用。并在门厅里设置传达室以引导来访的客人和群众。在门厅的中央用实墙隔断。从办公入口一进入门厅,就可以看到“严格执法”四个大字映在对面的实墙之上,既可鞭策工作人员“严格、公平、公正”执法,也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威严。从办公门厅侧面可进入交通核心,办公人员可以从这里快捷的到达本建筑办公区域的任何一个地方。本办公门厅的设置显得很低调,但透露着法制的威严。而设在群众入口共享中庭则采取大空间处理。群众经宽13m高3.6m的群众入口大门进入面积为470m2高15m的顶部采光的共享中庭。大空间的中庭设置在群众入口,满足使用功能上群众的集散和法院法律宣传的的要求,更是契合了本设计“建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思想。进入法庭中庭是来访者对法院空间的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体验到的就是空间高度上的强烈对比,法律被作为体验的对象,其形象是严肃、公平、无私的。中庭进入法庭则体验从“地点的到达”到“最终的审判过程”:先通过室内坡道的上升,穿过中庭背景实墙下的门洞,进入中、大法庭的休息平台,再进入法庭,到达“最终的裁决场所”。中庭的坡道上升处理,丰富了室内空间,且在高大空间的相互连接和连续升高的线路中完成对法律的体验过程。在法院的公共空间设计上,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删减办公入口的无谓空间,增大群众入口的空间以满足需求,无疑契合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5 流线组织

法院平面功能的复杂性体现在多重流线的相互隔离,必需综合考虑审判前后,法官、律师、检察官、当事人、犯罪嫌疑人相互独立的进出路线,考虑开庭、审判、休庭、结束前后时间关系对流线的影响,保证各部分人员的安全,保证在紧急态下的应对措施。从拓扑关系上,仅仅通过水平的隔离,无法使三条或以上的连续流线互不交叉地进入多个并排的单元空间。在本设计中,当事人的活动区基本是安排在中庭的回廊,而工作流线则基本安排在内区,还有部分流线则通过垂直交通解决,从而解决多重人流的隔离问题。

现代法院功能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审判服务空间的完善性。立案庭是当事人进入法院获得法律服务的第一个环节,保证当事人在立案过程中的私密性是立案庭设计的关键,本案的立案柜台采用隔间式,以保证私密。工作人员和当事人用防暴玻璃柜台隔开,以保证各自的安全。立案柜台的隔间式处理,彰显着建筑的人性化因素。

在审判区域,配套了法制图书馆、档案库、临时羁押室等配套用房。法制图书馆、档案室:供查阅法律书籍、资料、审判资料和档案。分两条流线进图书馆和档案室,一条是审判厅到图书馆及档案室的流线,此条路线与法官通道共用,与其他人流完全隔离,确保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查阅资料不受任何干扰;另一条是办公区通往图书馆档案室的流线,此条流线方便法院工作人员在办公时查阅资料。临时羁押室: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临时收押犯罪嫌疑人的场所,羁押室设置独立的车库,警车可以直接进出。从羁押室到审判厅的流线完全独立,杜绝了嫌犯在羁押和押送过程中的串供、逃跑和被杀的可能。

6 建筑造型与外墙材料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充分体现出法院的尊严。整个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立面造型丰富多变,流畅,新颖别致。法院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法律的严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法院建筑在体量上宜厚实,稳重。建筑实体本身的表现力深刻,给人印象直观,在法院在整体造型上,通过实墙体作为象征的载体,无疑是合适的。这是一种具象的实体象征,象征着法律的公正、公平以及严肃,是不言自明的。建筑实体的处理上,通过建筑形体进退关系及形体组合未活跃建筑体量。面向北侧广场,建筑增加了弧形体块,既围合广场空间又丰富建筑体量感,中间增加凸出的体量以震撼的感受强调入口,并结合屋面舒展的构架,象征着娄星区作为新区蒸蒸日上的发展。虽然,建筑形体因入口而断裂,但断裂可以突破过分完整的建筑形态所引起的封闭和沉闷感觉,这种局部的破损虽然打破了规则的形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规则形的整体感。因而生成的形体既有规则的秩序感,又有自由变化所带来的生动魅力。

建筑特别入口用玻璃较多以表达其亲民和执法的透明,但外墙装饰采用外挂青灰色石材,以加重建筑实体的厚实感,突出强烈的虚实对比,而取石材的“硬”和“方”象征法律的刚正不阿。同时灰色的外墙石材,使建筑达到了简朴,精致。以“形体凸出”作为其形式的特征语言,既突出其人口,又作为反复运用的母题,使建筑既富整体性又有韵律感(如图2)。

