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

2023-09-21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一、浅谈现代家居空间艺术品使用漏洞

现代家居空间不再仅仅是人们挡风避雨的生活场所, 它还是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象征。人们通过进行屋内设计, 一方面使家居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氛围, 一方面还提升了居住者的精神境界。抽象艺术品正是由于其丰富的艺术气息, 往往被运用于家居空间设计中, 用来提升家居空间生活艺术气息。但是, 现代家居空间艺术品的使用存在很多漏洞, 主要包括抽象艺术品使用量过多, 艺术品摆放与家居环境不搭, 不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美感。因此, 为了更好地将抽象艺术品运用于家居设计中, 更好地提升居住者的精神内涵, 在进行家居空间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情境[1]。

1、抽象艺术品使用量过多

很多家庭在使用抽象艺术品装饰家居环境时没有考虑到艺术品的合理使用问题, 总是以“艺术品越多, 能展现出来的艺术情调越高”这种错误的理念进行家居装饰。将艺术品运用于家居设计中是为了通过其原本的艺术气息来为居住人士提供艺术情调。但是, 物极必反, 过多的艺术装饰品反而不能体现出一个家居环境的那种艺术气息, 而且, 由于使用的抽象艺术品过多, 会给人以一种繁杂的心态进行日常生活, 这种生活理念不符合人们新时代生活发展要求, 所以, 在进行家居设计时一定要选取恰当数量的抽象艺术品[2]。

2、艺术品摆放与家居环境不搭

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 虽然我国很多家庭注重家居设计, 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 但是, 他们的家居设计理念过于落后, 不能符合生活发展要求, 主要表现在缺乏艺术品位置摆放知识。这些家庭在进行家居设计时不能做到艺术品摆放与家居环境相互搭配, 不能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抽象艺术品摆放, 这样的家居布景不利于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感, 不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而且, 艺术品与家居环境不搭, 不仅不能体现出艺术品本身自带的文化艺术气息和美感, 反而会降低抽象艺术品原本的艺术价值[3]。

3、不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美感

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很多现有的家居设计不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美感。这是由于在挑选艺术品的外型与颜色时没有考虑全面, 导致挑选的艺术品虽然具备内在艺术气息, 但是缺少外在美感, 这样同样不能提升居住者的精神文化境界。所以, 在选择艺术品进行家居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其外在艺术美感, 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更美好的家居环境。

二、如何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

之所以进行家居设计, 是因为传统的家居设计理念过于局限, 不能彰显居住者的个性与思维, 不能丰富居住者的精神文化领域。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 人们在进行房屋设计时不再过于依赖传统设计方式, 而是探索出更具有艺术价值的设计理念, 所以, 抽象艺术品这种本身就具有丰富艺术气息的艺术品开始被运用于家居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 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家居设计时考虑到以下方面, 即控制抽象艺术品使用量, 艺术品与家居环境相协调, 注重艺术品艺术美感的体现。只有在考虑到这些发展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家居空间设计, 才能让抽象艺术品更好地填充人们的精神领域, 更好地为人们创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

1、控制抽象艺术品使用量

如何做到控制抽象艺术品使用量, 从而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 就需要家居设计者具备较高的设计素养和设计理念。如果一个家居设计者懂得在进行家居设计时哪些地方最需要用艺术品装饰, 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不仅能有效减少抽象艺术品的使用量, 还能更好的体现居住者高水平的艺术气息。而且, 通过控制抽象艺术品的使用量, 还能为人们营造一种简约生活理念, 简约生活理念是在保证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减少家居空间装饰品的使用量, 营造绿色生活。所以说, 家居设计者在进行家居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抽象艺术品使用量问题, 并把它作为基本的家居设计理念。

2、艺术品与家居环境相协调

为了能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 就要求在进行家居设计时做到艺术品与家居环境相协调。艺术品位置的摆放问题应该根据艺术品本身具有的背景故事来选择。不同的抽象艺术品会由于创作者经历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 在客厅可以摆放大幅的景观图, 这样会给人一种蓬勃大气的感觉, 让访客瞬间领略到居住者的艺术情操。在书房则可以摆放著名诗人的古诗图画或者书法家的字画, 这样会给人一种书香世家的感觉。所以, 在进行家居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的协调性问题。

3、注重艺术品艺术美感的体现

在进行家居设计时选择艺术品进行空间装饰自然是为了通过其外在美感来丰富居住环境的美感, 让人们居住于美好的环境之中。因此, 为了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 就需要注重艺术品艺术美感的体现。人们在进行观赏时首先看到的是艺术品的外在特征, 其次才会感受到其艺术价值, 所以, 在选择艺术品进行家居装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外在美感, 一方面要考虑其内在艺术气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营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居住环境。

三、总结

将抽象艺术品运用于现代家居空间的装饰中, 有利于改善人们日常居住质量,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举措。本文笔者不仅浅谈了现代家居空间艺术品使用漏洞, 还提出如何发挥抽象艺术品的应用优势。希望广大家居设计者能够借鉴本文, 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 为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做贡献。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因此, 很多设计者在进行家居空间设计时都会使用一些艺术品来提升居住环境情感基调。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房屋设计工作经历, 以及近年来在抽象艺术品与现代家居空间的研究, 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供广大家居设计者借鉴。

关键词:家居装饰,问题探析,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璐.初论家居装饰艺术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4, (8) :313-313.

