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2024-02-03

传统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理应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關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作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期间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想要做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当你想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在私下的时间,可以多翻阅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可以针对数学中的一个章节,寻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编入教学备案中。

另外,想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1.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2.古今结合,感受传统数学的魅力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数学方面的专著,如《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墨子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渗透这一点。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计算圆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圆法。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墨子在《墨经上》对圆做了最早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些知识的穿插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国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时候,传统文化教学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学中得到传承,就要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山东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拜师礼。笔者认为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传承。以此为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放松身心,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曾建议学生翻阅一些古书籍,看一下中国古代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的。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还专门引入了一些回文诗,如《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回文诗,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首轴对称的诗。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搜寻更多的回文诗进行比拼,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轴对称的知识点对回文诗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将传统的数学故事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笔者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语文老师讲故事。所以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心比心,同样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除法”时,笔者就根据韩信点兵的故事进行教学。

3.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例如轴对称图形可以用窗花的图案,幻灯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图形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图形进行举例。这些细节上的东西看似无用,却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喜爱。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更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责任。作为数学老师,同样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做己任。

参考文献: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

编辑 任 壮

传统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以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以及日常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它是综合了各族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种人们对生活的思考的表现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大致分为有形内涵和无形内涵两个方面。其中无形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现方式不同,其所代表的民族特点、风俗差异等也不同。而有形则指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动作。民族体育的特点有很多,例如娱乐性、健身性等。到目前为止,民族体育已经从单一的表现形式中释放出来,少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渐和世界体育接轨。民族传统体育变成了有着大众性和竞技性双重特点的体育项目,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不断发展、壮大。但要将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人们的不断努力。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传播地,肩负着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大使命。

二、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危机

1.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开放式的国策给中国大众带来了西方的异域文化,新奇、奔放有着独特风情的文化项目渐渐被民众所熟知,受到我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崇洋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冲击下,其完整性、民族性及本土性受到严重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慢慢的已淡出人们视线。由此看来,充分发挥高校的宣传性,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迫在眉睫。

2.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重视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为主,本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教育教育模式,以考为评价体系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和教师中心以学习成绩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以重点大学为主,形成了高考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考制度模式下,显现出柔弱与无力。我国青少年学生在高压下他们追求刺激、新颖、具有挑战性的高大上娱乐方式,如跑酷、滑轮、自行车、摩托车等等惊险项目,在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单一、古老、以集體形式为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进入学生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继承更加困难,有些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已经失传;任何一种文化,保护与传播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教育,民族精神要从小、从幼儿教育开始渗入,在学校开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重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势在必行。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各大高校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人民生活文化的浓缩点,代表着各个民族发展的轨迹和程度。每个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史实。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不但向学生们传授了体育项目的来源和招式,同时也向学生们传授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们身体技能的时候,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中是十分必要的。

2.娱乐和健身价值

高校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老师们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倡导快乐体育,并提倡学生们增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综合素养。而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通常都十分有趣味性,而且这些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和学生们的日常体育活动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很容易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很丰富,样式也很多十分适合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通常来讲,高校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很简单,学生们也很容易学会,与此同时,这些体育项目一般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自然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学生们很容易在整个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且因为有了一定的运动量,所以也起到了强健体魄的作用。

3.精神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不同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各民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学习及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对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不但可以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益于学生们对各族人民风俗风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学生们对各族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进而增强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达到了增进民族团结性、强化民族凝聚力以及增加民族自尊心的作用。

4.课程价值

到目前为止,因为受到了竞技类体育项目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选用了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样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慢慢显现出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因为学生自身体质、运动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动作较为复杂,很难完全掌握,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将会降低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由此看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改变以往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趣味化、个性化是迫在眉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强的区域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它能够弥补高校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计划方案,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的意义

1.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保护的作用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外来的体育文化逐渐在世界各国风靡起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严峻的挑战。需要知道的是,高校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宣传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分有利。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在技术上和比赛规则上稍作修改。除此之外,高校有着许多素质很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也是高校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2.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们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这就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此外,高校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们进行知识传授、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良的学习设备使得民初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成为了可能。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当中,是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背景,并掌握其技术和精髓。大力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十分有利,而且有利于中国传优秀统文化的宣扬。除此之外,教师们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候也要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

3.民族傳统体育文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作用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并且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充分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价值。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发展平台,结合各民族文化特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国以来,我国领导人曾多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正好符合了这一国策。与此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有着推动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有着众多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化、地域性十分鲜明的传统民族运动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不但可以起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目的,而且有益于提升高校学子的综合素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承认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交流地区和传承地区,肩负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的重任,因此,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计划中一定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保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将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这些传承模式不是平行、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共同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多方面模式的传承作用下完成的,而在这几方面中教育始终贯穿全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文化传承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路程。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才能谈得上复兴,所以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1.文化传承

