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0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江南文化历史久远、刚柔并济、包容开放、崇尚文教,地域性特点极其鲜明,而明清时期也是古代教育最后一个辉煌的时期。此外,明清江南教育不似明清时期的教育大环境那样刻板僵化,反而呈现基本普及、多向选择之态。因此,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教育情况十分具有意义。本文主要将江南教育分为精英人才教育和普通文化教育,从江南文化的特点出发,以科举人才、经世致用人才、“遗留”人才这三类人来分析精英人才教育的情况,从识字读写教育和算数教育这两方面内容来诠述普通文化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明清 江南 教育情况

1精英人才教育

1.1科举人才教育

从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看,在晋唐时期,东晋向南朝汉族迁移,中原大量贵族士人移民到江南,将北方的文学、民俗、文风带来江南,促进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江南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在此期间,江南公学、家学发达,世家藏书丰富,读书风气盛行,文化气息浓厚,从此江南文化彻底转型,从之前的尚武转变为崇文,并且之后直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一直有推崇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因此,江南人民尤为重视科举,不仅仅因为科举考试是进入统治阶级的阶梯,还因为有重文教的江南区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对科举人才的教育是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以八股写作技巧训练为主要手段。的确,科举制将读书与做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明清官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学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完全根据科举而定,连最初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书院也以科举考试为指挥棒,最终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学子们因为教育内容固定,考试文体死板,导致思维僵化,这样的局面确实是一方面,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其实,“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考试文字格式时对此下了明确的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所以明清时期的考生并不是只要苦背经史子集和苦练八股写作技巧就行的,还要了解一定程度的经济、行政、水利、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对策时详细典实以答。明清江南地区的科举教育与明清时期其它地区的教育大致相同,只不过江南地区更加崇尚文教,因此,江南地区的人尤为重视读书做官。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是江南地区崇文重教,读书之盛的直接体现。据相关统计,明代江南贡院走出去的考生考中进士者多达4283人,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7.2%;清代江南贡院考生考中进士者共计4109人,占清代进士总数的15.3%;而整个清代江南贡院共举行科考112科,在此乡试中举后殿试考中状元者58名,竟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据学者有关调查,在全国出进士最多的9个府中,明代江南有3个,分别是苏州、常州、嘉兴,而清代江南则有5个,杭州、苏州、常州、嘉兴、湖州。可见江南科举之盛甲于全国。

1.2经世致用人才教育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夏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初步融合,形成了初步的江南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在与楚国的征战中强大,吴文化融入了楚文化,之后吴越发生战争,吴、越文化进一步融合,江南文化就此成型;后来经过晋唐时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江南文化成功转型发展。因此江南文化是经过时间的酝酿,一路吸收包容其它文化而成。此外,江南地区地处沿海,江南文化有史以来的包容性让江南士人乐于对外交流、包容外来事物、接受异域文化,使他们视野开阔,风气开放。

在江南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下,从明代后期以来,明清江南的精英人才教育,除了重视儒家经史子集的学习外,“经世致用”的理念对这些精英学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江南大儒陆世仪主张读书要讲求实用,认为除“六艺”外,也要学习实用之学,他认为朝廷用人要破除定势、不拘一格,他鼓励青年要有“体用具备,文武兼资”的才干。因此,在江南文化历久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随着当时“经世致用”之学的呼声高涨,部分受精英教育的江南士人们也并不死板执着于科举考试内容,他们也在学习各种实用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如:数学家与天文学家李之藻、天文气象学家王贞仪、水利工程专家沈启、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并且由于江南地区处于沿海,江南士人们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用开放的思想接受西洋科技知识和外来文化,使江南地区的文化更加丰满,发展更加繁荣。

1.3“遗留”人才教育

“江南县级官学的生员名额,在自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几百年中增加不多,以无锡、平湖、常熟、嘉善几县为例,每县生员名额多在数百人之谱。”而童生的人数,定要比生员的人数多出好许,所以明清江南从小为科举做准备的人数众多。然而在明清江南地区的录取率并不高,所以真正能够获取功名或者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小有名气的毕竟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无闻、没什么成就的,在这大批的“遗留”人才中,不乏有终身为金榜题名努力的执着迂腐之人,但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接受再教育,投入到其它行业中。这些“遗留”人才相较于未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普罗大众要更容易学习各行各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经济高度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有的重新接受行政知识做幕僚,有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做教书先生,有的接受法律知识做状师,有的接受商业管理、财务等方面实用知识做账房先生或管事人员。

2普通文化教育

2.1识字读写教育

江南文化崇尚文教的特点不仅影响精英人才的教育,也辐射到普通文化教育。明清时期蒙学发展迅速,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在教学方法、教材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因此,崇文的江南地区的蒙学教育更是迅速发展。史称江南“人皆知教子读书”,可见江南地区普遍重视孩子的读书识字教育。在明清江南地区富裕家庭大多聘请教书先生教育子弟。普通家庭出生的子弟一般有3种接受教育的形式,一种是进入由官绅或富家捐资开办,免费为本族穷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的义塾,一种是在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独或联合设立的专馆,还有一种是在生员(秀才)等人开办的散馆接受学习。然而,在这样的教育现况下,普通文化教育还是未能大众化。“据《松江府志》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仍以师生姓名申达。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姑苏志》载:‘洪武八年,诏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所。岁久,渐废。’”可见江南地区政府倡导扶持的社学普遍发展,数量众多,哪怕出生贫穷寒门子弟也可进入社学读书识字,这时普通文化教育才真正普及开来。在私塾或社学中教授识字的教材普遍使用的是王应麟的《三字经》《百家姓》、周兴嗣的《千字文》等,教书先生大多采用背诵加讲解的方法。这些教材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内容大多通俗易懂,同时也包含一定的知识和教育思想内容,因此颇受欢迎。在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尤其社学普遍设立)的情况下,普通文化教育比较普及,江南地区普通群众的识字率很高,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2.2算数教育

