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论文范文

2024-01-08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物流产业进行研究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针对性极强的现实问题。在当今全球,物流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不包括物流产业,而企业、政府和学术理论界对物流产业的理性认识仍未能达成一致,对现代物流产业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从理论和现实出发来研究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流产业;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物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关物流产业的问题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物流进入发展期提出的课题,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

[4]傅成红.从物流本质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22-123.

[5]孙建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7,(6):82-85.

O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s Research

SUN Zhan-wei, TANG Ke-yue, WANG Yang

(Management School,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Key words:liogistics industry; theoretical value;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追踪调查,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提出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更加切合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近年来急剧扩大。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适合行业的职业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信息产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服务业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我国物流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但随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将加剧。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较早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人数达300多人。我们从2006年底开始分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辅之以企业调查、物流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毕業生就业追踪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共有45题,分为三大部分:就业、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系、就业评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96份。以其他方式展开调查共90多人次。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一)就业方向

关于工作岗位学生初次就业时以在物流、生产企业的居多,占83.87%;目前在物流企业者增加了16.91%,在制造业者减少了21.47%,幅度较大。与专业相关岗位占83.87%,“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16.13%,大部分工作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布较广。从表1数据看,与专业相关度不太高的岗位变动不大,在物流相关岗位中,“货代”、“报关、跟单”增加较多,“运输”有增加,“仓储”则减少。岗位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于就业渠道有效渠道:“招聘会”占64.52%,“网络”占67.74%;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因素:“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占45.16%,“邀请用人单位交流”占35.48%,“走访人才市场”占29.03%。说明校外招聘、企业交流与人才市场信息占较大比重。

(二)课程设置

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选“专业课程”(占63.33%)与“教学实践”(占66.7%)的最多,这些因素构成主要的就业优势,这与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有关。图1是对专业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结果,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内容相关性较高。

对专业基础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见图2):“计算机应用能力”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商务谈判与礼仪”、“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

从工作经历看需加强的专业知识:“货代类”占37.93%,“运输类”占31.03%,“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类”、“成本管理类”均占27.59%,“供应链管理”占17.24%、“仓储配送类”占13.79%。

(三)能力需求

工作胜任情况:选“完全胜任”(占48.48%)和“基本胜任”(占45.45%)的高达93.93%;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其目前所从事的物流相关岗位工作水平要求不太高也有关系。这是目前“珠三角”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水平还不高这一现状的反映。

“人际交往能力”(占58.06%)、“专业基础知识”(占38.71%)、“实验和操作能力”(占32.26%)在职业适应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工作压力来源选“人际关系难处理”(占46.67%)居首位,选“工作业务能力不强”者占40.00%;“希望弥补不足”而选“社交能力”的占64.52%。工作后能否顺利发展职业生涯,人际交往能力排在首位,在校期间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需加强情商培养,可结合相应课程教育及第二课堂来开展。

招聘时注重的能力素质:“综合能力”占54.84%,“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均占35.48%,选“实验操作水平”的占32.26%。注重综合能力,基本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属必需能力;外语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映,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的需求增加是其内在要求。

(四)后续发展

如未找到理想工作:选“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的占76.67%,选“自己创业”的仅占6.67%,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我院毕业生有较大差距的:选“外语能力”的占60.00%,“实践、动手能力”占42.86%,“专业知识”占28.57%。

对工作环境满意方面选“单位有发展潜力”(占38.71%)居首;更换工作的原因:选“为全面了解企业、获取经验、规划职业发展”的占50.00%,选“为更高收入和福利”的占46.6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注重职业发展机会,但也注重经济收入因素。选“个人创业”的仅占3.33%。

(五)就业与教育评价

就业后获锻炼最多的能力:选“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占77.42%,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占32.26%,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占25.81%。

对“结合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选择“很好”与“较好”的较多。具体为:选“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占64.51%,选“知识面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占63.33%,选“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占54.84%。比例较低的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占25.8%),“实验技能”(占26.66%)。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人际协调能力、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待加强。

关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讨论

本课题针对企业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使课程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发展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研究边实践,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就业。

(一)就业岗位适应性

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技术人才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知识经济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

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策划和运作管理,需较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操作能力。这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主要由高职或本科教育承担。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岗位最新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推行产学结合,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面对“珠三角”物流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基层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其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本院建校历史较长,与当地一些物流园区及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乃至联合办学等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切合企业需求。

