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2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四川传媒学院在校学生总数逾两万, 女生比例超过一半。本文以其为例探讨如何对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 预防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如今大学校园都是90、0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 从小就接触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 思维活跃, 眼界开阔, 但也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影响。他们普遍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备受全家人的呵护, 家庭的宠爱导致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意识极强, 而且高度自信、自负。

艺术类学生本身又具有一些特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情感充沛等[1];情绪化相对严重, 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视文化理论基础课程。

二、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 超前消费的理念早已贯穿入国人的消费行为中。90、0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创业、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使得部分学生容易陷入较大的经济问题, 进而引起安全问题。

(二) 行为意识问题

从小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独立性差、社会经验少、甄别能力缺乏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安全、法律意识淡薄, 忧患、危机意识缺失。“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得家庭和学校忽视了情商、逆商的教育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往往让一些孩子形成了自私、狭隘、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三) 心理问题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自闭、忧虑、抑郁、偏执、强迫和精神分裂。

(四) 身体问题

有调查表明, 近年来,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熬夜、长时间玩游戏、缺乏锻炼是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五) 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往往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另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事物不协调。然而, 能悦纳自我调整情绪, 适应环境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情感问题中较多的是恋爱感情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 对恋爱的理解模糊。而大学生的失恋率较高, 从外部条件看, 较高中大学生活的方式发生改变, 大学生变得更自由;从自身条件看, 大学生恋爱具有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过度自信, 占有欲强, 对爱情认识不清。同时, 大学生恋爱动机简单化, 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六) 学业问题

进入大学校门时, 学生和家长都抱有美好的愿望, 希望学生能好好学习, 学到真本领, 能顺利毕业, 找份好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然而有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 脱离了中学时代那种家长的随时监管, 在大学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成绩下滑, 学分修不够, 未学到真本事。严重的造成留级、无法毕业、找不到工作等。

三、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对策

(一) 加强顶层设计, 健全工作体制

学校统筹全局, 主要校领导亲自抓、亲自问、亲自管, 提高了决策、指挥、协调工作的效率。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各司其职、守土尽责。

实行“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校园秩序管理模式。并且实行了严格的请销假制度, 周日至周四晚上7点半后, 学生出校园必须经辅导员同意。每晚辅导员都要查寝, 核实学生在寝情况, 并逐级上报, 这样学院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每天都可掌握全校学生的动态。

(二)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防微杜渐

1. 每年大一新生入校, 学校都要首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 其中就包括校纪校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

通过入学教育考试等手段, 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学工、团委等部门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媒介定期推送安全知识, 增强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可和理解。通过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 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 关心支持配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为管理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2.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防范能力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 经历少, 社会经验不足, 对社会的阴暗面和复杂性知之甚少, 因此, 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 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 自我保护一方面对他人要真诚, 要自尊、自爱, 另一方面是要看清所交往对象的真面目,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也。

3. 增强法律意识, 遵纪守法

知法、懂法、用法, 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有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缺乏法律知识, 使其行为游走在法律边沿, 甚至无意中触犯了法律, 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则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 提高应变能力, 避免伤害

女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 很容易成为不法伤害的对象。遇到歹徒侵害时, 女大学生往往孤立无援, 而对方身强力壮, 人多势众。遇此险境, 若一味硬拼, 不仅难以脱离险境, 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方法是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 在有限的条件下, 与之周旋, 用智慧摆脱坏人, 避免不法伤害。

5. 建立校家联动机制, 及早预防

各班都建有家长QQ群和微信群, 辅导员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都加入群。家长和学校可以联动, 分享学生动态信息。

(三) 加强心理疏导, 关注心理健康

当前社会, 各种竞争日益加剧, 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等也随之加大, 因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也呈现增长趋势。作为艺术类的学生, 他们往往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 而且反叛精神很强, 这对于其今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消除孤僻、悲观、偏激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 增强技防设备, 扎紧安全篱笆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者相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平安校园”工程, 对宿舍楼、教室等重点区域全方位监控, 不留任何死角。门禁、楼禁系统投入使用后, 防止了校外人员非法出入以及校内人员的随意出入。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以及当前高校中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一些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陆花, 叶山岭.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原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4) :41-45.

[2] 杜萍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2) :85-86.

[3] 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19-22.

[4] 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90-91.

