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

2023-09-22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

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

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1 深入挖掘教材, 以利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活动中,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哲学的思维方式, 用哲学辩证的看待人生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同时,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探讨交流, 整合教材内容, 从全局出发,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培养的同时, 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逐渐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 重新发现自我, 从而找到问题, 进而用哲学方法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 寻找处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或者指导性的探究一些问题, 让学生建立正确而严谨的哲学思维体系, 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 因材施教,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可以看出, 当今学生更多的是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都想以自我为主体, 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性以及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我在中职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时就要面对学前、会计、计算机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 我的教学方法有时也会随之改变, 在几乎全是女生的学前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针对女生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作为主题讨论;在专业综合班常会借助一些社会热门话题以及典型案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辩论, 最终凝练出教学重点。在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中经常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正确引导

职业学校的学生, 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高中而选择了职业学校, 总是感觉有些悲观失望, 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 只能来到职业学校, 还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没有成就感,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 这些原因就导致了他们自卑观念比较强, 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能做到勇敢的去面对, 大多数是采取消极躲避的方法, 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自信不是原因, 正是我们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需要分析的现象, 帮助学生发现背后的原因, 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起到点亮自己人生的作用。

4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哲学素养

在中职学校中, 很多从事哲学课教学的教师, 同时也肩负着其他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因此, 我们更应该不断自我提高,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同事及兄弟职校的德育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提高培训。笔者在培训与交流的过程中, 也深刻体会到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哲学的真精神, 从事心灵、精神、思想活动的健康调治工作, 这是哲学教师的本职任务。

5 充分运用“哲学”与“人生”双刃剑, 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哲学是对人生的整体把握, 是人生的智慧结晶。其他学科都是对人生的某个具体方面的认识和的把握。只有哲学才是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追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 才能真正发现人生的奥秘所在, 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意义所在, 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所在。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当用哲学引导人生, 用人生来体验哲学, 把哲学与人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关系, 同时使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与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竞争力要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促使学生终身发展的, 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与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超强的执行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将这三大要素作为教学目的, 铸造这三大要素的综合核心竞争力, 就是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 让别人无法取代, 成就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当面临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 就能拥有主动或择良木而栖的资本, 职业生涯也不会因为职业机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危机。只有打造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天地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哲学与人生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只有打造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让学生在就业的天地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学生,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骆春霖.论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的教育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8) .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 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 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为此, 笔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一、精心设计教学, 从情景中培养数学意识, 让学生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新编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呈现所学内容, 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 紧密联系生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 六年级下册在教学“生活中的百分数”时, 利用了“打折”这一情景。我在教学时根据教材设计了以下环节:

片断一:开课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那你知道商家是用什么促销方法来吸引顾客的吗?

生:分组汇报去各商场实践调查的情况, 让学生走进商场, 了解商家的促销方法, 寻找商品销售中的百分数。

片断二:

师:老师想买一件220元的羊毛外衣。

新世纪:满100元送30元。大洋百货:全场五折起。

富安百货:全场八折。重百:买二送一。

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去哪家买最便宜?