近几年文化传承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文化传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检索,从2000年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有1614篇,近3年1484篇,占13年以来的92%,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343篇、2011年495篇、2012年646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等方面。

关于文化传承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制约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迟成勇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有所损益而不断延续,世世代代相传,同时也是文化自身的自我扬弃或辩证否定过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麻艳香研究美国学者罗杰·皮尔逊的文化传递方式: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其中纵向传递是指当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从一代传至另一代时,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传承。钟志勇认为文化传承可以看作是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例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民族文化的族际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一代传到另一代的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传”和“承”,“传”主要是时间上的纵向(一代传一代)传递,“承”主要是承受、接受,在传承过程中受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制约而有所变化。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重视而成为研究的热门,而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有很多,主要归纳为如下。

肖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技术技能的繁简、所处区域及场所分为家族血缘性传承、收徒拜师性传承、宗教信仰性传承、地域民俗性传承。李荣芝提出“四位一体的模式”,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不是仅通过某一类媒介而进行的传与受活动,而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传承,是一个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以全国及地方民族体育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在内的灵活的传承系统。李刚等认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采用“以政府扶持规范为依托,以院校、社团教研为主流,以家族传承为辅助”的“三元传承模式”,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可以构成稳固的三角关系。刘俊伟从体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民族体育品牌来支撑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为学校教育传承、竞技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冯强对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进行分析后,把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家族血缘传承、魔巴传承、集体传承、竞技传承。普丽春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提出了弘扬传统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

2.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其优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模式有所不同,而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较多;李荣芝、李刚、普丽春3位专家提到符模式应该有主次之分和相辅相成,相对较全面;传承模式中的学校、社会、家族、协会、政府等都是以人为研究主体,较容易理解和执行。不足之处:传承模式虽然较多,但都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社会、赛事、教育等社会集体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同时也难以全面概括;传承模式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传者和受众2方面,而对于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方面的传承研究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缺乏“民族体育”的特色,使人们认为这种传承也叮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等方面都可相通。

总之,目前国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不够全面,缺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其研究应该包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同时也应该考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特色,才能全面、准确概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

3.1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

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是指传者把相关的信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传给受众。其中的语言、文字、图像等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媒介,是传者和受者的中介,是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例如:我国传统武术在古代主要是师承,上一代的师父传给下一代的徒弟,传承媒介主要是语言(有些古代武术可能有少量的文字或图像)。语言在古代社会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传承媒介,它的运用范围大于其他的媒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传者和受者可以随时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说话的语气、内容、节奏等,体现出语言传承有很大的机动性和伸缩性,我国儒家一贯把“言”看得很慎重,把“言”的训练看成是文化修养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的武术传承中媒介已经呈现多样化了,有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等,而且传承的辈分不一定是由上向下传承,可以是同辈问的传承也可以是下辈向上辈的传承,但语言这一媒介在传承中还是占主导地位。

3.2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另一传承模式来自日常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这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式的传承。这种模式传承主要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作业、起居饮食中,上一辈人通过行为举止、耳濡目染地无声地熏陶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例如,在我国很多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爬坡节”“龙船节”“赶秋节”“闹鱼节”、白族和纳西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赶哥会”“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这些农事与节气、色彩的忌讳、交往的礼节、择偶等,是通过上一代人的行为影响、感染下一代人,因袭继而代代相传。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有2方面:一方面是传者的主动传授和受众被动吸收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主动学习过程。在这2个过程中受众主动学习尤为重要,这主要是来自受众者的主观好奇心,从而产生2个后果,一是向传者发出询问和请教,另一个是模仿。在封建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模仿比较普遍,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些有威信父母、长辈、崇拜的偶像、支配社会的风俗等,在现代社会这种习惯虽然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但在一定程度还是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更多的是传承上一辈人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方式等。

