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师范文

2023-09-15

特殊教育教师范文第1篇

一、学习目的

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自身素质。

二、学习时间

2014年1月10日——2015年2月25日

三、学习对象

蛟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师。

四、学习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学习

1、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北师大讲话精神(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2、《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第

三、

四、五课时)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六课时)

4、《师德师风六条禁令》(第七课时)

5、师德先进典型事迹(第八课时)

6、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第

九、

十、十

一、十

二、十

三、十

四、

十五课时)

7、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康复与训练使用手册(第十六——二十课时)

(二)业务学习

1、语、数教师通读本年段(两个年级)教材,熟悉下一个的教学内容。(第二十一课时)

2、信息技术教师通读所有年级教材,设计下学期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第二十一课时)

3、音乐教师通读所教年级教材,练习熟练弹奏教材曲目,选择适合特殊学生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康复治疗。(第二十一课时)

4、其他专科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学习并选择教学内容。(第二十一课时)

5、掌握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方式,新学期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书。(第二十二课时)

(三)学习要求

1、每位教师在假期坚持学习相关理论和业务知识,并完成5000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大概每天抄写学习笔记一页)。

2、撰写一篇学习体会

3、开学后,学校要对以上学习内容进行检查评比,将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五、交流与评价

开学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交教师学习笔记、学习体会,学校组织进行评比,展示成果交流活动并予以奖励,将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

特殊教育教师范文第2篇

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书香芬芳校园,阅读点亮人生最是书香能致远穿行书页,使青春增色!

品味经典,为人生奠基!爱读书读好书 多读,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2、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读,就是共同生活,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密码。

3、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使生命历程更久远。书是我们一生最好的朋友。

4、让校园成为师生心仪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在活动的舞台上生长;让每一节课充满情趣、智慧和诗意;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善良的童心;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精神的贵族。

5、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就首先把我们的学校办成这样的学校吧;你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就先成为这样的教师吧。

6、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8、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9、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0、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1、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

12、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的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

1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14、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哈罗德。泰勒

15、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叶澜

校园分区类

校园标语: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

家长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

脚踏实地山让路 持之以恒海可移;

不敢高声语,恐惊苦读人;

走进教室踌躇满志 走出教室意气风发;

微机室标语:

试着拖动你们的鼠标,它能带给你无穷的奥妙;

小朋友们,请注意你们面前的机器,它现在的身份是客座教师;

用鼠标激活人生的图标;

电教室标语:

网络连接世界 信息沟通心灵;

点击兴趣 激活智慧 连通世界 点击未;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生逢其时,让我们携手进入e时代;

会议室标语:

沟通从心开始;

荣誉室标语:过去的过去了,让我们向未来进取;

运动场上标语:感谢您为我呐喊助威;

音乐室标语:用美妙的音符,编出灿烂的人生乐章;

物理实验室标语:真知从怀疑开始;

自然实验室标语:我们都有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大脑;

阅览室标语:读书是您第一爱好吗?沉思出智慧;

生物园标语:爱生机万物,使万物生机;

劳作室标语:劳作与智慧是取得成功的两把钥匙;

舞蹈室标语:跟上时代的节奏,演绎未来的韵律;

一、街面、校门适用

1、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3、大力推进科教兴镇(市)战略,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素质!

4、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

5、重教兴学 国运兴昌!

6、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教育!

7、社会发展 教育先行 教育振兴 全民有责!

8、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9、教育改变命运 智慧引领辉煌!

10、大力营造发展教育的社会氛围!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大发展!

1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13、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4、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5、全民兴教,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16、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17、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创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18、举全市之力,创教育强市!

