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2023-04-15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培训工程,政策层面的机制创新、师资培育的渠道创新、教学资源的内涵创新,都是推动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的现状基础上,多维度、深层次提炼其内因,进而提出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办好特殊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均特列专项章节规划发展特殊教育,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内因及路径抉择的研究,是进一步完善当前湖南省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存因与机制体制——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内因的审视

(一)宏观引领——师资培训需要有序管理

当下,国内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归属分为两支。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组织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类同于普通学校的基础学科学习;残联主要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听力和智力的康复训练,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以相关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为龙头,在全省有重点、分批次地着力搭建特殊教育培训基地,不断夯实和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水平,完善长期固定的培训计划,以保持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中观融合——师资培训需要多元支持

培训的经费短缺是制约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湖南省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持续得到了财政的支持,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师资培训的缺口短期内仍然存在。虽然可以按照教师的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但是因为工作量与经费投入等因素的顾虑,培训编班以大班为主,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互动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微观发展——师资培训需要“双材”并举

一是人材。受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史发展的客观影响,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的师资,来源比较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22.7%的受访者表示,少数的培训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陈旧等缺陷。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使得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

二是教材。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构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缺乏来源于实践反馈的上层设计的系列教材,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教学研究的成果倾向于形式化、标题化,实际成果与教学一线的课堂指导、实训实操技能提升脱节。有14.15%的受访者表示,培训教师或专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培训内容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距离。

二、创新与突破——适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路径抉择

(一)观念更新,教康结合适应特殊教育新形势

特殊教育是涵括教育培养、医疗康复训练、社会用人机制体制的系统工程。教康结合的“康”,重在“医治”和“康复”。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残疾患儿身心疾病进行專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医学康复手段,减轻并逐步消除残疾患儿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其正常的身心功能,不断促进人体各方面技能的全面发展。21世纪以来,欧美特殊教育开始将医教结合的方式用于对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逐步普及到群体教育范畴。在我国,医教结合的教育康复课程也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康结合趋势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创新:一是培训目标。要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要掌握必要的听障、自闭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技能;要能独立快速地完成对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和实施教育康复计划。二是培训内容。要以生理和病理学理论为主要基础,加大听觉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三大板块的培训内容比例;要持续巩固语言、认知、学科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康复技能培训。三是培训形式。要针对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特征,科学设计理论学习、技能操作、案例分析、临床实践、经验交流、总结提升等有效环节。

(二)政府主导,先行先试构建师资培训网格体系

一是加强基地梯队建设。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培训全省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加强市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强化师训职能,确保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培训任务的完成。加强龙头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积极推进以片区教师培训学校为基础,加强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机构的整合,构建研训一体、相对稳定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基地引领+高校带动+地区培训机构辐射+行业企业参与”的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培训检测评估制度。建立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特点的检测与评估制度,明确特殊教育学校所在的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责任,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制定强制措施,要求特殊教育学校选派教师参与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在教学和培训的时间协调上给予制度平衡。以一定时间段内参培教师和参培学校的教学质量、竞赛水平和科研成绩作为培训实效的主要衡量标准。要通过制度积极促进培训团队建设,将课堂质量检测和团队培训实效检测结合评价。强化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把教师职后培训作为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提升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内部挖掘、整合优势,逐步建立完善起现代的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形成整体教育培训优势,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三是提升龙头特殊教育院校引领作用。形成中心突出、多点开花、全面联系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合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全省龙头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高校特殊教育王牌专业的作用,把龙头学校、王牌专业办成全省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校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其次,以各地区特殊教育龙头学校为辐射点,在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资源传输、技术传输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区教师进修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习中心教研室和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面向本地区开展分层培训、分步培训,重点倾向于偏远地区,使得师资培训能够常规化、普及化,解决各地师资培训数量少、分布散、不同步、不均衡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强化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1+55”特殊教育联盟的凝聚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尽快出台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具体实施办法,促进特殊教育教育联合体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为重,三管齐下加强培训主导新内涵

人才——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管理——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障。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进一步推进教師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课程——课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形式和门类应该注重多元化、时效性与实效性。形式上,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端正认识,激发兴趣,注重互动启发,合作研讨,深入反思。要通过知识拓展,把课堂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起来;要通过项目建设,把培训学习和学以致用联系起来。门类上,要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应坚持特殊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和国内外最新的康复理念相结合,尽可能开设新的前沿课程,使教师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应鼓励优秀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本土教材,或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开发,更应该建立培训教师定期定点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实践的对口帮扶制度。培训机构或学校应加大制度倾斜,将教材开发建设与师资待遇紧密挂钩,将校本教材的实践使用效果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 29613660-10.html,2017-10-28.

