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论文范文

2024-03-07

传统书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书法家,王羲之、钟繇以《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碑帖闻名于后世。这一时期,楷书的出现更是让晋人尚韵的特点得以极致发挥,以钟繇为代表的小楷更是得到书圣王羲之的推崇。本文将详细解析魏晋楷书的优雅遗风。

关键词:魏晋尚韵;王羲之;钟繇;后世影响

一、魏晋书法尚韵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书法艺术必定讲究继承和发展,晋人尚韵。魏晋时期书法承汉之余绪,灵活性、创造力极大丰富,由于从曹魏开始,文学艺术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原先被视作小道的文学,也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东晋,书法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成果极为丰富;艺术性得以强化。这时期的书法发展,大致可描述为:三国为过度时期;两晋(尤其东晋)为鼎盛时期。近代著名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评论家马宗霍先生在其著《书林藻鉴》将三国书法的意义描述为:三国者,亦书体上一大转关也……”其对三国时期书法过渡性这一特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论述上,是极有见地的。[1]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从书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家,却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因而前后传承的特点非常突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社会越繁盛,包容性就越强,众所周知,书法是最难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艺术家也必须在宽松自由的大环境下才能创作出精品,过于闭塞,束手束脚,也不会有盖世经典流传百世,也正是在包容的历史背景下,魏晋时期不仅出现了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其《快雪时晴帖》更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爱。魏晋书法表达的是俊逸洒脱,超然豁达的自由美。

二、魏晋书法家代表作品解析

(一)晋代王羲之行书艺术作品分析。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社会对儒家学派大胆提出诸多质疑,也有魏书尚神之说。晋代不得不提及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人们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传于后世的代表作有《圣教序》《十七帖》《月初帖》《丧乱帖》《何如帖》等大量星汉灿烂,气贯长虹的书作。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有加,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推崇羲之书法,也只有《兰亭序》。李世民将《兰亭序》分发给朝中群臣并纷纷效仿之。《兰亭序》历经了一千六百年人们孜孜不倦地膜拜临习,都只能得其皮毛;宋代姜夔十分钟爱《兰亭序》,日日苦练,不禁感叹到:“日日临习《兰亭》二十载,皆无入处,今日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兰亭序》是书法世界里的智慧迷宫,足见其中堂奥。

楷行草自汉魏以来,书写的功能性在不断演变,以方便快速书写,注重实用性;删繁就简,演变途径为民间匠人、世家大族、清流雅士,为各自努力方向,最后由高门杰出的大书法家提炼升华,王羲之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楷书,形成于隶书,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三国、西晋,文人墨客的智慧融入楷书,提炼加工,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式,并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书体。王羲之不仅为“行书之父”,其小楷也为后世瑰宝。他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也让后世盛唐的帝王将相钟爱有加。

(二)钟繇小楷书体的艺术特征。

钟繇是中国书法小楷鼻祖,即为“真书之祖”。其作品风格集众家所长,又独树一帜;其隶行也十分出色,鹤舞游天,笔走龙蛇;钟繇小楷更是流转精进、颇有天趣。晋代书圣王羲之十分推崇钟繇,后世更将书圣王羲之与钟繇并称“钟王”。因王羲之是书法造诣极深的大书家,从其临摹钟繇之字,确可看出钟繇《宣示表》之精妙。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也曾在《书录》一书中对王羲之临摹钟字有过这样一段述说,“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然而,钟繇书作真迹在东晋时已消亡,后世流传书作即为坊间临本,或是伪书。”[2]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3]一般钟繇书法被认为有“五表”,“六帖”之概括。“五表”即《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调元表》。《荐季直表》全帖用笔干脆挺拔,锋刃有力,洒脱自然,古朴高纯,拙中带巧。在扁圆中彰显不对称美,亦可见行书之笔意。《宣示表》全篇较之《荐季直表》更中规中矩,非常适合初学钟繇的书者临摹学习。《宣示表》也是后世钟繇书作精品中真迹呼声最高的,藏于唐代宫廷之中。钟繇楷书真迹,王羲之能见到很多,和钟繇传世之作《荐季直表》相同,后世流传的钟繇书作,多为王羲之临本。钟繇小楷蕴含浓厚的隶书笔意。

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与后世楷书相比,钟繇书体形成了空疏阔朗的气息;钟繇书法用笔取横式,结体取纵势;黄庭坚有论,“钟书笔法精健。”唐李嗣真对钟书评有,“寒涧□豁,秋山嵯峨”,钟繇书体集合了古代书法的四大特征:古、雅、仆、拙。但钟繇小楷最突出的特征还是趣味性,钟繇认为书法当“每见万物,皆画像之”,故也有后世书家评价钟繇,“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平实古法,亲近自然,是钟繇楷书最突出的精神内髓。其次,钟繇楷书极富变化性,尤从实用性向藝术性、观赏性过度。因为钟字无法完全摆脱隶书的控制,整体感觉在灵活多变中显出一种“微妙的犹豫”。最后,钟字包含了丰富的雅兴,钟字洗涤掉了来自民间的草率粗俗,作为楷书,开出一条先河,形成了独具特色,只此一家的书风。张怀灌在其《书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4]的确,后世书法家也是这样看待钟体的,和许多成功的士大夫一样,钟繇有比较显赫的政治背景,开创了行书的新时代,并使行书在魏晋时期得以在坊间广泛流传研习,更为王羲之行书的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钟字成为书法导向的符号,为漫长的书法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三、魏晋书体风格与后世代表书法风格比较