19、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20、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2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2、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城区创建

23、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2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5、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26、发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镇

27、发挥成校教育服务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8、发展终身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29、终身教育是一件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业

30、国家具有学习力,才有竞争力;民族具有学习力,才有生命力。

31、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

32、终身教育是社会创新和进步的永久动力,终身学习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33、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教育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34、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坚持以人为本,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文化适用

1、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教学过程即学生的发展过程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5、教育就是服务,是学生的服务

6、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一份精神,一份事业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8、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9、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发展决定于他在业余时间专心于何事

10、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11、学问愈深,未知愈重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3、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14、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15、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16、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17、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18、工作激发学习,学习创造佳绩

19、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20、人生有限,学习无限

21、终身学习,塑造美好未来

22、学习是素质的修炼,读书是知识的积累

23、知识是进步的殿堂,互动学习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24、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技能是谋生的基础

25、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6、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学习充实人生

27、工作是生活核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立身之源。

一。教学楼适应·

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 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韩婴

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淮南子·说林训》)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白居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特殊教育教师范文第3篇

摘要: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发展史上,教师继续教育也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教师继续教育的缘起,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等,无疑会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电化教学

一、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一词各国虽有不同,但其基本涵义却形成了共识,这就是指对已获得一定的学历教育,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所进行的各种各样教育活动,以便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更新和补充知识,提高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需要的适应能力。

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是继续教育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参加工作以后对知识的一种补充、更新。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有益于教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一种继续教育。

再从继续教育当时提出的历史背景来看,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指教师在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认识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提高。

二、教师对继续教育应持有的态度

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把继续教育既作为一种权利,也视为一种义务。深层的理解是:对于社会要求的继续教育,不能仅依靠个人的好恶接受或者拒绝。对于教师个体有兴趣的知识,教师当然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教育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相关法规的学习,教师个体也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因为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专业知识的要求,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从教师的好恶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继续教育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义务。

三、教师继续教育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执教学科的知识

执教学科方面也可以说是专业方面。教师在这方面进行继续教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而教师要得心应手地处理好,或者说要组织好教学,自身必须领先一步,先用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再学习,不断地进修。

第二,与此相关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在更新,旧的学科被新的知识所取代,这样教师就有了改教新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师进修机构需要组织教师为执教新知识而进行学习。

第三,有些教师度假后,重新开始执教前,需要为适应原来的教学工作而进行重新学习。同时有些教师为获得新的执教资格,如基础学校教师打算进入中等学校教书等,这也需要通过进修来获得这种新的资格。而在这方面教师进修的内容是根据上述各种进修需要安排的。它们包括补充性的新的科学知识、新学科和学校当前的实际教学课程内容以及教师要获得某种资格必须具备的学科教学能力。

(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方面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使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包括新的教学理论思想,以便更好地胜任学校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这方面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应是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教学论和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些领域中的新进展、新研究成果。教师通过学习而具备推广某种教学方法和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实验的能力,进而推动学校教育革命。同样,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和教育方面紧密相关的心理知识,更是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师教学的心理也是十分必要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可见,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仅有学科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原因,而师范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特征就在于它强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三)相关、相邻学科的知识

作为教师,必须有这样的一种理念:知识从它本源上来讲是一体的。这一点,可以从越来越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来加以证明。此外,在实践层面上,一个管理者具备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的理解越精细,他所做出的决策越系统、越科学,而不是顾此失彼。作为教师,一是要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另外还要有实践的能力,给学生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的人材。

(四)新技术、电化教学的运用

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这个世界,从人类的出现到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经历了太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的变化在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景象。我们所要掌握的东西也必然越来越多。作为教师来讲,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仅靠理念上的更新是不够的,在教学的工具、手段上也必须加以更新。从技术层面上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范围、效率,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术。

四、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自学

作为个体来说,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主要看其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欲望,也就是其主观能动性的大小。教师的继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对客观世界知之更多,这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师的自我教育应被视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当局和教育研究及文献中心应该通过提供指导、必要的文件和文献、阅览室等,并使教师有必要的时间,以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的在职培训。

(二)听课

听课是实践层面上的再学习,再教育。通过听课,就会比较出自己在知识体系、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努力程度、教育理念和别人的差异,发现不足,做出改进。除此之外,也可以发现别人上课中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避免。所以,听课是继续教育的实践层面上的最佳方式。

