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4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通过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查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06年中有关研讨式教学的所有文献,以文献为研究基础,分别从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研讨式教学的实践、问题和建议对研讨式教学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述评。这是有效发现问题的文献调研方法的尝试。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高等教育围绕着三个层面实施改革:宏观层面——教育观念,探索和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层面——课程设置,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创立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微观层面——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研讨式教学模式属于微观层面,在教改中立竿见影,受到高等教学领域争先追捧。为见其庐山面目,笔者通过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查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06年收录的有关研讨式教学的所有文献,研究了其中的282篇文章。现就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问题和建议三个侧面对研讨式教学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研讨式教学的理论认识现状

1﹒理论基础

在查询的文献中,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定位为: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影响课程设计的同时渗透到教学领域,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等,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模式。

2﹒特点

各学者从各个侧面探讨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归纳起来认为主要有如下七个特点:第一,以人本为理念。研讨式教学模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把人本作为其基本理念。在研讨式教学中,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性原则,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渔”,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塑造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对话和讨论是其主要实施方式;从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建立立体评价机制是其主要的教学评价方法。第二,以研讨为基本特征。研讨式课堂教学是以研讨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研讨式课堂教学主张为研究而学习,为教学而学习。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获取科研创见。第三,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研讨式教学完全不同于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教学,它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能力训练,要求必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学术性与技能培训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诸方面的有机结合。第四,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者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使教学双方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第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第六,以情景教学为方法。研究式教学主张在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第七,以研究与讨论为追求。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将科学研究与讨论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⑴教、研互动,教、学相长;⑵和谐教育,协同学习;⑶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⑷严格督导,科学评估。

3﹒教学目的

对研讨式教学已形成的共识是,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生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或交流,教师最后作归纳小结,对达到教学目的很有效。

4﹒意义

推广研讨式教学的意义,综合众观点,主要有四方面:第一,研讨式教学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讨式教学法是探索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成功范例。其创新性主要表现有三:变静态教学模式为动态教学模式,变记忆学习为发现学习,变外部与近景动机为内部与远景动机。研讨式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并使之能够得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且在研讨式教学中不断地寻找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同时,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创造一种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课堂文化。第二,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具有交往特色的教学形式,交往活动和认识活动在其中有机结合。研讨式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两种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第三,研讨式教学法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践证明它是符合教改方向、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讨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本科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知识的方式,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显示其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法会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具体的操作上分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将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置于全课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达到有机的结合。研讨式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便于全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互相启发,又互相修正,自由地、自我地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获取、去巩固和深化知识。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个性特征的发展,科学素质的提高都是十分有效的。第四,研讨式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知识能力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满足了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心理倾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二、研讨式教学实践的现状

1﹒由来

研讨式教学是郭汉民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成功实施多年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其核心创意在于通过虚拟化的角色转换,将教师的“话语权力”让渡给学生,确立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本质意义上改变传统师生关系样式,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适时指导相互结合是研讨教学的突出特色。它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性与师范性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讲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国内外当属首例,它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朵奇葩。

2﹒教学实践覆盖面

研讨式教学已经在各种高等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从研究生、工程硕士教学,到本科生、高职生、成人教育、党校、在职培训乃至高中教育都得到推广,充分应用于从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到医学、国际贸易、数控技术、管理科学等应用学科乃至政治思想教育等各个教学领域。

3﹒教学实施程序

研讨式教学分为四阶段、五步法、七步法。四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学习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评价与总结阶段这四个步骤。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原则主要由课题的设计原则和教学原则两部分组成。五步法分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七步法包括: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小组研讨;学生讲述,师生评议,教师做阶段性的综述。其中研讨式教学的准备工作是基础和保障,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而研讨式教学的准备对于整个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以往的研讨式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就是准备不够,经验不足所致。

4﹒教学经验

研讨式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中,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具体设计有效的原则和程序,不同学科总结了各具特点的具体经验。如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郭汉民教授从1997年开始,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本科高年级选修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激活历史教学的探索,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将研究结果加以交流置于中心地位,并贯穿教学的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研讨学术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长达八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受到历届学生的热烈欢迎。王若素的研讨式教学法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采取的是:学员提出难点问题,在教员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集体讨论、自己解答,学员、教员点评和判分。其特点体现了主体性、研讨性、全体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员的多种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员的教学水平。

