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

2023-09-21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7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23-0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农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日益加剧的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潜在威胁到作物的生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由此可见,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防止农村环境的污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

1.1 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

我国现有691 510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约5亿人,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5 kg计算,农村每天会产生生活垃圾约25万t,全年生活垃圾近亿吨[1]。由于无害化处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此大的垃圾排放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垃圾成分日益复杂,由过去容易自然腐烂的菜叶、果皮、纸张到塑料、泡沫、玻璃、废弃电池、混凝土等不可降解的垃圾,垃圾处理难度大大增加。

1.2 随意倾倒,难以收集处理

村民居住分散,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环境意识,农民将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随意丢弃,给收集处理带来难度。据调查,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的占36.72%,收集堆放的占63.28%[2]。长此以往,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同时,垃圾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等事故。

1.3 城市垃圾下乡,加重农村生态环境压力

一些小城市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常常把城市垃圾向郊区、农村等地“输送”。这种带有明显“以邻为壑”色彩的做法,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农村居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正是城市垃圾排放进农村使本来就缺乏保护的农村生态环境愈加恶化。城市垃圾到农村堆放造成了环境不公平,而环境不公平发展下去必将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1.4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金缺乏

广大农村垃圾处置设施匮乏,环境卫生经费不足,仅仅有6%的村庄有垃圾清理资金[3],村庄普遍都没有其他类型的环境投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落后,其根源在于资金的缺乏,农村的经济发展原本就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除去温饱已所剩无几,无法像城市一样缴纳垃圾费,且治理农村生活垃圾耗费精力、财力巨大,效益实现周期长且不显著,政府部门往往忽视垃圾治理投入和管理的重要性,造成了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严重不足。

1.5 相关管理体制不适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更多地或完全集中在市区和中心镇,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执法管理处于一种近乎真空的状态。缺少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

2 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2.1 占用土地,损坏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垃圾水平的限制,农村垃圾主要采取填埋、自然堆放等处理方法,侵占了大面积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降低土壤的肥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污染水体和大气

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农村用水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主,因此必将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后果。垃圾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逾100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4]。

2.3 危害人体健康

农村生活垃圾随意露天堆放,不加以处理,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还会繁殖大量有害病菌。这些病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 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滋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威胁人类健康。当人食用含有有毒物质积累的动植物时,会使毒害物质积存在人体内,对人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一些生活垃圾的焚烧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也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2.4 危害生态

农村生活垃圾中部分属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这些危险废弃物包括化学原料、医院临床废物、含汞镉电池以及部分地方农民仍在使用的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和灭鼠药等剧毒物品,它们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处理就随处丢弃。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弃物进入水体或渗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3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尽管近年来农民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新远未跟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程度,环境意识较为淡薄,价值观念滞后。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环保部门、新闻媒体和教学单位应多下乡村基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组织宣传环保知识。同时,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培训、讲习和辅导班,组织有关人员到生活垃圾处理典型示范点参观学习,逐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与资源意识,使保护环境、拒绝污染成为领导和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5]。3.2 全面推广分类回收,实现废物利用最大化

无论采取填埋还是焚烧方式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均是其他处理方式的前提,也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过多的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相关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量[6-7]。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水平将大有可为。然而,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的组织领导,群众的参与和企业的支持,三者结合才能办成。

3.3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垃圾收集和输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共同出资修建垃圾中转处理站,由农民进行有偿管理,既可在农村解决部分垃圾问题,也能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农

村的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先进的垃圾收集处理技术,扶持垃圾处理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为避免出现垃圾“三不管”的死角,县、乡、村应加强合作,进行垃圾收集和输送的整体规划,明晰责任。

3.4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农村垃圾遍地堆放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人或者相应的制度对村民进行统一的规定管理,进而使得村民随地堆放垃圾。因此,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村民的垃圾处理进行规范管理很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垃圾产生者对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明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必需承担责任。同时,建立适当的惩罚制度,对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惩罚,以规范垃圾处理行为,有利于农村垃圾有效处理。4 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现象,它不仅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且严重损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排放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对垃圾的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因此,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当地的垃圾处理措施,减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从源头和末端全方位加以控制,最终使农村有一个美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郑好,梁成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0(19):223-226.

[2] 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10-12.

[3] 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EB/OL].(2012-12-14)

[2013-06-25].http:///p-553218077.html.

[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 李颖,许少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J].建设科技,2007(7):62-63.

[6] 汪国连,金彦平.我国农村垃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10):44-45,51.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2篇

电子垃圾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垃圾, 兼具污染危害性和资源性的特征, 既是一颗“毒瘤”又是“城市矿山”。目前, 对电子垃圾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技术标准来确定, 但大致上是指废弃或不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 主要包括电脑、手机、电视机、冰箱, 空调等, 属于固体废弃物的范畴。我国电子垃圾数量惊人, 至2003年已高达110万吨 (1) 并以高于全球增长速度增长, 每年约5%—10%。我国电子垃圾污染不仅来自于本身, 还有进口的电子垃圾 (2) 。电子垃圾中包含了许多重金属和有毒物质, 人们如果随意丢弃掩埋或拆解电子废物就会对土壤和水造成严重污染, 并具有长期的潜伏性和累积性, 随意焚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另一方面, 电子垃圾也被称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例如, 每吨废弃的电子设备含金量是金矿的17倍, 如果回收利用好将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 (3) 这对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的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不仅能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同时节约资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二、国外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立法现状

(一) 欧盟

欧盟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并确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这一重要制度。它要求电子产品的生产者不仅要在生产的过程中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还要对产品使用、回收, 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2003年年初, 欧盟公布了《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两项法令。这两项法令涉及的产品包括10大类、近20万种, 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子类产品。 (4) 欧盟专门的《电子垃圾处理法》也于2004年8月13日正式出台并于2005年8月正式实施。