听课这一继续教育方式在美国也比较流行。新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观察老教师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等,从而学到处理教学和教育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尽快地适应教学,提高教学能力。这种在工作中培训的方式对新任教师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由于这种方式在校内进行,教师又不离开工作岗位,而是在工作中就能得到培训和提高,因而深受学校管理者的欢迎,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而且开支也最少”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

(三)教研

教研是教师在任职学校结合教学工作边教边学。学校和教研室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鼓励制定自学规划,不断提高文化业务水平。这是在职教师最基本、最经常、最普遍的进修提高方式。

如果说,听课是从微观上做以对比,发现别人及自己的不足,那么教研则是从宏观的层面上对课程的体系加以把握。教研的内容,可以是任教的学

段的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计划;也可以是把任教的学段的学科知识加以扩充,研讨它与下一个学段以及上一个学段的联系,把教育教学真正地落实到为教育做贡献的境界中来,而不仅仅是为功利而努力。当然,集体的教研也可以是针对章节、针对某一课、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讨论,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讨论。因此,可以说,教研是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四)报告

作为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做法:邀请在教育管理或教学方面很有成就的教育家、一线教师来做报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尤其是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经历过更多的事件,见过更多的案例,他们的视角比我们的更大,也就更容易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聆听他们的报告,无疑会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从而加速我们的成熟与成功。

(五)留职带薪深造

教师的离职进修一般是短期的。在中国,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各级教师培训中心及师范院校,经常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或研讨班。各学科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按工作需要和个人条件参加短期培训,离职进修,其学习期间的工作任务由其他教师分担,进修期满回原岗位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时学校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选派教师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新的学科教学带头人,提高其学历层次,送少数教师到高等学校参加教师进修班或专门进修部分课程,进行较长时间的离职进修。教师的离职进修除有益于个人的提升之外,更多的是会推动教育的发展。

五、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应提供的支持

(一)从体制上给予保证

在职进修制度化是很有必要的。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第69号建议指出:继续教育应该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应定期地安排各类教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程序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灵活,适合教师的个人需求和各个地方的特点,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扩展。修订一些规则、条例和法规,以突出在职培训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效果,重视继续教育在组织机构方面的进展,并为所有教育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权利提供法律保证。

除此之外,教师的继续教育最好和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相结合,以此来激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

在英国,教师的在职进修与他们日后的晋级和加薪是相互挂钩的。英国中小学晋级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与新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后,可望较快晋级;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通过进修获得高级证书或学位后,可望晋级和被聘为教研组长或青年教师的导师等职,而晋级又意味着加薪,加薪又刺激在职进修。

(二)从时间上给予保证

英国政府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如进修机构尽量把活动安排在非教学时间内进行,在冲突时,学校要设法解决代课问题,甚至由校长自己去代课。教师中心和所在学校常为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信息资源方面的服务。

但在中国,情况却大有不同,教师的继续教育从时间上是不能保证的,尤其是在高中,由于很多高中不按照国家规定的开学时间开学,而是把开学时间提得很早,结果导致本来安排在假期中的教师的继续教育从时间上不能得到保证。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本来应该属于教师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给剥夺掉。再者,由于中国师资紧缺的缘故,有些教师若选择继续教育,随之就会出现班级无人代课的问题,因而,为学生考虑,教师也只能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

所以,作为教育的行政部门,以法规的形式保证教师的继续教育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没有行政部门的参与,教师的继续教育从时间上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这样长此以往,对教师的各种水平都要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从财力上给予保证

在德国,教师工资待遇高,教师继续教育用不着过多地考虑待遇问题。德国教师目前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国际比较中处于领先的位置。战后德国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作为国家公务员,教师首先受宪法的保护,领取国家工资,不受解聘的威胁,享有职业安全保障。赋予教师国家公务员身份同时亦给教师职业与其他国家公职部门进行比较提供了基础,这有利于保证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

