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1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融合教育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目前融合教育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肢体残疾学生进行针对性问卷调查,以进一步探讨在中职肢体残疾学生中开展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职;肢残学生;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也就是把无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青少年纳入为社会各类儿童而设的融合教育学校,可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取得教育进步及融入社会的最佳成效。但是,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与无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我校肢体残疾学生的调查,以探究肢体残疾学生是否有需要开展融合教育。

一、我国融合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融合教育在我国最初被大家所得知,是在1993年初,当时在哈尔滨召开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大洋洲的一位学者把“包容”介绍到我国,当时把Inclusion翻译为“全纳”。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举行会议,通过《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提出“包容教育”(全纳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融合教育的对象是班级内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而由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分担责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融合教育的要点为:(1)让残疾学生就读普通学校;(2)提供融合教育之普通班;(3)针对残疾学生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4)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均蒙其利。

据调查发现,目前开展了融合教育的学校,主要面临了以下方面的问题:(1)师资方面,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很少,未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2)设施方面,很少学校能提供无障碍设施,很多学校的教学楼没有安装电梯,校园内没有铺设盲道,没有为轮椅生设置无障碍洗手间;(3)教育计划方面,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结合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4)家长方面,大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5)学生方面,残疾学生通常比较沉默、害羞、敏感以及缺乏自信,因此比较容易被健全学生欺凌。

二、中职肢残学生融合教育参与意愿情况调查

在中职肢残学生中开展融合教育,从学生个体出发,他们是否愿意参与融合教育呢?为此,笔者在中职肢残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规定: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或功能障碍。且在抽样调查中,把肢体残疾分为以下四级: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我校肢体残疾学生,生活能自理,残疾程度小部分为二级,大部分为三级和四级。其中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在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毕业后来到我们这所招收各类残疾学生的中职学校就读,年龄基本在16~20岁之间,智力除个别脑瘫学生较低外,其他学生智力正常,思想较为成熟,个人意愿比较强烈。笔者通过对肢体残疾学生作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他们是否愿意参与融合教育,具体调查数据见表一和表二。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的调查有146位肢体残疾学生参加,为我校的一至三年级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对比性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肢体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31.5%的学生认为愉快,有归属感;20.5%的学生认为不愉快;48%的学生认为没感觉。在特殊学校就读,40%的学生认为愉快,有归属感;21%的学生认为不愉快;39%的学生认为没感觉。对这组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得到的愉悦感比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要多。可以得知,他们在特殊学校就读,受到的压力较在普通学校要小,他们认为在特殊学校就读更有归属感。

(2)对于肢体残疾学生遭遇欺凌方面的问题,调查发现,在普通学校就读明显比在特殊学校严重。有66%的调查对象在普通学校有曾经遭遇欺凌的经历,但这经历在特殊学校只占34%。从这点来看,特殊学校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保护肢体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

(3)对于特殊学校是否会给学生造成与社会隔离的感受,在本次调查中可得知,有42%的学生有被隔离的感觉,有48%的学生担心回归社会后,与社会脱节,而有52%的学生表示不担心,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担心的,因此,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引起特殊教育工作者们的注意,并想办法予以改善。

(4)47%的肢体残疾学生喜欢在普通学校就读,37%的学生喜欢在特殊学校就读,16%的学生喜欢在有特殊班的普通学校就读。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虽然更多的学生在特殊学校得到更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的内心是更渴望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与社会融合,而不是隔离在特殊学校的特殊环境里。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担心受欺凌,而愿意在有特殊班的普通学校里就读。

总而言之,对于肢体残疾学生而言,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在普通学校或者是有特殊班的普通学校就读,那么,在他们身上开展融合教育是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就他们的经历而言,有78%的学生跟得上普通学校的进度,说明适合健全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也是基本上适合他们的。但是在实行融合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避免肢体残疾学生受健全学生的欺凌。

(作者单位: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教学资料选[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何丽华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学习心得体会

(二)

贵州省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 吴显艳

学习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又是三天的学习时光匆匆而逝,带给我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特校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开展却是让人有无从入手之感。乐山特校的周副校长关于“校本研修”的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示了今后开展校本研修的切入点和开展形式。周校长尤其强调了校本研修中的同伴互助以及聋人教师的培养,这对我工作的新建特校,很有借鉴意义。

10月25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校园文化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校门到公寓楼、食堂、教学楼无不体现出设计的精妙;从校园宣传栏到每个班的班级文化,都体现出浓厚而温馨的特教元素。到校时正是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自发地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整个校园呈现出活泼生动又井然有序的局面。校园教学区和生活区连成一体又相对独立,既便于学生生活又利于教师管理。教室功能划分很细,听觉训练室、言语训练室、康复训练室、律动室等特教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学校的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艺术表演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同时,还向外界宣传了学校。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26日晚,这次参训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不仅认识了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特教同仁,了解了各地特校的办学现状,还有幸聆听了云南曲靖、山东新泰等特校教学和管理的经验交流。各省虽然省情不同,各特校办学各有特色,然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是相同的,这样的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尤其是新学校的老师能从老学校汲取办学经验。

华东师大张福娟教授的“个案研究”专题,非常细致地论述了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式,研究报告的写法,这些为我们特教老师进行教学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确实,每个学期的教学总结总是如出一辙,缺乏新意,这样的总结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对于学生的个案研究,既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又能提升教师科研的素养,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该在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个案研究的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自己特教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自己要多加强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并把学到的特教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国培计划”2012——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一)

贵州省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 吴显艳

“国培计划”是我国一个大规模、高层次、高要求的教师培训工程,具有示范引领、促进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能够参加这样一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才是短短三天学习,却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触和震撼。

