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

2023-07-29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分别引入标准消费人变量和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的消费函数及改进后的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与代表居民消费的被解释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劳动年龄人口的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和非劳动年龄人口消费能力的稳定性可能是抑制湖南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非劳动年龄人口;标准消费人;消费倾向;实证

普遍认为人口分为劳动年龄人口(也称生产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也称抚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的成年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儿童和老年人口,通常0—14岁为儿童人口,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5岁以上人口超过7%的地区或国家属于老龄化社会。“五普”、“六普”数据统计湖南省人口老化系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省于2002-2011年间0-14岁人口比例在17.5%上下波动,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保持在28%上下波动。湖南总人口在2009-2010年湖南总人口减少较快,但是在2011年回升到最高点。1983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家庭结构变化较大,但是在人口基数继续增大和社会抚养系数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湖南省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54.3%下降到2011年的35.3%,十一年间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权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34.99%),所以研究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湖南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非劳动年龄人口与湖南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标准消费人消费函数分析

1.数据整理

通过查找湖南历年统计年鉴,能整理出1996-2011年间关于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非劳动年龄人口数据(见表1)。

在湖南,65岁老年人口与0-14岁人口成反向变动,0-14岁人口的消费基本上来自家庭收入的直接或间接转移消费,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来源存在很大差别,根据“六普”中数据,城镇人口中有43.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赡养,39.5%的老年人依靠退休养老金生活,仅有9%的老年人依靠劳动获得收入;63.8%的农村老年人口收入主要靠家庭供养,超过26.2%的老年人靠劳动获得收入,还有4.5%的老年人的生活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或区域的消费水平确实存在差异,加上我国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湖南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结合关于标准消费人的相关研究(G.J.Stolnitz,1992;于学军,1995;李建民,2001;王金营等,2006)可知,可以按标准消费系数0.7将老年人折算为标准消费人,同时将少年儿童的标准消费系数定为0.8。据此本文选取王金营(2006)的研究方法,将1996-2011年期间湖南非劳动年龄人口换算成标准消费人研究湖南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2.回归分析

首先在不考虑前期消费习惯前提下,利用已有数据对(4)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下:

act=1420.758+0.2874yt+μ(7)

(8.33)(17.67)

(0.00)(0.00)

第一行系数为各系数的t值检验值,第二行括号中的数值为个系数的显著性水平,D.W.(2,16)= 1.395955,查表可知:d1=0.737,du=1.252,可以明显看出:du

其次,将代表消费习惯的ACt-1纳入模型(7),回归结果如下:

act=1921.272+0.3887yt-0.37107act-1+μ(8)

(3.36) (3.31) (-0.84)

(0.006)(0.009) (0.415)

其中R2adj=0.9494,F( 2,12) = 132.30,F = 0.0000,由此可知,湖南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保持显著正相关性,由于序列自相关导致滞后项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D.W.( 3,15) = 1.170915,查表可知d1=0.591,du=1.464,可以看出:d1

通过GLS消除序列相关的影响,其回归结果为:

act=2746.037+0.41812yt-0.795603act-1(9)

(4.52) (4.4) (-2.17)

(0.001) (0.001) (0.052)

其中R2adj=0.8304,F( 2,1) = 32.83,F = 0.0000,sig=0.000,D.W.=1.530709,明显可知:du

将模型(7)回归结果所得变量系数代入模型(6),求得关于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和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函数:

ACt=1420.75+0.2874yt-0.3(1420.758+0.2874yt)agedt-0.2(1420.758+0.2874yt)childt

上述消费函数能说明一个社会现象,在人均GDP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目前大部分老年人的退休金有所提高,其次家庭收入增加,转移到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收入将增加,但是由于老年人在自身习惯、消费需求及对子女的关心可能将转移过来的收入进行储蓄,同时年轻家长考虑到子女的生活压力(学习、工作、买房、结婚等)将维持或降低目前消费水平。结合已有数据和回归结果,在人均GDP不变的前提下,湖南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处于增长趋势,对湖南消费水平的影响还有可能继续增大,0-14岁人口比重在一定范围小幅波动,对湖南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可能削弱,该结论与王金营(2006)、李文星(2007)的研究如出一辙。因此随着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agedt+childt的波动,将一定程度上抑制湖南整体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整体消费总额在增长可归结为湖南人口基数的增大;最后,

AC′t=0.2874-0.1487(agedt+childt)