5﹒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素质是实施研讨式教学法的决定因素。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由教书匠到科学家的转变。研讨式教学设定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从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和保证,而制定相关原则、研讨前的充分准备、研讨过程的引导方法是达到目标的较佳途径。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国内教学领域虽然对于研讨式教学模式反应雀跃,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表面化。对搜集到的282篇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高教领域若干年来已有群体仿效此教学模式的趋向,并且经验文章都表明效果很好,但有相当部分教师对其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理论研究现状基本停留在引进和解释上,缺乏进一步的系统探讨。这方面应该与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欠缺有关。建构主义是一个经过近百年探索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现代认知理论的典型代表,对现代教育理论影响很大,其内涵非常丰富。应该组织专门课程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过程,应该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研讨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应用方案,应该组织专题予以系统研究,并将之有组织地推广,以纠正目前教师自发式零星应用的现状,这将有利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绝对化导致的片面化。所有文献对研讨式教学模式都是一片赞歌,这很不正常。大家知道,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绝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包括的。最少不存在某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实施于某一领域的所有过程,或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完全适宜的可能。虽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研讨式教学也许有效果,但是对某一类型的学生就不一定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如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性强的某一学科,有时教师为主体的所谓传统式教学可能更有效果。这些方面我们看不到有文章予以阐述。可见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建议举行一些公开课深入的对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和讨论,避免千篇一律。第四,关于有利于研讨式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研究如学生知识基础评价等前提性课题缺失,大部分文章或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或是经验总结,似乎都很熟悉研讨式教学模式,都能对其应用游刃有余,缺少务实的研讨文风。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研讨式教学模式很突出的要求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后,针对性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其中,了解学生是基础的工作,是有根本意义的,但是却没有文章述及这一点。这表明相当部分探索者还未进入实在性层面,需要专题研究和恰当引导,以纠正盲目跟风现象。

参考文献:

[1]魏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实施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硕士].四川师范大学,2004-06-01﹒

[2]姜涛.研讨式数学教学.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3):101-102﹒

[3]宋银桂,许峰.研讨式教学的人本理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6):146-148﹒

[4]徐清,喻萍,刘天宁.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带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昆明大学学报2006,17(4):67-68﹒

[5]王燕华.研讨式教学与高职生能力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5(5):72-73﹒

[6]丁芳林,肖小明.高职院校“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3):17-19﹒

[7]解建国.我尝试“研讨式教学法”的体会.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1):29-30﹒

[8]王翠琴.研讨式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6(28):145-146﹒

[9]何丽君.研讨式教学:高等学校教学的新走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45-147﹒

[10]贺鉴.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3﹒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对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不了解,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缺乏创新意识及教学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了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指导双师化、教学评价动态化的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校企联合 毕业设计 团队设计项目 实践

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战略服务[1]。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工程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检验,是评价学校及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卓越计划”的要求,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还存在着学生不了解项目研究过程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及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了“团队项目式”校企联合指导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即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指导双师化、教学环境公司化、教学评价动态化教学改革并收到良好效果。

1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卓越计划的要求,机械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以下不足。

1.1 学生不了解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

机械专业培养学生们在以后的技术工作中或科学研究中,都要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问题,而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项目研究的总体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下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1.2 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缺乏完整的工程概念。以为撰写一份毕业设计说明书、画几张设计图纸,就算完成设计工作了。而实际上,一个项目研究过程,包括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总体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详细设计、实验、加工制造、说明书的撰写等多个环节,而且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工程设计质量,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1.3 缺乏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缺乏对学生新知识、新方法的传授,学生则依据固定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缺乏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创新的意识。

1.4 学校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由于高校扩大招生使学生人数的激增, 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己成为比较严峻问题。包括硬件条件的短缺,如: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勉强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不能满足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需求。师资力量紧缺,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经费不足,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和收集数据,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学经费支持,而由于经济、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大都面临着教学经费不足的困难[2]。

2 “团队项目式”校企联合指导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团队项目式”校企联合指导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具有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指导双师化、教学环境公司化、教学评价动态化等特点。

2.1 教学主体多元化

教学主体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3]。以项目式毕业设计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将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使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工程师以及学生共同成为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聘用企业中的有丰富工程经验、热心教育、工作负责的具有相应的职称或专业技术职务的技术人员担任厂方导师,使实践教学主体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2.2 教学模式项目化

将企业已开发或在研的真实项目引入学校。教师指导团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运作模式指导学生设计团队进行“项目式”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解决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企业项目的运作、设计过程主要包括计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技术文件编制四个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将上述过程划分为:教师指导团队提出设计任务书、项目设计团队方案设计、学生技术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四个阶段。

2.3 教学指导双师化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毕业设计的效果。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多的实践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青年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为加速青年教师从“双门型”向“双师型”转变,提出如下措施:(1)让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相结合一起带毕业设计。(2)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去进修以学习企业工程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与企业教育资源结合,建立具有“双师”结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