江南文化的转变是由武尚文,刚柔并济,江南人与生俱来就有坚韧勇敢创新的精神,明清时期的江南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农场小作坊成为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成了江南地区较普遍的经营方式。在江南城镇经济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小农场主、小作坊主,哪怕是出卖劳力的普罗大众都要会基本的算数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不至于被这样的大环境淘汰。明清时期江南算术教育主要包括以珠算为主、口算笔算教育,算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民间学习传播的,主要是商家招聘学徒,学徒跟着师傅学习珠算;还有一种是在蒙学阶段学习珠算盘,在江南私塾教育中也把背诵口算的基本口诀作为内容之一。算术教育的教材主要有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总括》和劳乃宣的《筹算蒙课》。这类算数教育的实用性很强,便于大众运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

3结论

从上文论述中显而易见,明清江南教育并没有像人们印象中明清时期教育那样僵硬、腐朽。在江南文化崇尚文教的特点影响下,读书风气浓郁,科举之盛甲于天下,在精英人才教育下,产生了一批政治人才,为王朝统治奠定基础,也培养出大批文化人才,小说文学、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方面较为繁荣。崇文的特点也影响到了普通文化教育,使得识字的群众范围较广,群众教育普及程度较大。在江南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和“经世致用”理念的提倡下,精英教育中的一部分人才同时努力学习实用之学,为科技发展和引进外来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江南文化是由尚武转为尚文的,骨子里仍然带有勇敢创新的精神,在明清时期江南文化高度商业化的情况下,精英人才教育中的“遗留”人才经过再教育投入别的行业,普罗大众也大多经过简单的读写算的教育为小农场、小作坊等商业机构服务。总之,在江南区域文化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江南教育呈基本普及、多向选择之态。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中有明确地提到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有效语文读写结合,本文也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分析,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之间可谓是紧密相连,学生阅读能力若能得到提升,其写作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某些方面来说,阅读本就是写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为此,在素质教学理念环境下,学生语文素养要想得以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更为良好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整个认知水平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意义与原则

(一)意义

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首先一定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这一门课程本就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的课程,学生需要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才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文学素养,从而有效发展自身语文成绩。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着学生阅读能力展开教学培养工作,学生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行之后的写作教学,而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则能够让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小学生本身年龄小,各方面能力也都处在发展重要时期,借助于读写结合的方式,则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真正让学生成为高素质语文人才,从而在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原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对于学生发展、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要想将其意义有效地发挥出来,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首先一定要严格落实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读写结合要想有效实现也需要落实这一原则,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成长和发展。其次,教师读写结合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按照针对性原则展开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形成清晰且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结合学生实际来对读写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寻找出最适合学生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积累,促进其今后语文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措施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提到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意义以及原则,而要想将其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在落实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活动有序实施的基础与前提。语文这一课程本身就十分的特殊,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学习之中,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所影响,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还是较为落后,整个语文教学效率还是十分低下,很多学生都感觉到语文这一课程的枯燥以及乏味之感,不愿意主动学习语文,进而也就自然无法实现有效读写结合。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大量的阅读之中,这样学生阅读量就能得到有效积累,为之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写出优美的文章。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其中的写作方式,比如说文章中所存在的“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这一语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从而在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更为良好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阅读语文教材,提高学生写作积累量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文教材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国内外名著,教育学者在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制的时候可谓是煞费苦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时候,一定要将语文教材与学生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深入教材,对教材之中的含义以及文章价值进行深入的把握,然后再在教学课堂实施之前提出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此来带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阅读效率以及目的也会更加明确,从而也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語文阅读积累量。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阅读以下课外书籍。像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拓展与鲁迅相关的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以读促写,为之后阅读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分析。

(三)联系实际生活,用情感带动写作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可谓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可是究竟要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意识到读写结合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际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课时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点,在进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数学教学内容,同时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写作兴趣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基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都来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撰写,这样就能让学生能够形成灵活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想象

基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发挥拓展延伸以及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些留白部分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来对留白内容进行再次创作。这样学生就能在拓展延伸操作同时产生较为浓厚的创作欲,对文章阅读内容进行续写,这样就能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而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化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理解和把握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本就是语文教学课堂上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发展与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新要求也提倡读写结合教学。本文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以及原则进行了概述,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读写结合实践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4(6).

[2]杨敏.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何素定.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6(3).

[4]于秀芳.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

作者简介:刘志丽,女,1987年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阅读与写作。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中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提高学生上英语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做出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 中学教育 作用 提高

一 多媒体在中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资源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

信息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更根深蒂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型的电子教学、远程教学,包括生活中的网络聊天,购物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英文的场所,英语教学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网络为这一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因此,现代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英语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中学英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4年6月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试行)在“教学模式”中提出:“各中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习,氛围单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大都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在网络时代的社会,学生通过网络接受的信息量较大,英文学习的渠道来得也较多,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而且也可以在网络上与各种意义上的各种老师学习,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已经不是现今社会的学习模式,而是教师与学生存在多方位的互动。那么,网络技术到底有哪些优势,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学习的快乐呢?