[2] 沈亚倩, 张陶, 平晓清等.现代纤维艺术品在家居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与语境表达[J].设计, 2014, (11) :69-70.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日本绘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现代绘画现代性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国际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从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以抽象的线性特征对绘画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形式勾勒,且装饰性较强,并重视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关键词:日本绘画;抽象性;影响

一、引言

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给西方绘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了西方绘画以及西方文化的改革。日本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征,其绘画中出现的人物、图案等既是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的形象展示,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印象表现,这是日本绘画独有的特征,也对世界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和影响进行以下简要的探讨。

二、日本绘画的发展概述

就日本绘画的本质属性来看,日本绘画的发展实际上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产物。日本的近代史起源于1868年的明治时代,经过了长达50年的抗争,日本推翻了过去的皇朝统治,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开放道路[2]。正是这一场时代性的改革,使得日本绘画开始走上西方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绘画出现了三方面明显的变化:首先,日本绘画市场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为了区分二者的绘画类型,日本美术院提出了日本画的概念,并与西洋画进行区分,而这一时期日本画主要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发展东方绘画特征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东方美术特征;其次,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西洋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西方绘画艺术,促使了日本绘画和国际绘画的交接[3];最后,这一时期的日本出现了大量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包括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抽象主义艺术作品以及未来主义艺术作品等。至此之后,日本绘画走上了东西方美术特征融合的道路。二战之后的日本绘画从技术上和形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抽象性也更加明顯,且由原来的对抽象文字的形象体现向对现实社会的抽象刻画进行转变。二战期间有位著名的油画家香月泰男,他的大量作品均是对二战的反映和回忆,其中使用的绘画手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比如在《饿》和《囚》中,香月泰男使用了大量的单色调——黄色和黑色进行作品场景氛围的营造,将读者代入了深深的恐惧中,刻画出二战期间人世间的悲惨。此外,香月泰男仅以骷髅头来进行死亡的抽象刻画,也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的具体表现。此后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日本绘画开始朝着多元化格局进行摸索和发展,但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并对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

(一)日本绘画的装饰性特征

大部分国家的绘画艺术发展均起源于陶瓷,日本绘画也同样如此。在日本绘画发展起源的绳文时代,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抽象性中的装饰意义。日本绘画的对象大部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家将日本生活中的事物以更加夸张的造型进行简单呈现,加上绘画艺术和技巧的使用,就能够使绘画作品本身更加具有抽象代表意义[4]。日本绘画采用的一般是平面式的绘画方法,如上文所提到的二战画家香月泰男,其在作品中使用的描绘形式也是平面式,且结构较为简单明了。当然,画家可以将绘画的事物简单化、单纯化,也可以使用大量鲜艳的色彩来增添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性,而这就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中装饰作用的具体体现。例如,日本画家宗达的绘画作品就带有明显的装饰特征。这与宗达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宗达出生在富商家庭,年轻时经营过绘屋,而绘屋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物品进行装饰,因此他在作画期间也不自觉地对绘画作品的装饰特征更为重视,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5]。例如他在作品《平安纳经》《关屋图屏风》中就使用了大量的金色来进行绘画物品的装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视觉审美效果。当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装饰性特征的目的是以简单的线条和结构来进行自我情感表达,装饰手法在绘画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对情感表达的不断追求才是日本绘画艺术得以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日本绘画的精神性和时空性

日本绘画艺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较深,早期的日本绘画艺术发展拘泥于社会物质条件,而禅宗思想则赋予日本绘画更多精神上的感悟,这也使得日本绘画走向精神性和抽象性发展道路[6]。通过对日本绘画的赏析,我们也能看出其中包含着的日本民族精神,以及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节奏和对抽象事物的简单理解。日本绘画抽象艺术的发展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将动态的空间感进行消除,赋予其静态的生命力,这也是日本绘画经常以线性描绘手法和简洁明了的构图形式进行构图的重要原因[7]。通过线性手法和平面空间的刻画,日本绘画为人们展示出独特的时空观念,这是日本绘画的重要特征。以《源氏物语》为例,其对具体细节进行具体刻画,又对日本建筑结构进行形式抽象刻画,利用二者的对比,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协调和平衡之感,具有明显的日本绘画特征。

