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范文

2024-04-16

乡村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经济建设;新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旨在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要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围绕着现代化农业这一目标发展,实现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融合,构建一体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乡村产业也迎来了繁荣发展、再度振兴的历史良机。加快具有特殊乡村建设、振兴乡村,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必经之路。

1 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任务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我国在发展与振兴乡村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将传统的种植养殖为主的乡村产业,逐渐拓展到加工、流通环节,实现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过渡发展,在创新产业空间与产业形态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阻力大,面临了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力不足,规模小的窘境,这种态势下也逐渐暴露出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利益冲突的矛盾。究其原因还在于城乡资源分布不均、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但放眼未来,我国乡村产业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乡村地区应该及时精准的把握地方产业发展规律与特色,突出产业振兴重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1.1 立足根本,保障供给

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以及重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及其安全性,因此要维护与提升重点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其次,对现有的农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由农产品增产逐渐向增产提质过渡,进一步发挥出农村资源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乡村旅游以及其他生活型服务,提升农业供给系统的效能,满足乡村居民们在生态文化、绿色优质产品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上的迫切需求。

1.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

统筹好乡村地区田、林、山、水、湖、草环境系统,做好相关的治理工作,大力推动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生活模式,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及管控机制。尤其是存在污染或产生污染的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严格监管,加强内部关键环节的环境风险把控,引进适宜的环保技术与设备,将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发挥出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生态环保产业链的构建,将绿水青山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1.3 充分经济的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将促进乡村地区人民发展作为核心,以推动产业完善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积极消除贫困乡村、贫困农民,致力于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这个过程是复杂漫长的,也是持续性的,即便我国城镇化比例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乡村地区仍有庞大数量的人口需要依靠当地的产业支持生活与生产。乡村振兴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经济,就必须肩负起提供稳定就业的职能,充分促进农民高质高效的就业,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要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带动地方就业率的提高。

1.4 促进城乡融合,缩减差距

从城乡地区所赋有的不同资源优势出发,打造产业协同发展与错位布局,调动起城乡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构建融合发展。首先,要做好城镇与乡村地区产业之间的配套、衔接与划分工作,可将城镇产业中部分配套的如初加工、原材料生产等环节设置在乡村,而將需要更高端技术与人才支持的产品设计、终端销售以及配送放在城镇,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产业各环节的优化分布,营造双赢的良好局面。其次,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加快乡村地区优秀人才、丰富资源资金、高新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引入,加速提升乡村地区建设水平与效率,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中最大化的缩小差距。

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

2.1 坚持维护地方生态

生态环境与地方文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而乡村居民们的美好生活愿景也是基于生态宜居、环境优良基础之上。由此,乡村振兴、建设特色乡村则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美丽、和谐、幸福的乡村,而不是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短期的利益。生态文明也是一切重大发展战略的大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坚守生态红线,立足生态保护,让乡村发展为富有地方特色、能见山望水的美丽乡村。

2.2 坚持地方特色文化传承

乡村不仅仅是农村居民们生活的场所,更是每一位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经济建设,将乡村通过一个个开发项目变成千篇一律的小城镇,而是要承续地方风俗文化,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的第一生产力。也只有秉承了传统的乡村,才能建设为具有鲜明特性、特色的魅力乡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格局。

2.3 坚持以创新驱动

创新力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积极持续的创新,才能永葆乡村活力。创新驱动的内涵还在于农业发展业态的创新,不仅仅是片面的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还要扭转农业发展地位,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变革为朝阳产业。还要抛弃以大量资源来换取总量增长的落后思维,推动乡村生态文明进阶到高级文明层次。

3 建设特色乡村、提升乡村振兴新动能策略

3.1 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乡村的教育环境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矛盾明显,主要体现在培育难、引入难以及留住难这三个方面。当下,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乡村教育振兴,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层面。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上,要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够接受到长时间、高质量的教育,通过各类优惠扶持政策,让更多教育资源流向乡村,积极探索构建一套适宜农村地区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振兴,就要培养一批具有新型技能、科技、经济管理的知识型劳动者,让传统农民逐渐向现代化职业农民转型,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市场趋势、生产技术、营运管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

