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17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中小学体育课堂管理具有活跃性、多点分散性、新奇多动性等特点,提出体育课堂管理在社会生态视域背景下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社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体育课堂管理的社会生态模型。研究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枯燥,违纪现象频发,因此要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实现制约因素可以妥善得到解决,为上好一堂好课奠基。

关键词:社会生态;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其实体育课堂管理是实现教育和培养的前提,这也是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如今中小学生所谓的“小大人”,思想行为已经不能和上几代人相提并论了,出现了思想偏成熟、个性强、善于创新、思维活跃、眼界宽广、行为多动,相伴而来的也有家庭溺爱、脆弱、情绪波动大等特点,是叛逆阶段常有的优缺点。如何在体育课堂把控和引导中小学生管理和约束自己,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上好一堂体育课考验着每一位体育老师。而如果把体育课堂放到一个生态系统里,则对如何引申和促进课堂有效进行,保证课堂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问题的解决将会发现很多启示性的发现。

这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既然是生态系统,那就是所谓的生态链,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杜威(J.Dewey)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体育课堂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如何梳理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和实现体育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本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说明,在体育运动促进和运动与人格关系的研究领域,兼顾个体微观层面和环境宏观层面影响因素,并强调不同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解释效力[3]。可见,体育与人格研究领域对不同因素研究的交互作用,也间接说明体育课堂管理是否存在交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因此,本研究从“管理”这一层面,在社会生态模型理论进行探究,寻找制约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因素和实现途径,进而为上好一节体育课提供理论指导。

1.定义界定

1.1社会生态模型

生态模型源于生态学的理念。这一词汇出自生物学。U.Bronfenbrenner对传统发展心理学进行批判,从生物生态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发展,在真实情境中研宄儿童的不同行为变化情况,发表《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并把环境因素按其与个体行为的密切程度分成层层相扣的不同等级。生态系统模型发展比较成熟的有锻炼生态模型,主要将系统分为微系统维度、中系统维度、外系统维度、宏系统维度等四个系统,着重生物、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家庭、社区等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2体育课堂管理

体育课堂是任何有组织、有计划在一定场地进行的体育运动,其主体有学生、教师。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2.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视野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变化较大,代代鸿沟也比较明显,灵活性强,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思维活跃,相对喜欢表达和推销自己。同时,研究及实际观察发现,新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维独立、思想可塑、个性强、叛逆多动、活跃性强的特点[5]。

3.社会生态模型的认识

社会生态系统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环境内部的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制约。微系统包括与个体直接接触的因素,中间系统包括多个微系统之间的关系,外层系统包括与个体不直接接触但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宏系统包括大范围的文化、政策环境等。这些系统对个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分层分析,寻找可制约因素及共生发展带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就以中小学体育课堂管理为例,导入社会生态模型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制约体育课堂管理的因素,进而构建保障体育课堂管理的社会生态模型,探究解决体育课堂管理的途径,为上好一堂好的体育课奠定基础。

3.1体育课堂管理的微系统分析

体育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学校校长和决策层的重视程度是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其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后续工作的展开。体育老师及教练,是学生体育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德育渗透能力是学生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的重要保障。体育委员的领导力和同学的榜样鼓励作用是学生获得良好体育知识的重要外在作用。

3.2体育课堂管理的中间系统分析

在重视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当下,体育教师或者教练的执教风格对学生课堂的把控力度和威慑力在课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班级的学风建设对课堂管理起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建设有利于课堂的把控,以学生管理学生,是课堂管理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学生个人或几人产生矛盾分歧,或者自律意识比较差时,集体的力量会引导并督促学生化干戈为玉帛,有效杜绝课堂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也离不开与其他学科、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家长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这些环节构成了体育教学管理的中间系统。

3.3体育课堂管理的外层系统分析

体育课堂管理外层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层面为体育教师、教练提供的能充分调动育人工作的动机、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制度保障环境。

