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

2023-03-26

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对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架构、交叉课程之间的衔接状况以及课堂组织等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该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措施,同时提出了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10052909(2016)04010004

智能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智能建筑科技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智能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自动控制设计人员需要与建筑、制冷、空调、给排水电气设计人员配合,需要暖通空调工程师提供工艺资料以及控制系统所需要的信号与要求, 在工艺设计过程中为实现工艺的自动控制创造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备专业工程师要懂自控,自控工程师要懂工艺,否则会导致智能建筑达不到预期的功能和节能效果。因此,建筑设备工程师必须是建筑学科与电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1]。

由于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自1999年原暖通燃气等专业改组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构筑专业教育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2]。2013年, 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再次改组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出版的《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专业地位[3]。根据该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程。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能从事暖通空调制冷技术工作, 还能从事建筑设备自动化工程的部分技术工作[1]。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课程的建设关系到该专业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能否发挥更好的作用,该课程内容在提升智能建筑的节能水平、安全水平、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主干课程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

门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课程,与其相关的基础课程包括:电工与电子学和自动控制原理;相关的专业课程则可将暖通空调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囊括在内。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大”课,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却往往受到学时的限制,多数学校该课程授课学时数在32~48学时不等。因此,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空间[2-4]。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确定课程内容,便于课程之间的交叉衔接

与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前端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控制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经典控制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和了解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及其对系统的改善。厘清自动控制原理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系列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上述两门课程的衔接方法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一)针对经典案例,重建数学模型

事实上,学生修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后,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可能是传递函数以及各种变换,但对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尚未很好地掌握,主要的障碍在于此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到专业的典型控制调节对象,如空调房间、各种空调换热设备,以及相应的风水输配系统,更谈不上对这些典型控制调节对象的深刻认知。针对这一状况,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在内容构建上,必须注重起到承上作用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一环节,建模环节中,重点应突出几种典型的专业仿真数学模型。从暖通实际问题案例入手,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应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提炼。而对数学模型的简化,既要合理,又不能因此而掩盖事物本质特性。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抽象的数学模型专业化、具体化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有效建立两门课程之间的紧密关系。典型的案例包括:恒温水箱、恒温(恒湿)的空调房间、换热器等,部分可参照文献5中的案例。

(二)针对经典案例,应用各种控制规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学习各种控制规律时,难以将实际控制案例中对控制硬件的要求体现出来,如双位控制的规律,很难将执行器的通断频率和容量有限性(饱和性)体现出来。在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中,除了可以将各种控制规律与暖通空调专业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还可以将所涉及到的传感器、执行器特性对控制结果的影响体现出来。因此,在典型空调案例的数学模型、控制规律学习过程中,可以一并将涉及到的典型传感器、执行器特性引入介绍。除此之外,也可将相关的计算机控制的部分内容作简单介绍。在有关“承上”的内容中,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不同调节方法的特点、常用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部分计算机控制等相关内容。

考虑到建筑设备化课程通常与各专业课如空气调节课程、供热课程在同一个学期开设,而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工程应用部分内容,则和这些课程所描述的系统紧密相关,这部分为“启下”内容。学习“承上”部分内容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启下”部分内容。“启下”部分内容包括常规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方式,具体有暖通空调系统控制、冷热源与水系统控制、其他建筑设备系统控制。以上所述的具体内容,均是《规范》建议的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三)针对培养目标,建构适合该专业的自动化课程内容

尤其应该指出,虽然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的典型结合,但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应该考虑到授课对象的需求、知识结构等情况。

虽然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建筑设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标准和系统集成,其中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网络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基础理论, 建筑设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标准和系统集成则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特有理论[2]。但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而言,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来看,自动控制专业人员需要与建筑、制冷、空调、给排水电气各专业设计人员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该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对各相应

