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饮食范文

2023-09-19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社区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并经相关性临床常规检查手段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其中包含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介于3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3.1)岁,病程介于1.4~20.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4±2.8)年。从合并症角度分析,共计包含高血压患者43例,高血脂症患者21例,缺血性心脏疾病患者17例,脑卒中患者8例,周围性神经组织病变患者4例。所有参与该次研究患者的神志状态和基础观念认知能力均正常,能够与饮食教育人员顺利开展科学有效的知识观念沟通行为,在此基础上,排除合并发生心脏、肝脏,以及肾脏严重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无法经口腔渠道常规进食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该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在遵照常规诊疗规程实施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干预基础上,配合行以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上,行个性化饮食知识教育,结合患者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并发症发生状况,已经实施的治疗干预手段具体取得的效果,患者的基本生活习惯特征等因素,以饮食健康教育基本指导原则为基础,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饮食健康教育干预和护理支持。饮食知识教育通过定期授课方式实施,每周安排一个课时。

1.3 临床评价指标

该次研究中,在针对全部患者实施持续半年的饮食知识教育基础上,系统评估两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程度,以及饮食依从性,饮食知识认知评价运用该院自制的《糖尿病依从性测量问卷》,其中共计涉及15个具体问题,评分采用6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水平越好。饮食依从性评价按照“饮食结构控制、定时定量、运用食物交换量表安排饮食、戒烟戒酒、规律性体育运动,以及定期复查”六项指标加以评价,采用8分制评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就越好。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针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以及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饮食知识教育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具备终身性特征的严重慢性疾病,通常需要患者经历长时间持续性的用药治疗,才能确保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发展状态得到稳定有序控制,而从糖尿病的临床规范性治疗实现手段角度展开系统分析,主要应当涉及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支持治疗,血糖水平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五个具体方面[4]。在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治疗路径和日常基础性行为习惯未能获取到稳定高效的控制和干预条件下,患者的血糖水平动态监测将会呈现显著的失控状态,直接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肾脏,以及皮肤器官等生理性系统结构出现显著的并发疾病,导致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呈现显著提升趋势[5]。

根据国际知名糖尿病教育专家提供的观点,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的取得,其关键环节在于实现针对糖尿病患者科学而系统的行为干预教育[6]。治疗依从性是描述糖尿病患者基本行为状态的重要概念,其考量的重点,在于比照患者的服药行为,定期接受门诊检查,以及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方面与医嘱之间的吻合程度[7]。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行为干预,客观上要求患者能够实现对膳食行为和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控制,保持每天摄入热量水平的科学稳定状态,按照科学化比例结构摄入适当种类和数量的食材对象,在保证定时定量进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实施非定时性加餐行为[8]。

该次研究中,针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以及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饮食知识教育后,两组患者的饮食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均发生显著提升,前后数据差异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以及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饮食知识教育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语

针对糖尿病患者行饮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对饮食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水平,提升患者对健康饮食干预治疗指导的心理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表现状态,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行饮食知识教育对其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效果。方法 择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社区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在遵照常规诊疗规程实施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干预基础上,配合行以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上,行个性化饮食知识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结果 针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以及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饮食知识教育后,两组患者的饮食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均发生显著提升,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以及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饮食知识教育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认知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患者行饮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对饮食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水平,提升患者对健康饮食干预治疗指导的心理依从性,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表现状态,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饮食治疗依从性,相关性,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静,王玉萍,杨柳,等.糖尿病病人饮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4):426-429.

[2] 杨小平,李翔,许樟荣,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24-626.

[3] 张萍,于宝柱,李欣欣,等.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63-1564.

[4] 冯秀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2,13(1):66-68.

[5] 阎霞,刘晓燕,张俊瑕.应用糖尿病饮食治疗卡进行个体化教育对护患双方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19-121.

[6] 朱青.饮食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7-109.

