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3-09-16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内容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不竭养料、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質、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它与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一起构成了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有所缺失,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轻教学过程重教学成绩,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呢?

一、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动力

人们常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如今,许多优秀教师已经拥有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育人技巧,但是,这只体现了“学高”,未能体现“身正”。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全面的,具体的。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允许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允许失败。因此,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一劳永逸,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会别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育人成才更为重要。所以说,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不竭养料

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读书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于教育教学中。二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三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

三、学校优秀文化的引领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优秀的文化,就没有优秀的教育。强大的、积极的、健康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教师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有助于教师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教师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整套适合实际的学校文化系统,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引领教师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并做到内化于心,显之于形。在长期的文化建设中,教师经历“主动内化—自觉践行—自主创新”的过程,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对本校的文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把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学校文化水乳交融,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所以,学校文化的建构对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引导教书育人的行为,使教师焕发无穷的智慧和热情,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幸福感是动态的,它来源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因此,学校要甘为伯乐、甘为路基,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制订新型教师梯次培养规划,深入实施名师、骨干系列培养工程,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都有成就感、幸福感,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工作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学校可以通过活动和节日的契机,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像妇女节、母亲节时,学校给女教工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个贺卡等等,让教师处处感到学校的关爱,使学校成为一个永远值得呵护和珍惜的家园。

总之,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创设条件,积极支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精良师资队伍,这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国全.刍议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主途径[J].成功(教育),2012.

[2]何芳,顾军.教师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J].人民教育,2004.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师;人文素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8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物理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以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和价值导向,忽略对于学生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纵观历年来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对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却关注不够。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会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学生的深刻意义,会懂得教学资料的取舍,会设计出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温馨课堂,会轻松驾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会从人文的角度去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与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水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深入研究人文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多学者对“人文素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基本要素。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知识,就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基础性知识。而“人文精神”则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的关心与关爱的精神品格。部分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物理学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注意往往只停留在知识性的表述上,依然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范畴,还没能将其升华到人文精神的高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不会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价值性和对文化的传承。人的价值性体现在是否对人类社会有用,是否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相反。以往的教育因为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忽略,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偏差,过于功利性,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体制甚至教师群体饱受社会质疑。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真正有益。让人文精神引领物理教学,让教育回归人文本质。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使命是對人类积淀数千年文化的传承,物理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不应该将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而是应注重于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能从物理课堂上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传承物理学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学科宗旨,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物理精神。物理教学如果能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其深度和广度就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深刻得多。真正的“以人文本”“对社会有用”“传承文化”,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为丰富人文底蕴做铺垫

社会的进步、人民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适应当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言传不如身教”,自身散发着优雅气质、举手投足间体现高尚的人格素养的教师势必会让学生敬仰和钦佩。与这样的教师朝夕相处,必然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师,这样的教师一定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而丰厚的人文底蕴是长期浸染于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慢慢熏陶而成,需要教师具有足够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广泛涉猎科学与人文各类学科知识,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大家,不断尝试利用人文知识去解释自己的困惑,用正确的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培养自己诸如绘画、摄影、写作、读书等的人文爱好,积极思考人文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在日常行为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人格涵养。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物理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观察物理学史,从美学的角度反思物理定律,较之单纯地知道这些知识要深刻得多。这样的物理课堂自然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

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教师才能最终形成自内而外的人文品质,最终能够自发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文化上敏感,有着良好人文素养。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教师,也必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厚的人文底蕴、自由的学术思想的教师,面对教学也必然会游刃有余,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文素养旁征博引、精细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深受学生喜爱。

这也提醒我们的教育管理和研究学者,应该多关注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多了解一线教师的切实需求,多研究现实问题和困难的症结所在,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让教师专心地沉浸在教育教学中,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尽力营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从教师职前、职中甚至职后整个教育周期内设计并建立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案,自上而下地将人文素养的提升落在实处。

三、学会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方法

教师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要善于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材,需要教师具有人文素养的敏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课程资源中找到素材。如在《绪论》的教学中可以明确:物理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明白物理不仅仅是公式和数学演绎,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好奇心、求知欲等内驱力的必然,只不过人文学科更多体现了人类感性思维,物理学科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思维,然而这两方面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認识世界的两种方式,只有同时运用两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伽利略将实验验证引入物理学,是物理学成为真正科学的开始,也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因。在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追求真理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以及为真理而奋斗的忘我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以及人类接受新知识过程的曲折,让学生明白科学理论依然在不断进步,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刷新,不能墨守成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和谐之美,在物理概念中体会语言之美,在守恒规律中体会对称之美,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下讨论、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富有人文精神的话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与讨论。比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李约瑟难题”或“钱学森之问”;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争论;查询科学家的生平并做简要评述等等。课程是个宝藏,教师要学会挖掘宝藏中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使我们的课程充满人文精神。

四、从教学中反复思考和实践,体现物理中的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转化成人文精神使课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不断地反复思考和实践,这种思考和实践不仅仅针对教学方法,更针对人文精神本身。挖掘人文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刻,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在的品质。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开普勒经历坎坷,一生都是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中度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伟大的“开普勒三定律”?是当时社会的现实还是其人格品质的伟大?如果是社会现实,那么对现在有什么启示?科学家的经济条件与其在科学上的贡献一定成正比吗?《九章算术》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数学名著,但为什么《几何原本》成为人尽皆知的科学巨著,成为西方逻辑学的开端,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学习和模仿,而中国的《九章算术》却默默无闻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巨大差别?文明没有优劣,只是各有擅长,现代中国要如何取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这是科学问题,但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思考,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必然比仅知道相关知识深刻得多。这才是人文与物理结合的充分体现。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物理课堂需要人文底蕴。有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教师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不能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贯彻,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在课程的设计、课堂的互动甚至习题的编纂。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倩,谢林波.关于中小学教师文化底蕴对其课堂教学能力影响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3).