建筑整体看,本法院建筑雄壮、庄严的意向是以面的组合和体量感的表现为主要特征,透过体量及对称显示出张力感,建筑尺度宏伟,主体轮廓清晰,细部处理则运用统一与变化,韵律等手法,使造型丰富多变,现代感强。

设计中,始终注重建筑空间及功能的公共性和社会服务性,注重建筑的叙事功能以及建筑与人的交流,建筑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必须能够让人理解才有实际意义。注重建筑的内在精神,以具象的象征传达建筑内部的精神含义(法院的文化)。

在设计理念中,提倡建筑与大众交往,使大众理解建筑的内涵,就像理解世俗文化一样,一座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孤芳自赏,而应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程裕强,朱国进.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汉字特征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

[2]朱小地.建筑服务社会[J].建筑创作,2003.12.

[3]戴志中,舒波,羊恂等编.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

[4]罗文媛,赵明耀.建筑形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武汉地处江汉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故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商业大都会。武汉最早的商业场所曾在武昌的鲇鱼套一带,魏晋时期为南浦,其外通长江,内连汤逊湖、梁子湖诸湖,是过往船只的良好避风港。武汉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着八方人士竞趋于此,促使其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关键词:金融建筑;建筑设计;武汉市

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的关系备受关注,并且值得讨论。建筑是城市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它以一种凝固的美诠释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武汉拥有一批租借地的西方建筑和当时的金融大潮时代背景有着深深的联系,百年金融建筑无不携刻着历史的印记,记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一、武汉百年金融建筑的发展现状

清中叶以后,武汉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商城。一些租借地的建筑,街面是店铺或钱庄,街后则是石库门住宅,形成一种杂糅形式。尤其是沿江大量欧式建筑的出现,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沿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商贸发展,必然催生金融业兴盛,在历史上曾有20多家外国银行在汉设立分行,金融市场十分活跃。武汉逐渐成为华中地区的金融大都市,并成为全国四大金融城市之一。

上溯到汉口开埠,便有近代银行出现,清同治年间英国麦加利银行来汉租屋临时营业,1865年英国租借地内购地建址,正式开业。继之而来的有英国汇丰银行,俄国华俄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日本正金银行、住友银行,美国花旗银行、万国通商银行等。

外国银行建筑多以西洋古典风格为主,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气派庄重,多采用高大的经典柱式形成柱廊,采用石材或者仿石材建造,常用多部级和三段式构图手法以体现银行特征。

二、改造金融建筑的研究意义

城市中每栋建筑都是历史的活化石,一座城市中人们对身边建筑的记忆缺乏识别性和认同感,从本质上讲意味着整个城市在历史层面上无家可归,我们要尊重和善待历史,要从建筑的历史性、岁月性、生态性等加以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英国当代哲学家曾经指出在历史学中,首先要认识历史的认知能力与性质,要看清历史的本质与规律,知道什么是历史建筑的真正价值,正同飞鸟要看清自己的影子。

三、地处汉口江滩一带的金融建筑设计

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位于英租界外滩,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1921年拆除后重建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系由景明洋行韩明斯设计大楼,总面积为4969平方米。转角处设有主入口,由十五级踏步进入三层营业厅,大厅顶部采光井高至三层,厅内无立柱。临街立面均设有高大的古典愛奥尼式双排柱廊,厚重的麻石基墩,三段式构图完美,整栋大楼内外装修雅致,造型对称雄伟,颇有历史厚重感。

英国汇丰银行于同治七年开设汉口支行,原为两层砖木结构,1931年由英籍设计师派纳设计重建砖混结构,于1917年竣工,随后由上海公和洋行设计,在沿江大道兴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1920年建成汇丰银行总建筑面积10244平方米,室内为拼木地板,大理石墙面,花式马赛克地坪,木质墙裙,壁炉采暖,水电设施齐备,有欧式宫廷建筑之韵味,沿江立面古朴典雅。整栋建筑气质非凡,为当时武汉银行建筑之冠。

由英商通和有限公司设计的汉口大清银行(现中国银行)建立于1915年,今位于中山大道江汉路口,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系武汉最早采用此种结构的建筑。建筑正门由十级麻石步级直达二层营业大厅,正立面由四个西洋古典大拱券门形成门廊,外墙饰面麻石到顶,建筑自下而上由台座、楼身、檐部组成完美的三段式构图,临街立面,均衡对称,高大雄伟。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由上海建筑事陈念慈设计,于1933年在南京路胜利街转角处建成五层银行大楼(解放后改为图书馆)。大楼占地1083平方米,设十八级踏步直达二层营业厅,大厅中间采用井高三层,梯井内设有笼式电梯一部,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杉木桩基,建筑临街立面由高大的爱奥尼柱式形成柱廊,入口古典雕花大拱券门,建筑外观严谨富于变化,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1926年建成的盐业银行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座具有全视觉效果的近代金融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大楼的厚实墙体,仿陶立克柱式构成高大的柱廊,柱廊内设有大门,檐口雕花简洁大方,比例关系严谨,尺度完美,整体建筑于西洋古典风格中蕴含着现代气息。

