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13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通识核心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手段依赖于教学, 如何设计和开发这种手段就成为教学设计。基于不同的教学领域、教学观念, 设计者对教学设计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设计的方式与核心理论也不尽相同, 但是都围绕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怎样做”。以核心通识课为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解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与以往传统专业课不同, 通识课主要在教学设计要针对某一个实际的学习目标, 支持学生对史类课程的全面了解进而优化教与学的活动与过程。在其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思考应采用什么举措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有效学习。因此, 通识核心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而不是以教学过程为目的。

(二)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反复的过程

核心通识课的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因对象或内容而不同, 分析学生的特征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同时, 教师通过检验、反馈、修改使教学实践趋于完美。

(三) 教学设计具有探索性

作为对知识的建构和二次加工, 教师应把通识课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学习过程, 反思自己的行动, 针对不同的学生立意和创新地解决课程架构问题。

二、通识核心课教材分析的模式

按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教材分析, “由大到小”是就其范围而言, 先分析学期学年, 再进行通识课目标单元的分析, 最后进行课时分析;“由粗到细”体现在分析的深度层面, 在通识课的教学设计中, 至少需要三次分析教材:一是通读把握整体教材;二是认真阅读每个单元;三是细读教材的每一节。

(一) 全面认识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

教师对教材的了解和认识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课程特色。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材编写理念, 一方面研读课程的国际标准, 对编写理念有一个全面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文献参考教师会对课程编写理念不同程度的介绍。教师在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后, 还需要明确把握编写特点, 包括如何体现、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内容呈现特点、编写思路等。

(二) 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特点

教师进一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包括对所学内容在整体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学章节与其他学科方面的联系, 以及如何运用和发展所学内容在今后学习中的研究等。确定了某重点章节的地位后, 需要确定其核心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 以及在整体课程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课程内容所处“地理位置”及教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等。

三、通识课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于通识课的学习者而言, 都是大一或大二学生, 可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生活经验对学生有些初步的认识;二是学生是否具备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首先, 教师的任务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应重视以知识经验作为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对各种的现象的理解, 不断丰富和拓展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最终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 在了解学生是否具备新知识的技能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分析新知识的起点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预备技能”。教师必须将起点能力与学情分析结合起来, 才能够确定学生的理论起点。教师对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课堂效果进行衡量, 以逆推的过程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理论起点, 即“从上到下”的思路分析, 即起点到终点的能力标识确定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

(二) 学生的认知特征

学生的认知发展即思维的转变模式, 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 已经从具体高考运算阶段逐步过渡到大学的分析阶段。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相信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对感性经验的支持, 实现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四、信息化学习环境下通识课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 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具备新的教学理念, 具备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一) 数字化教学设计

数学化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等。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时间的连续性,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二是资源的共享性, 上传至网络的学习资源可以供全球的学生进行使用, 实现各种软件与硬件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三是学习界面的人性化, 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进行个性化学习界面的定制;四是学习过程的协作性, 远程协商利于学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

(二)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采用模块式的教材结构设计方法, 为每一章设计了不同的板块结构, 即“理论讨论”“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三个板块, 期望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情境学习的支架。每章设计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活动安排”等栏目, 便于学生了解本章内容概要;每章结尾前设计“学习心得”等栏目, 便于学生总结本章重点内容;通过设置“情境创设”“任务卡”“请你思考”“案例研讨”“做中学”“学中思”“思而行”等栏目创设情境, 以案例为载体, 结合复杂的真实问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主题, 力图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完成学习, 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

其次, 按照“总-分-总”的形式搭建教材的基本框架, 内容体系按教学设计过程逻辑线索编排, 围绕教学设计要素结合教学展开论述。

首先。第一章从教学设计概述着手, 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分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等内容。其次, 分别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展开探讨。最后, 考虑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是当下的研究热点, 以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为主题展开。

最后, 在通识课设计中积极树立教学资源开放化、学习服务多元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的价值追求。构建面向数字化学习的课程资料, 学生可通过二维码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衔接, 引导学生获取网络资源, 利用丰富的案例、素材、教学视频等展开教学和学习, 最大限度地满足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方面, 学生可以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教师预先指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 学生同时又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学生既可以从共同体中获取知识, 也可以分享和交流对话等活动, 使每一位学生都是其他学生的学习资源, 使学习成为意义协商和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摘要:通识课程课堂教学成功有赖于有效地教学设计。为此, 必须提升其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研究能力, 才能促进通识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如何实现“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通识教育”可以给予我们以诸多启示。“通识教育”既有助于深化对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切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通识教育 科学传统 人文传统