[2]张爱莲.教师人文素养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淄博师专论丛,2020(2).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随着公路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行业发展步伐,推动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本单位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综合分析,认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必须适应公路养护需要和职工自身发展需求,以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人文建设等为重点,立足现实、深挖原因、统筹考虑,才能不断开创职工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一、当前单位职工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定西公路局是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下设安定、临洮、陇西、通渭、漳县、渭源、岷县7个公路段和应急、高养、试验检测、后勤4个中心,管养着定西市境内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共计1883公里。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全局共有在职职工912人,其中男职工752人、女职工160人,男女职工比例约为4.7:1。管理人员76人,占总人数8.3%;专业技术人员269人,占总人数29.5%;养护人员567人,占总人数62.2%。中共党员265人,占总人数29.1%。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334人,占总人数的36.6%。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84人,占总人数9.2%。40周岁以上人员552人,占总人数60.5%。

(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缺员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现有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较低。公路行业是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养护技术力量不足,影响单位发展质量。二是单位三定确定的事业编制为1076名,但实有职工912人,占比84.7%。目前真正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的职工567人,加之因人员离岗创业、调入企业等原因,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养护一线职工严重不足。三是40周岁以上职工占总人数比例达60.5%,职工老龄化比较问题突出,职工队伍断茬现象严重。

(二)传统的行业惯性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受制于资金、人才等条件限制,传统的养护模式仍在很多领域和工作环节占据重要地位,管理水平高、业务技能好、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化人员相对不足,高素质人才队伍日益成为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二是职工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满足于现状,缺乏学知识、学业务、学技能的自我需求和紧迫感,习惯于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三是培训目标不够清晰,培训层次不够分明,缺少有针对性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配套实用的素质提升机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职工综合素养与公路信息化、养护机械化、操作科技化发展不相适应,个人发展空间狭窄、职工缺乏进步的内生动力,影响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行业特殊性导致职工社会认同感低、工作压力大、归属感不强。一是公路是公众均等占有的公益性公共产品,每一名社会公众都有评价发言权,维护公共资源的完好是我们的行业使命,但公路具有“生产车间”大、点多面广线长、灾害频发等特点,容易诱发社会负面评价,对养护职工极易造成情感的伤害和奉献的淡化。二是公路职工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削弱了职工的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近年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的出台后,部分技术成熟、能力较强的职工纷纷向流待遇好、收入高的企业,高薪的诱惑严重冲击着职工的价值观,影响着队伍稳定。

(四)彻底消除体制机制磨合冲突等不和谐因素任务艰巨。

一是行业激励措施不健全,公路行业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苦行业”,春季处治病害、夏季修补油路、秋季预防水毁、冬季防滑保畅。但是目前行业内考核奖励欠缺,激励机制不活。尤其是因突發事件、极端天气坚守等原因造成的休息休假权利无法落实,加班补助等一系列待遇不能兑现,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公路管养分离后体制机制磨合冲突现象表现突出,公路养护部门无法对破坏公路行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养护部门与路政交警沟通衔接困难,协同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路产路权和养护成果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比较困难。

(五)基层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职工管理中制度执行力弱化,管理落实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个别单位热衷于表面工作,深入调查彻底解决问题少。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和自身能力建设欠缺,表率作用发挥不够,无法对职工形成有效的引领作用。对部分职工教育、管理、监管不够,没有形成管理的震慑效应。

二、对策建议

职工队伍建设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管理中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事关行业兴衰。只有深入研究有利于行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发展、有利于职工和谐稳定的政策机制,才能为推动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一)狠抓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提升。在抓好普通职工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领导干部自身思想坚定、品格高尚,业务精湛,才能在职工教育中充分发挥科学管理的优势和水平。一是要转变思想教育是软实力的观念。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冲击,部分年轻职工心态不稳,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开展职工思想摸底调查,主动切入、加强教育引导,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开关”,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公民基本道德准则,爱国者,犹爱民,亦爱岗,三者逻辑递进。只有充分激发职工爱国热情,才能促进职工在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三是要培育职工正能量。要鼓励职工在美好的时代条件下锤炼本领,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只有满怀斗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地促进干部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开拓进取,不断进步。四是要加强业务技能教育。精湛的业务技能是个人履职尽责的基本条件。要建立层次分明、内容适岗、实用管用的培训机制,引导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奋发有为,增强成就感,更好地将业务技能教育转化为职工队伍建设的有效形式。五是要做好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要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动向职工讲清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引导、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不断增强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职工的归属感。行业的高效发展,必然会增强职工社会认可度,提振职工士气,激发职工行业归属感。一是生产方式“现代化”。要转变传统养护思路,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建立现代化、集约化养护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二是积极鼓励“科技化”。要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变革生产作业方式,提高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高效率、高质量、集约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信息化”。信息化是提升养护生产工作效能的突破口,在节约资源、保障畅通、远程调度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优势。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前沿,积极推进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应用,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指导工作的能力。四是尊重职工“个性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被尊重也是人的一项重要需求,当职工能感受到尊重时,越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要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体发展特性和首创精神,加强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职工的认同感,提升工作的积极性。