[5] 卢志高.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与管理实践[J].职教管理, 2010 (11) :51-52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必要性;方法;途径

As cuts into tak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afety government by law education positively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table campus

Yuan Quan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ecurity education in respect for the law;Necessity;Method;Way

党中央最近提出要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无疑是贯彻中央的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为切入点,以发挥大学生群防群治作用为立足点,增强安全法制教育实效,为构建和谐稳定校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增强。

1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与管理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已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等法规中,既明确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职责,也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特别是保卫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体系。

1.2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

1.2.1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大学生群体中往往存在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智力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开发、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问题,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据中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调查统计,2003至2004两年高校中共发生各类案件一万余起(不包括自行车被盗案),非正常死亡200余人。这一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其中大多数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所致。

1.2.2 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心理安全问题突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同时,大学生因年轻单纯好奇,易受不健康文化的诱惑,特别是“黄、赌、毒”的危害。据对全国14所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测试,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指标明显地高于社会同龄人,说明他们的心理安全问题明显比社会同龄人的心理安全问题要严重,因此值得社会关注。

1.3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近年来,经过“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状况正在好转,但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仍逞上升趋势;高校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与社会融合的程度也将越来越多。另外,社会不健康文化也是毒害大学生思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淫秽书刊、影碟、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导致精神萎靡,厌恶学习,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的犯罪道路。因此必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让他们对社会治安形势有真实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自觉地学习安全知识与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工作,从而预防和减少高校中违法犯罪安全对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1.4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适应学校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伸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社会上的服务行业,校园里几乎都有,各类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包括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防不胜防、更加困难,有的不法之徒伺机作案,大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的直接对象,人身和财产安全常遭受不法侵害。

1.5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今天,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更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并进入课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文化快步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青睐有加,而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一定的安全知识正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从实践看,全国高校已普遍将安全教育列为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的教育手册、资料日益丰富,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和借鉴。据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将普遍得到提高。

2 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强学生安全教育实效

在如何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以探索。我们天津大学通过加强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和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巧,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为增加学生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所有新生的必修课,并制定教育大纲和课程计划,统一安排考试。课程以《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一书为基础教材,包括刑法、治安管理条例、剖析案例以及宿舍安全防范、公共场所安全防范、防火安全意识、防骗自我保护、正确处理纠纷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主,讲座、报告会、讨论会为辅的教学方式,课程共计8个学时,0.5个学分。该课程都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卫处干部进行讲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掌握自我防范技巧。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第二课堂实践教育。近几年中我们先后推出了“拒绝毒品,从我做起”大型图片展、“大学生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图片展及咨询会、“大学生安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项大型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知识趣味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非浅。同时我们建立了以“治安教育”为主题的网站,通过网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充分拓展了安全教育空间,并通过网络形成了学生与治安部门的互动,这也使得我们的安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学生治保会对校园治安环境的重要作用

面对上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多年的治安管理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采用过很多种措施来提高校园治安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迄今为止,我们认为成立大学生治保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治保会对于校园治安环境建设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着群防群治和自愿原则,以维护校园治安、服务同学为宗旨而组建的学生治保会,其成员都是具有奉献精神,并愿意为校园治安工作贡献力量的品学兼优的同学,他们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具有地域分布面广、年级跨度大的特点。

学生治保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大学生巡逻队、治安管理信息反馈线及治安管理宣传线。下面将对各个方面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3.1 大学生巡逻队的作用。大学生巡逻队是学生治保会最显性的标志,在谈它的作用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个参数S。其定义如下:

S=在校学生人数/校园保安人数

实践表明S 参数的值跟校园治安环境有直接的联系,一般认为,S<100 的情况下,校园的治安环境一般是良好的;如果S>150,校园环境就会有恶化的趋势。而目前状况下,一般的高校S参数都是过大的,因此存在着各种的治安隐患。另一个对校园治安管理有影响的参数,我们定义为Q,其具体含义如下:

Q=S/校园面积

一般而言,S是一个单向指标,也即S值越大,校园内存在的治安隐患就越大。但是Q值却是一个相对因素,笔者通过对在校学生人数、校园保安力量及校园面积三个因素建立的模型统计分析,发现Q值过大或过小都对校园治安管理不利。而大学生巡逻队的成立,无疑可以促进S和Q值向正常态转变。