3.3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

器物程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特点,这是非语言、文字的群体共享传承。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后花园”,他们交换一块手帕、一封情书、一个玉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定情的程式,从传播学角度看这就属于他们间的共享信息,这些信息对别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对于他们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虽然与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和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看作传承要素中的媒介,但它的形式是约定成俗的,传承时都是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把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行为举止等通过身体活动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结构,使得这种程式具有完整性。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一旦形成,其结构和功能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有时候可能会有小的变动,但不会伤其本义。在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每一项目都有其独有的程式,例如竞赛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其比赛规则,比赛时必须按规则进行,而对于表演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要求,形成了每一项目都有其自身规律和独有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体现了各个动作间的协调和有机组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单个动作经过组合构成,形成比较固定的动作组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特点是动作的准确、协调、连贯、舒展、敏捷而富有节奏,形成身体活动在结构上体现这种动作组合的共享信息。又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舞龙和舞狮项目,龙和狮子都是一种动物没有实际意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魔能力的神通,而狮子被赋予吉祥的化身,代表美好的象征,故每逢节日,都会有舞龙和舞狮表演。舞龙时以人排成长队模仿龙的动态进行,这种表演形式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表演规律,舞狮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按一定程式进行,主要是用于求平安,因而在中华民族百姓心中舞龙和舞狮是代表求平安,舞动的不再是“龙”和“狮”,而是希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种现象是人们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创造的一种器物程式共性传承,同时也是民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几乎都是对未来美好的联想,或者是对天、地、人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所谓“器物”不一定指“物品”,也可以是“动物”或“人”,例如武术中的各种拳法是通过器物“人”以一定的固定程式(动作)表演出来的,这种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特色。

3.4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的艺术传承

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谓艺术传承是指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用艺术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进行文化传承。1)音乐的艺术传承。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将图画、雕刻语言与音乐作了效果上的分析和区别,他认为:图画和雕刻展览使艺术家和观众们仍保留在起初的孤立状态,音乐和它的盛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里大家都致力于解决同一任务,使作品能够表现得更好,这是大家共同享受的一个东西,大家都饮同样的甘露,都同时被同样的感情所控制,它团结了成百人的共同行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乐器比较简单、原始,因而产生的音乐比较简单、纯朴、粗犷,有时只有人的简单叫声,也正是这简单音乐最能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种原始、纯朴、粗犷的特性。例如瑶族的打铜鼓,自宋代以后一直流传至今是瑶族人民重大节日(达努节、盘古王节、瑶年)开展的活动,打铜鼓是边打边舞,动作粗犷、节奏固定,表演各种动作,滑稽诙谐,相互之间进行比赛,对最佳的鼓手要敬酒祝贺,并赠送礼品,促进民族团结。2)舞蹈的艺术传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舞蹈类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在少数,而且开展舞蹈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休闲娱乐、理想情操、生活爱情等。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目的是以较高水平来表达人的情绪意象和譬喻,并要求传达给别人。当我们对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作为2种典型的身体文化,无论是在演练的“身韵表达”,还是在观念的“审美价值”方面都体现出高度一致性,并且它们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发展成了一门系统的、庞大的艺术体系。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服饰、器具传承作用。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可以显示人的职业、社会等级、民族地域、信仰观念等,在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制作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也创造了服饰这门艺术。4)器具的艺术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用的器具更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有些是简单的物体,例如抱石头、举沙袋、手顶棍、顶扁担等民族传统体育,有些是动物,例如斗马、赛骆驼、赛牦牛等民族传统体育,有些是经人加工制作而成,例如舞狮、舞龙、龙舟等。

3.5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行为,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人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由实际行动的各单一人按照一定的目标规范合作而成,组织内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进行互动,在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是随意的,而是受一定礼仪和规定的制度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根据血缘和地缘可分为家族制度传承和地域制度传承。

家族制度传承是根据血统的远近来进行传承,其特点是:直系亲属最亲,旁系亲属次之;有辈分之分,下辈要尊重上辈,上辈有责任对下辈进行督导。在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内部等级更加森严,要有明确的尊卑等级关系,男女有别,在一家之内,子必从父,弟必从兄,妇必从夫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许多项目都通过家族制度进行传承,其中以武术较多。

地域制度传承是指居住在同一地区(领域)的传承,其特点是:1)由于居住在同一地区(领域)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服装、语言非常相似;2)依据住地的远近、辈分的长幼而建立了一类特殊称谓,习惯也用族内爷爷、奶奶、伯伯、婶婶来称呼左邻右舍的人们;3)按当地风俗在节日举行各种活动。这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火把节(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侗族的斗牛、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现代生活的地域制度传承可以看作比较广泛的地域或国家。

