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2023-05-23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心教育;激励;惩罚;适度性

爱心教育现已成为各学校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强调以赏识、激励等教育手段来尊重学生个性、呵护学生心灵。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缺乏惩罚的爱心教育存在虚弱性、脆弱性等特点,为学生予以适当、合理的惩戒,能够让学生自主认知自身缺点与错误,并正确区分善与恶。

一、爱心教育中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爱心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的主流思想,但是在教育教学期间存在爱心与严格教育失衡的现象[1]。借助激励、赏识等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并帮助学生强化对学习信心树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关爱、呵护,犯错时不批评、不惩罚,会使爱心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并导致整个教育体系过于脆弱。同时,因家庭对学生的过于溺爱,使得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会表现得过于强势,甚至对自身错误、问题视而不见。要想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自身品质的综合性发展,需在爱心教育过程中做到对惩罚教育的合理融合,在保证学生自尊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惩罚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通过爱心与挫折教育的融合应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爱心教育中惩戒教育的应用

1.重视对惩罚适度性的把控

尽管惩罚教育能够在改正学生观念、纠正学生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若惩罚过度则会对学生性格、思想养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转变为体罚。所以,要想真正发挥出惩罚在爱心教育中的最大能效,需要以惩罚适度性的合理控制为切入点,结合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对惩罚的认可度:(1)合理选择惩罚方式。实际教育过程中若教师采用恶劣的语言或粗暴行为对学生惩罚,不仅会对学生自尊造成严重打击,甚至因语言、行为的过于恶劣导致师生关系逐渐拉远。为此,需重视对惩罚方式的合理应用[3]。例如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予以针对性惩罚,如罚学生写作、画画、唱歌等,此种惩戒教育形式能够起到凸显学生个性的作用,与其说是一种惩罚手段,毋宁说一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相较于以往罚站、批评等惩罚方式应用,此种手段更受到学生的认可。(2)合理把控惩罚尺度。部分教师为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选择以相对恶劣、尖刻的语言训斥学生,或者是在同学、家长面前将学生的错误、问题一一表述。因惩罚过度使得学生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不仅无法起到引导学生正视自身问题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破罐破摔”。鉴于此,教师需做到对惩罚程度的合理把控,积极采用个别谈话、疏导等方法为学生错误、问题予以指正,在保证学生自尊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合理惩罚。

2.保证惩罚有情有理

惩罚教育实施并非是教师解恨、撒气的途径,要想让学生对惩罚心服口服,必须保证惩罚教育有情有理,继而通过惩罚来明确自身问题[5]。部分班主任在教育期间发现学生犯错时,并未明确是非并对孩子猛批狠打,或者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挖苦讽刺,不仅无法起到纠正学生错误的作用,甚至因心灵伤害而滋生出逆反心理。所以要想通过惩罚教育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并促进自身长久发展,教师需保证惩罚教育实施有情有理。例如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校长一职时,曾看到一名学生拿着石块欺负其他学生,在制止学生行为后将学生带到办公室。陶行知先生并未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递给学生一块糖,并说道:“我今天迟到了,而你并未迟到,这颗糖奖励给你。”此时学生已经呈现出疑惑不定的状态。接着先生再次递给学生一块糖,并说道:“我在制止你的行为时你没有再动手,应该奖励给你。”此时学生已经对先生的行为表示疑惑。先生继续将第三颗糖交给学生,并说道:“以我的了解,你砸另一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奖励你的见义勇为。”而此时学生悔过万分并说道:“校长,对不起是我的错,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学生的错误。”此时先生将第四颗糖递给学生并说道:“你能正确认知自己的错误,这颗糖奖励给你。”上述惩罚手段的應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处罚过程中学生并未产生认可反抗、抵触的情绪,而是在感动过程中来正视自身错误,实现通过惩罚教育来达到改正自己的目的。

3.正确区分体罚与惩罚

惩罚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认知自身错误并改正,并在错误纠正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认知水平[5]。且惩罚教育的实施通常会以尊重学生自尊为前提,保证惩罚方法的应用不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体罚则体现为教师的情感化,并表现出超过法律限度的惩罚行为。体罚与惩罚教育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惩罚的应用主要性质为教育学生,而体罚则是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为避免学生因体罚或惩罚过度而产生心灵伤害,教师需在证明惩罚与体罚区别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手段来促进惩罚教育的高水平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心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实施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教师需在全面推进爱心教育的背景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惩罚教育,实现以惩罚来促进爱心教育的圆满、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雷彩鲜. 浅谈教师在教育学生中的爱心与惩戒[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6):1.

