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社保论文范文

2023-09-18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保基金 联网审计 网络安全

为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进程,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联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联网审计通过远程审计的应用,能够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通过监控和预警,可以减少违规操作现象。所以开发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探索研究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对提高社保基金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保基金审计面临的困境入手,针对社保基金联网审计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一、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特点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先进技术,采用特定的传输和接收方式将社会保障、财政、税务部门等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利用计算機和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相连接。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同传统的社保基金审计方式相比,其特点十分显著,那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不同地域间的远程的实时监控,借此来实现异地审计。具体表现在:第一,审计过程和传统审计的不同:联网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把财务信息数据上传到数据库。联网审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数据收集、数据变换和数据查对三个环节的相连的过程。第二,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实现了“预算跟踪与联网核查”的相结合。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其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快速采集与准确转换相结合,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监控和预警措施的实施,可以大大减少违规操作现象。第三,与传统审计相比,联网审计通过应用远程审计,能够扩大审计的范围,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第四,联网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必须在掌握审计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二、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由于网络安全保障不足导致的审计风险

社会保障中心的数据是保密资料,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预计的损失。但是目前由于网络安全保障不够,网络资源的随意共享使社保基金联网审计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在计算机环境下,以磁介质作为主要的存储载体是社保基金业务信息电子化的主要方式,这给了攻击者删除、修改原始财务数据的机会,而且不会留下删改的痕迹,这严重损害了业务数据,无法保护社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大。现实中,数据遭到泄露和删改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为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安全控制不到位,联网审计系统缺少监管,缺少授权机制,导致数据被修改、删除,以及非法操作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审计单位没有严格遵守审计信息的保密规定,在数据采集阶段,没有做好数据的保护工作;在上传财务数据信息时,没有做好网络保障,致使财务数据信息外漏,进而导致有部分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审计人员的不当操作。由于信息化下的联网审计是新型审计方式,很多审计人员没有掌握联网审计的方法,不能熟练地使用联网审计系统,进而导致操作失误。也有审计人员在不熟悉业务的情况下擅自更改联网审计的计算机设置,导致联网审计操作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此外,各种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也威胁着联网审计的安全。

(二)缺乏相关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联网审计在社保基金方面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出台完整的专门的联网审计的技术规范,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既降低了审计效率,也影响了审计结果,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审计目标。

此外,虽然《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审计机关有检查被审计单位电子财务信息的权利,《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其所需的审计资料。但是如何从网上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资料?获取资料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联网审计软件如何应用?这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技术规范目前还欠缺。而以往传统的社保基金审计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全面指导联网环境下的社保基金审计,虽然一些地方也试点推出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但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审计人员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容易造成审计阻碍。

(三)联网审计方式带来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来验证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是有效的。而在联网审计的环境下,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依赖性。审计资料完全由被审计单位上传,其真实性只有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有效的时候才有保障,也就是说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是无效的,那么其上传的资料也很可能是经过造假的会计信息,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联网审计的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有效的审计方式无法展开,比如:询问法、观察法、盘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审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审计程序无法开展会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

(四)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要求。目前由于审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不能对联网审计软件熟练操作,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硬件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发生因个人原因导致的审计失败。如私自修改前置机的设置,越权操作财务数据,删除、修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数据信息。还有的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不够重视,对网络黑客的入侵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致使数据泄露或被删改。因此,当务之急是抓紧培养一支既具有良好财会审计知识又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三、社保基金联网审计面临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首先要建立数据安全控制规程。为了保证联网审计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必须加强数据的安全控制,建立数据安全规程,对审计系统中的数据设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才能进入审计系统访问业务数据。同时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例如设置会计资料的管理权限。

其次,建立数据采集的安全保障机制。审计人员不得被允许直接操作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审计单位上传财务信息时,必须采取保护性的防范措施,防止一切不法分子入侵。非数据上传的时间,也要加强安全和保密防范,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审计前置机之间不能交换信息。完善授权控制体系,防止非法的数据采集行为。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杀毒软件,保障网络安全,防止黑客入侵。

再次,在局域网的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要负责数据传输的安全。也可采用租用国家公共通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数据的泄漏、删除、修改、截获等问题。

最后,加强数据存储的安全工作。如采取合理的备份,适度的数据恢复,防止非法的获取,防止误删等物理手段。

(二)完善联网审计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法规

首先,完善并出台一系列关于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机关应结合联网审计实践情况,争取立法机关出台关于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如《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实施细则》、《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增强联网审计单位的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审计机关也应该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优化外部坏境来加强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制度保障。

其次,建立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统一规范。首先要从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大局出发,对全国各地的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联网系统统一行为技术规范,对操作规范、审计流程、软件操作等方面制定细则,促进社保基金联网审计操作的统一化、规范化。