德国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由联邦《薪金法》统一规定,它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学校种类、职务种类以及工龄来确定的。基本工资每2年升级一次,工作28年后达到最高工资级别。除基本工资之外,德国教师一般还享受地区津贴、子女津贴、假日津贴、年终奖、矫正课/特殊教育津贴、职务和官职津贴。但在英国教师的工资制度中,专门设有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的津贴,在同等条件下,参加并完成一年制长期课程学习的教师,其工资可比同行高4%-5%。这些措施都刺激了教师参加在职进修的积极性,是相当有效的。英国中小学教师参加进修的热情很高,参加进修的要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不但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要为教师继续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均衡,使我国的国民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升。

责任编辑 郭延彬

特殊教育教师范文第4篇

【摘要】分析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根据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要求,构建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实践教学的运作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特殊教育;实践教学;构建;实施

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的实际需要。

一、特殊教育專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高等院校重视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信息获取、观察分析、实验研究、技术操作、表达沟通、交往合作及职业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木科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强调行动的技能和能力,包括信息技能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二、特殊教育专业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既要求按照系统的理论体系组织教学,又必须以全新的思路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争取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社会适应性。

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子系统,通过校内外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培养,达到特殊教育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

1、基础实践

军事与体育训练、计算机应用训练及外语应用训练是大学生通识性实践教学的一般要求。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子系统是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教学、专业实验教学、专业见习与实习等主要内容及形式。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特殊教育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或康复训练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师范生的基木业务技能。

(2)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即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自文、手语)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IEP制定与操作)进行的训练。通过专业实训、模拟教学、案例追踪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木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技术。

(3)专业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木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在特殊教育实验室建设方面各有特色,在满足基木教学需求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实验及科研方向。

(4)专业见习与实习。见习与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级、随班就读及资源教室)及残联、民政局等相关管理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3、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子系统主要由社会调研与实践、课外活动及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与保障机制

1、切实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践课程时间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合作能力;而且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特殊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按照同样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安排的余地非常小,十分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必须以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作为前提条件。首先,在编制课程时应尽可能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增加特殊学校教学模拟、特殊教育实务与社会实践、专业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课的课时,并加强课程管理;其次,应该实行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及多样化考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实践教学环节落在实处,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

2、大力加强实践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实现开放共享

特殊教育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改革中各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的实践、实验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己建立实验室、临床学校或训练机构;另外要适当安排学生到普通中小学见习,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现有的基础上建设起具有不断创新、发展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是一项与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体制改革、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课程建设等大政方针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为建设一支起点高、发展趋势好、能满足不断改革实践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特殊教育专家与教师,定期开设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近几年,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的运作与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有待加强。要切实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特殊教育专业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提出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本研究基于某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施与改革工作,总结实际经验,希望为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 郑春龙, 邵红艳.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4).

[2] 吴 波. “五练一熟”模式的方法论初探[J]. 绥化学院学报, 1993(4).

[3] 潘 一. 关于五年制特师课程建设走向的探讨[F]. 中国特殊教育, 2005(3).

特殊教育教师范文第5篇

【摘要】教师的专业阅读,深刻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阅读现状,对于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早期阅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在阅读行为方面,当前大部分教师专业阅读时间偏少,专业书籍拥有量少且阅读量低;教师专业阅读以心理学类和教育学类为主,更青睐科普读物。在阅读态度方面,新入职教师专业阅读态度积极,但大部分教师对专业阅读的认可度较低。为了改善和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幼儿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专业阅读观念,加强专业阅读;幼儿园应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和时间保障;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阅读;阅读行为;阅读态度

【作者简介】费广洪(1965-),女,合肥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刘友棚(1994-),男,广东汕尾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盛进(1993-),男,广东汕头人,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幼教专干,硕士。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社会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对阅读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对于阅读数量的满意度,仅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相较于冰岛、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均阅读量,我国人均阅读量仍偏少[2]。