是上述消费函数关于人均GDP的导数,同样可以看出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湖南消费水平的影响。

(二)引入年龄结构变量的消费函数分析

根据有关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居民消费的研究,本文将建立非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关变量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模型式(10),实证结果如下:

act=1818.85+0.21yt-5489.5cht+11867.39agedt(10)

(0.82) (8.33) (-0.95) (0.86)

(0.428)(0.000) (0.363) (0.428)

其中拟合优度R2adj=0.963,F值=131.05,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但是D.W ( 4,16) = 2.23934,根据DW检验表可知:在α=0.01显著水平下,4-du≤D.W.≤4-d1,无法判断模型(10)回归过程是否曾在序列自相关。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仅有剔除通胀的人均GDP对湖南省人均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居民消费与收入成正相关;ch变量系数为负,aged变量系数为正,但是都不显著,因此该模型不能反应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湖南省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直接引入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的模型进行改进,同时考虑加入其他影响消费水平的变量。

1.模型改进

参考王宇鹏、王森及李文星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老少比、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代表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和代表消费水平的被解释变量,对消费函数模型改进如下:

CPt=β1LnDPIt+β2RUIt+β3Rt+β4Pt+β5OYt(11)

其中,CP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也是采取零截距的重要原因(王宇鹏,2011);lnDPI代表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变量,即可支配输入的对数值;RUI代表城乡人口消费能力差异变量,即城乡人均纯收入的比值;R为实际利率水平;P为物价水平;OY代表老年人与少年儿童消费能力差异的变量,即65岁及以上老少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值,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抽样数据计算所得。

2.数据整理与变量检验

对于改进后的模型,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于199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990年为基期,根据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后的数据,再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对数化处理,同时求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实际利率根据一年期加权平均的名义利率减去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计算的。

通过引入多个影响消费倾向的时间序列变量改进模型,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有必要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

其中(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之后显示所有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即平稳时间序列。当序列都是同阶平稳时,为确定变量是否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对时间序列变量CP、lnDPI、RUI、R、P和OY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表6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1)包含的六个平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3.回归结果及分析

由于序列变量检验结果可知,可选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11)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CPt=0.07633LnDPIt+0.175RUIt+0.02333Rt-0.60717Pt-0.70064OYt

(2.30348) (2.04991)(2.81840)(-1.71922)(-6.04530)

(0.035) (0.057) (0.012) (0.105) (0.000)

其中,R2adj=0.6517,相比标准消费人模型,模型(11)的拟合优度有所降低;D.W.=1.5525,在a=0.01的显著水平下有D.W.=1.5525>du=1.55,可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由White异方差检验(表7)可知,模型White异方差检验中Obs*R2adj=7.348,取0.05为显著性水平,由于Obs*R2adj=7.348

从模型回归结果表5分析,老少比OY变量的系数为负,同时也是高度显著的,由表2可知,老少比还有继续提高的趋势,随着老少比的提高,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能力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随着湖南老龄化的加深,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同时0-14岁人口的增长速度变缓,目前0-14岁人口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结合标准消费人模型可知,0-14岁人口对居民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将减弱,总体呈现出非劳动年龄人口抑制了湖南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改变了整体消费结构,直接导致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然后,变量lnDPI在5%的水平正显著,说明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可以增加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变量R在5%水平正显著,说明降低利率水平将使居民预期收入的减少,加上物价水平的上升,居民将其他方式进行保值,可能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倾向,由于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利率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变量RUI在10%的水平正显著,城乡人均纯收入比值是缓慢提高的,在2010、2011年有所降低,收入的差距扩大会与湖南省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同方向变化趋势,这与当前很多研究理论不符,可能的原因是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城市居民的数量增加,而且这部分人口基本上处于14-64岁年龄段,为适应城市生活被迫提高消费倾向,所以RUI系数出现显著正相关也是情理之中的;变量P在10%的水平显著为负,可见物价上涨会降低湖南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事实相符。

二、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湖南非劳动年龄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消费现状,结合已有设计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与消费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时选取两种消费函数,在新的背景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湖南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湖南人均GDP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目前湖南

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城乡分布和收入来源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现状,虽然社会抚养系数在缓慢减小,但是老龄化趋势加剧与0-14岁人口比例在经历缓慢降低后基本维持稳定,导致老少比不断攀升,也说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能力的差距将拉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城镇人口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加及家庭结构的改变,非劳动年龄人口的直接或间接收入将增加,但是老年人口在自身消费习惯、消费需求及出于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可能更倾向于储蓄,加上0-14岁人口基本上处于零收入状态,导致年轻的家长考虑到家庭生活和子女将来的生活压力也可能有意识的降低消费水平,所以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能力、水平及倾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非劳动年龄人口对湖南消费的影响首先是由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产生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对湖南消费水平的抑制效应有增大趋势,2000年后,0-14岁人口基本上维持稳定,对湖南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变化不大,总体而言,由于湖南老龄化加深,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整体消费水平的抑制效应导致非劳动年龄人口变量与因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劳动年龄人口的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和非劳动年龄人口消费能力的稳定性可能是真正抑制湖南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5(6):24-34.