教学动机是激发体育教师、教練教学以积极热情的心态进行教学的动力源泉。在学校提供的教育动机下,具有自我决定意识的教师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育人能力是教师、教练践行校园体育育人的加速器。从教师的角度看,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实操能力,还要具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德”能力。

图一   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

3.4体育课堂管理的宏系统分析

毫无疑问,社会以及国家对于体育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因素构成了体育课堂管理的宏观系统。

首先,体育与智育教育同样有重要意义,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目前来看,普遍现象是重智育而轻体育,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点今后应当改进。其次,与学生家庭方面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是良好的体育教学的重要外部支撑。进行哪些项目的体育教学要设计合理,也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再者,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校园其他部门、学科的配合支持。目前经常有体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现象,受其他课程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多级联动成为开展体育教学的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有效地、系统地分析了体育课堂管理中的制约因素,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构建了体育课堂管理制约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如图一)。

4.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制约因素

4.1学生对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活动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及家长长期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则比较漠视。甚至认为学生将精力、时间用在体育上是一种“浪费”。“成绩至上”的理念影响深远,为了在一分之差,千军万马的竞争环境下尽量取得更好的成绩,家长甚至学校都认为学生教育应该“考什么,练什么”。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优越的环境下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有强度的体育锻炼。加之,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发展,学生更多的希望将时间应用在这些活动上。对于需要流汗的体育课更是敬而远之。

4.2教师教学方法枯燥,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特点决定的。首先,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上较为陈旧,沿袭老一套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点。学生自然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其次,不乏有些老师教学态度需要端正。很多体育老师“看孩子式”教学,课堂开始安排孩子做一些机械性的运动一直到拖到下课,一堂课程就算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上体育课处于无序和自由发挥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又会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5.当前体育课堂管理的实现路径

5.1调整教学计划,多级联动助管理

关于体育课堂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抓住体育课堂管理的制约因素,从根本上抓住问题,循序渐进,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其次,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班级风格,制定教学内容,学会备学生,从教学趣味性、探索性等方面为重点,利用其它学科老师、班主任、领导重视度等方面实现多级联动,为共同把控学生贡献力量。

5.2改進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对评价鼓励具有很大的穿透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教学,针对不同班风改进教学方法,课前明确维持纪律的课堂要求,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对学生身心成长进行多鼓励和奖励,引导学生合理认识自己的闪光点。特别是行动或者眼神的警告,给学生自我认识和改进的机会。

6.结语

从长远看,体育课堂管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这对中小学知识学习、心智培养和学风建设有基础奠基作用。因此,在社会生态视域下,从微系统做实践导引,中系统做统筹把控,外层做基础保障,宏系统做最后互动支持,从多层面实现课堂管理秩序的有效进行,实现制约因素可以妥善得到解决,为上好一堂好课奠基。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50.

[2]张敏. 生态文明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对昆明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代俊,陈瀚,李菁,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35-41.

[4]Bronfenbrenne U.The ecology of human behavior[Z].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王永兴.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方式[J].教育研究,2010,20-21.

[6] 李旭龙,沙洪成,陈洪鑫.社会生态学视域下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J/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01):1-6[2019-02-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81.G.20190119.1912.004.html.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广东   佛山  528299)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存在着几个最明显的问题:首先是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的本质区别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不明显;其次社会体育在实践培训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第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第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没有很好的引导方向和策略。针对这几个问题,本文依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构建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新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教学;实践;就业

社会体育专业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意识,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及康复、保健等基础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中,特别强调文、体、哲知识;在素质中,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质;在能力中,特别强调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虽然规模发展很快,有些学校也办出一些特色,但整体上未脱离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框架,课程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比较少。本文探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新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基本模式

为全面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及早尽快的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一般把它的管理模式划分为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就业管理,以及自主创业管理。教学管理包括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建设,以及对各种体育场地的管理。实践管理主要是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也比较严格。就业管理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好的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怎样为自己做一个合适的人生职业规划,有利于学业的纵向延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并且有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着手行动,自主创业管理就是指导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如何创业,如何在这条路上少走弯路,如何达到自己所以的目的地,为他们提供一个指导思想,理论方针,让他们在创业的路途中有所借鉴。