(一)魏晋书体在后世书家代表作中的体现。

谢赫对魏晋时期书法解说为“气韵”,然“气韵”借助了外在的笔墨形式,表达出了书法家的内在精神;魏晋体现了文人书风,嵇康的超然心态,八大山人书法起笔的简单,不刻意地雕琢,保持了书法本身的纯粹。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推崇“复古”学习法。他十分看重对“二王”书风的学习继承。认为“二王”是书法世界里的不祧之祖,自身也以二王为宗。据赵汸《东山存稿》记云:“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5]赵孟頫钟情于智永《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为了追随东晋之风,同时也是对王羲之艺术成就、人格、操守古典之美的追求。

(二)晋人在书法创作上的探索。

晋人创作风格的单一性源于他们有较为清晰的思想作支撑——玄學。晋人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完成了书法由拙朴到流美的嬗变。晋代书体之风改变了隶体对汉字用笔结构,章法的束缚,并创造了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行书。王羲之完成了钟繇楷书扁圆向方形的转变;晋人的书法创作意识不强,多为书信往来,吊唁侯病的题材,不承载沉重宏大的主题,在章法上也没有特别用心。魏晋时期书法的禁碑,也使晋人书风更多呈现的是案牍清丽,玄远清幽。“晋人风度”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精神生产,他们不用为一日三餐、生计而过分劳顿,他们的书风为后世书家效仿追随,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的书法对后世文人书法提供了广阔创作空间。使书法成为人们抒发内心情绪的真正载体;“二王”大量手札作品的流传于世,为“帖学”流派创造了后世发展的有利条件。对王羲之手札的膜拜也一度从宫廷王室蔓延到民间百姓。魏晋时期的书法流派是极具包容度的,为后世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参照体系,黑格尔在其著书《哲学讲演录》里对传统有这样一句概括,“传统并不是一座坚固的石像,它是生动并洋溢生命色彩的;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也就膨胀得越大。”[6]

所以书法学习必须是以传统为依托的,离开了传统,也就失去了根基,自我风格再凸显,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正所谓学书学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是终生课题。

参考文献:

[1]百度: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4viIdhJ2KYvDyVihx2eAsEY q8wfIXogSvbvF76Aej7DrnOyAUh7aqJb75Ektu1RQFg_tJ665LHPBqi02MCJV zyISNDnIScNSMmqq_RG-P3

[2]《美术报》00032版:深读http://msb.zjol.com.cn/html/2015-06/27/content_3084429.htm?div=-1

[3]百度: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P1tWr8EmSbP3HrXLztjqc BQXVuEWCoA2DRtY38N5rp_FFJWvPelE6VuGkTFoty4MXZai4ONdRmF2jVy75DRgg_

[4]新浪博客:五槐居士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5daaf 0102vdpr.html

[5]百度:http://www.zj.xinhuanet.com/art/2014-02/13/c_119317521.htm

[6]百度:http://www.shufawu.com/portal.php?mod=view&aid=3927 中国书法学习网 书法屋论坛。

传统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米芾 书学思想 主流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就北宋书法的主体特征而言,尚意书风是主流,也是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中的标志。尚意书风及其思想的主旨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张扬,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他们以意为书、以韵为美,在尚意书风中引领潮流,他们的书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北宋的中后期及整个南宋时期。

虽然同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但米芾的书学思想却与苏轼、黄庭坚以及同时代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来考察,苏、黄等人站在了主流一面,而米芾却有些不合时流;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角度来考察,米芾的书学思想有其符合规律性,但书法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不能脱离时代和文化而孤立地存在着。

一 北宋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主流书学思想

在文人化的宋代社会,兼容了道、佛的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文化思想,以儒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宋代文艺思想,构成了宋代书学思想的主流。

1 书法批评的“论述及人”与“书卷气”

“论述及人”。“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书之“传”与“不传”关键决定于书家的品德,欧阳修在书法批评中很早就开始关注书品与人品关系问题。苏轼、黄庭坚基本继承了欧阳修的书法批评思想,苏轼认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即如是。

“书卷气”。黄庭坚的书法批评十分强调书家的学问与修养问题,《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书卷气”指向的是书家的学问修养和精神气格,与此同时,还指向书家的胸次。黄庭坚《书缯卷后》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很显然,“论书及人”“书卷气”的思想根源在儒家,批评的内容已经撇开了具体的书写技巧,而指向书家的品德和学养。这两种批评方式在书法史中都已演化成为书法批评的传统方式。