四、日本绘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需要追溯到16世纪。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主要以浮世绘版画为主要特征,曾经风靡日本,也促使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再次融合。16世纪到19世纪,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艺术开始进入到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各国家,这一时期世界艺术的中心虽然看似东方艺术,但是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对东方文化的渗透。直到19世纪日本浮世绘版画的风行,才重新燃起西方国家对东方艺术的渴望和热情[8]。这是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以及世界文化、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浮世绘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其具有明显的线条特征,使用的色彩较为单调,能够让读者获得视觉上的单纯享受,这实际上是色彩和线性的抽象体现;第二,图案摆脱了对文字的依赖,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因此主题开始以日常生活为主,平民化和商业性特征开始凸显;第三,空间感更加明显,利用了西方透视画法,能够将画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同从画纸上浮现[9]。这一时期浮世绘版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当代和后代画家绘画艺术以及日本工艺品的影响,从现代许多印象画家绘画出来的作品中依然能够看到日本浮世绘版面的影子。

此外,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新艺术运动方面。新艺术运动在艺术欣赏和艺术造型上均对日本绘画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既能够看到艺术品欣赏者的参与,也能够看到艺术家的参与。因此,新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改革运动,其代表着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全新认识,也深度挖掘了艺术的本质特征[10]。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将绘画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下来,实现了日本绘画的平民化发展。新艺术运动下的日本绘画主题和艺术欣赏开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第一,绘画的主题不再只是殿堂或者神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日本绘画主题的一部分;第二,画家的身份出现了变化,即使没有学院赋予的头衔,人们也可以在阳光下进行作画,而不是只能在画室作画;第三,欣赏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不再局限于权威的评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眼光和欣赏角度进行欣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欣赏者、欣赏方式、欣赏角度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日本绘画艺术成为了大众情感表达的对象。新艺术运动开放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释放了艺术的创作自由,也拓宽了日本绘画的范围,这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西方现代艺术由此获得发展。

五、结语

日本绘画以明显的线性和平面构图手法闻名于世,其擅长将抽象的事物更加形式化和简单化,并且重视对情感的渲染和精神的传递,能够利用艺术的装饰性特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美感。日本绘画的情感性和精神性能够帮助现代画家从传统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中进行解脱,更加流畅和自由地进行自我情感表达,其装饰性特征也能够对世界绘画艺术带来启发,还能够传递东方文化思想。因此,日本绘画是中西方艺术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求各国能够参考日本绘画艺术进行艺术发展,但是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林.西方绘画现代性的发生——19世纪末欧洲画坛的“日本主义”[J].文艺研究,2011,(04):128-134.

[2]赵丁慧.论印象派绘画与日本现代服装设计的共同特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0-45.

[3]徐振杰,窦志强,王志强.西方近代绘画初传中日状况与影响之比较[J].艺术探索,2011,(06):37-42+142.

[4]王杰泓.立足源流考辨,意图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J].美与时代(下),2013,(02):12-15.

[5]赵云川.论“日本画”概念的形成与“新日本画”的兴起和确立[J].艺术设计研究,2013,(02):48-52+61-67.

[6]时准.陈洪绶水浒人物绘画以及对日本水浒绘画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0):149-151.

[7]臧新明.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看绘画写生概念的骤变[J].艺术教育,2015,(02):32-35.

[8]张乐.“水墨”解体与“色彩”再建之间——从中野嘉之绘画看日本画面貌的诸问题[J].美术观察,2015,(11):120-121.

[9]姚婷.传承与影响——论中国绘画技艺与日本浮世绘的产生和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4,(04):62-64.

[10]姜小丢.当扶桑花开满在塞纳河畔上——浅析日本浮世绘对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表现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06):146.

作者簡介:

大庭三奈,女,日本东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讨论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艺术的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学习艺术的人们一定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自由不拘的表现力。讨论进而辩论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与灵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们对艺术的好奇、热爱与激情!本文以美术鉴赏课为例,浅要分析了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点和作用。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运用