二、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專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各类课程比例失调。首先,表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协调,必修课占的比列太大,且纯理论的东西太多。其次,理论课太多,实践课太少。虽然老师偶尔会带学生去社区看看,但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和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再次,教育课程设置门类较少,训练教师基本功的课少,每门外堂课只是略教皮毛,和其它公共课的学生一样,接触的深层次的知识太少。教育类课程如此单调与缺乏,难以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成果,更难体现示范性。

(2)专业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各高校社体专业场地和专业设施均与本校体教专业资源共用,由于社体专业招生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需要加大改善力度和速度,特别像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场馆设施,应该延长开发场馆的时间等,提供场馆利用率。

(二)实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实践机会太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文化课基础难以满足专业或某些专业方向发展的需求,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不深,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因此前期只对他们灌输理论知识,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认识非常的模糊。

(2)在毕业社会实践中,没有给同学们做好统一详细的实习计划和目标,或者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别的事情而根本不参加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又或者学校根本不重视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从我国部分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调查就业情况分析: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就业率相对较低,据调查分析,该专业毕业生论知识掌握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更比不上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论技术又比不上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2],而随着社会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未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就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过程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二是就业市场和机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性,三是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过于狭窄。

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体育学生管理模式与体育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相区分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应与体育教育相区分开。体育教育注重培养的是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他们将来要面对的主体是各年龄段的学生,主要教会他们的是对体育的一种认知及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学习。而社会体育则更像一种专家式的指导模式,他们将来要面对的主体是体育运动锻炼目的性较强的各类社会人员。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应该加强各种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及实战能力。

(二)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法、教法的传授和指导,增加教学形式多样化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更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地方进行实践理论知识。鼓励学生本体到体育管理部门、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实地实践操作,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科研和教学水平。并且要经常学习国际上、国内最新、最流行的健身项目,使所掌握的知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可以聘请有专业背景的教授、企业家或专家讲课,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三)扩大学生视野宽度及深度的原则

扩大学生视野应该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国内的基础课程较注重政治理论课程,国外的基础课程涉及到人就业的多样化趋势,就基础课程设置我们应做到社会体育专业与人文、社会经济、生化等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系統的社会体育专业基础理论[3]。美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博学”[4]。1997年出台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水平最高的一个,但联系社会发展和我国实际状况,似乎又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和人文社会科课程比重偏小;新型学科与边缘学科由于受教师自身素质限制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本科教学中应增设身体素质训练、活动性游戏、保健气功等非正式运动项目,与全民健身和体育大众化接轨[5]。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在社会里,而不应该仅仅呆在教室里。当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拿到社会上去适应,因为这个专业是新的,我们不知道怎样的理论才是正确的有用的,所以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去验证。不应该让社会体育的学生只在毕业实习阶段去实习,而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他们将来要做的工作,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完整概念。只有在这样不断的实践摸索中,社会体育的管理模式才会得到规范和发展。

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新模式

(一)教学管理模式

首先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应根据社会的普遍需要开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应精简合并重复的课程,避免为了“多才”而乱开数目繁多的必选课,使得挤占过多的专业课时间。其次是师资力量的转移,各大高校应该注意培养专业社会体育老师,有目的的引入一批从事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多给这类教师出去深造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做研究实践,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进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再次学校应该增加对场地设施的建设,增加场馆的利用率,延长开放时间,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场地和学习氛围。