除了这个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巡逻队的威慑作用,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一般犯案人员对显性的反犯罪因素都存在恐惧的心理,就如同商场中纸人警察的效果那样,可以起到一个心理上的威慑作用。

同时,大学生巡逻队对于规范学生行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巡逻队可以显著改善校园中的学生不文明行为,比如,规范恋爱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净化校园等。此外,基于巡逻队成员天然的广泛分布性,巡逻队员除了完成日常巡逻外,还可以及时地反应校园各个方面的治安动态。一般校园保安无法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之间会存在一个天然的隔阂,但是巡逻队员都来自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有天然联系和亲和力,可以零距离地和同学们交流,很好地掌握治安动向。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们大学生巡逻队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个人。2003年,大学生巡逻队两名队员奋不顾身将一入室盗窃嫌疑人抓获,并获得了“校级的先进个人”、“天津市南开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称号,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3.2 学生治保会治安信息反馈线的作用。及时、有效的治安信息对于促进校园治安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一下以前治安信息反馈的模型,分析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以前治安信息反馈模型

上面的模型存在的最大缺点就是信息的及时性受到阻滞。通过学院或其他部门得到的信息都存在一个延时和过滤问题,而中心下属保安所能覆盖的范围有限。学生治保会治安信息反馈线则可以显著地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学生治保会成员来自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分布在各个宿舍区,也具有很强流动性,他们能够做到第一时间接触到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并第一时间上传。治安信息反馈模型可以改为如图二所示:

图2 治安信息新反馈模型

除了信息的及时性优势外,新的信息反馈线还具有外展性优势,不仅可以掌握校园治安动态,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以及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并能得到对工作有建设性作用的信息。

3.3 学生治保会治安管理宣传线的作用。治安管理宣传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同学们传达各种治安和安全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可以宣传各种政策。其中最好的形式是建设学生治安信息网:①网络宣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治安宣传的新形式,特别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人群中,采取网络形式进行宣传,其效果要明显好于其他方式。②学生们可以通过访问治安信息网,方便、及时地查到各种安全知识和治安提示,并在访问过程中无形地学习了网页上的内容。除了建立网站之外,粘贴在各个宿舍楼下的治安警示宣传牌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途径。无论是网络还是宣传牌,都是学生治保会的成员在建设和维护,他们在治安宣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学生治保会在学生报到和毕业期间可以很好地解决相关部门暂时性人员不足的问题,帮助有关部门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们提出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治保会群防群治作用,努力实践的多项具体措施使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今后我们将继续逐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工作,并力求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体系,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7-10-10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就业观、大学生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机遇、职业选择、职业挑战、大学生成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异常,知识经济浪潮汹涌,给大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任何一名大学生在安排或设计职业生涯时,都应考虑现实的外部条件。职业世界的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勇于正视职业世界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发展的趋势,为选择并迈向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牢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大学生择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他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就业福安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和社会宏观背景下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貌似过剩,其实和社会需要比还是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和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感应性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就业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就业观是相对稳定的。就业观具有发展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环境、经济地位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相应改变。就业观具有独特性,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各异,因此每个人的就业观也不尽相同,具有独特性。就业观手就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与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业观直接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并通过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观是具体化的人生观,是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对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不同的人生观便想出不同的就业观。正确的人生观能指导一个人选择正确的就

1 业道路,能激发一个人分都成才的内在潜力,能帮助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在择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会持有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机遇:

a.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b.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c.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将会更加通畅d.用人机制更加灵活,政府、社会更加重视,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保障。各级政府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贯彻落实,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经费投入等多方面明确里具体目标和要求。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各高校纷纷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就业生搜集、传递、分析、整理求职信息,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避免他们在择业道路上走弯路。着诸多因素都能在改革的大环境下促进就业,国家出台的种种措施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趋向:

一、 公务员职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公务员招录人说连年增加,凡进必考的制度,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国家对公务员的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高要求,适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作待遇,是大学生中是该职业的动力源泉。由于就业困难,竞争压力大,稳定而又薪水较高的工作自然就成了就业生的首选。

二、 到企业实现大学生的职业理想逐渐深入人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是社会财富的缔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到企业就业,长远发展机会多。到企业就业,经济待遇高。到企业就业,有很多优惠政策。