阅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阅读是个体获得学业成就和事业成功的基础[3][4],是个体践行终身学习的基础性能力[5]。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教师自身的阅读,尤其是专业阅读,不仅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还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谓专业阅读,是指其阅读内容紧贴专业培养的目标,与某项专业化职业相联系,具有针对性的阅读[6]。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阅读与其专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阅读情况较好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优于阅读行为较少的教师[7]。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其专业阅读既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也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与教学、幼儿园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阅读行为与态度,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早期阅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幼儿教师的专业阅读现状,包括专业阅读行为与专业阅读态度,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阅读素养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幼儿教师专业阅读行为与态度问卷》,尝试了解深圳市幼儿教师在专业阅读方面的行为特点及其对专业阅读的态度。教师的专业阅读行为,指幼儿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报刊等阅读材料的行为现象,包括专业阅读的时间、到访图书馆的频率、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与阅读量、专业阅读的内容偏好等内容。教师对专业阅读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专业阅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认可程度等。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1.9%,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0.6%,即调查了深圳市145位幼儿教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阅读行为

1. 教师专业阅读时间偏少,去图书馆的频率偏低

阅读时间是衡量教师专业阅读行为的指标之一。调查发现,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偏少(表2)。55.2%的教师每天阅读教育类专业书籍的时间为30分钟以下,38.6%的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为30~60分钟。由此,超过一半的幼儿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少于半小时,九成以上的幼儿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少于一小时。经卡方检验得知,不同学历的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76.311,p<0.05)。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为1~2小时的人数比例(57.1%)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教师(28.6%)。由表2可知,教师每天花在兴趣阅读的时间也偏少。36.6%的教师每天为自己的兴趣而阅读的时间为30分钟以下,50.3%的教师每天的兴趣阅读时间为30~60分钟。可以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幼儿教师每天的兴趣阅读时间少于半小时,将近九成的幼儿教师每天的兴趣阅读时间少于一小时。从总体上看,九成左右的教师每天的专业阅读时间和兴趣阅读时间均低于一小时;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教师中,兴趣阅读的教师比例(13.1%)高于专业阅读(6.2%)。这说明教师的整体阅读时间偏少,且与兴趣阅读相比,教师用在专业阅读的时间更少。

去图书馆(阅读中心或书店)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阅读行为。调查发现,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同样不容乐观。40.0%的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为一个月几次,37.2%的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为一个月一次或更少,15.2%的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为一周一次,仅有7.6%的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为一周几次。经卡方检验得知,不同学历的教师去图书馆的频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4.507,p<0.05)。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一周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比例(63.6%)显著大于大专学历教师(27.3%)。此外,教师所在的幼儿园是否有教师阅读室,会影响教师去阅读室的频率。数据显示,53.8%的教师所在园有教师阅读室,46.2%的教师所在园没有教师阅读室。经卡方检验得知,幼儿园有无教师阅读室与教师去阅读室的频率之间存在顯著性差异(χ2=18.083,p<0.05)。幼儿园有教师阅读室的教师一周去一次阅读室的人数比例(72.7%)显著大于幼儿园没有教师阅读室的人数比例(27.3%)。可见,在园内设置教师阅读室是改善教师阅读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2. 教师专业书籍拥有量偏少,专业书籍阅读量低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偏少(表3)。37.9%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为5本或以下,42.8%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为6~10本,9.7%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为11~15本,5.4%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为16~20本,0.7%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为21~25本,2.1%的教师专业书籍拥有量为26~30本,仅有1.4%的教师专业书籍的拥有量达30本以上。由此可知,超过八成教师的专业书籍拥有量低于10本。经卡方检验得知,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其专业书籍的拥有量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6.716,p<0.05)。其中,在专业书籍拥有量为11~15本中,教龄为3~5年的教师人数比例(35.7%)显著多于教龄为6~15年的教师比例(28.6%),也顯著多于教龄为3年以下的教师比例(21.4%);在专业书籍拥有量为16~20本中,教龄为3~5年的教师人数比例(50.0%)同样显著多于教龄为6~15年的教师比例(25.0%),也显著多于教龄为3年以下的教师比例(0.0%)。可见,教龄为3~5年的教师,其专业书籍拥有量较为乐观。这可能是因为,在工作3~5年之后,幼儿教师对于专业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或对专业前沿研究的学习,这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专业书籍。

