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

2024-02-19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扩大内需, 而解决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法。因此, 在本文中将结合我国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 参考实际数据, 来进行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并从社会保障制度, 多元化投资渠道, 产业结构, 人口结构等方面对中国的储蓄政策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2 居民储蓄的概念

2.1 储蓄与储蓄率的定义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收入、居民储蓄和消费三者密不可分, 居民储蓄是个人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等于收入减掉消费, 而储蓄率是可支配收入中储蓄额所占的比例。按照上述定义, 居民储蓄可以被定义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差异, 居民储蓄率定义为居民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2.2 储蓄的分类

广义的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花费的部分, 而储蓄比率随着收入增长而递增。此时储蓄是居民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狭义的储蓄是指居民储蓄, 也就是指民众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资产存款, 但居民存款中不包含政府储蓄。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 一般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或债券投资、保险或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持有。

一国的总储蓄是国民收入减去当期用于消费后的余额。储蓄主体分别为国家、企业和居民, 所以总储蓄相应可分为政府储蓄, 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这三类。由此可知, 居民储蓄存在国民储蓄之中, 且居民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储蓄主体。其中, 从国外的统计资料中了解到, 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之和一般叫作私人储蓄, 而政府储蓄则称为公共储蓄。

2.3 居民储蓄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 人民手上的钱也越来越多, 体现在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尽管中国目前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续发展很长一段时间, 但根据目前生活水平来看已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居民生活上的吃、穿问题早已不被民众放在首要位置, 取而代之的是住、行等更高层次的消费。正是因为在这些非即时消费项目上的花销增长, 也使得人们爱将钱储蓄起来用于大额消费。

同时, 对于一些未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 人们也会对当前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储蓄, 来支撑未来的生活状态或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在社会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 会引起名义利率的上升, 人们会把暂时不花的钱存进银行, 同时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就会减少, 从而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而在金融产业不发达的地区, 普通民众也更爱在高利率的时期将钱存入银行。所以, 当银行将利率提高, 会激励居民的存款愿望, 继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

3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

3.1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高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维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看, 我国居民储蓄的发展起点较低, 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时期尤其明显, 例如198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8.9元, 储蓄率仅为17.99%, 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和国民收入的比例并不高, 所以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影响较小。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当时人们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居民把大部分收入消费在了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销上, 而没有太多的钱拿来储蓄。因此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储蓄时, 并没有重视在总储蓄中微不足道的居民储蓄。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下面的折线图中可看出我国居民储蓄增幅逐年上升。

随着我国居民储蓄总量的长期高速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的人均量也在迅速增长, 1985年我国人均居民储蓄仅为153.3元, 到2013年增长为32883.3元, 增长了214.5倍。从1985年到2013年, 我国居民储蓄总量的增幅高于人均储蓄的增幅,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总数也在增长, 从1985年的10.58亿人增长到2013年的13.61亿人。

3.2 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红利表明, 在目前的人口总数, 劳动人口占大多数, 抚养比率相对较低。国家处在人口红利期间, 是经济稳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表现出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形势。由于劳动人口占比更大, 相应的人口总抚养比则会较低, 居民赡养和抚育压力较小, 从而将更多的钱用来消费, 同时国家的社会养老开销将有所降低, 有利于将更多的钱拿来投资到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当中国的人口结构处在人口红利时期, 每年约有一千万的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以确保充足的劳力带动经济发展, 使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 在2012年时, 我国15~59岁的劳动人口数量相比上一年减少了近350万人, 同时意味着人口红利正逐步隐没。

3.3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强烈

除去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喜欢贮藏。在古代经济欠发达时期, 人们会对粮食进行贮藏, 以备来年的不测灾害, 同时能代表一个家庭的富裕状况。同粮食一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 粮食已经不再作为富裕的象征, 金钱的重要性在逐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将暂时不消费的资金拿来储蓄, 不仅可以以备不时之需, 也是一个人的财富象征。而当前储蓄意愿强烈导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缓慢, 内需不足, 其中的因素是多个方面造成的:

(1) 消费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缺乏信心。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一直是以投资拉动为主, 造成了例如钢铁, 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时的常态, 但其增长则会导致市场需求的降低, 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矛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GDP的增长幅度已经从2010年的10.45%回落到7.5%左右 (2012年为7.65%、2013年为7.67%、2014年为7.4%) , 这将导致市场消费的降低。中国消费者对中国经济持保守态度时, 将会计划减少开支, 提高储蓄, 这也是造成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强烈的因素之一。

(2) 生活负担过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支出是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 而通过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表明, 我国居民在此项支出上占比较高, 所以储蓄成了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 也是造成了我国当前居民储蓄过高的原因之一。

4 居民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重要来源之一是储蓄,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中提出的公式G=s/v (G是经济增长率, S是资本累积率即储蓄率或投资率, V是资本与产出比的比值) 能够得出, 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其资本积累率成正比。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与我国的高储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可以说是高储蓄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高储蓄率也有其利弊之处。

4.1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首先,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储蓄率的快速增高提供了充沛的资金, 正是这些大量的资金确保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同时, 也保证了银行的稳定运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才能在当时背负着大量不良资产的负担下依旧正常运转, 其原因主要就是当时的高储蓄使得银行资金充裕。

