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范文

2023-09-15

特殊教育学范文第1篇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培训工程,政策层面的机制创新、师资培育的渠道创新、教学资源的内涵创新,都是推动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的现状基础上,多维度、深层次提炼其内因,进而提出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办好特殊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均特列专项章节规划发展特殊教育,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内因及路径抉择的研究,是进一步完善当前湖南省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存因与机制体制——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内因的审视

(一)宏观引领——师资培训需要有序管理

当下,国内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归属分为两支。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组织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类同于普通学校的基础学科学习;残联主要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听力和智力的康复训练,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以相关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为龙头,在全省有重点、分批次地着力搭建特殊教育培训基地,不断夯实和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水平,完善长期固定的培训计划,以保持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中观融合——师资培训需要多元支持

培训的经费短缺是制约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湖南省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持续得到了财政的支持,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师资培训的缺口短期内仍然存在。虽然可以按照教师的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但是因为工作量与经费投入等因素的顾虑,培训编班以大班为主,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互动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微观发展——师资培训需要“双材”并举

一是人材。受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史发展的客观影响,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的师资,来源比较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22.7%的受访者表示,少数的培训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陈旧等缺陷。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使得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

二是教材。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构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缺乏来源于实践反馈的上层设计的系列教材,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教学研究的成果倾向于形式化、标题化,实际成果与教学一线的课堂指导、实训实操技能提升脱节。有14.15%的受访者表示,培训教师或专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培训内容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距离。

二、创新与突破——适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路径抉择

(一)观念更新,教康结合适应特殊教育新形势

特殊教育是涵括教育培养、医疗康复训练、社会用人机制体制的系统工程。教康结合的“康”,重在“医治”和“康复”。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残疾患儿身心疾病进行專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医学康复手段,减轻并逐步消除残疾患儿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其正常的身心功能,不断促进人体各方面技能的全面发展。21世纪以来,欧美特殊教育开始将医教结合的方式用于对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逐步普及到群体教育范畴。在我国,医教结合的教育康复课程也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康结合趋势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创新:一是培训目标。要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要掌握必要的听障、自闭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技能;要能独立快速地完成对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和实施教育康复计划。二是培训内容。要以生理和病理学理论为主要基础,加大听觉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三大板块的培训内容比例;要持续巩固语言、认知、学科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康复技能培训。三是培训形式。要针对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特征,科学设计理论学习、技能操作、案例分析、临床实践、经验交流、总结提升等有效环节。

(二)政府主导,先行先试构建师资培训网格体系

一是加强基地梯队建设。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培训全省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加强市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强化师训职能,确保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培训任务的完成。加强龙头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积极推进以片区教师培训学校为基础,加强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机构的整合,构建研训一体、相对稳定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基地引领+高校带动+地区培训机构辐射+行业企业参与”的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培训检测评估制度。建立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特点的检测与评估制度,明确特殊教育学校所在的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责任,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制定强制措施,要求特殊教育学校选派教师参与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在教学和培训的时间协调上给予制度平衡。以一定时间段内参培教师和参培学校的教学质量、竞赛水平和科研成绩作为培训实效的主要衡量标准。要通过制度积极促进培训团队建设,将课堂质量检测和团队培训实效检测结合评价。强化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把教师职后培训作为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提升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内部挖掘、整合优势,逐步建立完善起现代的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形成整体教育培训优势,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三是提升龙头特殊教育院校引领作用。形成中心突出、多点开花、全面联系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合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全省龙头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高校特殊教育王牌专业的作用,把龙头学校、王牌专业办成全省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校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其次,以各地区特殊教育龙头学校为辐射点,在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资源传输、技术传输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区教师进修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习中心教研室和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面向本地区开展分层培训、分步培训,重点倾向于偏远地区,使得师资培训能够常规化、普及化,解决各地师资培训数量少、分布散、不同步、不均衡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强化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1+55”特殊教育联盟的凝聚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尽快出台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具体实施办法,促进特殊教育教育联合体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为重,三管齐下加强培训主导新内涵