2 北宋书学的思想方法表现为儒、释、道互释模式

宋代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儒、道、释思想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的空间,在思想方法上、在对待人生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具有儒、释、道互释的特点,所以,宋代论书或崇尚道家的自然,或运用禅家的比喻,或尊崇儒家的正脉,亦或兼容之,都随各自的人生境遇、志趣爱好而为之。

北宋的主流书学思想在理论上可导源于欧阳修,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欧阳修提倡“学书为乐”,在书法的批评问题上,欧阳修主张“评述及人”,两种主张在思想上一个比较贴近佛家和道家思想,另一个则是对儒家艺术观的继承与发扬。应该说,宋代书学思想“进儒退道,日用为禅”的构建模式始自欧阳修。欧阳修的书学思想表现为儒道结合模式,倡导修身与闲适;苏轼与乃师欧阳修类似,儒道并用,追求平淡与超然;黄庭坚则内儒外禅,执着于士人精神和情操。北宋文人的书学思想在共同秉承儒学审美思想的框架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或道家、或禅学的思想,这正体现了北宋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二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表现

米芾的书学虽然深受苏、黄二家的影响,但还没有真正形成缜密的、成体系的思想,将其放在宋代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来考察,他的书学思想是不合时流了。

1 对待书法的态度

欧阳修《六一题跋》中所说:“及宋一天下,于今百年,儒学称盛矣,唯以翰墨之妙,中间寂寥者久之。”原因是宋初文人的志向精力都在强国兴邦上面,所以,欧阳修是反对“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业”的做法的,这种观点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具有代表性。而米芾有诗写道“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他对艺术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的鼎盛时期,有条件从事纯粹的艺术活动,但是,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为“德成而上,已成而下”的正统文人士大夫所不取的。

2 书法批评的关注点

《海岳名言》有这样一段话,“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进行笔谏而彪炳书史,说柳书为“丑怪恶札之祖”实不是以“人”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这与欧阳修等人截然不同。从留下来的书迹来考察,米芾对书法技法具有超一流的掌控能力,他关于书法批评的关注点也多是在技术性问题上。

3 书学思想的根源

米芾斋号为“宝晋斋”,极力追慕晋人书法之萧散、平淡之美,但黄庭坚确认为其未得晋人三昧,《跋米元章书》:“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批评米芾的书法情感宣泻过头了,这与宋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平淡美”是背道而驰了。米芾侍佛,禅宗思想对其书学思想和艺术行为影响较大。米芾抒写主观性灵,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与禅宗“直指本心”、“自由自在”的宗旨有关。

米芾的思想方法和艺术行为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成因比较复杂

1 出身“冗浊”

宋代以文人治国,文人士大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高,若想取得社会认可的文人资格就得参加正规的科举考试。米芾因其母阎氏曾“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侥幸得迁,由于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而被认为“出身冗浊”,屡遭诟病,在任礼部员外郎时被御史弹劾为“倾邪险怪,诡诈不情……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出身冗浊”一事对米芾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说影响到了他的仕途、性格、处世方式,以及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

仕途的失意,客观上促使米芾的生活远离政治,逐渐走向艺术。米芾具备纯粹的艺术性格,其交友唯艺不为党,新旧两党皆有结交,如蔡京、苏轼、王安石等皆可为挚友;唯艺不重德,如结交蔡京,跑官、要官;唯艺不建功,如连水军使任上顽石成瘾,荒芜政事;唯艺不顾仪,为换得《王略帖》,不惜以投江相威胁;唯艺不治学,虽有诗才,学术修养与当时文人相比相去甚远。米芾的信仰、性情、爱好既出于本性,也是出于对世俗的无奈和抗争,仕途上的失意促使他的思想更愿意接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它的日常行为趋向艺术化(“癫狂”),在艺术观念上也就很少受到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的影响和限制。

2 缺乏士人精神

整个社会对文人的重视,大大激发了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等,以儒家思想价值观为核心的士人精神因此也得以真实地建立起来。对这种士人精神的认同在书法批评中也有反映,如黄庭坚“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的议论就是如此,而这一议论也正好切中了米芾的要害。

其表现已有三。其一,乏“圣哲之学”。以知识结构来衡量,米芾不具备进入北宋标准知识分子行列的条件,有实例证明,米芾甚至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文人士大夫行列的基本学识也不具备。其二,“胸中无道义”。在米芾身上缺乏传统封建士人所具有的那种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这一点他不如欧阳修、苏轼,更不如黄庭坚,在任上的荒政,显然是一种颓废的表现,除了自己的艺术和爱好,不会有任何担当和作为。其三,生活得现实。艺术生活中的米芾和现实生活中的米芾是两回事,米芾的处事原则很现实:“庖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能书善鉴的米芾在新旧两党之间游刃有余,与王安石、苏轼、蔡京等人都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也可以为目不识丁的高后之侄群牧都督高公绘作《天马赋》,甚至可以向权臣蔡京索官。