再次,加快社保基金联网审计体系标准化的建设。社保基金联网审计标准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明确社保基金联网审计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其次,为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运行制定具体的准则。最后,倡导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落实规章制度。在软件方面,使用全国统一技术的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标准化软件,完善社保基金联网审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等;在硬件方面,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统一配备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和计算机使用中心,以及全国统一的硬件设备。

(三) 发展审计业务网组网技术

发展审计业务网组网技术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两个:第一,利用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局域网资源组成审计的联网环境,通过局域网,传輸数据并且共享资源,这种技术是联网审计组网方式中比较合理的一种,其不足之处是费用相对较高。第二,被审计单位端数据采集技术。这项技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设置前置机,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数据量不同,前置机的配置也不同。二是PC服务器的群集,服务器群集具有很多的优点,如费用小,扩充能力强,技术人员充足等,在联网审计中,审计端的数据处理大多都采用了服务器的群集技术。三是大中型计算机向PC服务器的数据信息的迁移。但是如果审计人员使用的PC计算机与数据库类型不同,则需要购买或者内部研究开发能够完成批量导入和导出的中间件。四是前置机审计模型。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胜任能力,更要有过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要提倡创新教育,强化联网审计技术的培训,提高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自主创新能力。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联网审计的基本技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和社保基金联网审计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奖励先进的联网审计工作团队和个人,实行职务晋升、学习培训、评优评先等激励制度。J

参考文献:

1.张永杰.信息化环境下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2,(5).

2.林光明,张厦.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应用困境及其对策[J].经济视野,2013,(15).

3.李孟竹.对社保基金联网审计业务数据需求构架的设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5).

4.刘红梅.社保基金审计与安全审计观的建立[J].会计师,2009,(3).

5.曹洪泽,刘强.联网审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6).

6.战胜.社保基金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1,(24).

7.姬永泉.社保审计重点和方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根据《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自2019年1月1日起,社保费将从由社保部门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该项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保资金征管效率、充盈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保障员工的切身权益。但是,改革会对中小企业的成本及战略决策等产生较大影响。为降低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政府应当进一步为企业推行社保降税,并且不可一味要求以往少缴的企业进行大规模补缴催缴。

关键词:税务征收;社保;中小企业

一、我国社保缴纳情况概述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是保证我国社保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自1999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实施《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保缴纳均采取申报制。《办法》规定,缴费单位应当在每月5日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缴费单位送达的申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即时审核。在此体制下,社保的缴纳由人力资源部监管,税务机构只负责代收,管理比较宽松。由于企业可以自行申报员工收入以确定员工缴纳的社保基数,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节省支出均按照较低的缴费基数为员工缴纳社保,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并未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根据第三方机构“51社保”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仍有31.7%的企业统一按照最低基数为员工缴纳社保,社保基数完全符合规定的企业只有27%[1]。2018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样一来,员工的实际收入在税务部门面前一目了然,企业必须按照员工的实际收入为员工缴纳社保,否则将面临处罚,并且将对之前没有全额缴纳社保的企业进行追缴并加收滞纳金。这项改革无疑是对众多“钻空子”的中小企业当头棒喝。

二、社保费改为税务征收之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以江苏省为例,假设一名企业员工税前收入是6 000元,2019年1月1日之前企业为该员工按照4 000元的基数缴纳社保,2019年1月1日之后改为按照6 000元足额缴纳社保。按照江苏省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医疗保险:企业9%,个人2%,大病保险10元;养老保险:企业20%,个人8%;失业保险:企业1.5%,个人0.5%;生育保险:企业0.8%,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企业0.5%,个人不缴费;公积金:假设为企业和个人均为10%)计算可知,在新政实施之后,企业按照员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之后,一名月薪6 000元的员工实际用工成本从7 672元增加到了8 508元,假设该企业员工的平均月薪为6 000元,在新政实施之后,在同等条件之下,企业的用工成本将要增加10%。

(二)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企业成本的增加也就是意味着利润的缩减,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企业就会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首先,最直接的一项措施便是裁员。假设企业原有员工50名,平均月薪为6 000元,在新政实施之后,在相同的用工成本之下该企业仅仅能够养活45名员工。在裁减5名员工之后,企业将会追求更高的用人效率,对部分留任的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量将会加大,而工資却不会因此增长。其次,假设企业在用工成本增加的情况之下没有选择直接裁员,而是选择在其他方面缩减开支,那么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员工的软性福利,甚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标准等,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社保费改为税务征收的原因