2.4 教学环境公司化

将企业的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自己定位成工程师,对学生日常考勤引进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要求,让学生有工作的感觉,实现学习等于工作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师“项目经理化”。引进项目管理体系监控毕业设计全过程,通过“每日辅导→每周讨论会→学院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审查论文形式→预答辩→答辩”的教学工作流程,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中的设计、做实验、编程序等过程在企业中完成,文献的查阅、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等在校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及开题、中期检查、成绩的评定由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题目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共同校内指导老师确定,校内导师起到监督作用,把握论文的方向、难度和进度。在毕业论文的每一环节,两位导师都指导检查学生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毕业论文按时完成。

2.5 教学评价动态化

校内外导师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及质量。建立一套动态评价制度,从学生的工作态度、进展情况,设计方可行性以及毕业设计的具有的特色、创新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动态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重视毕业设计。充分参考校外导师意见给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邀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导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工作。

3 “团队项目式”校企联合指导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实施效果

学生在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中得到了企业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训练,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能接触各种工程实际问题,企业中技术人员在项目设计和实施方式和做法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这些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是学校导师无法给予学生的实践财富,通过对比毕业设计和现有工程的差异,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论证和辩论,使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考虑的因素和环节更齐全和完善,也实现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既夯实了学生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即解决了企业中遇到的某些技术问题,又提高了校内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将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管理观念和先进技术教给学生,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了学校教学水平。巩固和发展了校企关系。

4 结论

通过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指导双师化、教学评价动态化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毕业设计重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加强。

参考文献

[1]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與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2] 王义康.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初探[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31-35.

[3] 张学洪,曾鸿鹄,朱宗强.基于科研及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6):35-36.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服装风格是每个时代最能代表其文化和特色的服装主导样式,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 衣服是一种语言, 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一语道出了衣服于人的重要意义, 服装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抽象艺术风格的概念

《西洋绘画史》中对抽象艺术做出如下解释“凡是凭作者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自然物象, 或是几何学图形中提出其精华, 而仅以线条或色彩构成美的画面, 便都属于抽象艺术。”可以说抽象艺术的手法是无限的, 艺术家可尽情发挥各种思维来实现和创新设计作品, 它们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 而又具强烈的构成模式形成独具匠心之美。在抽象设计体系中讲究构思的巧妙和新颖, 力求符号化的形与色在画面中达到视觉平衡, 注重造型的对比、呼应和内在的整体性, 强调画面的节奏和韵律, 探索形、色、线、肌理的丰富内涵。

二、抽象艺术与服装设计风格的关系

在服装设计的价值构建中, 寻求设计创新以及突破性的思路是无穷尽的。服装廓形设计的流行性与抽象艺术的看似“胡闹”却又极具特色的关系;服装设计材料的表达与极具抽象艺术风格的肌理关系;服装工艺创新以及逆向思维中新媒介材料的混搭关系, 因此抽象艺术风格形式表达恰恰为服装设计提供原创力。其实抽象艺术表达的就是一种特定思维定式下的思想模式, 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服装上面更能直接表达出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2012年的纽约时装周上, 一些设计师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元素, 通过服装的表达元素重新进行了演绎。来自罗达特品牌的姐妹设计师组合:凯特·穆里维和劳拉·穆里维将抽象主义艺术家梵高最知名的两幅作品, “向日葵”与“星空”以及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运用于品牌春夏系列的新款设计中, 直观的传达出服装与艺术的完美组合。抽象艺术的服装作品打破惯性思维颠覆人们的想象, 创造出震撼眼球的美, 让人耳目一新从而震惊整个时尚圈。

三、《墨迹》主题服装的灵感来源

本次系列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割线和抽象艺术以及手工制作, 在服装作品中将抽象艺术拆开打破然后融入大胆的思想和想法, 经过重新组合塑造成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抽象画表达的就是一种思想或某种情绪、意念等精神内容或视觉体验, 就像乐嘉老师书上所说的那样站在本色面前, 撕开自己, 打碎自己, 解刨自己, 重塑自己, 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安、多变的世界里活出真我本真的自己, 不要随波逐流, 坚持自己本来的面貌。

服装图案来源于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 大胆借鉴了毕加索作品中的形与色的组合, 创作出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作品。西方的抽象艺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最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看似夸张不修边幅却最能够反映出他的真实生活, 总是能看到艺术家们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 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四、《墨迹》主题女装的风格与设计要点

这一系列款式的特点在于将现代服饰流行元素与西方抽象艺术运用到极致, 成为设计创作的激发点也是创作的亮点, 形成女装系列作品独特的匠意风格。服装造型简洁、线条流畅, 并且服装可以通过灵活的搭配方式来体现服装的效果,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套服装的设计手法使服装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而又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 可以进行重新搭配, 以达到不同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自然不断的破坏, 已经严重危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所以想呼吁大家要保护和爱护我们的环境, 回归自然, 这才是属于我们本真的精神诉求。而在作品中西方抽象艺术与东方人文情怀的碰撞形成自我的形象特征, 与提倡的传承与发扬达成一致, 符合当下时代的号召主题。

