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范文

2023-11-28

人文主义者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内容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不竭养料、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質、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它与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一起构成了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有所缺失,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轻教学过程重教学成绩,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呢?

一、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

人们常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如今,许多优秀教师已经拥有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育人技巧,但是,这只体现了“学高”,未能体现“身正”。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全面的,具体的。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允许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允许失败。因此,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一劳永逸,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别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育人成才更为重要。所以说,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不竭养料

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于教育教学中。二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三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

三、学校优秀文化的引领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优秀的文化,就没有优秀的教育。强大的、积极的、健康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教师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有助于教师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教师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整套适合实际的学校文化系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引领教师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并做到内化于心,显之于形。在长期的文化建设中,教师经历“主动内化—自觉践行—自主创新”的过程,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对本校的文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把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学校文化水乳交融,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所以,学校文化的建构对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引导教书育人的行为,使教师焕发无穷的智慧和热情,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幸福感是动态的,它来源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因此,学校要甘为伯乐、甘为路基,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制订新型教师梯次培养规划,深入实施名师、骨干系列培养工程,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都有成就感、幸福感,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工作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学校可以通过活动和节日的契机,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像妇女节、母亲节时,学校给女教工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个贺卡等等,让教师处处感到学校的关爱,使学校成为一个永远值得呵护和珍惜的家园。

总之,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创设条件,积极支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精良师资队伍,这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国全.刍议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主途径[J].成功(教育),2012.

[2]何芳,顾军.教师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J].人民教育,2004.

人文主义者范文第2篇

【摘 要】幼儿教师任职要求不断提升,幼儿园监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舆论关注不断加强,但个别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仍屡见弊端,这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思考。追本溯源,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与其从业后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这给培养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成为高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这是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便是其中一条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幼儿教师;工匠精神

近年来,“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字眼,屡屡出现;打开电脑,相关视频、图片让人惊心。人们想通过各种办法,试图通过途径来避免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发现,仅依靠政府严管,家长严查,公众谴责,并不能杜绝类似事件。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让幼儿教师敬业、爱业,只有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走心”,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将来他们成为幼儿教师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传递正能量,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高职业道德的“人”,从源头提高幼教工作的品质,挽救“幼儿教师”的社会声誉,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多方探究的问题。

提到学校肩负的使命,人们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可否认,学校对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教师对教授科目内涵与外延的构建,对中高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隐性德育渠道如得到充分利用,将会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中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单位;中高职幼师院校培养的人才——幼儿教师因为要服务于幼教事业,又具有独特性。

针对于此,在中高职幼师院校构建校园文化,应以培养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为前提,以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为目标,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职业需求,彰显幼师特色

首先,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应该充满人文气息。一个充满生态美、自然美的校园,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也能让他们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品味春花秋月之美,陶冶个人情操和审美情趣,成为一个内外兼美的人。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给孩子们描绘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充满希望的;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眼睛是空洞的,内心是贫瘠的,那么他将会给孩子展现一个灰暗无趣的未来。因此,中职幼师学校的校园应该是充满艺术气息的。

其次,校园环境的布置应该渗透职业气息。长久以来,我们都在校园、班级、楼道里,悬挂或张贴校训、班训、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学习;对希望通过走职业教育的路,来成就人生梦想的幼师生来说,这些似乎遥不可攀,远不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教师的“工匠精神”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第二届中国质量颁奖大会上,两次提出并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和鼓励广大青年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无形中对心灵的打磨与锻造。因此,我们的校园布置应该是渗透职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

另外,校园活动的设计安排应该体现职业特色。传统师范院校开展的校园活动,不外乎运动竞技、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而中高职幼师院校如果安排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贴切地感知自己的职业魅力,会更受学生喜爱。比如:童话剧表演,讲故事,手绘故事比赛,简笔画比赛,教具制作大比拼,手机摄影大赛等,做到学与做统一,知与行合一,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让他们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总之,中职幼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集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

二、感受青春律动,注入时尚气息

目前中高职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招考试中失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敏感而脆弱,叛逆而彷徨,想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与“独立性”,缺乏自律意识。如果固守传统的教育方法,单单靠说教靠“堵”,是无法让幼师生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基于学习者内在需求的,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才会越高。因此,尝试着把握时代的脉搏,去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是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中高职幼师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女生,这个时期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对服饰与妆容具有濃厚的兴趣,学校开展活动课、讲座、比赛等方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样的妆容和衣着才符合幼儿教师身份,并帮助她们探索“私人订制”的职业妆,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是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期待的是声、光、影等多种感觉的冲击,对影视作品的关注与接纳远远超过书籍。下课后的走廊上、厕所里、操场上,随处可见抱着手机疯狂追泡沫剧的学生。因晚上带着耳机彻夜追剧致白天上课没精打采的不在少数。针对于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个简易的电影院,在周末播放一两部贴近学生生活的优质影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的欣赏趣味。