学生分组讨论,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 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激趣导入,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根据开课, 自主立标, 知道本节课所完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课堂上, 教师不“主讲”仅“主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在信息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因此, 小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 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二、课堂教学中, 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 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对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 小学的数学知识已基本学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 应有意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时, 重点放在复习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由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分小组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最多的是转化的思想, 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 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 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 本节课, 我备课的思路是“数学思想——能力培养——知识形成”, 而学生学的过程则是逆向的, 即由这节课的知识学习, 培养分析解题的能力, 最终能体会到数学中重要的“转化”思想。因此, 我在教学中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了几组题, 分别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已知周长和高求体积, 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由浅入深, 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在学生解答时, 通过联系字母公式, 由最简单的V=sh入手, 步步深入, 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 收获积极进取的心态。然后, 对简单的公式进行变形运用, 给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高, 求圆柱体的底面积”,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学会应用。正如蒋梦麟认为:“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 单单强调学生的知识, 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数学核心素养强调,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 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 我认为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 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 在解答问题时, 让学生互相参与, 谁来回答他 (她) 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讨论, 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 在合作中交流。另外, 在提问学困生时, 我还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并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 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评价时, 我注重了:1.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常规性的自我检测, 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每个孩子在兴趣、爱好、性格上都存在差异, 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孩子, 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我在教学中, 给学生较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如, 在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单元时, 我提供多种测试形式供学生选择, 有的选择“找朋友”, 即说法不同, 但打折一样;有的选择“大家都来”, 即走进商场去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有的选择“看谁反应快”;有的选择“谁的生活更合理”等。2.学生互评。除了常规性的学生互相评定外, 我尝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也来考考别人。如, 对于学生口算能力的评价, 我选用了“我们都是小老师”的活动形式, 让每个同学出题考同伴、评同伴, 过一把“老师瘾”。学生都很认真, 精心设计一道道试题, 并把它送给同伴, 然后认真地批改。3.家长评价。我尝试让学生将单元检测卷带回家, 请家长也写上一段话, 使家长随时知晓自己孩子的学业情况, 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那么, 地处农村的小学科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科技教育又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又怎样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开展科技教育呢?这引发了植根于农村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思考。我认为科技教育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就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共同实施;还应加强校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合作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村科技教育的不足;同时应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充分发挥基地的各种资源,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齐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方面的不足, 全方位地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学科融合齐发力, 核心素养共达成

核心素养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而是跨学科的素养, 任何核心素养都是如此。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 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才能发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信息时代的来临, 人类创造的知识, 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传播, 知识无限, 生命有限, 学校生涯更有限, 解决“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问题显得极为实际和迫切。“为核心素养而教”在突出核心素养的思想指导下,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 将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路径, 转向兼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依据的路径, 这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更明确更有保障。比如, 依据学科概念的逻辑,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可歌可泣的发明发现的事迹, 意义并不大, 但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 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还特别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真正领悟科学家不迷信不盲从, 献身科学、为真理不畏牺牲的品质, 培养其“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这才是人们特别需要的、唯一不变的贯穿所有时代的高贵品质。然而在数学领域、语文等学科同样有体现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 比如数学中的近似数6.00与6的区别, 监测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在长高, 一亿张纸有多厚等, 美术课中用废品创作新作品的手工制作等内容都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联系, 因而科技教育要与多学科进行整合, 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校校联合补短板, 科技教育共发展

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建, 各校均配备了科技室、科学室、实验室等, 购置了如航模、机器人等许多的仪器设备, 配置了专兼职的师资队伍, 这些硬件的建设和完善为各校的科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但由于学校地处的位置及经济基础不同, 有的学校还建了科技馆、少年宫等, 然而农村学校面临教师老龄化严重, 专职教师极少, 特别是村小的科技教师更是严重制约学校的科技教育。为更好地在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 不让设备在仪器柜里睡大觉, 让其发挥最大功能, 应加强校校联合, 特别是村小和中心校的联合, 城郊学校与就近的城市学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特别是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广泛合作来切实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村科技教育的不足;校校联合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让学生到联合学校参加科技教育活动, 开展手拉手, 形成科技学习互助伙伴;也可以让教师动起来, 实行走教, 解决师资的不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建立空中互动式科技教育联合课堂, 形成联合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 利用远程教育, 实现空中联合课堂, 解决设备、师资的问题, 也可以减小学校的安全压力。从而有力地保障科技教育落到实处。