[2]李建民.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J].人口与经济,2001(5):10-16.

[3]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29-36.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利用1994-2013年来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趋势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改善以及农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转型期。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贵州省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较快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农村消费扩张是拉动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和导向作用。同时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稳定的动力,消费增长也是刺激投资增长的直接动力,而且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原动力[1]。但如今农村市场需求远远没有饱和,农村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扩大内需的政策仍需要向农村地区进一步辐射。

而要进一步开启农村市场,必须先要了解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近年来贵州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尤其是对比东部沿海城市而言,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转型升级比较缓慢。有研究表明,贵州省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可以有效促进贵州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且从长远看,城镇居民收入会转向第三产业消费,促使产业升级。因此,研究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对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对消费支出中的各个项目与纯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

2、指标选取、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指标选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主要受消费者收入的影响。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的指标分类,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人均消费支出(Y)及恩格尔系数(EC)。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共分为:食品支出(Y1)、衣着支出(Y2)、居住支出(Y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Y4)、交通和通讯支出(Y5)、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Y6)、医疗保健支出(Y7)、其他支出等8项(Y8)。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贵州省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另外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贵州省居民消费结构中各项目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变进行研究。

根据对贵州省消费项目的分析,得到各消费项目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见图1、图2。

比重及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食品支出在农民消费支出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但其比重一直呈平稳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72.52%下降到2013年的42.96%;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同样呈下降趋势的还有衣着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其中衣着支出从1994年的6.40%下降到2013年的5.36%,尽管中间先呈一个下降趋势,再有一定的上升,但是总体上是呈一个下降趋势;而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的有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其他支出5项等。

3、研究方法

影响贵州省影响农民居民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而由诸多影响因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不完全明确的灰色系统,系统中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还无法找到对应的特定对象,只能凭经验得到一定的定性的认识。通过分析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联度,从而得出这些消费各项目分别同纯收入的定量关系。在客观事物之间及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非常的复杂,为了更好地明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为系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该方法适用于对灰色系统有限数据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确定参考数列和若干比较数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灰色过程发展态势的关联程度。有助于研究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关系,寻求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具体方法的有关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构造“参考序列”。所谓参考序列,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标准值所构成的一个序列,是作为判断被评价对象价值水平的一个参照系,可以视为一个虚拟的被评价单位。参考序列通常是由样本指标中的极值构成参考序列。若第i单位p项指标的实际值序列为:

第二步是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关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文献中较多的采用“極值化”和“均值化”。每一个评价对象与“参考序列”之间存在着偏差,于是可计算如下的序列差:

记 ( ),它是样本单位实际价值水平离参考水平(通常是最优水平)的绝对距离序列。即:

第三步是计算第i单位第k指标与参考序列相比较的关联系数ξi(k)。灰色关联系数ξi(k)是灰色综合评价技术的关键。根据邓聚龙教授的最初定义,也是目前人们应用最多的一个定义:

上式中, 与 分别为所有单位的所有指标与参考序列之间的绝对差距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为第i单位第k指标与参考序列之间的绝对差; 为分辨系数, ,一般取 。

第四步是根据关联系数序列,计算关联度 ,并根据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通常的关联度定义是采用算术平均方式,即

4、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上述灰度关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求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运输有点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联度 Ri分别为R1=0.967,R2=0.973,R3=0.922,R4=0.982,R5=0.765,R6=0.966,R7=0.851,R8=0.977。对上述关联度进行排序,得出 R4>R8>R2>R1>R6>R3>R7>R5排序结果。对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中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系,关系最紧密的是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其后依次是其他消费支出、衣着及食品支出、文教支出、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支出。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分析

