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范文

2024-04-25

语言交际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激增,尤其是既懂语言又熟悉文化的外语人才。但是现今语言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偏重于语言基本知识点的讲授,而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产生文化冲突。 因此,在基础西班牙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西班牙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西班牙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西班牙、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对西班牙语人才也是越来越重视。然而历经多年的发展,西班牙语教学方法没有本质上的飞跃,国内越来越多从事西语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专家注意到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已越来越限制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求。大家认为应该在西语教学中导入相应的文化因素,强调跨文化意识是西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Hanvey,1979)。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解释为,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应该尽量回避两者文化的冲突,应该得体的正确的运用对方的母语进行有效的沟通。

胡文仲在《文化和交际》一书中说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它所依附的社会文化背景。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模式和内涵。语言不是孤零零的符号,更是人们赖以表达思想,传达价值观,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文化。因此,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进行。

1 西班牙语基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1.1 缺少基本的跨文化意识

受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法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西语教师还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知识传授上。教师们口口声声说的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只停留在书面阶段或是进行的不顺利。传统的语言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将讲述语法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重点,导致语言教学严重偏离交际的实际运用。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西班牙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学生常常会将母语的文化习惯带入西语中去,导致双方交流不畅。在日常西语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西语为母语的人們困惑,比如,学生和一位讲西语人士相遇,互相问候,学生会说: “Hola,Has comido?”(你好,吃了吗?)而对方的习惯问法却是简单的重复:“Hola,qué tal Cómo estás?(你好,你怎么样啊?你好不好?)”再比如说,西班牙人喜欢很直接的赞美对方,他们会说:“Qué lindo tu peinado!(你的发型真美)”而中国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no es lindo.(没有,没什么漂亮的。)”这样会让西语为母语的人不知所措,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回答:“Gracias!”(谢谢)。这种现象频繁出现在中西交流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注重客套礼貌文化,而西语国家人更直截了当,学生们没有受到足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遇到别人的赞美或打招呼,会出现茫然不知应对的尴尬。

1.2 高分低能

目前国内的西语学生,学习能力都很好,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均能达标。但是当学生遇到外国人,进行现实的交流时,就会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的局促场面。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出口成章。但是现实运用却不恰当。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西语教师只重视了语言培养的一方面,语言的五项基本功只是一部分,学会怎么表达,如何得体会话比能说出大段的西语,重要的多。

2 在西语基础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意识培养

2.1 在西语课堂中引入背景知识的介绍

西语基础教学是给学生打好跨文化意识的最佳时机。在初级阶段,让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国外文化意识,会给学生今后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在交际中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教师根据课文主题选择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讲给学生,使他们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形成文化意识。

2.2 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比如:情景对话,电影对白模仿等。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西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交际习惯。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ia(家庭)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两国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前就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两国的家庭类型以及家庭关系,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两国家庭的异同。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灵活多样的练习日常交流。如,借助facebook, QQ,ICQ,Email等从网上和西语为母语的人进行实际的交流沟通,可以更接近真正的地道的西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活动:定期开办异国文化讲座、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定期查阅互联网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语言的快乐天堂。

3 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人类的沟通,那么培养善于沟通,熟悉谈话对方国家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人才,是所有外语教学者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分析有辨别的接受外来文化,西语教师应积极创新思路,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运用各种灵活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跨文化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使规范的语言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芳珍,汪顺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河北教育,2005(1).

[2] 张霞.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学英语,2007(9):257-259.

[3] 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语言交际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任何人类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言规则,人类的交际亦都是在规范的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样也有非语言的规则,因此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人类的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对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具有交流信息价值的交际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可人为的生成,也可以是环境造就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的飞跃时期,一些语言学家就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埃克曼和弗里森的文章——《关于非语言行为的成因,使用和编码》。70年代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可忽视的名著当然是法斯特的《体态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就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克莱·布罗斯纳安教授在他的一片名为《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的文章里,首次就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直观、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英文化之间的离散型和聚拢型的区别是中、英国家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四个分类