储蓄率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投资率的增长,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 当银行吸收了大量存款时, 如果不将这些储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 就要将其大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或超额存款准备金上缴至中国人民银行即央行中, 利率远低于贷款利率, 因此高额储蓄会使银行进行放贷, 从而提高了社会财富的利用率和投资率。过去的十年里, 中国的投资率长期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实现并保持了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投资的来源是储蓄, 有了充足的储蓄, 加上经济环境的好转, 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银行吸收了大量居民暂时不消费的资金, 这些资金大部分可以变为银行长期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以此来满足企业长期的贷款需求。随着日益增长的居民收入, 人们用于储蓄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银行可以将居民的购买推迟的资金满足于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将消费基金转变为累积基金。累积基金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同时累积基金也是公共投资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 有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4.2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尽管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长期的高储蓄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不能忽视。

高储蓄首先对我国经济的有效需求带来影响。有效需求指的是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 其中包含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当前居民的投资意识淡薄, 同时中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投资渠道单一, 风险难预测也是原因之一, 导致居民将暂时不需消费的资金转为预防性存款, 使储蓄转为投资的效率大大降低, 导致了我国经济的投资不足。同时, 因为高储蓄的存在, 必然是人们对消费需求的降低, 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从而进一步产生有效需求不足, 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5 储蓄变化因素分析

在经济学中储蓄的定义是收入中没有被花费的部分, 即储蓄等于收入减掉消费。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 储蓄受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直接影响, 而收入水平又与经济发展大趋势相关。通过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的原因,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5.1 经济快速增长

从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长期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1985年到2013年的28年间, 中国GDP年均增速高达16.1%, 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 促使中国的GDP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迈上万亿元台阶, 2013年GDP总量588, 018.8亿元。经济总量翻番所需时间不断缩短。从一千亿元翻一番到两千亿元, 中国用了6年, 从两千亿元翻一番到四千亿元, 用了5年, 从四千亿元翻一番到近八千亿元, 中国仅仅用了4年。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增长, 无论是在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且增长的产出效果显著, 经济的高增长带来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是居民存款可以持续增加的经济基础。

5.2 居民收入提高

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储蓄的函数关系成正比例关系, 居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居民存款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万元, 比1985年增加了2.45万元。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 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基本生活品的开支需要, 储蓄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迅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平均每年13.7%的速度增长,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居民有更多的剩余, 因而储蓄随之增加。近几年, 居民收入的增长成了居民储蓄增长的保障。

5.3 消费预期下降

我国市场经济随着体制建立及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完善, 收入分配风险也在增长, 居民的教育、医疗、购房等消费需求仍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 但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并没有健全和完善, 居民养老、医疗等还需要自我储蓄。这些社会问题造成了居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 却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消费, 进而导致了居民需求量减少、消费预期降低等的不利情况。

6 对中国储蓄政策的建议

储蓄作为资金的积累, 需要通过有效合理的引导, 使之转化为经济市场中的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需求。从经济发展模式看, 储蓄和投资是导致储蓄增长过快的两方面原因: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不当, 造成的消费动力不足或储蓄意愿强烈而形成过多储蓄;二是储蓄变为投资的转化渠道单一, 因缺乏投资动力和投资保障而形成投资不足。过多储蓄和投资不足, 会造成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甚至严重时会导致市场萎缩。尤其是在国家宏观政策依旧不断刺激内需的前提下, 储蓄的高增长却弱化了宏观政策扩大内需的效果, 更不用说利用宏观政策的作用来指引居民的消费与投资意向。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 居民储蓄长期保持高增长对宏观经济或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未来发展将长期处于高储蓄状态, 如果不使储蓄率回归正常水平, 我国将继续面对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解决我国当前高储蓄所带来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的建议对策有以下方面。

6.1 扩大居民消费

扩大居民消费, 促进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影响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流储蓄, 就要引导更多的储蓄进入消费。当前, 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的不完善是出现当前问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居民的消费行为在某些领域已显现出明显的调整, 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逐渐饱和, 而消费方向还没有出现新的领域。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就要了解居民实际的消费需求, 在采取措施和政策时, 也要考虑不同的收入群体, 不同的消费需求群体。只有发展新的消费方向, 才能有效提高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制定当前政策时, 应考虑有效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 还要防止资金长期以储蓄的形式存放。

6.2 拓宽投资渠道

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状况来看, 金融市场发展起步晚, 投资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少, 使居民处于被动储蓄。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没有呈现风险结构的多元化, 产品风险较高, 低风险产品单一。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中, 想让高额的居民储蓄从银行体系中部分脱离, 最关键的条件就是让金融有创新的空间来发展, 让金融创新不断贴近消费者, 让消费者有更加安全、更加宽阔的投资选择环境, 使我国的金融产品向着有利于民众投资的方向去发展。

6.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居民对预防性储蓄有强烈愿望的主要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我国教育, 医疗, 养老等不确定性, 因此要对社保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政府应首先增加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总支出大约12%, 较西方国家普遍40%左右的比例仍有较大差距, 即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 在社保支出方面也在20%以上。在发达国家中, 特别是北欧, 是高福利国家, 财政预算支出中的60%以上用于社会保障支出。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 我国政府更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只有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减少居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进而提高居民消费。在我国, 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所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储蓄率的降低。政府应该建立起更加完善, 覆盖面更加广泛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来迎接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峰。

6.4 加强宏观调控, 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就要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起到的调节作用, 遏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使物价、利率、汇率等保持稳定, 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稳定的经济环境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未来预期支出, 打消对未来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 增强消费和投资信心, 从根本上分流储蓄。

7 结语

综上所述, 居民储蓄是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储蓄率虽然给我国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但从长久发展考虑, 高储蓄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储蓄率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 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居民储蓄的方面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同时, 解决高储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经济和社会任务, 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后, 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持续提升, 但居民储蓄余额则长期处在较为高速增长态势,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根据近年统计数据结果来看, 国内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 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现在已位居全球第二, 但在消费开支占比方面, 在美日中德四强中是最低的, 且近年来呈明显下降之势。不可否认, 高储蓄率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资金源泉, 也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但连续长期的高额居民储蓄却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 导致经济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在合理的范围内, 将部分居民储蓄转化为居民消费, 这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扩大内需,社会保障,投资渠道产业结构,人口结构

参考文献

[1] 田昆.近年来关于储蓄率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综述[D].西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2011.