[7] 郑淑君,叶晓青,成守珍,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5):1-3.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1—12月来该院治疗糖尿病的58例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为WHO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9例(84.48%),女性患者9例(15.51),年龄区间段在5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7.9)岁,患病时间在3~8年。 合并并发症:高血压15例(25.86%)、冠心病9例(15.51%)、视网膜病变3例(5.17%)、肾病5例(8.62%)、糖尿病足2例(3.44%)、 周围神经病变6例(10.34%)。

1.2护理方法

入院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严重性,以及在住院期间相关事宜。 同时告知患者配合患者日常饮食护理的管控,协助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入院次日进行空腹血糖以及餐后1、2、3 h的血糖值,并详细记录,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戒烟戒酒, 并且为不影响患者饮食护理结果,要求患者不可中途加餐或进行不健康饮食。

1.3观察指标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空腹血糖和进餐后1、2、3 h后的血糖,以及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进行记录,并且制定表格。

1.4统计方法

对该文中的所调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式,若检查结果相差明显则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阶段性在入院期间进行糖尿病饮食护理,以及糖尿病日常饮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1、2、3 h均有明显改善,且患者血脂、胆固醇、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相对于入院时有明显改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所示。

3讨论

3.1对于老年饮食护理干预的原则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应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应根据患者间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以及考虑年龄关系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膳食纤维多些,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脂和便秘,同时可补充患者微量元素的摄取,应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些。

3.2积极与患者沟通,观察饮食情况

医护人员应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在医术上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日常沟通中发现患者的饮食错误观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拒不配合的患者应多次的、反复的和患者沟通,也可通过患者家属获得患者患病信息。

3.3低血糖防治

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取不均衡是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的重视和认知,当进食量和服用胰岛素量成负比时就可导致低血糖,患者若自身出现心慌、出汗、全身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应随身携带甜食或含糖分食物,以免由于低血糖发生意外,并且家属应为患者制作信息联络卡,注明患者姓名、联系电话、患病简单概况,方便患者发生意外后身边人群第一时间发现并救治患者。

3.4并发症饮食护理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大多并发症较多,如合并酮症酸中毒,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肾病, 临床出现下肢末端逐渐向上水肿,以及高血压,同时对于已经出现肾病症状要严格控制患者每日进食食物中的盐分,同时特高蛋白质摄入,如鸡蛋、大豆、牛肉等。 若发生肾衰竭者同时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防止蛋白质过高影响肾脏代谢。

3.5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年龄偏高,应嘱咐家属日常生活监督,以及患者使用降糖药的数量和时间的管控, 瞩其家属在日常饮食中对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应均衡和足量,定时进行血糖复查, 随时调整饮食标准。 并且告知患者定期带患者进行复查,方便医护对现阶段病情了解并进行饮食护理干预的更改,同时患者本身也应了解糖尿病的严重性,提升自我控制力,控制空腹血糖值在3.9~6.1 mmol/L。 将每一位患者阶段性治疗的血糖值进行制表,教会患者阅读表格,表格绘制清晰明了简单,方便患者阅读,给予患者信心。

4结语

老年患者的文化水平相对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饮食护理的认知有限,导致患者不服从医护人员的管理,而且老年患者会并发视网膜病变、老年性耳聋、青光眼、白内障等病症,可导致患者无法阅读或收集相关信息和知识,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患者家属应参与其中,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和监督作用,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或医护人员可通过反复的口述相关案例进行劝说患者积极配合饮食护理,使患者充分的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对于患者饮食护理应根据每位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值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同时应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不定时的更改患者的饮食方案, 保证患者营养摄取和营养均衡,为防止老年患者发生便秘或咀嚼食物不良,应给予患者膳食纤维,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应告知患者家属陪同患者进行户外适量运动,促进患者肠道蠕动,同时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等,间接治疗患者高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经过系统性的调控身体指标可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的水平。 对于拒不配合饮食干预护理的患者应细心指导并纠正患者错误观念,并告知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错误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行监督。 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护理均得到有效控制,如韩月华述写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体会 》中报道经过饮食护理患者在血糖、胆固醇、甘油酸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均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 总之, 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方案可根据患者现阶段体重进行评估,测算患者所需热量,进行合理饮食制定,逐渐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其他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索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该院2015年1—12月来该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58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并在其治疗期间进行饮食护理。结果 58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护理干预下,可自我学习相关饮食知识,以及科学的饮食方法。经过阶段性的治疗,患者出院前检查,空腹血糖与餐后1、2、3 h血糖有明显得到控制的效果。结论 给予老年糖尿病合理、科学、适量的饮食护理干预,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饮食护理

参考文献

[1] 骆秀萍,李秀娟,张飞珍.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6(5):1241-1243.