3 艺术家的天赋秉性和志趣爱好

米芾在诗中这样评价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之情,“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这种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方面他也极具天分。米芾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八《米元晖云山图》:“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而变。盖其书以放易庄,画以简代密。然于放而得妍,简而不失工,则二子之所长也。”的确,书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放旷起来,画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真正简易起来。另外,鉴藏领域米芾在北宋中后期也是一座高峰,在鉴定知识与方法方面上承晋唐下启宋元明清;在诗文方面米芾也有很深的造诣,诗文“语无蹈袭”、“奇情险句”、“清雅绝俗”。

米芾性格疏狂、行为乖张,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之誉,故人称“米颠”。“颠”是米芾艺术化的生活形象,与其书法艺术形象相一致,米芾崇佛,以禅悦为乐,这也是禅宗强调的自由精神在米芾的日常生活和书法艺术中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实有散僧入圣的味道。

四 米芾的书学思想虽不合时流却有其合规律性

丛文俊先生在《书法史鉴》中谈到过一个观点,即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文字的应用性决定书法艺术总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而书法作为艺术它本身也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也就是说,在书法史中考察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文化的,一是书法的。对待米芾的书学思想也是如此,如果站在文化发展的立场来考察,通过前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它是“非主流性”的,如果站在书法发展的立场来考察,又会得出其“合规律性”的一面,这是由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决定的。

1 书风取向的合时代性

宋人尚意书风发轫于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一则宣言式主张,米芾则有“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与之相呼应。在创作理念上米芾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在目标理念上不薄古人、大胆创新,米芾的艺术追求与苏轼是趋同的。米芾的艺术天份极高,不但接受了“尚意”理念,敏锐地把握住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而且还成为“尚意”书风的主力军。

2 学书方法和艺术追求的合规律性

米芾早期学书曾有过“集古字”阶段,米芾对古代法帖的临摹可达到乱真的地步,这一点,有多个实例可以证实,如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就出自米芾之手。临习古帖是书法学习区别于其他艺术学习的特殊之处,米芾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对古帖的临习,除了锤炼技法对书格的追求更为重要,米芾在《论草书》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对晋人书格的追慕早已被习书人证实是非常正确的。米芾“集古字”和“尚晋”应该是接受了欧阳修的“尚古”思想。

米芾生于1051年,小欧阳修44岁、小苏轼14岁、小黄庭坚6岁,在他步入北宋书坛的时候,具有宋代特点的书风、思想已然成形,如“尚古”“尚意”“书卷气”等,关于书法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不需要再去思考,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性地接受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为米芾书学思想的不合时流找一个接口的话,我们只能说米芾只是一个艺术家,甚或是天才的艺术家。

注:本文系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方既:《中国书法思想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等,2009年版。

[2]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俊,渤海大学院书法教授;肖鹏飞,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传统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如果说“大书法”的提出是基于中国书法传统的现代思考及其创作需要的话,那么当我们面向书法的未来的时候,书法的传承与教育、尤其是教育模式的创立,就是“大书法”必然面临和解决的一个极其现实的课题,因为纯粹传统的方式和现代教育结构,都已经不适应现代形势下书法的演进与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改变和现代建筑空间的改变,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师傅带徒弟加现代教育模式的“工作室”制应运而生。2005年,中国国家画院首创这一教学模式,曾来德被推上了领导者岗位。

作为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的负责人,管理和指导着二、三十多个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同时,曾来德还是国家画院中国书法篆刻创作院执行院长,领导和规划着创作院的研究任务与创作方向。可以想见曾来德工作之繁重。但即便如此,曾来德仍然一如既往笔耕不辍,每日有新作品的诞生。

作为书法人,首先解决的当然是书法教育问题。事实上,“大书法”的提出已经为现代书法教育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一上任,曾来德就首创了“画家书法班”。如果说曾来德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述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的话,那么首届“画家书法班”的创立,就是这一观念最直接的实践检验。

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2006年秋季首届书法家班、画家书法班教学计划文案中指出:

画家书法班是为亟需提高书法水平的画家们而开设的书法强化训练班;是以“融会性、独创性、探索性”为理念的新型课题教学高研班;倡导书写立场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质教育班;坚持以书法为主体,自我追问为前提,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引导启发式教学。内容涵盖碑帖临摹、写生考察、国画题款分析与练习、作品创作,辅助于书画理论、文化修养、美术史论、书法赏析等课目。目的在于加强学员对中国绘画、书法主体精神的认识和把握,提高绘画、书法创作和研究水平;加强学员对绘画、书法创作规律的认识,着重以书法为切入点,解决书法和绘画的形式、章法、构成、程式、语言等问题;加强学员艺术修养,进而提高造型能力、空间意识、审美意识和表达创意思想的能力;加强学员基本功训练,强调用笔用墨的规范,把握中国画的主体文脉。

