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2023-09-21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3.23:1,2005年约为3.22:1.这不仅仅是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仅从我们所居住的城乡而言,这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二)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

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

(三) 从城乡居民人就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

入差距的扩大。

(四)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

我县附近的居民收入现状总体也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县发展缓慢。

那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一、我国城乡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显示,197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元,差距系数为2.57: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1810元,而农村居民只有697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为3.13:1,超过了1994年的差距水平,比1978年差距系数明显增加。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表面原因

1. 与工业相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 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如果农业遇到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等,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绝收。相比之下,工业则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3.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与发展。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1. 户籍因素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直接损害影响着农民阶层的利益,使他们缺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的教育平等机会,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机会,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2. “官本位因素”

所谓“官本位因素”是借用货币制度的金银本位制而言的一种价值体系。“官本位”现象十分明显地侵蚀着社会机会平等的理念与准则,为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领域提供某种特权,造成某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从而使行业之间出现某种有悖于机会平等原则的不平等竞争的现象,它还为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个人提供某种便利。农民阶层由于远离权力中心,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失去平等参与和竞争的可能,即便参与竞争,在开始阶段也就处于劣势的不平等地位。

3. “制度不完善因素”

在农村,由于对征地农民补偿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城市获得土地出让的收益,而失地农民未能获得足够的补偿,加大了城乡的差距。按照现行政策,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必须先由国家征用并转为国有性质之后再有政府出让。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支持招商引资和工业化的发展,以较低的价格出让土地,农民获得的补偿不足以弥补失去土地的成本。此外,在农村缺乏与城市相同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政府有利于城市的直接转移项目,如价格补贴、医疗补助、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福利制度,而占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却享受不到政府的各项福利政策。

三、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对策

(一)推动制度创新

第一,废除身份制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证城乡居民之间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机会的平等是收入平等的基础条件。让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第二,实行社会保障机会平等。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由于许多农民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成为工伤事故的牺牲品,并可能患上各种职业病,但目前农民工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与救助。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和城镇职工,都享有相同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再次,要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当前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桎梏是受现行农村产权制度的制约,最普遍、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宅基地及其上面建造的住宅既无法流转,又不能抵押,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农村宅基地的实际使用已经使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利变成了事实上的长期权利,应该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在法律上予以确认,赋予农民对宅基地的永久性用益物权,这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搞活农村金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优化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的边际生产力

第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既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首先要重点加强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其次,构筑农民再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体系各地及有关部门在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观念转变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各种办学力量,通过政府组织吸收农民参与再就业培训,增强竞争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再次,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难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应在坚持国有投资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包括民间,外资在内的各种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尽快打下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会计上的收入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 税收上的收入则是税收的税基或税源。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的含义和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

在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具体体现在: 会计收入。其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这一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将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利得加以确认,比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等。因此,会计准则中“ 收入”为“ 狭义”上的收入。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应从广义的角度考虑收入,则要将“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纳入计算的范围。正如基本会计准则第37条规定,会计利润包括收入( 狭义) 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等。

所得税收入。其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虽然未对所得税收入做出明确的定义,但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原则、收入的形式、内容等。所得税法第6条采用列举法明确了所得税收入的内容。其中,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一致。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属于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相当于会计准则中的“利得”。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的其他收入,不形成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另外,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中指出,所得税收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中收入的范围大于会计收入,除了包括会计收入之外,另外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利得。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中的“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则形成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法收入之间的永久性差异项目。 [1][2]下一页 [!--empirenews.page--]

二、收入确认条件上的差异 会计收入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上述确认条件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 注重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所得税法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以销售货物收入确认条件为例,所得税收入应为: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各种劳务收入确认的确认条件应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交易中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企业的其他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收入:一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因此,对所得税收入的确认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要有利益流入企业或者企业能控制这种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就应该确认为收入。

三、在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 (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 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 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 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 结语: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城镇化成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所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人口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在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0年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对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从中可得到连续增加1%的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率呈递减趋势;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据计算倒U型关系出现的峰值在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时。因此,提出把握推进城镇化建设时机,警惕城乡收入差距,这样才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模型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的转变,出口、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转变[1]。新时期我国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要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对于城镇化,许多学者探讨了加快人口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2~4],提出城镇化或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和重要途径[5~7]。