其二,教材建设方面。可整合企业专业力量参与教材编写,提高实训、实践教材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其三,实践课程方面。目前主要是软件模拟实训,应在原有运输、仓储与货代软件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贸易、第三方物流等实训内容,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其四,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物流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人才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人才必须适应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连续过程,短短的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让学生学到所有有关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应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物流教育方法,以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竞争力。本项目调查显示,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接口,在侧重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提升类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發展进行前期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趋势,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12亿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世界范围最多只能新增3亿个就业岗位,就业问题突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提高国民的创业能力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据调查,2005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为20%~30%。在本项目调查中,毕业生创业比例相当低。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可在学院、系、专业层面开设不同层次的相应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课程,且增强专业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把在校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引导成立与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拓展项目中增设创业类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职业教育要求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制定课程方案和标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快速变化,高职课程就要突出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先进性。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在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学生在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专业必修课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准,争取在实行全面学分制的基础上开设各种选修课。

课程任务要注重引进先进科技、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该项目根据调查企业物流岗位情况,同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增强岗位适应性。例如,增设采购管理课程,购买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包进行模拟实训;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课程增设软件模拟操作实训;加强货代实训与ERP实训等。应注重开发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外,还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制造、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实用职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考,多做从业技能储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毕业生追踪及企业调查,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以增强针对性。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可分为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等等。结合实际情况,本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宜以满足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需求为主。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注重行业特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ERP、MIS、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学习,并从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方面加强训练;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向应加强物流专业英语、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规划、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团队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并从物流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等方面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

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采用弹性化单元模块式课程,保持人文和科学素养结构均衡。公共选修课可增设艺术欣赏类、心理学类、社交类、公共关系类、法律类、职业规划类、创业教育类课程,对管理类学生可考虑开设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管理沟通、统计学、经济学、投资理财等课程,并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择业、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第三方物流需求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切合当前需求,又要高于当前需求水平,同时为人才的日后发展、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课程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等方式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问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专业品牌的建立。该项目可为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10下):5-6.

[2]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3]李家华.创业教育与生涯发展[EB/OL].(2008-02-27)http://edu.qq.com/a/20080227/000270.htm.

作者简介:

黎红(1967—),女,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陈晓利(1979—),女,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冲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物流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势在必行。文章围绕大数据时代下的特点对物流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查研究,对目前物流专业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广大物流专业的老师以及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物流人才;人才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1125

1大数据时代下物流专业人才发展背景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大数据已经渗透社会生活中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其潜在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应用预示着人们生产力与消费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据的价值,为数据分析行业人才发展指明了道路。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尤其在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有650万之多,其中专业性物流管理人才缺口50万左右。为响应国家对“大数据”物流的号召,现代物流行业对于专业化、技术化、数据化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的教育过于片面化,例如本科院校缺乏大量的操作能力,实战性低下;专业院校恰好相反缺乏大量的理论基础。为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时代综合性物流人才,各大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尚需改革与创新。

2大数据时代对物流专业人才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数据服务人类,人类提供数据,物流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将其引入物流业态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信息,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现如今大数据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对于物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为物流专业的人才发展也指明了方向。

随着大数据对各领域的渗透,对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发展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考,现如今我国缺的不是知识型的物流人才,而是信息型、综合型的全能型人才,我们应抓住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潮流为背景然后再加强知识基础建设。

3大数据时代下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下,正如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改变世界一样,大数据的趋势也促使商业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现代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行业人才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宏观层面

(1)领域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缺乏针对性,课堂教育落后,严重与社会脱节,在智能化数据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课本上的知识缺乏先进性,时代性不强过于落后导致很多学生学无致用,初级和本科生或研究生都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能力。

(2)缺乏综合型物流人才。我国在物流教育方面,很多時候只注重单一的技能训练,在智能化数据化的时代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物流的实时评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也随之调整,这其中包括了对顾客的管理要求,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库存量的要求,为满足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整合是这些协调工作的命脉。所以这对新时代物流人才也提出了高要求,培养物流综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32微观层面