第一,网络信息量的丰富和多样,表现形式的直观,符合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结构的重新认识。

第二,获取信息的高效快捷,学生不分时间地点,可以在任何场所获取知识,这是以往的教学课堂完全不能比拟的。

第三,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平台,很多不懂的知识和疑问,你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到。

第四,信息的交互性。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网络信息具备同步和异步的双向传递功能,网络用户既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

第五,网络知识是相当丰富的,就怕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东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英语知识,信息量越大,学生获取的知识就越全面。

英语考试中,阅读和写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学生阅读知识的匮乏,文章写作的干瘪无味都是因为收集到的英语知识的缺乏,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教学课堂和课外与教师互动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教学平台

网络是一个接受信息的快捷平台,它是集文字、图片、动画、影视、声音等为一体的多维教学平台,学生无疑会被这先进的学习平台所感染,深深地钻研进去。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可以马上通过MSN\微信、BBS、BLOG等许多的网络软件得到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借鉴,或者进行在线的互动、交流及网上解答。实现教师、学生和第三方资源的共享,那么在此过程中教材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去寻求适合教材的更新的教学模式。

二 多媒体与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技术时代,教师可以利用U盘、网络下载、远程教学和课本来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动画的,可以是电影模式或者是教和学的互动,而不拘泥与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模式。一方面,教师是学习主题(或项目)、学习目标和学习本主题所需要的学习情境的设计者(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搜索主题、创设情境),是學生应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的指导者、帮助者(提出要求、提供网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组织辩论、评价,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网上作文与评价),是使学习和研究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引导者、咨询者(学生阅读、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如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及课文结构的概括过程。

该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阅读与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利用网上资源构建意义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概括和评析文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国外有关婚姻的各种习俗,形成跨文化意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学生在课前可以先预习课程,上课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建立一个英语交流群,学生以本课程为内容,在群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以该题目进行交流,老师作为交流的核心。这样的教学就会促使学生提前预习课程,收集资料,既促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解决了学习问题,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限制,学生既可以通过语音聊天,无形中提高了口语能力,克服了面对面的害羞场面,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2.通过阅读、分析、概括,提升阅读水平

多媒体也是一个能获得大量阅读信息的地方,网络中也给同学们介绍了大量的阅读方法和经验,如何读懂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启发学生,使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3.利用多媒体提高写作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写作,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BBS、留言板、E-mail、聊天室、Blog等网络服务,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写作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选好写作题材,拟好文章的提纲。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根据模板的格式来拟定提纲。

第二,可以下载一个文字软件,对所写文章字段进行监控,单词的错误、句子的不通顺,我们都可以进行监控,在监控中不断地提高和学习。

第三,学生在写作时,随时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学生的写作,老师随时可以批阅,对有问题和需要创新的地方,老师及时地给予指点。教师将自己的E-mail邮箱地址告诉学生,鼓励学生课后将不同的见解、疑问或课后习作发给老师,还可以利用QQ和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还可以开博客,将心得、教学内容放在博客上供学生浏览,并得到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

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思考中,主动运用网络知识和工具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教师的信息回馈,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多媒体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学生呆板式的学习转化到学生的自主兴趣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我国多媒体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正确,方法得宜,实现教学的远程化、快捷化、数据库化、协调化、可视化、智能化等特点,实现我们接受教育的多样性,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就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林劲〕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八十年代末期,人们已能听到21世纪匆匆临近的脚步声。面对新世纪的罗峻挑战,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呼声更加高涨。但是。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80%在农村。“普九\"的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抛开中国的农村教育谈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几乎是一句空话。

目对发的现头,小心师入的欢导们毅然把教育科研的重点转向了农村。他们说:“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东北师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阵容强大的山区教育调查团

1988年3月,我国江南已是春光明媚的季节,而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仍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东北师大人不畏严寒,断然派出一支由100多名教师、30多名研究生和150多名本科生组成的教育调查团,分批奔赴吉林省边远山区,系统调查当地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状况。

这次组团,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普教所、课程所及全校12个系都派员参加了。教育系的40多名本科生更是全体出动,人人争先。东北师大这次组织的农村教育调查团阵容之庞大,团员素质之高,对山区教育状况调查之系统深入,不仅在长春市和吉林省是破天荒的,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调查团的师生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乌不停蹄地在吉林省农村转了一个多月,他们发现农村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其状况比原先估计的还要严峻。按照国家要求,农村初中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当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任务。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普演存鸡。学农老师只关心少数成绩优秀的手生80%的学生都被放弃了。初中生的流失率十分严仁调查团的成员们亲眼见很多教至后入排的精空空弗荡学生都跑光了。剩下的学5宝能留下上课,但自知升学无望。早已对学习夫去了信心。他们即怎能来到的中毕业回家务农,也无一技之长,广大农民对此感到强烈不满。“为当她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任务自然也无法落实。

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怎么改?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农村中学课程结构该是什么样子?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才能尽快实现农村初中校的转轨?

实践出真知。东北师大决定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一条农村初中校的教改之路。因为县以下的初中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建校时间短、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靠学校自身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整体改革方案和教育转轨途径是不现实的。

东北师大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调查团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后,提出两个实验课题:一是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二是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

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两项课题正是当前普教战线突现出来的大难题,特别是第一项课题,即使在大中城市也是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更不要说在农村了。但师大人说得好:东北师大是中国师范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之一,国家在教育上遇到了难题,正是我们冲锋陷阵,建功立业的时候!

一路绿灯

两项课题上报之后,得到吉林省,委的高度视与1990年6月,在省教委主任陈开副主任梁植文、张茵的主持下,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审重和论证,结论是:两个课题意义t大,方案科学可行。

实验方索呈报国家教委后,当即被确定为“但国家教委道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同时拨给9万元实验经费。基础教育司的一位负责人当时曾高兴地说:“这两项实验的含金量很高,两项课题都是中国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敢啃这块硬骨头。”

顺利立项的喜讯传回学校时,他们已确定了实验地区。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意义,他们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也没有挑选生源和师资条件较好的重点校,而是把目光瞄向自然条件较差的长白山腹地、吉林省边远山区一白山市抚松县。

1990年7月,“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组长是东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周敬思和长白.山市副市长张世魁。由东北师大和抚松县有关领导、抚松三中的校长、主任、教师联合组建的实验课题组也同时宣告成立,刘凤璞教授任组长,统一实施两项课题。

抚松县共有3所中学。一中是全县唯一的高中校,不是实验的对象;二中和三中都是初中校,两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及师资状况基本相同,只是三中的生源略逊于二中,二中的初一新生100%来自县城的小学,三中则有40%的新生来自乡村小学。