(二)实践管理模式

实践管理模式的要素包括两个部分: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可分为平时实践作业、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践(包括毕业实习、专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三个模块。平时作业的主要功能是使专业知识内化,其知识获得途径就是模仿性学习,一般为学科知识的简单应用,目的是巩固所习得的学科知识;课程实践的主要功能则是使专业技能内化,其知识获得途径也是模仿性学习,因为加上了实际指导、动手操作、现场参与等情境性、能动性因素,特别是凸现了外部环境因素,便表现为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的一般复合智能;专业实践的主要功能是专业知识技能内化与外化,其知识获得途径是创造性学习,其外部环境因素更为广泛复杂,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表现在更高层次、更复杂程度上,目的是培养与专业知识广泛相关的复合智能。

(三)就业管理模式

根据社会体育的专业特点,把它的就业目标定位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身指导、运动专项指导、社区健身顾问、企业体育活动指导、体育市场营销等工作的从业人员。学校应积极和体育企业、社区、俱乐部进行双向联系,加强人才的输送,把他们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训基地,使实习就业一体化。学校还应该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四)创业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方面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创业应该致力于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从而创造经济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创业的动态性,一方面即创业精神是连续的,创业行为会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即机会发现和利用是动态过程[6]。学校应该为学生们提供这样的课程,创造这样的机遇,作为一种催化能源为学生们打开创业的大门。

五、小结

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课程的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实践管理方面,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机关、社区的联系,为学生多增加实践的机会;就业管理方面,学校加强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创业管理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和非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磊.关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8,12(6):121-123.

2. 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28(6):130-132.

3.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6(4):4-6.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35-36.

5. 杨铁黎,赵立,马凌.对北京市21世纪前10年体育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61-62.

6. (美)波尔顿,特纳,牛建波译.创业管理[M].格致出版社,2009.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1体育新闻传播现状

1.1新闻价值低廉,文化内涵低俗

当体育新闻所报道的焦点已经远离体育赛事中的拼搏精神,漠视运动员精湛的技巧,忘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壮举,而独关注体育明星的私生活,甚至体育比赛中的美女球迷,体育新闻传播逐渐开始走向低俗化。

1.2失实新闻泛滥,炒作内容肆虐

新闻传媒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原则,新闻的核心价值也在于真实性。然而,现今体育新闻传播一方面是用大量失实新闻报道欺骗受众。一方面,是用炒作新闻强制吸引受众注意、为求实现其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

1.3人文精神缺失,狗仔乱爆隐私

狗仔这一舶来词,当下正泛滥于体育新闻圈。一批素质低劣的体育记者利用各色偷拍器械与方式,私爆体育运动员的私生活,将偷拍资料冠上噱头十足的标题,哗众取宠,完全不负责任的敷衍受众群。列如,孙杨奥运夺冠后,许多体育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其女友为叶诗文,后经证实并无此事。

1.4从业人员失德,媒体管理不利

体育新闻具有鲜明的实时性,娱乐性特征。从业人员往往为抢占点击率、收视率不顾原则,抄袭或者直接剽窃他人稿件。我们通过各大体育网站看到的体育新闻往往如出一辙。一些小型门户网站甚至没有发稿门槛,匿名,假名都能发表体育新闻,直接降低了体育新闻质量。

1.5关注重点趋同,漠视群众体育

我国推崇以人为本,群众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体育新聞极少关注群众体育,各类体育新闻传播根本毫无群众体育消息。群众体育长期被各大体育新闻媒体漠视。这不利于群众体育素质的提高,继而也会影响群众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接受度。事实上,我们身边每天进行着丰富的群众体育项目,各种民间组织的精彩赛事,交谊运动都是能使群众产生强烈共鸣和亲切感的体育新闻。然而我们的广大体育新闻媒体,为追求眼前更大的利益,忽略了体育新闻所应发挥的本质效用。

2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缺陷的对策

2.1健全体育新闻律法

法律法规作首先为国家所认可,由国家强制实施为手段,用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在体育新闻传播治理中应当发挥其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作用。体育新闻相关法律的及时出台能有效减少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正行为。

相关律法应明确体育新闻传播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具体界定。确立体育新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与罪责制度。落实体育新闻传播制裁的执行机关与部门。