三、 面向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到基层就业是服务祖国的现实需要。到基层就业是个人发展的崭新起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农村新观念的传播者、新技术的推广者、好项目的示范者和先进文化的引导者,赢得了农民的赞誉和拥护。他们的职业发展会充满机遇和希望,将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自主创业已悄然升起。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他繁荣社会生活、积累社会财富、提升人的价值,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促作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个饭碗,自己当老板”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自我开发成立越来越多大学生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选择。对于大学毕业生愿意干个体的,全国各地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如何应对职业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a.现阶段,职业的新兴种类越来越多,职业的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

2 来越高,对此应准确地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b.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将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和完善自身人格魅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应及早的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c.知识经济时代,各门学科高度分化,分支越来越多,且相互渗透、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种确实需要“通才”,即复合型人才,故此应构造职业发展的知识体系d.自觉增强危机意识e.树立终身学习意识f.注重职业礼仪的学习,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大学生成长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3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工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文工交融;高职教育;永恒理念

一、高校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1.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概念。“人文”,《辞海》的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人文教育是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人的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流。人文思维是原创性思维的主要源泉,与直觉、灵感和顿悟分不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喜欢物理,也喜欢音乐。物理给我以知识,音乐给我以想象。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人文方法是指对人文知识按照人文思维方式进行原创性工作开展的途径。人文精神是指求善求美的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牢固纽带。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中,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技术”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手工业时代技术是一种技能和经验,工业革命后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既有主体要素:技能和经验;又有客体要素:天然和人工物质,设计、制造和使用产品的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论。在科学与技术互动的背景下,技术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日趋明显。科技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培养经验型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规格高移的内发动力。所以,传授一种针对职业的“技术知识”或“技术群知识”,即“高等职业技术知识”,它最为基本的属性是其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和“立身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体现在“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创造性”、“技术的职业针对性”、“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复合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既要求从业者要有更专门的专业能力,也要求从业者有更宽更广的基础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复合性。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概念是“技术”,表现为面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以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支撑为基础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

2.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关系的演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了由以人文教育为主,到以科学教育为主,再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17世纪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在中国,如传统教育十分注重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人文教育,这种状态延续1000多年。在西方,人们把高等教育理解为对人性的完善和培养。如英国牛津大学办学宗旨申明:“设立大学是为社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17世纪后发生的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许多自然科学从原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分化,以分科的自然科学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日渐衰微。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和科学技术在失去人文精神支配下出现的“野蛮”,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人类精神领域的危机显现并突出,引起人们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失衡的深刻反思。许多大学把复兴人文教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哈佛大学1945年提出了“一般教育方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美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20%的人文类课程,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他们的目标是“要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这两大领域中架起一座桥梁”,使所有的学生都“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先后发表报告,呼唤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由此可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以部分牺牲对方为代价,而是在两者的融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双翼,它们在价值上是相互支撑的,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只有科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只能是职业训练的基地,只讲人文教育,没有科学理性,只能是空洞说教的场所。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实现人的目的性统一层面上的融合,更加彰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意蕴。

二、高职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价值体现

1.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举措。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通过对某个岗位、甚至某个工种,对人的素质、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分析而确定的,具有鲜明的专门性,即所谓的“专才教育”。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审视,不难发现这类“专才”教育的人才素质缺乏适应社会的张力。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随之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就业弹性。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及能力单一的人,即使在纵向水平上已达到较高层次,但因缺乏横向的渗透和伸张,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而且还可能被社会和企业拒绝。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而是能够担负起社会发展责任的社会人。

高职技术教育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需要科学奠基,科学需要人文导向;科学教育多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育重在教人如何“做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工融合”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巧的人”、“智慧的人”、“道德的人”的有效载体。

2.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科学研究职能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分布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区县,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因此,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成为地方高等级的教育资源,拥有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应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既要求从业者有更专更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求从业者有更宽更广的基础能力的实际需要,满足企业在职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提升,为企业培养培训体现知识和技术高度复合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推广与应用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坚持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并重,即人文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3.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同时也导致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将历史性地承担起推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责任与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坚持为区域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的理性保障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穆晓霞.文工融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J].

职业时空,2010,(9):43-44.

[2] 郭昊龙.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8-141.

[3] 吴中福,祝家麟.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

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10-12.

[4] 李甫贵.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7-50.

[5] 麻艳香,蔡中宏.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9,(2):94-97.