专业的控制问题提出优化的控制方案,确定控制参数,配合控制工程师设计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具体到暖通空调专业,暖通空调工程师需要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工艺资料,以及控制系统所需要的信号与要求, 配合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在工艺设计的过程中为实现工艺的自动控制创造基本条件[1]。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最新的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规定建筑自动化课程内容中的通讯网络技术和楼宇自动化的相关内容只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侧重自动控制的内容应当选择与该专业关联性大的部分,从整体设计出发介绍建筑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设计过程、分析整定方法和一些关键性问题[6]。

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应着眼于暖通空调制冷工艺系统, 为自动控制技术人员提供有关暖通空调制冷的技术信息。课程应以暖通空调制冷控制系统为主线,与此相关的控制设备、控制策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应涉及,将重点放在控制策略和控制优化方面,通过优化的控制策略,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更加安全、更加节能,也更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内容,如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消防与安全防范系统、电气设备监控系统等内容,则可根据学时数仅作一般介绍。

另外,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自动控制为主的教学内容由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而涉及建筑设备系统部分专业背景和专业特征明显的内容由建环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两个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入仿真工具,提高学习效果

上文中谈到鉴于自动控制原理与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紧密关联度,必须将自动控制原理中学到的各种控制规律,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具体的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专业经典案例中。Matlab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则可以将控制规律、控制过程直观地呈现。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原理”或者“建筑设备自动化”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室硬件建设的不足,为课程实验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仿真实验应以典型专业案例为切入点,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选用合适的控制规律,即可完成相应控制案例的传递函数图。数学模型和实际控制规律结合后,最终通过仿真平台实现,可通过仿真工具直观地观察执行器的动作规律,以及最终控制结果的动态过程。图1所示为某双位控制的恒温水箱的仿真图。

对这一控制对象,应用各种不同的控制规律,获得不同的或者相同的控制结果,可要求学生对各种规律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总结。若动态过程偏离了预期目标,也可进一步修正控制规律,以掌握控制规律与控制结果之间的关系。

图1某恒温水箱simulink仿真示意图

考虑到课程学时较少,学习周期较短,要求仿真的内容可布置为大作业。作业可采用分组讨论完成的方式,对同一控制对象, 采用不同控制调节规律,给出动态控制结果,并通过变化控制参数,给出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控制结果。

教学过程中应考虑采取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仿真实验案例的教学方法,若仅采用单纯的课内演示方式,则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也不够,课堂效果不会理想。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最终要求提交大作业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将学生分成小的学习团队,并且通过报告答辩的形式计入成绩考核,使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很多[7]。通过提交大作业报告的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类报告的写作水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规范》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建筑设备自动化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实践环节。

(一)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可通过系统仿真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实际空调系统形式为基础,进而开展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的实验室建设。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必须和其他专业课的专业实验内容相结合,如空调水系统的自控、变风量系统的自控、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自控系统等,应和各个专业课实验室

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可包含各种具体的暖通空调系统传感器、执行器的特性,控制规律的特性,控制参数的整定等。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规范》也明确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同时要能够承担与课程相关的实验课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激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结合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实践,设计选题应与相应的空气调节课程设计一并完成。通过课程设计切实提高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8]。

(三)认识实习

除实验课外,还可以与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交流,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争取将企业建设成为学生实践培训基地。通过参观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工程,把相应的自动控制技术与具体建筑设备自动控制产品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实际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内容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承上”部分,应构建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有效衔接,自动化控制课程的各种规律,包括双位控制、PID控制、串级控制等,可借助暖通空调控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借助仿真软件,进行经典案例的仿真与讨论;第三部分为常规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方式。

应该明确的是,以上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本科生所构建的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课程名称相同,但当授课对象不同,其授课内容也应该作相应调整。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应引入相关仿真软件,采用合适的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还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特点适当增加讨论课,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今后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各学校专业学生的课程讲义、仿真案例等资料,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良好

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炎锋,贾衡,孙育英,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智能建筑控制辅修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1):79-84.

[2]董春桥,袁博,张亚男,徐玉党.“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建设探讨[J].暖通空调, 2006,36(7):49-51.

[3]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伍培,郑洁,付祥钊,彭宣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117-120.[5]江亿.建筑设备自动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李祥立, 李芦钰, 舒海文.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5,24(4):87-89.