三、校地融合齐心做, 科技教育生光辉

传统的学校教育局限在校内的教育, 即课堂教育, 教师辛苦地讲, 学生被动地学。根据高效课堂理论这样的教育是最低效的教育, 只有学生在做中学、实践中学记忆才长久, 学习才高效。但学生怎样才能动手做呢?除了在科技室玩玩组装模型、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外, 还可以参与本校的基地建设, 在学校基地里参与劳动实践, 进行小种植、小养殖活动, 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我校与重庆市雅美佳水生花卉有限公司合作, 充分发挥雅美佳3000亩的湿地公园的优势, 不但让我校建成了“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荷花文化校园。还组织学生定期不定期到雅美佳基地开展活动, 如采桑葚、桑树嫁接, 菊花扦插、养蚕、荷花育种、制荷花茶等, 学生兴趣高涨, 动手动脑得到很好的训练, 现在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多种种植技术, 同时, 有些学生到雅美佳的温室大棚参加活动后纷纷表示将来也做“未来的农场主”。当然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企业等参观考察, 聘请热心教育的成功人士为校内辅导员, 充分发挥各类基地的资源人才优势,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足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方面的劣势, 全方位的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新常态下的基础教育也已经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新时代。实施科技教育, 应与多学科融合, 共同实施;应加强校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合作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科技教育的不足;还应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充分发挥基地的各种资源,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齐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不足, 全方位的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技教育,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锦飞.为核心素养而教.今日教育.2016—03:20。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 追寻巴渝文化

重庆地处两江汇合处, 依山滂水, 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城是一座山, 山是一座城, 条件并不优越, 可以算得上险恶。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巴渝文化也成为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精美的文物、优美的传说、艰苦的奋斗历程体现巴渝人吃苦耐劳, 不怕艰难的精神。在人美版十一册《家乡的历史和发展》一课中, 设计拓展课《寻找巴渝魂》, 因为学生运用手机、相机拍摄不是难题, 所以将本课延伸到生活中, 学生通过摄影的方法发现巴渝文化的痕迹, 再回到课堂中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去发现与认识, 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 学生乐在其中。

(二) 认识雕塑文化

“欣赏·评述”类课程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 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部分, 在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欣赏内容, 如:人美版第十册《雕塑的美》, 由于学生对雕塑认识的表面化, 对雕塑关注的短浅化和对雕塑功能的模糊化问题非常严重, 所以针对本课选择重庆的特色雕塑进行赏析, 逐步提高学生对雕塑等艺术品的欣赏水平, 从而使重庆的雕塑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用。如:欣赏烈士群雕《不朽》;欣赏重庆人鲜血书写的历史《重庆大轰炸艺术群雕》;欣赏表现重庆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春、夏、秋、冬》;重庆石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大足石刻。

(三) 再现建筑文化

在提倡人文素养的同时, 美术技能技巧不能忽略, 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重庆特色建筑, 简陋的吊脚楼是重庆人在千百年来贫困的经济条件下, 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栖身之所, 最能体现重庆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除此之外, 重庆古镇如:“一条石板路, 千年磁器口”, 号称“中国第四大古城”铜梁安居古镇……小青瓦房高低错落, 小巷古朴典雅, 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 民居飞檐翘角, 错落有致。在人美版十一册《家乡的老房子》一课中, 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再现老房子, 运用多种材料, 采用布贴、泥塑、剪纸、废旧材料等进行创作, 制作前学生必须做好创作前的分析, 将这些建筑结构一一分解, 分析吊脚楼的筑台、镂空、吊脚、出挑、错叠、临崖特色, 利用周末到磁器口古镇、洪崖洞进行拍照、写生, 设计好草图, 再用多种材料创作。当学生完成好作业时, 就会体会到在城市的角落, 一些斑驳的老建筑毫不起眼, 但却绝对不容小觑, 因为它们有曾经光辉的岁月。

二、唱响多元的文化

(一) 与世界艺术大师共舞

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各异, 教材中出现毕加索、凡高、马蒂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但因为学生长期接触的是非抽象的绘画作品, 喜欢写实的作品, 形成审美单一, 因而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在心中有个定势:像与不像, 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改变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思维定势。艺术风格的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经历, 关注艺术作品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 带领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进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理想以及创作上的社会责任感。

1. 抽象却又“不抽象”。

在讲授人美版第九册《认识抽象画》一课时, 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学生认为抽象画就是乱画, 每个人不需要学习就会画抽象画。在这个问题上我用“三步曲”: (1) 学生了解画家的经历, 让他们了解抽象派画家在形成自己风格前都经过了基本功的训练及风格的演变。 (2) 学习抽象画的基本语言是什么?认识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了解高与低, 粗与细, 松与密, 长与短, 块面的大与小, 线条与块面的穿插等等, 同时加入三原色的冲击力, 犹如音乐上的旋律高低和节奏的强弱变化。 (3) 设计有意思的小作业, 如:画《妈妈的吻》《苦恼的心情》《春天的风》《晚餐的味道》……通过细致分析, 学生对抽象画的认识会大大改观。

