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管理范文

2024-03-23

农贸市场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社会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电力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做出一定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首先就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并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以及相关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1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着非常精彩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中电力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用户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而电力公司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能力,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将用户用电需求放在首位,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可靠、优良的电力产品的细致服务。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与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相类似。与市场营销管理不同的是电力营销是无形的、没有具体形态的。它通过电压、频率、电流等指标实现营销计划。电力用户的使用感受影响作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在用户用电的过程中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如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造成了一系列的故障将会严重的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电力营销的质量。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着重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个好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

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着诸多是问题,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电力企业面对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屹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传统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诸多问题,现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

2.1 根本思想上进行转型

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在最初的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型。传统的电力市场主要是卖方市场,在传统的卖方市场影响下,电力企业没有对用电营销加以重视。从而忽视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这在以前电力营销上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力行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电力市场已经由开始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今的买方市场。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也要随着这一变化而加紧思想理念的转换,树立积极的电力营销意识,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用户,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2.2 营销理念上进行更新

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在营销理念上进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应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各种各样的电力问题,而不是以前的不管不顾。电力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树立积极正确的营销意识、完善营销策略、采取更为积极的用电营销措施才能使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增加电力营销的销售额。

2.3 企业自身上进行完善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究其根本是电力企业自身的改革。电力企业本身的改革可以分为新理念植入、合理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思想理念也应该融入到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中。就新型节能环保理念而言,电力企业应该把这一理念植入到电力发展中。这样既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还能够使得电力企业更加深入人心。所以说电力企业自身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能够更好的获得用户的支持,从而扩大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完善十分重要。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不仅仅在是售前要做到吸引用户,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实时的关注用户的需求为用户解决一些遇到的麻烦,在售后也要做到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够具有稳定的用户。

合理营销策略能够更好的吸引用户,要想做到吸引顾客就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电力价格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用电需求要进行分类的电力价格设定。其次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促销措施,以达到吸引更多用户为目的。

3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要求

要想做好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提升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要想提升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要从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两方面同时进行。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定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工作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培训,并且要求在培训之后对相关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不允许弄虚作假,严格遵从国家法律法规,从而达到提升工作能力的目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與技能才能够保证营销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3.2 培养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营销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这样就要求电力营销人员强烈的竞争态度、积极的营销理念以及相应的责任意识。不论是什么方面的营销都避免不了“顾客是上帝”这一真理。电力营销要建立商品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相统一的价值理念。电力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激惩机制,提升电力营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与此同时尽可能降低错误的发生率。让责任意识最大化。

3.3 增强电力产品的其它附加功能

在如今,如果电力企业不能够认准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这就使得电力企业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定制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增加电力产品的附加功能能够很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让电力营销变得稍加轻松,提升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认可度。

4 结语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力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这就使得各电力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变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意味着电力企业必须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下足功夫。转变传统老旧思想观念,迎合市场用户需求,树立积极用电营销意识,打造高素质的用电营销队伍,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好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骆志华.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与实施[J].科技资讯,2006.

[2]李春.张正曦关于对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0(18).

[3]宋伟,韩娜,时强.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5(30):00370.

农贸市场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各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业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具有显著的“短、频、快”的特点,竞争的焦点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覆盖面。围绕这一焦点,各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专业团队组建、小企业专门操作流程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当前,在业务流程的最前端营销环节,如何借助市场管理方、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外部力量,批量化营销优质客户群并批量提供信贷服务逐步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对市场客户批量化服务模式进行探讨,对银行批量化操作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企业业务 研究

1 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类客户潜力巨大

全国市场类平台数量眾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分布广泛,形成了庞大的交易规模。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940个。广泛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湖南、河北、辽宁、上海、河南、湖北、北京、重庆、四川等13个省。按照交易的产品划分,综合性市场1341个,占比27%,专业市场3599个,占比73%。其中,1341个综合市场中,农产品综合市场691家,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310家,生产资料综合市场62家,其他综合市场278家。3599家专业市场中,农产品市场981家,生产资料市场754家,纺织、服装、鞋帽市场553,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480家,其他专业市场831家。从成交量来看,2011年全国亿元以上市场总成交额72703.5亿元,专业市场总成交额57909.3亿元。专业市场中,生产资料市场23867.6亿元,农产品市场10593.2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市场9263.2亿元,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4825亿元,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3961.4亿元,其他市场3682.1亿元。