[6] 吴兆方,陈光曙,梁枫.文工交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

佳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13-115.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中,大多采用渗透式方法,从多方面来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本文从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实施路径。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礼仪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必要性;途径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运用得最多的特殊语言,是反映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标识。学校作为传授礼仪重要场所,是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也是构建和谐重要阵地之一,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开端。

一、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学生存在许多错误认知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首选要学会懂礼仪、遵纪律,要学会做人,懂得如何与人交谈,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因此,接受教育期间,必须学好礼仪,明白礼仪的重要性,现今许多学生对于礼仪认识缺乏,认为只要学习好,出社会后就可以立足,认为学习礼仪是以后的事情,只要时间一到必然学会,导致许多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未重视礼仪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职存在此类现象,虽以教育和培养考生成为栋梁为最深层的道德教育,设定“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实际上却达不到道德教育的要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忽略道德教育。虽然在教育中不要求院校道德教育达到最深层次,但若连基础的文明礼貌、待人礼仪也忽略是万万不可的。因学生正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准时机培养学生的礼仪,便能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会对今后企业能否招聘到心仪的员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未重视礼仪教育

许多高职学生存在礼仪方面表现不足,又十分具有个性,使得学校无从下手教育,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导致的,另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教育缺失,忽视家族礼仪教育。而教师有时并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极易出现教育两极化的情况。

(四)对礼仪教育存在错误认知

许多高职院校对礼仪教育存在误区,一些院校认为学校只是传授技能和知识的,学生的重点是掌握求生技能;一些院校的人认为只要步入社会后礼仪就会掌握了,不用专门学习;也有一些院校的人认为礼仪教育只适用于管理层方面,至于其他教育并不需要涉及太多,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礼仪教育[1]。

二、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一个人表现得是否有礼仪直接关乎个人发展,关乎日后交际圈的水平。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应指导学生如何优雅谈论、如何做好形态举止等内容。良好的礼仪教育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能使学生寻找更合适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面对失败的勇气,减少内心的孤独感。礼仪作为学生日常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学生发展更好地人际关系。

(二)多方所需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社会、家庭急切需要的。在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如今信息科技迅速发展,人的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线下交流,早已扩大到线上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个人的礼仪是否到位。因此,在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延续下,急需加强礼仪教育,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提升自身礼仪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2]。

(三)内外结合创优势

高职院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学历以及就业的问题,高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能解决学生所要遇到的职业问题,而教育不单只是用于现存的环境下,应当延伸到内在品质中,礼仪作为内在品质中最直观、人生用途中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在院校教育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礼仪知识,也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礼仪潜意识运用其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不良行为,真正将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合理有效利用自身条件。

(四)有利于人际交往

在学校期间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在校生十分重要,既关乎成长和学习,也关系今后步入社会所运用到的人脉关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友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迫切需要学会独立面对事物、处理事物更新,对外界的认知,投入自身感情去交流,不能像从前那样依靠父母解决问题,步入新环境后急需获得真正的友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自身融入集体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明白学习礼仪的重要性,能使学生开拓人际交流网。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礼仪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能力,也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想法,不随意反驳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3]。

三、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设置规范的系统教学

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教导学生礼仪规范,应当把礼仪教育引入到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基本礼貌规范、礼仪行为,建立系统地教学,将礼仪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相结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的融合,让学生增进知识、塑造良好仪容仪表,规范自身。研究表明,接受过礼仪教学的人更具优势,无论自身条件,还是外在品质都会与众不同。

对于许多高校而言,礼仪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只是将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未重视;部分高校认为只需教导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即可,并没有重视礼仪教育,导致许多学生步入社会后,极易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加强礼仪教育是必要的,不仅需要院校重点关注,也需教师潜意识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促使学生注重礼仪。如在每次课前,给学生设置规矩,要求学生做到“文明交谈、友好问答”,全方位注重礼仪规范,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4]。

(二)教师言传身教

高职有必要规范教师礼仪,要求教师做到言谈举止优雅,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学生言谈举止。应从教师出发作为示范,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礼仪文化。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塑造礼仪平台