权衡的结果,三中被选为实验校,另选一所办学条件类似的初中校作为对比校。实验年级是三中的1990级初一新生。

领导小组和课题组还决定采取常规管理下的自然实验法,不为实验校增加或选派教师,实验年级也不特别遴选教师和学生,一句话,这次实.验不要求任何政策照顾。

在期望和疑虑相交织的目光中拉开序幕

1990年8月,参加科研工作的东北师大领导及研究人员(共24人),放弃了休假,1着酷暑,乘坐一辆性能很差,水箱频频开锅的旧面包车,延者险峻陡峭的山路,来到了白山市抚松县。

在塘峦叠幛,交通闭塞的长白山腹地,还从没来过这么多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呢!尽管县里并没有对这次教改进行宣传,但在古老的人参之乡——抚松县,仍然引起了一次深沉的震撼。在几十万乡亲中,有不少人开始用充满期望的目光注视者t原来默默无闻的抚松三中。他们真诚地盼望这次教育改革能给山区的娃儿們带来有出息的前程。

当然,心情疑虑者也大有人在。一位教育局的干部就忧心忡忡地说出了心中的两怕:一是以前也有人到抚松搞过教改,热热闹闹地乱哄了一阵子,最后成果没见到,教学秩序却被搞乱了,留下烂摊子让教育局收拾,别提多头瘙了!第二,改革实验自然要曾加开销,县教育局的经费本来就紧张,郾还有能力担负教改实验经费?

县人大的一位领导,在欢迎会后私下对实验领导小组组长周校长讲:“我是东北师大毕业生,真心欢迎母校的教师来抚松县。但是,拿我们的孩子当实验品,我可有顾虑1万一砸了锅,怎么跟乡亲们交待?

抚松农村初中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共有50余人,他们迎着f抚松人期望和疑虑相交织的目光,稳步踏入三中校园。两项探索中国农村初中教育转轨的基本途径,即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兼顾升学途径的科研实验,即将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中学拉开帷幕。

课程结构改革实验

1990年.我国初中课程结构的应试教育色彩依然十分浓重。课程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只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只强调统一学科课程,不敢视因

地制實的地方课程及活动课课程,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学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抚松三中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农村初中的实际,对传统课程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构建起一个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完成基本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基本做法是:

强化基本学科。在改革实验中,为强化语文、数学和外语的优先地位,规定这三个学科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02%、15.33%和10.97%(不含四年级的选修课时)。数学课在初一、二年级每周开5节,三、四年级每周开4节。外语课在一至三年级时每周开4节,四年级变为选修课。

学校在强化基础课的同时,提出“学科开齐,学时开足,课程开好\"的要求。如体育课在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要开足3节,三、四年级每周开足2节。一至四年级的美术课要全程开课,不得删减等。

强化德育工作,突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学校制定了《抚松三中德育工作规划》,要求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热爱与立志建设家乡教育实施方案》就是通过地方课程、德育教育、“参乡抚松”图片晨览等形式,使学生系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概况,资源物产特点、先辈英模耶迹和家乡建设成就,启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情。

2.建设活动课程,完善整体课程结构。建设活动课程的实验,从活动内容的系统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管理的规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活动课程以培养品德、发屣兴趣、锻炼能力为主,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去组织。实验展开后,由于学校从完善整体课程结构这个角度通盘规划,使活动课程按年级形成系列,形式更是丰I多彩,有全校性如节日庆祝会、讲演比赛、故事会、图片展览等;有年级、班级及各种兴趣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设分流课程。在初中毕业班级(三年制在三年级开始,四年制在四年级开始),分设普通班和职业技术班。在职业技术班中,课程安排为两个3:7。在总的课程计划中,理论学习占30%,职业技术课占70%;在职业技术课中,理论学习占30%,实践操作占70%。重点放在学习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上,为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怍好参加劳动的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

按说,这项改革内容是适合农村初中实际,理应得到各方欢迎,不料,这项改革于1993年出台时,县里和学校里竟有不少人态度十分冷淡。原来,抚松县城从未搞过分流。1986年邻县北屯子中学也曾搞过一次分流,家长们竟认为孩子上分流班是丢人现眼,有的家长还打算联名写抗议信,致使分流计划从此搁浅,无人敢再议。抚松县的职高也不景气,生源严重不足。1993年,县职高计划招160名新生,结果只有78人报名,最后来校报到的只有28人。因此,不少人预言这次初三分流也很难成功。

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的同志却对此充满信心。他们决定让职实说话。学校向初三学生家长搞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卷面上还附有简短说明:抚松三中近三年来,初中毕业生只有30%升入高中。

上职业技术班的学生虽然在县职高上课,但仍算三中学生,读完一年后照样三中的毕业证书。继续上职业技术班的学生,再读一年半即可1到职高毕业证书。学生学什么职业技术,可自行选择。

300多份问卷很快就收回了。竟有120多名学生报职教班!最后有107名学生按本人志愿编入财会、园艺、家电、缝纫、烹调、装潢和旅游等7个职教班。

1993年10月初,当三中的王材副校长亲自带队,把107名学生送到县职业高中时,受到县职业高中师生的热烈欢迎。缝纫班的学生家长们把缝纫机抬到学校,校门口像过节一般热闹。初中毕业年级开设分流课程,办职教班是使农村初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改革措施,拓宽了课程结构改革的领域。

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

实验根据现行教材内容偏多、偏深、偏难,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及初中生实际等弊端,针对县情和校情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编写出版历史、地理、生物三科的乡土教材《抚松》,供全县使用。

2.语文课改用由特级教师颜振遥同志编写的经国家教委审定的教材,该教材”组了课文顺序,增加了边注点评,较好地解决了教和学的矛盾,体现了自学辅导教学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依据“两史一惰”教育的要求,政、史、地、语四科都增补了相应的内容。数、理、化、生、音、美等学科也都选编了补充教材。

4.注意保留了那些对提高学生素质十分量要,而由于中考又不考,常被忽视的内容,如外语课的听说训练,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训练等。