城镇化城镇化由人口和土地两个要素组成,本文所讨论的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目前普遍认为人口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重要。可以看成是人口分布问题,人口在空间中的移动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过程中,图1表示全国与居民消费需求有关的人口因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图1来看,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不到30%增加至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增加139%。居民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等于居民消费支出除以按照支出法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居民消费需求,它几乎是从1995年46%的水平一直下降至2011年的348%。同时图形中还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情况,通过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偏向城市发展的政策而出现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8~9],必然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图2反映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城乡收入差距由城乡实际收入比和城乡收入比 城乡收入比是指名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名义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实际收入比等于实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实际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数据以1995年为基期。表示。从图2发现,从1995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其中最大的城乡实际收入比和城乡收入比分别超过33和32,并且在2004年之后城乡实际收入比大于城乡收入比。

二、文献综述

传统消费需求理论有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收入永久理论、费雪跨期选择理论,它们都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目前,学术界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注重以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对象,从消费率不足的原因或者各因素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城镇化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重大潜力,但是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城镇化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城镇化提高消费需求体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动和消费的示范效应上[10];将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分为结构效应、交易效应、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四个方面[11]。这些都未对人口城镇化如何影响消费需求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城镇化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差异 [12~13]。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来讲呈现拉大趋势。根据库兹涅茨(Kuznets)的倒U型理论,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差距会拉大,因此,收入分配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杨天宇等运用中国20年来的数据估算了实现居民消费水平最大化时的城乡收入差距最优路径,并且发现当前实际城乡收入差距高于最优路径,这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14]。苑小丰等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一国的消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在中国这种影响是显著的[15]。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16]。因此,现有研究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

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人口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假说等理论研究强调收入在人们的一生中系统地变动从而影响当期消费[17~20],老年人消费研究认为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馈赠[21~22]。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时所得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系数符号有正有负[23~26]。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文化、家庭、居民消费行为等方面对消费需求的影响[27~30]。

从以上文献的回顾来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证研究还欠缺,远少于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如果将该理论机制研究透彻,将能够加深对城镇化进程中问题的认识。

三、理论机制、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1.理论机制

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过程,它对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土地和人口两个要素在制度安排上发生变化,即土地城镇化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拉动作用。人口城镇化将会通过收入增加、人口结构变化等途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此,基于文献回顾,本文将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理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即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由这三方面效应构成,如图3所示。

第一,收入效应。人口城镇化进程初期会促进较高人力资本或适龄劳动人口进行转移,由于城镇劳动工资率大于农村劳动工资率,这部分人口将获得更高的收入。根据收入影响消费的理论,在消费倾向不变甚至在递减的条件下,居民消费需求也会增加。由于居民收入一定,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到居民储蓄行为,从而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此,人口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收入效应将会通过收入和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第二,人口结构效应。人口城镇化可以看成是人口在城乡分布的比例结构或是不同区域分布的结构,由于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使得这部分转移人口由于交易便利性而使潜在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同时由于城镇和农村生育环境、生育文化和生育政策不同,将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相关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第三,城乡联动效应。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差距保持一定范围,并且消费商品存在“攀比心理”或“示范效应”。由于存在“攀比心理”使得仍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与转入城镇的农民相比,在消费过程中会提升消费层次,这将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但如果他们所处收入层次差距过大,则会对消费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内在机制,并认为其中各因素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前,人口城镇化会由于收入效应中的利率给定、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需求;人口结构效应中的人口分布改变使得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成年型社会的形成会增加消费需求;城乡联动效应中的收入差距处于一定程度,由于消费“攀比心理”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2.模型设定

4.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和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所得结果显著性较好,其结果在表4的第三列得到反映。下面对该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人口城镇化对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解释。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城镇化率的对数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其系数来看,增加1单位的人口城镇化率对数将会提高居民消费率9137个百分点,并且连续增加1%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把握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刺激居民消费。这一结论符合本文所分析的人口城镇化增加消费需求机制的预期,为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大规模的城镇化也存在许多弊病,因此,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它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还要把握城镇化建设的时机,更重要的是为转移进来的农民提高收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转移进来的农民能留下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城镇居民,这样城镇化才能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真实动力。

