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

2023-09-15

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云计算的工作原理以及云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广西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发展现状,阐述了云计算对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为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企业信息化

1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步入一个新纪元——云计算时代。云存储、云安全、云模式、云路由……等等一系列与云计算息息相关的技术名词层出不穷,因此,业界对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一种技术,一种模式,一种服务……云计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概念,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云计算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模型,包括云硬件(数据中心)、云平台、云服务三个层次,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计算资源,通过互联网渠道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一系的服务,如:存储服务,应用服务,平台服务等,而用户则通过一些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通过互联网接入,进行相应的身份识别,就可以便捷的享受到相应的应用和服务。因此,云计算不仅仅只是技术的创新,它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云计算在国外发展得相对成熟,到目前为止,Google、微软、亚马逊等较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都参与到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中,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方案并取得了丰厚的商业价值;我国的云计算目前正处在成长期,搜索引擎、网络硬盘、电子邮箱、云安全等云计算服务日渐被广大的用户接受并认可,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积极推进,各级政府,企业,均在加快云计算及其相关服务的建设与运营,搭建政府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云中心、互联网产业园等一系列云计算项目,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服务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2 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广西是地处南部边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因素影响,致使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全国属于欠发达地区。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泛北部湾型经济合作战略逐步推进,广西已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广西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据官方介绍,在2010年,广西实现工业增加值2702.4亿元,比2005年增加2596.3亿元,年增长21.1%;中小企业户数(含工商个体户)128.7万户,比2005年增加30.6万户,平均每年增加6.1万户;创新型企业中56%是中小企业,自治区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70%是中小企业,在广西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中70%由中小企业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广西,中小企业数量日益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为繁荣广西,推进工业化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西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现有的信息化模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几年,广西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但我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初级阶段,普遍规模较小,人才、资金紧缺,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创新意识淡薄,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需要逐步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IT企业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保障平台,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技术帮助。

3 云计算对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为广西的信息技术领域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难题,它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快捷通道和重要趋势。

3.1 改变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 传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一般主要包括自主开发模式,联合开发模式、外包开发模式、整体引进等模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求有选择的进行搭建。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使用云计算技术以后,一切的技术,硬件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进行提供,所有的数据计算,存储,维护等都存在虚拟的云端,企业只需要花少量的资金来进行有选择性的租赁相关的服务,从而使用较低的成本把日常的工作应用都搬到云环境中去执行。

3.2 减少信息化资金投入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将大大减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只须采用租赁而非购买的方式,而且投入资金不需一次到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由云技术服务商进行软件的开发,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应用服务,企业不需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软件开发,而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均由云技术服务商来进行解决;同时,由于不存在硬件和软件的维护问题,所以后期的管理,维护,更新等一系列延续性费用均可以省掉。

3.3 降低信息化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的投资一般都具有规模小,周期短,回报快的特点,因此,相对一些需要大量投入,而结果未知的投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持谨慎态度,云计算的出现则有效的降低了这一问题中的风险。使用云计算技术之后,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均由云计算服务商来提供,这些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各级服务商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而又灵活的产品线,完全可以适应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避免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走弯路、失败等一系列风险。

3.4 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云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日常的办公更加简单和方便,用户的终端可以不用装操作系统和存储设备,所有的工作数据都存放在计算云里,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登录到计算云中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即使是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也可以实现,这样对时间、地点没有要求的工作方式更加的灵活,方便,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对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大有帮助。

3.5 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云计算产业链的各项服务不仅仅只提供给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也一样,因此,通过云计算,中小企业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同行业中的有利资源,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起点较高,所处的环境对于企业本身整合资源,降低投入,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多方面提供很多的便利和帮助,从而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云计算是一场IT的变革,也是一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更是推动社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变革,它将信息产业变成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将IT基本设施变成如用水用电一样按需使用和付费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将软件产业变成高速运转流通的高效产业,它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简化了企业的IT管理,有效的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全面提高了企业整体信息水平,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它的到来将为广西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为繁荣广西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周洪波.云计算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任冬炎.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云计算在广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04LX644)。

作者简介:任冬炎(1982-),女,湖北随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管理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首先给出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剖析了云计算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优势的作用,然后分析了赣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赣州中小企业在从传统信息系统向云计算服务环境过度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赣州;云计算;中小企业