2 市场批量化操作模式介绍

批量化操作模式是指由市场管理方对市场内小微企业进行筛选推荐,借助第三方增信,由银行对市场内企业进行统一受理、统一评价、统一授信的模式。银行针对商场、超市、专业(综合)市场等各类市场平台,与市场管理方、政府相关部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方共同为市场内互相了解、融资需求和经营特征相似的小微企业客户批量提供信贷支持,适当降低抵质押、担保要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2.1 市场内小微企业联保模式 由市场管理方牵头组织筛选市场内管理规范、经营稳定、盈利情况良好的小微企业组成联保体,联保体成员按照贷款金额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存入在银行开立的保证金专户,由市场管理方进行统一管理。该账户封闭运行,采用受托运作、专户管理的方式,资金仅限于贷款代偿,除经银行确认为代偿外,该账户内资金不得提取和支用。

2.2 政府助保模式 借助政府资金支持,批量化营销服务客户,实现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共赢”。政府与银行共同筛选客户,在企业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由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银行批量提供信贷服务。由获得助保金贷款支持的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缴纳部分资金,为办理贷款业务的企业承担代偿责任,充分利用资金规模效应和杠杆放大效应,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抵质押、担保不足等问题。

2.3 担保公司担保模式 银行选择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较高、经营年限较长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市场管理方、担保公司共同筛选客户,由担保供公司提供担保,市场内企业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银行对获得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4 保险公司保险模式 市场管理方配合保险公司了解市场内企业信用、资质、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情况,向保险公司推荐企业投保“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银行向在保险公司投保“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客户办理信贷业务。“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是指在保险期间内,当发生借款人未足额偿还贷款,或者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的其他约定的情况时,保险公司按照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相关协议约定,负责向银行赔偿《借款合同》项下借款人应偿还的贷款金额。

2.5 园区建设模式 针对政府规划并支持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银行与政府相关部门、园区管理方进行沟通合作,设计综合服务方案。为园区内企业批量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固定资产按揭贷款、机器设备按揭等中长期贷款产品,满足产业园区企业购买厂房、办公楼、机器设备,装修、改建、扩建等资金需求。

2.6 直接融资模式 银行与证券、基金行业企业合作,对于与银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市场优质企业,提供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等直接融资产品服务。

3 批量化操作模式主要特征

批量化操作模式实现了由单一企业调查评价向市场整体评价为主、单一企业评价为辅转变,由单一客户准入向客户批量准入转变,由单一业务审批向整体授信方案审批转变,由单一客户贷后管理向批量化贷后管理转变。

3.1 设计市场评分卡,对市场进行准入 银行从市场

交易情况、经营年限、市场规模、市场对企业管控能力等方面设计市场评分卡。银行客户经理对市场进行现场调查,运用市场评分卡对市场进行评价,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风险情况,选择存续期长、辐射范围广、出租率高、客流旺盛的市场作为重点目标。

3.2 实施客户评分卡,对市场内企业进行整体准入 在客户筛选环节,实行“市场管理方准入制”。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市场内前1/3或前1/2的优质企业。市场管理方根据掌握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向银行提供优质企业推荐名单。银行客户经理运用客户评分卡对企业进行评分,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实行整体准入。

3.3 制定整体授信方案,进行批量审批 银行围绕市场企业需求,结合风险缓释措施,设计市场合作授信方案,由银行小企业业务部门及信贷审批部门共同审批。银行应对合作市场的基本情况、经营特征、风险特征、企业融资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市场管理方、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方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发展趋势、与银行的合作情况等进行调研,对市场目标客户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资产实力、信用状况等进行充分的调查。