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的关联度来看,家庭设备及服务排序第1。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电配套在贵州省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解决吃、穿等基本需求后,第1位的消费方向就是家庭设备以及服务问题,电视机、冰箱、电话这些所谓的家庭必备电器的拥有在贵州省农村居民看来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特征。有关调查表明,如果有余钱,大部分的农民选择改善家里环境。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的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其他支出所占比重上升,排名第二。另外衣着支出与食品支出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农村居民的文娱教育支出主要是子女的教育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民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排序第五。而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支出排在后三位。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消费需求层依次为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可以划分为多种,按消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层次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通常将吃、穿、住等方面的消费定义为生存型消费,将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的定义为发展型消费,将娱乐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耐用消费品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定义为享受型消费,用来大致反映消费层次的变化。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的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最终向享受型消费发展。说明我国农村目前正在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农村整体消费结构正处入转型期,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从三种消费资料的发展趋势来看,生存资料的消费总量虽然会有所增长,但它在消费结构中的相对比重会呈下降趋势,相应的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不仅总量会上升,而且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会逐步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生存资料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而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弹性比较大。

5.2、政策建议

因此,根据上述实证研究及其结论,要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启农村消费市场。

5.2.1、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当前居民收入分配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它已成为制约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启动将难以实现。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技术、融资、培训等组织引导措施。采取综合措施,着力夯实农民收入基础,尤其是要通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升其消费能力。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2.2、优化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通过对商业场所的分布选址、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居民潜在的消费意愿被充分发掘,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及消费空间。政府直接对消费环境投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强对民间商业投融资活动的引导和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的选择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对乡镇及农村地区消费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避免消费需求受到消费硬件环境不足的制约。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水、电、路、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促进交通通讯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增长。

5.2.3、开展农村居民消费教育,倡导合理的消费观

要根据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其需求的产品,并通过消费教育与宣传,使农村居民掌握更多的现代消费知识和技能,进而通过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知识的及时了解和高效应用,改变既有消费观念,推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注释:

[1] 洪名勇.贵州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李燕桥,臧旭恒.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1(5):31~36.

[2]洪名勇.贵州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李翔.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研究.2013(20):76-78

[4]温涛,孟兆亮.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07:4-14.

[5]肖立.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11:91-99.

[6]李翔,朱玉春.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 统计研究,2013,01: 76-78.

作者简介:杜瑞贇(1991-),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 作 者 】卢嘉瑞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 正 文 】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平均每人生活性消费 支出为2851.34元[(1)],比1990年的1278.89元增长1572 .45元,增幅为122.95%。

其次,生活消费增长最快的当属吃、穿、用三项,其中尤以吃的消费为最,它们 的增幅(与1985年相比)依次为304.44%、298.18%和249.7 8%。详细情况见下表。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表

(附图 {图})

第三,食品消费仍占很大比重,但恩格尔系数下降。详细情况见上表。1994 年恩格尔系数为49.8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 —50%为小康,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已接近小康。

第四,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在吃的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肉禽蛋35.6公斤,鱼7.9公斤,鲜奶5.3公斤,鲜菜120.7公斤,粮食 101.7公斤。动物性食品比1990年增加2.4—13.4个百分点。在穿的 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90.38元,比1990年增 长1.3倍。在居住条件方面,到1994年底,63%的中国城镇居民住上了单元 配套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8平方米的家庭达66.3%,比1990年增加11. 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1994年城镇居民人 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17元,比1990年增长1倍。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 6台、电冰箱62台、电炊具75件、空调5台、淋浴器25台、吸尘器9台。 第五,消费水平出现巨大差异,逐渐形成富有、富裕、小康、温饱、贫困5个不 同的消费层次。富有阶层的消费是豪华式消费,“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用 什么一般不问价钱,而只关心消费的档次够不够豪华和气派。他们中有身穿几十万元 一件的貂皮大衣、配戴价值10多万元的首饰、怀抱万元小狗的时髦女郎;也有花三 万元吃一餐、花上万元住一宿,坐着林肯、福特等私家车的公子哥”[(2)]。当今 在中国购买别墅的,其中一部分人也是这个富有阶层。据对北京市已入住的8个别墅 区的400个住家进行的调查,在以自住为目的的购买者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的“ 个体老板、文艺界‘大腕’”[(3)]。这个富有阶层已经不是一掷万金而不惜,而 是一掷几十万金甚至百万金而不惜。中国广东汕头市一家县城挂牌销售的镶满纯金的 “华丽尔型豪华意大利睡床”,每张售价高达100万元,还供不应求,其奢靡豪华 的消费令人咋舌。[(4)]