(一)提高社保资金征管效率

在《改革方案》实施之前,我国的社保费由社保部门监管,主要依靠的企业自行申报,存在很大的征管漏洞,很难做到全额征收,征管效率低下。例如,陕西省2016年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为40多万户,而同期养老保险费参保缴费登记的企业只有10万多户。社保部门在确定社保缴费基数时,由于难以有效、充分、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许多社保费难以足额征收。例如,北京市税务机关通过将个人所得税申报数据与社保经办机构公布的数据进行测算比较,发现2014年和2015年北京市社保费实收金额比应收金额分别少了381.1亿元和747.9亿元,分别占实收金额比重的18%和29%[2]。

相比于社保部门,税务部门对社保费用的征收有着天然的优势。税务部门更加直接有效地掌握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企业应缴的社会保险费本身是按企业工资总额和个人工资薪金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务机关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都须掌握企业的工资发放情况。因此,税务部门直接征收社保费也会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征管效率。

(二)充盈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

每一个参加社保的在职人员都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其所在企业也须为每一位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金(通常为20%)。这些缴纳的养老金中,个人部分全部进入个人的养老金账户,企业缴纳的部分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的养老金账户,用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就业人员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按照2018年10月前的数据,平均2.7个在岗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才足以支付1个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我国社会统筹的养老金账户逐渐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的年度报表显示,2016年中国各省市养老金结余平均仅可供支付17.2个月。其中海南、内蒙古、湖北等11个省市养老金结余可供支付的月数少于10个月,黑龙江省的养老金账户更是已经出现232亿元的亏空。如果不尽快充盈养老金统筹账户,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和退休金的提高,再加上新增就业人员的减少,更多省市将面临养老金亏空的窘境,这无疑会对国家财政产生巨大的压力。为了弥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缺口、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最短期有效的手段便是加强养老金的征管力度,并且对之前少缴、漏缴的数目进行追缴,这也是社保费改由税务部门征收的原因之一。

(三)保障员工的切身权益

在税务部门严格按照企业员工实际收入征收社保费之后,对于一些此前不合规企业的员工来说,在短期,员工负担的社保缴纳金额提高了,税后到手的工资减少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缴费基数增加,员工的个人社保账户余额也会增加,医保费用和退休金也会随之增加。这样真正实现了员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员工切身权益得到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社保费改为税务征收的意见建议

(一)在社保费从严征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尤其是养老金的缴费率

从世界范围来看,80%的国家社会保险费率水平维持在10%—40%之间,另外,10%以下和40%以上的国家数各占约10%。而中国的法定社保费率水平为42%,在国际上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我国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率高达20%,对企业的成本造成不小的压力,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不足额甚至于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保转为由税务部门征收之后,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也为了征管更加有效,国家应当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保降税政策。

(二)不可一味对以往少缴社保的企业进行大规模补缴催缴

虽然说补缴社保费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由于每个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少缴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些是由于企业或者员工的自身违规造成故意漏缴、少缴等行为,有些则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或者默许企业按最低标准缴费,如果一味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补缴催缴,则会给不少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恐慌,以至于有的企业由于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进行一次性补缴而走上破产的道路,这对于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社保的追繳应当循序渐进,也要厘清企业之前少缴的原因。对于企业主观恶意少缴漏缴的行为理应追责,对于因为地方政府权责不清、默许企业按较低标准缴费的情况,应当按特殊情况给予特殊处理。国税部门也应当对部分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照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缓交,设置一个宽限期,让企业渡过难关。这样可以给中小企业以缓冲期,避免短时间内对其造成巨大的冲击[3]。

结语

社保费改为税务部门征收之后对之前没有合规全额缴纳社保的中小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大大增加了其用工成本。究其缘由,税务机关对社保的征收一是为了提高社保的征管效率,二是为了充盈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同时也是切实保障员工的个人权益,保障居民的安居乐业。然而,该项新政的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给企业以一定的缓冲期。同时,国税机关也应当进一步大力推进社保费降税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保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庆.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社保费划转税务征收对中小企业及其员工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0):147-148.

[2]  梁发芾.社保费为什么改由税务机关征收?[J].中国经营报,2018,(3):1-2.