明星与网络,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一味批判只能引起学生反感,如果能够找到触发点,发挥明星的正面教育意义,如明星的支教行动、成长中的励志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等,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布置作业时,让求助网络成为学生的习惯,将发挥网络的正效应。爱情是个敏感话题。在诗社或讲座中谈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承诺,“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决绝,“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渴望,可帮助学生建立超越金钱、权利、地位等世俗的健康的爱情观,提升其幸福感。

三、把握放手尺度,博采众家所长

校内活动因为设计方便、安全快捷、便于监管操控等特点,而为教育管理者所青睐;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所带来的思想冲击与震动,往往能让学生更快成长。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或者因为“安全”禁区,因噎废食,把学生囚禁于学校。应该尝试在“引进来”的同时,带学生“走出去”看看。

适当放手,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领略别样风景,学生会收获更多。比如在马路上值勤、去博物馆义务讲解、到景区做志愿者等,学生由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角色发生了变化,这时“思想就会产生”。比教科书上的说教更具冲击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明白守纪律的重要性;明白耐心与爱心的重要性;懂得工作的艰辛;收获帮助别人的快乐……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一定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好,做好安排布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是的,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有内涵的,甚至连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也承担着教育工作,让学生于直接或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引导或熏陶,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构建。也有人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欢笑也会有泪水。

作为中高职幼师院校只有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培养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在未來的工作中不随波逐流,坚守校园的一方净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

[2]周璠.《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1年,2011(No.0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年2月, 68.12

[4]聂姣.《在幼师专业语文教学中凸显幼师职业特色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4月,13~14

[5]张永梅.《幼儿文学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用一体化的文学课程设计》[J].社会科学论坛·学界观察,2013年11月,217

(基金项目:1.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改革古典诗文教学提升中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实践”(ZJB14240/2014/4/25)。2. 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划《互联网+技术下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研究》(编号ZLC17039))

人文主义者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素质结构;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刘华(1978-),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酒店管理;曾九江(1972-),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旅游酒店专业视角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编号:JY1228,主持人:刘华)的阶段性成果。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要求及方向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性质是高等层次的职业性教育。旅游专业的高层次、职业性可定位为在能力本位基础上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职业人才。要求培养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从事的职业在层次上高于技能型工作而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2]。高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职场目标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旅游行政单位及其他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的行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素质较高的中高级服务人员和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刚走出校门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相关职业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外联、票务、企业管理、景区导游、旅游营销人员以及酒店行业相关岗位,其中又以导游作为该专业的典型职业。半年至一年左右是行业人才流出的高峰期,此后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通常对口就业率以本校三届学生分析如下: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结构

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职业技能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修养—明确自己提供服务者的角色,宽广的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动的服务意识—迅速识别客人的需求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问题。而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笔者以为高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思想品德、服务意识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高职学生需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3]。

道德品质素质是指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3]。旅游业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服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比一般公民更高的道德水准。

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敬岗爱业,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高尚的职业道德[3]。

同时,由于从事服务行业,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热爱旅游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优质服务。

(二)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形象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是从业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形象是外在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身体素质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形象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也需要不断调试培养才能日益优良。其中旅游相关职业需要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调控适应压力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适应各种客观环境,用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去战胜困难,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职业发展。

(三)认知能力—一般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类从事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同时却是最基础的能力,它的存在保证人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通常指人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工作中。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即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具备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际工作操作中,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如导游员通过观察力了解到不同客人的特殊需求;借助记忆力来保证景点的讲解;通过有想象力的解说来传达美感;利用信息处理的能力来消化已知信息,获取新的知识。

(四)操作能力—基本职业能力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反之又成为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从事旅游企业岗位的业务能力。这一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培养重点。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包括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读写说能力,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培养对象,到企业后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缩短岗位适应期,甚至不需通过企业的专门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成本,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五)社交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语言感染能力、应变能力等。几乎每一个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这一能力。如导游人员通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客人安排一个满意的旅程;运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将自身对景点的认识传递给客人;运用应变能力处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通过协调沟通能力与司机、地陪、领队以及客人沟通,共同完成导游服务过程;旅行社计调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订餐、订房、调车、派单、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与人打交道,均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相较本科生而言,一定的社交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优势,但当它作为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时,却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从多方面得到训练,获得足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也是最能产生生产力的一种职业素质,因此也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旅游专业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于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以获取职业的成功。