平时在教学中感到聋孩子普遍理解力差,学习能力弱,学过的知识不成体系,学得快,忘得更快,让我很是困惑却总结不出原因。辽宁师范大学的袁茵教授关于“听障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与教育”的讲座,让我明白听障孩子在同年龄同环境条件下与健全孩子认知发展上的差距,以及我们特校教师该怎样针对聋孩子这样的特点进行教育。袁教授用专业的术语,活泼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娓娓道来,既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又引导我以后该怎样去遵循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和语言训练,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张杨老师的讲座让我们认识到“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聋校开展“沟通与交往”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拓宽了我校今后课程开设上的思路。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故而特校教师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徐建奇副教授针对特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教我们怎样拥有健康的心理,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把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融合起来。“一个老师教学水平低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影响,但远远不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大。”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特教老师深思。

张文京教授的讲座《个别化教育与教学》向我们展示了具体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执行结果,让我们明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张教授给我感触更深的是:现在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今后的特校不仅仅服务于在校的少量学生,而是要转变职能,成为当地的特教资源中心,走进普校为融合教育提供技术支持。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们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努力钻研特教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肖敏老师的《聋校课堂沟通策略和案例分析》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肖老师从特殊教育第一线老师的视角,以聋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问题为切入点,用许多现实的课堂实录和案例,揭示了聋校课堂沟通的原因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在肖老师的讲座上,我还聆听到来自其他省份的特教老师的精彩发言,这些发言针对聋校沟通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意见,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上解决与聋生的沟通问题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作为一个涉足特教时间不足三年的教师,这三天的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开阔视野,为我今后几天的学习和以后更好地从事特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4月20-27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在此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为期7天的培训,聆听了很多专家老师富有见地的讲座,与特教的同行们共同探讨了自己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困惑、获得的经验,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成长感悟:

一、认清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了观念。

曾经,我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也非常害怕做课题。觉得教育科研与我无关,觉得这是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事。虽然也尝试着在做一些课题,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些“任务”、为了评职称。科研兴校是近年来普通中小学校比较时髦和流行的话题,也是很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成功的经验。然而,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丁勇书记关于《科研兴校——特教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报告跟我们交流三个问题:一是科研何以能兴校?二是如何以科研兴校?三是实施科研兴校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才能推动特殊教育领域科研兴校的普遍开展,促进特殊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一个课题成就一个教师。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因此,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的。

二、想通了教育科研的课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明确了定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怕做课题,是因为感到教育科研无从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该干些什么,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在哪里。谈秀菁教授关于《特殊教育科研的选题》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特别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我们的教育科研活动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理论研究是不同的,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开展教育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方向应该来源于自己或班级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比较具体的应用性问题。总而言之,我们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就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丰富多彩的问题中选择课题,我们的研究就应该从点滴开始。

三、梳理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内容与方法,找到了门路。

完成了选题,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么接下来该怎样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怎样实施课题,进行过程管理?这些疑惑,江苏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蔡守龙主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所何侃教授、李泽慧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解答。特别是蔡守龙主任关于《教育规划课题的设计与论证》的讲座,从重新审视和调整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与细化、确定研究工作的推进策略三大步骤,阐述了在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后的课题研究启动阶段我们该做些什么,使我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的认识逐步清晰。通过专家们系统的梳理,我感觉自己跳出了狭碍的教育科研观,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定义,了解了“教育科研如何选题”、“教育科研的三大原则”、“如何设计学校教育科研的课题”、“课题设计的内容包括什么”、“课题设计的要求”等内容,让我清晰了开展课题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课题的门路,为我今后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四、明确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理清了思路。

撰写学科论文,是每个教师的一种追求。因为通过撰写论文,能促使教师去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一直以来,研究论文的写作是我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想法,但是写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不清晰。听了谈秀菁教授关于《教育研究论文撰写》、《撰写教育研究方案》的讲座,使我对研究论文该如何撰写有一些清晰的了解。要想写出有好的论文离不开两点:一是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二是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要使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就要采用反思——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模式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以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与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十分感谢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能够让我重新坐在课堂之上,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成为一名新兴的研究型骨干教师。

“国培计划(2013)”——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聋教育班学习心得

2013年10月22日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参加“国培计划(2013)”——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华东师范大学聋教育班的学习。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转瞬间就结束了。回顾这弥足珍贵的十天的培训学习生活,紧张、充实、快乐,能够聆听各位特殊教育专家们的讲座,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感觉到在理念上得到了洗礼和素养上得到了锤炼升华。

这十天来,国内专家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各位专家教授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令人醍醐灌顶,时时回味。季佩玉教授引领我们系统了解了聋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道出了聋哑教育课程理论的真谛;黄昭明教授、季佩玉教授、赵航教授、刘巧云教授、卢红云教授等分别对医教结合背景下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聋校课程设置方案与课程校本化研讨、听力检测与人工耳蜗、听觉功能评估与训练、言语功能评估与训练等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专业的分析与指导,指引我们从课程、方法、技术三个层面探寻教学之路;杜晓新教授、季佩玉教授、朱友涵教授、金育萍教授则从聋生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聋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等方面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特征,注重教学研究,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周红省教授、程旭教授、杨福义院长则从学前及低年级聋生教育康复课程设置及案例分析、聋教育中的家校互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作了真切的描述,让我们对特教发展的未来有了前瞻的认识与信心。特教专家们用生动的语言、精到的讲授、鲜活的实例博得了阵阵掌声与发自内心的赞叹,精彩而又务实的讲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开拓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解决了许多困惑迷茫,使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本次培训中还安排了两次对上海特校的考察学习活动,这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深受鼓舞和激励。闵行区启音学校树立了“医教结合”的办学思想,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特色课程;闵行区启英幼儿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聋哑儿童实行“可视音乐干预治疗”的新课程、新方法的实践研究让人惊喜赞叹;卢湾区第四聋校特殊教育学校“高期望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医教结合”教育体系研究成果菲然,口语教学成效显著让人惊叹;闸北区小小虎幼稚园实现“聋健融合”理念下的“自助发展”教育声闻宇内,成绩令人瞩目。这些特教精品学校,充分展示了上海市特教发展“先人一步、引领全国”的独特风范,将“理想的特殊教育”形态真切地展现在学员面前,激发了我们的理想与热情,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和创造。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受益匪浅。培训学习让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职岗位,静心专业,潜心育人,为本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佛山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心得——(阿何)