[2] 韩月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2016(4):208.

[3] 李万宏.老年糖尿病患者营养保健饮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3):159-161.

[4] 张青,刘慧娟,李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2):242-243.

[5] 刘锦屏.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05-206.

[6] 吴文华,孙艳,李艳东.针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饮食护理干预[J].现代养生,2014(24):218.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纳入标准:160例患者均符合WHO2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 2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较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治疗。 3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60例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患者[5]。 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实验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在44~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3±1.66)岁。 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9±1.33)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对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饮食指导的原则、意义,同时教会患者如何计算每日饮食总热量的方法, 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充分了解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饮食指导卡的护理模式。 1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基本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2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与意义,同时需要重点讲解饮食指导卡在饮食指导中的作用,让患者对饮食指导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3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计算出每一天的总热量,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活动量计算出患者每日需要摄入的总热量。 根据得到的数据换算出患者每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 其中碳水化合物应该控制在200~350 g/d,可适当多食用五谷杂粮等,同时结合适当运动促进糖类的消耗。 脂肪需要严格控制,不能摄入过量的不饱和脂肪,其中特别需要注意尽量控制或者避免摄入动物内脏或者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多进食蔬菜。 蛋白质,日常患者蛋白质的摄入主要以鱼类、 蝆肉、牛奶、鸡蛋为主,保证在1.0~1.2 g/d。 4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严格注意日常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保证在规定的摄入量之内。 5护理人员需要考虑到控制饮食的影响,可以适当让患者加餐。 以水果和牛奶为主, 将加餐放在患者每次餐后的2 h后,进食的水果与牛奶的热量需要计算在每日总摄入量中。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每餐饮食进行评估,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 采用正确的饮食方式并督促患者真正实施。 6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出院指导,帮助患者设计饮食计划,充分考虑到饮食的多样性。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率= (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采用医院自制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表,结果为完全掌握、掌握、 基本掌握、未掌握,总掌握率=(完全掌握+掌握)/例数× 100%。 了解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控制水平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l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 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情况发现, 实验组掌握率要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与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比较两组饮食指导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实验组空腹血糖值护理后同对照组相比有差异,且餐后2 h血糖在护理后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3讨论

饮食治疗作为治疗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 针对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仅使用饮食治疗就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6]。 该研究中在饮食治疗中采用了饮食指导卡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控制。 首先让患者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意义, 在充分得到患者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后期的饮食控制。 对患者进行总热量的计算是十分重要的,计算的公式为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 kg。 针对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例如儿童、营养不良等患者需要酌情增加总热量。 肥胖患者更加需要严格控制总热量, 保证每天总热量不能超过1500 kcal。 这种饮食控制能够帮助患者的体重下降,对减轻胰岛 β 细胞的负荷、改善血糖水平有一定积极作用。 嘱咐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是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其中的铬、锰等微量元素能够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活动,而牛奶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其转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避免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的现象。 患者需要适当结合运动,有效提高患者的糖类消耗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效分解葡萄糖,减轻肝脏负荷。 采用饮食指导卡的方式,其中记录的内容清晰明了,帮助患者记忆,护理人员不需要反复向患者与患者家属介绍,减少护理人员在这个方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饮食指导卡记录了针对患者的饮食计划,更有利于患者的饮食控制效果提高。 另外,针对常规的护理模式,饮食指导卡实质上是属于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积极向患者介绍、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 有意识的让患者与家属主动参与到治疗中,不仅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压抑心理,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有一定积极意义。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实验组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掌握情况总掌握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护理前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差异不显著,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6.35±1.53)、(11.93±1.02)明显低于对照组(9.36±1.49)、 (14.10±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对比说明,实验组采用饮食指导卡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提高患者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掌握情况、控制患者血糖有一定积极意义,结论与袁丽[7]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应用饮食指导卡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掌握情况,对控制患者血糖、促进护患关系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饮食指导卡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指导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护理,实验组在常规饮食指导方式基础上采用饮食指导卡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护理作用。结果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实验组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掌握情况总掌握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6.35±1.53)、(11.93±1.02)明显低于对照组(9.36±1.49)、(14.10±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饮食指导卡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与行为掌握情况,对控制患者血糖、促进护患关系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 男55例, 女45例, 年龄37~72岁。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内容 (1) 入院时, 介绍护士长、管床护士姓名, 向病人讲解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 发放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路径表并向病人讲解有关内容。 (2) 第1天、第2天, 介绍糖尿病饮食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讲解糖尿病饮食热量的计算方法与计划, 如何填写饮食日记, 教会病人计算热量和配制食谱, 指导病人自觉遵守饮食原则。 (3) 第3天、第4天, 介绍食物交换份饮食的目的, 饮食的方法, 如何运用食物交换份指导进食。 (4) 第5天、第6天, 介绍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的目的以及方法, 哪些食物进食后血糖升高快而且峰值高, 如何计算每餐的血糖生成指数。 (5) 第7天, 低血糖时饮食原则, 发生低血糖如何进食。 (6) 出院前1、2d, 评价病人及家属的掌握程度, 制订出院后饮食治疗的重点。