艺术是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造型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不论是观赏性艺术还是实用性艺术,都是艺术家关爱自然、体验生活、融会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后,在作品中个性的展现。故而,当下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契机。“讨论式教学”相比较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其特点是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辩论,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讨论式教学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讨论式教学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1)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就是要寻求在考试制度下的素质教育化,即在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教学目的为根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双向式教学”模式,鼓励师生、生生间对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无疑,它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化、素质化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如实表达个性化思维结果。讨论式教学中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往往都是主观题,没有固定答案,这就使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发挥个性化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各自不同的答案,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为师生、生生间交流创造了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通过对自己的见解的阐述,意见不同的师生会继续对自己的见解和所遵循的依据进行阐述,通过讨论、辩论等环节,不同的信息相互启发和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重新组合,在这个基础上,很可能更新的想法会被提出,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使问题的答案质量进一步提升。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有兴趣不断深入探讨,从而带动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当下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契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下面,以美术鉴赏课为例,浅谈一下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1)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讨论式教学最重要的两个参与方是教师和学生,要想使讨论式教学真正起到“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的目的,就应做好最基础的工作,即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1)课前教师精心备课和精心预设。对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美术史知识之外,还要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还要有长期的美学创作实践。因为美术是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造型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不论是观赏性艺术还是实用性艺术,都是艺术家关爱自然、体验生活、融会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后,在作品中个性的展现。所以,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积累和观点总结都是学生无法从书本中找到但又是对教学非常有益的。课堂中将要讨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智慧碰撞的拐点,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灵活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预设的选题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在讨论时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的放矢。例如,在课前提前告诉学生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关键词、教材章节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主动学习,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与大家一起分享。

(2)把握好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特别适合于美术教学,因为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赏析,那么如何启发学生讨论和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是核心。1)分组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同题材但不同风格的两幅艺术作品供两组学生各自鉴赏,从而进行讨论。例如,建筑艺术,它也属于美术门类,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出两张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如米兰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同样是教堂式建筑,也许很快学生就会分辨出它们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不同。有的小组认为米兰大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它高耸的拱尖设计形象给人一种空灵、直冲云霄的感觉,灌输给人们一种脱离苦难、奔赴极乐的消极思想。而有的小组认为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力求复原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理性,强调人体之美与建筑艺术之美是相融相通的,并将人文主义精髓融入建筑创作中。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和发现式讨论,使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举一反三,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建筑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2)分组辩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就一幅美术作品展开讨论,将见解不同的学生分为两组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别阐述。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赏析,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就应该支持并接受。

(3)必要的分析和总结。讨论式教学转变了“单向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老师从演员转变成了导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后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方兆云.美术鉴赏课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论坛,2007(3).

[2] 赵倩.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 简世德.试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高教教育,2000(10):32-33.

[4] 阎贺静,闫贺平,韩晓红,等.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商情,2012(51):218.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抽象艺术的视觉语言运用于学前儿童绘本的可行性,归纳抽象视觉形式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根据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对学前儿童绘本中体现的抽象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与总结。抽象艺术视觉语言在学前儿童绘本中的应用,增添了画面的形式感,并且运用图形、色彩、肌理等元素表达情感,更利于与孩子产生共鸣。

关键词:学前儿童绘本;抽象艺术形式;绘本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设计的善意与新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伦理修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XJK18AGD003)研究成果;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问题——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483)研究成果。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绘本多以具象艺术为主要视觉表现手法,无论是绘本中的人物还是场景的绘制,都以人的社会经验进行提炼与概括。而抽象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状态,自石器时代就已发展。在彩陶时期,人们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抽象艺术创作。几何抽象图案与写实图案几乎同时产生,对于中国美术创作而言,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诞生不分先后。只是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具象艺术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因此,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亟需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文章通过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归纳总结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方法,期望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能灵活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审美天赋的目的。

一、抽象艺术与儿童绘本

(一)抽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形式美

抽象在语义学中的概念是提取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性,并通过概念推理出事物的性质,即逻辑抽象思维。艺术中所指的抽象概念与语义中的抽象不同,是视觉上的抽象。艺术家许德民指出,抽象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表达理性的主题,而是表现符号的形式秩序,即“无主题的纯粹抽象形式”。将几何抽象画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思维称之为“形式理性思维”,并且将抽象绘画称为“非理性绘画”。对此,许德民对抽象艺术定义为:“非具象、非理性(非主题、非功利)的纯粹视觉形式。”[1]并对“非理性”进行了阐释,指明非理性不是指不理性、不正常,而是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如感性的情绪、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及直觉、灵感、无意识等。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非理性不是与理性对立,而是超出理性之外。

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形象作为美的对象,不仅有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且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观念与想象,“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融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养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2]自此,人类开始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理知、逻辑、概念诠释清楚的深层情绪反应。因此,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思潮,虽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才开始出现,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陶器中早已展现,且贯穿了整个艺术史。“抽象”这个名词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抽象元素早已存在于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中。