在20世纪20年代,武汉的银行已经颇具规模,素有汉口华尔街之称,在汉口江汉路南段一带聚集着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20余家,虽逊于上海,但与天津、广州齐名。

四、武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造就了其商业繁荣与浮沉变幻

南来北往人流不息,这决定了武汉金融建筑蕴含着兼容并蓄、杂糅南北的商业气息。没有传统形式的比照,更能自由发挥,没有清规戒律,更能兼容并蓄,吸纳外来文化且与时俱进的杂糅风格。

(一)历史建筑的岁月价值,历史价值,纪念价值的研究

历史建筑所拥有的岁月价值,是指历史建筑自其产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自然力和某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其结构、材料、形式、色彩、构筑工艺等在内的多方面形态特征,在逐渐由整体走向解体,由全新走向陈旧、衰退、离散的过程中,通过种种痕迹的积累使得建筑拥有某种价值。对于现代人而言,岁月的痕迹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因此,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正是这种时间的流逝使得建筑拥有了岁月价值。

正如汉口临江的百年金融建筑,这些建筑屹立百年,见证了武汉的近代金融史。经历风雨的外立面麻石,室内经典的装修风格等等,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些建筑在当代建筑群里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新的,正是这些痕迹让这些百年建筑看上去显得比周围新的建筑具有城市的重要性。

对产生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建筑所具有历史价值的认识和崇拜,总是与其它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一,历史建筑的初始状态得到如实的保持,历史价值也就越大;其二,历史建筑的初始状态,无疑是解读历史价值的重要依据。武汉百年金融建筑在初始状态下产生的状态,为我们日后解读近代武汉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信息,这就是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

纯粹的纪念价值,往往与历史性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汉的百年金融建筑成立之初,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历史纪念价值也是建筑本身自然形成的。

建国之后的武汉金融事业长足发展,如今,位于汉口的建设大道,已成为武汉最具规模的金融一条街,沿建设大道至青年路到香港路,并向江大路与黄浦路延伸,十里长街,聚集了二百余家金融机构,包括汉口银行、长江证券、众合人寿、交银国际信托、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等;十四家中外资银行区域总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十九家证券公司区域总部,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十五家保险区域总部,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阳光保险等。还有很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此,充分显示了财富带来的金融集合效应,从空间形态来讲,这必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金融街景,行走在建设大道,你会领略到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金融建筑魅力。

武汉金融建筑的发展与时俱进,不同时代的金融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若要追求武汉派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还需要大力提倡,是当代建筑师的职业追求与奋斗目标。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根据武汉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综合实验区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金融建筑的网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使得武汉逐步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文化教育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并具有武汉城市特色的现代化文明城市,武汉金融建筑将随着时代的步伐,续写新的灿烂篇章。

(二)续写武汉新篇章——武汉具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及历史文化,山水及历史建筑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研究

归纳总结武汉三镇对未来城市的特色保护提供参考标准,历史建筑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历史建筑景观。

武汉市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武汉城市的主干道平行或垂直于长江、汉水,并与长江,汉水共同构成整个武汉市的城市认知结构。武汉处于山水环绕,大江大河交汇之处,河湖水系之发达在全国独一无二。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点城市总规划中,明确指出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仅武汉一个城市,形成两江四岸的特色景观。

泱泱大武汉,三镇鼎立,蕴含着盘龙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优秀文化。武汉占尽九省通衢之便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

一个多世纪前,武汉身处内地的一个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开放性,现代性的大都会,完成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都市的转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非常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武汉城市的近现代化转型在众多城市当中非常独特,其深层上是一次文化思想的转型。它促使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发生在武汉,提供了建设现代化大都会的样本,在城市建筑建设方面独树一幟。