(1)物流教材陈旧落后。物流行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物流人才的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但是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物流教材缺乏新颖性,很多内容都是传统物流的产物,涉及时代当下尖端物流的发展少之又少,这便会导致教育滞后现象,陈旧的教材一方面不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发展,另外也阻碍了老师知识视野的开阔。

(2)课程设置缺乏实践。学校相对于社会来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与企业缺乏来往和沟通,这将会导致学校不能及时接收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不能很好地依据市场需求特征来对教育教学课程进行设置,学校给予的并不是企业所需求的,企业还得进行二次培训,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对此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尤其是在大数据盛行的当下,加强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应用实践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4大数据时代下物流专业人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1加强物流人才教育,实现物流信息化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来实现物流的信息化,从而大幅度减少工人操作失误,提高拣选配送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上所需要的不是一批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化的可造型人才。所以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我们应摒弃书本上陈旧知识的束缚,减少理论教学,加强信息化物流教育,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4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物流师资力量单薄,很多物流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移过来的,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前途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师资力量跟不上,不仅会影响物流产业的稳步发展,更会影响一大批物流学生人才的损失,使其发展受阻。我国政府应对此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并给予支持。加强我国物流师资力量的建设,从而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43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完善硬件建设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在物流人才的发展上,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实施政策指导、检查监督以及制定和修订指导物流人才发展的所需要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在政策上促进我国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我国各财政部门应考虑加大我国物流人才发展的投入,来运用到各大高校的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加强物流专业硬件建设,为广大物流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注重物流发展的实操性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要学以致用,知道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明确以后发展的方向。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拥抱大数据只是时间问题,企业所需要的正是能够利用智能筛选分析技术挖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信息价值的物流人才,从而完成业务模式的创新。所以我们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深入企业调查,加强校企合作,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5加强学生“大数据”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是服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抓住一切“新”的东西,去挖掘其潜在价值。学校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胆想象,充分利用物流业的大数据,为不同的人提供最及时、最必要的服务。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为客户量身打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改变现有的制造业和商業模式。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抓住了数据就等于抓住了机遇。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物流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建立数据仓库来筛选有效的客户信息,对其进行充分发掘与利用,从而实现物流大数据的创新。

5大数据时代下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总结

物流人才发展应该放到一个战略高度,尤其是在大数据盛行的当今社会,物流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在一切技术还尚未成熟之际,此时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大数据潮流,将大数据的理念合理运用到教学中去,加强学生信息化技术化建设,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

总之,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的综合型物流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物流业态经济发展的必然。通过信息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大数据也会推动物流业的变革,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我们的思维角度,在大数据的浪潮下,开展大规模的整合与改革。对于在改革的新时代中所涌现出来的机会,物流学子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争取与时代共赢。

参考文献:

[1]魏继华大数据应用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商贸流通,2014(22).

[2]冯雪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基层管理能力评价[J].物流技术,2013(1).

[3]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4]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作者简介]张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赵静,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运城学院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94

0 引 言

隨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对作为新兴经济代表的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滞后,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基于物流企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运城学院于2011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1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1.1 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表1为本次调查的主体,问卷主要分两卷,一卷调查主体为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二卷是针对物流企业部分高管的调查。问卷一的1-3题是对物流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4-7题是针对毕业生对物流行业认知程度的调查,第8题是调查毕业生对择业要素的偏重情况,9-14题是调查毕业生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对专业课程的看法;问卷二主要调查的内容是物流企业部分高管对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看法。

-

1.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物流管理毕业生、在校生以及应届毕业生。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男女比例约为4:6,根据表2可知,本次调查对象的构成比例基本与实际比例相符,调查结果真实且具有代表性。

由于研究需要,本文针对科捷物流有限公司在仓储作业中涉及的项目经理、仓储主管等主要管理层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以便分析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客观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2.1 学生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被调查学生填写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就业过程中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2.1.1 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及择业条件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比较期待高薪优待(见表3),基本工资要求达到3 500元/月及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2%左右,然而大部分物流企业能给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薪资为2 500/月左右,相当于一个二线城市普通文员的工资。物流行业工作量和薪资之间的比例差,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其他行业。

调查显示,在专业对口方面要求较高的人数只占被调查的18%,但对“五险一金”等方面的要求普遍偏高。而现在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明确表示不能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五险一金”的条件,而且对于工作地点比较偏远、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表示不愿从事相关工作,具体见图1。这也成为当下人才需求大,而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2.1.2 毕业生物流行业就业机会及就业前景调查