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对而言,主要指形式抽象,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视觉元素的探索与组合体现人的非理性情感与直觉创造。抽象艺术思维并不是完全屏蔽理性,尤其在进行抽象艺术创作时,对色彩与构图的布局运用了“形式理性思维”,其特征为无理性主题、只是表现符号秩序的纯粹形式。因此,美的形式规律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对比调和等形式美法则易能指导抽象艺术的组合规律。文中所探讨的抽象艺术不仅包含西方艺术体系,还指广泛意义上的抽象艺术。

(二)儿童绘本的概述与设计风格现状

儿童绘本作为视觉艺术品,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绘本强调文学性与艺术性,对文字要求简练且有趣,还要求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讲究图的精美与细节,从而培养孩子的认知、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情感的发育等。

美国儿童文学家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 S H uck)等人著作的《儿童文学在小学》一书中,对儿童绘本的设计风格进行分类,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八类,包括写实或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稚拙和民间艺术、卡通艺术、文化习俗及个人风格[3]。而抽象语言作为平面设计的风格之一,运用在以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本创作中,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关于抽象艺术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理论研究很少见,更多的是探讨抽象画与儿童涂鸦以及儿童鉴赏之间的问题。

绘本离不开人物、场景和故事,而故事背后暗含思想与经验,因此,抽象艺术会通过逻辑语言将形式赋予思想意义,而不是只具有纯粹意味的艺术品。所以文中只分析抽象艺术形式在绘本中的运用,而不是纯粹的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儿童具有感知抽象艺术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均匀、規整,且许多装饰品磨制光滑、钻孔、刻纹,并且“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4]审美与艺术潜藏在实用功利的内容之下,并逐渐具有社会性的符号意义。在彩陶时期开始创造几何抽象图案,虽没意识到是抽象艺术,却在天赋中完成创造,因此,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认为,“审美先于思想和观念”“人的自然本能先于社会美学”“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不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只是通过人的直觉、顿悟、本能等精神因素就能感受到纯粹抽象视觉形式中的美与意味。

因此,儿童的思维与认知虽然还没有发展完善,但并不影响儿童对抽象艺术形式美的感知。所以,抽象艺术的形式规律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不仅增添了形式美,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

中國知名原创绘本大师熊亮提出,艺术家要把最擅长的东西,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去展示,不要因为是给孩子看就用简单的内容去适应孩子,且言语上不要过于抽象。对于担心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中会让孩子看不懂的困惑,则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绘本本来就是促进思维活跃、内容新颖、注重创造的书籍,如果儿童不懂那便是画面形式的设计没有适应孩子的认知特点,而不是抽象艺术形式不适合在儿童绘本中创作,因为欣赏抽象艺术不需要思想,而在于如何去感受。

(二)抽象艺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绘本所展现的视觉语言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认知与审美能力,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绘本的读者性质要求绘本回到纯真,转化为孩子的视角。人的属性简单分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其中社会属性主要指理性思维,表现为理念、秩序,而自然属性则以非理性思维为主,表现为本能、感官与感觉。孩子是偏向自然性的人,更依靠本能去理解事物,如果过早进入理性世界,属于孩子的天性则会被压抑与隐蔽,不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灵感的激发。

绘本需要符合孩子认知阶段的特点,不是用成人的经验角度去创作,而是以自身的体会去感受这个世界,因此要符合孩子的愿望与需求。绘本为故事服务,而故事却客观反映了现实理性世界,或多或少以社会生活为创作对象,在绘画语言上若用人类创造美的直觉去实现形式美的创作,用线条组合和色彩涂鸦来调和故事的逻辑思维,则易给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带来意识的跳跃。4~6岁是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熏陶孩子接受高质量图文,初步体会艺术美感,虽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带来即刻的变化,但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水平与思维能力。

(三)幼儿教育亟待抽象艺术的介入

人类艺术中的抽象形式虽然早已存在,然而大部分群众对于抽象画却表示看不懂或难以理解。其实,观看抽象艺术“重要的不是‘看懂’画的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感受。单纯地欣赏一幅画的形式、构图与色彩,感受笔触的运动、色彩的轨迹、形式的组合,也会让人产生联想、引发共鸣、获得愉悦。但是,这样的感受力是需要培养的。”[5]世界知名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活动,会对少年儿童进行通感启发,让其描述对抽象画的感受;在西方幼儿园的美术课上也会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让孩子根据词语描绘的感觉选择对应的形状或者让孩子根据音乐作画。

其实,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抽象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从抽象艺术与儿童涂鸦的相似性中可以看出,两者画风朴拙生动,对事物的提取与概括更接近艺术情感表达的本质。将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儿童绘本的创作,更贴近孩子绘画表达的方式,易产生共鸣感,进行无言的交流。通过孩子对绘本中抽象画面的解读,也能让家长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三、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