五、《墨迹》主题女装的款式设计

在服装设计中款式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设计时每一套都有特色但又有共通点。最重要的是简洁大方, 而又有设计感, 也是否显现人体美的关键。大胆的曲线设计再加上西方的抽象艺术两者相结合起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演绎到服装上使原本刚硬的建筑风呈现出一丝柔美之情, 柔美又不失霸气, 彰显时尚又显大气。款式的细节设计表现在根据人体的自然体态进行夸张的分割线设计不论是从内搭上还是款式上, 服装的廓形是整体造型的决定因素, 重点在于使穿着后更加舒适效果更佳, 并在设计层次中透射出时尚与新颖感。

六、《墨迹》主题女装的色彩选择

不同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也不同, 色彩在服饰设计体系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黑色代表神秘、黑暗、暗藏力量, 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 也是时尚圈永不褪色的颜色, 是很多时尚达人钟爱的颜色。本系列服装不仅运用了黑色还有白色形成对比色, 更大胆的运用了蓝色和少许的红色形成鲜明的撞色, 起到强调作用, 再加上抽象的人文艺术使服装看起来更加的鲜明活泼又不失沉稳大气。黑白可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近年来流行的撞色融入其中, 缓和黑与白的视觉冲突感觉, 从而营造出另外一种不同的风味, 三种不同的色调搭配出来的服装更具有视觉效果, 在空间层次中更加明显。

七、结语

通过对抽象主义风格的阐述, 将其与服装的形态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视觉观点, 这是服装创新的根本所在, 也是体现出现代原创设计的精髓支撑。在作品的梳理过程中总结出每种风格自身的特点和深层含义, 同时通过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服装作品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能对每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创新设计做好铺垫, 为演绎具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时尚新风貌引领方向。

摘要:抽象艺术在服装设计体系中的具有独特的地位, 影响着时尚流行趋势的发展。在此次设计作品中, 通过剖析抽象主义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该艺术手法对于创意女装设计的重要性, 对该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应用起到关联作用。在作品中无论廓型设计、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等都力求以新的视角来表现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使设计作品更具人文底蕴, 塑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流行风。

关键词:抽象主义,表现形式,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 诸葛恺《裂变中的传承》[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出现,商业地产的种类不断增多,而体验式的概念开始影响商业景观设计的领域发展。如今人们对城市商业景观的要求更高,加入体验式景观能激发参与者的审美愉悦,乃至引发人们对城市印象的改变及地域精神的认同,这也是决定城市商业空间品质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从城市商业空间的视觉体验式景观、听觉体验式景观、行为体验式景观、叙事体验式景观、情感体验式景观等五个方面具体结合案例来解析商业空间中体验式景观设计。

【关键词】体验式;商业空间;人性化;五感设计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商业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现代城市商业空间从单纯的购物模式转向复杂且系统的消费模式。景观设计融入商业空间使整个空间注入活力,提高商业空间的商业价值的同时更能保持该空间的商业物态的持续向好发展,商业景观不独是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现代城市景观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种形式不断地面临着挑战,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城市商业空间要从本质上进行改变,不能仅仅从人们的单纯消费模式的角度出发,而是要从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性的角度出发,呈现出一种人性化美观并富有城市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对商业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吸引人们重新回归实体经济的现场消费。

1、体验式景观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中的概念

所谓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亲自参与一件事件或者一个活动,同时产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可记忆的关键点。商业空间中景观设计针对的受众人群不仅有消费者,还包括开发商、店铺经营者、投资者,所以景观设计在商业空间里有着多样化的受众人群,这样促使设计者不能只从场地形态设计规划的角度出发,而是要从商业总体体系的基础上来进行竖向设计,并且提升整个商业业态的经济价值,从而使整个商业现状有着良好的循环系统。商业景观设计的作用是可以把商业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产生联系,使两者融为一体,营造出更为舒适便捷的商业氛围,提高整个城市经济水平和文化底蕴。

在城市商业空间中体验式设计是一种商业空间营造的方法,同时也是增强人们与商业环境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体验式设计,满足人群在商业环境中的心理需求,来增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约翰·西蒙兹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设计,我們既不是要设计的是空间,也不是场所,更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在商业景观中体验式设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让体验性为主导,明确商业空间的主题,创造出一种互动性的商业空间环境。体验式景观把商业空间的维度和人们的体验维度结合起来,最终成为完整的体系。不同的人们在环境中行走,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景观时,它们所形成的区域特征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是个体的存在,每个人的体验式的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城市商业空间中体验式景观的这个概念,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体验形式。