2.2加强媒体间相互合作

在激烈的新闻传媒竞争环境下,只有加强媒体与媒体间的合作,使优势得到互补、资源得以共享,才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到双赢。网络媒体得到传统媒体的有力支持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例如:腾讯体育这一成功的体育新闻网站,其背后有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新闻晨报等等数十家纸质媒体的合作与支持。

2.3严把出版内容

纸质体育新闻传播类容由专业编辑根据传媒正确的的价值取向,新闻立场等进行打磨雕琢,严格把关审核后,方能出版发表。同时网络体育新闻内容,可由网络管理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过滤。网络管理部门可建立如百度类搜索引擎抓取关键字的数据库,一旦发现不良体育新闻内容,强制进行干预。

2.4加强从业人员素养与职业道德

首先,应当提高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专家授课学习专业知识,牢固对体育新闻把握的基础,强化视觉、听觉、和文字的的运用技巧,培养出真正利于体育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

其次,提高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文化知识涵养,让体育新闻传播涉及面更广,体育新闻内涵度更深。

再次,应给予工作和道德表现突出的新闻媒体或个人表彰;对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良媒体与个人进行批评或降低信用度,使得体育新闻媒介或新闻工作者不断维护自己的信用度。

最后,成立体育新闻传播鉴定考核部门或委员会。定期对体育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知识考核,保证体育新闻传播良性发展。

2.5丰富体育新闻层面,关注群众体育

以群众为基础,大力支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配合群众体育活动报道。在体育分类中可直接增开群众体育专栏,赋予体育新闻传播亲民性,丰富性,提高全民体育参与感,进一步扩大体育新闻传播受众群。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世纪的教育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正是体育教育在回归“人性”的基础上,在人文关怀的关爱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本质,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发掘学生的精神资源,带着激情,踏着理性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关怀 体育教师角色 体育教育

1、“人文关怀”教育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回归于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除了应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精神。我们说真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是一种人的真实精神、个性精神、自由精神。这种精神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化,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精神。

21世纪的教育是高举“人性”旗帜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爱心、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不再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权威不过是一种权力控制,必须解构。作为现代教师,其使命感是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建议者,只有立足于保障作为人权的学生的学习权和发展权的视点,才具有价值。

因此,21世纪的教师形象应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教书匠”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角色转换——具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等。

2、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切入点

基于以上分析,在“人文精神”感召与关怀下,体育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转变其“角色”作用,期待更趋完善的体育教师角色。

2.1树立并体现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的基本理念,期待引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教师角色

生命性在基础教育中特别被强调,因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年幼、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学习,一方面处在生命中充满活力和潜力、多方面都需要发展和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生最集中的一段学习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不知晓其价值时期。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特别重大,他不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而且有可能对其一生产生作用。这是最需要优秀和出色教师的人生时期,需要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和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因此,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期待着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领学生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1)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

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保证学生有最大的自由,而不是对学生时时、事事采取控制的态度。控制有时并不是要用强力的显性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要以体育教师本身的期望、常识、权威等隐性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先决条件。

(2)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情感体验等,且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帮助每一学生看到自己,使他们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自豪感的火花,而不是放弃个别运动素质差的学生。要强调每一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就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生命不是被决定的,而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育中应借助这种驱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与学习而体会到生命的美与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去锻炼、生活、钻研和探索。

生命视角中,体育教师角色的最大转变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

正如托马斯曾经说过的那样:“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世界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也充分证明:那种把教师只是作为别人思想的被动实践者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的批判和质疑精神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力所在。无庸置疑,教师创造精神的动力来源于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这种批判和质疑精神从本质特征上说就是一种反思意识,对权威的反抗、否定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其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有批判精神的体育教师应以勇士“大无畏”的姿态挑战着权威,揭去了权威不可冒犯的威严,同时反省着自我的言行,警惕自身成为权威。比如在教学中,对某个动作只是一味的按教材去教,死搬硬套,教师教的无趣,学生也学的厌烦,就谈不上喜欢体育,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去从事终身锻炼的习惯了。因此,我们体育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应当具有自我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怀疑精神。