1.2.2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1.3 实验检查

入院时及干预后1、2、4周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和卡方检验, 运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表1、2)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即“三多一少”症状[2]。目前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症。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使人致残、致死的并发症, 如心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等。做好饮食控制, 是与糖尿病成功相处的基础[3]。

饮食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其饮食自理调节能力, 即增加自我控制饮食进而有效控制DM的能力和自觉行为, 提高自我监控血糖的意识。饮食干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护理可提高患者的对饮食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认识, 这是长期控制病情的基础[4]。采取饮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是必要的、有效的, 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有效控制其病情基础, 态度、行为水平、知晓率显着改观[5]。本研究的结果证明, 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 在干预前差异均没有显着性 (P>0.05) 经过饮食干预后上述相关指标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0.05) 。表明糖尿病通过饮食干预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和自控饮食能力, 可以起到血糖控制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病人配合营养科给予饮食护理干预,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2组入院时及干预后1、2、4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 在干预前差异均没有显著性 (P>0.05) ;经过饮食护理干预后上述相关指标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通过饮食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自控饮食能力, 可以起到血糖控制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卒中,饮食治疗,认知行为,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 杨杰.糖尿病教育在防治中的重要性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17 (2) :71~72.

[2]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00.

[3] 侯祥川, 顾景范, 邵继智, 等.临床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19.

[4] 马建新.糖代谢紊乱对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影响[J].中原医刊, 2007, 10 (33) :l9.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共102例,在这102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共有40例,而女性患者共有62例,其中包含1例处于妊娠期的患者,青少年患者有1例,年龄在15~ 85岁,患病的时间在1个月~20年不等,体重正常的患者共有75例,而属于肥胖体型的患者共有27例。 根据糖尿病病情严重的程度划分,其中有6例属于I型糖尿病,96例属于2型糖尿病,并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3例,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患者都没有认识到饮食治疗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日常饮食不规律、无节制的情况。

1.2饮食教育指导

1.2.1饮食教育的方法针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包括很多种,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饮食教育流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的方法如下。

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的评估。 对收治的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工作,然后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为制定教育方法提供依据,在对患者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家人进行评估。另外,该院在对入院患者进行常规评估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设计这个问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清楚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患者自身在饮食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份个性化的饮食护理方案,并在治疗中及时实施。

2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定期要求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以及营养师针对糖尿病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 另外,针对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保障每一位护理人员都熟练掌握饮食健康指导的内容。

3发放糖尿病健康饮食教育的处方。 医院可以考虑将饮食教育的一些重要内容制度成教育处方,并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更改,护理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对患者就糖尿病有关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但是要注意每次讲解的内容不要太多,并且语言浅显易懂,直到患者真正理解并掌握具体实施的方法即可。

4定期开展饮食健康知识讲座。 责任护士要定期的在病房内组织糖尿病患者参加健康饮食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忌,鼓励参与健康讲座的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互相交换饮食控制的心得。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讲课的语言中尽量不要出现医学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保障所有的患者都可以轻松的掌握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控制以及热量计算的方法。 另外,还可以通过在病房中张贴健康资料、播放教育视频等方式来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教育。