一、引言

自2007年“云计算”概念被退出来以后,各大IT企业都纷纷投入其中,力图尽早占领云计算这个制高点。当然,轰轰烈烈的云计算中心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重投资轻管理,贪大求全,重硬件轻软件应用等问题。所以在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谨慎前进,且不可成了当地官员炫耀炒作的资本而失去其原本的功能。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赣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措施。但在传统信息化建设升级过程中,如何利用新的信息化技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将以云计算为例进行探讨。

二、 云计算概述

所谓“云计算“就是通过”资源池“提供用户不用的应用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连接到云计算中心,按需索取,按量收费,类似使用自来水一样方便,省去了企业传统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环境的搭建,降低了运营和维护成本。在公有云中,提供云服务的是第三方云服务企业,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用户都可以按照其流程进行接入享受其服务,同时也可在其服务平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定制服务。相对于公有云,私有云是面向特点企业服务的,通常是特大中型企业为了保护期数据的隐私而自建的信息服务中心,因而需要很大的投入。

三、 赣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赣州中小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结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引入ERP、CAD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服务。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讨论如下:

(一)中小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比较淡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考虑,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中融资困难,资金短缺造成企业不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效较慢信息化建设中去。

(二)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但发展速度较快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硬件产品的采购中占市场份额的70%左右,但其忽略了软件产品的使用,比如在产品的信息安全、存储速度、网络类产品的需求方面不足,这其实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少企业也不断加快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主动对信息化环境进行改造,尝试和相关的信息服务厂商进行合作的等。

(三)信息系统和实际需求脱节,信息孤岛存在

企业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沟通不足,在企业需求不明或流程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开发出的产品不能适应当前业务的需求,在以后的过程将不断修改和完善其系统,这导致了企业资金和效率的浪费。同时,部门间的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不能互相兼容,导致信息不能共享,数据冗余,流程脱节,出现信息孤岛。

(四)信息化发展环境仍不完善,公共设施及服务还不到位,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政府对公共信息基础服务的提供还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比如云计算中,网络的速度直接决定云计算中心的对企业的服务效率,所以稳定高效的传输网络对企业业务正常运营至关重要。

四、云计算环境下构建赣州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

(一) 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在云计算的三种服务中,基础架构即服务(Iass)就是企业租用云计算中心的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平台即服务(Pass)就是云计算中心面向用户设计和开发软件的平台,然后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软件即服务(Saas)就是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在云平台上开发其应用软件,实现软件的外包。

构建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将其信息化模块分为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销售系统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信息化管理,通过不同企业的需求将其模块运行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上。其中云计算服务平台上运行或者开发的应用程序,可分为企业内部项目和企业通用项目,企业通用项目是服务于相同或相近中小企业的通用程序模块,一次开发,多次使用,而企业内部项目则是根据企业不同需求而为其量身打造的程序模块,具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

(二)云计算环境下实现赣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策略

针对云计算特点和主要功能,以及考虑到中小企业中不同需求层次和信息化的水平,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策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能重视企业信息化升级过程中的误区。

1.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业务流程,认真做好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分析。在充分掌握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的情况下,总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项目实施步骤和相关流程,并不断反馈调整后的到满意结果。

2.根据不同业务流程模块,具体分析其是通用的事物管理项目还是专属业务核心项目。对于通用事务管理项目, 可以直接购买云服务比较成熟的产品软件,而对于企业核心业务项目必须借助云平台来量身打造其服务软件。

3.充分利用云计算的资源优势,为企业节省成本开支,但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互联网接入云计算,充分利用云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保证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速度及安全,积极利用私有云的特性,尽量减少企业自助开发软件的成本和管理维护费用。

4.充分考虑现有信息系统与云计算服务的衔接。在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向云计算服务环境的转变中,企业应合理把握时机,既要让现有信息系统发挥最大效率,又要去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云计算服务环境,并不是为了云计算而引进云计算的。

作者简介:

杨海锋(1979-),男,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信息检索。

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依然十分缓慢。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并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论述了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管理

1 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能否与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核心,对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科学管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已日益明显,众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对进货、销售、库存业务、资金、决策等进行管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而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明智的选择。企业经营决策中依靠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企业会计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这个全球性大趋势的结果,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必然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要会计信息化建设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1.3 会计信息化能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3.1 会计信息化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丰富的会计信息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的产、供、销、物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可以借助于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协同工作,从而提供更为丰富的多元化信息。由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可以瞬间生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使得会计信息在提高其开放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实效性。会计信息由定期获得变成不定期甚至“随机”和“随时”获得,信息需求者可以随时查询企业经营、财务状况,预测某一经济业务对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1.3.2 会计信息化降低中小企业决策风险 正确的决策是企业谋求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反馈控制的系统,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实、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会计信息化,关键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递由计算机来做,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平台上的多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提供所需要的财务决策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做到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投资风险,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便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化使决策者及时获得决策所需国内外、企业内外的完备信息成为可能,可以帮助决策者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以正确信息制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