[3]  王全璋.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对企业的影响探析[J].现代商业,2018,(15):68-69.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社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保业务证明材料杂多

社保业务相对严谨,手续繁琐,要查阅许多档案,需要复印或是直接提供众多的原件材料。公民在办理社保业务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在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材料时,也需出具相应证明。某一环节不能对号入座,直接导致社保业务不能办理。例如,在办理保障性住房过程中,需社区介绍信,提供身份证明、户口证明、婚姻状况证明,人社局查缴养老保险,车管所提供无车辆备案材料,需要提供原单位收入证明、用人单位职工情况证明、房管局查询房产情况,手续杂多,需填写许多表格,需多个部门签字盖章。 特别是在办理退休手续过程中,办理对象大多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他们询问多,记忆力减退,各部门工作人员需不厌其烦时时提醒,再加上部分人行动吃力,给政府部门和公民都造成诸多不便。

(二)部门档案过于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使用让社保档案可以得到更好地保存与存储,但由于社保业务涉及部门机构多,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全覆盖,纸质档案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再加上各部门间缺乏共同的操作平台,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在社保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过程中,需要原来的企业盖章,原来的法人签字。如果中间工作单位发生过多次变化,每一个单位都得跑一趟,均需要开具证明。特别是由企业转到事业单位的, 在工龄衔接上会出现很大的空挡,手续更加繁琐,更难办理,容易对个人造成损失。如原有单位已经破产或原单位拍卖流转,人员流动大,法人更换多,一些证明材料难于形成,证据链不足,给职工退休办理造成很大不便,严重者甚至办理不了退休。归根结底是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的组织、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都存在差异,各个部门之间难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致使分散的部门之间无法印证和互信,严重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三)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

人社部2016年5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了方便社保信息自助查询,意见要求推进“电子社保”建设,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网络查询和自助打印服务。同时,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启动全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逐步实现档案基础信息异地查询。以平山县为例,全县共有23个乡镇,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最偏远乡镇距离县城有300余华里。(好多職工到了退休年龄,需要办理退休,往返一趟县城需要两天或者两天以上。)有的职工档案保存在原单位,有的在人事局干部档案管理中心,有的挂靠在一些私企,有的在个人开办的经办机构。更有甚者,在自己手中保存,这样,既不便于管理,也不保证安全。没有统一的社保规范和标准,最终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社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标准各不相同,交流合作更加困难,资源得不到共享,档案管理工作更为混乱。

加强社保档案管理的设想

(一)社保档案要信息化,现代化

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更新各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部门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社保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诸如电视台,广告牌,移动宣传车,扶贫下乡,发放宣传品。按照不同类型人员分门别类,做出参照数字,让个人看得懂,记得死,行得通。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试运营便民网,提供信息公开,涵盖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县区政务等。让群众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脑、自助终端热线了解国家政策和各项便民措施,随时随地的享受政务便捷服务。让互联网+成为社保档案的主阵地。

(二)加快社保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进程

社保档案管理—体化是指从社保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全局出发,实现从社保文件的制发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将社保档案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融为一体。结合平山县实际情况,以县档案馆为平台,以馆藏档案为基础,把全县各单位档案集中归档,重新规范,既要把纸质档案文书归类,也要把电子文书存档拷贝。不论单位如何变换,档案文号始终如一,这样就避免了一人多岗,一人多位的情况出现。既方便了个人,也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对职工档案的永久保存加上了双保险。

(三)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平山县为例,退伍兵员安置,乡村医生待遇,乡镇临时聘用人员的补偿,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兑现,扶贫攻坚等新情况,新工作,对档案人员的科学配备和精细化操作提出更高标准。因此,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尤为重要。通过相应人才计划,提高社保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出贡献。

(四)提高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

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社保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需列出计划,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积极组织社保档案员进行培训,以乡镇和县直部门为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必要时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对接学习,做到“请进来讲,送出去学”。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稳定队伍,以保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五)加快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为满足档案信息化要求,采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方便干部职工查阅、利用。实现公开化、标准化、信息化、制度化。现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了社会保障所,全部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建设。这样既方便了基层工作人员,同时方便了百姓。也减轻了县级部门的负担。社会保障各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社保档案管理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利企便民。

(作者单位:平山县社会保险局)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探究中小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运用了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聊城市欠发达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的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学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收入的高低;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不论是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还是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总要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消费;聊城市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11

Key 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Underdeveloped area;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Liaocheng City

生態足迹是不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区域空间[4],也可以看成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由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1]。它是测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2]。早在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及其学生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时[3],就指出生态足迹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5]。生态足迹是以人类消费的资源、能源及其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与这些数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为假设前提[6,7],通常把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化石燃料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等六种类型[18],从而得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超出生态承载力的现象较普遍,宁波市镇海区1997-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6.0808 hm2增加到7.7130 hm2[8];北京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别为3.3562ghm2/人和0.07ghm2/人[9];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7倍之多[10];在皖江城市带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11]等等。这些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能源的需求增大[12]人口规模超出了区域承载力[13]造成的;另外,高收入人群高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1]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粮食和能源消费[2]也影响城市的生态足迹;加之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13]、耕地供给减少[12]等使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终造成生态资源处于超负荷、非合理利用状态,区域可持续发展压力大[14]。