[7]屈婉莹,魏为民,徐晓丽.”自动控制原理”课堂实例仿真软件设计[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 30(4):357-360.

[8]冯增喜,于军琪,何波,等.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32(3):46-47.

[9]王海涛,王军,陈雁,等.建筑设备自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4(2):23-24.

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建筑电气安全问题与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其中建筑电气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近年来,我们发现国内一些建筑电气在安装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笔者将根据自身多年经验,对建筑电气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建筑电气;技术管理;重要性;素质;图纸

0.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物的面积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功能也越来越齐全,这些都是新时期建筑物所面临的新挑战。很多时候,同一栋建筑物不仅仅具备一个功能,有可能是集办公、娱乐、公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这种多功能建筑更加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提出的服务要求。人们对建筑物提供的环境、舒适性、安全性和设备的完善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系统安装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市场对建筑技术有需求,建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建筑电气技术的管理方面,也是需要得到足够重视的。

1.建筑电气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建筑行业更是如日中天。建筑项目的增多,相应地对建筑电气技术管理的要求也会变多。电气技术管理处在现代建设工程中的中心环节,它的好坏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建筑操作中的每个环节,如何对电气工程进行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也是当今建筑工作者们非常重视的问题。

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没有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放置接线盒、配电箱,导致坐标发生偏移,吊扇的钩盒和灯位出现了位置上较大的偏离;箱盒没有经过防腐防锈处理,固定不牢,使得其不能承受振动,造成位置的移动;现浇混凝土表面凹进较深,管子口进箱太多。利用质量差的材料来替代质量好的材料,比如用黑铁管代理镀锌管等;电气管路的暗敷处出现裂缝;直接用套管熔焊法来连接镀锡管,套管没有进行牢固处理;金属管没有跨接接地,金属线槽和支架没有进行接地处理;金属软管掉落,没有接地;没有对吊顶内的导线进行套管处理;电缆标志牌的设置不合规范,固定不牢;没有对电缆桥架、支架进行接地处理;穿过进户管后的电缆密封不严密;母线的搭接面不合规范,没有对电缆终端进行处理;避雷带的搭接长度不合规范;带型变形、支架脱落,支架间距偏大,引下点间距太大、引下角及弯角小于九十度;没有将电气设备的接地地排通到接地干线上。这些问题都表现出了建筑电气技术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以操控性,若不能及时的对电气技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所以施工人员一定要重视起电气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建筑电气技术管理工作研究

房屋建筑工程整个过程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所采用的物力、机械及投入的成本是一方面,在这些物力、人力、财力等投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人在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施工能否顺利进行。

2.1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管理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会对建筑质量起到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低,在施工现场马马虎虎,不能认真对待工作,今天这出一点错,明天那出一点错,最终便会酿成大错。所以,一定要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进行管理。首先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开始之前,工程师应该对承包单位的资格证书,营业执照等相关的许可证进行一遍严格的审查,避免他们无照操作;接着,对承包单位的有关证明进行审查,比如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证,一旦发现有无证现象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同时,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持有电工合格证书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可以达到施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2.2参与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的工作

电气监理工程师应该在工程开始之前先将图纸熟悉一遍,对施工过程也有一个思路,尽量在技术交底会上解决图纸中的所有问题。工程师最基础的是应该明白设计单位对于电气工程的主导设计思想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到图纸上存在的错误,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尽量弥补设计中的错漏指出,笔者结合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2.2.1对弱电系统不够重视

在建筑电气的施工过程中,对于闭路电视的线路、自动化系统、电话线路等线路随着建筑工程的完工做好预埋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关于室内线路暗敷化以及线管地下化的有关原则,线路的铺设需要做到隐蔽、美观和安全。在图纸会审上需要特别注意看设计上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这样才能减少因为在设计上的失误导致的一些弱电线路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2.2.2预判和解决工程中的冲突