围绕这一宗旨,工作室导师曾来德亲临指导,助教马啸、文永生配合,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文案,并逐一实施。在一年的教学中,通过临摹、考察、创作、回到绘画等环节的教学实践,不仅使同学们解决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实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将来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历代有论,但进入新时期,书法绘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尤其是师承关系转为社会化的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又是以西画“素描造型”为基础替代“以书入画”的书法基础,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此开始断裂,书法在当代中国画中缺失。尽管几经艺术思潮的变迁,人们终于重新认识到了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意义,但是真正站在书法的立场来面对绘画并付诸于实践者却没有先例。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书法班,就是基于中国书法绘画同源以及绘画与书法的历史关系而设立的:首先,画家的书法才能,是最后检验画家成就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其次,以“大书法”的立场,来评价书法家的绘画才能,也是鉴别一个书法家能不能进入当代书法创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与绘画,绘画与书法,都可以彼此寻找新的因素来改变自己。一种新的元素的进入,将成为艺术形式的创新点。特别是面对中西文化的新的交汇、撞击和融会,以书法的立场、书法入画的观念来寻找中国画的创新突破,将是一个新的思维和创造空间。

站在大文化背景、大美术甚至整个美术史的角度,曾来德开辟一个崭新的书画学道路:重新思考中国书法绘画过去早就有的关系。曾来德认为,中西绘画的区别就是书法,当失去了书法,中国的写意画就没有了,写意画没有,我们就退回到宋以前那种绘画中去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西方文化怎么来改变、或者说来影响我们,但也影响、改变不了书法。恰恰相反,书法进入绘画影响并产生了西方的艺术大师,他们的现代艺术许多利用书法的元素找到了自己的原创点。

通过几届工作室教学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教育模式的成功及其优越性。

画家书法班的创立及其理论依据与阐释,其前瞻性和未来性,为书法的研习与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书法”创作体系

理论指导实践。无论什么样的理论,最终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大书法”理论指导了曾来德的书法创作,也可以说是曾来德通过自己坚实的书法实践总结思考创立了“大书法”理论。但不管怎么说,曾来德的书法作品及其无限的创造力是最好的注脚与明证。从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视觉形式的文字系列,到抽象意味的非文字系列,从汪洋恣肆的书法作品到金石味浓重的焦墨山水,我们都能感触到曾来德的生命活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无论是从绘画与书法的关系还是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无论是对书法音乐性的思考还是对书法舞蹈性的践行,我们无不为曾来德的创造与智慧所折服。重要的是,这一创造不仅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它还指向了书法的未来,创造性地建构着书法史的走向。关于这一点,尽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新的创造总是伴随着来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声音,从而构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历史交响。

曾来德认为,现代书法和抽象写意画的“界限”问题,正是许多现代书法的实验者很容易走偏的临界点。现代书法和抽象写意画有个重要的不同,“非文字”是从“文字”抽象出来的,她的审美基础、造型来源是“文字”,而抽象写意画是从具体的物象中抽象出来的,她的造型来源是客观“物象”,来源不一样,带来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标准也不一样。有些搞现代书法的人,把书法往绘画上靠,搞成了抽象画,结果把书法的审美特性丢弃了。现代书法探索在形式上也不是没有底线,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底线,也是现代书法的底线。

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曾来德提出了“塑我毁我”的理念,这一理念曾引起学界的质疑和争论。曾来德曾解释说,有人错误地把“塑我毁我”理解为反传统、不要传统,事实上,反传统不是不要传统,没有传统怎么“塑造”自己呢?如果没有完成“塑我”,就不存在“毁我”的问题。如果没有“毁我”的过程,总是重复自己,艺术就会死亡,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就死亡了。但“毁我”不是推倒重来,也不可能推倒重来,在“毁我”的过程中总会保留一些过去的那些有用的经验,所以“毁我”是为了在艺术上向前推进一步。在今天看来,我们在曾来德的作品中分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像非文字系列,由于其书写性的发挥与宣扬,它并不等于文字的死亡,相反,它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形而上学

超越了常规书写中笔画结构的具体规定。而非文字书写的基础还是汉字,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了笔画规定性的限制,而服从于视觉形式需要,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调整。而有些作品故意保留了很多败笔,一是保留了最初书写的感觉,不要让理性来破坏原初的创作冲动;二是为后来的现代书法实验者提供可完善的空间和经验。

传统的书法对形式美的追求是不自觉的,那么这种视觉形式因素从哪里来?必须从绘画中来。所谓书法的“纯形式美”,就是打破文字的限制,把点、线、墨作为书法创作的形式因素,通过点、线、墨的空间切割,来构成有意味的审美形式。把书法自觉地上升到视觉艺术的高度,发掘和完善书法艺术的视觉形式规律。

未知空间带来的是一个不规则的无序的世界,在无序的、没有规定的、甚至是混乱的空间中,根据人的理性、人对笔墨的驾驭,对其进行一点一滴的规范,并且这种规范又是依照着“自然”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性的方向去规范。每落下一笔,它的空间就发生变化——在黑与白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中介关系。黑的增加就意味着白的减少,自强的时候则黑弱,在最后完成之前,它可能是什么或到底成为什么是难以想象的。未知空间里无可重复的“偶然”结果——作品——本身,包含了对无序的应用。