高职院校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投学生所好,让礼仪教育融合于网络化,促使所处环境与礼仪密切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礼仪教育,设置院校礼仪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巧妙设计网页,将礼仪和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文化。如某高职院校设计“礼仪帮”平台,作者设计你问我答的环节,以聊天方式将礼仪融入,设置网站礼仪辩论赛,提升学生礼仪文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交流方式,潜意识灌输礼仪教育,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加强礼仪文化教育。

(四)营造丰富的实践活动

建设礼仪教育不能空谈,是需落实到实际中的,不仅需要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强化学生礼仪行为。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直接影响学生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实施自我教育来加强礼仪,高职院校可设置“礼仪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示自身礼仪,学院还可成立“礼仪日”,加强礼仪文化的广播、设置专属的宣传栏。一方面能加强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还能推动校内的文明教育环境[5]。

四、结语

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给了学生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之一,强化学生礼仪教育,更是为今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而把礼仪引入到教育中,需教师以身作则,优化学生作风,礼仪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课程,同时也是必要的,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 熊平安,傅琼. 大学生明礼崇德基本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 北京青年研究,2020(01):29-35.

[2] 洪剑英. 基于礼仪教育渗透的中职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3):174-175.

[3] 徐萌. 信息化時代对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途径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02):43.

[4] 孙育.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6):23-24.

[5] 于晓霞.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探析[J]. 世纪桥,2011(23):127-128.

(责任编辑:莫唯然)

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传统英语教学为主流的背景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鉴于此,为了探索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模式,从存在问题、需求变化、教学具体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引入多模态教学模式,以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后续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安排英语教学,主要是依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具体要求。大纲中提出:“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明确了高年级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毕业挂钩的情况下,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体系建设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后续教育体系缺乏系统规划

在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中,没有统一的英语后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各院校自主安排开设课程的背景下,存在着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开设,部分学校没有相关学科安排或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相应的教学安排也经常变化,存在以下的具体问题:首先,教学没有连续性,选修课也常因选课人数不足无法进行;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专业外语教师不从事一线教学,教师主要为兼职的专业课教师;第三,教材缺乏配套资料,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支持。(二)差异化需求缺乏积极响应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对英语学习的差异化需求和现实应用性要求表现十分突出,而现行的教学体系则存在较多不匹配的问题:

1.不能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两项重点任务列在了首位,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学英语界考虑的问题[1]。把高等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有机结合,是后续教育体系引入多模态教学等先进方法的现实基础。

2.不能匹配就业岗位的专业化需求。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应从教改方向、课程设计、评价模式和教师提高等多个方面着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在就业目标的驱动与知识获得的双重驱动中,把握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双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三层服务(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3.不能匹配学生存在的个体需求。随着国家调整英语教学的整体安排,在初级学习阶段逐渐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比重和水平要求,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也会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个体需求。参加雅思考试、随家庭成员移民和到国外接受研究生教育等的不同目标均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因为初级英语教学要求的降低而得到加强。

4.不能匹配英语教学语言培养要求。高年级英语教学应重视输出,提高师生的语言输出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生多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目前的后续教育体系中,院校之间和专业之间没有横向的可比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度量,不能提供具体指标作为学习水平评价依据。从而出现用人单位在评价大学毕业生专业外语水平时,依靠的是两三年以前该学生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的成绩,无法考核其现在的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2]。二、教育改革对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冲击和要求

(一)需要在后续教学体系中做到深度和宽度并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两项重点任务列在了首位,这确立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推进外语教育的改革。

在传统分级考试的背景下,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单词记忆,在具备相当词汇量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阅读、听说能力培养,从而掌握初级的以固定句式为基础的英语写作技巧和以中式英语为基础的汉译英方法。其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依然较弱,与现实社会中要求的商业英语写作和以掌握相关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日常交流目标有相当的差距。因而在高年级英语教学体系中,要弥补上述学习阶段实际能力与工作阶段具体要求的落差,需要加强对英语的深度学习和拓宽引导。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英语水平有强制性目标要求,即通过等级考试检验教学效果;而学生更多的是将成绩与毕业、就业挂钩,不重视知识积累而只求答题技巧,因此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异化为纯粹的应试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把三年级的专业英语课时转到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中[3]。在初级学习阶段英语成绩比重减弱和等级考试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考试有望回到大纲目标要求的范围内,即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