在建筑物的某个部位可能会出现强弱电、上下水、暖气、消防等各种线路存在于一个空间的情况,基于此,每个部门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互相避让,每一组都找好自己的坐标位置,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所有电气施工图会审之后需要进行修改,然后再会审,一直到图纸中的错误、遗漏全部解决为止。

2.3确保建筑电气工程安装质量的技术措施

想要更好地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工程方需要重视工程的管理工作,在施工之前就把握好工作的进程。事先审阅好图纸并完成会审工作,不同部门的负责人都需要参加交底会,在交底时做好沟通工作,对图纸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施工单位提出要求,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建筑电气安装的要求,然后交给施工方,并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种提前就做好预防工作的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问题后推卸责任的情况,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返工现象,降低了施工成本。

2.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在建筑物进行施工的时候,工程方需要对施工进行进行掌握,需要进行不定期地检查。在项目施工进行之前要跟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特别是在施工要求、完工时间上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以免耽误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材料进行检查,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电气市场也被大大的扩充了,不同质量的、不同价格的电气材料不能贸然使用,必须经过认真的检查,如果不能认真进行筛选和检查,就很有可能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对建筑物本身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每一步程序也需要工作人员的认真审核。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使得现代建筑变得功能越来越多,所占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建筑物电气设备的质量是人们对建筑物好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建筑电气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很近,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建筑电气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舒适性、完善性和安全性更是需要广泛的重视,这关系到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工程师一定要对图纸进行仔细审查,并对施工方提出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不断巡检,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方便,创设更有利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周美.建筑電气工程施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46.

[2]罗奕.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当代旅游,2013,(5):73.

[3]许德康.浅析(民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7(5).

[4]丘淑珍.谈谈建筑电气安装与结构配合及预埋的处理方法[J].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2011(05).

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电气化系统的构成包括中央处理系统和设置在建筑物中不同地方的远程处理机。一般是以总线来完成信息的反馈和交换的。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中, 中央监控系统又包括中央设备、数据资料收集器、测量元件和控制件四部分。中央设备可以说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总指挥官, 其构成包括中央处理机及其外围的显示器、鼠标、键盘等的标配设备和持续电源, 它既可以接受和处理各个数据资料收集器收集的数据, 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指令的发布、有用数据的显示和打印、对外围分站的遥控指挥等。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分站则是由各个数据资料收集器构成的, 主要工作为指令的传输和数据的收集, 发挥着控制数据的作用, 既能控制运算、也能控制与中央设备及其他控制器的数据传输。测量元件的构成则主要包括不同型号的流量传感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等。而控制器件则包括了直流继电器和通阀两部分, 一般安装在监控设备的末端, 所能提供的数据需与重点电脑的需要相匹配。

2主要设备的安装施工技术

2.1铺设管线的施工技术

在进行管线铺设时, 必须注意如下施工技术要求:一, 在分线盒位置, 利用金属隔板对不同电压回路进行交叉分隔, 二, 同一道线槽内, 强电回路的施工电源切断必须及时;三, 管线一旦铺设完成, 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检查并组好对应管路的铺设准备工作;四, 应特别注意通信线路、流量计线路、温度传感器线路、湿度传感器线路等, 按照施工规范标准均设由制造商工给的专门线路导线, 必要时可使用屏蔽线。此处应特别注意分管、芬槽布置和敷设电源线、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的施工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此外, 还应使数据显示通道 (DDC) 、网关、网络控制器、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地工作处与其他弱点工程通用的接地干线进行连接。五, 注意建筑物中安装的其他分属不同系统的电子设备, 接地安装中一定要根据其具体的工作频率、功能及抗干扰能力的不同而严格依照有关施工规范进行。

2.2安装配电箱的施工技术

配电箱的安装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要领包括:一, 每一个配电箱上都有自己的当属编号, 施工中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 并使设备保持整洁卫生。二, 电源进线、负荷出线等和电气设备间的链接必须稳固安全, 通过54 线端子板和54 线对开关箱内的金属箱体、设备安装板及对应的不正常带电的金属底座或外壳做电气连接处理, 利用编织软铜线来连接金属箱体和箱门。三, 在连接导线和电气设备接线端子、箱体的包接地接线端子、中性线接线端子的过程中, 连接线必须是密实稳固的, 弹簧垫圈的安装环节不能省略。四, 在连接配电箱和外部设施时, 只有在外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施工环节。