[2]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 2011 (1) .

[3]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07年前三季度,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海南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经济运行趋好的同时,全省金融运行较为稳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金融运行机制等原因,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经济金融更为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海南省;前三季度;经济金融运行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经济运行趋好的同时,金融运行较为稳健。其中,存款持续稳定增长,而受央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信贷投放增速回落。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金融运行机制等方面原因,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在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经济金融更为和谐地发展。

一、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

经初步核算,2007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4.89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见图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7.63亿元,同比增长8.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3亿元,同比增长2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2.33亿元,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31.02%、29.60%和39.37%。

(一)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经济推动作用明显

1.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以来,在炼化800万吨炼油厂、中海油富岛60万吨甲醇厂、福耀玻璃、一汽海马汽车厂以及金海浆纸业等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下,海南省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0.58亿元,同比增长39.1%,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中呈现的特点为:一是随着重大项目陆续投产,重工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远高于轻工业,工业重工化趋势突出。前三季度,海南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6亿元,同比增长61.3%,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69%。二是大企业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县市,工业集中度突出。前三季度,海口、澄迈、东方、昌江、洋浦等五个市县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51.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1%。三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前三季度该类型企业共实现增加值90.46亿元,同比增长105.9%。

2.农林牧渔业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香蕉有毒”谣言、部分地区干旱、“范斯高”热带台风等对海南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合理处置下,全省农业经济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共实现增加值277.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各类农产品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水产品、肉类、瓜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3.2%、7.6%、3.5%。

3.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124.82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接待过夜人数1320.69万人,同比增长13.7%,高于去年同期7.1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海南省加大了对境外的宣传力度,客源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其中,境外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5%,高于国内旅游收入增速17.1个百分点;境外旅游者同比增长25.5%,高于国内旅游者增速12.3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

前三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旺盛,进出口规模扩大,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但仍处于理性区间。前三季度,海南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9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投资总额占全省GDP总值的35.30%(见图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2.13亿元,同比增长18.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76亿元,同比增长13.0%。分产业看,一产完成投资7.46亿元,同比增长29.7%;二产完成投资56.94亿元,同比下降26.5%;三产完成投资237.74亿元,同比增长38.7%。

从2004-2007年,海南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7.1%、16%、17.4%和18.4%,总体来看,近几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递增趋势,可见省内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考虑到海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基数本身较小,18.4%的增速并不显高,仍具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消费需求旺盛。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27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见图3),增速是近年来历史最高值。分区域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4亿元,同比增长16.6%;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53.53亿元,同比增长14.9%。消费增长较快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居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多。二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增强。

3.进出口规模成倍增加,招商引资力度大幅提升。1-8月份,全省进出口总值45.66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3倍。其中,出口总值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44.2%;进口总值32.96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9倍;贸易逆差为20.26亿美元。此外,随着海南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45亿美元,同比增长68.4%,比上年同期提高60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效益充分体现

前三季度,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南省各经济主体的效益普遍提高,充分体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效果。

1.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0.77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工资性收入5788.44元,同比增长16.8%,占全部收入来源的68.99%,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124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463元,同比增长16.8%,占全部收入来源的78.84%,是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

2.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1-8月份,全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83.27亿元,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提高77.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1-8月,全省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5万元/人,同比增长35.70%。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石油、炼化等低附加值的大企业入驻所带来的企业规模效应提升。三是企业利润大幅提高。1-8月,全省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7.69亿元,同比增长99.5%;总资产贡献率16.05%,比上年同期提升5.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1.89%,比上年同期提高40.82个百分点。

3.财政收支形势良好。前三季度,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102.64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一般财政收入76.80亿元,同比增长38.8%;地方财政支出152.49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3.47亿元,同比增长28.0%。

2007年以来,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增幅为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而导致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基金类收入大幅增加,前三季度,海南省基金类收入同比上涨64.9%。二是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导致企业所得税提高,前三季度,全省企业所得税同比提高59.3%。三是由于物价上涨较快所致。由于税收是按现价计算征税,2007年以来,海南省物价指数上涨较快,物价指数的上涨使得税收收入的绝对数便高于2006年的基准值,因此计算税收收入同比增长时,增幅会有所提高。四是由于居民消费升温带来的营业税增加。前三季度,全省营业税同比上涨41.8%。

(四)物价上涨压力逐步加大

前三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上涨4.1%,涨幅高于上年同期个2.5百分点(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06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相对平缓,而2007年1月以来,则指数攀升速度加快,到9月份达到最大值。从各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来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2%,最为突出。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也出现了4.1%的上涨幅度。而衣着类、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价格均有小幅的下降。由于海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进一步增大居民食物类支出占比,压缩其它支出,进而降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

2007年上半年,海南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值数同比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二、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情况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平稳。其中,尽管在9月份全省贷款投放力度有所加大,但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仍然偏低;受企业存款大幅增长影响,各项存款余额持续稳定增长,但储蓄存款分流迹象依然明显,增速进一步回落;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持续好转。

(一)信贷投放力度不足,贷款增速持续低缓

9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并表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212.25亿元,比年初增加89.20亿元,同比少增14.0亿元;同比增长10.29%,比上年同期回落4.46个百分点。剔除季节性波动因素后,各项贷款月环比折年率为21.90%,比上月提升17.99个百分点。