5和患者家属进行配合。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饮食教育工作,努力使家属认识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并主动和医护人员相配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

1.2.2饮食教育的内容饮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向患者宣教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和重要性,即饮食要清淡、热量要平衡等;2教授患者计算每天可以食用的总热量;3帮助患者确定各种营养要素比例和分配;4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5告知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该研究就针对这几个方面详细进行阐述。

1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的原则和重要性。 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因此,只要是针对糖尿病,无论得病时间的长短,也无论病情轻重,都需要坚持饮食治疗。 在日常治疗中,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的配合度,更容易取得显著的效果。

2教会患者计算每天可以食用的食物总热量。首先, 医护人员要交给患者计算自己体重指数的方法,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确定每天可以摄入的总热量。 其次,教会患者计算每天可以摄入的总热量,让患者进行自我控制。

3帮助患者确定各种营养要素比例和分配。首先,在每天摄入的食物当中,一定要包含杂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总热量,并且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患者对热量的吸收。 其次,注意补充蛋白质,但是要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不要超过总热量的15%,对于患有肾病合并症的患者要更加注意对蛋白质进行控制。另外,患者也需要适当摄入一些脂肪,但不能过多,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患者每餐的分配来说,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让患者按照每天三餐各1/3的方式进食,而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一定要少量多餐,以免患者由于大量进食而造成血糖迅速升高的情况出现。

4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 首先,教给患者运用食品交换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食品交换法就是指将食物分为肉类、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米面和脂肪这六大种类,每一个种类的食物可以更换食用,这样可以提高患者饮食选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指导患者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不同的食物,即使热量相同,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饮食中要尽量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黑面包、豆制品、燕麦等。 再次,注意摄入较多含有可溶性纤维素的食物,这种食物可以延缓食物热量的吸收,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适当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坚果、蛋类等,同时要注意尽量少摄入一些含油脂丰富的食物。

5告知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患者感到饥饿时,不能肆无忌惮的进食,如果增加了一种食物,就要去掉另一种食物,将食物总热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对于比较肥胖的患者一定要减少对脂肪的摄入量,少吃一些含油脂丰富的食物,并且要少食用动物内脏。 再次,要让患者忌酒,同时还要对食用盐进行严格的控制。 最后,一定要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将糖的摄入量降到最低,如果非吃不可,也需要用木糖醇、 甜味剂等来代替。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过教育前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饮食教育之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并且掌握的程度超过95%。

2.2病情控制情况观察

通过对教育之后的患者在BS、TG、BUN这3个方面的检验并和教育之前的这3个指标进行对比发现, 教育之后的患者这3个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将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一些比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只需要利用健康饮食教育治疗即可,而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 无论对于何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都要进行健康饮食教育,让患者了解到饮食治疗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具体的实施方式[3]。

目前,我国在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利用饮食教育这种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并且还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内容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在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饮食教育至关重要[4]。

想要做好饮食教育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102例患者当中,都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坚持饮食治疗,然后对饮食教育治疗前后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发现,采用饮食教育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进行饮食教育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样才可以使患者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饮食控制的意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饮食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 根据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基本原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共102例,对这些患者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护理,然后将饮食治疗前后的一些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饮食教育之后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率平均达到了95%以上,并且相关的检验指标和饮食治疗之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方法中,饮食教育是基本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对病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人饮食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10 月—2015 年10 月该院门诊检查中葡萄糖筛查阳性孕妇为365 例, 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者42 例, 占11.5% (GDM组) 。 阳性标准[2]:餐后1 h血糖水平≥7.8mmol/L; 所有阳性患者均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并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标准确定为妊娠期糖尿病[3]:空腹血糖≤5.8 mmol/L, 餐后2 h血糖≤9.2 mmol/L。 患者年龄20~32 岁, 平均 (26.5±3.2) 岁;孕周32~48 周, 平均 (42.5±1.8) 周。 同期选择120 例葡萄糖筛查正常的孕妇为对照组, 年龄20~31 岁, 平均 (26.2±3.5) 岁;孕周32~48 周, 平均 (42.2±2.2) 周。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葡萄糖筛查阳性患者对饮食进行调整, 根据患者活动量及体型大小对供热量的供给进行确定, 理想饮食以控制血糖<8.83~9.2 mmol/L为调整标准。 妊娠前4个月控制总热量为30~35 kcal/kg, 控制蛋白质1.0~1.2g/kg, 控制脂肪0.6~1.0 g/kg, 给予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饮食, 其余热量均以碳水化合物替代。 饮食供给按照三大餐和三小餐进行调整, 其中早餐供应量为20%、午餐供应量为35%, 晚餐供应量为30%;早晚餐、午晚餐之间及晚上供应量各为5%。 期间按照血糖、体重、宫高及胎儿生长情况对食谱进行调整。