3.4 实行贷款年审制度,简化续贷流程 对于贷款到期后有继续贷款需求的客户,实施贷款年审制度。针对经营基本面无明显变化、信贷资金需求保持不变或者减少、担保措施未发生弱化、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在第一年贷款到期后,只需经过银行重新调查确认,无需重新申报,自动延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4 批量化操作流程设计

4.1 市场调查 对于具有增信功能的,能够批量化作业的市场,由银行评价人员、风险经理共同对市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管理方的管控能力、企业群体盈利模式与风险特征。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合作方案,评估客户群体的信贷需求总量。

4.2 业务受理 受理小微企业业务申请,由市场管理方负责组织收集市场及客户基础资料,打包提交银行。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业务申请书、经年审合格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贷款卡、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等。

4.3 授信申报 评价授信人员或客户经理根据调查情况,按照市场评分卡、客户评分卡政策要点确定信贷方案,根据评分卡评分结果,撰写市场整体授信方案。

4.4 信贷审批 银行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前期评分卡评价情况,对授信方案提出初步审核意见,会签信贷审批部门审批。会签结果作为授信方案的最终审批决策,作为经办机构办理业务的依据。

4.5 签订合同 对于审批通过的客户,由银行客户经理与客户沟通,约定面签合同的时间、地点。在签订合同之前,银行须与合同签署人确认合同内容,解释合同中的专属名词、关键条款。

4.6 发放贷款 银行对放款资料及其手续的齐全性、正确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核,确保合同填写规范,贷款审批条件落实后,对客户发放贷款。

4.7 贷后管理 将对市场、合作方、客户三方面的贷后管理相结合,发挥市场管理方及其他合作方对企业的信息掌握、经营管控优势,银行加强对市场和合作方的贷后监测与管理,指定专人对市场及合作方进行贷后管理,适当弱化对单个企业的贷后管理。

对于200万元以下的信贷业务,主要通过市场管理方及其他合作方了解客户经营信息。对于200万元以上的信贷业务,采用现场监测与非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非现场实时监测,由市场管理方搜集、提供借款人相关信息资料,并协助银行进行现场调查。

参考文献:

[1]马卿,朱东洋,杨晓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12).

[2]刘佳薇.基于商业银行角度的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2(01).

[3]吴凡,常路,周碧波.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19).

农贸市场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保险机构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业已形成妥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然而,在我国当前保险市场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下,保险公司的退出渠道十分不畅,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一些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和生存检验机制失效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从事各种违规经营甚至恶意经营活动,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关键词:保险市场;退出通道;市场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F840.3 文献标识码:A 

从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来看,由于监管部门过度求稳、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破产的监管心态,保险公司退出渠道被严重阻塞,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这一重要机制的缺失,使得保险机构往往只有“生”,没有“死”,从而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对市场规则置若罔闻,在市场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发动着一场场毫无理性可言的恶性“价格战”,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笔者从当前保险市场上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问题出发,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成功经验,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一、保险业恶性竞争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保险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国保险机构数量已从入市初的37家发展到120家。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增加带来了保险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保险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竞争不充分状态也在悄然改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大多停留在价格竞争方面,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例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银保市场渠道大战、车险市场价格大战等等。恶性竞争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综合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引发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留下极大的风险隐患,还严重扰乱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保险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违背经济规律的“逻辑怪圈”:促进市场竞争的目的原本在于降低行业平均成本,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现实却表现为竞争有意或无意地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保险业本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却要依靠制造风险来维系生存。

本文以车险市场为例做简要分析。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进入了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车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372.5亿元,占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62.25%,提高到2008年1~8月的1184.19亿元(见表1),占产险业务比重的71.73%,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

巨大的车险市场容量所创造的稳定现金流,诱惑保险公司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市场。然而,面对快速增长的车险市场,许多保险公司非但没有从中获得利润,反而是持续亏损,甚至有些地方车险业务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情况。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车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使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承保利润微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具体而言,车险市场的恶性竞争按竞争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特别是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各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了盲目的价格战,将产品价格压低到行业平均成本以下,造成大多数保险公司车险经营成本超过100%,车险业务亏损严重。