优化教学过程的改革试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按照这个要求,农村初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分化\"倾向。位试教育无视和听任这种“分化\",导致很多學生掉队、辍学和流失。二是教学中的应考倾向。各主要学科争相采用应考型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的骑形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抚松三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优化教学过程的改革试验。

一、针对农村初中生源差异大、潜在的分化危险也大的实际,建立了衔接、预防、分流的整体优化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按年段确定优化教学过程的重点:

入学初期,加强中小学衔接教育,使全体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缩小差距,避免分化。

初中中期,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预防大面积掉队。在这个期间,要特别重视优化外语、几何、物理筹易“分化\"学科的教学过程。

初中后期,实施毕业年级的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的“分流教育”。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课题组和三中教师们在充分汲取了古今中外多种教学理论的优点,不断探索,形成了抚松三中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式,即以敏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主线,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创造出学、思、习、行整体优化的学导型教学模式,简称“学、思、习、行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其中“学\"是指掌握知识的活动(包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思\"是指思考和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探究与创新;“习”是指复习、练习、演习、实习;“行”是指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即实践。四种活动的不同组合,可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中,学校强调“以学论教,学教结合”。教师的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实验过程中,各学科都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如语文课已创造出读文和作文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初读、复读;研读、质读;练读、归读\"为过程的“三段六步式\"读文课教学模式。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初读,即快速阅读,把握整体,一般采用朗读、默读和略读的形式;复读,即深入分析,一般采取边阅读、边查字典、边评点的形式;研读,即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一般采用说长遍短,各抒己见的形式;质读,即质疑问难,开发智力,一般采用全班讨论和辩论的形式;练读,即强化训练,培养能力,一般采取突出精华、点攻坚的形式;归读,即归纳整理,迁移备用,一般采用写学习心得或做作业的形式。其中初读、复读是个体阅读,是基础;研读、质读是群体阅读,是关键;练读、归读是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阅读,是学习的升华和小结。三段六步紧密配合,构成完整的语文教学模式。

1992年5月,三中的张彩华(讲《飞向太平洋》)和刘淑敏(讲《最后一课》)运用“三段六步”读文课教学模式在县委礼堂作全县大型公开课。在教师的轻松点拨辅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大显身手,既读书,又评点、讨论、练习,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学效栗十分出色,轰动了全县。

另一种是“三段六步”作文课教学模式。全过程包括识题、初作;受导(接受老师指导)、复怍(再次作文);参研(参加小组或全班关于当次作文的研究或辩论)、正作(正式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难\"始终是困扰广大中学师生的一大难题。三中在教改实验中创造的“三殷六步作文课教学模式却突破了这一难题,在作文教学上取得可甚的成绩。三中曾对实验班的25名学生作过一次现场作文检测,要求学生用40分钟完成一篇半命题记叙文:《xx引起我的极大的xx》。题自是有一定难度的。但25名应试者全部按时交卷,篇篇文从字顺,从审题立意到中心思想的表达,完全符合要求,而且结构完整,卷面整洁,总平均分达86.84分。

更可喜的是,三中的一批作文尖子生现已脱颖而出。如杨万秋已在报刊上发表8篇习作,这在山区初中生中是罕见的。她的《2000年回家乡》先在县报上发表,后又被省报转载,乡亲们很为此感到自豪。1993年4月,抚松县举办全县环保征文,三中韩金良和冯勇刚双双获得一等奖,杨万秋和丁海同获三等奖。陈卉在1994年省中考中获大作文检测唯一的一个满分——30分,成为省中考的“作文状元”。

三中的外语课经改革试验后,面貌焕然一新,陈旧的“聋哑”式教学模式已完全被“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功能外语教学模式所取代。初一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已不讲汉语。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很高。1991-1994年,三中实验年级参加了七次全县的英语统考,及格率及平均分都高于对比校。平均分最少的一次高出7.3分,最高的一次高出20.4分。还有两名学生分别荣获1991年省英语竞赛二;等奖及1995年由中国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研究会举办的英语奥赛一等奖。

三中在改革实验中创造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及\"受导→操练→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融结构法和交际法为一体,能较彻底地根治传统的“聋哑”式英语教学,特别适合教学条件差的广大农村中学。

除此之外,三中各个学科都在优化课堂教学实验中创造出一批具有學、思、习、行整体优化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如物理课的“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化学课的“引导探索\"教学模式:生物课的“以加强学生实践为基础的探索”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的“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美术课的“学、用、创\"教学模式,……众多的教学模式使三中的教学结构更加丰富多彩,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中的实验班总共在学校经历了8个学期,在前7个学期的各科统考平均分、及格率等100个数据中,三中实验年级与对比校相比,有84对领先、一对持平;在第8学期里举行的毕业统考中,全县总分第一名的是三中学生。前100名学生中,三中有21人,对比校只有5人。

改革实验也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1992年11月,抚松县薈届初中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三中学生邢丽君、杨同制作的学具,有9种功能,以9.84分获全县学具最高分;在1993年全县初中理化生实验竞赛中因操作能力强,实验规范,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在教改实验

中提高教师素质

抚松三中的教改实验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得泡汤。三中的骨干教师从何而来9想从外地外校选调吗?不行。为使试验成果日后便于推广,采取的是自然实验法,不能从外校借调一兵一卒,只能依靠三中的原班人马,让他们通过在职培训,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改革实验一开始,课题组和校领导就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若干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联系实际反复讨论,明确初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公民素質。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教师们适应优化各科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要求,课题组敏授们指导三中的老师们一鼓作气,啃下了十几万字的专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题》,接者又学完《学会教学》等专着。

校领导和东北师大教授们还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对政治、历史、地理等人少的学科教师,由师大教师一对一地指导;对语文、数学等教师人数较多的学科,则采取专题讲座、重点指导的形式进行培训。