1.3 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SPSS 17.0 录入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 (%) 表示, 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及饮食控制

42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后, 空腹血糖为 (7.27±0.35) mmol, 餐后2 h血糖为 (8.53±0.42) mmol/L;分娩后OGTT结果均显示正常。

2.2 两组胎儿发育情况的比较

GDM组早产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1.4%和26.2%, 高于对照组的9.2%和1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终止妊娠方式的比较

GDM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 阴道产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耐量试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指人体在进食碳水化合物之后, 会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 进而促使机体内的糖利用率增加。 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进食碳水化合物之后, 其血糖峰值往往高于非孕期的妇女, 且血糖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非孕期的妇女滞后, 同时妊娠期妇女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状况也会出现显著性的变化。 该研究中, 妊娠期糖尿病者42 例, 占11.5%, 确诊时间为28 周左右, 说明糖筛查在孕早期、中期能够及时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 同时加强产前检查, 对有效措施的选择和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 临床医学中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时间存在相应争议。 Berkowitz等研究表明[4], 妊娠期早期, 孕妇需对妊娠糖尿病进行筛查;Antonio Espinosa等研究表明, 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筛检孕周以24~28 为宜, 但仍以尽早检测最优,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产生几率, 对于具明显高危因素孕妇或隐性糖尿病孕妇而言, 在糖尿病筛查时, 孕周小于24 周孕妇糖筛查率及妊娠期糖尿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孕24 周后孕妇, 故对此类孕妇而言, 可在24 周孕周前予以筛查, 减少疾病并发症产生。 该研究中, 42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治疗后, 空腹血糖为 (7.27±0.35) mmol, 餐后2 h血糖为 (8.53±0.42) mmol/L, 分娩后OGTT结果均显示正常;且GDM组与对照组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饮食控制和糖筛查对孕妇生产方式及围产儿结局具有一定影响。

对于现糖筛查阳性孕妇及时予以糖耐量试验, 后针对孕妇机体体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 并对血糖等各因素予以严密监测及控制, 维持正常血糖值, 保持孕妇妊娠所需热量及营养, 维持胎儿生长。 妊娠期糖尿病导致胎儿出现胎儿窘迫甚至是造成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孕妇自身的高血糖导致胎盘对胎儿的血氧供应能力降低, 一旦胎儿出现高血糖或者是高胰岛素血症等症状, 不仅会增加妊高症的发生率, 同时还会加重胎儿宫内缺氧现象, 最终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死亡率较高[5]。 因此, 采用糖筛查方式对妊娠期妇女进行检查, 能够早期发现孕妇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 在此基础上, 给予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合理的饮食指导, 从而能够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 通过糖筛查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 并给予相应的饮食控制, 能够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障胎儿的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饮食控制与糖尿病筛查对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门诊检查中葡萄糖筛查阳性孕妇为365例, 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42例, 对所有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同期选择120例葡萄糖筛查正常的孕妇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孕妇的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的方式。结果 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治疗后, 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7.27±0.35) mmol和 (8.53±0.42) mmol/L, 分娩后OGTT结果均显示正常;两组孕妇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筛查阳性者的检出率较高, 通过糖筛查及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并积极采取饮食控制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胎儿发育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筛查,饮食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琦, 苏筱颖, 曾苑玲, 等.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护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9) :147-148.

[2] 杨凯乐.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4) :268-269.

[3] 梁若笳, 姚志韬, 蒋学禄, 等.个体化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9) :698-702.

[4] 刘莉莉.应用饮食控制疗法治疗49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9) :1238-1239.

上一篇: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物业主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