2、体验式景观设计在城市商业景观中的应用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空间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空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已知的空间,第二种是未知的空间。已知的空间是人们通过五感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空间里的体验而形成的记忆,而未知空间是人们通过这个陌生的空间当下感受到的事物从而对另外的空间产生了一种联想。

从体验式景观的角度来看,人们所产生的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人们对景观空间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触觉感受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另一种是人们通过对景观空间的周围环境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所以在体验式景观当中,设计者通过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受众人群经过景观体验的这一过程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准确运用到相对应的景观空间当中,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而在景观设计中,人们的生理需求包括审美上景观的形式、人体的空间尺度、以及铺装的色彩和肌理和灯光照明等。在人们心理需求的方面,设计者需要在景观的元素上加入趣味性,同时能够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形成一种丰富的体验性的空间。

2.1视觉体验式景观

人们的双眼会对看到的空间事物进行视觉信息的收集,然后会形成一种记忆,从而会产生自我感受并对空间进行判断。而在商业景观空间中,人们要有良好的视觉体验就必须要求景观空间的序列统一并且节奏变化多样,从而引导人们情绪随着景观空间节奏的变化而起伏。在景观元素中要寻求变化创造出人们的视觉兴趣点,从而增强景观空间环境的识别性。例如德国Neue Meile B?blingen商业街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格古典的一条商业大道,在铺装(如图1)的选择上运用黑、灰、黄、白的石砖拼接而成,用富有跳跃感但又具有一定的调和感的色彩,增强了整个商业广场韵律,从而突出商业主题性的定位,铺装色彩的变化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利用铺装独特的拼接,形成特定的景观效果,让人们参与其中,游玩嬉戏,享受其带来的趣味性。景观设计烘托整体商业的艺术氛围,创造良好的视觉体验式景观商业空间形象。

2.2听觉体验式景观

声音的功能是让人们能够感受外界信息认知空间,同时可以调节心理情绪,触发某种情感。声音在人们的视觉体验上有一定的引导性的作用。在景观设计当中,听觉体验要研究景观的环境和听者之间的关系和当地的文化背景。在商业景观中不但要在空间中消除某些声音,同时更应该创造出听觉体验式景观的意境美。例如在张唐景观设计当中的公共装置(如图2),当人们从这个感应装置上走过的时候会听到叮叮咚咚水的这种响声,并能在这个装置上反射出人们的倒影,十分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人们都有接触新奇事物的本性决定了可以从装置中获得愉悦心情。公共装置的设计加深人们对景观空间的印象和主观感受,是最为直接的感官体验。营造听觉体验式景观的空间可以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并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对景观留下一定的印迹,延长人们在空间里逗留时间,从而加强了认同感。

2.3行为体验式景观

人们的行为活动是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应该从参与者对娱乐、交往、休闲等的需求出发,并且结合人的行为运动特点和体验感知的方式,创造出舒适便利的空间景观。例如在在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一个商业中心广场(如图3)中心有一个公共转盘喷泉,每次间隔五十分钟,转盘里的这组泉和树转回原来的位置时,泉水开始涌动。这个喷水持续十分钟,之后继续下一个五十分钟的转动,再等待下一个十分钟。在这个设计中把时间的度量结合在商业空间设计上,产生仪式化的效果。景观节点放大处理,给人们提供充足的交往空 间以及更完善的活动支持,缓解参与者的紧张情绪,增加商业空间的趣味性和对人们的吸引力,同时增强景观丰富度,形成舒适惬意的参与空间。

2.4叙事体验式景观

叙事性体验是根据环境,或是当地文化来进行提炼其中的元素,来定一个的主题,从而设计独特的场景来激发人们的兴趣,利用景观语言来表达出一定的信息,例如坐落于泰国曼谷东区的新视觉购物商业街(如图4),汇集了许多大型城市的都会风格,像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元素,并且巧妙地运用室内与户外的空间,打造如住宅社区般的大都会购物中心,让人在逛街的同时,还能欣赏绿树林荫的舒服景色,营造惬意的氛围。商场的景观设计十分讲究自然的环境氛围,它力争突出在自然植被中购物的新体验。通过设计将自然元素与动物工艺相联合,在城市中创造丛林氛围。在这里散步是一种十分愉悦的感觉,它的自然通风设计将室内热气送到室外,使之在夏季感觉十分凉爽,同时让人能够感受到泰国独有的文化和气候。这个设计表现一个森林场景,把景观片段从而整合在一起让人认知,而不单单是人对景观的回忆,这就使参与者把已有的经验和观念深化对景观的逻辑推理,从中解读某种寓意或情感。