由表3可知,教师每月的专业阅读量同样不容乐观。53.8%的教师每月阅读专业书籍的数量为1本或以下,41.3%的教师每月阅读专业书籍的数量为2~3本,2.1%的教师每月阅读专业书籍的数量为4~5本,仅有2.8%的教师每月阅读5本以上的专业书籍。经卡方检验得知,不同学历的教师每月专业阅读的数量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χ2=46.708,p<0.001)。其中,每月阅读专业书籍为4~5本以上的本科学历教师的人数比例(66.7%)显著大于大专学历教师的人数比例(33.3%);每月阅读专业书籍在5本以上的本科学历教师的人数比例(75.0%)显著多于大专学历教师的人数比例(0.0%)。由此可见,学历对教师的专业阅读量具有较大影响。

3. 教师专业阅读以心理学类和教育学类为主,更青睐科普读物

教师阅读内容的多样性,揭示了教师的阅读视野。调查发现,教师专业阅读选择最多的是心理学类的书籍,所占比例为38.7%;其次是幼儿教育类(34.3%)、教育管理类(16.8%)、教育学类(10.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幼儿教师最关注的是心理学类和教育学类的专业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了教师更重视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对幼儿的教育。

调查发现,除教育类书籍外(37.6%),科普读物类的书籍是教师最经常阅读的选择,其所占比例为18.8%;其次还有报纸(17.3%)、时装杂志(11.3%)、小说(7.5%)、文学书籍(7.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除专业书籍外,科普读物是教师阅读比例最高的类型。有研究表明,当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较低,科学领域的执教能力偏弱[8]。而教师对于科普读物类书籍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已经意识到自身在科学教育领域方面的欠缺,并以阅读科普类的书籍作为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阅读态度

1. 新入职教师专业阅读态度积极

关于教师对专业阅读的态度,调查发现,37.7%的教师认为,专业阅读对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58.8%的教师认为专业阅读对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是比较有帮助的;仅2.1%的教师认为专业阅读对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帮助不大;1.4%的教师认为专业阅读对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是没有帮助的。可见,超过九成的教师认可专业阅读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具有帮助作用的。换言之,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阅读的态度良好。经卡方检验得知,不同教龄的教师,在专业阅读的认可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9.614,p<0.05)。其中,教龄在3年及以下的教师认为专业阅读能够非常有帮助地提升其专业水平的比例(41.2%)显著高于教龄为3~5年的教师比例(38.5%),也显著高于教龄为6~15年的教师比例(34.0%)。也就是说,相较于已具有3年工作经验及以上的教师,新入职的教师专业阅读态度更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教龄在3年及以下的教师教学经验欠缺,在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等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他们可能认为,专业阅读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新入职阶段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新入职的教师群体对于专业阅读的认可程度会更高。

2. 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教师对专业阅读的认可程度较低

本研究还比较了教师关于专业阅读和其他学习方式的认可程度。结果发现,31.7%的教师认为,与同事交流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21.6%的教师认为学历进修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19.4%的教师认为专家讲座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其他学习方式还有参加教学交流活动(8.6%)、阅读专业期刊(7.9%)、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培训(7.9%)、教研活动(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教师对专业阅读的认可程度较低。此外,数据显示,教研活动在所有学习方式中,被选率最低。可见,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态度亟待改善。