(二) 日本、美国

日本特别重视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且其相关立法和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1991年日本修订《废弃物处理法》并出台《关于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要求家电在设计和生产环节就应当为后续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做好技术准备。2001年4月施行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强调了“生产者延伸责任”规定家电生产企业必须对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和洗衣机这四大家电进行回收处理。此外零售商也应当承担对其销售的家电进行回收的责任而由消费者支付家电废弃后的处理费用。在政府的引导下, 日本出现了两组著名的企业集团负责处理国内产生的废旧家电产品。目前, 日本全国共有废旧家电专业回收处理企业46家, 许多企业的再生利用率都大幅超过了法律规定。 (5) 美国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的措施与日本相近, 其法律规定电子废物由厂家自行回收处理, 而消费者则应当交纳回收处理的费用, 此外扶植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电子垃圾处理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立法现状

(一) 我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立法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 我国对电子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主要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本法在2004年12月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起草制定的《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目前, 该条例在多次讨论和修改后, 已上报国务院法制办。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于2007年3月实施。商务部制定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也属于部门规章, 2007年5月1日实施。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10月发布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6年8月发布的《废弃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此外, 还有近年在部分省市试行的实行的《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于2008年2月1日起实施。还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委2005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使用废旧玻壳翻新加工再生显像管并组装电视机的公告等。

(二) 我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立法不足

从上述规定可知, 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已有的规定政策也存在下列问题:其一, 立法机关地位偏低, 法律效力低。例如, 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如果得到贯彻落实, 会在明确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责任主体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恐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其二, 已有的规定缺乏系统性专门性, 并存在立法空白, 大量的电子垃圾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没有针对冰箱、电视机, 等主要家电回收处理的专门立法;其三, 已有的法律规定等内容零散粗糙, 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义务定位不明确, 有很多原则性规定而缺乏可操作性和配套的实施细则而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总的来说, 从立法上我国并没有形成法律效力层级分明, 内容完整的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网络。目前在我国, 电子垃圾回收的“主力军”是那些大家小巷的三轮车, 他们把那些高污染的种类繁多的的电子废物作为普通垃圾回收, 由于可以获得一定的价金而市民又普遍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和意识, 许多居民也就把这些三轮车作为了电子垃圾的主要归宿。那些违规设立的加工电子垃圾的黑厂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 在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等, 进而对周围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由于处理水平有限又造成了许多贵金属等资源的严重浪费。事实上, 我国也试点建立了一些正规的电子垃圾处理企业, 但是由于那些三轮车队的存在加之市民的电子废物回收意识不强, 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流向了黑作坊, 而正规的处理企业却收不到足够的电子垃圾而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再加上政策机制不健全, 财政补偿不到位等因素, 使得正规的处理企业难以和不正规的企业竞争,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电子垃圾回收利用市场的无序化, 并最终导致环境污染的恶果。 (6)

四、未来我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立法方面的完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法律体系

首先, 应当以防治污染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指导思想完善电子垃圾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 建立起系统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网络。笔者认为, 针对现有法律法规法律位阶较低、不具有针对性, 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的电子垃圾回收与循环利用法律, 并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 以使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有法可依, 并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此外, 在立法层面还应当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义务, 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二)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消费者部分责任制

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费用如何分摊是解决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难点。如前所述,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法律一般实行的是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其所生产的电子产品, 消费者也要承担部分责任交纳一定的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费用。此外, 零售商和进口商也要负责对其销售和进口的电子产品进行回收。生产、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要承担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法律义务。如果法律规定全由生产企业承担其回收处理费用, 以目前家电行业平均5%的利润来看, 中国的家电制造企业难以承受家电回收的费用。 (7) 例如, 2004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借鉴了欧美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其规定:“家电生产企业可以自行进行废旧家电处理, 也可委托有资质的处理企业处理”。这使得家电生产商经营成本大大加重, 而不利于我国家电业的健康发展。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条例》虽然已经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但却迟迟无法正式实施。

鉴于此, 我国在引进西方“生产者延伸责任”这一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当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将环境保护法中的污染者负担原则与受益者补偿原则相结合, 同时立法中强调政府责任, 由消费者, 生产经营着和政府共同分担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 承担相应责任既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体现。电子垃圾回收利国利民, 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 消费者作为电子产品的受益者理应承担部分回收处理费用。政府承担部分费用既是国家财政的职能也有利于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

(三) 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市场, 扶植建立正规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

我国应当建立并扶植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 使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以提高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认为应当实行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由工商行政、环境保护等部门对相关企业联合审查, 发放经营许可证, 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大街小巷的收废品的三轮车、家庭作坊型的回收处理厂等进行规制, 严禁并依法取缔各种无证经营的“地下工厂”。

(四) 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切实贯彻“全过程处理”原则, 预防原则, 清洁生产制度等

立法应当引导电子企业清洁生产, 减少有毒的和一些难以再生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的原材料的使用, 更多的使用无毒的或者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也即在产品的设计、制造环节就应当为后续的使用、回收、处理环节做好技术铺垫, 减少甚至避免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 并且易于回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也即立法应当强调贯彻预防原则, 规定电子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对环境危害小或者可以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以从源头减轻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 建立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专项基金

我国应通过各级财政拨款, 捐赠, 消费者付费等建立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专项基金尤其是废旧家电、电脑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同时国家还将采取积极措施, 鼓励电器生产企业或其它企业采用多元投资方式建设废旧电器处理企业, 鼓励和支持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科学研究以及新工艺、新设备的示范、推广, 鼓励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 (8)

(六) 提高人们电子垃圾回收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 道德却是法律的基础。我们在重视法律建设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普法宣传, 电子垃圾回收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在学校设置环保普法课程, 从小培养更能让环境保护、垃圾回收深入人心, 进而提高全民环保观念。电子垃圾回收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政府、企业及公民环境意识等方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完整体系。在立法上这三方要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9)

五、结语

电子垃圾作为一种新型垃圾危害巨大且不易于回收处理。随着我国电子产品报废高峰期的到来其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 制订和完善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 于此同时还应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笔者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 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必然能将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电子与日俱增, 而其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向我国转嫁污染。一方面, 电子垃圾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应在立足国情的同时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和完善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实现其产业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

关键词: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立法

注释

1王育松.我国废旧电脑的危害及其管理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3) .