与富有阶层的消费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当今中国的城镇居民中,还存在“温饱阶 层”和“贫困阶层”,他们由于收入微薄,只能低消费,有些家庭也只能解决低质量 的温饱问题。

第六,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

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34.7%。1 /3的家长认为应为子女的教育需要而进行储蓄,相当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约1/6 的费用被市民投入子女教育及辅助养成。

第七,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一个 时期以来,文化消费确曾发生过误导与偏差,不仅出现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 象,也出现了腐朽没落文化泛滥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一,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 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179.15元,与1990年的1387 .27元相比,增长了129.17%,扣除涨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8.6%。只 有收入增加,才有可能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第二,不同阶层收入的巨大差别造成了不同阶层消费上的差别。据中国国家统计 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显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份报告把城 镇居民家庭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种类型。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 5000元以下,占总家庭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5000—10000 元,占总家庭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入1至3万元,占总家庭的50.1 %;富裕型家庭,年收入在3至10万元,占总家庭的8%;富有型家庭,年收入在 10万元以上,占总家庭的1%左右。[(5)]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含富有户和富 裕户)主要包括这样5种人:“

一、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二、‘走穴’的演员和组 织演出的‘穴头’;

三、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

四、乡镇企业的承包者;

五、各类 经纪人”。[(6)]这个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存款。据1991年的资料,中国8亿 多农民储蓄存款只有2737亿元,占总存款数的26%,人均仅为295元;城镇 居民约3亿,储蓄存款4500多亿元,占总存款数的33%;而高收入人口总计不 超过3000万,占全国人口不到3%,但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存款总数 的28%。[(7)]这份资料显然有些过时,但毕竟能反映一些问题。据另一份较新 的资料:“在城镇居民中,最富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46%,而最贫 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8)]这一数字显示,我国居民之 间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1990年,美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 .6%,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3%)。

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必然体现在消费的差别上。据中国陕西省提供的一份资料,这 个省的富有型(富豪型)家庭的人口约占城镇居民的8%左右。这类家庭户均储蓄存 款在10万元以上,属于高消费阶层。他们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第一位, 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炫耀自己的阔气。富裕型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为0.35, 约占该省城镇居民的10%。这一阶层的家庭户均拥有存款5.37万元,生存资料 占30.7%,享受和发展资料占69.3%;其消费率为77.8%,而积累率为 22.2%,属于偏高消费阶层。小康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45,占城镇居民 的50%。到1993年底,小康家庭的生存资料占45.4%,享受资料和发展资 料占54.6%。他们的家庭消费率为85.9%,而积累率为14.1%,属于适 度消费阶层。温饱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4,约占城镇居民的30%。他们的 生存资料大约占69.3%,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占30.7%,其家庭消费率为 96%,积累率仅为4%。贫困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9左右,占全省城镇居 民不足10%。其家庭的积累率有的年份为负数,家庭消费资料几乎全为生存资料, 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极少。[(9)]

第三,中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城镇居民只能顾及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

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还不大,因此,吃、穿、用的消费增长比较快,家 庭积累率很低,甚至是负数。

第四,从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居民作为消费者的素质还不高。消费者素质是 特指人作为消费主体在消费行为上所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审美鉴赏 能力、识别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前3种能力反映了消费者的文 化素质、商品知识、消费觉悟和消费技能,而适度消费能力则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收 入水平,也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程度。保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愚昧性消 费和畸型消费等,都不是适度消费,除收入水平外,决定这一行为的另一因素是观念 ,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能量入为出、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便是保守性 消费;挥霍无度、不讲究科学的享受,便是浪费性消费;以封建迷信慰藉空虚的心灵 ,或者表达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便会产生愚昧性消费;偏重于官能物质消费 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便是畸型消费。

三、中国城镇居民不良消费的种种表现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由于消费者素 质还不高,由于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和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由于政府对各 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 费行为。主要表现是:

第一,浪费性消费令人痛心。暴殄天物,消费主体并没有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应有 的享受。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浪费是惊人的,且有增无减,令人痛心。 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独步。一些人以各种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据粗略估计,每 年用公款吃喝要花掉上千亿元。吃中摆阔,浪费了大量珍馐名肴。据最新材料,地处 中国西北的大城市兰州市饭店酒楼目前平均每桌饭菜要浪费一到三成。某家大饭店全 年餐桌浪费至少能解决上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兰州市大小酒楼饭馆逾万,其浪费之大 可想而知。[(10)]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粮食不充足的国家,可是一年 却因喝酒喝掉了大量粮食。据测算,平均每生产1公斤白酒耗粮约2.2公斤。19 94年中国年产白酒651万吨,产销基本平衡,也就是说一年中喝掉了1432. 2万吨粮食!相当于北京这个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3年多的全部口粮数。[(11 )]非但如此,中国人喝的酒也越来越名贵。据报载,从1993年开始,中国便成为 法国科涅克“人头马”白兰地的头号市场,过去的一年内,中国人消费了1600万 瓶高档白兰地。[(12)]法国白兰地公司总裁说:“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们一 直致力于提高美国人对法国白兰地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每年才喝掉我们11%的产 量。而在亚洲,我们只是稍稍花了点力气,就卖出了总产量的64.4%”。[(13 )]

婚礼消费中也有极大的浪费。前几年中国流行一句话:“不是万元户,莫想娶媳 妇。”如今,城镇居民家庭的结婚费用早已大大超过了万元的界限。有些婚礼消费其 实是公款消费,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 1000万对人结婚,其中城镇人口约达300万对。如果按每对平均用车3辆计算 ,年用车共达900万辆次。结婚用车中公车比例约在90%,即810万辆次。如 果按每辆次车平均最低费用50元计算,那么,全国城镇人口每年结婚占用公车将耗 费4亿元多之国家和集体经费。[(14)]

城镇居民中的富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所演示的挥霍浪费更是惊人。报载,上海有 一位老板娘竟用2000元一块的手帕为价值10万元的宠物擦屁股;两位大享为博 得千金一笑,竟驾车奔到无锡往太湖里扔下数万元一块的劳力士表。这种人虽为数极 少,但影响很坏。[(15)]1994年有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一位北京

大款和深圳大款请客吃饭,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豪爽、大方,竟相提高价码,最后 是北京的大款花35万元请了深圳大款一顿饭。由于这个数字是1992年中国大陆 人均年收入的两千两百多倍,换言之,这一顿饭的开销可以让两千两百多个普通的中 国百姓过上一年,因此它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16)]

第二,愚昧性消费令人遗憾。愚昧性消费主要是指活人花在死人身上的消费和封 建迷信之类活动中的消费。前几年,“不花几千元,死者难安眠”就已成为中国城乡 家庭操办丧事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些城镇家庭的这笔消费已大大突破了“几千元” 的界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天津市每天仅在北仓和程林庄两大殡仪馆就烧掉千余 个花篮,一年下来,价值至少千万元。[(17)]为死人建坟墓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 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以中国的浙江省为例,这个省近年来共滥建坟墓47 万多个,致使人均耕地只有0.56亩的浙江约2000公顷的土地被坟墓覆盖。[( 18)]此外,封建迷信活动也已侵蚀某些工矿企业、党政干部。长沙市有一家国有农 场,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作出决定 ,划出一块临江的“风水宝地”,耗资200万元,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 19)]1996年春节期间,在福州市,不少党政干部乘公车上山烧香拜佛,以祈求 新年升官发财。[(20)]

滥建坟墓、非法建造寺庙,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狠刹这 股风气。

第三,“灰色”消费令人无奈。所谓“灰色”消费是指用于人情关系中的消费。

“灰色”消费名目繁多,什么乔迁新居、晋职升级、求人办事等,都要花上一笔钱。 对于花钱的人来说,实在是迫于无奈。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国每年人情费支出高 达1000至1400亿元。[(21)]

今天,在许多中国人中流行一句话:“不送礼办不成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说明了“送礼者”的无奈。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导向

第一,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广大居民的消费需要。这既是中国政府 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中 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以他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实物 消费品为前提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要,中国将继续采用先进科学技 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第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丰富国内市场。中国政府已经作出规划,2000年 进口商品总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的一部分消费品,是为了繁荣中国的市场,满 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 协调发展。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是必 要的,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 极性,其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往往滞后,因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中国 坚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实行政府的宏观控制,即发展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这样就能克服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 、健康发展。

第四,控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货膨胀。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 有时难以避免。但是高通胀会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也 会限制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使 零售物价涨幅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5年的14.8%,并力争在