不是所有的过去都值得怀旧,不是所有曾经的辉煌都会带来今日的风光。在武汉城市低矮的屋檐下和斑驳的梧桐影里穿行,感受码头文化带来的直率和坦荡。由长江上望武汉两岸,滔滔江水滚滚飞逝,南北两岸灯火璀璨,这里的文化有着如此的凝聚力。漫步于各租界的建筑群,潜移默化地将这一种历史融入自己。理解这座城市包容这座城市,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爱护它,没有白发的老者是可怕的,没有缺憾的城市是虚幻的,它弹痕犹在。无数的缺憾造就一个美丽。走远了会想念它,想念它的日日夜夜,春夏秋冬。走远了,会深深的眷恋。这座城市给了我坦率的个性,如血液一般成其命脉。武汉,流淌数千年,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家园。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着现代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是现代商业发展的核心。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文章主要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交通、环境三个角度探讨了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的设计策略,希望可以为促进现代商业建筑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设计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与现代商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是重要的过渡空间,可以满足顾客的休憩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现代商业建筑的竞争力。基于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设计水平。

1、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

对于现代商业建筑来说,其空间结构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在使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中介空间可以对不同功能区进行过渡,保持各功能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步行街、建筑前广场,是典型的中介空间。中介空间兼顾文化、交通等功能,可以满足消费者、商家的多种需求。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其是面向所有消费者,能够使消费者的活动的过程中随时休息。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可以使现代商业建筑整体风格发生改变,提高现代商业建筑的层次感。

2、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策略

2.1空间角度

从空间角度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首先,宏观空间格局的架构。通过重新组合视觉秩序,能够实现城市空间中空间品质、视觉品质的有效整合,提高城市建筑形象的美观度。在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的时候,为实现整合效果的提升,可以应用视觉秩序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视觉秩序法的步骤如下:第一,设定视觉标准。根据城市宏观空间发展要求,确定视觉分析质量标准;第二,选择典型视点/面。根据周边环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现实感受的目标场地;第三,开展方案对比,选择最优方案。通过多个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方案,然后从已选择的视点/面,综合分析这一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中,空间协调城市视觉秩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秩序法的步骤,可以看出,在整合设计的过程中,应从整体层面上,来组织视觉秩序,灵活设计,从而实现现代商业建筑、城市空间之间的良好过渡。同时,借助视觉秩序,将城市空间中现代商业建筑的具体位置显示出来,吸引更多人前往商业建筑。其次,中观空间序列的统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中,整合空间分区、空间功能设计是关键的内容。通过分析现代商业建筑的实际情况发现,现代商业建筑表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对中介空间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此,现代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中,应对不同空间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并合理整合,从而将不同功能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中介空间使用的多样化需求。

2.2交通角度

从交通角度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首先,交通设施融合。其指的是,依托中介空间,对商业建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进行合理整合,对交通空间进行充分、高效利用,并科学设计,以实现空间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这个过程中,最合理的措施是,借助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的整合,实现交通设施与商业建筑公共空间之间的有机融合。采取这样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以往城市交通、商业建筑间的壁垒,强化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压力问题,还能吸引更多人前往商业建筑,有利于商业建筑效益的提升,可谓是一举两得。其次,打断空间界线。通过打断空间界线,实现商业建筑、中介空间的整合,能够使商业建筑与外界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最后,动线整合设计。现代商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人流的支持。为了使人们更加便利、快捷地前往商业建筑,必须改善、优化商业建筑的交通条件。但若是交通过于发达,也会给交通通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阻碍商业建筑的空间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过程中,应站在整体角度,对交通动线进行科学规划,从而使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能够快速整合,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协调,更好地推动商业建筑的发展。

2.3环境角度

从环境角度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首先,弱化建筑。采取弱化建筑的方法,可以促进建筑、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融合。为了实现建筑的弱化,需要对室外中介空间、商业建筑屋顶进行变动,对屋顶、地面开展互逆设计。目前来说,主要是采取建筑地下化的方式,来对屋顶、地面进行互逆处理。现代商业建筑的使用人群,若是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接触地面,便会获得独特的感觉。而采取互逆设计,便能在商业建筑的内部建立自然界环境,使人们获得更好的感受。在对建筑进行弱化处理的时候,可以应用平底互逆等形式。其次,模拟自然。绿色植物目前已经涉及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接近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一个主要途径。绿色植物有着明显的生态性特征,可以给人的视觉带来冲击,有利于人体健康。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中,可以采取建立绿色屋顶的方法,来模拟自然。同时,在屋顶打造独特的景观,符合节约用地的要求,也有利于改善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此外,通过转变绿化方式,将屋顶当作主要的绿化场地,实现了绿色空间的有效延伸,使得现代商业建筑与绿色空间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最后,创造标志。创造标志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环境角度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可以使城市景观更具标志性。打造标志性建筑物、明确具体主题是创造标志的主要途径。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绿化设计、水景设计。但对于商業建筑中介空间景观设计来说,是否能够吸引人群的关注,是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更好地吸引人群的关注,应对景观进行主题化设计,同时这也是创建城市标志性场所的一个有效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的整合设计,是推动现代商业建筑进一步发展、促进商业建筑市场竞争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与重要前提。从空间、交通、环境三个角度对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进行整合设计,可以赋予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更多功能,提高现代商业建筑的吸引力,使现代商业建筑拥有更多活力,进而为现代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红军.商业建筑设计理念与控制措施探究[J].门窗,2019(23):144.