[2] 宋晓颖. 惩罚有度,爱心无价——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微探[J]. 好家长:创新教育, 2017(12):1.

[3] 李亚丽. 爱心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操的迫切需要[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13):1.

[4] 王江萍. "绿色惩罚"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 新智慧, 2019(25):2.

[5] 于德明. 实施教育惩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7):1.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根据“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情感、爱心的“牵手德育”。本文以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对“牵手德育”模式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中职;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牵手德育”模式

“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妈妈给了我温暖;少年时,牵着同伴的手,同伴给了我真诚;进入长安职中,牵着老师的手,老师是我的贴心人、知心人和引路人。”这就是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牵手德育”。说起“牵手德育”的源起,在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班主任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教育故事:“一位年轻班主任的班上有一个爱偷成瘾的学生,每次坐公车都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为了转化这名学生,班主任用了‘最笨’的办法——每天和他一起坐公车,每次坐公车都紧紧牵着他的手。这‘最笨’的方法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最‘聪明’的方法,也是最充满爱心的方法。”这种融情感教育与爱心教育为一体的德育模式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学校教育实施者的道德要求。

一、“牵手德育”的基本内涵

“牵手德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和爱心教育的一种形式。情感教育和爱心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为什么“牵手德育”模式能够起到感化人心、育人成才的作用呢?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即作了很好的说明。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进行威力比赛的故事,比赛的项目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越刮越凶,想以此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但行人为了抵御北风,却把身上的大衣越裹越紧;而南风则徐徐吹动,渐渐风和日暖,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它启示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莫乎爱。而“牵手德育”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情感的暖化和爱心的激励,顺应人对情感和爱的内在需要,从而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

二、实施“牵手德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牵手德育”是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爱”的内涵更是融入儒道而外化为多种表现形式。如像孔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 “尚同”,乃至后来的孔融让梨、陶行知的“人生天地间,润泽苍生乃仁义”……数千年来,“爱”的思想,“爱”的教育连绵不绝。到了当代,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但也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这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牵手德育”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体验不同的“爱心真情”,激励师生间、生生间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与相互关爱、相互信任之情。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仁爱”等优良传统产生心理认同,自觉地传承。

(二)实施“牵手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学校教育的遗忘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者,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先输了一步,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亟待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给予扶正,使他们茁壮成长。而目前,很多学校德育内容空洞枯燥,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缺乏实效性。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实际上缺乏认同感,未能唤醒与激活自身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

感人心者莫乎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人发展的动力。“牵手德育”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三)实施“牵手德育”是促进校园乃至社会和谐的需要。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牵手德育”就是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每个人都伸出手,牵着每个人的手,让学生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

三、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牵手德育”模式及实践

多年来,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新路: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牵手德育”管理模式,制定了严格、完善、合理、有效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建立台帐、专题研讨、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对“暂时后进生”做到“不舍弃、不放弃”,开展丰富多彩的超市模式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校园红歌对抗赛”“说出你心中的故事”等品牌活动,推出了一批爱学生胜过爱子女的“靓妈妈班主任”,校风建设稳步提高。学校成为了广东省中职校长高级研修班、广东省中职学校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的定点学习观摹学校,2010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一)牵着严格之手明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流的德育管理育一流的学生,但管理并不是使人服从纪律的要求,它的最高境界是让制度文化内化为心灵的认同甚至是心灵的需求。富有艺术的管理并不是去限制人的活动,而是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长安职中一贯坚持“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教育学生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生触手可及,伸手可做。因为爱学生,希望学生成才,所以才高标准、严要求;因为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所以学生不会因严而畏之;因为有科学标准,符合教育规律,所以学生可以做到;因为教育时因材施教,一人一个方法,所以学生能够接受。