体态语:英语有body movements、body language、gesture等不同表达方式,汉语中包括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等。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人类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人类通过点头、摇头、伸腿、拥抱、握手等等肢体动作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的非语言交际。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辅助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伴随着人类所的语言所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英美国家的人很重视话轮转接的有声信号的作用,美国人在讲话和交谈中的集中规矩和技巧:1)给与反馈,常用的词语2)打断活插话,3)请求重复某一点4)询问意思5)核对情况细节6)表示还未讲完7)纠正错误8)总结。

客体语:鲁希和基斯认为,客体语指人类一切物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展示,包括人体相关的诸如相貌、衣着、化妆品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等,甚至包括文字都属于客体语的范畴。客体语具有明显的非语言交际性,它在人类的交际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是其两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服饰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服饰的文化差异及其提供的不同交际信息直接影响这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是TPO原则:T指time——时间,即衣着要适合季节和时代的要求;P指place——地点,即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或习惯;O指对象和目的,即时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获取良好的印象。

环境语:环境语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环境因素在我们的非语言交际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交际信息。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包括十二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其中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对英美国家的人们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譬如,英语国家人们的所谓的“领地观念”中对待隐私权的态度是最突出的表现,在英美国家人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隐私权的维护,因此,中、英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人们对待隐私权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独处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隐私。另外,标识符号的差异也往往会文化冲突。比如中国公路上常见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表示“注意!”英语国家没有这种路标,而且英语国家的人见到这种标识还会产生一种轻蔑的“啧啧”之感,认为他有点像滑稽连环画中隐而不漏咒骂符号。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彼此不熟悉的符号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认识、态度和方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应是文化研究

中西方学者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中、英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在校园中使用的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的重大影响,比如教师的行为表现,一些规章制度与要求,态度与感情及着装打扮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中、英国家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等都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我国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肢体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以及颜色语言等这些非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排除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等的干扰,我们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小结

事实证明在人类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人群之间语言交际虽然起着主要功能,但是非语言交际亦能很好地传递着交流信息,其功能不亚于语言交际方式;但是,对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类的交往中,非语言交际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所不能比的。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亦是愈来愈频繁,非语言交际也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培华学院人文学院大英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0.

[2]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3]付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 2007,05.

语言交际范文第3篇

摘 要:口语交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当前低年级小学生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上讨论发言、课后练习时间短等,导致很多同学对说话产生抵触心理;教师不注重课堂互动與评价反馈,以及教师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督机制等,都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效果及发展水平。

关键词:情境教学 口语训练 交际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17

口语交际是每个人的基本能力,虽然它是基本的潜能,但它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需要更高素质的训练,尽量满足他们的整体发展需要。但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保证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因此,合理应用相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其全面发展。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还不成熟,教师要引导孩子多角度地学习。语言是交流中最核心也是最有效、最直接且最快捷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导入,让孩子们了解到他们对某一类事物或人物所持肯定态度,或者教师将故事讲给同学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其口语表达,使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活动,并获得提高与发展。

一、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有不少学生对口语交际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深,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和学习时间较短所致。很多教师设定了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能够学会听话,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以及与人交往中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而且还可以在课后进行口语交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文为主,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学科。所以口语交际训练也就成为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并不理解,因此很多教师都会认为口语交流就是简单地朗读文章、写字等基本功较弱且缺乏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活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导思想,“以阅读为中心”能更全面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识字率,尤其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和精神水平。但这也有明显弊端,首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不到位,学习语言关键不在理解而在运用,用理解的语言阅读文章,容易忽视语言的积累和应用。同时难以保证“表达”在语言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指标,然而,我国语文课程中大量的阅读活动缩短了表达“写”字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了走入社会能力的提高。学者们对语言教学的看法,学生“说不好”,文章写不出来,主要是在表达领域,我们的语言教学始终坚持“阅读聚焦”,没有改进表达方式。如果我们不纠正语文课程定位上的偏差,那么,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能永远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二、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词汇运用和理解上存在不足

词汇是语音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因为汉语词义具有“形声”等特征,而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字词教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并在课堂外多使用一些直观形象生动且符合生活实际语境的话语辅助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学习环境不统一