2. 动画复活作品。

人美版第八册《凡高》一课,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流动的色彩韵律、笔触大胆有力、造型的扭曲变形, 更要感受他对绘画的执着, 对生活的热爱。

3. 分割与组合。

艺术大师把人的情感表现在画里面, 表达主观的思想、个性, 真切的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就要去分析画面, 将画面分割与组合, 由此深入了解绘画特色。在人美版八册《大师画我也画》一课中出现毕加索的作品, 学生乍一看一个字“丑”, 当教师介绍毕加索画和平鸽的来龙去脉, 学生肃然起敬, 接着分小组选择将正面与侧面的人物五官组合成毕加索作品《朵拉玛尔》, 分析他用不同色彩, 和不同方向的形象来制造透视和空间的艺术特点, 最后根据同桌正面与侧面创作作品, 当学生看到自己也能和艺术大师一样创作作品, 心里是多么自豪。

(二) 走近民间艺术家

民族认同感其实就是对自身民族价值观与主体文化的一种认同,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 蕴涵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在小学美术课中加入民间艺术, 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示出民族文化, 还有效增强了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识。

(三) 接纳流行文化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6篇

一、创设恰当数学问题的生态情境, 激发花儿们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兴趣, 抓住问题本质, 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会提问题, 提有深刻内涵的问题, 只有创设好一个恰当的生态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进而提出问题。在生态情境中,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 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 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 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 在探索新知的环节, 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40÷8、20÷4、10÷2、80÷16......几个小组轮流答题, 当答到第4题时, 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 其他组的同学做的题目和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商一样多, 不公平!”这时, 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 你来说说。”接着, 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被除数和除数都在发生变化, 但是它们扩大和缩小的倍数始终是相同的, 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抓住本质,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商不变规律的内涵, 很自然的突出了重点和突破难点。又如:“认识比”, 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盐水中的盐和水的比”与“足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 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 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 没有相除的关系。而盐水中盐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更注重盐和水之间的相除关系。从而让学生很自然地知道“比”到底是什么了。

二、根据花蕾们提出的问题, 引发他们积极猜想, 认真思考, 渗透数学的核心素养润花蕾

我们知道, 每一项科学发明创举, 都是以大胆的猜想幻想为出发点的。花儿们对数学问题的猜想, 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 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生态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的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 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从生态课堂中经历观察, 质疑、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 分享自己的想法,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 先引导花蕾们提出猜想:从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猜一猜圆的周长又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根据他们的回答, 课件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滚动一周。并让花蕾们发现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自己就能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的结论。

又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 大部分孩子们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 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花蕾们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53、76、143、159、173、329、563、356、8499”中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 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 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 就会产生疑惑, 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 教师利用错误, 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 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 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 那么, 究竟与什么有关, 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 教师放手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自主探究验证。最后, 得出3的倍数到底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

三、花儿们在生态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大胆猜想和假设, 用基本的, 科学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去探究相应的数学问题, 展示花姿的风采, 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说, 数学生态课堂中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的必然环节, 它不仅是花儿们观察, 大胆提问猜想的平台, 而且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乎贯穿整个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 往往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法, 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 猜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实际拼接, 初步得出:“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且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花儿们知道一个梯形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是相等的。于是, 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可能等于梯形面积。接着, 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梯形的田地, 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进行计算,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字母与一般数不同后, 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 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 引导学生讨论用字母原因是可以表示任意数。这样, 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 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和模型思想。对提高花儿们的数学兴趣, 渗透数学的核心素养是自然而然的事。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理解什么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和花韵生态课堂模式基础上, 结合学校花文化的办学理念, 在课堂模式中到底怎样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谈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具体是结合“花韵”生态课堂模式的情境创设激花趣, 问题引导润花蕾, 主动探究展花姿。

上一篇:爱在这里范文下一篇:人生梦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