毕业生物流行业就业机会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势态好,就业机会相对较大,但只有42%的被调查者表示物流行业管理阶层的就业机会大,被调查者还表示物流行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且63.6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物流行业的升职空间有一定信心,但物流行业的发展变化比较快,所以即使有升职空间,也需要看个人机遇,即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的办事能力,具体见图2。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在物流企业招聘过程中不占优势。

2.1.3 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情况

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情况调查结果见图3。

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了物流基础、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学校还配备了相应的专业教师,其中大多数是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及实践经验。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胜任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

61.11%的被调查者表示,专业课程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更有帮助,13.8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设计不太满意,具体见表5。

2.1.4 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认知程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仓储物流和物流信息岗位的了解偏多,对装卸搬运等偏向于体力工作的岗位不太了解,具体见表6。现今物流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物流企业中,仓储、货资运输、产品包装等岗位上的从业者偏多,但这些岗位大多不太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而是需要拥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

2.2 社会需求方面

针对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本文调查了某企业部分高管对当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看法,这部分主要是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2.1 物流企业对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

物流企业在招聘过程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偏高,所以应聘者应对物流行业的基本流程和概念有所了解。企业希望在工作过程中,毕业生可以将自身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操作流程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2.2.2 物流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方向

物流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表示,希望有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到企业中,帮助企业优化操作环节,管理操作现场,使物流成本降低,同时保证优质的服务。这一调查表明,当今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看重毕业生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2.3 物流企业各需求层次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

从普遍意义上说,物流行业的门槛是比较低的,物流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大多对从业者的学历没什么要求(见表7),但物流管理、仓库运营、物流系统维护方面的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

调查显示,67%的被调查物流企业管理层表示物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不能低于本科学历,且应配有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物流企业会先看应聘者的学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优先提拔高学历人才。

2.2.4 物流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岗位设置

表7(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显示,现代物流企业对从业者的学历有一定要求的。物流企业表示很多毕业生不能接受在实际操作岗位上磨炼,工作态度欠妥,认为操作岗位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浪费,但自身综合素质又无法胜任管理层的工作,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对本科毕业生设置一些基础性岗位,具体见图5。

如上文可知,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男女比例大致为3∶4,女生人数偏多,但大多数物流企业认为女生在大宗货物的搬运、操作现场异常处理、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等物流运作流程等方面没有优势,所以许多物流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会先进行性别筛选。

3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未能在物流行业就业,其中存在市场需求的客观因素,这属于不可控的部分,为此,本文从学生及学校等主观角度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61%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训课程,具体见图6。学生表示,在实验过程中,自身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学校应该适当增加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合理加设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课,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物流企业文化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从改善教学设备上着手,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3.1.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优化措施

被调查学生表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不是很满意,普遍认为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对上层领域的知识没有太多涉及。但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定位是物流企业的管理型人才,而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偏高,所以学校既要考虑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为学生考虑到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3.1.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由于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新专业,教师队伍年轻化,对专业知识和课堂氛围的把握比较好,但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学校应尽量整合教学资源,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实地学习,积攒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操作教学,以便更生动地传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2 学生方面

3.2.1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物流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以此甄别应聘者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学生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2.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合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会计基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大多数物流企业招聘时,要求应聘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3.2.3 实时关注社会动态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关注物流企业的新闻动态,了解不同物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加强自身与专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运城学院物流学生及物流企業部分高管的调查,对运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能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并据此提供合理化建议,如,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开设相应课程,这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极有帮助;作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应夯实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实时关注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其企业文化,这有助于未来的就业。同时,学生也应该摆正心态,切记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求学梦和就业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7).

[2]袁佳雨,沈寒晨,王成.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调查与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15(3).

[3]谷雪,杨惜童,刘瑞茵,等基于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

[4]赵长军,葛元坤,陈飞.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调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8).

[5]钟晶灵.“用工荒”与“就业难”——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1).

[6]潘杰.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初次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0(9).

[7]曾向昌.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期望值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8(5).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对吉林大学2008——2014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问卷调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对如何更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提出对策如下: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

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张曙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9.

[5]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9):35-37.

上一篇:学术营销论文下一篇:核心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