(一)点线面的应用

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点的运用形式无穷无尽,既可结合“点”的概念、特征进行自由排列构成,形成新的形式,也可以赋予点内在的概念特性,使其内涵丰富。“点是最简练的形式”[6],与面相对而言,没有精确的外形概念,是抽象艺术的最小元素形式。当点的大小形状发生改变,人对抽象点的官能体验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学前儿童绘本中,点元素的运用可以是相对的,其外形轮廓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更可以是任意几何形状。

儿童文学界寓言大师李欧·李奥尼创作的学前早教绘本《小蓝和小黄》,用抽象的点代表人物,作者将主角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用手撕的技法表现出来,使点的形状边缘呈现不规律的边缘形状,显得生动活泼、画面丰富。绘本中“点”的意义被赋予特定的表达含义:用“点”指代人物角色,以精炼的形式传达特定概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开始,很多图书馆员怀疑该作品是否会被孩子喜爱,事实证明,孩子对此作品产生极大兴趣(如图1)。

在儿童绘本画面语言的创作中,线元素概括分为直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有不同的情感,且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根据线元素的特点,可以巧妙传达故事内容的语义与语境。直线表现静,且具有坚硬的特点,稳定、平和;斜线具有不平衡感与速度感;曲线则柔软、优雅。线由点生,由点入线,由静入动,既有张力又有方向,此外,线还有位置、长度、宽度、形状、性格等属性。

绘本《跟着线走》体现了线的运动性与方向性,引导孩子跟着线在街道、海里、天空、森林、房子中旅行,带领孩子认识颜色,发现差异、认知事物,具有导向的特点。该绘本的主视觉以卡通绘画为主。线元素则以引导视觉走向的形式、作用出现,将各个物象元素串连起来,将散落的视觉元素整合成有秩序、有逻辑的构成形式。因此,插图画面虽然以散点式的构成为主,却用“美的线条”[7]进行延伸、迂回起伏,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吸引人的视线随着它的方向而转移,引导孩子跟着书中的逻辑进行畅想,具有故事性,且本书想象力丰富、画面简明、趣味十足,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图2)。

面在绘本画面中通常占据主要位置,随着面的形状、大小、肌理、色彩等形式的变化,从而定下绘本整体的造型基调。面可以是扩大的点,也可以是线形成了面。通常可以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不规则等几种面的形式。

《佩泽提诺》讲述的是佩泽提诺是个小块儿,他觉得别人都是大个子,自己肯定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块,所以他开始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碎成了许多的小块,这时才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小块组成的。作品名源于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思指“小块、小片”的意思,言外之意指不够大、可能不起眼。主角佩泽提诺为几何形式的方块元素,而另一人物形象“飞毛腿”则是通过方形元素的重复,将五颜六色的色块堆砌在一起,形成与单元素主角佩泽提诺强烈形状对比的另一鲜明人物形象,从而通过每个人物之间不同的形状引发矛盾,产生故事。该作品的语言富含节奏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如图3)。

(二)肌理的应用

肌理又称质感,指形象表面的纹理,大致受材质的特性、绘画工具的类型以及造型的方法三类因素的制约,因此可以从材质、绘画工具、造型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与把握。由于肌理能丰富绘本画面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不同的意味,在儿童绘本的图画创作中,适当增加画面的肌理质感或材质,可以强化感官上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从书籍材料入手,让孩子通过视觉与触觉上的双重刺激,感悟不同物体的真实表面,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主动发现世界与认识世界。

肌理感受以人的触觉为基础,调动视觉质感的产生,具有自然抽象形式的自然痕迹。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将故事内容与绘本材质巧妙结合,更利于孩子理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拍拍小兔子》中以兔子的外观轮廓与皮毛材质来指代兔子,与兔子轮廓外的纸质材料形成鲜明对比,让孩子通过触摸充分感受与认识到真实兔子的触感,从而帮助认知与记忆(如图4)。

(三)色彩的应用

抽象艺术的色彩在形式表达上是纯粹的,概括事物内在美,进行情感的抽象表达,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抽象艺术的色彩表达方式运用在儿童绘本中,能够有效地通过画面传达氛围与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活跃孩子的思维,激发灵感。

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单直接,因此,直接概括事物本质的色彩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加纯粹。鲜艳明确的颜色更能准确传达情绪,比如紫色神秘、高贵;蓝色空旷、忧郁;红色热情、危险等。

首先,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注重色彩的纯度与明度之间的对比,并且灵活运用。同一色相下,不同的饱和度与明暗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具有不一样的视觉语义。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鲜艳、明快、活泼的质感。饱和度低的色彩给人温柔、细腻、安静的感觉。而幼儿更倾向于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年龄小的孩子对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更关注,而成长到5岁左右的孩子,对温和淡雅的颜色更加喜欢。其次,色调的冷暖在画面中传达不同的视觉语言。暖色调给人温暖、友善、和缓的视觉氛围,冷色调则让人感觉寒冷、孤独与紧张。早期儿童偏爱红色、黄色,喜欢暖色调。