受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海南信贷投放明显不足。其中,尽管9月份全省贷款增加38.85亿元,为2007年以来各月份的历史最高值,但由于前8个月贷款增量过小,前三季度份全省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仍为三年来同期历史最低。

1.贷款增速回落,贷款结构呈现出中期化趋势。9月末,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8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54.27亿元,同比增长11.25%,比上年同期回落8.1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20.8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22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68.47亿元,比年初增加21.93亿元,同比下降1.81%,比上年同期回落14.49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余额48.93亿元,比年初增加13.72亿元,同比增长158.07%,比上年同期高203.55个百分点(见图5)。

到9月末,全省中长期贷款占比仍高达72.55%,高于上年同期0.67个百分点,贷款期限结构中长期化的趋势较为明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均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但从海南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海南省短期贷款一直呈下降趋势,而票据融资又以银行转贴现为主,并没有起到为本地企业解决短期性生产流通资金的作用。从表层上看,似乎是由于企业资金充裕,对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不足,但事实上,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但却因为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取贷款。

2.基本建设贷款增长缓慢,个人消费贷款稳定增长。9月末,全省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本建设贷款余额418.67亿元,占中长期贷款余额的54.43%。从增量看,前三季度全省基建贷款仅新增5.96亿元,仅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1.70%。

9月末,全省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2.30亿元,同比增长18.73%,比年初增加15.75亿元,同比多增17.97亿元。2007年以来,全省个人消费贷款已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贷款余额逐月增加。由于在个人消费贷款中,个人购房贷款在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中占比一直高达90%以上,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的个人住房贷款增加所引起。受房地产价格持续升温的影响,居民普遍加大了购房力度,截止到8月末,全省居民住宅销售面积为154.03万平米,同比增长40.1%。[1]

(二)存款增幅逐步攀升,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充足

2007年9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10.10亿元,同比增长22.40%,比上年同期提升7.13个百分点;从增量上看,比年初增加238.6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0.81亿元,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存款2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4.63亿元(见图6)。

1.储蓄存款增长持续回落,活期化趋势明显。9月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0.96亿元,比年初增加49.58亿元,同比少增31.39亿元;同比增长7.36%,比上年同期回落5.57个百分点。9月末,全省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占比为51.39%,比上年同期高3.93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活期化明显。海南省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股票市场持续走热影响。2007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受股市财富效应刺激,部分居民将储蓄资金分流到股市。二是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加。1-8月份,海南省CPI指数累计上涨3.1%,即便是央行屡次上调存款利率,银行实际利率仍为负值。三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居民购房支出增加。前三季度,海口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其中,三季度上涨8.6%。

2.企业存款增长强劲,波动幅度较大。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706.61亿元,同比增长47.33%,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6.83个百分点(见图7)。从增量上看,比年初增加16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1.65亿元,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18.71亿元,同比少增12.67亿元。分期限看,企业活期存款余额547.08亿元,比年初增加124.42亿元,同比增长49.46%;定期存款余额159.53亿元,比年初增加44.02亿元,同比增长40.47%。从企业存款强劲增长反映了省内企业流动性资金过剩,而在股市行情较好的影响下,一些大企业资金进出股市申购新股,造成企业存款大幅波动。

(三)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效益持续较快增长

1.盈利能力进一步好转。9月末,除三家涉农银行类金融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外,省内其它金融机构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盈利。前三季度,全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账面盈利1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6.34亿元(账面增盈20.84亿元,该值剔除了2006年3月份农行核销的14.5亿元贷款),整体经营效益持续较快增长。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7年以来,海南省各家银行盈利能力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各家银行加大了对贷款投放的风险约束,注重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的质量有明显提高。[2]截止到9月末,全省各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1.07个百分点。二是受存贷款利差扩大影响。到9月末,全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超过50%,由于2007年以来央行5次利率上调均未上调活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存贷款利差在一定程度上被扩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产生了正面效应。三是受股市走热影响,购买基金的居民户大幅增加,商业银行通过代理理财而获取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前三季度,全省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

(四)外汇收支和结售汇规模扩大,持续“双顺差”

前三季度,全省涉外经济恢复性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外汇收支及银行结售汇规模双双扩大。前三季度,全省外汇收支总额3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33%,收支顺差3.55亿美元;银行结售汇总额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收支顺差7.02亿美元。

1.外汇收支顺差,顺差主要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海南省外汇收支和结售汇持续双顺差。前三季度,全省外汇收入18.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外汇支出1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8%。

其中,经常项下外汇收入9.91亿美元,同比增长43.0%;支出9.59亿美元,同比增长0.44%;收支顺差0.3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下收入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支出5.42亿美元,同比增长73.04%;收支顺差3.23亿美元,对外汇收支顺差的贡献高达93.52%。

2.银行结售汇项目顺差,顺差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前三季度,全省银行结汇收入1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89%;售汇支出10.49亿美元,同比下降15.27%;结售汇顺差7.02亿美元。其中,前三季度,经常项目结汇9.93亿美元,同比增长43.62%;售汇8.43万美元,同比下降2.46%,顺差1.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下结汇7.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14%;售汇2.06亿美元,同比下降44.91%;顺差5.52亿美元,对结售汇顺差的贡献为78.63%。

从前三季度海南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无论是外汇收支还是结售汇的顺差均来源于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究其原因:首先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比率不断提高,加大了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次是2007年以来,海南省经济总体环境趋好,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了许多境外资金流入。

(五)现金收支活跃,持续净回笼

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406.35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现金支出2396.84亿元,同比增长12%。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回笼10.46亿元。