3.6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现象无法解释,因而赋予超人的力量,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都有着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产生了万物有灵气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同大自然斗争,又要依赖大自然,人们开始了精神层面的信仰和崇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苗族的“招龙”活动、汉族的舞龙、舞狮都是从精神层面表现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抢花炮是较受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到花炮的人被认为是得到了“天赐之福”,一人得福全队分享,全村安康,还被看作是村中的豪杰,受到男女老少的崇敬,正是在这种精神层面的驱动下,参与者非常积极,场面非常壮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低估,随着精神层面情感意念的介入,在其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地被创造,现实混淆历史,有时只能作为文学作品来究读,不能作为信史引用,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赋予劳动人民的想象、智慧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由56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组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使各民族具有一种内聚力,形成荣誉与共、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在最高位置,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是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象征的传承,是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例如:端午的“赛龙舟”怀念爱国诗人屈原,傣族的“泼水”代表一种相互祝福,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是传达爱情的盛会,撒拉族的“羊皮筏渡河”比赛显示了撒拉族人与大自然搏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参与朝鲜族的“跳板”活动女孩出嫁后就不会难产,维吾尔族的“达瓦孜”高空“走绳运动”纪念乌布力的为民除害,东乡族的“耍火把”活动预示来年的五谷丰登等,多不胜数。精神层面的传承过程是人们的心理传承过程,主要体现在沉积于人的文化心理活动中更为深刻的传承,反映在我国社会是以精神召来团结、调动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从维护社会安定层面认为这种传承是必需的,传承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民族使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

4.结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先祖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1000多项,如何进行传承足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研究是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前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研究应该包括文化传承的传者、受众、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5种因素,同时也应该考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特色,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分为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信息传承,是一代人把要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传承给下一代。生活劳作的经验传承,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作业、起居饮食中,上一辈人通过行为举止、耳濡目染无声地熏陶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器物程式的共性传承,是把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行为举止等通过身体活动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结构,这种程式具有完整性;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的艺术传承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用艺术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进行的文化传承;社会组织的制度传承是通过人的社会组织按照组织内的一定目标规定而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是沉积于人的文化心理活动中更为深刻的传承,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民族使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这些传承模式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采用的传承模式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多方面模式的传承作用完成的,而在这几方面的传承中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直贯穿传承的始终。

传统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文化载体逐渐消失、相关政策力度不够、群众基础不足的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艺;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保障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从政府到社会形成主动宣传、接受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利用经济手段,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新常态  民族  体育文化  传承  发展

当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外部发展的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为此,全社会都需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本文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项地域性和文化性高度统一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传承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用大相径庭来概括。在这样充满了差异化和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既有明显的个性,也有着一定的共性,这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交汇、融合和相互借鉴的结果。认识与理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先导和归宿,也是新常态下发展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与巫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这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经久不衰,为大众所喜爱的民俗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远比体育样式的更多、更深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暗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特性和趋势,有的时候,还充当着书写一个民族的生存轨迹的功能。以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为例,这项运动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两汉开始普及,于唐宋达到巅峰,最后却于明清开始消亡。了解这项运动的兴盛与覆灭,不能单单局限于运动本身,还要了解其与民族文化、社會历史变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其所饱含的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当前我国有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为大众所熟知,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溜冰、滑雪、放风筝等。但是,这些体育项目不过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大众所不熟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正濒临失传。在当前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扶贫、扶智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启民智、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的举措。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地方文化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甚至与经济措施相结合,开发体育经济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必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传承与发展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是从传统社会延伸发展出来的体育形式,其虽然与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打破“新与旧”的对立,既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进行修改,也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场进行规范与包装,为民族传统体育重塑框架、注入新的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也是保护文化的根,用活态的民族传承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软环境,这是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发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77项,其中汉族的体育项目为301项,少数民族为676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数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但是受地域环境和文化空间的限制,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传播主体也主要是当地的群众。例如,特定语境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如北方特有的滑雪、冬泳等),使民族体育文化在呈现多姿多彩形态特点的同时,难以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逐渐消失。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少数民族节庆日、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其中最主要的载体还是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者。然而,受民族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净流出的影响,以及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席卷和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甚至是农村的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为继、无法存续的危险。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器械的缺乏也会使得这一文化缺少载体,虽然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械的要求很低,但是要开展这些体育运动仍然需要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缺少了物质条件,任何发展和传承的想法都将流于形式。

(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够。在国家大力提倡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也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不少旨在保护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措施。如广西从1982年就开始举办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柳州2018年也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这些都是官方实行的宣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不单单依靠一些赛事、活动来维系,还需要健全、有力的文化制度,有相应的规章、章程发挥保障和引领的作用,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培养等各个阶段进行保障。