英语败师的培训比较麻烦,用上述两种方式都解决不了问题。三中的英语教学同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学一样,采取的是“殖哑”式教学。按教改实验的要求,必须改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功能式外语教学檀式。但是,三中的英语教师大都没受过正规的听说训练,他们的口语水平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改实验的要求。进行零敲碎打的培训方式是无济于事的。东北师大下决心对英语教师采取两种强化的培训方式:一是边教学一边接受培训。二是每年抽出4-6周时间集中培训。他们的英语课由东北师大实习生来顶岗上课。

集中培训是高密度的,不仅要学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当代英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及发晨趋势,更要通过精读课和口语课提高听说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口语、简笔画和驾驭教材的“三功”训练,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强化离岗培训的方式取得了令人搬奋的效果:三中的“聋哑”式教学模式很快就被“受导→操练→实践→巩固\"的新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成绩大幅度上升。

教改前,三中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县里,充其也只能居于中等水平,如今已跃居上游。英语组的11名教师都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4名教师的论文还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论文。1991年10月,全县进行初中二=年级英语教师基本功考核,三中有4人参评,结果前4名全被三中夺走。经过几年教改实验,三中教师整体素质大为改观,拥有县级优秀课教师的比源最高。如外语科有5人,占全县15人的33%;化学科2人,占全县3人的66%;生物科3人占全县5人的60%;体育科2人,占全县4人的50%。三中还有2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1995年,宿久俊老师还被评为“全国百名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

几年来,三中教师在省内教育、教学研究会上发表的论文有22篇,在市级发表的有24篇,在县级发表的有53篇。

在1992年和1993年两年中的教师职评中,三中有9人从中教三级晋升为中教二级,有13人从中教二级晋升为一级教师。在一所山区县城中学,每年有十余名教师顺利晋级,这不仅在三中建校史上是破天荒的,在全抚松县中学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中教师素质在教改中提高的幅度和速度。

面对三中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及教改实验的顺利推进,局外入未必知晓东北师大领导、教授、教师及实习生所付出的辛劳和代价。

东北师大位于长春市,距白山市抚松县有700多里山路。早上6点从长春秉汽车出发,下午2点方能到抚松。参加教改实验的人员得在车上颠簸七八个小时之久六十多岁的老教授也不例外。盘旋的山路,一边是陡峭的山石,一边是万丈深渊,遇有积鲁和阴雨天气,小面包车随时有滑入山涧的危险。每当师大的课题组老师及实习生出发上抚松时,东北师大的校长、书记、校长助理筹校领导都亲自到校门口送行,他们的心情跟部队指挥员送敢死队出发一样,很有几分悲壮的气氛。师大人一旦到达抚松县,不管多晚,必须立即打长途电话向校领导掖一声平安,校领导心中悬翟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才能放下心吃饭睡觉。有一次,师大的老师下午4点从长春出发,半夜一点还没到,抚松县派车延盘山路缓缓往回寻找,双方领导都急得团团转,幸亏两车在半路会了面,有惊无险,皆大欢喜。

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在事后感叹地说:“你们东北师大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路啊!”

是的,为了探索农村基础教葡改革之路,东北师大人是富看生命危险的。抚松人早已把东北师大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铭记在心,只是山区人淳朴,不善表达罢了。但是,苍天终于提供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抚松师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他们藏在心底的深情。

泪洒校园寄深惰

1991年9月,三中的教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年之久。一天清晨,几名教授带领一群顶岗上课实习生将按计划返回东北师大。为了避免惊动三中的师生,他们特意把开车时间提前到清晨6:00。这天,秋雨连绵,抚松三中校园被笼罩在茫茫雨雾之中。师大的师生们想,这么早开车,又是雨天.这回可以静悄悄地离校了。

离开车时间只有几分钟了,师大的老师和实习生们匆匆地从宿舍里走了出来。但是,当他们一踏进校园就惊呆了:原来宽广的土黄色操场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雨伞覆盖住,每张伞下都藏有一两双深情的眼睛f。送行的几百人中,主要是学生,但也有老师。谁也不知他们已在雨中站了多久。师大的人一露面,操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兴奋的欢呼声。几百把雨伞轻轻晃动着中,宛如千百朵美丽的山花在迎风飘动,一双双晶莹的泪眼在伞下忽隐忽现。

实习老师们的双眼都湿润了,当他们握过一双双稚嫩的手,走近车门时,又一个意外的镜头映入眼帘:车厢四面都用泥土涂满了标语——“老师万岁!”“老师,我们永远忘不了你!”“我的爸妈感谢你!

这显然是学生们用手沾地上的黏土涂写的。字字饱含深情。

实习老师们登上汽车之后,不分男女,个个热泪盈眶。当汽车缓缓启动时,送行的师生们收起雨伞,屠随车后,在雨中不停地挥动着手臂,泪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顺着脸颊流淌,直到汽车消失得无影无踪,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送行的人群都已散去,但仍有两个男孩子站在校门口迟迟不肯离去。这引起东北师大校长助理高明全的注意。他走近一问,方知他俩的家离校15里地,他们头夭都让妈妈给煮了两个鸡蛋,想在第二天一早送给实习老师的,谁知送行的人太多,他.俩怎么也挤不到老师跟前,鸡蛋也没能交给老师,难过得直掉眼泪。直到这位校领导保证把鸡蛋交给实习老师时,他俩才留下姓名.破涕为笑。

事情到此还没完。当东北师大的大轿车盘山越岭驶入长春市时,被交通察愤怒地拦住了,他贵问司机怎敢开着浑身泥土的車进城?司机说明原由之后,又请他仔细看了几条标语。交警脸上的怒气立即消失了。他立正向老师们敬了个礼,挥臂放行。

山花烂漫飘香千里1994年7月,东北师大在白山市抚松县三中进行的为期4年的教改实验(第一周期)宣告结束。同年十月,实验通过了国家教委的考核验收,教改实验获得圆满成功。国家教委领导认为这项改革实验意义重大,并充分肯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把科研重点定在基础教育改革上的做法,同时也赞扬了他们在抚松三中改革实验中所取得的出色成绩。