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今。从2006年开始推行行业条款与费率,到2007年全国保险协会制定统一的ABC三类基本条款和费率,在这样一种企图减少价格和产品竞争来实现合谋的定价和合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保险公司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演变成代理手续费和高额回扣的竞争。各家保险公司给予代理中介的手续费不断飙升,连连突破商业车险手续费15%和保监会7折限令的最高规定,有些地方的车险手续费甚至一度达到40%的水平,加上车险业务70%左右的赔付率水平,保险公司车险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2006年以来,车险市场已连续三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的尴尬局面,2008年承保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综合成本率达106.7%,也就是说,收取100元的车险保费,却要支出106.7元,亏损6.7元。行业统一条款和费率并未实现治理车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初衷,价格战以另一种变相形式在继续上演,保险公司在行业自律面前陷入“囚徒困境”,恶性竞争在保险公司的“非合作博弈”下愈演愈烈。

二、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

(一)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经营应该日趋理性和成熟,为何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却欲罢不能,而且风险还显现出被逐渐放大的趋势呢?

对于形成恶性竞争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出于保险公司的非理性,由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致,因此主张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加强监管。有人认为是由于市场主体过于集中形成了恶性竞争,因此主张限制保险公司市场准入。还有人将恶性竞争归结为监管不力或行业协调不够,因此主张加强监管力度或行业自律。但从上述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恶性竞争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还出现愈演愈烈的迹象,表明上述几种观点均未抓住问题的要害。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保险市场缺乏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渠道不畅。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我国保险业市场缺乏去腐生新机制,引发了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具体而言,对投保人来说,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一种即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也不会遭遇破产的思维定势,再加上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客观事实,使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价格成为惟一的标准。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迫使保险公司加入价格战,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小公司可选择的“最优”策略。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经营不善也总会有政府的救助或扶持,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许多保险公司在经营时必定会疏于对风险的管理,不计成本地盲目扩大承包量,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张旗鼓地搞手续费大战、回扣大战、价格大战,进行不理智的恶性竞争。

(二)解决恶性竞争的关键在于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

过度竞争多是由于只有市场进入机制而没有正常的退出机制造成的。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新进入

市场的小公司达不到保险行业的合理规模,因竞争的需要而将价格人为地压低,其后果是削弱甚至丧失偿付能力,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

解决过度竞争问题的思路有两条:一是提高保险公司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二是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疏通保险公司退出渠道。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现实可取,理由是:(1)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是与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取向相违背的。允许具备经营资质的潜在竞争者进入保险市场是体现市场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的客观需要,长期人为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的做法必然会破坏市场合理的竞争秩序,导致保险市场的畸形发展。(2)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会引发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其在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的约束下为所欲为,扰乱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完成市场退出,是保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结果,通过发挥市场退出机制的惩戒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和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敦促保险公司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客观上起到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作用。

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约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经验借鉴

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而退出市场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优化稀缺保险资源配置和提高保险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妥善顺畅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渠道业已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美国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家因偿付能力不足或经营失败等问题而退出保险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800多家保险公司破产退出,1984~1993年间破产保险公司的数目尤为显著,其中仅1991年美国就有65家寿险公司破产,46家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破产。

图1是由保险评级机构A.M.Best发布的在1979-2007年间破产的美国保险公司数量统计图。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平均每年大约有0.5%~2%通过破产、并购等形式退出市场。A.M.Bestl99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引起美国保险公司破产的最常见诱因是保费或准备金不足、增长过快和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在所有破产保险公司中有约41%是因承保风险所致。

(二)日本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保险业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支撑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日本人曾自豪地声称日本的保险公司是最保险的、不会破产,然而1997年日产生命保险公司的破产彻底打破这一神话,1997年至今,日本已先后有8家寿险公司和1家产险公司倒闭破产。

导致这些保险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所实行的过度保护政策,在政府隐形保护伞之下,保险经营者为所欲为,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日本保险业在战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粗放式经营特征。