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是学校。同时,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的重点通常是提高整体知识和技能水平,而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增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他们只能默默地学习,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学校还没有具备口语教学的条件,导致整体环境缺乏统一性,以至于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口语习惯。

(三)学生心理因素阻碍口语交际能力的进步

口语交际能力无法提高,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心理。如果一个学生愿意表达和交流,他就能获得更好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进行相关的口头表达,就会导致口头交流的障碍。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疏忽会导致此类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直接导致学生不愿意进行口语表达,无法全面进步。

(四)缺乏口语交际环境,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教师、家长以及同学们的影响。现代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对口语的针对性训练,使孩子只会一味地根据课本读写,缺乏自身口语能力的锻炼,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与引导。首先要让每个孩子明白自己说话时语调是否有变化;其次就是要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并说出其中的含义;再次则是从用词到语句结构等方面进行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水平。口语交际训练离不开实践,学生应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提高整体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汉语表达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的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保证学生口语的全面发展。

三、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主题,丰富口头交流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而口语交际中词汇量的积累更是主要源于阅读。因此,应挑选、推荐适合小学生的各种书籍资料,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习惯取决于行为,性格取决于习惯,而性格决定着命运。人生道路上强有力的前进力量取决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定期为小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从而挖掘学生的口语交际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阅读效果。利用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将积累的词语用于口语交际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提高了口语交际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选择合适的口语交际话题,丰富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选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成功的基础。因此,首先,教师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掌握教科书中潜在的材料,形成主题,使学生从事口语交际。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运用一切实际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阔视野,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渗透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从而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例如,在班级中开展“我是小小推销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教室,并分组充当推销员,从自己喜欢物品的外观、功能、用途、用法等入手,向班级学生开展推销,在不同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中开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系统管理课堂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说明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重要性。但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与学生交流得津津有味,畅所欲言,而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变得缩手缩脚,吞吞吐吐,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真正做到师生之间无隔阂互动。

第一,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实施口语交际设计,了解情境设计和交际互动的特点,使整个学习活动更加实用,培养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的各种口语交际技能。二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教师要做相应的指导工作,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生顺利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第三,教师需要创造更多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在“问答”的环境中好好学习,通过多方面的语境,学生可以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维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

(三)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要加强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提高。首先,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效教育和引导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有效培养他们的自我表达技能。此外,在学习时要考虑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转变。其次,实践训练以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为重点,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分组,例如“我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你最喜欢说什么”等问题。然后对不同小组成员分别设计相应话题,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还可以用与其他同学一起表演节目等方法,来锻炼表达能力以及倾听别人话语的能力。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得比较多,参与的活动也相应增加。而学校的各种活动正是提高小学生口语交流水平的良机。比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利用开展活動的时机,展开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能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不要小瞧这五分钟,能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平台。学生可以就学校的新鲜事件、社会新闻、各种报刊进行探讨与辩论,还可以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多样化地探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问题。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拓展了知识的领域,口语交流兴趣得到了提高,表达能力也逐步提升。

(四)多种途径培养交际能力

1.创设情境

表演是创设情境的一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充当情境中的主人公,利用表演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锻炼,使其做口语交际的引导者,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采访也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形式,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采访的随机性与突发性相比更加强烈,能激发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欲望。比如,语文教材中的《未来的桥》,就可以以采访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学生意愿,设定一名记者,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就文章提到的未来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桥的样式,通过叙述的方式描绘自己对未来的桥的向往,作为记者的学生掌握着口语交际的主动权,而被采访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通过这种互动,积极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口语交际锻炼的效果一定显著。

补充说明也是锻炼口语交际的一种方式,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原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补充出人意料的结尾与故事情节,在补空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把这种想象力变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就一幅画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利用口语方式说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2.立足交际,多向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既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来一段情景表演,教师可以作为角色参与其中,引导问题的走向,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无限的语言升华。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要,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念,让学生在不断辩论与阐述中,得到语言锻炼的机会。也可以分组进行,就实际内容,每组阐述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与论证,此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辩论中得到提升。