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性,更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要使学生成为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高级职业人才。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功能,使两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分工,又互相交叉,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强调历史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面。高职旅游专业的首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学和习的能力[5]。由于专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旅游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是由第三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决定的。在每一次接触客人之前,我们对客人的兴趣爱好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判断,因此要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需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校园中完成这一知识准备,无疑教育是成功了一半。这些知识储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首先,旅游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不但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本素质。其次,旅游活动中会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导游过程中对地质地貌奇景、独特的生物景观和气象景观的解释,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而且这些基本常识主要通过学生课余阅读相关书籍来获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再次,高职旅游教育应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提高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学生所需要的这么博大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习”的能力。

(二)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高职旅游专业能力目标的核心便是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才能将能力目标落到实处。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从业人员,要熟悉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规律,这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之一。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进一步加强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导游业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市场营销》等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课程,我们将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从事接团、制定行程计划、进行各类导游工作、处理导游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顺利送团和结束总结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性知识和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独立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的适应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专业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地的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高职旅游院校应承担起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的责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树立职业理想,改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错误认识,避免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强化旅游职业人理念;根据学生自身独特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其获得职业成功的信心[6]。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清楚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

四、结语

对高职旅游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职业发展,合理地分析该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明确培养重点将有助于合格行业人才的培养,缓解行业与学校教育间的“供需矛盾”。如何更好地选择培养模式和内容,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 2号.

[2]裴云.技术 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97-98.

[4]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J].职教论坛,2003(5):36-37.

[5]汪亚明 魏一媚.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3):95-96.

[6]杨柳.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心理及生涯发展指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9-121.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人文主义者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受传统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尚缺乏整体规划,片面性的表现在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概念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还大多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外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树立新的护理伦理道德观念和护理思维模式;全面认识护理学与社会;着力培养护理学生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意识,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培养适应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护理工作人员。近年来,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关注,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课已体现了“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特点,强调了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如:编写人文教育类教材、培养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拓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索人文教育的评价体系等。加强护理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护理教育之所急,探索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把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中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护士的人文素质培养。

1. 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所谓的人文素质其主要包括精神和知识两个不同的层面。在这其中,知识是基础,而后者的精神则为核心。通过对人文素质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的人文素质则是指素质为知识和精神的外在的表现,其主要涉及的则是如何处理任何社会等以及其和自身情感和意志的处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首先要具备道德方面的素质,所谓的道德素质是指既包括对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也包括对护士行业的医德、医风等方面的遵守,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而所谓的政治素质作为道德素质,则是每位护士必须具备的。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同时在道德方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品德。

2.社交素质。护士作为服务的群体,其面对的是大批量的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做好对患者的服务,首先就要学会一定的社交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其社交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在未来的医疗活动当中其是否能够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3.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意志、认知情感以及人际管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对其人格培养的关键的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

4.文化素质。护士的情感、修养、态度以及其价值的取向等,都是护士在面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时候,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其次则是具备一定的知识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可在日常的工作中满足对医学信息记录报告编写等方面的需求。

2.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途径

1.在《护士人文修养》课堂教学环节的进行强化。通过《护士人文修养》课堂教学可以培养护生人文素质。首先在人文素质方面其所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一种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2.在《护士人文修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的是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在這其中,教师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领路人其在素质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未来学生素质培养的好坏。因此,通过教师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人到《护士人文修养》教学的课堂当中来。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还必须要以优美风趣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优雅举止等来吸引学生对人文素质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在学生的课堂中去激发学生,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医学希望。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研读医学史,对各学科思想的演化历史、医学知识的人文起源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价值和人文遗产有一个深刻了解。

3.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医学校通常为人文环境比较薄弱,为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通常应努力的营造人文的氛围。因此,要狠抓医学校园校风、校史、学风等校园精神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校园景观、教学大楼、图书馆等地方当中的人文环境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人文改变给校园和学生带来的不同的体验。让自己融入到这种人文的体验中去。当然也可以针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多举办一些人文讲座、读书活动等,让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也体验知识的奥妙与伟大。

总之,在着力培养护理学生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意识,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等的同时,应着重对护理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吸取人文知识;通过校园人文文化建设让护生感受人文氛围;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理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项目来源:赣南医学院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Jgkt-2018-56。

【参考文献】

[1]张立力,翟惠敏,史瑞芬,陈瑜,高钰琳.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04):250-253.

[2]张洁,鲁剑萍,孙慧君.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对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08):998-1000.

[3]郑丽维,庞书勤,邓丽金,杨晨晨,郑智慧,何秀芳.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职业素质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02):129-132.