一直有一个梦,藏在心中;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而且是全国师范学院最高学府。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走进北师大,仿佛让我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每天上课、写作业、参加沙龙活动等。虽然只有十二天,可在这短短的十二天里,感受到了校园里强烈的青春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聆听多位有名的大学教授及特教行业的专家们精彩授课,与专家们近距离的接触,使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更让我充分的领略到专家们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中,或是在会后的自我反思中„„我每时每刻都有着不同的收获。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有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的活动。每一个讲座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每一个讲座也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我的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反思自己的学生观„„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引起我思考的问题:

1、 融合教育的环境下,特殊教育应如何定位?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变?

2、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都偏向于普校化,特殊教育应如何体现“特”?

3、如何运用行为矫正的策略去发展学生的良好行为?

4、今后,我们该如何一步一步去实现家庭、社会、社区、特校所共同合作构成的支持性环境呢?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校老师,我能做些什么?

5、回顾教学中,自己是否有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有想过:九年的学习,有多少知识能真正是对学生走上社会是有用的?

6、如何突破听障生读不懂、写不通的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我的理解

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发人深省。

(一)目前,在我国特殊学校仍是特殊儿童主要安置形式,特殊学校教师要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教育,教书育人,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提升特殊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特殊学校也必须从传统隔离式的学校教学转变为与社区、家庭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特殊儿童的教育将不仅仅是在校园的狭隘的教育,从学校融入社区、进入社会。特教教师要帮助特殊儿童突破学校围墙,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为其创造融合的环境,帮助其从实践中学习,从真实生活中学习,成为特殊儿童发展的引导者。作为“教育者”的特殊学校教师:首先是一名特殊教育者,应当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承担起协调者的作用,促进特殊学校资源中心功能的发挥。协调家长和普通学校教师之间的矛盾;促进普通学校教师与其他特殊教育相关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课程方向的把握很重要。该如何去把握?“度”在哪里?

这是听了肖非教授的《特殊教育学校综合课程的几个问题》的讲座后,在脑中不断浮现的,引起我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特殊学校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盲目搬用普校语文教改的做法,严重脱离大多数聋学生实际,不适应聋学生的承受力程度,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结果收效甚微。在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程度地忽视残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训练的地位,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已被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缺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培训,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 运用行为矫正的有效策略,开启特殊儿童的心锁。在我们的眼里总是看到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总是观察孩子的不足与缺陷。如果长期地忙于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会日渐消磨我们的教学激情,丧失教学的潜在乐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忙于处理不良行为,他还能有多少时间用于教学呢?胡晓毅教授《特殊儿童行为管理》的讲座中让我找到了开启特殊儿童心锁的这把钥匙。在胡教授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冰山的画,让我明白了: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只是冰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根基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一个行为发生问题,必须找出原因。只要他的行为不影响别人,就不要过于干预。我们应换一个思维,站在冰山脚下去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良好的人格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非常渴望得到我们肯定的,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异常时,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角度去看(摸、闻、看、听、说)应强调的如何建立良好行为,应该更注重良好行为的发展而不是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功能,发生任何行为都是有前因的,不及时干预不良行为就容易泛化。一个良好的行为建立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化物,找到关键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立刻”纠正。把行为细化成若干个细小的动作,让其容易达到一个个目标,帮助其爬楼梯。

(四)在《团队破冰与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中。非常有幸被组员推荐当了队长。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同心协力、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活动后,我们认真总结、积极发言。我们为取得的成绩而欢呼,对于失败的原因我们共同反思,对今后改进的意见积极显言。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很难得见到的表现。活动后,让我明白了:

1、 在工作中,领导的领导力、决策和判断力决定着一件事情的成败的关键。

2、 团队成员的服从意识、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的成败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努力!传统观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通过这个游戏让我明白了流水线上只要有一道工序出问题,最终的产品质量就无法保证;“动车”之所以跑得快,就在于每节车辆都有动力,而不再依赖车头的带动。

3、 要做好一件事情,方法很重要。领导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将好的思想或好的办法固化为团队的制度并加以坚决执行!

4、 要想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先领会领导的意图,即明确目标的要求否则方向错了,接下来的工作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工作流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随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强调要尊重对方,学会倾听。不管结果输赢,组员之间不要互相抱怨。输了,第一时间找出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正是这次破冰之旅,帮助我们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让我们体会到了沟通的必要性,使我们的心靠得更紧;这次破冰之旅同时也突破了桎梏我们思想的坚冰,让个人潜力得到尽情的释放。

(五)如何突破听障生读不懂、写不通的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提升听障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开展学生读书节活动、评选阅读之星、阅读教学的探讨,每日经典诵读、学生每日一句、对话练习等活动,但听障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读不懂文章,写的语句、文章语法错的现状依然改观不大。

在听到东城区特殊学校周晔校长的《聋校的语言教学研究》,让这两年一直在探索该如何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从周校长的讲座中,让我明白了解聋人使用的语言是探索聋校语言教学规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认识了聋生学习语言的特殊性和语言发展特点,找出造成聋生语言障碍的根源(聋学生在使用汉语表达中语病颇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置身于双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往往不自觉地而又经常地将“自然手语”(“汉语手势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汉语的表达习惯混杂在一起的缘故。),才能够探索出聋校语言教学的有效方法。