2王红梅, 张金良, 王先良等.中国电子垃圾现状及环境管理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5) .

3电子垃圾:好大一座“城市矿山[N].经济参考报, 2012.7.

4王竞飞.城市电子垃圾综合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5王竞飞.城市电子垃圾综合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6雍毅, 薛嘉.德国电子垃圾收集、回收及再生利用政策及技术[Z].中德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 2007.

7柯建飞.电子垃圾回收立法动向探微[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年会) (2005.8.5一9) 江西翰州论文集, 2005.

8王岩.废旧电器资源再生产业链与循环经济[C].发展循环经济落买科学发展观一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3篇

油田污水主要包括原油脱出水(又名油田采出水)、钻井污水及站内其它类型的含油污水。

1.1采出水

在油藏勘探开发初期,通常情况下原始地层能量可将部分油、气、水驱向井底,并举升至地面,以自喷方式开采,称为一次采油,一次采油采出液含水率很低。但是如果油藏圈闭良好,边水补充不足,原始地层能量迅速递减,一次采油的方式就难以维持。为了增加采收率,需要向地层补充能量,实施二次采油。二次采油有注水开发和注气开发等方式,全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井都采用的是注水开发方式,即注入高压水驱动原油使其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注水后,注入水将随着原油一起被带出,称为采出水。稠油油田开发则是从油井向地层注入高压水蒸汽,注入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稠油减粘,原油与水蒸气冷凝水混合在一起从油井中采出,这种水也成为采出水。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采出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东部各油田的采油含水率已经超过了85%,大庆油田的采油含水率更是高达90%以上。

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油田相继进入了三次采油阶段,主要采用的三次采油技术是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目前在大庆、大港和胜利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一般采油污水相比,三次采油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组成上除含有石油烃类、固体颗粒、无机盐和细菌等常规采油污水含有的物质外,还含有大量残余的聚合物PAM,质量浓度高时可达到500 mg/L以上,PAM是一种难生物降解的高分子物质,污水中PA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06~5×106;(2)污水的黏度大,污水的黏度主要由PAM引起,并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45℃下,当PAM质量浓度从80mg/L增大到520 mg/L时,污水黏度从0.8 mPa·s增加到3.5 mPa·s,水驱采油污水的黏度一般为0.6mPa·s;(3)污水中油滴的初始粒径小,油滴粒径中值为3~5μm,粒径小于10μm的占90%以上,水驱采油污水中油滴的初始粒径中值为

34.57μm,油滴粒径小不利于其聚并和浮升,油水分离难度增大; (4)污水乳化程度高,污水中的PAM集中在油水界面上,与乳化剂一起形成强度较大、弹性良好的复合膜,破乳困难。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三次采油污水是一种黏度较大、乳化程度较高、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水。

此外,油井开采过程中,完井、洗井、酸化压裂等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

原油从油井采出后会被输送至油气集输联合站,进行油水分离之后外输,合格的原油含水率仅为0.5%以下,脱出的含油污水则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之后返排作为油田回注水重新注入地层或者达标排放。 1.2钻井污水

钻井污水是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成分也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钻井液、洗井液等。随着钻井工艺的不断进步和钻井区域的不断扩大,钻井废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钻井过程中,每钻进1m将产生约2~3m³的污水。

钻井废水主要来源于:①废钻井液的散落;②储油罐、机械设备的油料散落;③岩屑冲洗、钻井设备冲洗;④钻井过程中的酸化和固井作业产生的大量废水;⑤钻井事故(特别是井喷)产生的大量废水;⑥天然降雨以及生活废水排入废液池等。

钻井污水的污染物主要是钻井泥浆、油类及泥砂,包括钻屑、石油、粘度控制剂(如粘土)、加重剂、粘土稳定剂、腐蚀剂、防腐剂、杀菌剂、润滑剂、地层亲和剂、消泡剂等,钻井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泥砂一般都能在废液池中很快沉降下来,在废水中较稳定存在的则是由粘土、钻屑、加重材料、化学添加剂、无机盐、油组成的多相稳定悬浮液,pH 值较高,污染环境的有害成分为油类、盐类、杀菌剂、某些化学添加剂、重金属(如汞、铜、铬、镉、锌、铅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之后产生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碱性物质。 1.3其他类型含油污水

其它类型污水主要包括油污泥堆放场所的渗滤水、洗涤设备的污水、油田地表径流雨水、生活污水以及事故性泄露和排放引起的污染水体等。

1.4狭义的油田含油污水

随着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油田原油含水率也在不断上升,油田采出水的量远远超过了钻井污水和其他作业污水的产生量,成为油田含油污水的主要来源,因此,狭义的油田含油污水主要指油田采出水。

2油田污水处理和利用的意义

2.1我国油田污水概况

我国油田分布广阔,遍及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华中及东南沿海各地。目前,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石油开采的中期和后期,采出原油的含水率已达 70%~80%,有的油田甚至高达90%,油水分离后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水如果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有时甚至会引起污油着火事故,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危害油田自身的利益。因此,如何开发出适合我国油田实际情况、高效经济的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达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重复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成为油田水处理站改造和建立的重要问题。 2.2 油田污水的处理意义

油田采油污水是一种量大而面广的污染源。据统计大庆油田每天采出的含油污水达到 142.5×104m3,全国每年大约有十几亿方油田采油污水需要处理,这些污水在处理达标以后,大部分要作为开采注入水回注地层,一小部分向自然环境中排放。

在石油的二次开采中,注水开发是主要的开发方式。目前我国各油田绝大部分开发井都采用注水开发。伴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生产的进行,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注入水的水源问题;二是注入水和油田采出水的处理及排放问题。注水开发初期的注水水源是通过开采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来解决的,但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会引起局部地层水位下降,而地表水资源又很有限。因此,采油污水处理后用于油田回注水为各大油田所采用。但是如果污水未达到回注水的要求(主要是含