2.3安装远程处理机的施工技术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就是对整体建筑内空调机组实行监控的设置, 且系统和各处理单元RPU之间的通信是完全公开的, 只要在一条线路上安装不同的处理电源RPU, 就可实现全部监控。也就是说, 当将各处理单元RPU就近安装在附近场所或机房, 然后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里预留的输入和输出接口连接其周边的照明控制、水位信号、水流量计等, 就能完成对所有空调机组远程监控, 监控数据全面且准确。当然, 为了确保后期系统的维护和发展需要, 应在安装时在处理单元RPU接口处留出25%左右的空余。

2.4安装DDC的施工技术

DDC又叫直接数字式控制器, 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对安装施工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 安装位置与设计图纸一致, 多在通风好、光线足、便检修处。二, 在监控设备较为集中处做分散配置处理。三, 在区分好强弱电系统的前提下可安置于电控箱或电控柜里。四, 安装要牢固、平正, 垂直度和水平倾斜度的偏差允许范围为3mm。五, 安装与Ⅱ类系统中时, 电源应从就近动力盘进行专路供给。六, 当控制器有CPU时, 备用电池组不能少。

2.5安装输入和输出设备的施工技术

输入设备的安装, 应根据传感器需安装的不同位置及相关的设备标准和建筑物的实际状况, 选择合适的型号。风管保温工作完毕后, 方可进行风管湿度、压力、温度、空气流速、压差开关的安装。而风管型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中, 切记不能位于风口和蒸汽放空口位处。

输出设备的安装:一, 安装前要进行模拟。二, 安装中应确保令风阀、电动阀门箭头和实际运行中的开关机水流方向相同。三, 电磁和电动调节阀必须安装在回水管上。四, 当电动阀门和管道口径不匹配时, 用渐缩管件反复试验, 待计算达到设计标准后再行安装。

4结语

综上,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已成为衡量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建筑物电气设备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标准, 因此, 也对安装施工技术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其系统的组成构件的基础上, 加强主要设备的安装施工技术的监管和质量要求, 才能让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发挥良好的性能, 让智能化服务落实到位, 为紧跟建筑智能化的未来发展, 必须从严抓安装施工技术入手。

摘要: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日渐普遍, 为使其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更高, 提升建筑的整体使用性能再上新台阶,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合理解决和安装中的问题, 是专家学者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入手, 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重点从几方面对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文军谢珍茹.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05) 。

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第4篇

1. 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设计原理

楼宇自动化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 在进行现代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楼宇自动化的出现, 极大地完善了我国智能建筑技术。

第一, 楼宇自动化系统集成。

楼宇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报警系统、通风设备系统、给排水系统、安全报系统等。比如在出现火灾以后, 利用现代化监控技术, 可以警报数据传送到消防控制室和楼宇控制室, 同时关闭风机阀门, 实现对火灾报警的自动控制。在火灾报警出现以后, 利用公共广播系统可以进行紧急广播, 保证人员能够及时疏散。

第二, 能源管理控制设计。

为了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 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优化建筑布局, 选择最佳的空调和采暖设备, 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方案, 提升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并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针对能源, 采用全面综合管理的方式,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而构建节能建筑, 处理好节能的每一个细节, 控制好建筑能耗, 保证建筑供暖、制冷的效果。

第三, 在进行能源设备管理过程中, 主要为智能建筑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降低日常的运行成本, 重点做好能源设备的管分散控制管理, 做好运行调度的集中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数据库, 实现智能建筑机电一体化。

2. 楼宇自动自动化系统构成你

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信息系统。

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 主要利用现代化网络设备进行全满的监控, 提升信息传输速度, 为楼宇信息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避免受到外界的侵害。在整个楼宇自动化系统中, 可以实现远程监控, 不会受到周围空间和时间的影响。