目前,生态足迹的研究涉及到资源、旅游、土地和国际贸易等,有宏观的全球、国家、地区、城市,也有微观的学校、企业、家庭等[15]。然而,对中小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及消费现状的研究鲜为报道。聊城市位于鲁西平原,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典型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定量地研究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调整聊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与结构,树立该地区健康的可持续消费观,对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获取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聊城市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聊城公园、金鼎购物中心、新东方尚街以及大顺发超市等)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数据汇总。在此次调查中,一共发出15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143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5份没有回答完成,有6份数据明显存在问题,有10份对数据频率描述较模糊,剩余的122份符合本次调查使用数据,从中随机选取了120份进行本次研究分析。

1.2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根据均衡因子将每种类型的生产潜力按照一定比例转化成具有全球平均生产能力的物理面积,然后相加得到生态足迹。各类土地的生态功能和均衡因子见表1。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16]:

式中:EF为总生态足迹;N为区域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cap-1);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项目;ai为第i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Ai为生产第i类消费项人均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m2.cap-1);pi为第i类消费项目的全球平均生产力(kg.hm-2);ci为第i类消费项的人均消费量(kg.hm-2)。

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后,较多的是用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同时也应用于城市生态分析、旅游消费分析、生态资产评估、生活消费生态影响等方面,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7]。

2 聊城市居民消费基本状况

通过比较分析聊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态足迹,可以看出聊城市不同消费水平城市居民生态占用程度,本次研究是对生态足迹分两个方面进行核算,即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资源消费。表2、表3、表4汇总了聊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

2.1 居民职业、收入情况

表2中汇总了此次调查的户数,从事的职业,以及平均年龄和收入的差别。即使是同样的职业,随着年龄的不同或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年收入也会不同。其中月收入在4500元及以下的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4岁,在本次调查的数据中,属于平均年龄最大的一组,年长的人群一般都伴随着退休或者失业,其经济收入比较低,有部分老人是依靠子女來维持生活的。月收入在5000元到6500元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5.5岁,这部分人群多是上班族,相对来说,这部分人步入社会稍晚些,工作经验在逐渐丰富中,因此收入处于中游,并不是很高。月收入在6500元到8000元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5.7岁,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或者是寻找到了的更适合自己、更有把握的工作,致使其收入相对有所提高。月收入在8500元及以上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9.2岁,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经济收入属于不错的。一方面是职业性质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能力,收入属于相对高的人群。

2.2 居民学历情况

由于本次的数据是在公园、大型商场等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进行的调查,主要讨论的内容是经济差距带来的消耗的差别,故在学历上并没有更多的要求,选择上比较随机。图1汇总了不同收入居民学历的情况,主要是被调查人员的学历,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学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个收入阶段,学历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这说明学历高低对于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调查中使用的收入数据是相对这个家庭而言的,在实际家庭收入中,除了被调查者的工作能力、年龄、学历外,还有家庭其他成员的组成以及工作情况。

2.3 居民消费情况

表3汇总了不同收入居民平均每人每月的消费状况,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的多少在消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家庭月收入为4500元及以下的人群中,人均月消费377.31元,家庭月收入在5000-6500元的人均月消费为392.61元,家庭月收入在6500-8000元的人均月消费为481.15元,家庭月收入在8500元及以上的人均月消费为466.29元。一方面反映出,收入越高,人均月消费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从很大方面影响着人均消费,比如老人和幼儿、孩子,在消费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单方面比较,尤其是在机动车耗油费上,收入越高,消耗越多,若要实施低碳生活,最主要还是多从高收入人群做好措施。

3 聊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

3.1 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

生物资源消费主要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猪肉、牛羊肉、禽肉、水产、奶制品、鸡蛋,用该地区的人均消费量与生产消费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产量相除,即可获得相应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人均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情况:家庭月收入水平达到8500元/月以上收入的居民人均年生态足迹为0.3766hm2,是收入水平在4500元/月以下的居民的1.23倍,而家庭月收入在5000--8000元/月的群体人均年生态足迹则存在较少的差距。差距的产生除了学历、年龄的差异外,还有收入的区别。收入较高的群体在生活消费上更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而且存在着消费优势;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在生活消费上比较节俭。中等收入的群体更多的会考虑到家庭成员年龄的不同以及职业的需求对消费会比较在意,也会比低收入家庭在生活消费上要更重视。不同收入家庭的生物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在某个项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消费水平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上;消费水平高、年纪较轻的居民着重于蛋类、禽类、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而消费水平低、年龄较大的居民着重于粮食、蔬菜的需求。但总体来说,各收入层次的居民在生物资源的消费结构上基本无异。