油量、悬浮物超标),仍然回注到地下,这将导致堵塞地层出油通道,降低注水效率和石油开采量;因此污水处理是否达标将直接影响注水采油的效率。

另外,随着原油含水量的逐渐上升,油田采出水水量越来越大,由于注水井的布局及注入量的不均衡、现有技术设备的处理局限等因素,一部分油田污水不能够做为回注水使用,而需排到环境中去。因此,必须考虑污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如果这些污水不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而排放,将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水体、土壤、影响生态平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油田处理回注率为100%,即不管原油含水率多高,从油层中采出的污水和地面处理、钻井、作业排出的污水全部处理回注,那么注水量中需要补充由于采油造成地层亏空的水量便可以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清水资源和取水设施的建设成本。而且,使得油田污水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油田注水开发的总体经济效益。

因此,油田污水的处理回用对于保护、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后的出路

从国内外油田生产情况来看,油田含油污水经处理后的出路一般有三种: (1)回注:代替清水资源直接回注地层或配制聚合物后回注地层。 (2)回用:处理后作为热采锅炉的给水。

(3)外排:处理后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直接排放。

油田污水的处理依据油田生产、环境等因素可以有多种方式。当油田需要注水时,油田污水经处理后回注地层,此时要对水中的悬浮物、油等多项指标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其对地层产生伤害。如果是作为蒸汽发生器或锅炉的给水,则要严格控制水中的钙、镁等易结垢的离子含量、总矿化度以及水中的油含量等。如果处理后排放,则根据当地环境要求,将污水处理到排放标准。

3水质标准

3.1油田开发对注水水质的要求

陆上油田的开采方式主要为注水开发方式,通过向地层注水来弥补因采油而造成的地下亏空,并起到驱油的目的。油田注水所服务的对象是由致密岩石组成的油层,因此要求一定的注水水质加以保证,这样才能达到注得上、注得进、注得够的目的。

目前陆上油田开发的地渗透油藏在35%左右,而且每年新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低渗透油层的孔喉半径通常在2~4um以下,渗透率在(10~50)×10-3um2,污水回注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污水处理工艺,以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相应低渗透油层的注水水质标准要求。

注水水质必须根据注入层物性指标进行优选确定,通常要求:在运行条件下注入水不应结垢;注入水对水处理设备、注水设备和输水管线腐蚀性要小;注入水不应携带超标悬浮物,有机淤泥和油;注入水注入油层后不能使粘土发生膨胀和移动,与油层流体配伍性良好。

如果油田含油污水与其他供给水(如浅层地下水、地面净化污水和地面江河湖泊水等)混注时,必须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否则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改性后方可混注,考虑到油藏孔隙结构和吼道直径,要严格限制水中固体颗粒的粒径。 3.2注水水质标准

由于各油田或区块油藏孔隙结构和吼道直径不同,相应的渗透率也不同,因此注水水质标准也不相同,全国主要油田都制定了本油田的注水水质标准,尽管各油田标准差异较大,但都要符合注水水质基本要求。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SY/T5329-94水质主控指标如表3-1所示,由于净化水主要用于回注油层,所以污水处理工艺必须使净化水达到有关注水水质标准。

表3-1推荐水质主要控制指标

除了对注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外,SY/T5329-94还对注水水质的辅助性指标作出了指导性规定,辅助性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氧、硫化氢、侵蚀性二氧化碳、铁、pH值等。 (1)溶解氧

水中含溶解氧时刻加剧腐蚀,当腐蚀率不达标时,应首先检测溶解氧浓度,一般情况要求,油田污水溶解氧浓度小于0.05mg/l,特殊情况不能超过0.1mg/l,清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要小于0.5mg/l。 (2)硫化氢

如果采出水中不含硫化氢,或发现污水处理和注水系统硫化物含量增加,说明系统细菌增生严重。硫化物含量过高的污水,可引起水中悬浮物增加,通常清水中不应含硫化物,油田污水中硫化物含量应小于2mg/l。 (3)二氧化碳

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等于零时,稳定;大于零时,可溶解碳酸钙垢,并对设施有腐蚀作用;小于零时,有碳酸盐沉淀析出。一般要求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小于1.0 mg/l。 (4)pH值

水的pH值应控制在7±0.5为宜。 (5)铁

当水中含亚铁离子时,由于铁细菌作用可将二价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离子,

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此外,当水中含硫化物时,可生成硫化铁沉淀。 3.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标准将污染物根据其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分别如表3-2和3-3所示。

表3-2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表3-3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油田污水水质

通常,对油田污水的水质分析指标一般包括:物理性质(温度、悬浮固体、含油量),主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总矿化度),溶解气体(溶解氧、硫化氢、游离二氧化碳),细菌(细菌总数、硫酸盐还原菌),pH值等。由于油田污水种类多,地层差异较大及钻井工艺不同等原因,不仅各油田污水处理站水质差异大,而且油田污水的水质变化也很大,总体来水,油田污水水质较复杂。表4-1列出了国内部分油田污水站的原水水质。

表4-1国内部分油田污水站原水水质分析表

5油田污水处理现状

5.1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油田污水处理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除去或降低至达标水平,使污水得以利用。因此,污水的利用目的不同,其处理要求也就不同,将污水作为注水水源和作为配制聚合物的水源的处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油田污水现行的处理技术,主要以达到能够将污水回注为目的,而并没有考虑作为配制聚合物的要求,因此,一些效果较好的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它虽然满足污水回注要求,但并不满足污水配制聚合物要求,仍可能会导致配制聚合物严重降粘,为此,要解决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油田污水处理现状。