人才——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管理——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障。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进一步推进教師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课程——课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形式和门类应该注重多元化、时效性与实效性。形式上,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端正认识,激发兴趣,注重互动启发,合作研讨,深入反思。要通过知识拓展,把课堂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起来;要通过项目建设,把培训学习和学以致用联系起来。门类上,要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应坚持特殊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和国内外最新的康复理念相结合,尽可能开设新的前沿课程,使教师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应鼓励优秀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本土教材,或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开发,更应该建立培训教师定期定点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实践的对口帮扶制度。培训机构或学校应加大制度倾斜,将教材开发建设与师资待遇紧密挂钩,将校本教材的实践使用效果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 29613660-10.html,2017-10-28.

[2]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孟万金.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特殊教育研究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4]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通讯作者:李晖)

特殊教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人群;特殊教育;基本原则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这些人有健康的,同时在我们的周边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盲、聋、哑等等,这些我们归纳为特殊人群,在特殊人群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者应当如何对特殊人群进行特殊教育呢?

一、要秉承特殊人群特殊对待的基本原则

在从事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清楚,他们是怎样的特殊人群,我们应当怎样去对他们进行教导,我们希望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特殊人群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进行过具体接触,很多人甚至看不起那些聋哑人、盲人,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周边人员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些特殊的人。

在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我们要满足特殊人群的生存欲望,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让他们知道自己同样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同样能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其他人员对特殊人群的不理解,我们应当深入到周边群众中,让群众对这些特殊人员加深理解,让他们理解这些特殊的存在,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积极与特殊人群的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特殊人员的行为变化,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让特殊人员感觉到他们存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特殊人员开展教育工作。

二、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充满爱心的对待

特殊人群因为他们的特殊存在,需要我们的理解,他们希望被健康人所接受,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真心去奉献,要在工作中充满爱心,让特殊人员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世间的美好。

爱心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点,由于特殊人员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同,他们需要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爱心教育,我们要把爱倾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感动那些特殊的人,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动他们周边的人。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不仅要对特殊人员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导,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祛除生活中的自卑心理,然后他们觉得与其他人一样有用,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同样也能做成,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我们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我们要教导特殊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抚平他们的心理伤痛,我们要用爱心去倾注、用爱去感化、用爱去理解。

三、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当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为什么去体验这种特殊性呢?这种体验是我们未来从事特殊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要勇于尝试这种特殊性,我们要在尝试的过程中理解特殊人群经历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只有加深了这种体验,我们才能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进行各种尝试,引领特殊人群走出生活的困惑。我们可以尝试盲人,将眼睛蒙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聋哑人,不能言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智障,什么都不清楚,我们能做什么?只有做了各种尝试,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特殊人群的艰辛,才能去探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去设计、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更好地帮助这些特殊的人。

四、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将特殊学员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我们要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尊重特殊人群,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激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这个世界,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有用的人才。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特殊人员的亮点,及时把握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根据他们的情况设计他们应该拥有的未来。每个特殊学员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着他们所在的家庭,在我们的教育過程中,我们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我们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与他们家人的沟通,我们要将他们的亮点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来。

在特殊人群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针对特殊人群的不同特点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努力发现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努力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走出困惑,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谢敬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特殊教育事业的春天[J].现代特殊教育,2009(1).

?誗编辑 温雪莲

特殊教育学范文第3篇

摘 要: 探索和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原则、宗旨、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纳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相融合,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评价,最终引导残疾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 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标准》主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由于标准规定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这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标准评测人群之外,不能享受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会,享有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则残疾人体育教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以绝对性评价标准、个体化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全纳性评价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区别,最终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充分关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集体与需求,强调参与、拒绝排斥,只有这种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才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谢九英.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春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从全纳教育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8.