3.2 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区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性的核心价值,也是建设特色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包含了弘扬传统乡村文化以及培育现代化乡村文化两部分。传统文化的弘扬首先要基于尊重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突破乡村振兴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因地制宜的维护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其次,突破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村的限制,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从地域性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继承等方面着手,为弘扬传统乡村文化提供全面保障。最后,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之间的障碍,使其能够有机衔接起来产生关联性。如结合时代背景来深化乡村传统技艺、风土民俗,在乡村产业产品中融入地方特色,让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文化弘扬与承续发展中。现代化乡村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利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带动农村农民形成新的思维与理念,通过树立榜样典型的方法来感染、调动群众积极性,秉承优良家风家训,构建乡村新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地方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娱生活。

3.3 构建乡村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要想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就要充分挖掘、发挥出区域特色与优势来,通过打造一批具有高附加值、地方特色鲜明且优质专有的主导产品,将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一,围绕着有潜质、有基础的产业,打造能够切实带动农民群眾的农业产业园,使其能够享受由此衍生出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值效益。第二,扩大新产业以及新业态,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身等多元化的乡村产业链,强化农、林、旅游、康体等关联产业的有机融合。第三,引入网络科技技术,加快农村电商产业布局,建立适宜的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积极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网络,将地方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同时打造电商产业园区,提供岗位、提高就业率。第四,拓展农产品产业链,从农产品产地出发,建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地方传统食品加工向着工业化与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生产与发展。第五,优化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让传统模式下处于产业链底部的小农户也能够享受到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充分参与到完整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中来。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地方绿色生态发展则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结合地方特性、特色,开展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才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持续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培育乡村新产业,设置生态宜居型乡村,助力新时代乡村开创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申端锋,王孝琦.城市化振兴乡村的逻辑缺陷——兼与唐亚林教授等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8(12):108-112,151.

[2]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3] 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69,191.

乡村建设范文第2篇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乡村建设范文第3篇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之二)

中共宣威市委政策研究室(农办、改革办)

2017年3月23日

更加注重品质提升

更加突出示范引领

宣威全力推进7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宣威市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发展的综合载体,与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精心选点布局,科学统筹项目,提速加快进度,努力打造更高品质、更富内涵、更具示范带动力的美丽宜居乡村,让美丽宜居乡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形象表达。

一、全力以赴抓开工,努力实现开门红。2017年,宣威市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省级重点建设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四位一体”示范村、美丽乡村、扶贫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全力推进7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其中典型示范村19个)。在布局选点上,突出沿路、沿河、

-1-

集镇周边和旅游特色,体现示范性和引领性,其中易地搬迁型60个、改造提升型15个。在规划编制上,大力推广运用曲靖市美丽宜居乡村规划技术导则和民居方案,更加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和乡村特色风貌。目前,已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完成规划编制60个,依托省级重点建设村、“四位一体”示范村等项目完成规划13个。当前,各乡(镇、街道)牢牢把握施工黄金季节,迅速掀起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潮。75个建设点中,已实质性开工68个,开工率90.7%;完成总投资2.8亿元,占全年计划总投资9.3亿元的30.1%。

二、千方百计抓整合,确保建设有支撑。为确保每个建设点都有项目支撑,宣威市于3月初召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审定《宣威市2017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将项目资金整合任务分解下达到相关责任部门。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主动对接好、服务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2017年,全市计划整合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项目资金达3.1亿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推进18900 万元,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4635 万元、“一水两污”项目300 万元,农村电网改造1200 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160 万元,省级重点建设村945 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860 万元、“四位一体”示范村800 万元、美丽乡村500 万元,其它项目资金1800 万元。

三、集中整治抓提升,打造宜居新环境。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提升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有机结合,以村庄“七改三清”和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载体,实现互促互动、协调