1.4 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中小企业无可避免的参与到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在这种形势下,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并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过低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无法保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不及时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我国中小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会计信息化可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进会计信息化能使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大为加强,增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改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落后的状况。会计信息化可以通过内联网和互联网增进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交流和共享,增强企业内外的沟通,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

会计信息化使中小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成为可能,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这种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通过Internet与客户沟通,企业的开放度增加,可以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有效取得企业经营信息,提升内部经营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2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深,据调查,中型企业由于资金、人力、技术上的优势,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小型企业。不论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都比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各种信息化的方式都为企业熟知,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还仅局限于初步了解,也有不少企业尚未着手新的信息化建设,很多企业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更有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针对性与整体规划性,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不断升级的系统工程来对待。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识薄弱或者目的不明确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成本考虑,普遍认为本企业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要,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即便是已经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民营中小企业,其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仍然认为,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仅仅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

2.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且企业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许多制度形同虚设。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企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必然受到阻碍。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存在问题

2.3.1 按照电算化相关法规中有关规定,要求单位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地保存。但实际执行中很多单位不能坚持定期备份,使得电脑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2.3.2 分工不明确,出现一人兼几职的情况,一些新增工作没有人做,比如档案管理、系统维护工作、凭证审核等,导致凭证的处理缺乏监督,档案收集不全,系统维护形成大家都在维护,大家都不维护的局面。

2.3.3 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的企业忽视了会计岗位之间的监督功能,内控不严,会计数据安全性存在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普及以来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公司内部财务系统,通过篡改输入前或输入后的数据(如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移动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手段侵吞公款的案件屡见不鲜。

2.3.4 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又不完整,有的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企业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也有一些企业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2.4 中小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人员素质跟不上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精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理论的人才来推动。

目前,一方面精通会计专业理论的人员不能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专业理论比较贫乏,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2.5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对手工系统的简单替代 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前并未接触过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系统,因此,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结构不甚了解,不能完全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性能,造成使用的不当或者功能使用的单一化。对于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实现会计信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只是简单代替手工劳动。

2.6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作用 很多中小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是忙于应付如何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提高做账效率。在他们看来,数据的正确处理以及财务报表的及时完成是唯一目的,很少有管理人员会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成本控制、年度预算及管理决策等,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没有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用,其作用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手工记账系统的水平上,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

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

3 中小企业完善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鉴于会计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中小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

3.1 增强民营中小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识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推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其次,加强管理规范,从相应规章制度上协助解决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化。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明确实施的重点目标,带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最后,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信息化革命,可大胆探索,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制定出一些强制性措施,建立起适合与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3.2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化使经济业务可以在远离企业的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过去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现在可以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完成;过去应当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经济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等,并从技术上采取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准确、有效。

3.3 加强会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会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培养他们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否则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3.3.1 树立会计信息化背景,确立新的会计教育理念 信息社会赋予了管理领域最为灵活的颠覆空间。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已越过实务界限,跳出应用领域,正在动摇理论界的经典思想。会计领域与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对接也已度过了障碍期。业界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思考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具体。在此背景下,全新会计观念的确立通常只需要理论界或学术界稍作推动即可。可以预见,当平行登记原理、凭证的收付转分类、账簿的固定格式规范等已被信息化否定的传统理论从教材中消失,而辅助核算理论、账簿逐级汇总规则、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等信息化时代的新生原理被推崇之时,会计教育乃至会计学界将会重新整理现代会计原理,实现会计技术与会计理论的更新,而会计人才培养也将被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系统理论基础之上。

3.3.2 提高相关部门岗位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 会计工作有比较明确的上游数据来源部门与下游信息应用人员,如果提供资料和利用信息的人员对会计信息处理规范不熟悉,那么,会计信息化实务就可能会遇到来自各方的现实阻碍,新的会计工作理念与方法就不能顺利地被经济社会所接受。所以,有必要让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诸如销售、物流、信贷、物价等部门或阶层人员,认识与懂得会计信息化的规则,了解信息系统处理规程,这将既使会计信息系统减少凭证数据衔接方面的障碍,又能通过会计信息化示范来带动各相关领域业务处理的信息化,使信息流在系统理论引导下,在计算机的全面参与中变得通畅和高效。这需要加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各阶层人员的整体素质。

