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价值论文范文

2024-01-24

人文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通过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文素质培养。为此,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入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不仅代表人的文化性,同时还强调文化的人性,其核心内涵就是人文精神。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达成人文教育融入的对策展开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策略分析

语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发挥,其不仅是一种非常出色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展上,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中工具性,指的是语文可以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使用。而人文性则是强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在教学中的价值彰显,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人文关怀。随着人文教育的普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也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融入,通过人文教育的引入,强调让学生在接受小学语文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解读

虽然目前都在谈人文教育,但是真正说到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人们的认知依然较为模糊。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师在人文教育的融入上也难免存在一定的机械表现。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引导,强调课堂氛围的活跃,为了鼓励学生,往往采取鼓励、激励的方式评价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是更关注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凸显,而且教师的行为也似乎更关注学生,有较为浓郁的“人情味”存在。但是在这些举动的背后,事实上并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反,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表现,在问题的回答上不做深入思考,仅仅关注抢答的速度。在当前表扬越来越廉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是为了人文而人文,并没有真正体现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也是目前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内涵解读上,应该立足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其中,从理性的层面来说,人文教育更关注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忧,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感性的视角来说,人文教育指的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所以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融入,更多是立足感性层面展开的。显然,单纯从感性层面进行人文教育的解读,并不能真正促使人文教育的内涵得以凸显,也无法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凸显。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立足理性以及感性两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人文教育融入的策略。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融入的策略分析

为了促使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更好融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人文教育的感性和理性理解,并由此出发,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策略运用,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融入的效果。

(一)深入探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纂的过程中,对于每一篇课文的筛选,教材编纂人员都有全面、综合的考量。而且对于文章的作者来说,在进行作品撰写的过程中,都会有作者本人的情感融入,并以此为核心展开文章的布局规划和遣词造句。所以在文章思路的布局上,会有作者鲜明的人文性特点融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上,要深入品读教材,并对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展开深入挖掘。唯有如此,方可确保在教材的理解上,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予以精准的把握。

以《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为例。在这篇文章的理解上,有的学生在对夏明翰英雄主义行为的解读上,认为夏明翰是一位无惧生死的英雄。但事实上,英雄就一定是无惧生死吗?英雄就一定是不看重生命吗?显然,单纯将夏明翰定义为“不怕死的英雄”是不准确的,这也与人文教育的内涵相背离。英雄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愿意这样付出自己的生命?如果立足深层次的原因考量,夏明翰的英勇就义,实际上正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看重和热爱。所不同的是,夏明翰所看重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他之所以愿意牺牲自己,是因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更多人的生命延续。这并不是不在乎生命,而是重视生命的表现。教师通过这种解读,帮助学生加深对夏明翰就义行为的理解,从而扭转学生对英雄不怕死观点的理解。这样,让小学生通过教师对夏明翰行为以及背后原因的深刻解读,能够更好去理解夏明翰英勇就义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要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融入。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既要关注学生思维引导,让小学生能够自主表达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也要合理引导,纠正学生在人文精神解读上的缺失和不足。綜合学生自主研究和教师的分析、讲解,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领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入的效果,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上,帮助小学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二)重视良好课堂人文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立足人文教育理念要求,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课堂教学环境。每一名小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小学生对生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的差异出发,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构建人文教学环境,让小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理解什么是人文精神,达成出色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比如,在语文朗诵活动的组织上,由于不同学生间差异的存在,导致每个小学生对朗诵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同时在朗诵表现上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一部分学生本身热爱朗诵,也善于表达,所以在课文朗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流利的表达,还可以充分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诵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提升朗诵的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小学生平时不善言辞,对朗诵的兴趣不高。甚至更多时候害怕朗诵,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朗诵课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朗诵练习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立足人文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人文特质的教学环境,激发小学生朗诵活动参与的欲望。在教学引导上,教师提出朗诵挑战的概念。也就是说,班级里的任何一名小学生,都有权利从班级中挑选出一名竞争对手,二人展开朗诵竞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小学生在朗诵表现上存在优劣的差异,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用好或是不好来评价,而是要立足人文视角,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肯定,同时也要有建议。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会激发小学生对朗诵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提出的不足和改进建议也可以让小学生在后续的朗诵练习中更好地改进不足,提升朗诵的能力。