[4]周乐山,何国平.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4):3839-3840.

人文主义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师;人文素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8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物理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以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和价值导向,忽略对于学生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纵观历年来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对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却关注不够。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会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学生的深刻意义,会懂得教学资料的取舍,会设计出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温馨课堂,会轻松驾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会从人文的角度去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与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水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深入研究人文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多学者对“人文素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基本要素。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知识,就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基础性知识。而“人文精神”则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的关心与关爱的精神品格。部分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物理学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注意往往只停留在知识性的表述上,依然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范畴,还没能将其升华到人文精神的高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不会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价值性和对文化的传承。人的价值性体现在是否对人类社会有用,是否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相反。以往的教育因为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忽略,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偏差,过于功利性,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体制甚至教师群体饱受社会质疑。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真正有益。让人文精神引领物理教学,让教育回归人文本质。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使命是對人类积淀数千年文化的传承,物理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不应该将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而是应注重于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能从物理课堂上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传承物理学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学科宗旨,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物理精神。物理教学如果能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其深度和广度就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深刻得多。真正的“以人文本”“对社会有用”“传承文化”,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为丰富人文底蕴做铺垫

社会的进步、人民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适应当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言传不如身教”,自身散发着优雅气质、举手投足间体现高尚的人格素养的教师势必会让学生敬仰和钦佩。与这样的教师朝夕相处,必然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师,这样的教师一定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而丰厚的人文底蕴是长期浸染于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慢慢熏陶而成,需要教师具有足够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广泛涉猎科学与人文各类学科知识,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大家,不断尝试利用人文知识去解释自己的困惑,用正确的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培养自己诸如绘画、摄影、写作、读书等的人文爱好,积极思考人文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在日常行为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人格涵养。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物理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观察物理学史,从美学的角度反思物理定律,较之单纯地知道这些知识要深刻得多。这样的物理课堂自然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

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教师才能最终形成自内而外的人文品质,最终能够自发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文化上敏感,有着良好人文素养。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教师,也必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厚的人文底蕴、自由的学术思想的教师,面对教学也必然会游刃有余,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文素养旁征博引、精细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深受学生喜爱。

这也提醒我们的教育管理和研究学者,应该多关注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多了解一线教师的切实需求,多研究现实问题和困难的症结所在,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让教师专心地沉浸在教育教学中,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尽力营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从教师职前、职中甚至职后整个教育周期内设计并建立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案,自上而下地将人文素养的提升落在实处。

三、学会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方法

教师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要善于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材,需要教师具有人文素养的敏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课程资源中找到素材。如在《绪论》的教学中可以明确:物理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明白物理不仅仅是公式和数学演绎,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好奇心、求知欲等内驱力的必然,只不过人文学科更多体现了人类感性思维,物理学科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思维,然而这两方面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認识世界的两种方式,只有同时运用两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伽利略将实验验证引入物理学,是物理学成为真正科学的开始,也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因。在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追求真理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以及为真理而奋斗的忘我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以及人类接受新知识过程的曲折,让学生明白科学理论依然在不断进步,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刷新,不能墨守成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和谐之美,在物理概念中体会语言之美,在守恒规律中体会对称之美,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下讨论、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富有人文精神的话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与讨论。比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李约瑟难题”或“钱学森之问”;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争论;查询科学家的生平并做简要评述等等。课程是个宝藏,教师要学会挖掘宝藏中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使我们的课程充满人文精神。

四、从教学中反复思考和实践,体现物理中的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转化成人文精神使课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不断地反复思考和实践,这种思考和实践不仅仅针对教学方法,更针对人文精神本身。挖掘人文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刻,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在的品质。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开普勒经历坎坷,一生都是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中度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伟大的“开普勒三定律”?是当时社会的现实还是其人格品质的伟大?如果是社会现实,那么对现在有什么启示?科学家的经济条件与其在科学上的贡献一定成正比吗?《九章算术》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数学名著,但为什么《几何原本》成为人尽皆知的科学巨著,成为西方逻辑学的开端,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学习和模仿,而中国的《九章算术》却默默无闻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巨大差别?文明没有优劣,只是各有擅长,现代中国要如何取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这是科学问题,但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思考,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必然比仅知道相关知识深刻得多。这才是人文与物理结合的充分体现。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物理课堂需要人文底蕴。有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教师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不能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贯彻,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在课程的设计、课堂的互动甚至习题的编纂。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倩,谢林波.关于中小学教师文化底蕴对其课堂教学能力影响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3).

[2]张爱莲.教师人文素养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淄博师专论丛,2020(2).

上一篇:人文风情下一篇:稀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