(三)英国车险市场保险公司破产倒闭概况

上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车险市场同当前我国车险市场状况相类似,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在英国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之前,英国车险市场绝大部分的保费收入被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组成的同业联盟所控制,虽有几家保险公司并未加入同业联盟,但他们的保险费率却贴近由同业联盟所设定的最低费率。在这种环境下,车险业务承保利润微薄,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在1967年英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后,多家保险公司为扩大其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低费率、高回扣等方式从保险代理人那里获得大量保险业务,结果导致承保利润急速下滑,少数几家亏损严重的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这其中就包括:火灾、汽车和海险保险公司F.A.M(Fire,Auto&Marine)、Vehicle&General。

四、我国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基金规模的不断积累壮大,为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现实的可行性。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它对改革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保险机构退市,国家财政兜底”的体制,即将保险市场上隐形的国家信用直接转换为制度化的行业信用,奠定了物质基础。截止到2008年,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已累积至200亿元,随着基金规模的进一步壮大,可以为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提供坚实的信用保障。在当前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泛滥的情况下,不应再让这笔资金继续闲置或被挪作它用。

由于保险业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对维护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负有重要责任,但这种责任不等于政府承诺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持续经营。事实上,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既是我国保险业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促进保险业发展,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又是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防范、化解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这种兼有“裁判员”和“领队和教练员”的双重身份,使得监管部门在效率与稳定的抉择中过分偏重于后者,惧怕保险公司的破产退出,这种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为保险公司撑起一把隐形的“保护伞”,使其在生存检验机制失效和优胜劣汰惩戒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发动着一场场毫无理性可言的价格大战、折扣大战和渠道大战,各种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让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有序地完成市场退出正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的过度保护,只会暂时地隐藏风险,而在风险积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将会爆发释放出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上文提到的日产生命破产倒闭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于日本保险监管当局历来对保险机构的财务状况实行不公开制度,尽力维持“保险公司不破产”的神话,所以在1997年日本大藏省突然宣布日产生命破产时,给日本寿险业带来巨大的震动,几乎使寿险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为构建合理的竞争秩序,我国保险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个健全、稳定的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互为前提、动态调整的良性循环市场。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备顺畅的市场退出渠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妥善地退出市场,以保证稀缺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险市场的有效竞争。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约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变和调整我国的保险监管政策,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退出市场,利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约束并最终根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最终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农贸市场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版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很多业务都已经延伸到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在被开发和签署。现如今,我国的基建工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大,中国人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基本都有中国人的国际工程项目。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继续扩大,国际工程项目还会日益增多,如何保持高增长势头,稳步、高效地进行市场开发,是未来需要研究和提升的地方。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详细探讨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137

海外项目相比于国内项目来说,存在更多不确定及风险性。且一旦遇到风险,损失也更加难以估量及控制。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市场开发过程中,尤其是投标过程中,需严格把控项目的风险,从源头规避风险,同时制定合理的投标管理策略,以提高投标质效,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顺利的发展。

1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1.1 市场开发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世界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未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导,我国将会与其他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市场开发作为国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排头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发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

1.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国际间联系,积极扩充战略伙伴。我国一直致力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大重要性就是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培养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与其他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提升我国工程企业的业务能力水平,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打造国际知名基建品牌。我国近几年的基建水平日益强大,俨然已成为国际标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基础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与我国工程企业开展了相关业务合作。我国工程企业需要抓住此次机遇,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出国内国际知名的基建品牌,真正让国内的企业在国外立足。另外,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在国际大环境下,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业务水平。

2 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面临的风险

2.1 政治风险

第一,战争风险。近几年,我国与很多中东国家加深了合作,我国工程企业涉足了该地区很多基建工程领域,但是由于中东部分国家相对动荡不安,一旦出现战争,将会对我国在该国投入的资源,对实施中的项目造成巨大的打击。如2013年的南苏丹内战,导致很多中资企业在建项目被迫停工、人员被困,虽然最后未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但事件对项目、对企业经济都造成极大损失,国别市场也因此基本放弃。因此,对于与中东国家合作的国际业务,需要额外关注政治风险,避免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第二,信用风险。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上一些较落后的国家,我国也提供了很多无偿或者低息的经济援助。但由于很多国家体量太小,经济落后,政府的信用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其他国家政府或业主信用风险也是国际工程企业需要面临及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三,政局风险。与我国有国际往来的国家,有一些存在政局风险,政府首脑变换较快,一旦出现政局问题,很容易造成国家经济崩溃,各行业停摆,业务往来瞬间中断。因此,对于政局存在风险的国家,要时刻警惕,防止政局风险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 经济风险