制度是引导正确行为的规范,更是塑造高尚品格的温馨提醒,为此,长安职中制定了严格、完善、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将所有的德育工作细化,从统一穿校服校鞋、定期修剪头发、修理指甲到集会纪律等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明细说明,可以说是学校的“德育大典”。这套制度的出台、学习和执行,使学生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学校还明确了学校领导、教师、职工以及各类管理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参与德育管理工作,都需承担教育学生的重任。日常管理工作由德育处负责统筹,务必做到“人人头上有目标,个个肩上有任务”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无论是教师还是职工,都需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学生要做到的,自已必须先做到。学校为此专门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手册》《班级德育辅导员工作手册》和《班级德育辅导员工作检查项目及评估标准》等制度约束和考评教师,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不断深化完善。

(二)牵着真诚之手懂礼道。

《论语·季氏》有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因此,学校重视学生举止行为的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优雅的举止、文明幽默的谈吐,让学生学会与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长安职中不仅教学生做事,更教学生做人,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学校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方面有礼貌;在与人相处时,遵循平等、尊重和宽容的原则,并做到正直、真诚、自尊与自爱;在社会生活中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学生成长十字训”:微笑招呼诚一点;坐正立直雅一点;团结友爱善一点;仪容端庄靓一点;个性发展酷一点;知书达理文一点;令行禁止正一点;一技傍身巧一点;享受生活乐一点;拼搏人生勤一点。比如,微笑招呼诚一点,学校提倡见到老师或同学一定要微笑着打招呼,因为学会微笑会使自己产生信心和力量,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给别人带来欢乐、愉快。因为举止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以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

(三)牵着鼓励之手树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用者。”因此,长安职中注重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鼓励每个学生都要有信心,有梦想,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

为了重塑中职生的自信心,学校创造性地开设“超市模式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超市模式第二课堂报名时,几十张桌子在校园内一字摆开,学生如在超市购物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挑选项目还可以挑选教师。学校实行活动场所、开课时间和授课教师“三固定”的原则,精心设置七十多门课程。从交谊舞到健美操,从FLASH制作到学校网站新闻采编,从电气线路安装到电子模拟仿真,从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到男子棒球队,无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热捧。七十多个精心设置的“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个素质教育大超市的模式,在整个东莞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四)牵着平等之手会自省。

辛弃疾有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赞互叹。同理,教师见学生可爱,则学生见教师亦可敬,所以长安职中要求教师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说出你心中的故事”系列访谈节目是长安职中的一个全新的、立足于平等对话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讲述他们经历的故事,以此来启发和教育学生。2008年至今已开展“我人生第一次就业的故事” “我最感激的人的故事”等九期,嘉宾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同时还有老师、亲朋好友和企业代表。访谈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周围的人和事,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虑、所惑,以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

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因此长安职中提出心理教育全天候:心理教育无闲人,学校领导、教师、职工以及各类管理人员都是教育者;心理教育无闲时,从早读到晚修,从平时上课到假期跟踪,时时都是教育时间;心理教育无空地,从校园到家庭、社会,处处都是教育地点;心理教育无小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是教育契机。

(五)牵着友爱之手知爱心。

情是德育的最高境界,爱是德育的最大智慧。长安职中认为爱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种子。教师要用爱心浸染学生,以爱心渗透德育,把爱心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以爱心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感化学生。

在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中,表现最优秀最突出的班主任是一批靓妈妈,她们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这既是妈妈的品德也是优秀班主任的品德。她们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还在思想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

根据生源复杂、后进生比较集中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学校把行为习惯后进生称为“暂时行困生”,提出“不舍弃、不放弃”;把学习习惯后进生称为“暂时学困生”,提出“一个都不能少”;对每科倒数后进的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让每一位中职生都“学有收获、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学期初,每个科任教师都会主动去结对帮扶1-2名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制定可操作的爱心补救方案。

四、结语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情感爱抚、赞许和爱。目前,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已形成了一整套从教育、从人的发展最本质的规律出发的德育理念,形成将德育最常规的内容做成特色、品牌的德育内容,形成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德育途径,通过给予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关怀与更明确的引导,付出更多的感情、更多的爱,更多的责任,像妈妈、像兄长、像朋友时时刻刻牵着学生的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和谐而全面、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铺就一条成才之路。

(作者单位: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何丽华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上一篇:情感教育论文下一篇:隔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