[2]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孟万金.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特殊教育研究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4]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通讯作者:李晖)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已经逐渐走进学校课堂,对特殊学校的教育发展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殊学校教师应将现代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其对学生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弥补特殊学校的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本文将对现代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现代技术  特殊教育学校  小学数学

依据特殊学校学生的听力缺陷以及手语发展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大量失真与丢失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面对数学中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计算解析等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现代技术运用到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从而让现代技术更好的服务到数学教学当中。

一、目前现代化技术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发展状况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现代技术发展进程缓慢,导致教师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基础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薄弱环节,现代技术在实际实施与应用中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从而造成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加强教师对现代技术的了解运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经过学习培训后,应把从普通学校学到的运用理论,与特殊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按照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把教学设计与现代技术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促使教师现代技术提高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身心无法按照正常规律进行发展,无法去普通学校获得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在教育上对其学生的帮助,促进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发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考虑特殊学校学生的特质,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数学教学内容[1]。

二、现代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重难点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技术

由于特殊学校的学生在听觉与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障碍,明亮的双眼便成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因为学生通过眼睛来观察整个世界,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也依赖双眼视觉,致使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变得异常敏锐。此时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对于教学中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无法进行理解。现代技术的教学运用恰好与学生的视觉优势完美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示范事物,让静止无声的意向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诠释数学知识的潜在规律,将难点进行简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掌握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结构[2]。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取代了传统教学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复杂的手语和课本书面语的讲解,减少了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增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上教学时间,接受并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手语中不完善、不准确以及语法混乱相比,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知识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准确的教学信息,当学生接受准确的教学信息后,能够与教师在沟通上得到正确的教学反馈,降低了学生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误解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感知,提升教学效率。

(三)运用动态视屏,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今天,特殊学校也倡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探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因某种障碍无法将自主学习运用到数学这门学科当中,数学对这些学生来讲更像是一本无法理解的“天书”,数学中严谨的态度与逻辑性都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并运用动态视频将抽象知识动态化,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法与形式,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面对特殊教育群体,教师在课堂上对动态视频的应用应把握好教学方式的尺度,不要事与愿违,使其教学新效果产生不良的负面形象。教师在利用动态视频时,应依据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将其中会发生在课堂上的不利因素,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进去,从而保证教学时能够将动态视频良好的运用教学当中[3]。

(四)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特殊教育学校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就是希望这些学生将来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融入到在社会的工作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对现代技术的使用。例如:当学生在回家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不会的数学知识点,可以与教师发邮件进行沟通,或者懂得运用百度等引擎进行所需知识的搜索,激发学生对现代技术的兴趣,并学会用现代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视频中有关数学的使用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三、总结

现代技术的应用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有利趋势,是最为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合理使用现代技术,将现代网络资源进行最大的利用,弥补传统教学中手语的语言误区,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在对现代技术使用时,应根据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现代技术的优势发挥大最大化,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62.

[2]张莉.小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16.

[3]周超.浅析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13):327.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教师”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并且具有非常重的责任,尤其是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来说,身上的责任更为重大,和培智儿童每一次相处过程当中,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纯真的内心,以及真挚的言语,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学方式和其他义务阶段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更新,从教孩子成长到陪孩子成长,并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尊重孩子,欣赏孩子。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儿童;行为习惯

一、教师针对培智儿童成长的教学理念

是每一个特殊儿童的一步步成长,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也是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出现,让教师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责任是陪孩子一起成长,让每一位特殊儿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够勇敢的向前迈一步再迈一步,再迈一大步,培智儿童因为听力视力或者是语言等方面受到了一些障碍,没有办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自由的玩耍,但是这些孩子都是一样的宝贵,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意义,每次看到其他健康的孩子,我都会深刻的思考教师身上的责任绝不是教书,教师身上的责任更为重大,是育人,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归属,和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发挥出来自身的魅力。