(三)持续补短板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职工之事无小事。职工之事包含着行业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是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关键。要关心关注职工生活,积极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体检政策,开展爱心救助、金秋助学等系列活动,多办职工满意的实事,解决职工遇到的难事,进一步增强归属感。要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从思想上引导,从精神上鼓励,从物质上帮助,用温暖人心的实际行动赢得职工的认同,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力量。要理顺体制机制关系,及时兑现职工待遇,落实职工休息休假权利,努力改善职工生活水平,夯实职工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

(四)持续提升职工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工素质教育新理念。积极鼓励职工报读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要建立和完善职工素质教育机制。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推进定期培训和按需培训结合发展,为更好服務职工自身发展做好保障。要创新职工组织教育方式。在培训内容上,抓实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学习。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岗位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为辅,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五)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一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管理。要通过招考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路行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畅通晋升渠道,增强行业吸引力,让懂机械、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公路养护工作中来。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完善各项制度,树立用制度管人的理念,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有效解决岗位重叠和推诿扯皮的现象。三是塑造良好社会形象。要主动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常态化保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联勤联动机制,经常听取他们对公路工作的意见,争取理解支持;要加强宣传工作,促进公路部门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公路工作真正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是单位发展的永恒课题,我们要深入了解职工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牵住职工队伍建设的“牛鼻子”,

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努力实现职工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提振职工发展信心,让行业职工有更多的荣誉感、获得感、满足感,凝聚推动建设交通强国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公路局)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高职英语教学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應以教学为契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教师自身,学生,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

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依旧带有较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摆在第一位,甚至成为教学的目的所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各类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本质,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高职英语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教育的人文价值不再是核心问题,只是作为德育目标的一种补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英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操以及各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知识面过窄,中西文化底蕴都较为薄弱,人文修养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思想较为浅薄狭隘,甚至对一些简单的文化常识都一概不知。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但在使用英语表达时缺乏情感和思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学生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忽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在生活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偏差。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即过于强化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化甚至抹杀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特性,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文明内涵,多元价值。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头脑简单,不学无识,过于注重实际利益,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严重缺乏人文素养。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这门语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其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并非只是单纯在语言学习领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每个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这也是英语学科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好几层意义,既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课程涵盖面广。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教学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仅仅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应以教学为契机,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心商和德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继承和发扬,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并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扩大知识面,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目前,不少英语教师在课余对自己的充电往往只着眼于本专业领域内的提升学习,这是非常狭隘而短视的,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欠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无从展开。因此,除了对本学科领域的不断充实学习,教师还必须在平时增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拓宽阅读的领域,开阔个人的视野,在政治、社会、中西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都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积累相关的知识背景,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教学上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能把中西方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适时、恰当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使语言的教学具有厚度和深广度,而非枯燥机械浅薄地一味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英语教师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诠释和影响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对学生能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教育,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践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样。人文性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看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话语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从自身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有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去感知体会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情绪,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需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与偏差,从而在课堂上通过正确的人文教育加以疏通引导与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营造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信仰,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语言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基本能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宗教文化、自然科学等各科知识。英语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因而教师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适时适量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人文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的来历,中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宗教的背景等。根据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加以调整,进行适当补充,并深入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习的材料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一文为例。课文中探讨了几个战地记者所拍摄的新闻照片,其中牵涉加以冲突,越南战争等学生所不熟悉的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自身在课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内涵。在授课时,教师对照片后面的政治时代背景需加以讲解,采用图表,照片展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背景,积累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了一些词汇句型和语言点等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抓住教材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后,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人文教育,营造出潜移默化的人文氛围。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各种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人文探索,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比如利用课堂讲座、英语演讲、小组辩论,戏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形式,或者积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的阅读面及知识面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人文领域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样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为例。在探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提问、课后思考、小组讨论、个人讲座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对战争进行反思,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本质,战争带来的灾难及影响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

人文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突破以往知识测试的框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素质等,使评价方式更显科学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要多采取一些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其他素质进行考评,以改变当前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面,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目的,使学生不再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和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语言学习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卷面评价的方式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课堂活动表现的评价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多种方式评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形成人文思想也有重要的影响。

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讨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人文教育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楼迎宪.《新世纪高职英语Book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劉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

[3]许艳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4]张磊.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5]于黎明.大学外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2] 李烜.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0-93.

上一篇:让青春之花为梦想绽放范文下一篇:人生其实是没有选择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