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研究结论为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负相关关系[32~33]。在1%显著水平下,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的关系,符合了理论机制分析。事实上,这一结论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让这部分人带动另外的人富起来”的思想。因为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拉大收入差距的同时能够增加富人的消费需求,同时由于“攀比心理”刺激其他人的消费,然后带动另一部分富起来,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此时,新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会增加消费需求。因此,收入差距先增加后减少都是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的。经计算,倒U型关系中峰值出现在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时,即当城乡实际收入之比小于347时,差距拉大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而当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大于347时,就会产生抑制作用。从所获得的数据来看,当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大于347的主要是在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和少数中部省份,因此,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应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于其他地区呢?有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34]。因此,只有进一步准确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才能作更好的判断。

第三,对于其他变量的分析。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都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其他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一致[35]。在5%显著性水平下,少儿抚养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家庭投资于小孩人力资本的观点。在1%显著性水平下,老年抚养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老年人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和遗产馈赠观点 [36~37]。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均实际gdp的对数所代表的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最后,在1%显著性水平下,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实际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得居民消费率提高0234个百分点,说明居民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动机。

五、结论和研究展望

城镇化是增加消费需求的潜力所在。本文首先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个方面来分析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再利用1995~2010年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方面构建了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三个效应,为实证分析做铺垫;第二,在理论机制的分析框架下,设定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连续增加1%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把握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时机,这样城镇化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即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但超过了该范围就会抑制消费需求的扩张。根据回归结果计算居民消费率出现峰值时的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通过相关研究及比较发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是大势所趋。

本文利用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并没有进行分区域的研究。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建设差距较大,不同省市之间的城镇化率也有较大差异。如果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也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必然会暴露更多的城镇化弊病。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区域的研究,以制定相应的人口城镇化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7).

[2] 齐红倩,刘力.城市化: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关键[J].管理世界,2000,(2).

[3] 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J].经济学动态,2001,(3).

[4] 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5]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新时期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与潜力分析[J].统计研究,2003,(5).

[6] 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1).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

[8] Lewis, W. Arthu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

[9] Dale W. Jorgens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 Economic Journal,1961,(71).

[10] 胡日东,苏梽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5).

[11] 万勇.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机制与实证——基于效应分解视角的中国省级区域数据研究[J].财经科学,2012,(6).

[12] 同[10].

[13] 蒋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启动——基于地级城市分城乡的数据[J]. 当代经济研究,2011,(3).

[14] 杨天宇,柳晓霞.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学家,2008,(1).

[15] 苑小丰,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16] 李春琦,张杰平.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4).

[17] Modigliani, Franco, and Richard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M]//Kenneth K. Kurihara. PostKeynesian Economics.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18] Modigliani,F. Life Cycle, Individual Thrif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19] Modigliani, F and S.L. 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1).

[20] Pierrie-Olivier Gourinchas and Jonathan A. Parkers. Consumption over the Life Cycle[J]. Econmetrica,2002,(1).

[21] Albert Ando and Arthur Kennickell. How Much (or Little) Life Cycle Saving Is There in Micro Data?[M]//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and John Bossons.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Essays in Honor of Franco Modigliani.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6:159-223 .

[22] Michael Hurd.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Econometric Status, Retirement, Consumption and Sav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6).

[23]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 [J].经济研究,2008,(7).

[24]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5] 同[16].

[26]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消费[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27] 孙涛,黄少安.非正规制度影响下中国居民储蓄、消费和代际支持的实证研究——儒家文化背景下养老制度安排的选择[J].经济研究,2012,S(1).

[28] 何平,高杰,张锐.家庭欲望、脆弱性与收入——消费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

[29] 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9,(1).

[30] 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等.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J].经济研究,2012,(1).

[31] 周一星,田帅.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修补[J].统计研究,2006,(1).

[32] 同[16].

[33] 同[23].

[34]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4).

[35] 同[23].

[36] 同[21].

[37] 同[22].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2012年01月21日02:34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沈玮青)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国家统计局表示,根据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城镇居民人均近2.4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

同时,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

数据对比,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

纵观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1982-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但2003年达到高点,一直到2008年维持较为稳定的局面;2009年开始缓步缩小。

农民收入中位数6194元

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提到,将在近日发布收入中位数。昨日,这项数据得以发布。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加995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方面,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加227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

■ 释疑

何为人均收入中位数?

上一篇:运营主管履职报告范文下一篇:早教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