3.2 能源消耗生态足迹

居民的能源消费,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汽油、电力、天然气,在计算过程中,对能源的具体消耗量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以具有标准性的单位化石燃料生产的土地面积平均热值,将热能转换成一定的局部能量消耗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电力作为二次能源,不能直接的算出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需要根据煤炭发电中吸收排放的CO2量来测定。汽油、天然气、电都是按照聊城市物价水平确定。汽油按照5.40元/L,1L相当于0.725kg,换算单位为7.448元/kg,每kg产生热量0.046GJ;天然气按照1.8元/m3,每m3产生的热量按照0.0345GJ计算;电按照0.55元/度,每度电产生的热量按0.0036GJ换算。结果为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情况:四个不同收入居民生态足迹分别是0.112hm2、0.1358hm2、0.2204hm2、0.2206hm2,四个数值的绝对量差距不大,但还是具有较明显的差距;最高收入群体是最低收入群体的1.97倍,这说明高收入的群体对于能源的消费强度较高;从侧面反映出,低收入者和年长者在对日常能源使用的持续性上要大于高收入者,因此导致两者之间的总量差距减小。这也说明了,随着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管城市居民的收入、学历、年龄存在怎样的差异,城市生活能源的门槛总是在持续提高。但近年来随着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倾向于高消费,其能源消耗也在剧增,与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正在拉大。例如相对高收入(6500元及以上)的人群,由于拥有私家车的人数较多,其人均汽油消耗量就显著高于低收入人群。因此,在未来,对相对高收入的人群应重点关注,以实现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为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4 结论

(1)聊城市作为山东省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在生物资源消费方面,生活水平高(8500元及以上)的人群人均生态足迹是生活水平低(4500元及以下)的1.23倍;在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上,则是1.97倍,且这个差距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小城市高收入群体对生态和资源的消耗比例要远远领先于低收入群体,从而造成居民生态足迹的差距。

(2)要改善聊城市资源消费状况,首先,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靠地区优势,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以求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要改变居民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费,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并且要彻底地把“高消费资源、高排放污染、高物质化”的生產方式逐步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非物质化”方式。再者,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研发新材料、新能源,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最后,要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让最广大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鹏岩,王开泳,张伟,韩斌,陈龙.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09):1394-1400.

[2]宋思维,郑国璋. 临汾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 绿色科技,2017,(04):164-166+172.

[3] 彭 建, 吴健生, 蒋依依, 叶敏婷.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生态学报, 2006, 26(8): 2716-2722.

[4] 李明月,江 华.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假设条件的缺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2):73-76.

[5]张根明, 向晓骥. 湖南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消费经济, 2006, 22(3): 29-32.

[6]范坤, 吴月, 陈忠祥. 陕西省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4): 5998-6000.

[7]闵庆文, 李云, 成声魁, 刘涛东, 余卫东. 中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系统占用的比较分析---以泰州、商丘、铜川、锡林郭勒为例[J].自然自然学报, 2005, 20(2): 86-92.

[8]吕添贵,吴次芳,李冠,张舟.基于生态足迹的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06):250-255.

[9]张爽,李忠魁.基于资源消费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01):294-298+315.

[10]王丽萍. 生态足迹视角下河南省生态承载力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456-1460.

[11]姜萱,曹海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皖江城市带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02):75-82.

[12]李炳意,师学义.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02):255-261.

[13]薛若晗.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人口容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82-85.

[14]曹胜,周卫军,罗思颖,李娇,黄维丽,段群滔,宋彪.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可持续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05):838-840+844.

[15]周静, 管卫华.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 2012, 32(20): 6471-6478.

[16]赵慧霞, 姜鲁光. 济南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 2004, 23(6): 178-181.

收稿日期:2018-05-17

作者简介:马荣贞(1995-),男,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当前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如何缓解我国城乡消费差距过大、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的实证分析指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结构差异,并提出了构建城乡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回归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与投资和出口需求相比,消费需求又是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度过最初发展阶段,进入中级或更高级发展阶段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消费需求将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带动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1993—2003年我国消费率为59.5%,2004年为53.4%,2005年又下降到50%以下(同期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为78%),致使出现了高投资率及快速经济增长与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协调,用过高的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不但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还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并有可能引发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为此,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般来说,社会总需求中,最终消费应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而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政府消费占20%。可见,居民消费直接、强烈影响着最终消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导致总需求的不足。

认真审视我国居民消费状况发现:居民的低消费率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差异,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本文对我国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资料,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透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地分割了城镇和农村,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延续到今天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拉大(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从总水平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要明显高出农村居民。从绝对数看,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为:1278.89元,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方差是非齐性的,实得方差比值F=13.998的外测概率为零;(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比较中的统计量t=4.825,其实得外测概率也为零,说明城乡居民入均消费支出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综合两点,不但说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方差过大,贫富差距悬殊,已经蕴含着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关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尤其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仍比较高,2006年约为43%,比城镇居民高出近7个百分点;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比城镇居民高出近6.2个百分点;而在衣着、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发展型消费方面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总体看来,尽管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高于农村,但二者均不高,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均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率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为584.63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并不太大;而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185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3265元,相差8590元。从相对数来看,199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的2.2倍,2007年该数据已经达到了3.6倍,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据专家测算,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及下岗职工的低保制度等与农村居民的无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实际城乡差距约为5:1或6:1。