而当绘画发现了书法时,只不过发现了书法的一些自古就有的品质

书画同源,但却仿佛迎来了一场自己的革命:从具象到抽象的革命。其实书法和绘画的“发现”是相互的。既然绘画发现了书法中独特的笔墨与写意性,那么书法在寻求自身的超越过程中,在不背弃规定性的前提下涉入绘画,或者说书法以绘画表现了自身。

诸多真知灼见,让我们感到一位艺术家的智慧。

而“墨乐”的提出与实验,给书法这种最古老的艺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拓展了书法原有的审美空间和表现空间。墨乐揭示了作为视觉艺术的听觉部分,同时也是揭示了音乐艺术的视觉部分,为人们的审美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写状态,还会延伸出更动人、更具有国际性的一面。曾来德的墨乐书写,已经在西方艺术界引起极大的轰动,许多国家级艺术机构邀请曾来德前去展览展示。

还有焦墨山水、画意书法等等特立独行的创造,在“敞开笔墨”中书写,在已知空间中进行未知创造,曾来德踏踏实实地建构着自己的“大书法”作品体系,引领着中国书法创作的未来走向。

六、“大书法”文化架构

“大书法”与小书法、好书法与坏书法、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中国书法与域外书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书法的音乐性、书法的舞蹈性,书法的墨乐形态,书法艺术与审美功能的文化效应,书法艺术精神,书法的种种现代形式等等,构成了“大书法”范畴和“大书法”理论体系。而围绕“大书法”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大书法”在不同方向的延伸,则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书法大文化和文化“大书法”。

曾来德论道以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中“艺术的范畴是由文化来决定的”为立论点,深入剖析了由汉字文化所决定的“‘大书法’观”——书法大文化和文化“大书法”范畴:

1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汉字的造型、结构、点画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构成书法的笔法、章法、墨法;

2 书法具有绘画艺术的造型以及空间构成关系,“书画同源”不仅指工具的同源关系,在造型手段上和视觉审美上也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3 汉字书写的时序性、不可逆性和书法创作的一次性,决定了书法具有音乐的节奏韵律;

4 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书写过程中的节奏韵律,决定了书法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诗歌的意境和神秘特征,而且诗歌的内容、节奏韵律,直接影响到书写者的想象力、书写速度以及有书写速度带来的节奏韵律变化;

5 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历史上很多好的文章因为书法而传世,比如《兰亭序》等;

6 书法和人格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书法具有明显的伦理色彩,并对传统书法品评标准产生直接的影响;

7 书法史是由士大夫文人书写的,在清代以前,民间书法被排斥在正统的书法传统以外;

8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神采”和“气韵”成为书法艺术主要的评判标准;

9 因为人人会写书法,公众对一件书法的预期,从来不是作为单纯的形式审美对象,而且对“内容”有同等的预期;

10 公众对书法内容完整性,可读性、可辨识性的预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式的稳定性,同时使书法与西方的抽象艺术保持严格的界限;

11 公众对书法内容的完整性,可读性、可辨识性的预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式难以走向更高的自由形态;

12 对不同时期的书法传统的价值判断和取法,决定了书法的时代特征。

如果我们明确了由汉字所带来的“‘大书法’观”范畴,对当代书法的创作成果就可以做出一个很清晰的判断,尤其是对现代书法的探索方向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为此,曾来德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认为,从民间书法中吸收造型来源和创作灵感是现代书法一个必然的创新之路;其次,从“大美术”的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视觉形式进行探索。

曾来德还认为,书法艺术能平复人心的焦虑,一个中国人在书法创作中得到了愉悦,情操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净化,实际上就是解决当下的文化问题。因此,书法能直接表现当代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这就是书法的生存状态,当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文化形态。而书法艺术的精神,是文人精神在书法上的体现。书法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来自书写者的情怀和生命律动,如果一个书法家没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那么他写的书法只是一个匠人的劳动,匠人的劳动,可能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没有笔墨内涵。艺术,是伟大的匠人加半个哲学家。

而书法艺术“文化立场”的提出,不仅标识了曾来德的民族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艺术家、教育家和思想理论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立论,源于曾来德与汉字文化危机的深刻认识与高度关注。曾来德认为,在中国整个历史的文化进程当中,我们始终面临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危机——汉字危机。尽管汉字文化、包括汉字的艺术,在经历这一切变化之后并没有改变,最终完整保留了自我形象和自我文化的传承,但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保持一位艺术家的民族文化立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一般的文化良知。

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基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原和根基。汉字,是我们始终坚持和不可改变与调和的一个基本立场;书法,是中华民族大艺术的灵魂,它包含着我们深深的民族情结,是我们精神之旅中魂牵梦绕指向未来的生命本原之去处。它规定着我们的历史,规范着我们的现在,指向我们的未来。如曾来德所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文字能够构成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审美形式。千古不变的汉字,既构成了对书写自由的限制,亦蕴含着自由书写的无限可能。线的汉字和象形的汉字所包含的生机、活力,孕育了书法美学的宏大诗境。书法作为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尽管古人在形式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但在汉字规定的范围内,书法的艺术形式仍然有无限的探索空间。