对于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国内外研究机构一直在不懈的进行深入研究,其目标是既要除去污水中的油类、有机物(COD)、悬浮物、硫化物、细菌等。在20世纪70年代,各国广泛采用气浮法去除污水中悬浮态乳化油,同时结合生物法降粘有机物。日本学者研究出用电絮凝剂处理含油污水、用超声波分离乳化液、用亲油材料吸附油。近几年发展用膜法处理含油污水,滤膜被制成板式、管式、卷式和空心纤维式。美国还研究出动力膜,将渗透膜做在多孔材料上,应用于水处理中。其处理手段大体以物理方法分离,以化学方法去除,以生物法降粘。含油污水处理难度大,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如重力分离、离心分离、气浮法、化学法生物法膜法、吸附法等。

目前,各油田的污水处理技术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处理技术的效果均不理想,国内外油田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一)物理法

物理处理法是指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油田污水中不溶于水的悬浮物的方法。物理处理法所用的设备大都比较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果良好,使用极为广泛,根据物理作用的不同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分离法、筛滤截留法、离心分离法,都是利用不同的水处理设备将油田污水中有害物质除去或降低其含量。

1、重力分离除油技术

重力分离除油也叫自然除油,该技术是根据油水密度不同,利用油水密度差使油上浮,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因其处理量大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对乳化油的处理效果不好,污水停留时间长。目前国内外在重力分离设备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由自然沉降除油发展到斜板除油,加设斜板,增加分离设备的工作表面积,缩小分离高度,即利用“浅层沉淀”原理提高除油效率 。如美国Quontek公司研制的聚结板油水分离器(CPS)。最近,石油大学对CPS进行了改进,在其基础上引进了斜板技术,发明了斜通道波纹波纹板油水分离器和翼斜板油水分离器,进一步提高了板式分离器的效果。

2、气浮分离除油除悬浮物技术

气浮分离法就是在含油污水中通入空气设法使水中产生微细气泡,有时还需加入浮选剂或混凝剂,使污水中的分散油和悬浮颗粒粘附在气泡上,随气体一起浮到水面并加以回收,从而达到除油除悬浮物的目的。目前美国开发出的溶气气浮系统较为先进,它通过减小气泡尺寸(约小到1um)和减缓气泡的浮生速度,大大地提供了除油效率,甚至无需使用化学剂也可以达到较为彻底的油水分离。

3、过虑除油和悬浮物技术

过滤技术是利用多孔介质从水中分离不溶解固体的技术,主要是采用粒状材料为滤料(如石英砂、核桃壳和无烟煤等)通过润湿聚结和碰撞聚结作用,除去污水中的油和悬浮物。其优点是出水水质好,设备投资少,缺点是运行费用较高,适应负荷变化能力弱,易堵塞。而且,由于滤料粒径受到限制无法进一步减小粒料粒径来提高过虑精度和效率。近年来,随着纤维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以纤维材料为滤料的纤维滤料过滤器,一般处理精度可达到出水水质含油小于1.5~2mg/L,悬浮物粒经小于5um。

4、膜分离技术

膜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形成了一门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于国内日化、食品、医学、生化领域,近年来也成为石油领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热点。膜分离法是利用一张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物质进行分离,它包括反渗透、超滤、纳滤等方法。膜分离技术的操作主体是分离用膜,分离过程的推动力是膜两侧的压力差、电位差、浓度差和温度差。膜面上的微孔孔径大小决定了膜的分离功能,根据膜的孔径大小,膜可分为微孔滤膜(孔径10-3cm~10-5cm,分离对象为细菌、乳胶、油乳化液)超滤膜(孔径10-5cm~10-6cm),分离对象为胶体硅、各种病毒)纳滤膜(孔径10-6cm~10-7cm,分离对象为卵清蛋白、蔗糖)、电渗析膜(孔径10-7cm~10-8cm,分离对象Cl-、OH-、H+、Na+、Ca2+,主要用于除盐)。在油田污水处理方面,膜分离技术通过一个膜相,对污水中各组分的选择性透过能力不同而实现对污水中各组分分离,膜技术一般处理精度高,无二次污染,但对污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预处理的目的是除去造成对膜污染的杂质,而且,操作中膜还需要经常清洗,以保持膜面的清洁、维持膜的正常通量。由于膜技术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目前,该技术还主要用于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低渗油田的采出水处理。

(二)化学法

化学处理法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如向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或采用电化学等方式除去有害物质的方法。油田污水处理的常用化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絮凝技术

絮凝技术可以认为是污水过虑前的预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向污水中加入絮凝药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形成絮凝物聚结下沉,该过程不仅可以除去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粒子,降低COD值,而且,还可以除去细菌等。

油田水处理用的絮凝剂主要分为无机、有机和生物絮凝剂三类。无机絮凝剂主要有无机化合物(如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等)和无机聚合物(聚

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聚合硫酸铁等高聚物),其中无机聚合物是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絮凝剂,由于其功效成倍提高,有逐步成为主流絮凝剂的趋势。有机絮凝剂有低分子量的阳离子聚合物(如聚胺等)和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如聚炳烯酰胺及其衍生物)。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它的用量少,产生的絮体大、沉降速度快、受共存盐、pH值和温度的影响小,效果明显、且种类繁多,在油田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聚炳烯酰胺具有毒性、难生物降粘,目前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和两性高聚物等环保型的无害水处理剂的研究倍受人们关注,如国内新合成的以F691粉(主要成分水溶性多聚糖、纤维素、木质素单宁)为原料的新型高效阳离子絮凝剂FNQD,国外新推出的水处理剂(DTC),用于美国墨西哥湾和北海油田水处理中,轻易地将处理精度仅能达到60~70mg/L的水处理系统提高至1~2mg/L,效果十分明显。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致而得到的一种新型生物絮凝剂,由于具有无毒、高效和可生物降粘等特点,对水资源的保护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絮凝剂。