四、讨论与建议

(一)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专业阅读观念,加强专业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尽管当前幼儿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对专业阅读的态度较积极,但现实情况下的阅读行为却不理想,表现为教师专业阅读时间偏少,专业书籍拥有数量少且阅读量低等。教师对阅读的本质认识,往往影响其自身的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9]。教师的阅读行为,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阅读行为、教学素养、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因素对儿童的阅读投入和阅读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0]。儿童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学生时代的阅读素养直接为其未来的事业成就奠定基础[11]。而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其阅读素养又受到了幼儿教师阅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由此,教师自身树立坚定且正确的阅读观念,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首先要对专业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专业阅读对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关于教师专业阅读方面的研究,从他人的研究中了解教师的专业阅读对教师自身、对幼儿发展都是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进一步认识专业阅读,树立正确的专业阅读观念。其次,教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备正确的专业阅读理论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理念运用到现实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需要等制定适宜的专业阅读计划,明确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目录以及阅读时间、阅读数量等的具体安排,如本月份需要阅读的书目有哪些,每天需要阅读多长时间,定期到图书馆进行专业阅读等。通过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阅读行动,教师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自身专业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应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和时间保障

幼儿园管理层作为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他们对幼儿园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阅读行为。如本次调查发现,幼儿园是否设置了教师阅读室会影响教师的阅读行为。可以说,幼儿园管理者能否有意识地为教师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是影响教师阅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应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为教师提供适宜的阅读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以激发教师的阅读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首先,幼儿园需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尤其是新入职教师。本次调查发现,新入职的教师群体对于专业阅读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新入职教师对阅读的积极态度,开展专业阅读的相关研讨会,带动和鼓励熟手教师开展专业阅讀,促进其重新认识专业阅读,并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其次,幼儿园需加强教师阅读的硬件设备建设,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物质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尽可能开辟教师阅读室,为教师阅读提供条件,配备必要的专业读物,潜移默化中引导教师持续开展专业阅读。最后,幼儿园应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时间保障。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幼儿园阅读氛围的缺失,阅读时间的不足是影响教师阅读行为的重要原因[12]。因此,幼儿园应立足于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阅读,要充分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专业阅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此外,幼儿园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尽量减少教师在带班之外的事务性工作,将教师从琐碎之事中解放出来,提高其工作效率,为教师的专业阅读留出时间和精力。

(三)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本次调查中发现,当前大部分教师专业阅读时间偏少,专业书籍拥有量少且阅读量低;教师对于专业阅读的认可度有待提高。此外,有研究发现,当前教师对早期阅读材料的价值认识尚有欠缺,在为幼儿选择阅读材料时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13]。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专业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这可能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有关。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偏低,具体表现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差、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差等[14]。造成此类消极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边缘化,偏向技能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开设少,且教师教学模式落后等[15][16]。幼儿教师在校期间不能培养起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没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那么,毕业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就更难以克服困难保证必要的阅读时间了。因此,要想解决教师专业阅读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阅读素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责无旁贷。高校应在师资培养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阅读素养奠定基础。首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根据当前教师的阅读素养现状调整相应的课程,如增加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师资培养阶段习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以后进入幼儿园开展各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增加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实践的机会等。学生通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践行之前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能够进一步感悟知识,深化对早期阅读教育的认识,这无疑对他们以后进入幼儿园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千帆.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EB/OL] http://news.youth.cn/jsxw/201704/ t20170418_9515947.htm.2017-04-18.

[2] 亢留辉.聚焦“教师阅读”——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4] Cunningham A.E,Stanovich K.E..Earlyreading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adingexperience and ability 10 years later[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3(6): 934-945.

[5] 杨启光,程琳.PISA中家长参与对子女阅读素养的影响及其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7(2).

[6] 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7] 肖艳.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湖北省部分小学教师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0.

[8] 张国玺.河南省公办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9] Lenski S.,Wham M.,Griffey D.Literacy Orientation Survey:A Survey to Clarify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J].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1998(3).

[10] 张生,苏梅等.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阅读投入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4(9).

[11] 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12] 张晓辉.幼儿教师阅读状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13] 张新敏.幼儿园早期阅读材料选择与使用的现状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11).

[14] 马晓琴.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6(8).

[15] 黄丽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16] 吕丹.基于岗位的学前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6(13).

本文系深圳市深圳大学研究生创新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深圳市幼儿教师早期阅读教育观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PIDFP-RW2017022)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费广洪,522769749@qq.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上一篇:数学信息技术下一篇:生物技术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