[2]毕波.现代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要点探讨[J].地产,2019(22):21.

[3]李耀宗.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5):9.

[4]吕晨阳.融合城市环境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19(03):11-12.

作者简介:

李培民(371327198404242215),1984.

04-,男,山东人,工程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几年,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建筑师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经验和研究均表明,合理的将抗震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最终的设计要求,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抗震设计融入建筑设计的作用,紧接着分析了建筑设计融入建筑抗震设计后应注意的细节,最后简单分析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作用

引言:

近几年,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建筑师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研究和实际经验表明,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单一的考虑建筑抗震设计,很难实现抗震的要求,需要将抗震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最终的设计要求,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建筑抗震设计融入建筑设计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在最初定稿时,建筑的结构设计不能进行较大面积的变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结构必须严格按照建筑的设计进行,对于制定好的建筑物设计方案,在实际施工时如果可以很好的实现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要求,则可以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的同时,保证建筑物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反之,当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建筑抗震设计有一定缺陷的时候,势必会导致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出现诸多的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不能实现科学的布局。简而言之,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时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可靠性。

二、建筑设计融入建筑抗震设计后应注意的细节

(一)注意建筑的体型

建筑的体型主要由平面的形状以及主体的空间形状这两方面共同决定。在相当数量的地震案例中都说明,如果平面的形状相对较为复杂,如平面凹凸不平、侧翼较多等等,在地震出现时,都是受到损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与之相反,如果平面的形状相对较为简单,则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坏则相对较小。根据经验可以知道,一些较为规则的形状,例如扇形、方形等,具有较为良好的抗震性能。而对于立体的空间形状,需要格外注意整体的协调性,避免整体的不对称性,不对称性的出现势必会引起质量以及刚度分布的不均匀,引起扭转现象的出现。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体型与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密切且至关重要的联系。

(二)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建筑的平面布局。从平面布局上,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到该建筑物在投入使用之后的主要功能和使用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明确的了解到两根柱子之间的实际距离、整个空间活动的面积、建筑中通道和楼梯的具体位置、建筑实际房间数量和布置等等。一般情况下,在建筑设计时,每一层的建筑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其平面地布置势必各有风格特点,总体来讲,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外围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需要重点注意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同时,需要实现对称设计,协调好墙体和柱子,可以很好的避免在地震时出现扭转现象;另一方面,对于电梯井筒位置的设计,需要格外注意进行协调,电梯井筒是刚度特别强的物质,其扛侧力强度相对较强,地震中会吸引地震大部分能量。

(三)注意建筑竖向布置

在注意建筑平面设计布局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建筑的竖向布置。而对于建筑的竖向布置,需要注意建筑在高度结构上的刚度和质量的分布问题。对于多层建筑,其每一层的功能和设计风格有所差异,因此极易导致在楼层之间引起刚度和质量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地震中这势必会引起扭转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这个建筑的下面几层一般是用来做商场,则建筑设计一般均是大柱距和大空间,而上层是公寓的情况时,则建筑设计一般是墙体设计的较多,而柱子较少,同时,部分楼层还会设有较大空间的会议厅等等,整栋建筑遮阳的设计导致在竖向布置上,建筑的刚度质量分布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均匀现象,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相邻两个楼层之间的刚度质量分布存在较严重的差异,很容易出现刚度突变的现象,进而引发扭转现象的出现,抗震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一)建筑物屋顶抗震设计

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屋顶过高或者过重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屋顶的高度过高或者重量过重,势必会加重地震带来的影响,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建筑物抗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制约。同时,如果建筑物屋顶和建筑物底部的重心不能保持在一条线垂直线上,则会导致建筑物的抗侧力不能保持连续,使建筑物的扭转效应加剧,减弱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综上所述,建筑师在进行房屋设计时,应该极力避免建筑物屋顶过高或者过重的现象,应该保持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和刚度均匀分布。