3.3.3 提高高级财务人员的进入门槛 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财务职位的人员,既承担着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任务,又通常兼任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工作。财务主管人员的理念与作风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模式乃至企业管理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对高级财务人员的针对性训练,使其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性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的理念。同时,国家必须注重对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商务经营管理知识,且通晓会计数据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充分重视综合素质,这是信息时代保证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高制胜的关键所在。

3.4 在信息化软件的选择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取得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外购商品化软件。外购商品化软件最大的好处是投入少,能迅速投入使用。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商品化软件往往是针对某一个行业开发的,其行业通用性好,但无法体现单个企业的具体需求。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应该充分了解预选软件,综合比较。

3.5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的变化

3.5.1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将从核算工作中逐渐向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工作转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仍以信息归集、加工为主要工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原始信息通过网络等方式实时进行在线录入,但是这并不等于会计工作可以完全由计算机替代。许多会计工作还是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的。

3.5.2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网络管理职能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在担任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的同时还要兼任系统的维护者。在针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还要担任系统功能设定及设计工作。通过充分考虑企业经济业务与管理活动的需要,来参与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以此来使系统更加完善。同时还要根据成本管理来进行系统的优化工作,并兼顾系统的通用性和专用性。通过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工作的了解及分析来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系统建设完成后,会计人员还要担任系统的维护工作,以保证系统的安全、高效。

3.5.3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重心由信息的归集、核算等工作向管理进行过渡。除会计基本的记录和报告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会计参与管理、辅助决策的职能。一方面,参与管理和辅助决策是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重要性更突出的体现,另一方面,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又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辅助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发挥其职能。

4 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距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国中小会计信息化问题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彻底解决的,这需要政府、软件开发商、中小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资料:

[1]何日胜.《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实施难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第11期.

[2]陈友昆,祁德伟,卢宁.浅谈会计信息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5).

[4]袁凤林.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8(19).

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企业家梦想与企业文化

习近平主席阐述中国梦中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能力与水平的集中折射。而国家实力的较量实质为企业实力较量,这就是“公司的力量”。然而,中国企业因历史原因普遍缺乏两种东西:一是由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性。工业文明是大陆企业大多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过程,所以天然地缺乏由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性。二是传统文化断层。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整个社会缺乏信仰,缺少核心价值观,这就导致中国的企业和员工缺少人文精神。当前国人精神的匮乏如同30年前我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要实现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企业家不但要让全体干部员工有出彩的机会,更要创造让员工出彩的机制,提升员工梦想成真的能力,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这就“企业文化机制”的力量。

这里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

回归企业的本源: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存在。

企业首先是经济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因此企业的价值在于外部:解决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望,同时,获得用于经营未来的成本——利润,这是企业商业逻辑的一面。

企业同时也是由一群有感情的、具有互补技能的人组成一个情感性组织。因此“人文逻辑”必须贯穿全过程,而“人文逻辑”的过程是引领员工凝心聚力,追求敬业、责任、担当与爱,为员工创造幸福!人文逻辑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员工与外部客户。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在企业中相互依存。而忽略了商业逻辑,企业则不能生存,此为基础。忽略了人文关怀与文化建设,则会导致企业家境界封顶,将企业沦为追逐利益的机器,而这样的企业必定难以走远。

两个“幸福”为之“道”。一切经营管理措施与机制等均为两个“幸福”服务,利润是企业经营未来的成本,是实现两个“幸福”的基本手段与前提。

再有: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的能力,企业家也不例外。

而企业家梦想来自企业家精神。来自企业家永远不懈的追求,在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英勇顽强、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梦想”的源头。

我们看不同历史时间浙商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时期的浙商的两板精神与四千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

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浙商的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 企业家精神、梦想与企业存在价值的重叠度的高低,折射着一个企业精神健康程度,以及未来可能达到的历史高度。