为检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采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将1990—2006年我国人均GDP分别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UC)和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RC)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UC=0.61GDPH+1423.74

t=(18.28) (5.14)

R2=0.957

RC=0.16GDP+474.89

t=(16.70)(6.01)

R2=0.949

从以上建立的线性方程可以看出GDP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增加0.16元,说明人均GDP的增加给城乡居民带来的消费效应是不同的,边际消费率城镇高出农村0.45元,同时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比农村居民高出近1000元,说明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消费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的实证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且因素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1.二元对比系数(X1)。二元对比系数,又称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是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主要反映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总体水平,用公式表示为:L=β12。公式中L表示二元对比系数,β1表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β2表示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表明两部门差别越大,即二元性越大;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即二元性越

小。由于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收入的基础,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二元对比系数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之一。

2.人均GDP(X2)。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这些改进又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3.产业比(X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农业部门增加值和非农业部门增加值之比表示的产业比是反映产业结构差异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一般情况下,非农产业GDP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GDP的增长速度,产业比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就会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4.消费差距指数(yi)。这里定义消费差距指数yi,是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得的比例,用于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相对水平,作因变量。

(二)相关分析

表3说明产业比(X3)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程度最强,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26;二元对比系数(X1)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性次之,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05;人均GDP(X2)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性较弱,简单相关系数仍然达到0.803。这说明所选择的3个因素都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三)建立模型

为说明各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1990—2006年的有关数据,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二元对比系数、人均GDP和产业比作为解释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经SPSS11.5软件计算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过逐步回归,人均GDP变量被剔除,这是因为人均GDP与二元对比系数有很强自相关。最终保留二元对比系数和产业比两个变量(见表4、表5)。 最终得到模型为: y=4.51—5.309X1-2.898X3 t=(24.018)(-3.845)(-4.944) 模型F(F=98.693)检验的精确概率值为O.000<0.05,说明模型中所选人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总影响”是显著的,各因素也均通过t检验。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变化可以通过二元对比系数(X1)、产业比(X3)来解释。比较小的估计标准误差0.0944反映了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好。此外,该模型还通过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中的第一个回归系数-5.309表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每增加0.0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就会减少0.05309;第二个回归系数-2.898表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时,产业比每增加0.0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就会平均缩小0.02898。

四、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由前面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非农产业的产业比和农业对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努力提高产业比和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键。、

(一)努力构建城乡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提升城乡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产业比。城乡产业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产业布局、生产过程、组织方式,还是在需求弹性上都是难以消除的。但是,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以城市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农业的现代化,使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即本文所定义的农业对非农产业的产业比不断拉大),并逐渐趋于一致。

2.强化城乡产业关联度,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有别,但城乡产业之间以产品和劳务为纽带,可以形成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互动。就是说,基于城乡两种不同特质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而形成的城市产业对乡村的依赖,和农业对城市的依赖是必然的(戴宾,2008)。因此,可以通过城乡产业互动形成合理分工协作,以城市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即本文所定义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拉大),改变二元经济对比系数。

3.依托城乡市场,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和强化。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拓展城市产业的市场空间,强化市场消费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城市消费市场带动和促进乡村居民消费,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对比系数。

(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人均GDP的增加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率不同,其影响差距很大。所以,应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可以采取政策倾斜:其一,对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采取直接扶持和保护,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其二,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消除收入分配的隐性障碍,达到农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筹下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并保证农民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等,都可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

居民社保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对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习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医患矛盾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最大。结论是医患矛盾对不同阶段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思想、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探寻加强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从引导到积极建构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医学生;医患矛盾;认知状况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医患和谐视域下医学生审美教育研究”(J16YB45)

[作者简介]李显朋(1973—),男,山东莱西人,硕士,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随着“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等一系列伤医事件的曝光和传播,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已成为时下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了患者知识水平提升、医患沟通加强、信息化惠及医患双方等积极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获取网络虚假信息的“问题性”患者出现,严重依靠仪器设备的“机器人”医生产生,医疗事件“发酵式”传播,媒体的“偏见性”报道等消极影响[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当下的医患矛盾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势必会对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调查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对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医患矛盾,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坚定医学生的从业信心和信念,对加强医学生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和缓和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自媒体的传播为背景,从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入手,以济宁医学院2014级、2016级、2018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他们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医学生视角下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患矛盾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学习、择业观等的影响,并为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从济宁医学院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中抽取,分别为入校2018级大一新生、2016级大三学生(其中包括部分儿科方向学生)和2014级临床实习生,对象选取注意了层次性和代表性。