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现金收入占比为84.51%,现金支出占比84.78%。现金收支占比明显高于其它商业银行,与其掌控的金融资源相匹配。从现金收支结构看,储蓄存款是影响现金收支情况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储蓄存款收入占全部现金收入的83.64%,储蓄存款支出占全部现金支出的80.79%。

三、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房地产价格继续高位上涨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81.06亿元,同比增长32.0%,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6.83%,占比高于上年同期的2.7个百分点,反映出房地产企业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持有较好预期。在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步提升的同时,海南省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加大。前三季度,海口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其中,三季度上涨8.6%。到9月末,海南住宅类销售平均价格高达4440.15元/平方米。就海南房价来看,尽管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绝对价格并非太高,但目前海南这样的房价,对于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收入水平较低的海南城镇居民来说已经难以承受。前三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390.77元,同比增长17.4%,假定四季度仍维持此增长速度,2007年全年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0990元。若按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海南省房价收入比大概在10左右,远高于世界银行“一套普通住房合理房价应等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3倍-6倍”的标准。[3]房价涨幅高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应引起关注。

(二)关注生产成本提高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

2007年以来,海南省企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处于企业生产链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偏快。前三季度,海南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7%。二是随着居民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劳动力成本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三是为抑制全国偏热的宏观经济,央行不断调高贷款利率,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对于一些大型垄断型企业而言,可以将很大一部分提高的经营成本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然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较小,议价能力较差,其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最终导致企业利润被不断挤压,许多企业出现了亏损。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会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下降,应特别引起关注。

(三)关注信贷资金投放不均衡的问题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信贷资金的投向则呈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分地域看,信贷资金集中投向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前三季度,海口的新增贷款为66.15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比83.0%,三亚新增贷款10.65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9.50%,相比之下,海南省其它17个县市新增贷款明显偏低。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抑制,会加剧海南城乡间“马太效应”,影响海南省经济整体的和谐发展。二是分企业规模看,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少数大型企业。前三季度份全省新增企业类贷款53.71亿元,其中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达67.69%,而中小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仅为33.31%。在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走上股改道路的大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更注重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往往以企业的资信等级好坏和抵押资产多寡作为依据,这使得那些能大量提供就业岗位、促进GDP快速增长、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因“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而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

(四)关注储蓄存款持续分流现象

2007年以来,沪、深股市行情持续火爆,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海南省储蓄存款向股市(含基金)分流现象突出:9月末,全省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7.36%,其中定期居民储蓄存款更是出现了0.58%的负增长,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海南从未有过。在储蓄存款增长低迷的同时,省内各证券营业部各种证券交易活跃,据统计,2007年1-8月份,全省各证券营业部各类交易(主要是股票、基金等交易品种)现场交易量累计3424.53亿元,是上年同期的4.71倍。

储蓄存款资金向股市分流,可谓是一个“双刃剑”,从有利的方面而言,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水平,且可以促使居民的收入结构得到改善,在2007年牛市行情下,许多居民的投资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从不利方面而言,储蓄存款向股市持续分流过快,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前三季度,全省新增企业活期存款和储蓄活期存款174.18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额的79.89%。而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54.2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84%,储蓄存款的活化,加大了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的矛盾,而对一般居民而言,当前股市大盘指数已然偏高,一味追高,资金潜在的风险正日趋增大。

参考文献:

[1] 覃道爱等.2006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J].海南金融,2007,(2).

[2] 曹协和等.2006年海南省货币信贷运行特征、存在问题和建议[J].海南金融,2007,(4).

[3] 王世杰.海南省商业银行住房开发贷款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海南金融,2007,(4).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源起、发展和趋势,并针对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账务处理中的不合理现象,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和实际运作方式为着眼点,提出和探讨能够反映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特点和适应未来业务发展趋势的理财产品具体核算和账务处理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关系;账务处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6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35万亿元,年末有余额的发行机构达到426家,理财产品数量60879只,而2015年年末全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为13814万亿元,由此可见,理财资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成为实际的“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因此管控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防止和降低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合理计量和科学核算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源起、发展和趋势

1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源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财富的增加,对于财富管理和投资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很多居民将原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取出寻求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资,商业银行面临存款的减少和客户流失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性地以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发行理财产品。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范畴、投向、程序、风险管理、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界定和明确。该暂行办法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实际“准生证”,以该暂行办法为规范和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种类迅速扩大,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1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顾名思义是由商业银行担任管理人的理财产品,因此在初期,理财资金运作的投向基本为商业银行较为熟悉且有资格开展的业务领域,如信贷类资产、银行间市场债券、银行存单等。另类艺术品、红酒等另类投资虽时有尝试,但规模和数量均占极小的比例,股权、证券类产品也被限制于仅能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进行发售。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商业银行利用发行理财产品,变相冲存款的不合规现象。

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的狭窄问题也日益凸显,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绝大多数都是债项类资产。此时,“信托计划”作为既可进行股权投资又可发放贷款等债项类资金运用的一种金融工具,是全方位的投资产品,被引入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很多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与信托公司进行合作,将信托计划作为投资的通道投向相应标的物。2009年,银监会出台《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指引》后,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迅速增长。但同时,理财业务也出现了监管套利的现象,很多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投向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本身的信贷资产,用于规避贷款额度控制、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虽然监管机构一直在努力堵塞漏洞,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和规定来限制和规范此类行为,但是经营主体盈利最大化的冲动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交易结构,绕过这些限制和规定达到形式上的合法合规,最终投向非标准债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渐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监管层已经进一步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理财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同业业务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4年一行三会一局出台的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套利的空间被压缩,理财产品中投向非标债权的比例开始下降。