2、缓蚀技术

缓蚀技术是油田污水处理常用的技术之一,是抑制污水对金属设备腐蚀的有效方法。油田污水的腐蚀因素主要是溶解氧、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引起的酸腐蚀。为了抑制污水对油田金属设备的腐蚀,油田常常在水处理过程中添加适量阻止或减缓金属腐蚀的缓蚀剂。国外油田水处理工艺中缓蚀剂的应用始于五十年代,应用较好的缓蚀剂是有机胺等,我国油田常用的使用效果好的缓蚀剂是季铵盐类、咪唑啉类。目前,中科院研制的IMC系列缓蚀剂在各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3、阻垢技术

油田污水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具有形成碳酸钙、硫酸钙等垢的基本条件,因此,结垢是油田水质控制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化学阻垢剂是油田最为常用的抑制或减缓结垢的一项工艺技术。油田广泛使用的阻垢剂有无机聚磷酸盐、有机磷酸盐、低分子量聚合物和天然阻垢剂。其中应用

较好的是低分子量聚合物如聚丙烯酸及其衍生物,该类阻垢剂的优点在于用量低、无毒,不污染环境,阻垢率较高,缺点是生物降粘差,且在高温、高pH、高Ca2+含量下阻垢能力较差。因此,近年来,国外着重在开发和研制新的阻垢剂,最近报道的一种新型阻垢剂---聚天冬氨酸,对CaCO

3、BaSO

4、CaSO4的阻垢率都明显优于聚丙烯酸,且更易生物降粘,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4、杀菌技术

油田污水中普遍存在着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和铁细菌,造成设备腐蚀,并且产生污泥造成地层堵塞。目前国内油田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向污水中加入化学杀菌药剂,抑制细菌的生长及灭杀细菌。目前,油田广泛应用的杀菌剂主要为有机胍类、季胺盐类、异噻唑啉酮等。国内油田使用最广泛的杀菌剂就是季胺盐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季胺盐化合物除了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还具有缓蚀增效作用,是一种具有多种效能的水处理剂。为了提高杀菌剂效能,常常采用两种杀均剂复配、其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药效。国外最新推荐的过氧乙酸因具有广谱、高效且受pH值及矿化度影响较小而倍受青睐。此外,国内外在重点研制和开发一剂多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如兼具有絮凝、杀菌、缓蚀作用的复合型药剂。

5、电脱技术

电脱技术也是目前油田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电脱法是借助于外加电流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去除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方法。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污水中的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污水中的阳离子则移向阴极,并在阴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悬浮物、还能进行污水脱色处理。

6、暴氧技术

暴氧技术是近几年在油田推广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

上就是利用空气中的氧与污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除去污水中的还原性有害成份如Fe2+、S2-及细菌等。该技术工艺比较简单,采用的设备主要能鼓空气的暴氧设备,目前,各油田使用的暴氧设备有所不同,暴氧设备通常是利用一个喷淋装置,新鲜污水通过喷头喷淋实现了充分暴氧,也有利用水射流泵负压吸空气,使空气与污水充分混合完成污水的暴氧过程,其目的就是使新鲜污水充分与空气中的氧作用,完成污水的氧化还原反应达到除去有害的还原性物质。

(三)、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较物理或化学方法成本低,投资少,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广泛为各国化工行业采用。我国城市污水采用生物处理法的占85%以上,油田采用生物处理法的相对较少,大港油田的氧化塘处理技术就是生物法处理技术。生物法处理技术的机理就是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繁殖的过程中,这些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源的微生物通过氧化作用吸收分解有机物,使其转化为简单的CO

2、H2O、N

2、CH4等,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生物法从微生物对氧的需求上可分为好氧生物法和厌氧生物法,从处理的过程形式上可以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氧化塘法。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它是将空气连续鼓入污水中,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含有活性微生物的絮凝体就是活性污泥。这种微生物以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并不断增长繁殖。活性污泥的结构松散,表面积很大,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有着强烈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能力,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

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同属于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是靠暴气

池中悬浮流动着的活性污泥来净化污水,而生物膜法是利用固定于固体介质表面的微生物来净化污水的,这种方法亦称为生物过滤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管理较方便。由于微生物固着于固体表面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高级微生物越多,污泥量就越少。一般认为,生物膜法比活性污泥法的剩余污泥量要少。

3、氧化塘法

氧化塘法是能够提供有机物分解的大型浅池,塘内有大量好氧微生物和藻类。氧化塘的特点是投资少,管理简单,但占地面积较大。氧化塘除暴气塘需要机械薄气外,其他各种氧化塘皆不依赖动力来充氧,而是充分发挥天然生物净化功能。氧化塘一般采用水面自然复氧和藻类光合作用复氧,其运行情况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该技术要求污水停留几天或几个月,因此,处理措施的耗时较长。目前,大港油田的污水处理采用了氧化塘法。 5.2油田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采油污水中含有原油、各种盐类、有机物、无机盐及微生物等,采油污水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 (1)水温较高; (2)矿化度较高; (3)含有大量的细菌,特别是SRB、TGB; (4)表面张力大,残存有化学药剂及其它的杂质。

国内的采油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污水回注设计的。油田污水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油、悬浮物以及其它有碍注水、易造成注水系统腐蚀、结垢的不利成分。由于各油田采油污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要求的注水水质标准也不一样,因此各种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也不尽相同。由于油井油藏特性、采出液物性及油田区块分布等的不同,加之环境保护对油田污水处理的不断提高,随着油田污水处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油田污水处理的难度日益加大。

归纳起来,国内大多数油田均采用三段处理工艺即除油——混凝沉降——过滤,其工艺主要是去除水中的油和悬浮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此工艺流程被广泛地应用于各油田的采出水处理中,而且效果良好,处理后的水质一般都能达到回注水的要求,但是随着油田开采的发展,特别是三采工艺广泛实施之后,该处理工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目前,胜利油田采出液综合含水率已达到90%以上,每天需外排污水约8万m3,而外排污水一直不能全部达标。提高采油污水处理