通过小学语文人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真正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上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并能够接受教师的建议,改进自己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培养良好探索兴趣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上,教师能够获取的语文课堂教材素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上,如果还是秉承传统的教学思维,仅仅是结合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真正满足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需求。而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上,要重视小学生语文探索精神的培养,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而且要达成出色探索能力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思维方式,借助语文教学材料,重视小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让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掌握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探索能力。

比如,在《落花生》一课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去对以落花生为代表的具有真本事却不求名利一类人的品格进行深入探寻。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学习,对落花生的人格魅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结合以前阅读的文学作品来对与落花生一样有卓越人格魅力的一类人品格做出解读。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小学生就会去思考,搜寻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对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特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挖掘人物背后的人格魅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探索能力,也是在人文教育的表现之一。

将人文教育融入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时代发展赋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再丰富,也难以和当前网络发展背景下海量的知识相媲美。所以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引导小学生培养出色的语文探索能力,让小学生在完成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以及语文探索核能力,引导小学生主动求知。这也充分迎合了人文教育的要求。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人文教育的融入,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人文教育融入方式和策略,合理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和人文教育融入间的关系。通过人文教育的融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让小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学习,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可以达成人文素养培育目标,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和品质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秋影.小学语文中人文教育的融入分析[J].新校园(阅读),2016(9).

[2]郭富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7(3).

[3]罗夕梅.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6).

[4]李新彦.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人文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通过不同生活环境、文化理念、教育模式等等, 凸显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 进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体现民族的习俗文化, 进而推动人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传统性体现在对于体育活动的传承、发展中, 人们在体育活动发展过程中选择精华并摒弃糟粕部分, 促进民族体育顺利发展。由此看来,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及传统性, 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持, 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重要的一项传统文化, 其人文价值逐渐受到社会重点关注,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与人文价值的结合能够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体育的人文价值可有效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 稳固民族之间的合作关系, 保证各族人民综合方面的发展。民族体育重在弘扬民族精神, 以小范围影响大范围不断进步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强调以人为本的内在理念, 影响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竞技性、广适性、地域性等文化特性, 以正确引导人民形成良好体育生活为主, 扩展文化的影响范围, 增进各个民族间的体育文化交流, 唤醒人民体育文化意识, 不断提升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随着社会整体发展, 我国逐渐开设了很多健身运动的场所, 以推广体育运动、健康健身为目的, 不断提高人民的体育意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无法有效达到普及要求, 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策略, 进而将人文价值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推动我国民族体育创新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多种精神文化, 包括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文艺美术、文化心理、养生心理、信仰等[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以来, 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丰富多样, 但对于传统体育的教育形式通常以口传身教为主, 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 缺乏相关科学论证分析, 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健康教育。我国近年来逐渐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战略发展, 其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不断寻求更有利的发展模式, 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具有多方面价值,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推动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繁衍, 通过民族生活习俗的深入, 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切地了解体育文化精神理念, 不断丰富广大群众对体育文化的认知。

(二) 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体育文化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推广、发展方法各不相同, 西方利用经济传播体育文化, 随着社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西方国家通过现代媒体将体育文化迅速传播。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将体育文化推广至世界各地, 可以让更多不同地域的人接触到西方体育文化, 了解体育文化精神的思想观念, 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西方体育文化在宣传推广过程中, 逐渐将体育价值潜移默化的植入人们的思想, 使得体育文化逐渐同质化, 促进西方体育文化的顺利发展。西方体育具有的优势特征, 使得其被称为“物理体育”, 为民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主要特点有公平竞争、准确评价、规则明确、尺度客观等,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西方体育的项目基本都是集体协作完成的, 凸显了群体性的特点, 在体育项目过程中能够促进人们的有效交流, 有助于人性化发展, 促进体育文化的深化发展。西方体育常通过一些娱乐项目促进人民对体育的了解, 快速把握现代机遇, 让人们的生活与体育有机结合, 使人们在接触体育的过程中具有喜悦之情。西方体育的娱乐性能够促进全民更多地了解体育, 为体育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推进体育文化的有效渗透。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