2.5情感体验式景观

情感的体验是在人的交往认识的过程中,或是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对人发生了具有一定的信号作用而产生的态度。从景观的角度来看,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景观环境设计来引发出观赏者的一些直觉、感知、理解、想象等情感层面的反应,是情感体验式景观的核心。例如在珠海商业宾馆改造的景观设计(如图5),珠海商业宾馆作为珠海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的坐标点,记录着一段珠海甚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设计取意于中国古代记录信息的竹简,融合现代社会记录信息的条形码。历史的信息在波浪起伏的场地被记录和诠释。场地不仅是一个特色商业场所,也是一个户外纪念博物馆,与场地北部的珠海博物馆一起记录着珠海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的情感认同。

3、体验式景观设计在城市商业景观中的作用

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能够把体验式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过往的景观设计都关注实用性和形式,忽视了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和体验问题,而加入了体验式景观设计,同时采用人文和社会包容的方法,将人类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机能摆在了首位,帮助我们与所处的景观场充分的进行互动,丰富了并改变了以往的景观空间。比如說,在景观商业公共空间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与纸质的书法字帖进行联动,通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对书法样贴进行扫描,而后展现出充满动态的书法老师书写过程视频和3D动画,让传统与科技进行结合,用直观、新奇的方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习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书法爱好者更深入领略不同书法大家书写精髓和其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所以商业空间同时是一个的公共空间,不单单提供一些基本的设施条件,更应考虑人的活动的心理,要使商业空间的公共空间成为一全新的吸引人流的场所。不同于传统的公共空间,新型的商业公共空间应当具有体验式和互动式的特点,使其符合商业空间这些功能,成为人们喜爱的交往的场所,在设计时候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商业建筑空间和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来往人群的需求。在商业规划初期应该进行调研,了解服务群众,这样能够在商业景观公共空间设计中满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在商业空间要巧妙的运用空间,使其形成的趣味性的公共空间。体验式商业景观公共空间中不同的空间场所,要根据不同特点、性质而设计,人们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才会得到心理的满足、人性的尊重和情感的支持,这样有人参与的商业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商业空间未来发展趋势应向体验式和参与性发展。在现代商业街,要考虑顾客的心理需求,视觉需求,听觉需求,提供一个全方位体验性的,多功能为一体的场所。例如商业夜景的景观空间中加入耀眼的灯光,奇特怪异的卡通雕塑,动感的音乐和与人互动的公共舞台,给商业景观增添活力,从而吸引人们的驻足,观赏,和停留。加强人们的参与性,使人的行为活动成为商业场所的风景,这样才能使城市商业空间有更好的发展。

结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往方式不断开始发生转变。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传统的商业空间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商业空间还是大部分还没有改变,很多非体验式的,非公共的,而是我们快速通过的通道,这种空间场所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人,所以设计者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人的尺度和良好且亲切的氛围。创造体验式景观的商业空间的是可以让人们在空间场所里进行各种社交行为活动,让使用者感受到在这个场所里富有趣味,舒适宜人。如果商业公共空间人的行为活动、人的停留观望都消失的话,那么商业空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现如今,体验式景观的商业空间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承担着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人与场所能否融合的作用。高品质的体验式景观的商业空间以提高整个空间场所的趣味性,识别性,增加场所的人气氛围。在商业空间中,加入体验式景观公共空间,提高互动性是商业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占毅丽,杜婧含.体验式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J].《当代旅游(下旬)》,2017(8).

[2]敖瑞雪,刘磊.体验经济下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综合版》2017(7).

[3]段琪.解读城市景观中的体验式设计[J].《神州·上旬刊》2018(11).

作者简介:

张浩然,性别:女,籍贯:安徽省芜湖市,学历:研究生,单位:常州大学,单位邮编231000,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本文是江苏省文化创意协同中心项目《增强书法文化移动实景认知的研发与实践》(A1-5001-17-008AR) ;19CZDYH-010 《中国大运河遗产(常州段)数字运河文化传承路径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中职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化、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强调理论传授等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题,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化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工作,在提升专业教学效果、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中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专业课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以农业类各专业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为载体,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工作室的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过去一段时间,中职农业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校企缺乏深度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化,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发展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二是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技术过于传统和常规,教学内容的总量过多且教学内容也有所重叠,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多样化培养的要求;三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强调理论传授,相对忽视专业技能训练,造成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训时间严重不足,学生专业技能难以达标。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农业类专业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生源日趋减少。