综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因素,可以預计,未来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大致上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及融合,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显性化并逐渐移入表内,投向非标准债权的理财产品会进一步下降;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部分作为银行储蓄存款性质和功能的理财产品会被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存单所替代;三是随着“资产荒”现象以及商业银行综合化经營的趋势,理财资金投向证券市场类产品的比重将会大幅提高,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会大幅增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越来越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变和发展。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方式探讨

我国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一直进行着密切监督和管理,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指引、通知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核算则是监管要素具体落地的重要环节,相关的监管规定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对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但对具体的核算并没有做详细的规定。

当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时,仅仅按照其为“保本”或“非保本”产品的简单区分,确定在表内核算和表外核算:保本类产品,贷方计入“结构性存款”,借方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非保本类产品,贷方计入“委托投资资金”科目,借方计入“委托投资”科目,两个科目实现轧抵,不纳入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此种核算方式过于简单,没有根据理财产品的性质以及发行银行实际承担风险的情况进行计量和核算,必然会存在着刻意规避监管指标的做法,使得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存在着失真的可能性,不仅给监管带来了难度,也使商业银行本身蕴含风险隐患,轻则使个别商业银行出现风险,损害其股东利益,重则引起金融系统的风险传递,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应避免简单地按照协议标题的“保本”“非保本”的一般分类进行,而是应基于理财协议和实际投资运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法律关系实质来进行判断,继而实现合理计量和科学核算。

21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分析

此前,业界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委托代理关系,其依据为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明确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人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咨询、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等服务,以及根据客户的委托和指令,代理客户并以客户的名义操作客户账户进行的代理投资等服务。二是理财综合委托投资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相关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由银行选择、决定投资工具的买卖并代理客户进行资产管理等的业务活动。由此可以判断,上述《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是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上述《暂行办法》又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又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型、非保本浮动型。这些产品虽然名义上是委托理财产品,但实际上理财收益均按发售时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支付,投资者在几乎不承担任何投资理财风险情况下获得固定收益,因而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属于银行负债的一部分,其资金的投资和运用属于自身资产的运用,从整个银行的框架上看,理财业务的资金资产与其他资金来源与运用一样,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成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信托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只要在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明确的委托契约关系,各种机构从事的委托理财业务均属信托行为,其信托关系不因受托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金融部门推出的委托理财业务,尽管形式不尽相同,就其财产关系的法律性质而言,其实质均基于信托原理所形成的信托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其形式来看,与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如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券商的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等类似,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符合我国信托法对“信托”的界定,因此,总体上可以認为是一种信托关系。但在具体的理财产品中,要根据具体产品的协议或实际运作过程来确定是否属于真正的信托关系,比如保证收益类产品,明确表达的是发行银行与理财产品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某些非保本理财产品,虽名为“非保本”,但其协议中具有发行银行对理财产品购买者的兜底条款,因此实际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

2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账务处理方式探讨

厘清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进行探讨。

不管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如何的复杂和眼花缭乱,在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一是将理财产品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对每一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核算;二是根据理财协议中发行人与理财产品购买人之间实际的法律关系,判断是否将该理财产品纳入发行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核算;三是根据穿透原则,确定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的金融资产的分类。

221总体处理方式

首先,基于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信托关系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每个理财产品均为独立的主体,商业银行应该为每个理财产品建立独立的账套,记录该理财产品设立、投资运作、资金流向等经济行为,并最终核算该理财产品的净值。理财资金的来源应在该账套内计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果理财资金投向为项目融资类的资产,该资产应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如果理财资金投向为证券类资产,该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和核算。如理财协议中约定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的,则需根据约定应披露或向理财产品购买者提供该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投资明细及产品净值等信息。

其次,对于具体的理财产品,须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出发,根据具体理财产品的相关协议所体现的实质法律关系来确定该理财产品是否需要纳入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核算。对于最终由发行銀行承担风险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购买人和发行银行之间的实质法律关系为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即使定义为“非保本型”,该理财产品也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发行的理财产品应作为发行银行的金融负债入账,而该理财资金的投资运作也相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根据所投资金融工具的性质,按照金融工具分类的标准计入相应金融资产科目。

对于应并入发行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的理财产品,如果理财资金在运用时,通过其他特定目的载体(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进行投资的,还应根据穿透原则确定计入何种金融资产。例如:某银行理财产品A的理财资金先投向B信托计划,B信托计划再将资金投资C债权类资产,则穿透后的资产性质应为债项。再进一步确定应该分类为何种金融资产,如果该银行对C债权资产承担实质管理,则该资产应计入理财发行银行的贷款及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科目;如该债项是由信托计划的管理人进行实质管理,则应根据该信托计划是否可转让及理财资金持有该信托份额的目的和期限,计入发行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

对于根据法律关系不需纳入商业银行表内的理财产品的相关情况,发行银行应该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管理的相应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收益情况以及管理费收取情况等。

222针对具体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按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来进行分类。

(1)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正常情况下,该类产品的协议的实际内容应与其标题类型一致,因此该类理财产品的购买方与发行银行的关系可以直接界定为债权债务关系,该类理财产品应纳入发行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发行理财产品时,发行银行贷记“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 借记“存放央行备付金”或“货币资金”等科目,在理财资金运用时,根据资金投资的金融工具类型,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相应金融资产类科目,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等科目。存续期间,按理财协议上明确的理财收益率按期进行计提“应付理财收益”(或“结构性存款利息”),理财资金运作的收益与理财产品的保证收益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发行银行本身的利息净收入或投资收益处理。