我们再看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企业家文化)。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家文化的合理性。尤其是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度过创业的艰难期慢慢成长壮大,与老板的能力是分不开的。随之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会受到企业家的影响,很多规章制度甚至直接出自企业家的想法。在企业初创的艰难期,往往正是这种无畏的披荆斩棘的文化力量让老板带着自己的弟兄们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所以,企业在这样的阶段形成强势的“老板文化”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留下来的员工即使收入不错,也是痛并工作着,因为承受的那种带有强制性的压力太大。在一个“强势老板文化”控制的环境中,员工能学到的要么是顺从,要么也是“强制”,或即使到别的企业去了,可能也只会继续复制那种曾经让他们十分痛苦的“强制”。

那么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由大多数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但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对企业的定位。

企业文化就是团队共识。强调企业文化是“共同”的,只有为企业员工认识并认可、达到共识的文化才是企业文化。

再看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谁,为了谁,将来成为什么。

使命,解决了企业动机问题。来自拉丁语,它的意思是呼唤,就是我是谁,我想对自己说什么?它触及了物实质,向你发出的呼唤,表达了你是谁,想对世界说什么。

愿景:我们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未来的图景是什么?如何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使企业更有前途?它解决是企业定位问题。

价值观:企业要实现自身使命愿景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信仰。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遵循何种准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价值观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价值观解决的是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问题。

回归一下:我们再看企业文化。其

一、不是管理方法,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与逻辑。其

二、不是行为活动,是产生行为活动的根本原因。其

三、不是人际关系,是折射人际关系的处世哲学。其

四、不是工作状态,是这种状态所蕴涵对工作的感情。其

五、不是服务态度,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

那么,企业文化如何为企业发展导航呢?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讲,要使得一个企业建立三个共同体:

第一个我们把它称之为利益共同体。把利益规则确定下来,大家彼此间建立一个共同的利益共同体。这里的“利益规则”,可通过激励机制构建与完善达成,在此不做交流。

第二、通过文化建设,明确未来企业要向何处去,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什么样的事业,形成一个事业共同体。

第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此为一个企业团队建设的三个层次,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 然而,在文化构建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

文化构建的是一个企业德行的修炼,而企业经营是完成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从某角度而言,是提高企业及全体员工“以道驭术”的能力。

我们先使命切入,看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建立。使命的着眼点: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衡量企业负责任的程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为消费者提供合格产品,创造客户价值的能力;

2、保障员工基本权益,如:

提供长久就业机会,提供终身就业能力

构建激励机制,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职业生涯通道

改善工作条件,实现工作丰富化,优化心理环境(人际和谐,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幸福指数,团队凝聚力))。

现在就能感受到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联系了。

其次:愿景,企业家的愿景构建能力是一个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家或老板任务不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而在于看清企业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愿景是发生于

自己内心的最真切的愿望,刻骨铭心的,是一生的期许。是组织所有人深信不疑但现在当前无法立即达到的预期的未来。愿景牵引组织发展,赋予企业崇高的目标,愿景确立了企业的高度。吃着碗里的,看到锅里,想到田里的。这就是战略高度。

再接下来,就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本质为企业的阶段性愿景。是对企业长期性、全局性及关键性问题三个内容的整体构建及实话的方法与策略。对战略规划的要求:三年计划,可操作;五年,战略规划;十年为战略预期。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企业使命与目标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计划。具体为:

1、做什么?

2、谁来做?

3、为什么做?

4、怎么做?

5、在哪儿做?

6、何时做?如果再从时间维度分解时,就到了经营计划层面了。

避免文化与经营两张皮现象,关键还要从制度切入。制度设计必须以文化为前提,才能够让文化深入到制度去。两类核心制度:第一类制度:与员工利益关联的考核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等;第二类制度:与客户紧密关系的营销类。

没有制度流程的保障,文化就虚脱。而制度流程背后就是公司的核心理念、文化、利益分配哲学。因此,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制度梳理是关键的一环。同时,无论文化构建、还是文化实践过程中,各级管理者的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管理者言行都代表了企业文化。

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提升自己:

1、管理者经常关注、要求和控制的方面;

2、管理者分配稀缺资源所遵从的标准;

3、管理者对紧急事件和阻止危机做出的反应;

4、管理者分配报酬所遵从的标准;

5、深思熟虑的榜样行为示范;

6、管理者招募、遴选、提升员工所遵从的标准。

上行下效:员工模仿适应最终实现价值观共享。“上行下效”这个词虽为负面词汇,在此一用,我感觉也可以。

我们最后回归一下,文化的目标:最终实现人与组织协同发展,实现企业生态链及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支撑。