第二, 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创建舒适的环境,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降低实际能耗。其中中央空调机组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 根据楼宇内部情况, 调节内部的湿度和温度。同时空调系统会根据建筑内外环境负荷变化, 对风机转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保证在节能的同时, 提升楼宇内部的舒适度。

第三, 在进行电梯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 主要根据时间的顺序, 设置好电梯开启和停止的运行, 对电梯运行进行动态的监测。一旦电梯出现故障, 或者出现火灾时, 普通电梯就会停靠在首层, 放出内面的人, 然后自动切断电源。同时应急电源就会启动, 为消防电梯提供动力, 在建筑首层进行待命, 随时做好安全防范系统配合工作, 并且根据不同的安保级别行驶到规定的楼层。

第四, 在进行电梯系统设计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前智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 采用独立的全套自动化技术。为了保证电梯能够正常运行,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需要按照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标准, 按照自动控制装置, 实现运行数据的共享, 让物业管理人员能够对电梯运行情况, 进行动态的监控, 一旦电梯出现故障, 能够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

3. 楼宇自动化系统应用效益分析

随着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 从节能环保方面来讲, 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物内部能源, 降低不必要的浪费, 提升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其中利用BAS自动化系统, 可以优化建筑能源配置, 节约20%左右的能源, 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 在设备运行管理方面, 楼宇自动化实现了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 极大的提升了设备性能, 能够及时有效发展设备运行存在的故障, 减少安全隐患。

第三, 能够有效做好设备的监控, 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 不断延长设备的寿命, 降低投入的维护成本, 保证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第四, 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休息和工作环境, 利用现在化智能设备, 实现楼宇系统的一体化管理, 降低了物业人员工作的强度, 减少失误和错误发生的概率, 满足了当前智能建筑发展的要求。

4.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分析

在当前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过程中, 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降低建筑建设能耗, 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需要结合建筑智能化发展情况, 不断建设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并且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下,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丰富建筑工程功能, 加强交通、医疗等服务设施的完善, 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推广过程中, 为智能建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 对智能建筑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在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需要采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 结合实际情况, 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实现系统设计一体化水平, 从而推动智能建筑的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智能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国家制定一系列发展政策, 不断推广智能建筑新技术, 从而满足建筑节能的需要。因此, 本文首先分析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设计原理, 然后重点分析了楼宇自动化系统应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华军.探讨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设计及其应用[J].信息化建设, 2016, (06) :35.

[2] 王海涛.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设计及其应用[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5, (06) :30-32.

建筑自动化论文范文第5篇

1.1 自动化沉降监测原理

自动化沉降系统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静力水准仪进行测量, 再运用数据采集器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 然后将所得到的监测数据传送到服务器并实现实时监测。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的监测利用了液体连通器的原理, 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沉降变化引起被测点静力水准仪液面高度与基准点静力水准仪液面高度的高差, 再通过相关的计算得到被测点的沉降值。在实际的施工中, 连通管在监测系统中可以起到连接静力水准仪的作用, 可以将一个或多个静力水准仪设置在沉降区域的非观测点, 作为监测的基准点, 另外一部分静力水准仪被设置在被测点, 作为观测点。基准点与被测点的静力水准仪要共同对监测测点点进进行行沉沉降降测测量量。。测测量量原原理理如如图图11。。

1.2 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组成

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中的沉降感应器是由静力水准仪、导线和连通管等组成的。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是由GPRS传输设备、数据采集器构成的。GPRS传输设备、采集器和蓄电池等设备要设置在不对施工产生影响的区域。配套附属部分可以为自动沉降监测系统提供电力保证并可以进行相关的防护, 配套附属部分中的主要设备是供电系统和设备箱。观测者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接收监测数据, 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后可以得到直观的沉降变化曲线图。监测系统图如图2

2 工程概况与监测方案

2.1 工程概况

工程是某市一高层建筑, 占地面积为24.2m×28.9m, 建筑物的高度为71.8m, 运用剪力墙结构, 地基使用钻孔灌注注桩技术。主要的建设场地平坦, 地表覆盖物主要是粘土, 下伏地层主要为红黏土和粉砂岩。