二、培智儿童低段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在给学生上数学和生活适应课时,和学生们讲到力克胡哲的励志故事,陪学生看他的演讲视频,学生们都会受到很大的鼓舞,因为心里面有榜样,这些孩子本身在身体上面会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的要强,并且很努力的成长、学习,在看完视频之后,和特殊儿童一起做游戏,一起又观看了力克胡哲的励志视频,有一位儿童紧紧拉住了我的衣角,他询问:“每一个生命都可以非常精彩吗?”我回应他:“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无比精彩”,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仿佛他好像收到了一个魔法棒一样,他开心的笑,又好像是收获了一盒幸福糖果,当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再后来一次小学语文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时,以情景演绎的方式导入课程,其中一个孩子说了这句话;“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无比精彩哦”,听到的孩子开始眼闪泪花,才知道原来这一句鼓励有那么大的力量,也许是得到了情感的共鸣,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无比的精彩,身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深刻明白这一教学理念,明白每一位特殊儿童身上的潜力都是巨大的,是发展中的个体,要带着完整的爱,信心和支持。走进学生真正的和学生做朋友,促进每一个精彩生命的绽放。

(二)尊重每一位培智儿童

每一个生命都是特殊的,都值得在阳光下綻放光彩骄傲的生活,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尊严,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此,对于特殊儿童也是如此,每一个孩子都会向往真善美的事物,都会渴望充满力量的事物,比如说教师的尊重,欣赏和赞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自从笔者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每天都会审视自身的教学理念,“是否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否保证每一位特殊儿童有尊严的学习”“是否构建了一种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记得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生的数学与生活适应一节课当中,有一位同学在课堂表达自己之所以喜欢数学,是因为自己想活得更有尊严,证明自身的智力没有问题。那一刻我才认识到,原来每一个儿童都需要有尊严的生活着,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在阳光下尽情的绽放自身的光彩和闪耀之处,数学当中学习的简单速算,可能对于平常正常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培智儿童来说,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难度,也会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努力的想把每一个数学计算做到最完美,每一个孩子都是无比的努力,我知道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有着一颗向往真善美,向往尊严生活的渴望之心,所以我们需要善待每一个特殊的生命,他们的坚强不允许我们对他们特殊对待,而我们也应该做好榜样,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位个体的向往。(三)提供展示和实践的机会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成长的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可以让教学真正发挥自身的有效性和作用,比如说将数学当中涉及到的图形能够在生活当中找出来,将理论的学习以及生活的使用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对孩子的爱和信心以及支持是特殊儿童成长的最大动力,而我们的专业成长能够更好的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成长不断,信心不止,所以我们在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展示机会时,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原来健全,健康是一种幸福。在从教的这些年深深的体会这句话的内在深意,因为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对于他们的父母亲人来说是无比幸福的追求,但是在陪孩子成长的这些年,看到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希海.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用绥化学院学报2019,39(07):129-133.

[2]刘威.CPT9653理论框架在特殊教育学校听评课中的应用团接化学院学报,2019,39(07):153-155.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受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嬗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价值嬗变——从“功用性”到“意义性”成为一种必然。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价值嬗变对教育自身完整、教育中的人之完善及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教育转型;价值嬗变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上的合理性。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层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在价值比较的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迷惘,又激发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和主导价值观探求的热情。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观察背景和分析框架,以“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来认识教育转型,既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期盼,也成为一种现实的诉求。

一、教育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从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的生存方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Ⅲ,从以实体物的发展向以主体人的发展的转变,从注重工具理性向体现人文关怀的转变,从希求物质工业的繁荣向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变,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向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转变,从追求眼前实用、功利向倡导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远离社会的恶性竞争、矛盾冲突向社会的良性循环、和谐大同的转变。