创设一个适宜聋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从聋校并存着汉语和汉语手势语言的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将聋学生学习汉语与认知世界统一起来,并十分强调让汉语作为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如果一所聋校的一切活动中都能较好地体现这个原则,那么,就应该认为这所学校为聋生提供了适宜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

东城区特校在聋生的语言教学中做得非常成功,归纳如下:

1、坚持口语教学为主,多种语言形式并用原则;

2、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

3、积极为学生佩戴适合的助听设备;

每个学生佩戴适合的助听器;每个教室配备无线调频助听系统,每天教师要利用晨检时间检查助听器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助听器或助听系统,对聋生进行听觉训练,提高听能。

4、各学科教师都应承担语言学习的任务,制定学科术语、基本句子,给予梳理、归纳。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实现聋生学语目标。

5、开展有针对性地语言实践活动;

利用晨检读报或介绍昨天电视新闻;读书节、诗朗诵、作文比赛、组织外出的各种活动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教师设计好要掌握的语言目标,能用书面语形式的不用手语,活动后让学生根据年段进行写作。

6、 由于手语的表达有限,升旗礼、开学典礼、结业式、毕业典礼等活动,除了有大会主持、手语翻译,还配有电子大屏幕出示相应的文字。

7、学校语言环境的营造;学校环境布置中多用语言提示;班级环境布置中要多体现学生语言实践和积累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交流多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手语辅助;指导家长,建立家庭语言环境;在活动中尽可能地用板书或多媒体呈现书面语。

8、管理机制的建立(教案中有语言目标、不同年级建立写句本或日记本作为必改作业、听力检测、助听设备检查制度、个别训练制度等等)

9、加强教师培训,全员树立意识,掌握方法;

10、要有持续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功底;

三、我的建议

(一)、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任务。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我校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非适龄期聋生获得语言的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和适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补偿聋生的语言。

1、树立在校每一位教职工都是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意识。

2、沟通多元化,为了让聋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真正成为自强、自立、自信、残而有为的社会新人,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发展聋生的书面语,必须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坚持口语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聋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选择适合于聋生语言发展需要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训练,把口语、手语、书面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残余听力,功能补偿,建议每个有条件的学生佩戴助听设备,学校可专门设立一项助听设备基金,用于购买助听器(以资助特困学生,学生也可向学校租用并签订合同)和设备维修。

4、实践证明聋校语言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步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根据特定的内容创设情景,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把握语言学习契机,在体验实践中学习语言。学校及教师应创设条件,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发展好聋生的语言,是聋校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基于聋生特点和发展需要,此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但体现出具有抢救性质的急迫性。所以要在思想层面、操作层面、精神层面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整体思考,具体实施,持之以恒,全员参与,才能有针对性推进此项工作的发展,并取得实效。万事贵在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聋生就会更具有自信和持续发展的实力融入社会。

(二)、学校应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在教师的培养上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做好新教师的培训。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首当任务。可以考虑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综合,体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常识、技能、经验编制综合课程。

(四)再借窦桂梅老师说的这番话: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早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给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是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对呀!整天忙于应付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各类检查,还有各种名目的培训,我们不是不懂——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可是,谁又能给我们空间。我们每天都在及其忙碌中度过,学校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老师每天都在抱怨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钻研自己的教学。只要是对老师的发展有利的事情,再苦再累老师都愿意做,但绝不愿意做瞎事。学校要考虑的是什么事情是不要做的。恳请领导在每学期各部门制定计划时是否应该考虑整合,合理安排时间,真正地让老师忙并快乐着。

“国培计划(2013)”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美丽的季节,2013年9月9日至9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特教界的教师欢聚在我们美丽的郑州,一同参加由郑州师范学院组织的“国培计划(2013)”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聋教育)。在这短短的十天里,我收获了很多,有来自高校专家的的前沿信息,有来自基层一线的教师的实践指导,有学员间的交流碰撞,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浓浓的友谊。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

一、专家讲座,发人深省

几天来,我们先后聆听了台北市立大学教授韩福荣、华东师大教授于素红、北京师大教授肖非、邓猛、郑州师院教授杜志强等高校专家以及来自一线专家如特教学校教师王磊、李岩、潘梅英等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当今特教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身为特教教师,我到底对特教了解多少?我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聋孩子提供了哪些特殊的服务?在聋校生源日渐萎缩的今天,学校的明天将如何发展?医教结合,难道只是买齐了那些价值几百万的设备,我们当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特教教师如何专业化?我在教学生涯中,读了多少本关于特教的理论论著?在遇到问题时,我是否真正地潜心研究?如何让教书育人活动更显成效„„有思考才能有所行动。这些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时时提醒我,让我更好地作一名特教人。

二、教学研讨,真诚交流

培训活动中,我们欣赏了新密特教学校的音乐课——《拔根芦柴花》。李老师呈现的课堂非常精彩,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学生掌握了碰铃、响板、双响筒、铃鼓、大鼓等乐器演奏2/4拍的方法,并完成了《拔根芦柴花》前半部分的演奏。有效的课堂令人振奋。另外,我们还欣赏了部分老师的微课课例,老师们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值得称道。在评课活动中,大家热烈探讨,真诚交流,谱写出了一曲值得回味的篇章。

三、同行交流,共同成长

本次培训,汇聚了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使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老师提高自己教科研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郑州师院之行是美好的。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感谢郑州师范学院为我们的培训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帮助和支持!这次国培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国培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把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探索,不断钻研,慢慢积累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专业型教师,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以宁静之心投入特殊教育事业