2.2 监测方案

2.2.1 监测方案

要想更好的掌握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可以使用以自动监测为主, 人工监测辅助的方案进行。自动监测是运用自动监测系统对主要的观测点进行实时监测。人工监测主要是由重点校验和全面监测两方面组成, 它可以对整个监测范围内的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 同时可以对监测结果进行校验。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所的数据都要进行存档保存。

2.2.2 现场实施

在建筑物沉降变化的非影响区域对自动监测的基准点和设备箱进行设置, 在进行性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点的布置时应考虑到建筑的结构和载荷荷情情况况, , 具具体体布布置置如如图图33所所示示。。

在测点部位开挖长20cm×宽10cm×深20cm的沟槽, 传感器可以直接的固定在地面上, 但需要用保护罩将其罩住, 在对施工不影响的区域安装仪器箱。可运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和对导线固定埋入土中的方式对传感器中的所有导线进行保护, 这样做可以预防因载荷作用对导线进行破坏。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 此项建筑沉降的安装监测的正常频率应从地面标高为+0m开始进行, 加盖一层就要进行一层的测量, 在建筑物完成施工后的每个月还要对其进行一次测量, 根据测量所得监测数据的稳定状况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 如果在施工期间遇到不良的天气情况或是结构突发异常, 可增加监测的频率, 应每24h进行一次。自动化监测的数据较为精准, 可以利用其进行实时监测, 提高监测的频率, 最后可将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的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绘制出沉降-时间的曲线图。

3 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准确性和适用性验证

要想保证所监测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就必须要保证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因此, 对自动化沉降系统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验证过程要对自动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这样才可以保证所得的数据具有可靠性, 同时为建筑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两个监测点所得的最大沉降数据为例, 可以将自动化沉降监测和人工测量所的监测值进行累计, 并绘制成图表, 如图4所示。

在图4中我们不难看出, 人工监测所的到的数据相对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所得到的数据要少很多, 所以使用自动化沉降技术可以更加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对监测点的沉降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在对两种监测方法进行观查时发现两者间所呈现出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两者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所得到的累计沉降差都没有超过0.5mm, 累计沉降值的差不大于0.2mm的数据, 其比例在90%以上。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自动化沉降系统监测所得数据的精准程度可以与人工测量相比拟, 可以对沉降测量点的情况做出真实的反映, 因此自动化沉降监测技术在建筑施工沉降监测中是非常可行的。对图4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累计沉降变化的阶段性较为明显, 施工阶段沉降速度是程缓慢增加状的, 沉降速度也达到了最大值。在施工完成以后, 沉降则变得平稳, 沉降的速度几乎接近零。

4 结语

综上所述, 人工监测系统所得到的数据远远少于自动化沉降系统所得到的数据, 所以, 使用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可以得到更详细的数据, 真实的反应出沉降点的变化。自动化沉降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所得的监测值之差相对较小, 累计沉降值的差也相对较小, 比例一般在90%以上, 所得数据可靠稳定, 可知自动化沉降系统可以达到人工测量所要求得精度标准。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沉降变化的阶段性比较明显, 沉降的速率在施工过程中会缓慢增大, 在进行主体施工时速率会达到最大值, 当施工结束后沉降速率则趋于平稳。

摘要:要想确保高层建筑正常的施工和安全的使用, 要定期的对建筑进行沉降监测。可以运用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发现, 运用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 精确的反映出监测点沉降的变化;在进行监测时自动沉降监测系统与人工监测系统间的累积沉降值的差小于0.5mm, 自动化沉降系统比传统的人工监测的精度要高, 可以真实的反映出监测点的沉降情况, 数据更加精准可靠, 可以满足对建筑物监测的要求。

关键词:自动化沉降,监测技术,建筑施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坤.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 2016.

[2] 汪圣杰.组合预报模型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 2016.

上一篇:自动化应用论文下一篇:大学导论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