(2)签署为保本浮动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在理财协议的条款上承诺:保证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本金安全,但理财收益情况需视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定;第二种是通过理财资金的结构化运作来基本保证理财投资者的本金回报。

直接在理财协议的条款上承诺保证理财购买者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除了应在理财产品本身的账套内进行核算外,发行银行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该理财产品的本金应作为银行自身的债务,贷记“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在理财资金运用时,根据资金投资的金融工具类型,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相应金融资产类科目,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等科目。该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则需要视理财资金运用的实际收益情况进行不同的计量和处理,定期确认时,应根据理财资金所投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扣除其初始投资本金以及银行的理财管理费后进行计量,计入“应付理财收益”科目,如果以该方式计算的实际收益不足理财管理费甚至为负数时,则先抵扣理财管理费,不足部分抵扣发行银行本身的投资收益。

通过理财资金的结构化运作来保证理财投资者的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一般采用如下方式:用大部分的理财资金投向回报稳定的金融工具,如银行存款,使其到期本息恰好等于理财本金,剩余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工具,不保证投资收益。如果在理财协议中,发行银行没有表述刚性兑付的承诺,其本金回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该类理财产品的实质法律关系并不是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可以视作信托关系,仅在发行银行的表外核算。

(3)签署为非保本浮动型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虽然签署为非保本浮动理财协议,但发行银行依然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通过理财协议的实际条款进行判断是否需要纳入本身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发行银行不承担理财资金运作的最终风险,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或按理财资金管理的业绩进行提成(收益为负时,手续费为零),理财购买者的回报根据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确定,相应的风险由理财购买者承担,此类产品应视为真正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理财购买者和发行银行之间不构成债权债务关系,则该理财产品不需要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仅在表外进行核算。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应单独考虑:一是如果协议条款中约定了预期收益率,当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率时,根据发行银行的基本政策和惯例,可以预计发行银行将以自身的资产进行补足;二是当理财协议约定发行银行的理财管理费收入等于理财资金运作收益减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且理财资金投资的金融资产为按本行的授信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和管理的信贷类资产。

对于上述两类理财产品,应视作发行银行对该理财产品进行了实质兜底,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到理财募集资金时,贷记“其他负债”,借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理财资金运用时,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根据所投资金融工具的性质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按期计提相应的“应付理财产品收益”,实际运作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额部分应作为利息净收入或理财管理费收入。

參考文献:

[1]朱永利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3).

[2]周超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3]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

[4]任玎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6).

[5]沈炳熙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J].中国货币市场,2010(4).

[6]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產力研究,2010(2).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4篇

伴随着网点整治和邮政储蓄改革的推进,综合网点和邮储网点是否应分离建设这一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1 综合网点和邮储网点分离的原由

建点需求的差异。这是综合网点和邮储网点分离的最大原由。对于邮政储蓄网点,随着改革的进行。对公业务将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开展业务,网点需求集中在人流量大或企业集中的商业区域。较为偏远地区的网点将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现在银行基本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商业区域也说明这一点。而对于邮政综合网点,面向企业大客户的服务将基本由客户代表完成,对网点的依赖性较小。网点需求主要是面向散户,网点建设向人流量大的地区集中,这一点与邮储网点的需求一致。但邮政普遍服务和寄递成本要求邮政网点均匀分布,这便与邮储网点需求出现了差异。

业务运作相对独立。从业务性质的角度看。储蓄业务和综合业务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联合建点会给业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带来一定难度。同时二者的客户群和竞争对手也有所差别,联合建点使邮政在满足客户需求、参与市场竞争上难以驾轻就熟。而从业务运作看,两者基本保持独立,业务交叉较少,这也给分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 分离的益处

根据各自需求更科学地选点、建点。网点分离建设使综合网点和邮储网点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发展需求建设网点,而不需要两业务相互折中衡量,导致业务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分别建点将使网点的选点、建点更科学、合理。

避免邮储业务受到普遍服务的制约。邮政与储蓄分离后,邮政公司对普遍服务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邮政储蓄没有太大的硬性规定。随着邮储的改革,对公、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邮储必须在网点和业务上有所选择,才能促进业务的发展,分离将使邮储的选择更具空间。

树立更为专业的服务形象。分离建设使各网点对业务更加专注,网点建设与客户服务的结合更为紧密,从而在客户心中树立更为专业的服务形象。这对邮政储蓄的业务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3 分离的弊端

客户消费习惯改变。客户已经习惯了目前两业务网点联合开办的方式,只要见到邮政标识的网点,就会出现提供邮政服务和储蓄服务的预期。分离将需要改变客户的这种消费习惯。这也要求网点分离建设需要提供明显的标识差异。而改变客户这种习惯是需要成本的。

运营成本提高。分离建设将无法发挥联合建设的规模效应,在场地费用、通信费用、人员设置等方面都需要各自承担,这将使网点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这也是联合建设的最大优势,分离将失去这种优势。

客户群交叉利用减少。尽管邮政业务与储蓄业务在不存在明显的业务相关性,但仍然存在交叉客户群,如函件业务与汇兑业务,存在交叉利用、联合开发的可能,分离将使这种交叉利用大为降低。

综合服务水平降低。综合服务指在单一网点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满足客户多种需求。提供综合的服务是邮政网点的一大特点与优势。分离建设将降低综合服务的水平,向单一、专业服务转变。

4 分离的衡量

邮政储蓄改革和网点整治是尝试和探讨网点分离的一个机会。网点建设是否分离,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综合衡量。

需求差异。如上所述,综合网点与储蓄网点在建点需求上存在差异。但笔者相信,因为业务结构、客户特点不同,有的地区可能差异明显,有的地区可能差异很小。网点是否分离要根据差异的程度综合衡量。