语言学习存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作为非母语的英语教学来讲,同样要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在必要的语言环境氛围中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因为对有关学习效果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因为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本人的事情[4]。必要的语言基础训练只是语言习得的一项条件,高等院校的英语后续教育就是要成为基本技能向成熟应用过渡的桥梁。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不仅要突出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专业阅读和科技写作等),而且要突出学生主动选择学习方式(时点和进度),从而弥补大学英语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应用间断的偏差,突现专业性与语言实践性。

(二)需要引入灵活的教学渠道和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等多模态教学媒介,不断尝试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改革;在加强基础英语教学与高年级英语教育以及与社会职业的衔接中,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师资源,拓展英语应用的多学科空间。对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定位,既要注重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又要注重开发其在语言知识拓展与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应用。要努力建立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要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毕业生,使英语成为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能力。高校英语后续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堂讲解+口语实践的三合一模式,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三、优化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多模态教学设计

(一)注重多模态教学平台的整合

各高等院校要打破校际壁垒,在后续教育教材的联合编撰和授课教师的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因为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降低专业英语教材需要的成本投入,提高专业教材的质量并且增加学科种类的覆盖。授课教师的跨校交流也十分必要,现在国内各高校采用的国内访问学者的方式,也可以在多模态教学体系中加以尝试,组织教育机构组成联盟,通过教师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大学教务系统应积极征求专业院系的意见,在后续教育阶段教材选择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多模态教学体系的稳定。根据具体的专业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要保证最低课时数要求,必要的学科可适当增加学分或是进行学分互换。多模态的课程设计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具体可以包括函电写作、法律英语、专业翻译和科技文献检索等。要利用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等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组织英语辩论、组建莎士比亚戏剧社团等形式开展活动。

(二)引入多模态,增强专业英语教学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风格和策略完全不同[5]。利用网络教学课件开展远程英语教育是多模态教学的常用形式。要充分利用多模态英语教育平台,突出双向互动、实时交互,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并保持学习进度,该平台要具备在线练习和考核功能。虽然多媒体的生动性会吸引学习者,但是要强调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即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是服务于英语学习的手段,而非主要目的。随着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限制已经减弱,因此要运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储存和跟踪,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具体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从而随机调整学习建议和辅导策略。国内研究认为,模态选择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6]。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它通过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形式有机地实现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教学过程。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堂讲解+口语实践的三合一模式,教师主要采用大班讲授和小班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多模态语境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传媒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易于接受,而语言学习的交互特性也与多模态体系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相得益彰。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7]。

通过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改革的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特色选修课。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我校非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时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尝试在其中四个实验班进行高级英语教育,即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跨文化交际、专业英语等基本模块选修课。再选取四个班进行传统专业英语学习。通过分析对比,研究和探讨高校英语后续教育中的多模态教学体系。(三)利用多模态体系推进开放式教学

在英语逐渐成为基础应用技能的背景下,社会英语教学模式和高校英语后续教育模式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和融合。社会英语教育的灵活方式也可以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和后续教育教学中。将雅思英语考试、北美精算师考试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等社会性认证考试与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相结合,增加教学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通过联合办学和共同培养等方式,探索大学后续英语教学方式,打造高校英语后续教育品牌。通过高校英语专业与金融、保险、评估以及文学等专业进行双学位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储备潜在的教师队伍。(四)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不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为本科生)。在专业知识的积累方面,主要依赖于后期的进修和学习,部分教师考取了文学、翻译甚至经贸等专业的更高学位。教学队伍具备英语功底扎实且口语好的特点,但也表现出交叉学科具体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因此,扩大授课教师来源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其潜在来源包括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或从国外归来的访问学者等。对传统教师队伍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参加专项进修学习实现。促进英语专业教研室和公共英语教研室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其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8]。不间断地强化语言能力培养,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共同责任,凸显英语听说能力正是多模态教学体系的应用目标。

基于多模态模式的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与毕业生终身英语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双语教学的改进途径,深入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后续教育中的实现方式。在高校英语后续教育中进行适当超前的试点,利用黑龙江丰富的高校资源促进校际联合,从学科应用和教育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其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83-91.[3]肖云南.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94-299.[4]周福芹.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6):48-51.[5]梁友珍.罗马尼亚大学英语教育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62-464.[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7]李宝宏,尹丕安.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11):72-75.[8]陆效用.用语言学理论作指导,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8-17.

上一篇:各种水果的功效范文下一篇:高校教育与教育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