1996年回落到10%以内。

第五,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鼓 励一部分人凭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目前在不同部 门就业的劳动者、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正在 扩大。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使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不合理差距。中国 方面正在采取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限制某些人的过高收 入、取消某些行业职工的不合理收入、控制某些行业福利性开支的过快增长等办法, 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中国居民 消费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对资源和社会财 富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的观念落后,消费者素质差 ,缺乏对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杜绝这些现 象,通过政策引导居民家庭投资与教育事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 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消费风尚。

注释:

[(1)]本文使用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

[(2)]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3)]何世境:《住京城别墅的人是谁?》,1996年6月4日《华商日报 》。

[(4)]沈永昌:《“金睡床”的忧思》,1996年6月18日《中国经济时 报》。

[(5)]1996年6月10日《金陵晚报》。

[(6)]1992年11月11日《消费文摘》。

[(7)]李安定:《民众轿车不是梦》。

[(8)]孙敬水:《贫富差距扩大——一个跨世纪的隐患》,《经济论坛》19 96年第11期。

[(9)]1995年3月1日《中国消费者报》。

[(10)]1996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11)]199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12)]转引自吴晓波:《1600万瓶白兰地的下落》,《南风窗》199 5年第11期。

[(14)]李明锦:《婚礼车队后面的黑洞》,《八小时以外》1993年第1 0期。

[(15)]转引自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16)]1994年1月21日《工商时报》。

[(17)]1995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

[(18)]1996年6月2日《光明日报》。

[(19)]1996年4月10日《工人日报》。

[(20)]1996年4月9日《工人日报》。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消费、投资、净出口并称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中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不仅满足着人们的日常需求, 且在促进商品流通, 促进就业,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从衣食住等基础物质需求逐渐转向文化教育, 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因此研究消费结构现实价值重大, 既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 又能更好地衔接产需关系, 并根据其现状做出合理的判断, 提出适当的建议。

本文通过整理2017年成都市消费结构的相关数据, 展现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并对各项消费所占比重、边际消费倾向以及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分析, 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现状及分析

根据成都统计年鉴, 可知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918元、人均消费支出:25314.43元。以下从八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各项边际消费倾向及需求收入弹性分别进行分析。

(一) 各项消费支出所占比重

根据统计年鉴可得, 食品烟酒支出位于榜首, 为33.69%, 根据恩格尔系数, 40%-50%为小康, 说明成都市城镇居民生活基本属于富裕水平, 但与40%-50%的小康水平仍存一些差距。居住消费支出占比次之, 为20.09%, 近年房产市场火热, 政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持楼市稳定, 2017年国家楼市调控力度更甚, “五限时代”全新开启。然而, “人才落户”政策的实施大量输送了购房人群, 使房地产市场整体处在供不应求的局势, 价格仍有小幅上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居住所占比重较为稳定且数值较大。排名第三的是交通和通讯, 为12.07%, 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交通工具的便利化, 人们的交通工具更多样, 通信工具也更先进与智能, 人们在交通和通讯这方面有着较大的消费需求。

(二) 各项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与收入变动额的比值, 即每变动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 可用公式表示为MPC=△c/△y。

由年鉴数据可得, 各项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位于前三的分别是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位于第一位的是食品烟酒, 数值为0.2715。说明随着收入的增长, 人们对于饮食的质量也有一定要求, 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而不仅仅在于解决温饱问题。而位于第二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数值为0.1989。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愿意将其投入于此, 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这两项数值都印证了人们在收入提高的同时, 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品质生活, 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位于第三位的是居住, 数值为0.1887。这再次说明了近年人们对于居住仍有较大需求, 这与人们传统的观念认为住房是刚性需求以及相应的政策也有一定关联。

(三) 各项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的公式为Em= (△Q Q) / (△I/I) 。

由表1可知, 2017年需求收入弹性数值较高的主要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医疗保健, 分别是1.6804、1.3183。则我们更偏向于将这两类归为“奢侈品”, 而其他几项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 属于“必需品”行列, 这些物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不可或缺的。

(四) 针对现状提出建议

1. 适当增加居民收入

若想刺激居民的消费支出, 增加居民收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且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也是居民收入。因此, 国家可当切实恰当提高居民收入, 以促进居民消费支出, 从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2. 完善消费结构

如今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各种新兴行业层出不穷, 并带动起较长的产业链。人们的消费趋于多元化, 比如餐饮、旅游等行业迅猛发展, 我们要抓住机会, 适应变化,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完善消费结构。