率及采用先进有效的处理工艺成为解决采油污水外排的关键。

传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因处理效率低,工程投资大、处理成本高,既不能满足排水水质指标,也不能达到油田污水处理的需要,更不能达到采出水回注地层的水质要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油田注水水质的严格化,近年来国内外部分油田的采油污水的治理技术已经得到改善和提高,污水处理工艺已由原来的隔油———混凝———过滤工艺改变为隔油———混凝气浮———生化———过滤工艺,气浮和生化技术的采用已成为近年来先进的采油污水处理工艺的一种标志。

根据对油田污水处理程度和水质要求的不同,通常将污水处理技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各级处理所除去或处理对象见表5-1。

表5-1污水的分级处理

一般来说一级处理属于预处理,二级处理能除去90%左右可降解有机物和90~95%的固体悬浮物。然而对于重金属和生物难以降解有机物、高碳化合物以及在生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氮、磷难以完全除去,需进行三级处理。各级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重力分离、粗粒化、浮选法、过滤、膜分离以及生物法等十几种方法。

一、二级处理主要是利用过虑、沉降、浮选方法把污水中的悬浮物除去。去除废水中的矿物质和大部分固体悬浮物、油类等。主要方法包括重力分离、离心分离、过滤、粗粒化、中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其中生物法又分成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生物法较物理或化学方法成本低,投资少,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广泛为各国所采用。油田污水可生化性较差,且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因此,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A/O法、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 (BAF)、SBR、UASB等处理油田污水。这些技术在国内外都比较成熟。三级处理属于高级处理油田污水处理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化学法,主要用于处理废水中不能单独用物理法或生物法去除的一部分胶体和溶解性物质,特别是含油废水中的乳化油。包括混凝沉淀、化学转化和中和法;二是物化处理法,通常包括离子交换、反渗透和吸附

法三种,吸附可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三种类型;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4篇

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 海洋国土 划分 争议 主权

一、中国海洋国土概况与观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二、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形势

(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如果关注中国的军情,关注中国的国土安全,关注中国的关于海洋权益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

(三)、中国海洋形势现状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

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沙群岛问题

南海划界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南沙争端目前已形成了“六国七方”的复杂格局,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南沙海域共有230余个岛屿,从各国实际控制的50个岛、礁、滩中,我国仅占8个。周边国家已将我主张的8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势力范围。且非法钻井几千口、石油开采量达 4000万吨以上。从区域上来看,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上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近期以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插手,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倾向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海洋行政执法公报显示,近年来美海军电子情报侦察船频繁出现在我东海和南海海域。同时日本在南沙海域安全问题上与美国遥相呼应,积极配合。南沙海上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资源争夺战越来越复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或划界争端持续未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争议海域的主权和资源问题。仅以南海为例,南海诸岛是东亚与大洋洲的“海上通道”和“空中走廊”,除渔业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推测,在南海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油气总储量约为420亿吨。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比如,一些邻国在南沙群岛扩建各种军用、民用设施,吸引俄、英、日、澳、法、美等国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并瞄准了其人文资源,以优惠政策鼓励南沙群岛的开发、旅游或移民等。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中日钓鱼岛问题

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由此涉及到东海大片海域和大陆架的归属和划分。钓鱼岛及其周围的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其西面是中国大陆架, 东面是冲绳海槽。我国东海大陆架到此为止, 而且其海床上沉积物与我国长江黄河下游沉积物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自然上都与海槽东侧的日本琉球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当局无视历史, 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一次次挑起事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四、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策略及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解决海洋争端,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开拓国家发展的利益空间和安全空间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重国际相关原则,和平解决争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的管辖权界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充分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主导原则。我国历来主张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划分大陆架的主导原则,也是我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尊重历史的原则

目前我国被其他国家侵占的岛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历史上早就属于中国,只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日益突出,而使周边国家顿生觊觎之心。例如,南沙群岛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我国先民发现,唐贞元五年(789年)就有了“千里长沙”西沙群岛和“万里石塘”南沙群岛的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南海诸岛就归海南岛管辖,明朝以后归亚洲管辖,清朝又划归广东省琼州府管辖。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搁置争议并不是对邻国侵占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认可,也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在双方认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回避,以求国家关系的大局不受局部争端影响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随着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我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鉴于我国海洋形式现状,我国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一)、建立高效协调机构,着眼于长远规划

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

(二)、建设实质性力量,加强全面性调查开发

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当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时,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此外,依据2003年7月1日生效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谁对某岛进行管理开发,谁就享有其主权。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调查开发:一是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上述岛屿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二是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我国有关海域进行开发;三是联合国外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既解决了我国目前面临的资金、技术困难,又可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四是联合周边国家进行渔业、油气资源的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

(三)、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掌握主动权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5篇

1 前言

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陆续在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系统的装备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该技术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维护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系统的软件技术和功能、硬件及接口技术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传感器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2 现状

(1)发展过程

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80年代初,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装备了部分煤矿;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出KJ

2、KJ

4、KJ

8、KJ

10、KJ

13、KJ

19、KJ

38、KJ6

6、KJ7

5、KJ80、KJ92等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矿已大量使用。实践表明,安全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局矿已作为一项重大安全装备。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或者已淘汰、或者停产。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已装备的系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无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系统面临更新改造的机遇。

.1.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主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又相继推出了KJ90、KJ9

5、KJ10

1、KJF2000、KJ4/KJ2000和KJG2000等监控系统,以及MSNM、WEBGIS等煤矿安全综合化和数字化网络监测管理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十二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因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

(2)系统组成

系统由早期的地面单微机监测监控已发展成为网络化监测监控以及不同监测监控系统的联网监测。其主要由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信接口装臵、井下分站、传感器组成。结构图如下:

.2. 3 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3.1 系统中心站

环境监测。主要监测煤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及工作面的作业条件,如高浓度甲烷气体、低浓度甲烷气体、一氧化碳、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岩煤温度、顶板压力、烟雾等。

生产监控。主要监控井上、下主要生产环节的各种生产参数和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如煤仓煤位、水仓水位、供电电压、供电电流、功率等模拟量;水泵、提升机、局扇、主扇、胶带机、采煤机、开关、磁力起动器运行状态和参数等。