(二)设计限值控制

在建筑物设计的有关文件中指出,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和建筑物楼层的数量。在实际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存在大量建筑物高度超标或者建筑物楼层数超标的现象,同时,部分建筑物存在宽度超标的情况。这些不合格的超标现象,势必会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只有很好的与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完美的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限值控制。现列举一些实例:当防裂度为8时,粘土砖等对称建筑物的总高度不得超过18m,建筑物的层数应该在6 层以下;当底层框架为砖时,建筑物的高度应该在16m以下,楼层数在5层以内;当建筑物材料为钢筋混泥土框架时,建筑物高度应该在45m 以下,同时框架的抗震墙高度应该在100m以内。

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局部墙体尺寸和的房屋抗震横墙之间间距的限值控制。对于局部墙体尺寸限值控制这一问题,局部墙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增强建筑物抗震的强度,当建筑物局部墙体的尺寸限值小于预先规定的值,则不能够实现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要求,势必会导致墙面的裂开甚至是倒塌事故出现。对于抗震墙的限值控制这一问题,简单来讲就是避免横墙间距超过原有额定值的出现,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很容易使得建筑平面的刚度下降,在遇到水平地震力的时候,建筑物纵墙容易产生形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制约了建筑物抗震的承载力度,最终使得建筑物出现倒塌。综上所述,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物设计的限值控制,一定要引起格外的注意。

三、结束语

近几年,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建筑师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经验和研究均表明,合理的将抗震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最终的设计要求,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抗震设计融入建筑设计的作用,紧接着分析了建筑设计融入建筑抗震设计后应注意的细节,最后简单分析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盖希君. 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 科技創新与应用,2013,13:196.

[2]严朝宗.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0.

[3]孙作芹. 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21.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立足于国内外康养建筑实际情况,首先对国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现状、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分类对比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我国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现状,提出了几点适宜中国康养建筑建设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建议。

关键词:康养建筑;建筑设计;养老设施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位列世界第一,预计2030年,中国“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2050年,社会将进人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所以,构建完善养老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2011年起,我国就开始持续推动养老建设工作,倡导参照‘旧本”模式,创建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看到,在我国拟建养老体系中,养老设施是为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方。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而意大利23%、德国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这些国家在养老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需要深入探析这些国家康养建筑空间的设计案例,横向比较各国康养建筑空间的异同,以为我国相关工作发展指出方向,并揭示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国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现状

采取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进行调查、分析、判断。

1.1 德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推进养老制度建设的国家,德国的康养住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护理类、另一类为社会住房类。具体表现为社会住宅、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综合机构,其中社会住宅主要针对低收入健康老人建设,政府筹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房租方面予以补贴,住宅中设计有紧急呼叫装置、辅助行走装置、无障碍通道等;老年住宅主要针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空间内设置有独立卫浴,形式和一般住宅相同,为便于老年人通行,设置有无障碍通道、辅助行走装置等;养老院在老年住宅的基础上,设置了护理空间、生活照料空间,空间规模更大,空间划分明确;护理院针对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照料服务;综合机构主要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想用照料服务,空间划分和养老院相同。以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为例,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设置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设置有直达单元中心的通行内核,围绕中心分布老年居室,两个居住单元通过廊道直接连接,走廊中设置有支持日常护理工作的储藏室、洗衣房等功能用房。从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的结构可看出,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兼具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为老年人设置有独立空间,且各类空间的辨识度较高,利于老年人进行分辨,也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在康养建筑空间的用地整体规划方面,德国主要是“因地适宜”,根据拟建地的地形变化来对基础设施、朝向等进行调整,并合理确定公共空间、附属建筑、主体建筑的位置、占比等,最终形成一个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

1.2 美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目前,美国现存的康养建筑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院类型,此类是较为传统的美国康养建筑,建设效仿一般学生宿舍建设;另一类是伴随美国养老体系逐步完善而产生的深度看护康养建筑。这种变化是伴随美国经济发展而衍生的,比如美国玫瑰大地老年人社区、兰卡斯特临终关怀中心(见图1)、蒙哥马利之家(见图2)等,根据其功能,在空间设计方面就存在诸多差异,美国玫瑰大地老年人社区共容纳70户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社群服务;兰卡斯特临终关怀中心则是针对健康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具有24个不同的居住单元,并提供专业化的临终照护服务;蒙哥马利之家具有160個居住单元,可为经济条件良好的老年人提供全日制照料服务。这里以21世纪以来美国建成的康养建筑为例,绝大多数美国康养建筑总体功能平面布局都综合考虑到了自然景观以及阳光结合,且顺应地势发展,综合考虑到主体建筑、停车场、室外空间等,建筑和周边环境良好融合,同时再灵活调整交通动线;公共空间处理采取差异化的围合方式,比如以院落的方式连接不同楼栋的公共空间,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空间需求,保证老年人能够进行一定的社会化活动;建筑细部方面考虑到了老年人行为特征,在各处均设置有辅助设施,如导盲线、开关、建筑符号等。