在急剧变动的20世纪和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国际化与网络化的潮流,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迁与深刻巨变,这必然带来人们在教育价值理念上的诸多变迁。审视当前的教育变革,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功能正在由对“有用性”的关注逐渐转向“有意义性”的凸显,教育的培养目标正在从知识外部的“机械教化”逐渐转变为个体智慧的“内在生成”(internal generation),教育的价值祈求正在从短暂的“静态”逐渐转向过程的“动态”,正在从注重“结果”逐渐到走向“终极”。当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我的建构性日益突出、教育中认证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标准日益成为一种个体的感受而需要个体意义上的重新考察与认证的时候,教育必然要成为一种体验的教育,成为一种意义性的教育,成为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项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内容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各个方面活动的文化和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各个方面活动的发动机和策源地。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教育状态及水平,不但决定着该国家或社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象,也决定着这个社会文化及精神的灵魂、品格和境界。教育是以主体人的培养和发展为中介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内部博弈和变化冲突,会引起社会价值观念、认知体系、群体意识的改变,进而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促使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转型。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二、教育的价值嬗变

社会是一个机构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它与构成整体社会的其他要素或子系统产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H。教育是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对象的,教育虽然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社会中的其他要素之间及其和社会大系统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教育这个子系统来推动。反过来,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推动也会引起教育自身的嬗变。作为教育中人,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也会在无声中嬗变。把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价值观的变迁呈现了从以神为取向的教育到以人为取向的教育、从以人文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科学为取向的教育、从以政治伦理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经济为取向的教育、从以精英为取向的教育到以大众为取向的教育的发展过程。教育价值观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它总是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性与进步性。

(一)嬗变的归因分析

1.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一个范围日渐拓宽、力度日渐增强的历史进程;全球化表现在交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观念全球化、社会问题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全球化是一个具有多领域与多视角、共时性与历时性、整体性与多元性的历史进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彼此的分开、隔离、封闭、固守走向相互合作、交往、开放、对话的动态变迁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国家交流、企业合作、私人交往、贸易流通加速,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的距离日益拉近,人类开始跨越空间,跨越地域,规避文化、教育、语言、信仰等障碍,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沟通和对话,各国为了不同的发展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开始积极打破国界、区界开展相互交流、合作。因而,为了使国际间教育对话的顺利畅通,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教育全球化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自身特别是教育中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2.人文性在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科技信息笼罩、工具理性和功利性极度猖獗的世界,人们过度夸大了教育的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在极度的功利性追求中缺少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失却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类为了免受绝对工具理性的荼毒,开始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也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感性,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人的人性化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开始了对于建基于人的价值存在——“以人为本”的追求。没有人存在和发展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没有人生命完整的社会不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失败的、可悲的教育。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陶冶是教育的内在需求,没有人的精神生成和发展,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了教育嬗变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价值嬗变的表现

1.教育全球意识的形成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由于不同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人类对文化、教育有着共同的祈求性,于是人们开始

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界限,用世界性的眼光和超越性的意识去考察、感受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而形成了教育的全球意识。

2.教育自身价值的嬗变

今天的新人已经在领会、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了,他已经具有了必要的技术,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利益合理地影响这个世界,然后他又用物质产品和技术结构丰富这个世界。单从教育自身价值的有用性来看,它能给国家繁荣和强大带来直接的好处,能够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信息水平进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的以科技和文化教育为主要体现的综合国力。但是,教育对国家的有用性价值容易被看做唯一的、绝对性的功能,以至于被理解成帮助国家富强进步的工具。另外,价值的有用性对个人来说,它能够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自身的经济面貌,于是教育才会有古代时期“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功利性价值。这种认识,使人文教育成为科技和工具性教育附属物,容易扭曲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教育的有用性变成纯粹的功利性。因此,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教育自身价值向意义性转变成为一种必然。人们开始从这个被科技、机器、工具、功利笼罩的世界中清醒,开始把视野投向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性存在,开始在教育价值的迷失中祈求高雅、向往纯洁、追求本真,开始在教育的功利的侵蚀中崇尚至善、求真、粹美,开始在教育意义性价值取向中生成高尚、仁义、理智、关爱,开始在教育终极性价值取向中懂得责任担当、生态保护、和谐生成。

3.教育中人的存在价值的嬗变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处于传统与现代、实用与意义的连续体上,经历的是来自过去和现代文明的冲刷,面对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现实的挑战。正是这些冲刷和挑战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教育中人的存在价值随着教育自身的嬗变而变化。具体到教育第一线上,人的存在价值嬗变表现在校长教育思维的转变,教师教育追求的转变,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方面。