[文献标识码] A

[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又重新回归教育视野。由于长时间形成的历史性教育断层,通识教育的开展并不像理想中的一帆风顺。各大院校追求通识教育的同时,忽略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导致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一、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一)缺乏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多模仿移植国外的教学模式,且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多在于理念的传播、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对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高校践行通识教育也多体现为对通识教育的推广宣传、课程建设两个层面,尚未进一步深入推进通识教育建设。

独立学院践行通识教育之路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较更艰难一些,这是由独立学院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无论是学情分析还是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均阻力重重,在推行通識教育上,更是举步维艰。因此,缺乏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的研究,教学状态尚处在设置课程数量、安排教师授课阶段。

(二)缺乏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

自全面学习苏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大学对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始终围绕专业教育开展,通识教育兴盛后,原有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就被直接移植应用到通识教育上来。随着通识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给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但由于教育大环境所致,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工作并未积极展开,而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

(三)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识教育由于起步晚,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体系。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成立独立的通识教育机构以外,其他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仍处在“课程各自为营”的阶段。学校推行通识教育,在各学院提交的选修课程中进行遴选,然后开始授课,称之为“通识教育”。其实,完全不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属于形式化的通识教育。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

鼓励各大高校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尤其是独立学院。学校层面要设定相应的鼓励措施,组建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团队。针对本学院的办学特殊性结合教育大环境,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本项研究要结合通识教育教学目的,构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二)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制度保障是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提升的关键,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需要建立特殊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开设较为散漫,因人开课现象较为严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较为随意,多为硕士毕业生缺乏通识教育教学经验。高校不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与关注,就不能吸引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需要高校自上而下的重视。

我国近20年来推行的通识教育多流于形式,缺乏根本性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制度保障。各高校均有其特殊性,教育部门应对各类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进行分类指导。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成立通识教育组织机构,并改变各院系各自为政的局面,为达到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奋斗。

(三)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

独立学院应积极引进具有通识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领导者,进行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大力培育教学管理骨干,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建设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受到了专业教育的影响,评价过于量化,缺少灵活性。

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对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理论与技术均不成熟、不完善。建设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有效提高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通识教育的两大任务在于完成知识文化的传承与本土化知识文化的创新。通识教育是把人培养成自由之人,造就具有全球视野和优美情感的博学创新之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致力于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将学生悄无声息地进行了分类,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育人目的出重拳打造通识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因此,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3):1-5,112.

[2]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32(9):94-97.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互联网发展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育管理,改变着知识的学习及传播方式,推动了生活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各类非正式组织,也出现了网络亚文化。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及其衍生的亚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等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价值认同,以需要引领课程分众传播、动机激发、兴趣小组和实践互动,以期为网络通识教育在高等学校实践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认同;亚文化;分众传播

科技进步、网络普及缩小了地区、城市间教育差距问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出发点的网络课程伴随着教育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新颖的教育形式而日益发展,网络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经济浪潮下,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和即时通信工具广泛使用,自媒体平台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社会群体中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作为重要新生力量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已开始深度融入这一前沿领域,并推动其迅猛发展。在自媒体大潮席卷下,更多以寻求新颖独特、追求浅层次感官觉知的娱乐消遣内容出现,信息不完整、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批判质疑、二元对立等认知思维混杂[1]。

高等教育在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教育体系的同时,面临着来自网络自媒体、亚文化现象的冲击,由于过程执行力度不足、结果考核重视不夠,使得教育管理过程缺失、考核形式单一、思想准备不足与心理认同滞后等问题出现,一部分高校因忽略学生群体特征、片面追求效益导向,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的功利取向无益于提升学习动机,直接导致了更低的学业成就,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亚文化发展现状

与主流媒体文化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同,自媒体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市场化运作,参与门槛低,通过对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整合重塑,将以往的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输出,人人均是参与者,个个都有话语权,对信息广泛传播产生推动作用。

与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的还有自媒体空间亚文化,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社会群体,其中一些具有亚文化符号的内容值得重点关注、引导,诸如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颓废主义、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些亚文化现象在现今社会广泛存在,且不为大多数人的意识所觉察,与主流价值文化碰撞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将可能停留于这些快速变化、传播迅速、充满不确定性、富于批判色彩的感性网络亚文化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更具差异性、多样化的群体社会组织。

话语权的中心位移是自媒体亚文化的形态之一,这是影响力转移的有力证明[2]。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网络大讨论中,将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呈现在他人和社会中,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集聚效应”,网络思想的认同扩散呈现爆发式增长,话语权位移改变也往往会产生两个对立面之间的激辩过程,带有一定的斗争色彩,形成普通大众之间、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精英与精英之间的争辩,形成一种主流价值被接纳认可。