驹形克己给学前儿童设计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绘本中没有故事,只有抽象图形、拟声词以及橘红、柠檬黄、群青、天蓝四种色彩,而橘红是每页都会出现的颜色。至于橘红色为什么这么重要?驹形克己表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亲肚子中虽没有分辨色彩的能力,却能模糊感觉到色彩。就如在眼睛前用手挡住太阳,却依旧能从手缝中看到颜色一样,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也能感受到这温暖的橘红色。所以通过对橘红色的运用,还原幼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感官体验,使孩子的心情变得安宁舒缓且平静,而且还能刺激婴幼儿脑部发育(如图5)。

(四)情感方面的应用

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善于通过画面的视觉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元素,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能给人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点具有不同的大小,大点给人简洁、单纯的感觉,小点给人简单、复杂的感觉;点又可以变为圆形或方形,圆形顺滑、有运动感,方形理性、有秩序感。线作为直线,平静、有力量;作为斜线,不平衡,有升降趋势;作为弧线,有运动感、柔和。完整的面让人感觉安定、圆满,不完整的面让人感觉不平衡、有遗憾等。而色彩作为一大构成要素,对人的知觉与心理效果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绘本创作中,注重色相、明度、纯度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灵活使用肌理语言进行表达。

儿童绘本还需要运用通感的方式进行交流。通感,指人们五感之间相互沟通、交错,比如颜色有温度,冷暖有重量等,形成独特的心理感受,使读者通过绘本中的视觉表现,感受到更多的信息与内容,达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融合,运用视觉语言吸引小读者深入了解绘本里的故事。

驹形克己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一書中,除了对色彩的运用,还利用婴幼儿最熟悉的圆形吸引他们的注意。因为婴儿从出生就依赖妈妈的乳房,所以看到圆形的东西会有反应,所以将挖洞以及同心圆的设计加入其中,让婴儿享受触摸的乐趣。《咕嘟咕嘟咕咚咕咚》虽没有故事,却考虑到孩子阅读的主体性,用“咕咚”“咕嘟”的拟声词配合抽象图形,激发孩子想象力,并将水的声音视觉化呈现。从驹形克己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将抽象语言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可视化的元素与观者沟通、传达意向(如图5)。

四、结语

抽象绘本具有强烈的形式感与构成感,且与儿童涂鸦具有相似性,贴近孩子的绘画表达方式,通过图形、色彩、情感等元素进行表达,有利于透过文字的传达与孩子达成共识。抽象风格绘本在视觉的创作上善于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画面表达、增加肌理元素与材质上的表现、注意色彩语义上的展现、注重艺术创作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内容的传达上信息丰富,在情感的传递上融合互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更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高蕾.现代儿童绘本设计风格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4]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

[5]赵毅平.如何理解抽象艺术?[J].幼儿美术,2020(5):38-43.

[6]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7]荷加斯.美的分析:荷加斯论美[M].杨成寅,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杨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智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副教授。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一、广播音乐的特征

广播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类分支, 是与广播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从本质上来说, 广播音乐与普通音乐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与广播的结合, 赋予了它新的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旋律突出;和声、配器简明单纯;线条层次明晰, 曲式结构灵活自由;音乐以广播为载体并服务于广播;广播中应用的音乐既可以是现有的成形音乐, 也可以是专为广播创作的新音乐, 也可以是各种音乐混合剪辑而成。广播音乐必须是形象明确鲜明, 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1) 有着鲜明突出的旋律, 音乐平缓、优美。音乐的旋律被认为是表达内心情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是音乐的灵魂。鲜明突出的旋律可以在录入对白、解说词等时更加清晰, 不至于混淆不清。一般的广播节目, 音乐以淡、轻、薄的音响效果, 重型乐器或者合奏等难以得到应用。广播音乐的和声、配器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简明单纯, 它的线条层次清晰分明, 曲式的结构是灵活自由的, 音乐平缓、抒情、亲切、自然、优美。

2) 艺术形式多变不一, 形散而神不散。广播音乐与普通音乐单一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普通音乐结构完整统一, 整首音乐风格清晰明确。而广播音乐为了在其中穿插对白和解说词等内容, 为了照顾情绪的变化, 不得不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广播音乐要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适当的音乐片段, 因此广播音乐在结构上表现比较零散, 但是从整体的节目效果来看广播音乐恰到好处, 与节目融合统一, 形散而神不散。