为破解以上中职农业类专业教学老大难问题,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启动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中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根据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需求,校企共建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如,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与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校企共建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室,园林技术专业与江苏静园环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室,园艺技术专业与句容市方庆苗圃校企共建园艺种苗生产工作室等。所有的工作室均由学校农业类各专业领域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担任主持人,各专业的所有专业教师和部分企业师傅成为工作室成员,校企共同指导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训。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当地10多位行业专家、企业工匠,通过开设专业技术讲座,进行技能示范操作,让工作室师生走近名师并接受其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从2016年起,学校以“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农业类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实践研究”“名师工作室平台下中职农业类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等省级教改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各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先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然后逐步推广到农业类其他专业。先有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带头人、省农学专业特级教师领衔“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室”,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实践、示范,然后农业类其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借鉴跟进,相继建立专业工作室,所有专业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几年来,校企共建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6个,工作室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基于工作室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优势,通过顶层设计,以产教融合促进“质量革命”,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和拓展产教融合、教学改革领域。成立了由行业、产业部门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委员会,主要指导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融合等工作;建立了由当地农业职业院校教授、科研单位研究员、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标准研制、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具体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教学及农业产学研项目开发。

工作室是建立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专业与企业进行合作的纽带[1]。各专业工作室不断调研论证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以支柱产业或优势专业为纽带,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专业教学与农业生产结合。各专业以工作室为依托,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引进农业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评价标准,以及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农业生产流程标准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研制农业类各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具体指导专业实训教学。

(二)实施专业项目教学,推进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工作室带动教师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专业项目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搬进工作室,并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组合、深化和拓展,融入项目任务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项目教学,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实现了学生作品的市场转换。实施核心课程项目操作时,工作室实行“三个结合”“一个确保”,即分散操作与集中操作相结合、跟踪全程与把握关键相结合、一般时期与特殊时期相结合,确保技能训练时间到位[2]。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实时将专业技能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地头,移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教师讲授并手把手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企业专家点评等教学各环节成为密切相连的有机整体,有效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学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各专业工作室相继开发了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项目式、模块化校本课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专业教材。与此同时,工作室还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大农业的视域出发,以动植物生产为主线,基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动植物生产要素以及相关职业知识、工作领域和工作要求,根据中职的学习特点和目标定位,兼顾中高职衔接,组织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岗位通用能力的“种植基础”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程。专业类平台课程的设置,丰富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三)重视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效果

农业生产以“露天工厂”为主,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大,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导致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难以与农业生产节律同步,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实践教学的这一难题,可以克服农业生产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虚拟操作体验中不断内化专业技能。为此,工作室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建设、配备了与农业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数字化教学案例、虚拟仿真软件等数字资源,要求每位成员在组织专业教学时全面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智慧农业系统。课前,教师要在教学平台系统中发布学习任务,并将准备好的教案设计、学案范例、微课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中,学生根据所上传的学校教师或企业师傅的示范操作录屏,在虚拟仿真实训室对关键技能点进行反复模拟,使操作流程更加精细化。同时,运用智慧农业系统,对农业生产进行实时跟踪管理。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或电脑设备,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育农业产业未来工匠

工作室实施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要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中开展,其特点在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较高,项目教学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学生技能操作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较强。如,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室里,学生既要学习“园林制图”“园林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还要学习园林植物、园林美术、生产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教学内容。因此,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组合、深化和扩展,比常规实训技能要求更专、更精、更高,学生要学习的是真本领、硬功夫[3]。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共育的作用,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将专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为培养面向未来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工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作室既是专业教师真实的工作场所,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课堂,它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4]。因此,工作室是集教学、教研、创新、实践于一體的综合性发展平台,它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室,专业教师通过完成项目教学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成为“学校教师+企业技师”的“双师型”教师。如,园艺技术专业的几位教师被相关企业聘为校内工作室产品研发工程师。学校还聘请了12位企业技术骨干兼任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的实训指导教师,工作室已成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六)夯实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工作室既是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基地。在工作室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时,应贯穿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与创新就业能力及价值观[5]。实践证明,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工作室来运作实体创业项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如,学校以工作室为载体,创办了句容职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花卉租摆创业中心、农副产品加工创业中心等,通过系列创业项目的开展,让学生直接参加项目实践。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磨炼了专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职业认知,培养了职业精神,提升了职业能力,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有效检验,部分学生通过工作室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三、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一)提升了专业教学效果和质量

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立足专业和学生实际,确定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把“真项目、真任务”引入课堂,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这种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建立起专业学习的信心,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技能教学质量也得以检验,实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与此同时,为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法,工作室还组编并出版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优秀教学课例选编》,有效提升了全省农业类专业教学质量。