(一) 促进身心健康, 满足精神需求

如今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 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问题, 在经济发展稳步进行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人们更喜欢从体育项目中获得释放, 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能够推进整个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帮助人们塑造健康的身体。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同时为社会带来优良的文化效益, 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推动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

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因素涵盖面非常广泛, 包括生活娱乐、节日庆典、休闲游戏等, 都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内容, 是人民幸福追求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工作压力比较大, 人们通常会寻求一些有助于缓解压力的体育活动进行锻炼, 不仅能够增强体质, 还能够使得人们在精神上获得释放。如今喜爱武术的人逐渐增多, 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强身健体, 武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重要引导项目, 经过调节动作和气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提升人们自身身体素质为主导, 通过呼吸的调节进而锻炼人体内脏器官, 有助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可有效调节人们的精神压力, 获得身心舒畅的体验[2]。

(二) 培养人文精神, 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中, 重点强调人类的自我完善和拓展精神, 在发展中不断重塑理想人格, 弘扬超越精神, 不断提升自我。以人为本的核心推动生命在人文价值中有效发展, 这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原则, 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思想, 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共进。人文精神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我国武术、舞狮子、龙舟等都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相统一, 强调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内心的修为和愉悦。通过活动进一步使得人们的心志、人性受到锻炼, 进而提升人格修养,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重视人格与道德的共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个性化发展为根本, 推动民族创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的发展, 完全尊重生命本性。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为社会提供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民间流传的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被快速传播, 能够体现出体育运动内涵价值的优势所在。

(三) 传递民族友谊, 增进民族交流与合作

民族友谊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 民族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及交往的程度而有所变化, 因此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56个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特色, 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使得体育活动项目也有所不同。有些体育项目是民族自发性发展而来, 还有一些是从外族传播过来的, 这些体育项目会随着时间发展逐渐融入更多本民族相关的文化, 并持续传承。全国性质的体育运动会或少数民族之间的体育运动会, 都能够成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机会。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可以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深入交流, 还能够相互借鉴优良的体育发展理念, 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机会。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发展, 我国必须重视民族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需要建立有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社会体制, 进而帮助少数民族的和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泛,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将人文价值理念贯彻出来, 有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拉近人民之间的距离, 例如龙舟、跳绳等娱乐项目或摔跤、武术等防身项目, 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人文价值, 是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有效延续, 能够解决民族发展问题,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发展。

总体而言,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部分, 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经久不衰, 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蕴藏着深刻的人文价值, 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需要受到社会进一步重视, 引导中华民族体育更加全面的走向世界。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魅力, 能够激发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能够提高人民素养, 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人文价值,探微

参考文献

[1] 易军.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36 (6) :222-224.

人文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

“大医精诚”思想主要从“精”和“诚”两个方面对医者提出了要求, 对从医者的价值追求和品质导向做了论述。

(一) 医者应有精湛技术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浅之思, 其不殆哉”、“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从医者必须要先有精湛的技艺才能胜任医生这个职业, 才能配得上医生这个称号, 精湛的技艺是前提, 是作为医者的必备条件。而且作为医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对于学习的途径, 孙思邈也给出了具体方法, 那就是不断的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去钻研, 而不是道听途说。

(二) 医者应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高尚的品德和医者的仁爱之心才是解决患者病痛的关键。“凡大医治病, 必先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凶吉”这些语句都显示出了“大医精诚”思想里面的对于医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医者, 遇到患者首先要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 不能问患者的贵贱贫富, 不能根据贵贱贫富区别对待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不能瞻前顾后, 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 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全心全意的对患者进行救治, 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医者, 如果做不到, 那就如同贼寇。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广仁爱的心胸, 孙思邈对于医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我们现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习价值。