当我们以全部中国书法史——古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来重新认识中国汉字与中国书法史,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厘定中国书法史的时候,一种新的书法史观——“大书法”诞生了。当以这样的观念来观照书法教育,把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把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绘画与书法相结合,以书入画又以画人书的时候,完成了“大书法”理论体系下的现代书法教育史观。当以现代书法艺术的观念来全方位、多角度切入传统经典,包括二王帖学体系、碑学体系、经学体系、敦煌写经、楼兰残纸等民间书法的时候,完成了书法的现代创作史观。由此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曾来德“大书法”思想理论体系。“大书法”,是对书法形而上认识的本体论,也是对书法认识方法上的认识论,更是对书法创作方向及其艺术与审美标准进行判断的方法论。

以“大书法”观续写中国书法史,曾来德完成了对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须有高超的技术和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既需要艺术天分也离不开艰辛的努力。在二十年多年的书法艺术生涯中,曾来德写字的废纸可以用汽车拉,保存下来的作品数以万计。他每天坚持只睡五个小时的觉,而他的春节都是在画室度过的。这让我们足以理解为什么曾来德能取得影响整个中国当代书法史的艺术成就与理论贡献了!

那么,曾来德自己是如何认识的呢?

——书法家是一个从未被规定过的生命实体,他一旦选择了书法,就必须要接受书法的规定。所以,书法家是一个没有被规定的事物朝着被规定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个方向上,曾来德创造了书法史,书法史也因此选择了曾来德。(完)

传统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以书法艺术为校园文化核心资源,以“德慧”课程为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确立书法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学校突出书法文化与教育本质的融合,努力突破单一的“写字教学”操作模式,从书法艺术中寻找文化元素,在书法艺术中挖掘教育意涵,进而系统地、深层次地思考书法课程建设应该采取的方式和策略,从而积极探索校园书法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书法课程建设;校园书法文化;“德慧”课程

【文献标志码】B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始创于1906年,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书法教育是唯亭实验小学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白1998年以来,学校在书法教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实现了书法进课程、特色创品牌。学校先后获得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示范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特色学校AAA级等荣誉称号,同时,成为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实验基地、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培养阳光少年、美德少年、智慧少年的办学愿景,传承书法艺术,培育德慧少年,学校重视课程整合,构建“德慧”课程体系。硬笔书法安排在德慧素养核心课程的语文课程中,软笔书法安排在德慧国粹基础课程的美术课程中,而书法社团则安排在德慧生活拓展课程的自主拓展国粹类课程中。这样的书法课程设置,使“学校书法教育特色”发展成“校园书法文化”,使“书法文化”渗透到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努力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书法环境文化、书法制度文化、书法精神文化,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人、造就人,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精神”。

一、改善教育条件,做好学校书法环境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雅艺术追求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学校不断改善书法教育教学条件,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学校有4个书法教室(其中2个用作书画教室,与美术教学功能结合)和1個篆刻教室。学校建设校园室内、室外书画长廊、书画作品陈列室,每个教室外走廊上布置学生书法写字作品展示栏,展示栏中悬挂着师生软笔书写的名言警句,扇形宣传牌更是独具匠心,加上“国粹艺术传承中心”的成立,让校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走廊、每一个室场内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本镇书法家书写的文化石点缀其间,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美化了书法文化的环境,突出了书法教育的特色,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师生提供了一片自由飞翔的翰墨天空。

二、规范学校管理,做好学校书法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体系需要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障。学校确立了书法教育的课程目标,完善了书法教学的“四个统一”,制定了《唯亭实验小学书法(写字)教育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在各年级进行硬笔书法教学,一到二年级每周安排两节硬笔书法课(每节课35分钟),由语文教师任教,主要使用书法校本教材《墨韵唯华》。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软笔书法课,统一使用西泠印社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教材。4个书画特色班和4个书法社团聘请书法家和学校书法专业教师任教。在校外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培养了自己的书法专职教师,结合国家的课程进行校本化构建,做优做强书法特色课程。学校努力打造书法团队精神,围绕“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的宗旨,要求书法社团的领队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社团、一门课程、一本校本教材、一个课题、一本记载本、一份社团活动报告单。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加强书法教学的巡视与检查,做到课堂教学有教案,有练习,有作业,有实效,每学期期末进行全校学生书法考级,对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对在软笔、硬笔书法上取得较高造诣且能指导学生得奖或发表的教师也予以奖励。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水平的师资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书法教育质量,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一方面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另一方面,为更多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学校成立教师书法中心学习组(软笔),聘请书法家进行分层教学,两周活动一次。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展览、比赛,书法(写字)课堂教学评优竞赛,与苏州市文联、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等专业学术团体保持联系,指导、帮助教师成为会员,在更高的平台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书法(写字)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书法课题研究与书法技能提高紧密结合是学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基础。学校通过开展“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小学生良好写字素质培养的研究”“深化写字特色,推进学校品牌建设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书法教育、培育了学校书法写字特色教学,并且深化了教师对书法教育意义的认识,充分挖掘书法教育功能。2016年1月,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国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把培育书法特色与弘扬中华国粹艺术、建设校园独特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树立学校办学品牌进行融合。