因自媒体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往往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左或对立的认识观点及价值判断,批判性韵味强烈,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价值文化,由此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网络亚文化根植于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认知失衡、对现实不满的压抑情绪以及个体人格和团体的相互影响,导致转移至互联网中爆发宣泄的不良行为居多,带有泄愤的成分。生活中存在的义愤填膺者或者“躺平”族,通过自拍文化传递“被忽视”的个体存在、以消费表达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下”个体空虚的排解、以个人颓废放纵寻求自我认可、以“毁灭破坏”得到自我满足等,不论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颓废主义抑或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3],都有指向于现实生活的印记,是对现实的反叛与偏离。这些都普遍表现在现代人广泛的情绪焦虑中。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育

自媒体背景下,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在处于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指导下的高校中,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知识路径的接受者,开始借助互联网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新事物中,扩展自身的视野,碎片化的网络知识学习方式出现并快速发展,主动探索发现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自媒体出现以来,在与社会主流价值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宣传网络亚文化为代表的大学生自媒体人,每个人都在为争取自身的权益发声,位移话语权中心,此时作为教育社会前沿阵地的传统授课方式下的高等学校受到冲击。

对于高校而言,在掌握传播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话语权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群体的认识便显得意义非凡,应在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新突破。从社会场的概念出发,尤其是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个体都处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中,其角色多样化,在社会中具有多重身份,只是其在各类“场”中发挥作用强度各异[4]。

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教育,又同时受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网络两种“场”的双重影响,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社会主流价值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核心观念,通过作用于意识层面,决定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时常性表现;由于受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影响,个体的潜意识和网络群体“场”作用同样异常强大,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形成价值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意识层次、动机水平、价值观念等决定了其注意总会集中指向于特定的事物,形成有意识的觉知。当人们被其中一方吸引或者主动投入某一层面时,自然会忽视另外一些,因此就会出现个体满足于现有场的吸引、思维认识也固化其上的现象,这也导致显性现实世界与隐性虚拟世界里“双面人”的出现。

大多数时候,受潜意识影响,个体往往沉迷其中却未能觉察。一般而言,潜意识在“力比多”的推动下遵循快乐原则,以释放压力、完全满足个体的感性需求为根本目的,这些都与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亚文化中的泛性、享乐、泄愤、颓废不谋而合,造成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焦虑、迷茫与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成效。现阶段,网络通识课程涵盖学科门类众多,但面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年级差异等,青年学生的学业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尤其在低层次院校中,学生真正投入课程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本研究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中普遍存在“刷网课”现象,学生的网络通识课程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观看,沉淀较少,学习效果堪忧。尤其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及追求自主时间的需要增加,认真学习网络通识课程的学生比例呈断崖式下跌。在角色定位清晰的学生时代如此学习,又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呢?

三、心理认同在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体心理产生重要作用,群体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离不开心理认同。社会作为熔炉,成为思想碰撞的大型“心理场”,这个“场”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体社会认知、情绪、思维变化和行为习惯,人们所观察到的沉迷网络游戏、热衷自我宣扬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受外在环境影响,因压力下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逃避社会,一方面表现出因虚拟网络对个体的压力释放获得更多的心理认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朋辈团体、非正式组织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异常突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

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且接受社会影响的个体,内在的价值判断、价值冲突影响着意志行为[5]。这与个体的成長经历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许多成长挫折较多的个体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更高比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自己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的事件”列举中写出了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要求思考正性事件时,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甚至难于想起,这些经历都使得个体选择借助虚拟网络逃避社会。

随着互联网教育科技进步和自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化,网络通识教育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发展变革,将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网络通识课在自媒体时代、亚文化背景中的实际效用,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策略研究[6]:

(一)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提供网络课程进行分众传播,寻找价值认同

素质教育理念是国家实施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已经深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骨髓,但以往“填鸭式”灌输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发现学习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应在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高等学校教育应顺应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兴趣爱好,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课程的宣传力度,有选择性地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受众进行分众传播,设置初阶、中阶、高阶渐进式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认知认可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营造更具价值的自媒体平台,或借助朋辈群体的传递,形成良性的网络心理“场”,在价值认同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7]。

(二)发掘潜能,激发动机兴趣,实现注意向意志行动转移

针对网络亚文化中存在的“丧”文化、自拍文化、消费文化、泄愤文化等消极文化,通过与学生思想中碎片化的亚文化进行有效的思辨辅导,帮助学生分析亚文化特征,认清主流文化,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潜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激励,在积极关注基础上恰当反馈,建立对自媒体网络亚文化的意识觉察,实现注意力向意志行动的转移[8]。