二、“大医精诚”思想的当代价值

孙思邈生活的时代虽远在一千多年前, 但其医学理论影响深远, 在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提出的关于医者职业道德的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作为我国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 在当代应该被传承和学习。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影响, 不同国家文化和制度交流频繁, 在道德层面涌现出了不少问题, 这对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也被广泛关注。随着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医患纠纷等问题, 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传统的医学道德在今天是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 诞生了无数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思想观点, 我们优秀的传统医学道德在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大医精诚”的思想回答了当今社会面临的很多医患纠纷问题, 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道路。虽然价值多元化了, 但是对于医者该坚守的道德是明确不变的, 唯有此, 才能使患者安心, 使社会安定。“大医精诚”虽只有四字而已, 但是里面的内涵博大精深, 是作为医者的价值指向, 在医学院校的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和路径。在面对具体医患问题的价值判断上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见彼苦恼, 若已有之”的仁爱的之心和以已达人的高尚情怀。

三、“大医精诚”思想对学校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启示

泉州医高专校训是“精诚惠世”, 学校办学自至今有近百年历史, 精诚惠世的校训是一代代人的铭记在心的记忆, 也是当代泉州医高专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大医精诚”与“精诚惠世”具有同样的理论旨趣, 是我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目标。“大医精诚”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医学人文精神在指导我们开展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医学生的价值追求, 更为我们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路径方面指明了方向。

(一)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医学文化

新事物的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是批判的继承, 不是全盘否定, 在传统医学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有很多优秀的品德修养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学校在建设惠世医学人文精神时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充分挖掘我们传统医学文化中的魅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融入传统医学文化, 设置一些相关的传统医学文化的课程供广大师生选择。

(二)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要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一名医学生, 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本领才能走向社会, 面对患者。学校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放在同样的位置, 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 拓宽医学生学习知识的道路, 让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到知识, 还能有在课后不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始终不移把抓好专业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激励同学们永攀医学事业的高峰, 为解决人类病痛而立志。

(三)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大医精诚”的思想已经告诉我们作为医者要对患者不加区别的对待, 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舍身救人的高尚品格, 方可成为医者。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操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思想发展。加强整个学校的德育建设,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宣扬优秀的民族品格, 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欲望。

(四) 以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促进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是开放包容的,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多样化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有广阔的胸襟,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感受到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的兴趣, 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把精诚惠世的校训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宣传更有助于广泛的接纳和认可, 并由此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广泛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 让同学们通过参与来了解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 使同学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 身心得以全面成长。

(五)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始终

当代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基地, 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高校必须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始终,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担大任, 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医学院校培养的是能除病痛、能解人忧的医者, 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人品德的提升, 也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把个人梦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立志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 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其价值, 根植于传统的优秀医学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 是我们理解社会的思想根基, 为我们开展教育的提供重要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紧密结合起来,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大医精诚”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在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学校开展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要:“大医精诚”作为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思想, 包含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学校开展理解惠世医学人文精神, 并找到适合泉州医高专特色的医学人文培育体系。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学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5/0303/18/15585030_452280268.shtml (上网时间:2018年12月25日) .

人文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共青团志愿服务在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教育中的组织优势

(一) 共青团志愿服务是医学生人文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阵地

教育和思想引领工作是当前党中央赋予高等学校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由于全球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及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使得青年一代的教育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往往吸引力受到局限, 难以被95后甚至00后所接受,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有着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优势, 让青年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悟,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从而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尚,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义。

(二) 共青团志愿服务是培养医学生人文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战线上的主体, 积极开展医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 意义深远, 这不仅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的目标体现, 也是践行医学生誓言的必经之路, 是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创新机制体制开展共青团志愿服务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医学生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共青团志愿服务是提升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

以医学专业为背景的志愿服务不仅凸显了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更彰显了医疗卫生工作者“敬畏生命, 珍重健康”的神圣职责, 在救死扶伤中体会自身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实践过程中,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是自我检验和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

二、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在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一) 精准定位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自上而下达成共识