——参加山东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近两个月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接近尾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回味这段忙碌、充实而难忘的时光,想着自己的收获、反思、成长,梳理思绪,流诸笔端,甘之如饴„„

收获之一:以宁静之心投入特殊教育

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太心急,“一锹挖个井”、“一口吃成胖子”,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需要慢慢来。当我们面对智障孩子,一次次“对牛弹琴”、收效甚微时,我们失望、灰心;当孤独症儿童狂躁、焦虑,我们百般抚慰却毫无效果时,我们失去信心。我们常常感叹特殊教育像竹篮打水,像掌心流沙„„我们太执着于获得了,教了就要有收获;我们太看重结果了,忽略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执着于表面的现象,缺少了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寻;我们缺少静静的观察、耐心的聆听、细致的研究、反复的练习,更多的是片面的决断、武断的否定、无奈的舍弃。这一切似乎都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烦恼的家长工作、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等,让我们时刻处于焦虑、紧张、压力之中。忙碌、焦虑的我们难免经常怀着浮躁、怨怼的心来教这些残障的孩子们,感叹收获不及付出的多。我们是不是已经有很深的职业倦怠感呢?当这些感觉充斥我们的内心,我们还快乐吗?还幸福吗?还能投入地工作吗?

记得我们学校曾经做过一次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心理咨询师要大家在白纸上画一幅画,有两幅画我记忆犹新:其中一幅画展现了这样的画面情境: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一个女子靠在窗边,凝望着窗外,画面上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另一幅画面的情境是:蓝天下,一棵大树,一位少女站在树旁,她的眼神是木然的,眼睛是一个黑黑的圆点。心理咨询师通过对画面的分析,得出了特教老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孤独感、沟通力差、缺乏信任与安全感等。

集中研修时贾力老师通过“叠罗汉”、“扮演盲人”、“坐撑起”等有趣的游戏,带大家体验了相互的信任、支撑、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相互的信任就增加了;隔膜减少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改变发生了,心情就舒畅了。我们每个人都要试着开放心灵,学会感恩,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为将来积极付出行动,对过去适时放下,惟有如此,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出本性的自我。

欧晓霞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反省:《心轻上天堂》,古埃及法老的空玉匣,不正象征着心灵的虚空吗?惟有空,方能静,惟有静,才能获得人生的大智慧。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只有把内心的各种欲望、杂念不断消减,逐步达到澄净的状态,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启动智慧,发现万事万物自然的状态。

这样,我们才能对残障学生放下偏见与歧视,从内心尊重他们、靠近他们、读懂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探寻他们的自然状态,用爱心、信心、恒心找到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进而才能为他们提供最适合、最潜移默化的教育。

收获之二:勇敢面对“孤独”的挑战

潍坊学院王淑荣教授的孤独症专题讲座,令我们震撼!从1943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家凯纳的调查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障碍》开始,人们的目光开始关注这个“孤独的世界”。王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更是让我们震撼!“我国上世纪80年代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是1/10000,90年代是1/1000,进入21世纪初,竟然达到1/500!”孤独症儿童在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时候,像外星人一样悄悄降落到原本快乐、幸福的家庭。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从最初的震惊到承受身心的煎熬,从满怀希望到经受失败的痛苦,他们孤独地守望着,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帮扶、引领和鼓舞„„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医者、社会福利机构、特教老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从不同层面为孤独症儿童走出自我,回归主流,融入社会生活,正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面对孤独症儿童各种奇特的、不可理喻的问题行为或交流障碍,我们曾经很迷茫,他们的情绪宣泄方式极端、恐怖、难以被接受,甚至被误认为是品德问题。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养育或行为习惯的硬性干预方面,无情的呵斥、冷漠的放任更加重了孤独症儿童的紧张、焦虑、抵触和更加剧烈的情绪爆发。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更多的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认识比较全面,但是对问题行为背后的生理、心理成因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对于这座“孤岛”的认识远远不够。

此次培训,加深了我们对孤独症儿童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我们慢慢揭开了孤独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孤独症儿童在感知、情感、意志、行为、语言、个性等方面的特质,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我们懂得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发展社会性”,把孩子“拽进生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感统训练。我们激动地看到国内外运用数字化干预手段治疗孤独症儿童的神奇效果,找到了与孤独症儿童很快建立关系、击破信赖“坚冰”的有效途径——机器人宝宝。(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1页)林平光教授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特殊教育界正面临一场技术的革命、观念的突破。许多新观念、新名词不断出现,丰富着特殊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积淀。医教结合、社区模式、福利模式、社工机制、转介机制的建立,给孤独症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情感支撑、科技支撑。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将不再是虚幻的梦„„

收获之三: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成长

我经常在想,我们参加培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工作中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之外,我们更应该接纳什么? 启迪一:新理念比新知识更有价值。如刘全礼教授说,心理发展的本质是生理的,是个体生化的变化过程。这个理念让我反思智障教学的现实问题:每一个智障儿童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都是他在充分地活动、反复地练习之后形成神经元不断的放电、充电、形成链接,是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体感受、个体反应,那些看似热闹而缺乏实际意义的合作教学课堂对个体的发展收效甚微,那些看似简单、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重复练习”对智障学生也是有意义的。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感觉每天重复的工作是徒劳的,就会降低教学心理的疲倦。