特殊教育学范文第4篇

在当今中国,互联网教育仿佛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各路人马纷纷杀入这个战场,使出浑身解数参与角逐,欲在广阔的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最高管理层的教育部,却不动声色、稳扎稳打、悄悄布局,一场用互联网改造传统教育的大幕正在有序拉开。梳理管理层在教育信息化上所指引的方向、倡导的理念、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对互联网教育感兴趣的企业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脉络和走向,为拿到参加这场盛宴的入场券赢得先机。 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纲要》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改组了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

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1600所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

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本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督促检查,实施年度考核。各级政府要统筹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尽快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支持、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并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 2012年5月16日国家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小组。

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通过新的机制吸引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来,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这么伟大的事情,仅仅依靠教育界内部力量去干是干不成的”。

 2012年9月5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

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 刘延东同志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双重革命”和“三个转变”,即:“信

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下发

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将通过相关经费渠道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保证学校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经常性支出”。

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明确教育资源

建设的投入机制为“基础性公益资源靠政策、优质资源靠市场”、“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财政按生均经费投入、学校按使用支付、师生校园内免费使用”。2013年4月2日教育部下达了各省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年度任务指导性指标和指令性指标。

 2013年4月10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印发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

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32个试点地区,明确“在试点地区推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连片应用,实现“资源班班通”和“空间人人通”,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网络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 2013年7月1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印发了“2013年数字校园优秀解决方案”

征集通知,全国38家企业申报的56个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宽带中国”战略的重要实施内容。  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2013年8月19日教育部下发文件,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和月度视频调度会制度。  2013年9月2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下发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

务平台教育资源审查办法(暂行)》,明确了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审查原则、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

 2013年9月23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印发了《2013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工

作的通知》,2014年1月15日公布了2013优质资源汇聚工作资质审核首批通过名单,共有25家企业入选。

 2013年9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公告,决定开展2013年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

集活动,活动设计了展示、征集、汇聚、共建、捐赠等五种机制。“展示”是指把资源提供者的资源信息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宣传出去,让使用者看到,并到资源提供者的网上去使用。“征集”是指资源提供者同意(通过协议方式实现)把自己的资源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免费提供给使用者使用,平台按开发费的一定比例支付资源提供者年度使用费。“汇聚”是指资源提供者自愿通过国家平台为资源使用者提供定价服务。“共建”是指平台利用财政投入支持资源开发者开发那些以市场机制不能获得的公益性资源或示范性资源。“捐赠”是资源提供者自愿的捐献并使使用者能够免费获得。

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 2013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学习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决定署名文章“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扩展了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信息技术的深度广泛应用,将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发出通知,将信息技术在教育

教学中的应用列入“国家信息惠民工程”中。

 2014年1月21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

觉在中央电教馆中层干部务虚会上指出:“要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国最具权威的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和导航网站,以及中国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 2014年1月23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印发了“关于专题教育社区建设项目立项

的通知”,全国有120个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方案入选。

 2014年3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集中展示”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

式亮相,全国有20个地区、34个机构、36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入选展示。  2014年3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

“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完成150万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万名以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 2014年3月14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印发了《2014年教育资源开发、 应用和

服务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14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覆盖9500所学校、42万名教师、640万名学生。要开展资源企业资质审查、资源评审、用户应用评价,建立资源企业和资源内容认证制度,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年度推荐和典藏制度。

 2014年4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宣布

要在全国大规模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项工作将覆盖全国50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200万个网络教室,最终评选出2万名全国数字教育名师。(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供稿)

特殊教育学范文第5篇

杜林乡代起营小学:王培峰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这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

新的教学要求下我们的课堂已开使“生本”。学习生本课堂后我的感触如下: 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的感触是,知识不是通过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而得到,而是学生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一定情境下通过导学,动作方法的展示,开展个人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最后,全体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所学动作的正确的最佳的学习方法。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出现了很多的不足:

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生本教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语言的随意性比较大,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有些话比较罗嗦,而且,教学中,认为是比较重点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在叙述完后,我再重复一遍,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讲解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讲究策略,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接受那些意料之外但却言之有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我不能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的时候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

四、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当有的小组再举出反例,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

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急于呈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把握的好,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追求教学本身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

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推向前台,以

学生为本位,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教师在教学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整个过程都关注学生,贴近学生,充

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才得以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一道参与、感动和快乐,

上一篇:污水处理工程下一篇: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