通过实验,三中的领导和教职工们都基本树立起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教育的思想,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校领导的素质也有明显提高,1996年,王材校长被评为白山市优秀校长。

实验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了全面发展,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培养良好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为重点的德育体系。学生已基本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四年来,三中1200多名学生无一人犯罪,违纪率也仅为千分之三左右。学校德育工作被省里评为A等,并荣获抚松县授予的“学雷锋先进单位\"称号。

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明显增强。1990年,学生健康水平达到良好的仅为29.5%,1994年则达到65.8%。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发展的总体水平都明显高于吉林省向龄段农村组的学生水平,先后被白山市教委和抚松县教育局命名为“体育达标校\"和“体育卫生先进校\"。

实验之初,入们普遍担心教改实验会影响学校教学质羁和升学率。但教改实验证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1994年中考,全县考生中,总分为前5名的都是三中的学生。报考中专前3名的,也是三中学生。全县考生中总分超过600分的只有6人,三中就占了5名。

1995年中考成绩也很突出,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学生就来自三中。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生本教育;读写议评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一改过去“以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成“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师本和分数的课堂,是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课堂。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读、写、议、评”教学法,是生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化,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敢干冒尖、勇于创新的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读、写、议、评”

所谓的“读、写、议、评”,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扩展阅读相应的课外资料,结合所阅读的资料,提出话题,撰写文章以阐释自己的理解、感悟或困惑等,并在课堂上对所阅读的资料和自己撰写的文章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以纠错补漏,提高认识。

其中,“读”是基础;“写”是手段,是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与实践;“议”是途径,“议”的前提首先应该是“读”和“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必定会有知识上的收获,或了解,或不解,通过写作,必定会有新的思考,或感性、或理性,或困惑。这些学习上的收获或思考,会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适时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评”是总结、拔高。讨论交流后,教师有必要进行评讲。在学生宣讲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有论述不完整、错误、不深入等等现象,教师应该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进行点评,在对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时,学生必须首先认真聆听和分析他人的观点、思想等,同时进一步思考自己所学是否完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相互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的优良特质。

二、为什么要“读、写、议、评”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工作岗位时刻面临新挑战,提出新要求,因此,继续学习、不断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大学四年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广阔知识世界来说是短暂而不足的。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如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1]因此,通过大学期间的“读、写、议、评”训练,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出对知识的广泛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及爱读书、喜表达、擅交流的特质,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而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与僵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有直接关系。教师的讲授一般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或学情,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书本知识几乎就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讲授完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就算课堂教学的结束,学生学不学、学什么、学的如何,是学生自己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课堂死气沉沉、逃课者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这样的教学生态与大学提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不相宜的。从微观角度看,这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因此,探索“读、写、议、评”的教学方式是改革师本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1. 为什么“读”?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指定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始与终都要围绕着这一本教材。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衡量,这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知识量、信息量偏小,视野偏窄。因为任何一部教材,主要体现的是编著者以自身观点、视角、逻辑思路对内容的取舍、压缩或拓展,并不全面甚至有时会有失偏颇。虽然一些优秀教材也重视了内容上的改革,但因为过分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而无法体现创造性、丰富性和批判性。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一本教材、一张试卷,教师满堂灌、考试背笔记的简单教学方法,不仅提不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会泯灭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鼓励学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依靠课本进行封闭学习,要学会科学、合理、开放式、创造性地多“读”,并且以“读”引“读”。学生不但要读教材,还要阅读相关学术资料,读背景资料,读方法论,读争议观点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立体和多样的知识,从而改变目前学习内容单一,视野狭隘的现状。

2. 为什么“写”?传统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让学生写的训练,如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调研报告等。这些写的作业,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要知识点等而布置的任务,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知识性较强,但创造性和批判性较弱。这里强调的“写”是紧随“读”之后的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总结归纳,或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写作,是训练学生由丰富的阅读转变为深入的思考及思考结晶的过程。只“读”,不思考、不研磨、不凝练为知识和思想的架构,就起不到深化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写,首先就要学生学会想。倘若学生的思考有广度深度,文章的立意才可能准确深刻;倘若学生的思考是辩证的,文章的论述才可能周密严谨;倘若学生的思考能冲破“思维定势”,文章的内容才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倘若学生的思考清晰有条理,文章的结构才可能是合理的。[2]经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学得的知识也是 “活”的知识。

3. 为什么“议”?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便在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去架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往往僵化、不敢也不擅表达。因此,有必要通过“议”这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困惑甚至是错误得到碰撞、释放和交流。“议”的主要目的是以学促学,通过交流讨论、辩论争论等,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灵感,这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继续探究的热情。

4. 为什么“评”?“评”是点睛之笔。“议”的有效和有序与否,还在于“评”。“评”包括教师讲评,学生点评。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评”是教师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不公开的“评”,评的主要方式是给出分数,主要通过批改作业完成。学生一般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怎样,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些方面可以发扬光大,更不知道其他同学怎样,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什么,避免些什么。因此,“评”这一环节和方式很重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意义不可低估。教师讲评一方面可以对疑难困惑问题给予点拨,另一方面可以公开指出学生的不足、纠正其错误之处,并挖掘闪光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精益求精,同时也使其他同学从中获益。另外,课堂不能止步于教师的“评”,还应该参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将使学生更加斟酌自己的见解和更加认真聆听与分析其他同学的成果,避免学生过多注重自己的想法,起到以“学”引“学”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后的这个环节,教师不仅仅充当讲评者,其实也是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中提高自己,从学生身上获得启发,可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相长。

三、怎样进行“读、写、议、评”