制度文化既能约束人,又能激励人。学校以相关的制度规范书法教学行为,凝聚师生合力,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为书法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丰富书法课程,做好学校书法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书法课程建设,实现“以书育人、特色兴校”的目标,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使学校成为具有文化艺术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从而形成了唯亭实验小学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配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书法教育,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渗透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书法活动中,建立促进学生书法发展的评价体系。

随着书法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不断创新。书法教师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和活动进行研学,提高书法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学校要求所有书法(写字)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更新教育思想,对书法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制定,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合理地组织实施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法教学活动。

书法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理论研讨、经验交流、技艺切磋也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但能提高教师书法(写字)教学水平,而且还能更新学校的书法教育管理理念。因此,学校承办了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书专会书法教育学术年会,参与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书法名校高层论坛暨师生书法作品年展”活动,由此激发了师生的书法热情,提高了师生的书法水平,提升了师生的精神风貌。

学校注重学生的梯队培养,充分挖掘各级各类比赛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书法创作比赛让学生懂得竞争,书法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促进,“小小书法家”评比让学生学习典型,进社区写春联活动让学生奉献爱心,“书家连环画”让学生陶冶情操,开展书法考级活动让学生拓展视野。2018年6月,“挥别小时代书写新时代——唯亭实验小学毕业生书画作品展”在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举行,等等。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使学生的书法素质得到了提升,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唯亭实验小学在“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爱与智慧的品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建立书法课程体系。通过逐年建设,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立足本校实际,依托书法特色教育,培育德慧少年,提高全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精心打造一个翰墨飘香的美好校园。

传统书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立足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从“激发兴趣”“深化认知”“优化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微课在书法艺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讨,旨在于探讨微课恰当运用所产生的作用,以让更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微课手段并能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教学;微课;激发兴趣;深化认知;优化学习方式

书法艺术欣赏教学作为让学生们接触与了解书法艺术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身为一名书法艺术欣赏课程教师,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本课程的教学效益及其质量,这其中,微课便是常用的一种。以下,我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针对微课在书法艺术欣赏教学中恰当运用所起到的价值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教学中我却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书法艺术欣赏课程并不是自己本专业所学习的内容,因此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普遍学习兴趣较低,较少持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如此,自然也难以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就有必要探索出能充分调动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微课手段的恰当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上述所预期的良好效果。对此,我深有感触。例如,在教学“书法欣赏与应用”这节内容时,我便为学生们精心制作了一份微课视频,其内容集中展示了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被这些经典的书法作品所折服与感染,由此延伸开来,其便很容易产生一个个疑问与好奇,这些书法作品都是用的什么字体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这都表明,微课手段的恰当利用使得学生们很自然地产生了欣赏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深化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的学习认知

书法艺术欣赏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质较强的学科,其知识点与内容相对来讲难度较小,但其中仍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稍显复杂与抽象的内容,这便为学生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也致使一部分学生很难达到对所学知识实现深化认知的效果。

由上述情况来看,我们书法艺术欣赏课程教师有必要且必须找到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有效教学方法,对此,联想到微课手段生动形象、短小精悍便于传播等特点,我在自身的教学中便创新性地借助其帮助学生们深化学习认知,所起到的效果良好。

例如,在教学“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这节内容时,我便利用微课向学生们展示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内容,包括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产生背景、片段展示、书法的审美标准等等内容,学生们通过观看该微课视频就能对身心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从而更加直观而形象地对兰亭集序这一书法作品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而这势必要比我一遍遍地告诉他们兰亭集序的书法韵味更容易留给学生们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利用微课深化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认知的效果所在。

三、利用微课优化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的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书法艺术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这便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实际的书法艺术欣赏效果也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书法艺术欣赏课程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扩宽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方法,这其中,微课便是极为有效的一种。这是因为微课的内容集中,所消耗的流量较短,学生们只需极少的流量便可以实现对微课视频的下载,而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他们可以任意选择对微课视频进行快速拉动、跳转、暂停、重新播放等功能,以此为基础,他们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在课下进行自主预习或者课后复习,这一来,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学习的渠道便得到了创新与扩展。

例如,在教学“硬笔书法”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急于向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首先为学生们精心制作了微课视频随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该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在微课视频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初步对“硬笔书法”这节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他们便可以集中注意力与精力对未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聆听,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显然可起到非常大的帮助。由此我们足可以看出,利用微课优化学生们书法艺术欣赏的学习方式之于提升他们学习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其恰当运用确实让学科教学绽放出了新鲜活力,对此,我们基层教师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将微课手段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以在不断丰富自身教育教学手段及其形式的同时,让自身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高效,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变得简单而更有质量,如此,我们才能称得上是微课切实助力于我们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江荣.微课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6).

【2】黄玉石.浅议微课与书法的推广和普及[J].书法赏评2017(5).

上一篇:表现技法论文下一篇:高校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