中心站软件。具有测点定义功能;具有显示测量参数、数据报表、曲线显示、图形生成、数据存储、故障统计和报表、报告打印功能。其中,部分系统可实现局域网络连接功能,并采用国际通用的TCP/IP网络协议实现局域网络终端与中心站之间实时通信和实时数据查询。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各厂家的系统应用软件正不断更新版本,如KJF2000系统中心站应用软件版本2.40和MSNM局域网络终端应用软件版本1.1的操作界面全部实现了可视化和图形化功能,而且具备矿井采空区火灾早期预测预报和专家决策分析功能;具备皮带运输机全线火灾监测功能;具备井下瓦斯抽放监控功能。 3.2 局域网络

网络系统应用软件。抚顺分院开发率先开发的WEBGIS数字化矿山安全监测监管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版本1.10,采用人性化设计,利用Web GIS技术使得大到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业集团公司所辖各矿井分布位臵,小到各矿采区工作面实际尺寸及设备实际使用位臵,以任意无级缩小或无级放大图形的形式达到图形和数据的无缝集成和浏览;提供完备的安全监测与安全信息管理和监管功能;建立煤矿基础数据库、对主要图纸(通风系统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下运输系统、抽排水管路系统图、电气系统布线图等)实现动态浏览;实现安全信息的共享和设备隐患排查;

.3. 安全信息的网上公开(公司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及信息发布(如对各矿下达整改通知)等。与WEBGIS安全监测系统相配合,可实现对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分析、诊断、评价、管理及通风网络调整的科学决策。其网络结构如下:

3.3 煤矿监控系统井下分站。

尽管各厂家的监控系统井下分站形式多样,但基本上具备了如下功能:

 开机自检和本机初始化功能  通信测试功能

 分站设程控功能(实现断点仪功能、风电瓦斯闭锁功能、瓦斯管道监测功能和一般的环境监测功能等)  死机自复位功能且通知中心站

 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臵功能(如传感器配接通道号、量程、断电点、断电点、报警上限和报警下限等)  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电压型、电流型或频率型等)

.4.  分站本身具备超限报警功能

 分站接收中心站对本分站指定通道输出控制继电器实施手控操作功能和异地断电功能。

3.4 系统配接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能正确反映被测环境和设备参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前国内生产和用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传感器主要有瓦斯、一氧化碳、风速、负压、温度、煤仓煤位、水仓水位、电流、电压和有功功率等模拟量传感器,以及机电设备开停、机电设备馈电状态、风门开关状态等开关量传感器,以上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需要,但国产传感器在使用寿命、调校周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某些传感器(如瓦斯传感器)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实践表明,综合评价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

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几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4 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信协议不规范

由于现有厂家的监控系统几乎都采用各自专用通信协议,所以,很难找到两个相互兼容的系统。目前,信息传输系统的兼容性已成为装备监控系统的各集团公司、矿井进一步补套和扩充系统功能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用户在装备了某厂家的系统后,在众多型号、价格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监控系统的软件、硬件(如分站)的补套以及服务等方面,就别无选择地依赖于这个厂家。有些矿井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在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和 .5. 得不到技术服务的条件下,不得不废弃原有系统而另选择其他的系统。因此,通信协议不规范的后果是造成设备重复购臵、系统补套受制于人和不能随意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 井下信息传输设备物理接口协议不规范

井下信息传输设备物理接口协议不规范也是制约用户进一步补套和扩充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如KJF2000和KJ4/KJ2000系统,尽管两种系统均采用FSK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波特率均为1200bps或2400bps,但其传输信息的调制频率不同和传输信息的收发电压幅值不同也造成这两种系统的分站不能兼容。 传感器等质量不过关

与监测监控系统配接的甲烷传感器已成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和灾害预测的关键技术装备,并越来越受到使用单位和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

据统计,国产安全检测用甲烷传感器几乎全部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载体催化元件一直存在使用寿命短、工作稳定性差和调校期频繁的缺点,严重制约着矿井瓦斯的正常检测,与国外同类传感器比较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

a.抗高浓冲击性能差。在巷道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下元件激活。反复作用的结果造成零点漂移并使其催化性能下降,抗高浓冲击性能差是造成元件使用寿命低、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b.对过分追求低功耗的元件,在矿井高湿度环境条件下,CH4在元件表面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易于凝结在元件表面,降低元件使用寿命。

c.抗中毒性能差;

d.载体催化元件制作工艺水低,元件一致性差。 现场管理和维护水平有待于加强

尽管国家和各省、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强制性要求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并加大了对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但一些地方国有煤矿,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多数由于 .6.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不能正常使用和维护已装备的系统,甚至对系统配接的传感器根本不进行调校。 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的不断出现,无疑存在着市场竞争条件下初级阶段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不仅损坏了厂家的利益,而且由于导致生产企业的系统研发后劲不足、技术支持能力降低,最终将影响产品用户的正常使用。此外,由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涉及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化管理技术、系统传输设备的软硬件技术、各种传感器技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改造技术、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等综合性技术。因此,在选择某种系统时必须特别强调厂家的企业规模、研发能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等。 5 发展趋势

a.系统不仅能实现监测监控,而且在软件技术上应研究开发能根据被监测环境地点的参数进行有效的危险性判别、分析和提出专家决策方案。同时系统应用软件应向网络化发展,按统一的格式向外提供监测数据。

b.针对通信协议不规范和传输设备物理层协议不规范尽,应尽快寻找一种解决系统兼容性的途径或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标准,这对促进矿井监控技术发展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研制高可靠性瓦斯传感器;

d.矿井瓦斯爆炸多半是由电气火灾引起的,因此应研制智能化的高压开关柜、高压真空馈电开关、低压真空馈电开关等,依此向系统提供多参数的信息,如电流、电压、单相/三相漏电电流、开关运行状态、开关机械/电气闭锁状态等;

e.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研究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管理技术,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从以人治为主,发展到以法治理。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范文第6篇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上一篇:万达问卷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