区域特点。区域差异是选择建设方式的主要衡量因素。对于发达地区,为了使邮政储蓄更好更快地融入金融服务。参与金融竞争,银行业的网点分布形式难以避免。笔者认为,单独的专业化邮储网点应该是改革的一种趋势。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联合建设可能会使邮政与储蓄双方都获得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

成本差异。成本是网点选点、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各地成本支出存在差异,这包含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考虑时需针对联合和分离可能出现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业务差异。目前邮政开办的业务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种类的网点开办的业务也不尽相同。在是否分离上要综合探讨业务的差异,以保证网点正常运作。

收稿日期:2006-10-10

作者简介:黄福星(1978~),男,广东揭西人,学士,主要从事电子邮政业务经营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5篇

10月9日是第38届世界邮政日。今年邮政日的宣传主题是:世界邮政网,网络连天下。对于这一主题,宁夏邮政又注入了新内容。

服务三农大邮政为农民服务到家

“以前买农资和生活用品生怕被骗、遇上假货。现在好了,就近的邮政‘农家店’全都有,价格适中,质量又可靠……”宁夏平罗县高庄乡金星村村民谈及邮政送农资下乡带来的便利,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邮局不只送信、送报、汇款,还配送化肥、农药、种子;邮政绿卡对城乡用户来说,更是“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农家店”便农服务,只是宁夏邮政借改革春风扶农桑,满足三农需求的举措之一。曾多次深入宁夏邮政进行调研的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盛赞宁夏邮政服务三农有创新。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明确邮政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宁夏邮政抓住这一不能错过的战略机遇,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讨,确定了“建设大邮政、服务大银川”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开展了电子化流动邮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

2005年4月,宁夏邮政系统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万村千乡‘3356’村村配送市场工程”,拉开了“百年邮政、服务三农”的帷幕,使各地的农村群众能够在自家家门口,从邮政系统创办的“农家店”购买到价格适中、质量可信可靠的农资及日常生活用品。宁夏邮政还开展连锁配送服务,由邮政部门在各乡镇成立“邮政三农服务配送中心”,各行政村设立“邮政服务农家店”,开展日用生活品、药品、肥料、农药、种子等连锁配送业务;利用邮政网络通达全国、快速便捷的优势,打通厂家和农民、本地和外地之间的商品流通渠道,“送异地产品下乡,带本地产品进城”,逐步实现邮政农资商品流通渠道的双向畅通;做好邮政金融服务,做好“少生快富”资金发放工作,保证农村的及时兑付;积极开展代办电信、代办保险业务等服务。继而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的举措。

宁夏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赞福介绍说:“截至目前我们已建成邮政农家店1168处,依托农家店、仓储配送中心等构成的服务三农网络体系,开展了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以及酒类、日用百货等商品的配送服务,累计配送化肥1.5万吨、种子359吨、农药230余种。

宁夏中邮物流公司荣获了2006年度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秀试点企业称号;贺兰邮政农家店试点荣获了全国邮政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夏中邮物流公司通过医药GSP认证,配送药品7100多万元,配送覆盖面达到100%,平均计划配送率达到70%以上。保证了‘药品三统一’的顺畅实施。我们希望通过邮政的网络健全和多元化,使万村千乡村村配送市场工程成为构建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举措!”

宁夏邮政公司全力实施“建设大邮政、二次大发展”战略,通过有形的投递网络和无形的储蓄汇兑网络,不断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2007年3月开办的邮政储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巧解农民燃眉之急、促进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渠道,直接“造血”于农村经济发展。小额质押贷款利率低、方式活、放款快、成效高,受到农民欢迎。截至目前,全区邮政共发放小额质押贷款6000万元。今年7月,宁夏邮政又投入首批30辆邮政流动服务车深入农村,办理各类邮政业务,切实解决偏远山区群众用邮难的问题,让农民不出镇就能方便地购买到质优价实的生产生活资料用品,被社会各界盛赞为“服务到家”的创新之举。

宁夏邮政服务奔千村、进万户,为农民送去了希望,送去了方便,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服务网络。今年前8个月宁夏邮政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10%,物流业务收入增幅位列全国邮政首位。

创建和谐企业文化彰显活力

近年来,不管是来宁夏邮政调研的各级领导,还是邮政同行,都对宁夏邮政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宁夏邮政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适应形势发展,马赞福总经理提出了以“团队行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新途径的战略思路,要求全区邮政以团队精神为带动,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以“鹰一样的敏锐,雁一样的团结”,推动企业发展进步。

为积极适应邮政公司化运作,宁夏邮政印发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文化理念;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征集“局歌”活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宁夏邮政之歌》作为“局歌”,制作成光盘下发到所属各单位,组织大家学唱,并开展了歌咏比赛等活动。在宁夏邮政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百年邮政坚实基础创新不止

瀚海弄潮千帆舞。回首邮政业务规模、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了大跨越式的发展历程,宁夏邮政人对大邮政建设工作更加信心满怀,对于今后的总体发展思路,马赞福说:“2007年至2008年宁夏邮政将继续深入实施‘建设大邮政二次大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两年提高有成果’、‘三年发展有实力’的战略目标。

2009年至2011年再利用3年的时间,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网络综合实力,着力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全方位满足社会多层次的用邮需求。2011年我们的目标是业务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6%;邮政储蓄余额增加50亿元,达到120亿元;职工收益不断增加。2004年4月,宁夏邮政开办100周年,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专门为宁夏邮政题词:百年邮政,再创辉煌。邮政事业是通信基础设施的百年事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创造新辉煌!”

上一篇:人力投资论文下一篇:应急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