3.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

低年级的学生更看重教师的表扬与奖励。由于小学生无论心智还是思想都在发育中,还比较稚嫩,对于表现的优劣主要从教师的奖励与表扬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积极鼓励与赞扬,在课堂上尽量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不可忽视课堂的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要批评,以免消减学生的积极性,应对于相应的错误进行引导与纠正。教师要不吝于表扬、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在课上进行口语互动。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小红花等,使学生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觉得与教师交流是一件非常开心有趣的事情,从而达到口语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在情境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通过对五、六段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和目标进行分析发现:第一部分为“听”与“说”。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的想法;同时,教师还要鼓励他们,正确合理地表达,并说出别人的话中是否存在好的言辞或问题。第二部分是在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小云《在情境中表达,在交流中提高——谈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考试周刊》2012年第84期。

[2] 乔德、闫海燕《培养学生交流意识提高交际能力——谈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年第3期。

[3] 廖秀华《立足课堂,扎实训练,提高能力——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琐谈》,《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2期。

[4] 刘旭《谈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学刊》2019年第18期。

语言交际范文第4篇

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 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 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 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 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 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 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 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 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 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 区。 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 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 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 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 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 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 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 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 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 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 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 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 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 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1)简单拍摄练习 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 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 在讲完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 种构图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和原理。 (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 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 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 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 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 (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 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 作的实践。学生3-5 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 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 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 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 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 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 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 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 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 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 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 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 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 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性功能、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 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 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 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 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 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 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

语言交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任何人类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言规则,人类的交际亦都是在规范的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样也有非语言的规则,因此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人类的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对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具有交流信息价值的交际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可人为的生成,也可以是环境造就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的飞跃时期,一些语言学家就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埃克曼和弗里森的文章——《关于非语言行为的成因,使用和编码》。70年代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可忽视的名著当然是法斯特的《体态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就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克莱·布罗斯纳安教授在他的一片名为《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的文章里,首次就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直观、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英文化之间的离散型和聚拢型的区别是中、英国家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四个分类

体态语:英语有body movements、body language、gesture等不同表达方式,汉语中包括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等。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人类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人类通过点头、摇头、伸腿、拥抱、握手等等肢体动作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的非语言交际。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辅助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伴随着人类所的语言所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英美国家的人很重视话轮转接的有声信号的作用,美国人在讲话和交谈中的集中规矩和技巧:1)给与反馈,常用的词语2)打断活插话,3)请求重复某一点4)询问意思5)核对情况细节6)表示还未讲完7)纠正错误8)总结。

客体语:鲁希和基斯认为,客体语指人类一切物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展示,包括人体相关的诸如相貌、衣着、化妆品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等,甚至包括文字都属于客体语的范畴。客体语具有明显的非语言交际性,它在人类的交际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是其两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服饰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服饰的文化差异及其提供的不同交际信息直接影响这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是TPO原则:T指time——时间,即衣着要适合季节和时代的要求;P指place——地点,即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或习惯;O指对象和目的,即时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获取良好的印象。

环境语:环境语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环境因素在我们的非语言交际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交际信息。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包括十二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其中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对英美国家的人们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譬如,英语国家人们的所谓的“领地观念”中对待隐私权的态度是最突出的表现,在英美国家人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隐私权的维护,因此,中、英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人们对待隐私权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独处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隐私。另外,标识符号的差异也往往会文化冲突。比如中国公路上常见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表示“注意!”英语国家没有这种路标,而且英语国家的人见到这种标识还会产生一种轻蔑的“啧啧”之感,认为他有点像滑稽连环画中隐而不漏咒骂符号。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彼此不熟悉的符号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认识、态度和方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应是文化研究

中西方学者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中、英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在校园中使用的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的重大影响,比如教师的行为表现,一些规章制度与要求,态度与感情及着装打扮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中、英国家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等都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我国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肢体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以及颜色语言等这些非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排除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等的干扰,我们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小结

事实证明在人类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人群之间语言交际虽然起着主要功能,但是非语言交际亦能很好地传递着交流信息,其功能不亚于语言交际方式;但是,对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类的交往中,非语言交际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所不能比的。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亦是愈来愈频繁,非语言交际也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培华学院人文学院大英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0.

[2]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3]付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 2007,05.

上一篇:通信发展论文下一篇: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