2.3保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形成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目标,期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角色。

当今社会己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新世纪的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创造,从而保证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形成终身发展。

因此,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就必须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行为角色中转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要实现最终不需要教,教师就应当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上来。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要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潜蕴的生命能量,获得终身发展的永恒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新世纪教育的背景下,评论体育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能否上好一堂课,不再是教了学生多少技能动作,而是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是否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期待真正意义上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师角色

工业社会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教育。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工业产品的背景下,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惟一形式。在学校里,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各具特点的人,而是假定他们是相同的个体。虽然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为工业化社会普及教育、储备劳动力做出了贡献,但它是以压抑甚至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巨大代价的。

工业社会整齐划一教育的条件下,教师是强调统一性的教师。由于教师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时时刻刻“努力”把各具风采的学生塑造成“干人一面”,从而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像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然而,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因此,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出它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从实质上说,就是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更为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这背景下,现代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由此,体育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新的个性化教育的转换,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首先,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进而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正确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实现由教学网络进行的“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学习,即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以我为主”的二次学习。

3、结论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体育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现代意义上的注重个体生命发展的主体转换,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体育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体育教师个体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人与人(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照。因而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正是体育教育在回归“人性”的基础上,在人文关怀的关爱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本质,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发掘学生的精神资源,带着激情,踏着理性的教育。相信体育教育的明天会更灿烂!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教师角色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 2005

[2]白金霞.浅谈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刘丽群.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期待.《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期

[4]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5] 许云月 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6] 赵丹.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待的调查与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第3期

[7]鲁红.体育课程的人文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9期

体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对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满足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加大对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工作的力度,以此来更好推动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方面出发,根据相关意义,提出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

引言:在素质教育道路发展过程中,加强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师多项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和原则。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意义

第一,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育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确立体育教师新形象的现实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对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进行提高,进而全面的促使高中体育教师融入到立德树人教学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中,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推动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在新教学观念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和知识,还需要拥有健全的核心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顺应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充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原则,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创新型和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第三,培育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也是当前新时代学生体育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迫切需要,体育教师通过提升自身核心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打破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且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将学生体育核心素養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让体育教师在核心素质的引领下,推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策略

(一)提升体育教师品德与政治修养

首先,学校在培育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不断为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提升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的宣传力度,使高中体育教师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下,更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所感染和熏陶,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其次,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还需要学校积极鼓励高中体育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增强自身坚强意志和体制的同时,充分将核心素质的提升工作落实到位。最后,在培育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采用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力度,不断丰富高中体育教师在心理和健康教育常识、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使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通过心理和健康教育常识,以其良好的教师品德和政治修养,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不断增强高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大化的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培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素质,还要不断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与时俱进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一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不断拓宽高中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技巧、营养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面和视野,采用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核心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考核,从而更好地将高中体育教师政治修养和核心素质的培育工作落实到位,强化高中体育教师对提高自身核心素质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推动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则必须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育,使高中体育教师在发展核心素质的过程中,拥有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知识、技能通过移动终端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同时,又能通过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素质,对课堂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进而更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推动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加大体育教师组织能力培养力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为更好满足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发展和培育需求,需要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力度。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具体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文化、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质,进而才能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活动和工作的开展中。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培育,定期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考核,进而有效促进体育教师核心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另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定期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等方式,全面培养高中体育教师的核心素质,使其在多元化的活动中,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结语: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加强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质的培育,需要从提升体育教师品德与政治修养的方面出发,充分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核心素质和相关道德理念的发展目标,统一整合,最大化的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辛艳军,宋晓明.“一专多能”型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2):107+119.

[2]沈建华,王自清.“立德树人”视野下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德育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5):1-4.

[3]王延娥.体育核心素养理念培育下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3):86-87.

上一篇:体育学院毕业论文下一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