(二)促进了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基于工作室的专业教学改革中,农业类各专业系统整合并拓展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校本实训课程,并组织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校本专业教材。近几年,工作室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协同企业专家,重构农业专业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建设了“种植基础”等5门农业专业类平台课程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16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有6门专业核心课程参加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8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被列入省级农业类专业教材,并建成了各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三)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作室紧密对接社会、行业及企业的需求,重视专业技能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了一批职业素养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近几年调查统计显示,在工作室平台下,农业类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进步程度明显优于学校其他专业类学生,在全省中职农业类专业学生中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考证通过率达100%。年均提供学生蔬菜嫁接等校级技能大赛12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86项。学校连续5年荣获省技能大赛农林牧渔类专业优胜奖,成为省职业教育茶叶生产与加工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以及农业类专业技能大赛国赛集训点。学校年均设立校级中职生创新计划20项,参与学生超过总数一半,近20%的学生参加江苏省中职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一、二等奖。专业工作室的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

(四)获得了较丰硕的产学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农业类各专业工作室的产学研成果丰硕。一方面,工作室围绕区域农业特色产业,为当地合作企业、农业合作社开发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或生产项目。如,园艺技术专业工作室每年都为合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培育出大量的脱毒组培苗、果蔬花卉繁育苗;农产品加工专业工作室每年为当地农户加工绿茶上千斤,并协助句容市茅山茶场等合作单位开发特色红茶、葛根茶生产项目,深受当地企业和农户的好评。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师生在开展项目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如,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室与镇江农科院研发中心、亚夫农业专家团队合作,三年来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农业教改课题或项目达21项,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此外,各专业工作室师生还申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6项。

(五)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能力

工作室通过项目教学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对农业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不仅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苗木生产、草坪养护、施工设计、茶叶加工等服务,而且还承担着行业企业员工食品检验工、绿化工、插花师、评茶师、农艺工、茶叶加工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如,园艺技术专业工作室在近三年共为华阳镇、郭庄镇、宝华镇、边城镇等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开办了80期培训班,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达4000余人,为当地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工作室被當地科技部门、行业企业称为本地农业建设事业的“智力库”“人才库”“智囊团”和“参谋部”[6]。

(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基于工作室的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效,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是专业教学改革得到了职教界及行业企业广泛积极评价。近三年,先后有日本农文会及鲤渊学院、云南省普洱职教中心、辽宁省凌源职教中心等国内外团体及学校前来学习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2020年省教育督导专家组来校观摩了工作室师生的技能展示并给予积极肯定。二是教学改革理念形成有效辐射,被其他学校认可。三年来,先后有辽宁省陈振锋“双师型”教学团队、安徽省周建平观光农业经营教学团队、陕西省赵良东现代农业教学团队等前来调研30余次。专业教师还赴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等提供教学指导。三是教学改革引发社会大众更加关注应用性人才培养。关于学校农业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先后被相关媒体进行过专题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黄鼎奇.基于服装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北方文学,2012(8).

[2]程林.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职农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

[3]冯子川.基于工作室的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

[4]吴建军.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智富时代,2016(4).

[5]闫春侠.中职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师,2013(3).

[6]程林.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4(3).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名师工作室平台下中职农业类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ZZ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8-21

作者简介:程林,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0)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农林专业教学。

抽象式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2、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在三维创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立与实践

4、《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课程领导力助推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6、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层结构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7、项目化教学视角下《互联网运营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改革研究

8、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化构建

9、区域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10、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11、数字资源支持下中小学教师项目化培训活动设计与思考

12、TOP AIR翼向天开全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3、在线课程建设流程与要素分析

14、IPR-CDIO理念下的课程级项目设计

15、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16、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17、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教学改革策略

18、以竞赛为导向的法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9、《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20、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21、课程领导与职业学校发展研究

22、项目课程教学情境的广义构建

2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复习课设计

24、区域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三个走向

25、“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思考

26、初中物理项目学习的堂本化策略

27、“课题式研修”:探索研训一体化新路径

28、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9、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整合优化

30、加强课程建设 夯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31、“团队式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2、“三维一体”: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区域探索

33、论高校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化手段

34、高职院校“学做创”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35、浅谈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36、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生逻辑、现实反思与改革路径

37、建设“善的课程”彰显教育公平

38、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助”卓越项目教学模式研究

39、基础工程教育中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整体思维”复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40、项目化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实践研究

41、项目式学习走入职业学校专业课堂探讨

42、阳光教育理念下的特色课程实践

43、高职院校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4、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与探索

45、“做结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实践

46、高职院校分销渠道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战模式的初探

47、基于核心要素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探索

48、BIM技术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9、斯滕豪斯课程观指导下以校本微课开发为基本元素的网络课程建设

上一篇:变电站通信设备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合理性原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