3) 广播音乐要求简单易懂, 能够被快速接受。广播音乐只能在听觉上对听众引起共鸣, 晦涩难懂的音乐听众难以快速接受, 是与广播音乐快速被人们接受的初衷相违背。广播音乐的受众只能通过听觉来接收信息, 这种单一的接受方式和广播音乐的快速传播方式, 要求广播音乐简明易懂。

4) 广播音乐风格多变, 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和特征。广播音乐与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配乐有着相似的作用, 有着极其强烈的艺术性。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配乐可以由专门的作曲家来谱曲, 但是成本的因素, 使得广播音乐大多都是根据节目的需求选配或者剪辑现有的音乐作品。不过合理巧妙地剪辑、组合使得广播音乐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形式更加多变。

二、广播音乐的艺术表现特征

广播音乐艺术是诸多艺术的综合形式, 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众多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广播艺术的特征。

1) 广播音乐能够深刻揭示节目主旨, 刻画深刻的节目特征。音乐自身具有表现内容主题, 塑造形象的特征。与广播相结合, 那么听众就可以通过理解音乐来理解节目的主旨, 节目的主题得以深化。而且有些音乐还能够模仿自然的声音, 运动的状态以此来营造一种清晰明确的节目环境, 暗示听众正在收听的节目主旨。

2) 广播音乐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域风格。音乐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地域特征。当某种地域音乐或者民族音乐出现在广播当中, 自然会引起那一地域和民族人的共鸣, 得到这些人的认可。当广播中出现的是某一特定时代的音乐时, 同样也能够唤起一代人的共鸣。广播与音乐的结合, 使得广播音乐也同样具备了这些特征。广播音乐可以结合时代或者地域、民族特色, 加入不同的表现形式, 广播音乐也就能够得到不同人群的认可。所以广播音乐可以结合时代、民族地域风格, 融合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广播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氛围, 抒发情感的作用。广播音乐是渲染广播节目情感, 为广播节目营造特定的氛围, 抒发特定的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一定程度的上来说, 气氛就是某种情感的宣泄, 感情色彩极其明显。而音乐就是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所以广播音乐能够直接表达出某种确定的情感, 并且能够满足节目对特定情感氛围的需要。

三、结束语

广播音乐同样也要满足广播节目抒发情感、渲染氛围等的需求, 广播音乐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创新。实际上广播音乐的剪辑、组合实际上是对音乐的一种再创作,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节目的需求。广播音乐虽然不能作为一类独立的音乐风格, 但是广播音乐清扬、优雅的音乐风格, 多种表现形式的统一, 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 使得广播音乐也逐渐深入人心。

摘要: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总是被人们愉悦的接受。广播艺术被称为听觉的艺术, 广播艺术与音乐的结合, 为音乐的传播提供新的途径, 也为人们满足听觉的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探讨广播音乐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其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 来更好的理解广播音乐。

关键词:广播音乐,特征,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芦茹萍.广播音乐的特征及其艺术表现[J].中国广播.2008. (04)

抽象艺术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现状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无论在哪个国家,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注定着艺术电影很难被广泛接受,被大众欣赏,与商业电影的票房难以比拟。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例如冯小刚,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迎合市场,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电影业,其实与图书出版业是一样的,高雅与通俗的图书应该共存,影片市场才能健康,若一味是商业电影,那影片市场就不会正常。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观众少了,艺术电影也随之少了。当然,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能说孰是孰非,每个导演,甚至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还是有一些坚守的导演,坚信电影的艺术性主导地位,故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就算未被看好,就算稍显弱势,也没有灭绝。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

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只是这当中经历的时间,不知道要多长。首先,中国还是有像王小帅这样坚信电影作为文化存在的电影人,他对中国艺术电影热爱,对中国艺术电影执着。尽管一些导演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因而轻易地获得在中国电影界讨生活的通行证,但是王小帅在整个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拍了《扁担姑娘》,《冬春的日子》,继续坚守他的精神家园。他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他的《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左右》斩获了编剧银熊奖,也因此得到国人的关注。这样坚持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其实还大有人在。所以艺术电影未必会一直是票房毒药。其次,回到一个最为原始的问题,中国观众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艺术电影投入市场,观众的骂声不断,因为并未提供愉悦的感觉。那么商业大片就一定会受到追捧吗?其实不然,

大片横行惹来的有时仍旧是观众的骂声,《功夫之王》,票房过亿,然而观后却是叹息连

连。成龙、李连杰联袂主演,完美的特效,反倒招来骂声,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票房,往往引起的是人们的厌倦,这就是商业化过度的结局,这时观众又需要有精神内涵的艺术电影。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其次,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净土五经一论范文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