启迪二:开阔眼界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海洋,永无止境;眼界是小舟,带我们在无边的海洋里遨游。眼界开,吸纳的是鲜活的知识,建构的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眼界窄,获得的是呆板的知识,建构的是僵化的知识体系。肖非教授的《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就是开阔眼界的讲座,我们知道了“制定法”与“判例法”的区别,了解了“布朗案”、“米兰达法则”,知悉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六大原则„„它给我们提供了参照物,让我们看到中美在特殊教育立法上的距离,是我们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之外获得的崭新的、重要的思想上的启迪。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将来,让我们找到特殊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宿感„„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社会赋予了我们崇高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必须真诚地付出智慧与汗水,我们每一步的前行都将收获无数心灵的感动,而我们的心灵家园也必将春暖花开,洒满阳光„„(责任编辑 张 艳) 2012年参加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4月14-23日,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水上报告厅举行,根据学校安排,我和一个同事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其中盛永进教授讲解的《当代特殊教育发展动态》、何侃副所长讲解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谈秀菁教授讲解的《聋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与反思》、《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特殊教育》沈玉林副主编讲解的《聋校语言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镇江特校副校长赵庆讲解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策略研究》、王辉教授讲解的《沟通与交往课程的理解》。几位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何侃老师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懂得了特殊儿童有哪些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所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沈玉林老师的《聋校语言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通过他的讲解,使我困惑已久的问题解决了,我明白了特校的学生为什么语言颠倒,写不通句子的原因,是因为汉语语法和聋人手语语法的不一样,我们教师使用的是汉语手势语,并不是真正的手语,所以聋人看不懂,这使学生学不好汉语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教聋人的语言,适用于聋人的手语。 总之,十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培训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高,更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涤,为我下一步的生活和学习指引了方向。在感悟的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向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不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专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凭空洞的教育理论,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教育专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虽具有普遍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来研究和实施,以此来证实新理念的正确性.因此,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学会做课题研究,教师要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否则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本人也会被教改的潮流冲垮,同时,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使自己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好多的教育奇才,教育专家都是从一般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而一举成名的,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参与课改,参与课题研究。

二、做一个有计划有远见的教师

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天天的忙忙碌碌,可到底在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成绩了,烦死了”,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这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真实写照。整天的忙来忙去,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忙了些什么,虽然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由很多的琐碎小事构成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这么忙,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头绪,没有计划性,也就是所谓的“碌碌但无为”。其实,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只要稍稍的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计划,为自己的教育发展做一下规划,就会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碌碌有为” “忙碌并快乐着的人”!

三、做一个有危机感的智慧型教师。

近几年来学生生源在日益减少,教师资源却没有减少的迹象,而且还有大量新毕业的师范类准教师找不到工作,他们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的工作岗位,国家有将教师向公务员管理转轨,确立教育公务员的意向,以确保教师的各项待遇和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这样就对教师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现任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危机感、压迫感,趁自己还算年轻,及时给自己充电,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才确保我们工作的稳定性!确保我们不会在几年以后,被那些精力充沛、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所淘汰。

四、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聋哑学生是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的群体,其仅能够运用手势进行交流表达,对其成长发展等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学科之一,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适合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对母语了解的开始,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小学语文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一个方法,有效地学习小学语文可以加强特殊儿童与他人沟通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小学语文是特殊儿童觉着难度最大、不易掌握的学科之一。在特殊儿童中,有很多都是聋哑儿童以及智障儿童,这些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对特殊儿童的语文教育不能像常规课堂教育一样,他们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重视,并且采取相关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适当地应用语文艺术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1]。如果按常规课堂教学的话,特殊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等问题,因此影响特殊儿童的学习状况,间接导致特殊儿童对社会适应能力差。语文艺术的教育对于特殊学校教育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面与常规的教学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因此在特殊教育当中,小学语文的教育非常重要。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趣味性导入,增加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精彩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之感,从而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例如,教学《我的学校》一文时,教师收集了多张学校的绘画。上课时,教师先富有感情地说道:“学校是一个既美丽又温馨的地方,我爱我们的校园。春天,百花齐放,芬芳四溢;夏天,绿树成荫;蝶舞飞扬……”接着,便把收集的绘画展示给学生看。在生动话语与优美绘画的刺激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活力,都对“学校”充满了兴趣,为教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入生活化场景,激发热情

在教学时可引入生活化的场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电冰箱》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词语“电冰箱”和生字“电”,句子“电冰箱,里面凉”。教师让学生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家里的冰箱,思考它有什么特点,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课上进行分享。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之所以连着线,是因为它需要“电”才能运作,这就是“电冰箱”的由来,并适时点拨生字“电”的读音、书写与意思。接着,根据学生说的“里面很凉”进行指引,了解电冰箱的特点。如此将语文与生活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效率。

(二)分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1.制定目標,有的放矢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学目标亦是分层教学的核心。例如,二年级教学评估时,教师将学生分为A(轻度聋弱儿童)、B(中度聋弱儿童)、C(重度聋弱儿童)三类。在教学《毛巾》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类学生认识并书写“毛巾”,正确朗读句子,了解毛巾的作用,结合场景说句子“我用毛巾……”;B类学生跟读词语和句子,了解毛巾的作用,尝试说句子“我的毛巾……”;C类学生学会倾听,学习跟读词语“毛巾”。如此,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有事做,各种程度的学生也都达到了要求,切实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精选教法,逐步推进

语文课堂分层教学模式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推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也要精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A类学生虽然轻度聋弱,但是基础比较扎实,学习习惯较好,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巩固其课内知识的同时拓宽其知识视野;B类学生中度聋弱,能掌握基本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其习惯的培养,促进其养成独立思考、勤奋学习的习惯;C类学生重度聋弱,学习基础较差,语文教师要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怀,逐步培养他们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三)巧借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提供感性材料。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借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2]。例如,教学《我是值日生》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值日生怎样“擦黑板”“擦桌子”“扫地”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语言、图像与声音有机结合,让学生如临其境,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展开联想,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教学《春天的颜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动的朗读音频,接着展示了优美的图片,有蓝天、青草、红花、金种子……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中的场景,并让学生分享所想象的画面。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与意境美,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3]。

三、结束语

特殊学校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育工作,同时,亦需要立足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角度,以其能够接受的方式构建生活化课堂,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中,从而逐渐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学生一样,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有效掌握知识内容,促进其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欣.论培智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2020(2):61—63.