第一,税务风险。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税务制度,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所在国家税务制度进行详细研究并制定相关策略,确保税务制度的交叉区域没有问题,从而为国际工程施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汇率风险。众所周知,汇率是实时变化的,且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在不断地变化,汇率风险一直存在。国际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项目计量支付的币种需要提前确认,与国际通用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也要根据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出预判,提前识别汇率风险以做出相应对策。同时,对汇率不稳定的货币,在投标阶段最好能够和业主提前锁定汇率,避免因施工期间货币汇率发生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三,市场风险。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尤其是很多国家市场不稳定,一旦出现政局或较大变动,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给项目带来成本增加的风险。除此之外,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压低了中标利润,降低了企业的容错率,增大了风险。由此可见,在国际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市场风险也需要实时的关注。

第四,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国际工程项目最重要的风险,如果不能实时把控,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开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筹集阶段、资金投入阶段以及资金回归阶段。在资金筹集阶段,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很多时候都需要政府或者银行做担保来进行融资,一旦贷款不能及时兑现,那么资金的筹集方面就会出现重大问题。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流动性大,如不能保持资金持续流入,就可能造成项目停摆甚至半途而废,因此,保持项目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项目施工完毕后,资金是需要在某一期限内全部回归,如果资金得不到回归,那么对于企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现金流影响。总之,财务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需要全面考虑,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很容易对工程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国际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管理要点

3.1 调研分析业主情况

决定投标后,在开始编制标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项目的类别,是国际竞标还是口行两优贷款;业主的有关资质等。这些信息对项目报价的高低、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设备采购的选型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响。如在刚果布高架桥项目投标阶段的桩基钻孔设备选型中,原本考虑采用国内常用的冲击钻设备,但经过对刚果布施工市场的考察后,发现该国业主对冲击钻的施工规范不了解,对该工艺并不认可。在了解这个情况后,及时对设备的选型及施工方案做出了调整。业主的心理分析也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资金短缺的业主会选择低价中标,而资金充裕的业主则不会太在意价格,而会对环保、品牌、技术、方案等提出更高要求。

3.2 仔细研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标书编制的主要依据。因此,一定要仔细研究,弄清下列关键点。 其一,工作范围的界定。工作内容、工程量是投标报价的基础,如果连工作范围都弄不清楚,那么报价的真实准确性也就无从谈起。其二,工期的要求。业主要求的工期,必须无条件满足,还要根据总工期编制出施工进度图,尽量细致到天,让业主看到详细的组织思路,确保达到业主的工期要求。其三,项目支付币种及支付方式。投标时一定要弄清支付币种,因为支付币种的不同会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如某些国家的汇率贬值过快,这时若是美元支付比重大就会对我们更为有利。同时支付方式及制约措施也对项目影响很大,也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招标文件的内容很多,每个国家的标书也不尽相同,对招标文件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满足业主的招标要求。

3.3 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及现场情况的调查

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同的,当地的市场水平也千差万别,不能以国内的一套东西去做,在做报价时,需要仔细研究该国的市场情况及现场情况,提高报价的准确性。这其中需要调查的有项目所在国的海关、税收、劳动力签证等各项取费标准;项目所在国的劳工工资、加班费、社保、个税等水平;项目所在国的各种材料价格,如钢筋、水泥、沥青、柴油、碎石等主要材料的价格,并了解相关边界条件,是否含税、是否含运费等;项目现场的地质情况、取弃土场距离、是否有空地设置营地拌合站等;是否需要缴纳征地费,拆迁安置费等。

需要调查的东西很多,只有亲身前往,实地考察,多和当地企业及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信息,增加投标竞争力。