1.2 日本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日本的传统文化出于我国,其社会环境、观念等和我国基本一致,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故在康养建筑建设方面,日本有着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从日本的各类康养建筑可看出,多数老年人独立居住的空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细分化”趋势,比如房间的玄关、卫生间、洗漱台等,均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进行了有效调整;日本康养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彰显了日本传统文化情怀,围绕本地传统文化对建筑细部节点进行了全面优化,各处均设置有相应的康复训练设施,不仅能够让老年人的旧情怀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也能够优化康养建筑空间的康复修养功能;日本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尤其注重老年人隐私空间的处理,设计重点考虑居住空间隐私性,有限的居住空间内,能够满足老年人洗漱、更衣、待客、睡眠、如厕等需求,且可保证老年人不受到打扰,保证老年人隐私能够得到姣好的保护,比如通过软质隔断对起居室和卧室进行处理,老年人在睡觉时就可以将软质隔断放下,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结构。

2 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分类对比

2.1 空间设计类型对比

一是单体空间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对比,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来分析单体空间设计合理性。首先,空间功能必须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康养建筑单体空间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日本老年人注重因素以及杂物较多,设置功能完备的居住空间,并增加收纳空间;德国康养建筑单体空间设计则更注重老年人的社群交往需求,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对公共空间进行调整;二是空间形状和老年情怀,康养建筑本身是满足人“需求”的一类建筑,故必须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将老年人自身情怀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在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保证老年人能够在空间中进行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修养。比如,日本八千代养老设施居所(见图3),该康养建筑就考虑到了老年人的情怀需求,各个楼层以街道命名,楼层和立体化街区对应,保证老年人的情怀得到满足;三是康养建筑的空间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对应,目前国内外的康养建筑大致可分为砖石结构、木架结构、钢结构三种类型,不同的建筑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也各不相同,比如传统砖石结构的空间较为封闭;钢结构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建筑空间相对通透;木架空间可同时满足空间通透性、舒适性两个方面的需求,但是造价高、使用寿命短。

2.2 多空间组合设计对比

一是衔接与过渡空间的对比,康养建筑需要依靠衔接、过渡空间连接,以保证空间之间的通透性,比如在两个大的空间中加入一个过渡空间,不仅能够增强康养建筑的整体感,同时也能够增加空间的节奏感。比如,上文提及的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通过廊道直接连接两个不同居住单元,然后在廊道中增加功能空间。二是空间的暗示以及引导,许多康养建筑建设必须要因地适宜,考虑到地形或者功能的限制,许多建筑的重要活动空间可能会不够突出、明显,以至于老年人不易寻找,因此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区域,比如通过颜色过渡或者在地面、天花设置方向性图案,直接而将人引导至某一个方向,从而实现各个功能空间的有效衔接。

3 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现状

我国康养建筑建设深受传统文化所影响,建筑结构形式多样,但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许多康养建筑材料都比较单一,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康养建筑材料应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环保、安全、生态材料逐步应用到了康养建筑建设中。

3.1 空间功能分析

一类是空间功能多样型建筑,在老年康复建筑空间中,康复大厅是为老年公寓的核心功能部分,在不同的康复训练区域用植物或者隔墙区分空间,达到保护老年人隐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间灵活性;二是简易划分型,主要是在平面空间中设置不同的组团,空间为典型的开放性多功能空间,老年人能够在空间内进行训练、就餐或者其他娱乐活动。

3.2 动线分析

康养空间动线分布极为重要,不仅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确保护理工作易于落实。国内康养建筑常采用布置循环空间的模式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缩短护理工作人员动线,达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作用。另外则是部分改建的康养建筑,建筑形式类似于一般学校的学生宿舍,动线混乱,空间功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

4 适宜中国康养建筑建设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建议

康养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公益性质、人文关怀性质,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情绪、情感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保证老年人在康养环境中仍旧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考德国、美国、日本的康养建筑设计案例,康养建筑设计必须要更加深入剖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特征,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协调。下文就从老年人个体、空间调整、功能调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4.1 老年人个体需求的满足

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一般社会人的社会需求特征,但是却更需要被关怀,历经数十年岁月,累积了丰富人生经验,且常年形成了丰富的个性。如何在空间设计方面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是康养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难题就。康养建筑设计初期,应对潜在的人住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明确人住群体的行为特征、生活模式,并对康养建筑内有限的空间进行分类,确定空间符合人住对象的实际需求,针对行为特征类似、价值观念等同的老年人群体,应有侧重的进行集中空间处理,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针对老年人生活动线、休闲动线区域,尤其是生活动线区域,应结合当地老年人当地生活习惯、传统信念等对建筑材料、建筑颜色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4.2 空间调整