[2]聂伯彩.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3).

[3]朴永馨.特殊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8.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来看, 我们不仅要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进行教育, 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 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 对症下药。

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 老师应主动予以关心, 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生日时, 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 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 老师在关心他们, 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 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 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师要偏爱这些学生, 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 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或班级可成立心理咨询小组, 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 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 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 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 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注重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向他们指出:第一, 不要有自卑心理, 应相信老师和同学不会歧视你。第二, 要学会做人, 尊敬长辈, 与同学友好相处, 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第三, 要培养自己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 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二、定期家访, 发挥家校合力

众所周知, 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三者之中,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 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通过一年的科研实践, 我将特殊家庭的学生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种:

1. 自卑型。

由于家庭的破碎或亲人的离去, 或家境贫困等原因, 学生自我感觉低人一等, 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这类学生平时表现为情绪低沉, 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在学习上自暴自弃, 缺乏信心。

2. 失落型。

家庭的不幸给这类学生心灵造成了深刻的创伤, 他们难以接受这一冷酷的现实。于是, 自我感觉失爱, 孤独无助, 性格产生变异, 表现为沉默寡言, 离群索居, 不善交往。

3. 敏感型。

这类学生的内心极度脆弱和敏感, 自尊心极强, 他们不愿与别人谈及父母、家庭, 别人在他们面前谈及父母、家庭, 他们认为是触及个人不光彩的隐私, 会突发性的狂怒或痛哭。

4. 逆反型。

这种特征多体现在再婚家庭的学生身上, 他们不愿接纳继父 (母) , 时时产生敌意, 故意与父母作对。在学校爱与同学争吵打架, 攻击性心理明显, 不愿服从老师的管教,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5. 归属型。

这类学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 他们热爱集体, 亲近同学, 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心理归属感, 表现为不爱回家, 愿意和同学在一起, 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因此,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不同的家庭应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 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 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 宽是害, 只要出于一片爱心, 孩子是能理解的, 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 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 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 过分溺爱孩子, 走进教育的误区。

4.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 由祖辈作监护人。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 教育观念陈旧, 文化水准较低, “隔代亲”, 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作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 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 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三、发挥集体的功能, 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在班级组织召开“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主题班会, 以班干部为核心, 号召全班同学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这类学生, 让这些在家里失爱的学生从集体中得到温暖, 从而使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念, 感受生活的快乐。

四、巧妙运用赏识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留意这类学生身上的优点, 多创造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并适时地给予“赏识”, 唤起他们的自信,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坚定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是相对于正常大学生群体而言的一个比较概念, 具体来讲就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自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某方面或几方面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其类型有:经济有困难、学习有压力、就业有阻碍、身体有缺陷、心理有障碍、网络游戏有瘾、行为有过错七类典型的特殊大学生群体, 以及少量休学复学、失恋、异常家庭、情绪偏激的人员, 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因为, 他们心理上的空虚、郁闷、自闭、焦虑、恐惧、偏执情绪等得不到正常的引导、疏通、及时的解决, 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比如:休学、退学、自虐或攻击他人、违纪、违法犯罪、自杀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所以, 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研究其行为特点、探索其教育管理方法意义十分重要。

2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共同的思想行为特征

1)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没有完全确立, 所以, 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特别是面对具体的政治观点、道德立场、利益取舍、人生课题、感情纠葛时, 不能正确且一分为二地分析、判断、解决一切问题。

2) 理想、信念、目标缺失, 更不要说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因而在生活、学习、工作上没有方向、动力和激情, 思想品德修养不主动、不积极、甚至不乐意。

3) 学习动机、成功欲望不强,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 不愿寻找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4) 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方面缺乏主见、或方法不当, 不愿实践锻炼, 竞争、危机意识不强。

5) 法纪意识淡薄, 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 责任心不强。

6) 心理上要么空虚无聊, 或者自卑、郁闷、自闭、焦虑、恐惧、烦躁等, 因而, 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 思想行为表现怪异。

3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方法

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对他们教育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全面、协调可持续培养“四有”新人。在教育管理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 (以下简称管理者) 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他们实现短期、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特殊大学生与正常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相同, 只是对特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方法上要系统周全、情感上要细心、耐心、热情。

3.1 采用需要、目标调查法, 摸清情况, 找准“病根”, 与之结为知心朋友, 建立成长档案是搞好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 请大学新生用一张A4纸写上自己近期和在大学四年的需要与目标, 交给管理者分类分析处理后作为他们成长档案的第一页并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然后, 管理者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访谈录, 其目的是摸清每个管理对象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缺点、家庭背景等第一手真实材料, 同时区分正常与“特殊”大学生, 以便因材施教、施管, 管出质量、效益。由于特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矛盾重重”, 但外表却可能风平浪静;其人际交往行为谨慎, 内心大门紧锁, 表现出不与人为伍的样子。所以, 在正式教育管理之前, 管理者本人, 包括共产党员、团员、学生干部、寝室人员都要像“特工”那样想尽一切办法打入“敌人”内部, 走入特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他们认为你是他或她的知心朋友后, 他或她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和你交心谈心。管理者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之以利、导之以行的教育管理工作, 你的言行对他们来讲就可能像“圣旨”一样管用。