3.4 合适的报价策略

投标报价是投标最重要的部分,许多项目业主甚至把报价作为唯一指标。因此,报价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场心理战。在拿到项目的同时还能保证最大利润空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合适的报价策略尤为关键。

第一,不平衡报价。在保持总价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尽早回收资金,减小投资风险,可采用不平衡报价策略,即在合理范围内刻意提高或降低清单中某项单价。因此在总标价确定后,将土方工程等发生在项目初期的工作内容单价提高,从而能够更早地拿到更多的计量款,更快速地收回资金,减小风险。此外,如清单中某些工程量较小,而根据经验实际工程量可能会较大的子项,可将单价适当提高,而清单中有些工程量在后期可能会变小甚至有可能不发生的,则可适当降低单价。

第二,提交替代方案。标书中有要求提供可选方案时,可以向业主提供不同方案并根据方案做出不同报价。如在玻利维亚EPC项目投标中,业主并未要求桥梁的结构形式,同时提出了连续刚构方案和斜拉桥方案。提供给业主不同的选择,而且其总价可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原方案报价,以达到中标目的。

第三,考虑长远经济利益。有些新兴市场的项目风险较大,且预期利润空间很低,甚至还可能会亏损,但是一旦进入该国市场,后期会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可在投标阶段适当降低利润预期,以进市场为主要目的,为后续市场深化发展提供基础及铺垫。

参考文献:

[1]罗灿.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与管理策略[J].价值工程,2020,39(4):32-34.

[2]梁辉.浅谈国际工程项目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J].建筑技术研究,2019, 2(7):82-83.

[3]赵涌涛.浅谈工程设计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17-218.

[4]陈柯铭.浅谈做好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环球市场, 2019(2):295-296.

[5]吴四成.浅谈建设工程市场开发的投标经营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9(9):184,279.

[6]崔大鹏.浅谈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与建议[J].环球市场, 2019(33):145.

[7]赵永刚.浅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工作[J].四川水泥,2020(1):299.

[8]刘光辉.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20(10):243.

[9]周永生.浅谈国际工程企业市场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C]//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2019.

[10]罗焕东.浅谈投标报价在国际工程中的策略与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8):54.

农贸市场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工商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认清工商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工商管理健康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围绕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会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对企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是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监督,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一、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现状

1.缺乏工商管理人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市场经营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主要是以人民的消费为基础的,与以前的计划经济有很大不同,市场经济主要是根据现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是适应现代化经济而存在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尤其是一些中高级的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工商管理行业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导致急缺这方面的人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国家应该培养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还要了解国际贸易、金融方面的知识。就当前多元化的经济而言,缺乏工商管理人才是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工商管理体制一般是由人来划分的,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各有各的职责,这导致工商管理的能力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工商管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的区域对当地的一些工商企业会有一定的保护,这给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

工商管理的监督部门没有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是有些工商管理部门在体制上不健全,使工商管理职能只留于形式,没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

3.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督部门,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一些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没能严格执法,在管理中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二、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策略

1.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的要求有很多。首先,工商管理部门应该从自身做起,要充分发挥企业到工商部门登记的职能,在企业进行登记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于一些不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企业,不予以办理登记工作,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盘查。对于市场经济中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制,完善其他宏观调控机制。及时的掌握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防止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比例失调的问题。起到监督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使工商管理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学会相互联系,交流经验增强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2.遵循工商管理的規章制度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陈旧的工商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不能够解决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与时俱进,严格遵守工商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企业的发展为为管理的前提,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在管理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加强工商管理的职能

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工商管理部门应该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了避免企业中存在一些违法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力度。在监督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在不同企业中进行相应的法律宣传工作,使企业能够有法律的意识,可以依法办事。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让相关的人员有权责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的引导。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管理部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好好利用职权,与时俱进不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使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企业能够遵守工商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卫东. 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实际措施解析[J]. 中外企业家,2014,13:6-8.

[2]徐北平. 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 民营科技,2014,07:134.

[3]路宜昌. 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6,15:251.

[4]领才让加.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220-221.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下一篇:检察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