(二)方法

通过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医学生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关注度,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医学生视角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的影响,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五个方面的问题;共计20题,题目类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α=0.05水准进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97.2%,问卷有效率96.6%。参与调查的男生286人,占57.2%;女生214人,占42.8%;大一学生200人,占40%;大三学生100人,占20%;大五学生200人,占40%。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最高

目前我校的医学生从大四开始见习,大五进入医院实习。在“作为医学生,你对医患矛盾的关注度情况”此项问题的调查中,有67.7%(327人)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有4.76%(23人)的被调查表示极少关注,仅有0.06%(3人)的表示从不关注。在表示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的被调查者中,临床实习生的比例达到了75%;对于从不关注的选项,临床实习生的比例为零。这说明实习生经过见习和实习等环节,从心理上已逐渐趋向于“准医生”状态,正在经历着从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角色转换,也就更加关注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

(二)大多数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你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是否处于紧张状况”的调查中,32.5%的大一新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40%的认为较为和谐,不好说的占到了27.5%;大五的临床实习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或相对紧张的占75%,和谐或相对和谐的占19.5%,不好说的占5.5%。

(三)醫学生对医患矛盾的主要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渠道主要来自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调查显示,有86.7%的医学生表示,对于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的新闻来自手机端的相关公众号。这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和信息迅速传递且缺乏真实性和辨识度。报纸和电视新闻报道、社会传闻、家人、同学和学校老师、见习和实习见闻及带教老师也是主要渠道[3]。调查显示,临床实习生因为已经接触医疗环境,在临床环境中获得的对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体验更加直接,普遍认为见习和实习带教老师介绍的要比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

(四)医学生视角下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

1.医疗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在“你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患矛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现有医疗体系、医疗制度不够完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4.26、4.17和4.12,无显著性差异。被调查的医学生认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认为医院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患沟通和医患矛盾处置应对机制等。

2.舆论和传媒的不当宣传,自媒体的信息失真、舆论导向缺乏规范。调查发现,医学生认为舆论和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宣传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31、3.23和3.26。在被问及“你认为你从自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有关医患矛盾的信息是否真实”时,有86%的医学生表示,平时在接收微信等自媒体有关医患矛盾的新闻时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感到困惑和迷茫。

3.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医患之间沟通不畅。调查发现,被问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非技术性因素”时,有15.7%的医学生认为个别医生医德失范、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心不强。有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和患者沟通不畅、医患沟通不到位,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另外,少数学生认为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

4.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在“你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生和患者谁的责任更大”的调查中,认为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责任在患者一方的医学生比例达到了51.2%;其中认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的,2014级、2016级、2018级的平均分分别是3.58、3.36和3.43。这说明,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患者又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治疗程序、手术并发症等缺乏科学认知;一旦出现治疗失败,心理上无法承受。

(五)医患矛盾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与临床实习生和大一新生比较中差异明显;大一新生的职业认同度高于高年级学生。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考虑转专业”的时候,97%以上的大一新生表示不会,但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感到担忧和迷茫。而在被问及是否会选择别的职业时,有19.8%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选择。临床实习生因为接触到临床环境,对临床医师的工作风险、工作负荷等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也切身地感受到了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状。不少临床实习生由此产生了心理焦虑,坦言未来就业选择科室的时候,会尽量去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较少的科室。相关数据也显示,医患矛盾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

三、讨论

(一)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引导

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和有效引导。首先,医学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医患矛盾认知教育在医学生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要明确把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4]。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选拔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担任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导师;要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医院见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要做好对医学生的恶性伤医事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树立正确的医患观。

(二)加强对自媒体等网络媒介的监管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

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論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对医学生认知医患矛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传播一些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往往引起不良的社会效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自媒体人的法律意识,做到自律、谨慎、规范化操作,确保自媒体传播的有关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信息的真实性,防止“造谣性”信息的蔓延和传播。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体制作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整个医疗行业、医患大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5]。我国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医院要深化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药品价格监管制度等改革,加强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变“医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真正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必会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唐红珍.透析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4):164-166.

[2]李佳倩.新媒体时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与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2):222-225.

[3]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06):102-103.

[4]屈庆平.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13,21(04):16-18.

[5]朱晴月,陈思琪,刘志芬,熊琦,朱丽芬,彭星琦,李鑫,刘金检.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22):3079-3080+3070.

上一篇:学好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范文下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