3. 供给侧改革亟须落实

供给侧改革是扩大有效供给, 保证高质量产品, 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外, 还可促进消费支出, 促进经济发展。往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天价虾事件以及最近的三全猪瘟病毒等事件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信任程度。若需求在国内市场得不到满足, 大家便不可避免的纷纷转向国外市场, 这一现状时刻提醒国内企业注重自身商品及服务的质量, 维护品牌形象, 对促进人们在国内消费有着足够的积极作用。

4. 重视新的消费热点

一方面, 应当继续延续已有消费热点, 持续释放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 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增加智能、绿色、健康消费品生产, 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结语

对消费结构进行研究, 可通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来更好地衔接产需关系。并且以此分析评价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率和衡量与检验大家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它反映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本文根据成都市居民消费支出现状, 分析各项消费所占比重、边际消费倾向及需求收入弹性, 提出适当有效的改善建议, 以更好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建设。

摘要: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极为根本的因素, 起着满足人们日常需求, 促进商品流通, 增加就业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消费结构, 我们能更清晰地分析问题,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 以更好地衔接产需关系。本文通过对2017年成都市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对各项消费比重、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分析, 便于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

参考文献

[1] 石颖.新时代我国消费结构趋势判断与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 2019 (02) :33-36.

[2] 陈浩, 宋明月.习惯形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01) :25-33.

[3] 王芳, 胡立君.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传导作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 (06) :33-43+159.

[4] 谢小平.消费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J].南方经济, 2018 (07) :19-38.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1 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

1.1 数据选取及说明

本文选取的是河北省统计年鉴2003年到2015年的年度数据, 选取的指标是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指标。分别是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教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8项指标。为了后继分析的方便, 各项指标在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依次用如下变量来表示:X1、X2、X3、X4、X5、X6、X7、X8。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消费结构的八个组成部分的百分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 因子分析过程

首先进行八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输出的相关表可以看出, 八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都较大, 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也说明这些变量间包含的信息有较强的重叠性, 因此, 接下来必须要通过因子分析来简化模型, 进行后继分析。

通过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发现, KMO的取值为0.264, 虽然取值不是很大, 但是Sig值为0.000, 表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 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 同时前两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86.827%, 可见前两个公因子基本可以涵盖原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 因此只需要提取两个公因子。

由旋转成分矩阵表2可知第一个因子在食品、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的是这几个变量的信息, 这几项是居民生活必需的方面, 因此将这个公因子命名为生存型消费因子。第二个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 反映的是这四个变量的信息, 这几项是居民为了改善生活, 追求生活质量需要支出的方面, 就将其命名为享受型消费因子。

表3给出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3的输出结果可以直接写出如下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函数, 需要注意的是, 函数中各个变量已经不是原来的变量而是标准化之后的变量。

结合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构建综合得分因子模型:

由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函数F1、F2及综合得分因子模型F, 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得分图。反映了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及变动趋势。可以看出, 整体分成两部分, 从2003到2012年, 各因子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到2015年各因子得分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开始由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

2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八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 在进行因子分子时, 提取了2个公因子, 分别是生存型消费因子和享受型消费因子。 (3) 生存型消费因子在食品、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 反映的是这几个变量的信息。这几项的载荷系数的绝对值取值都大于0.8, 明显较高。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 而是追求营养和美味。对居住的品质以及衣着的舒适、款式的新颖等方面的追求也在逐年提高。 (4) 消费型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 反映的是这四个变量的信息。由综合得分模型可知, 消费型因子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要小于生存型因子。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的载荷系数的绝对值较大, 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开始享受生活, 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乐意购买高档家庭设备用品, 享受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便捷性、对个人及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河北省城镇居民在汽车、文化教育的投入等方面消费支出越来越高, 推动着河北经济的发展。 (5) 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 消费结构趋向合理。

3 优化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河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有效拉动河北省经济的增长, 提出如下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目前, 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来说, 最大的消费支出是食品、居住。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 居民对于改善型住房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 政府要努力创造条件, 对于刚需住房的家庭实施宽松的信贷政策, 刺激消费。

第二、加强食品监管。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人们不怕食品贵而是担心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基于此, 政府要加强食品监管, 为居民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和通讯设施。目前, 交通和通讯消费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基本上每户家庭均有一辆汽车;手机作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网上购物及支付的工具, 智能手机也越来越畅销。因此,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善通讯设施, 有利于拉动需求。

第四、积极探索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只有具有了明显的消费热点, 人们才乐于进行消费。才能拉动河北省城镇经济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 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因子分析, 剖析了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 提出了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维忠, 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消费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消费者知情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