(1)校长教育思维的转变

教育转型时期,处在教育一线的校长,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及时关注教育的新发展、新动态,转变教育思维。第一,一校之长开始形成“长之一校”的教育管理国际化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管理修养。正如哈佛大学英格尔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校长开始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有绝对权力的“单一管理者”变为民主、灵活的监督者、参与者。第三,校长要学会放下架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现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教育中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主体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扩展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的终极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冀求。

(2)教师教育追求的嬗变

在教育自身价值嬗变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者,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当然应该从教育传统的实用功利中解脱开来,关注学校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同时转变教育思想,放弃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求业做官”、“谋取功利”等迂阔思想,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争做楷模、树立榜样;在做人上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在生活中利他奉献、淡泊名利。从教育价值取向上,教师开始超越学会生存的一般状态走向学会关心的高级境界。学会关心是教育价值嬗变的意义性的体现,因为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同情。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3)学生在教育中成长观念的嬗变

单从学生受教育的有用价值性来看,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人”无可厚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走向了一个极端,它致力于塑造一种知识人,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则都被虚无化。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这是教育知识对人生命的一种僭越,这就要求学生自身转变教育价值观念——把追求“单一知识”转向祈求“生成智慧”。这样处在教育价值转型时期的学生就不断地冲破其自身知识的限制而去接近完整的生活和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扩展为文化,转化为人的智慧目。

三、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嬗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教育价值嬗变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的转变是教育自身的应然状态,也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教育的本真意义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受到了浸染,教育作为文化整体的意义被削弱了,教育作为人的生命的整体存在的意义被置换了。教育不再对应人类生活的全部,而只被局限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的永恒知识;教育不再观照个体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统一规格的未来劳动者;教育不再把儿童看做是人的发展的必要阶段,而把实现社会化作为儿童发展的固定目标。因而,教育价值自身嬗变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同时,教育在新时期所表现的工具性特征和承载人的生命的文化所内在的反思性特征就构成了一种现实的张力,从而推动着教育在人化和异化的两极寻找发展的契机,也为教育自身价值的转型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时代要求教育突破作为制度化存在的界限,即恢复教育作为完整文化的存在,进一步凸显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来创造新文化,甚至超前性地引领文化的功能,因此,教育价值的嬗变才从暂时性、附属性、外化性、实用性转向终极性、动力性、生成性、意义性。

(二)教育价值嬗变的意义

教育价值有用性观念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主导教育发挥其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发展的功能,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又可以使教育方向出现偏差、本质异化,成为追逐功利、缺少信念和品格的精神流浪者。教育本身应该成为一种培养人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呵护人的生命成长、观照人的存在价值、彰显人的内在潜力是教育的自身使命,也是转型时期教育嬗变的趋向所在。转型时期教育中人的生命应体现其自身的能动性、意义性价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在不断的受教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历练自己的性格、提高自身的涵养、升华自身的价值。教育意义性的价值取向,能改变教育价值偏差和功能异化现象,使人摆脱一心只想“做高官”、全力寻找“黄金屋”、时刻关注“颜如玉”等纯粹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教育自身走向生命的终极关怀。

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向人文性、意义性、终极性的转变,能改变教育实践中重理性知识的单向授受,培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经验生成,改变教育中重僵化概念、严密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性情感受能力、感情表达能力。教育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嬗变能引导人走向意义性的世界——个自我超越的世界、一个理想性和精神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生个体最有可能形成深刻的生命体验,获得真实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聪睿的智慧。

责任编辑 韩成军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特殊教育》第二十八条中提到: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是一个总的培养目标,特殊教育的工作就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点;教学培养目标