-2-

推进。一是推广“三堆”变“三园”做法。新建点全部实现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全面杜绝新的“三堆”出现;改造提升点广泛发动群众填埋露天粪坑、简易茅厕,粪堆、草堆、柴堆清理出村或规范堆放。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保持农村特点和特色风貌。二是加大“两污”治理力度。按照“户分类,自然村收集,行政村清运,乡(镇)中转、处置”的模式,逐步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做到村内无污水乱排乱流。加快集中式养殖场建设,积极引导农户集中养殖,逐步减少分散养殖。三是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公共场所及零星闲置地块绿化,45个建设点列入绿色村庄创建范围。加大村庄河道、沟渠、坝塘、道路边沟整治力度,打造“水清、流畅”的村庄水环境。在主要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合理布局安装路灯,满足村民出行照明要求。

四、夯实基础抓配套,加大投入补短板。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夯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将通村公路向50户以上自然村延伸,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点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率力争达100%。综合采用新建、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全面解决建设点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强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公共通信设施建设,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通村到户。二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按照“一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一批综合服务设施”的“三个一”标准,配套完善建设点公共服务设施。

-3-

村民50户以上的建设点,新建或改扩建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每个建设点配套建设一个以上的节点小广场,有条件的适当配置体育健身器材。逐步健全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电子金融设备等配套设施,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五、压实责任抓落实,目标倒逼建机制。一是强化督查督办。市委、市政府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纳入“狠抓落实年”督查督办的21项重点工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并在市级主要媒体上作出公开承诺。二是分级建立台账。按照“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定进度”的“五定”原则,对2017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建立市、乡和建设点三级台账,实行目标进度管理和台账消号管理。三是完善制度机制。通过情况通报、对账查账、工作交办、督促检查、考核激励等机制,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协调高效、督查有力、奖惩分明的落实链条,以严格的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报、APP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大力宣传工作推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及时展示各个示范点的建设成果,营造合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报:曲靖市委农办、曲靖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各乡(镇、街道)、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4-

本期编辑:包崇令

电子邮箱:xwswnb@163.com

乡村建设范文第4篇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乡村建设范文第5篇

1280人。全村版图面积4平方公里。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精心规划,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一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

充分利用双黄公路穿村而过和村庄集中的优势,一方面将双黄路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计划将##大道原来4米的通村路扩宽至6.5米并刷黑,目前25户沿路房屋和200米围墙已拆除完成。同时,按照村庄全域性规划,从##1、2、3组着手,硬化通组通户道路3500米,增加村民出行便捷性。村内规划4处休闲建设广场共计3000平米,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是因地制宜治理污水。

对村庄民居进行整治和环境美化提升,防止生活污水直排。已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200米,当前建设区域的污水做到了应收尽收,在大三格污水处理池的选址上,注重同堰塘沟渠的协调科学布局,经发酵过滤处理达到零污染排放,杜绝了生活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三是广泛发动整治环境。

改善村容村貌。村内成立了8人的保洁队伍,建立村保洁机制,制定了村组人居环境检查评比制度,每月一评比一通报,使环境整治成为常态。新添路灯150盏,为村民晚间出行提供便利。沿路整修新建小三园600多米,增加绿化面积,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四是保护开发##河渠系。

对##村境内2.3公里##河进行全面清淤,清除易腐烂的水草,尤其是水马丝菜,以及淤积的腐殖质,并在沿##河两边用护栏设置十米的隔离带,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和人为活动对##河的影响。红色引领

##“蝶变”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村往日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以往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在“党建”的引领下,实现了“美丽蝶变”。

走进##村,村内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团锦簇,身处这样的环境,你很难想象她过去的样子。区委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到任后,强化组织堡垒,实现乡村振兴,##大道由4.5米扩宽至6.5米,全线进行了刷黑,组内通户道路硬化3000米,新建小三园1500米,植树280株、铺设草坪1000平,现在##村焕然一新,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出来了。

上一篇:景观建筑学下一篇:湘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