制度管理在企业而言,相当于企业的法律,必须执行。重点解决了利益协同、个体与企业团队目标协同问题。文化建设更多是通过多渠道实现企业、企业家、管理者与各级干部员工的心灵的碰撞、沟通与协同。文化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企”的过程。在此给我们亲爱朋友企业家、校友及同学企业家提出 一点持续提升的建议:

1、 用战略学家眼光高瞻远瞩把握历史机遇,提高我们预演未来的能力。

2、用管理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团队管理,提高我们机制构建能力;

3、用心理学家的眼光走进员工的心灵世界,实现人性化管理,提升我们“以人为本”的能力;

4、从哲学家的眼光化解企业矛盾与困难,提升我们认知事物本质,把控规律的能力。

5、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效益与利润最大化,正确看待企业利润问题。

尊重人性,尊重社会规律、自然规律!

企业的最高境界与大家分享:对人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知识和价值观的管理。最终达成三个目标:

1、缩短价值差距

2、整合价值冲突

3、 求解价值两难 咱们重新回归到习主席的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换言之,老板的梦归根到底要转化为全体企业干部员工的梦,才能实现企业团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最终实现,客户幸福与员工幸福,这两个核心利益相关方幸福了,那么“老板”就一定更幸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小企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保证了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转,从而为煤矿企业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应当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平稳、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部分国内企业开始积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矿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当前,煤矿企业中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依旧较为落后,其中许多企业仍然沿用原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1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提高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煤矿企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其需要管理的人员数量较多,当前现有的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落后且管理方法单一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为其他事故埋下相应的隐患,对煤矿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例如,企业的人事变动信息无法及时告知每一位基层生产负责人。因此要求新型煤矿企业,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定岗定责,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1.2降低煤礦企业的成本支出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管理、优化组合,进而发挥其最大效用。煤矿企业运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降低其成本支出,这是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便捷、准确。譬如,之前如果决策层准备公布一份关于煤矿目前情况的资料,就需要先将这部分信息复制出来交给管理层,然后逐层下传,最后到达具体操作人员手中。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需要在打印费上花费更多的成本,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直接将员工信息发布到企业相关的网页中,方便企业员工随时进行查阅。因此,煤矿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培训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还可以节省租场地等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的输出。

1.3规范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

加强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保障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例如,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网站,“一站式”完成企业任免信息公告、晋升信息公告及招聘信息公告的工作流程。此外,在煤矿企业中应加大推行“无纸化”的办公模式,加快人事消息的传递效率,避免重复工作流程。

1.4充分发挥员工优势

煤矿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加深对于企业员工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对员工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加深管理人员对员工特长的了解,并将员工个人优势记录下来,然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整理的信息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

2新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2.1信息化管理配置不到位

我国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追求性价比,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过程中,选择功能较为强大的管理软件,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其选择的管理软件对企业本身并不合适。有些煤矿企业所购买的管理软件的功能过于强大,因此,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将原有的管理体系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成适合管理软件的管理体系。少部分煤矿企业不具备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盲目购买市面流行的管理软件,不仅无法设立相应的数据库,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

2.2企业高层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依旧将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忽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即耗费时间,又增加成本,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煤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仍旧是将生产视作企业核心的,也是唯一的工作重心,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2.3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都较为艰苦,体力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大中型煤矿企业的人员招聘中更为突出,对煤矿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复杂,人员众多,经费开支困难,无法于短期内完成二次招聘,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

3完善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选择适宜的人事管理软件

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防止由于管理软件不合理而造成企业发展受到阻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煤矿企业使用的软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与软件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争取高层的理解和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企业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从而保证数据的全面、完整、准确、及时。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要在充分回顾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业务流程到信息软件操作都要进行全面改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必须争取到高层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人力、时间、领导决策等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否则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很难实现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应积极争取领导决策层的参与,从而让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便捷、准确。

3.3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煤矿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转变其自身的传统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制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完善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对人才的引进应加大力度,慢慢平衡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有计划招聘信息建设专业的大学生,定额招聘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及法律等专业的大学生,引进高级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专业结构互补的人才队伍。

3.4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小组

企业应组建一支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小组,其小组人员应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开发商等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企业领导、操作使用人员、各个层面的业务骨干和企业计算机专业人员。人才资源管理信息化小组应由参与建设的最高级领导进行管理,对于领导者的能力应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擅长信息化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利用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软件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使得企业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洪成.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02):23.

[2]郭波.煤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5):16.

[3]张元元.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8):259-260.

上一篇:现代农业科技下一篇:农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