聋哑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听力受损、表达能力受限,与外界交流信息困难重重,全靠眼睛来获取信息、判断信息,他们往往会误以为视觉捕捉到的一切就是事实的真相,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造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妄下结论,导致他们遇事易激动、易怒、狂躁、消极等以较情绪化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以很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们的为人处世、融入社会、事业发展都会造成不利,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针对他们的短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为一个积极融入社会、快乐接纳社会的人、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有用之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残而有德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生命根基,是所有综合素质之基础,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重视特殊教育,关心既是期望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关心和期望转化成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动力,所以学校务必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为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供认为环境和生态环境。①学会助人为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施比舍更重要,帮助老师值班、帮助比自己小的同学或手脚不灵便的同学、帮助保安叔叔、帮助厨房里的阿姨打扫卫生等等,对于寄宿制的同学来说有的是时间,举手之劳;学校一方面大力提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另外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值班、值日等方面给他们以助人为乐的机会,同学们因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表扬而更有积极性;②懂礼仪;文明、礼貌是与人沟通的桥梁,一个举止优雅、谈吐有节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感,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引导学生养成举止文明、以礼待人的良好习惯。③遵纪守法;很多聋哑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明事理为人单纯所以容易上当受骗,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很多学生被社会上的为非作歹的聋哑人所利用,去偷、去抢,从事非法活动,给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中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于在遵纪守法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及时表彰、奖励。④胸怀宽广;聋哑人由于自己耳朵听不见,看到健全人在交流他们对谈话的内容充满好奇与猜疑,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同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和手势都也能让他们很愤怒,所以让他们用包容、理解、友好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一切很有必要。⑤勤劳朴实;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聋哑人更要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艰苦朴素的职业精神,才能在融入社会过程中收获成果、收获幸福!

二、残而有志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作为聋哑人,在成长中充满艰辛,要面对健全人不用面对的冷遇、讥讽、歧视等;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所以聋哑人从小就要有志气,老师必须要帮助他们客服种种消极懈怠思想,树立符合他们的志向。因为接受信息受限,相对于听得见的盲人和肢残人,聋哑人意志较为薄弱,喜欢怨天尤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得过且过,没有竞争精神。所以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立志:①改变观念,克服自卑观,树立健全人能做的我也能做的信心;②战胜自己的缺陷,虽然耳朵听不见,但因听不见不被各种噪音所干扰,使得聋哑人能够静心、专注、专一的去完成每一件事,所以要充分发挥优势,以身体的优势弥补、带动劣势;③多开展一些培养意志力的活动,如体力劳动、体育活动、手工制作等等。④树立远大志向;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让聋孩子多看残疾人的成功故事视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每天让他们朝着目标向前迈进一小步,日积月累,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残而有知

在残而有德、残而有志的基础上,做个残而有知的人。知识是现代人生活、工作所离不开的。我们中国人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外国人也说:“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个博士生,大学教授,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在沙丽文老师的耐心教育下,考上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很多的,残疾人通过刻苦学习,获取了渊博的知识,变成了战胜困难的力量,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给无数的健全人带来了正能量。特别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信息爆炸时代,你没有知识寸步难行,知识让你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健全,举止更文明,行动更自信,聋哑人更要试着多学习各学科知识,做个时代的新人。

四、残而有智

社会是个复杂的多面体,里面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聋哑人一定要做个智慧的人,不然容易误入歧途,毁了一生。由于聋人只善于用手语交流,对健全人有一种抵触情绪,而又轻信自己的同类,社会上好事懒做的聋哑人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经常以介绍工作为由,欺骗在校学生,或待业在家的聋人,把他们带到大城市,花天酒地的玩几天以后,开始采取胁迫、殴打、体罚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强迫他们去从事乞讨、拐骗、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所得财物还要如数交给犯罪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只得到维持生活的一点点,还随时面临着种种的危险,很多原本单纯可爱的聋哑孩子,因轻信而糊里糊涂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扰乱了社会治安。所以在学校一定要加强法制教育、警示教育,让他们明辨是非,能判断对错,能识别好坏,学会保护自己,用真诚的爱心、持久的耐心把孩子引向真、善、美,教会他们如何做个智慧的人。

五、残而有为

由于社会各界向来十分关心残疾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一种同情、关怀、尊重、理解和期望,但引导不好会给他们造成一种误解,特别是聋哑人,由于耳朵听不见,有时就很难正确理会别人的意图,所以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我是一个残疾人,社会关心我,父母、老师对我好是应该的,这样的思想很容易使他们成为消极、被动、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靠、要的懒散一族,让老师、父母的血汗百流,也辜负了社会对他们的殷切期望。要改变这种不乐观的局面,学校任重而道远,老师的教育不仅仅只能停留在他今天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考试得几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教育和引领,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潜力,严格要求、认真施教,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从小振作精神,立德、立言、立志,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做一个残而有用,残而有为的人,我想这应该是所有特教学校共同的目标。

国务院关于2014——2016特殊教育的提升计划已经出台,这给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紧扣总体的培养目标,认真梳理、分解到具体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心关爱、无私奉献,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学校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图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