“读、写、议、评”的关键在于怎样在实践中去操作。这里,笔者以自己所承担的教学改革课程——《不动产经济学》为例谈谈如何去实施该方式。《不动产经济学》是本学院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具有宽广的不动产知识面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去指导不动产实践。由于该门课会涉及大量的理论及现实的热点、争议问题,涉猎面非常广泛,没有所谓的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学问,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资料十分丰富,非常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笔者在该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尝试以作业为突破口开展“读、写、议、评”,以专题文献阅读与讨论为核心,引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并突破专业局限,进行本学院内部跨专业阅读与交流,使同样的不动产经济问题用不同的专业视角解读,并举行了若干辩论课等,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1)在下一学习单元开始前,有意识布置前置作业(以问题为主)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和解决相关问题,并形成文字。这一阶段,主要以阅读相关教材为主。前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学生先学、先思考。(2)课堂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前期布置的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解决的问题不讨论,讨论的主要是集中出现的重要及难点问题。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3)教师精讲点评,重点在于解决疑难问题和典型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4)在课堂集中学习和解决重要理论问题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布置后置作业,以继续研究和深化课程内容为目标,给学生列出课外必读、精读的文献资料,要求学生将文献打印出来以题注、标签的方式直接在文献上写出阅读心得。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自我解决,并将解决该问题所阅读的相关资料一并列出,做到以“读”引“读”,也为将来的“议”做准备。学生在“议”中可以互相推荐资料,这将使得“读”从单一的教师推荐扩展到学生推荐,不但能促进学生好学,也可使教师拓展学习。同时,学生还要从系列文献资料中归纳出相关主题并撰写成文,或自问自答,或完成教师围绕资料所布置的相关主题任务,概言之,写作方式较为灵活。如果是自问自答的写作方式,则在评价标准上给予明确的导向,即,提出的问题如果直接可以在阅读材料上找到答案的只能评为及格,提出综合性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可评为良好,提出创造性问题并探究被评价为优秀,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冒险精神。(5)课堂作业交流,重复过程,但不同的是,这次解决的不再是教材上的主要知识点,而是在于扩展知识,交锋观点,深化理解,引发深层次、多角度思考。(6)点评阶段。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结构成。首先,表达过自己思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由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归纳,也可由学生总结归纳。

“读、写、议、评”方式为笔者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通过“读、写、议、评”方式的不断训练和培养,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2]何晓威.“读写议”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

读写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读写结合要立足于教材

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 无论是哪个方面看, 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初中语文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为例, 每个单元都有“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 在真正教学时, 就脱离教材了的要求了, 特别是写作教学。对于教材, 有些教师很认真地一篇一篇地教, 以教完为目的, 而写作则多是为考试才安排训练。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实现读写结合, 还违背读写教学的基本规律。

读写结合教学应该立足于教材。人教版教材做把“写作”单列并放在“阅读”之后, 在“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中体现读写结合意图。如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 写作要求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并以《散步》 (莫怀戚) 和《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为例, 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学习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写作实践”第三题的“提示”中, 明确指出“可以模仿《秋天的怀念》, 写得质朴一些;也可以模仿《荷叶・母亲》写得灵动一些。”其目的是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初中语文 (人教版) 各册中的“写作”部分, “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都注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要树立单元意识, 在阅读教学时, 不能孤立地讲解每篇课文, 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让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在解读文本时, 不但要解读文本“写什么”, 更要解读“怎么写”。王荣生教授认为, 语文教材有两种价值, 一种是“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 (“原生价值”) , 一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 (教学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仅仅是语文教学基本目标, 而掌握如何传播信息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意识, 才能落实读写结合。

二、读写结合离不开广泛阅读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仅仅依靠几篇读课文, 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广泛地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学得一些写作方法, 更多的是为了积累, 为了丰富生活, 为了更好地感受生活。那种功利性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多大的帮助。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生多读一点“闲书”, 有时要“连滚带爬”地读。温教授说的“闲书”, 就是指除教科书之外的课外书, 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的书。所谓“连滚带爬”地读, 就是指阅读时不要处处死抠字眼, 允许浏览式地阅读。只有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才能培养阅读的兴趣, 才能实现“广泛阅读”。

李希贵校长说:“阅读比上课管用”, 他认为应降低阅读起始的期待, 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读。如果一阅读就让学生写读后感, 一阅读就让学生写作, 这样学生就不愿阅读了。因此, 我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有了一定的感受后, 你不让他写, 他也忍不住要写。要想教学生写作, 首先要让学生“有想法”才行, 而不要急于教写作的方法, 一个人要想说话, 就是因为“有想法”, 而不是因为有了说话的技术才去说话。广泛阅读就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阅读, 既能让学生积累知识, 丰富体验, 也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因阅读获得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必将成为写作的资源。这才是读写结合的真正内涵。

三、读写结合要进行优化训练

优化训练是落实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的方式, 有不少老师进行过探索和研究。有的总结出“感触型、仿写型、评论型。”三种训练的类型:有的总结出“结构模仿、言语模仿、读后感想”三条训练途径。有的聚焦于课堂训练, 进行仿写、改写、补写、扩写、续写等。有的对从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创造性写作等角度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和研究, 有助于我们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优化训练。

虽然训练形式、方法、途径因人而异, 但要求“有机结合”的宗旨是不变的。因此, 要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 首先, 要讲究循序渐进, 切不可一开始就瞄准考试。以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为例, 写作要求分别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文从字顺”, “突出中心”, “条理清楚”, “发挥联想和想象”, 这些要求很有梯度。其次, 必须广泛阅读, 不能只讲写作概念, 不能只读优秀作文, 也不能只读文学名著, 要博览群书。写作不能只写应试作文, 写作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潘新和教授说“存在的言说, 是人的确证。”广义的写作不单是应试写作, 而应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同时, 还要关注写作对阅读的影响。写作不仅仅能促进阅读, 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很有帮助。优化写作训练, 可以优化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积累了知识, 丰富了生活, 为写作提供了借鉴;写作又促进了对阅读的理解。实现读写结合要立足于与教材, 要广泛地阅读, 也要优化写作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广泛阅读,优化训练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温儒敏《倡导名著阅读, 还须讲究方法》。

上一篇: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总结范文下一篇:大学数学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