既往研究证明,社会个体更倾向于单元较小的空间环境,在居住组群单元较小的空间内,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为舒适的护理服务以及舒适的交流、生活,同时也能够适当减小统一组团内老年人的交流距离,让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保证老年人的归属感以及隐私。而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紧密的居住组群单元,能够更为快捷、高质的开展工作,避免工作表现出机械化、流程化等问题。在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三个准绳”为核心,一是以老年人的社群较为需求为准绳;二是以护理服务落实为准绳;三是以避免老年人产生抗拒感为准绳。

老年人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起居室、卧室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在建筑结构方面,确保这两个区域有充足的光照,建筑空间要有良好的隔音性,并满足无障碍设计及需求,空间中有足够的余地保证轮椅自由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采光,利用软件对日照长度、强度等进行有效分析。卫生间湿滑,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频率较高,故卫生间要有基本的防滑设计,且内部空间能够满足轮椅移动要求,开门也应采用内开而非为外开,洁具附近要有助力扶手等(见图4)。

我国各地多数康养建筑,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建设成本,空间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公共空间,多数建筑公共空间面积较小,服务功能欠缺,从而导致老年人生活品质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着重优化公共空间,提高养老质量。一是人口门厅,门厅是为康养建筑的主要动线枢纽,承载各种活动,也是老年人、访客经常逗留的场所,其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等是设计要点。门厅设计不可单纯追求“大空间”,而是要有明确的空间分布,具有亲切温暖的建筑氛围。这里可参考日本康养建筑案例,服务台直接连接办公区,同时在附近设置休憩区域、小超市等,形成符合人需要的公共空间,且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交需求。二是社交空间,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回归社会”的诉求,社交活动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康养建筑社交空间应满足老年人的休憩需求,同时注重空间划分,营造出小型的、私密的交流空间,确保老年人能够在社交空间中得以放松。

4.3 功能调整

从客观角度看,康养建筑也是一种功能性建筑,需要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要求以及老年人种植花草、游戏、散步、社会交往、阅读等需求,从而确保老年人的生活習惯能够得以满足以及延续,并让老年人重新感到“回归社会”。同时,要确保老年人生活足够规律,保证健康秩序得以落实,保证紧急报警、护理联络等功能正常使用。在这方面,就需要对空间细部节点进行调整,比如改造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确保空间移动无障碍,即便是老年人移动不便,也能够在空间中自由行走,或者将扶手、开关等更换为老年人容易使用到的型号。

我国地幅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老年人所要求的建筑空间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直观看到,中国人养老方法的变迁,即“从小的单元式照料到大的社会照料的变迁”,因老年人数量增加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以家庭为单元的护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全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而康养建筑作为全社会养老的主要供给设施,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公共空间的构建、养老体制的完善、服务尺度的把握等进行调整。我国社会体制和日本、德国、美国存在根本性差异,全社会养老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落实,同时也需要在政府的统计以及社会资源调配下来实现,康养建筑设计也必须立足于制度背景,在硬件建设方面,遵循政府空间区域划分指导,确保周边交通、街道空间等能够达到一般标准,保证各类空间功能能够无阻碍的被老年人所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康养建筑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情感需求、生活需求,日本、德国、美国有诸多成熟经验可供国内借鉴,国内康养建筑建设务必要摒弃落后的建筑设计理念,使老年人在养老建筑空间里体验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设施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雷体洪 马亚莉 王宇.综合性养老建筑设计探讨——以宜昌市福泰康养中心为例.华中建筑.2018.06

2.林文洁 付北平.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医疗用房配置及空间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8.S1

3.卜德清 黄越 梁鑫.北京地区养老服务驿站空间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8.S1

4.胡燕 林文洁 郭华栋.北京老城社区养老设施改造研究——以椿树街道养老照料中心56号院为例.建筑学报.2018.07

5.陈喆 陈国瑞.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空间类型与适应性发展探讨——以北京地区为例.建筑学报.2018.S1

6.明秀英.适老化理念在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探讨.科学技术创新.2019.23

7.张广群 石华.积极养老建筑环境的设计尝试——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3#独立生活楼的设计实践.住区.2018.04

8.韩力永 罗宝阁 闫万军.大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计实践与探索——以保定蠡县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设计为例.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8.07

9.柏春 吳国荣.浅议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改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华中建筑.2019.11

作者简介:林天喜,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