(四)民族传统体育缺乏群众基础。一项活动能不能有后续发展的可能,关键要看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否能够争取群众的支持,关键要看这项活动是否满足了群众的需求。民族传统体育的衰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参与这些活动的群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二是当地青壮年人口的净流出,三是这项体育项目与时代发展相脱节。要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就以柔力球为例,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柔力球的历史很短,只有不到30年,是山西晋中卫校的一位副教授创编的。这项运动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网球、羽毛球的动作技术,形成的一种适合广大中老年练习使用的球类运动。这种运动从普及到推广,不过短短20年,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果能够推陈出新,不断进步,也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喜爱。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打破局限,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艺中发展。任何体育运动,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发展。有竞争,就会有参与者、支持者和弘扬者。除了开展诸如少数民族运动会、节庆日的民族体育活动外,也可以考虑竞艺的发展方向。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2018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就主办了一次中国大学武术竞艺大赛,借助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武术各个流派的技巧与招式。这类竞艺比赛,除了能够提高各高校的武术水平,更将武术文化的内涵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的民族体育文化都可以借鉴这样的竞艺形式,发掘和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展现出更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精气神。

(二)借助学校教学,增强民族传统体育认同感。学校是体育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是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借助学校的教育,可以打破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限制、语境限制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和受众。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就会自动变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支持者和传播者,不仅锻炼了身心,还能潜移默化地自动接收这些寄寓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传统文化;对学校来说,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更能塑造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不高,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没能挖掘出有趣、有价值的民族体育类活动,有且只有少数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尝试;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因此,学校可以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教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合理化的筛选,向学生进行普及。此外,学校应该多培养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在体育项目的开展上,可以选取操作性强、趣味性高、能够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此类在教学上的尝试,可以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扩大受众面。在教育教学上来说,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制度建设,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力的传承。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统筹规划,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文件在国家层面上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搭建了平台,需要各省区、各县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一是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库,挖掘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对相关体育文化進行整理和推广。信息库的构建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日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此类文化信息库的构建,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协作,共同推进。二是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教育。如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必须跟上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政府机关、学校、媒体机构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弘扬,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延伸,以促使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多种角度、许多方式。一是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并投放到市场中,既能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无形之中也能促进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二是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创意产业之中,如制作体育动漫作品、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虚拟视频,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手游及一系列周边产品的开发等;三是开发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的旅游项目,如贵州侗族牯藏节、香格里拉民族传统赛马节等,既能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也能为实现产业扶贫、推动乡村振兴而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晶.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N].经济日报,2018-07-19

[2]杨志林,孙威.新媒体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12)

[3]蔡海红,王永生,韩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责编 何田田)

传统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游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展现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享受游戏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陈鹤琴教育思想 游戏教育 儿童 心理环境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一、要研究游戏教育必须先研究儿童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一)研究儿童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二)通过认识儿童而进一步认识游戏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二、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游戏的界定莫衷一是。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2. 传统教育目的观和学习观的影响。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三、提高游戏教育的应对策略。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二)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教学原则中提出了“教学游戏化”。他说: 教学游戏化是以“做”为中心的, 也就是“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运用。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 我总是和儿童共同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努力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快乐、更有吸引力, 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如在音乐活动《蚂蚁搬豆》的教学中, 我们和儿童共同建构了房子和蚂蚁窝, 并把沙包作为粮食,然后和儿童边念儿歌边练习爬的动作。鼓励儿童听清指令, 快快爬、慢慢爬、爬到房子里、爬到蚂蚁窝。带领“蚂蚁”每人搬一袋豆子回窝里, 感受“1”和许多的意义, 最后带领“小蚂蚁”一起做放松运动。这样, 通过孩子们的自我体验, 增进了他们的学习效能, 也发展了他们的多元智能。在日常生活中, 学会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因素, 使生活、学习、游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知不觉中, 儿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老师的预期, 有效地促进了儿童个性潜能的发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游戏应是儿童主动的、独立的、快乐的创造性活动, 是发展儿童主体性的最适宜途径。游戏教学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 要使儿童参加游戏教学的活动成为他们的内在的动机, 就必须使儿童摆脱“ 完成目的” 的包袱。这就要求教师将教育目的和内容能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现代学习观已将原来十分狭隘的学习内涵大为扩展, 认为凡是对主体经验的建构产生影响作用的活动都可称作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带有直觉性、具体性的特点, 属于‘注活的智慧’”。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 需要学习包括衣食住行、交际交往在内的人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样式, 需要认识他们的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学习内容的广泛性, 决定了幼儿学习途径与方式的多样性。游戏教学提供给幼儿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改变幼儿学习过程本身,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内发的学习动机, 有成就感、自主感。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游戏教学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老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研究表明, 游戏性越强的孩子, 其综合能力越强。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 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游戏性的人。培养儿童的主体性, 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游戏教学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具有自觉教育性的幼儿园游戏中成长, 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线上教学论文下一篇:国有资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