3.2 充分发挥党、团员、学生干部、寝室人员、父母家庭成员的育人作用, 打造学习型班级、寝室文化、和谐家庭环境是保障

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也说明:好的育人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所以, 要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汗往一处流, 共同为特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学习型班级、寝室文化、和谐家庭的育人环境。首先, 在党团员、学生干部中选负责任、有能力、对特殊大学生教育管理有利的人员作见习辅导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与能力, 再视其能力授权他们代替管理者对特殊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日常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 为管理者汇报特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情况, 当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次, 管理者引导、鼓励、帮助班支委干部和寝室室长对班级、寝室文化, 使特殊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健康成长。再次, 管理者把班级分为考研究生、科研、体育爱好、琴棋书画等兴趣小组, 引导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学习、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大学生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磨练意志, 形成信仰。最后, 管理者与父母即家庭成员取得联系, 了解家庭背景, 告知其子女情况, 希望他们尽力建立和谐家庭, 共同教育帮助子女成长成才。

3.3 管理者要当好总设计师、做好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 点燃特殊大学生的希望之火——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找准他们成才的方法与能力, 既是对他们教育管理的核心, 也是关键

1)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 以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活动、生活中采用问题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长期的帮助特殊大学生确立“五观”“三义”,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解决根本性问题。这项工程难度最大、内容最空、效果最不明显, 但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所以要放在优先培养战略。第一, 要求特殊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中, 对涉及“五观”“三义”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或体会交给见习辅导员批阅后, 再转交给管理者处理。第二, 要求特殊大学生把问题与案例先进行研究或写成论文, 然后, 管理者、见习辅导员同特殊大学生进行探讨、辩论, 使特殊大学生在发现、分析、研究、探讨、辩论问题的同时, 把“五观”“三义”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 并形成坚定的信念。比如“两弹一星”为什么能成功?蒋介石为什么会败给毛泽东?以及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大学生自杀、犯罪的案例和社会热点。特殊大学生通过长期被动的学习、培训、锻炼, 不但对他们“五观”“三义”的形成有帮助, 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能力、兴趣的培养效果也显著。

2) 帮助特殊大学生认清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找准闪光点——自己的天赋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特色;抢占关键点——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大学的目的, 从最简单来讲有三: (1) 获取知识的殿堂, 走向政治家、经济、管理等“大师”的阶梯; (2) 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形成独特的专业个性, 所以, 大学生应该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转的战略眼光和思想来培养、经营自己的专业特色; (3) 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然后走向社会, 把毕生的才华奉献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 管理者要帮助特殊大学生认清自己, 找准自己的闪光点——天赋, 并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特长;抢占关键点——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提出“一流工人”的理论, 即“人都是有天赋的, 只要工作与工人的天赋相符合, 工人又愿意把工作干好, 那他或她就是一流的工人。”同理, 要把特殊大学生培养为“一流的大学生、一流的人才”关键有三: (1) 协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天赋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2) 使学习或工作与他们的天赋相符; (3) 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把工作干好来成就他们的事业。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管理者教会特殊大学生养成为人正直、诚信;办事公道、正派;工作踏实、认真;精神上乐观、向上等好习惯——终生用不完的财富;改掉消极、懒惰等坏习惯——终生偿还不完的债务。

3) 帮助特殊大学生培养自学和自我管理两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新快,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具备自学和自我管理两种最基本、关键的能力。自学能力至少应有三方面的内容: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规律;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创造性学习效果。然而, 学习能力又必须在长期学习、实践、锻炼中才能养成。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无、大小与特殊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因为, 人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工作后, 其自己支配控制的时间就越来越多, 其单位时间利用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在于个体对时间的管理效率, 即自我管理能力。这里的自我管理与管理学上的组织管理有共性:即管理者 (这里指特殊大学生) 通过决策、计划、控制等 (职能) 的实施, 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协调, 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包括自我设计、实施、约束三方面的内容。在目标设计阶段, 管理者应帮助、指导特殊大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个人理想、目标要与社会理想、自己的资源、能力、条件结合, 实现客观允许、主观可能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长、中、短期目标相衔接, 即大学四年的总目标与学年、学期分目标衔接, 人生总目标与一年、五年、十年分目标衔接, 实现短期目标向中长期目标滚动式、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能调动自己的“三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目标实现后自己的满意度、对外信誉度最大化。由于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阻碍、诱惑、干扰、乃至挫折和失败, 所以特殊大学生必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去约束、控制自己, 确保目标的实现。

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特殊大学生比正常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多, 感情脆弱, 抗压耐力差, 并且每类、每个特殊大学生的问题又不相同, 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作为管理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特殊大学生的具体问题, 只有他们的思想包袱、压力减轻了,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才有效果。具体讲, 经济困难型有两类:一类是, 经济有困难, 但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等优秀品质, 笔者把这类大学生列为正常大学生群体, 另一类才属于特殊大学生, 管理者应帮助他们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争取学校减免部分学费和社会力量援助、为其找到勤工助学的岗位;教会他们为竞争国家奖、助学金而努力奋斗和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开支, 达到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学习压力型用这个公式去做思想工作:学习成绩=f (能力×方法×积极性) , 仔细分析学生欠缺什么就补什么。网络游戏有瘾型:管理者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协助他们像戒毒一样戒掉网络游戏瘾, 然后进行教育培养。心理问题型要分层次进行, 如果是神经分裂、混乱、精神病者, 办理退学或住院治疗;对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医师、咨询师诊断治疗与教师、同学、家长在学习、工作、生活、集体活动中辅助治疗相结合等等。

摘要: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成才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总设计师、导演, 加强特殊大学生的培养。

关键词: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4) .

[2] 张泽宝.高等学校特殊学生群体行为研究及管理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8 (3) .

[3] 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丁敏娜.浅谈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J].科技咨询, 2008 (31) .

[5] 肖晓哲.高校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5) .

[6] 魏丽娜.关爱大学生“特殊群体”构建和谐校园[J].管理观察, 2010 (3) .

上一篇:小学诚信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