高校领导干部要清晰把握青年志愿服务在人文能力培养目标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做到全覆盖、接续性、多层次、多角度的供给协同。首先, 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负责舆论引导, 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其次, 教务部和临床教学部总体设计医学生志愿服务培养的理论目标、情感目标和实践目标, 并根据完成的效果建立评价的方法体系, 为青年志愿服务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循证决策;再次, 打铁必须自身硬, 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志愿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 以医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出发点, 打破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管理、服务与育人的界限, 强调跨领域的交叉互动, 促进医学人文执业能力培养资源的深度融合。

(二)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协同发展, 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和共青团干部人文素质和执教能力

共青团干部的任用、培养与考核, 源自于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道路而做出的战略判断和选择, 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医学生人文价值观形成并由意识转化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助推器。育人以合力为上, 医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要形成合力, 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课和临床带教老师要发挥各自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的功能, 在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的培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将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载体的协同创新, 提升人文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渗透性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提出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7项最基本能力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以及伦理等。而培养医学生“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这种寻常的关怀心和俗世的悲悯心更精确的定位了医学生人文能力的执业要求。将志愿服务纳入到育人体系, 强调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实习就业、交流研究深度融合, 把课堂显性教育与参与实践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让“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大道德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家校、医教协同联动, 提升志愿服务育人资源的共享整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志愿服务精神、思想道德素质、举止行为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颜氏家训·序改》中认为“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 因此, 在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上, 家长与学校教育的思想政治认同要高度一致, 强化正效应, 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社会上医闹的恶性事件, 积极参与医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将志愿服务与实习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基地更要注重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医学学习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节点上, 发挥积极的思想引领作用, 将医者的大爱精神在扶危济贫和治病救人中得以升华。

(五) 线上线下协同作用, 打造志愿服务教育的人文网络阵地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要让更多的人尊重志愿服务者, 了解志愿服务工作, 必须搭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让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由“规定动作”演变成“自选动作”。转战线下, 创建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 让志愿精神“时时可得, 处处可及”, 让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得到提升。

(六) 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为主, 多元化并举的长效机制

医学院校在共青团志愿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 由于我国东西部、城乡在科、教、文、卫等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

部分地区在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 医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是现实社会所急需帮助的服务门类, 目前医科类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在改善社会民生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不仅要定位于专业, 更要突出广泛和不可替代性的综合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

摘要:参与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奉献社会、实践报国的重要途径, 如何发挥共青团志愿服务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和具体应用是引导青年学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从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有效途径。本文力求推动人文教育和共青团工作的融合发展, 利用二者的共同性和互补性, 形成医学院校共青团志愿服务育人体系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共青团志愿服务,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肇达.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人文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内容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不竭养料、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質、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它与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一起构成了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有所缺失,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轻教学过程重教学成绩,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呢?

一、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

人们常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如今,许多优秀教师已经拥有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育人技巧,但是,这只体现了“学高”,未能体现“身正”。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全面的,具体的。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允许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允许失败。因此,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一劳永逸,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别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育人成才更为重要。所以说,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不竭养料

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于教育教学中。二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三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

三、学校优秀文化的引领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优秀的文化,就没有优秀的教育。强大的、积极的、健康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教师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有助于教师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教师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整套适合实际的学校文化系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引领教师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并做到内化于心,显之于形。在长期的文化建设中,教师经历“主动内化—自觉践行—自主创新”的过程,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对本校的文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把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学校文化水乳交融,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所以,学校文化的建构对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引导教书育人的行为,使教师焕发无穷的智慧和热情,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幸福感是动态的,它来源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因此,学校要甘为伯乐、甘为路基,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制订新型教师梯次培养规划,深入实施名师、骨干系列培养工程,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都有成就感、幸福感,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工作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学校可以通过活动和节日的契机,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像妇女节、母亲节时,学校给女教工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个贺卡等等,让教师处处感到学校的关爱,使学校成为一个永远值得呵护和珍惜的家园。

总之,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创设条件,积极支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精良师资队伍,这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国全.刍议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主途径[J].成功(教育),2012.

[2]何芳,顾军.教师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J].人民教育,2004.

上一篇:艺术修养论文下一篇:移动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