(三)引入实践,强调互动参与,寓知识价值于实践行动

高校应通过认知维度下的思辨形成的心理认同需要在实践中修正与强化,把对系统化的网络通识课程知识应用于与自媒体网络亚文化的实践碰撞活动,并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通识课主流价值的宣传,通过实践互动和过程参与强化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寓知识价值于实践行动,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学生对网络通识教育课的认同感[9],最终实现网络课程的真正价值。

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在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规律的共同作用下,以特定的方式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在深度的社会变革中,如何突破现有教育体系束缚,融入新生事物进行教育创新,仍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不变的思考话题。自媒体是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产物,高校借助网络媒介,寻求建立广泛的通识教育心理认同,对达成通识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忱. 社交网络中青年“丧文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8.

[2] 黄俊,董小玉. 论自媒体空间的四种青少年亚文化[J]. 今传媒,2015,23(02):49-51.

[3] 张紫薇. 基于场效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 陈志琴. 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行为及改进策略研究——基于南京F大学“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的调查[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1):40-42.

[5] 李衍栋. 浅谈心理访谈在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2(04):37-39.

[6] 赵霞,厉小军.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J].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6:208-216.

[7] 周晓虹. 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 新闻界,2011(04):20-22.

[8] 危磊. 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析[J]. 科教文汇,2018(11):1-3.

[9] 任红娟. 浅议青少年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响[J]. 成才之路,2009(16):2-3.

(荐稿人:舒跃育,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基于美育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美育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自2015年开始,国家在相关教育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营造审美的氛围。但当前还有许多与美育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改革,改革中寻方法。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级高职院校,一直跟随国家相关美育教育的政策、根据学生特点开设美育课程。针对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美育课堂中的表现和出现的有关问题,依托现有的美育教学资源,整理形成适合学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与资源,并针对美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学院美育课程的系统建设。

[关    键   词]  美育;教学实践;现状;改革

一、引言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对事物的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我国高校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门在美育方面的探索处于不断完善中,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我国未来高等学校美育发展的目标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要以艺术教育发展改革为重点,围绕高校实际美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改革研究[1]。

二、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用诗歌来表达意志,用礼实现人的自立,用音乐熏陶实现人格的养成,强调美育教学对人的培养的重要作用。蔡元培先生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美育教学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全面贯彻于素质教育中,美育对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有着巨大作用。

高校学生通过美育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增加对“美”的认识,通过美育课堂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美中学,学中赏,赏中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文化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程度的美学意识人才[2]。

三、美育课程教学现状

美育是一门范围广、宽度深、内容多并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对各个领域的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美育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仍然认为其是一门普通的基础性学科,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课程设计

目前,大多高校都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美育教育,教师给学生讲最基础、最简单的艺术知识,并且课程内容实践较少,对于美育知识较少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美育课程产生兴趣,对美育的理解和鉴赏没有质的提高。同时,教学方式也较为简单,对只开设一个学年的美育课程没有形成系统、连续的美育教学体系。

(二)学生艺术素养

学院通过美育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了解美育是什么,高校开设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课程目标是什么。但如何在较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成为大多数高职美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无法较好地完成美育教学的目标。

为了有效提高美育课程的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美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改革,寻找适合高校美育教学的方法,为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四、学院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为保证美育课程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全面、轻松、系统地学习美育知识,结合学院学生学习的特点,對美育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

(一)确定美育教学目标

高校美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要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的发展目标中,培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分享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重点,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

1.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美育课程的智能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线上视频播放等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共鸣,欣赏不同领域的艺术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以音乐艺术为例,首先收集当代学生比较喜欢的音乐形式进行导入式教学;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类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进入本章课程内容;接着对部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演示、赏析、讨论;最后以课堂小练或作业的形式完成简单的教学内容实践,学生可以选择独唱、合唱等方式完成一首喜欢的音乐作品,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美”[3]。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艺术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周围去探寻美的存在,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以造型艺术中的摄影艺术为例,首先和学生收集军训期间的照片素材,演示其中部分内容,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简单讲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照片的形成过程、拍照小技巧等学生比较喜欢的知识点;最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艺术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探寻生活中美的事物,通过拍照的方式进行记录,以美感悟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3.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高校美育课程改革在于求真、向善、唯美,使大学生学会审美,但并不局限于审美。更要引导学生认识美、鉴赏美、感悟美,实现人格的完美塑造。

我们不但要进行美的教育,而且要以课程内容和艺术实践为依托,注重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对于生命、尊严、自由、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推崇都要给予关注,不单是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更要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4]。

以学院学生艺术协会为例,学院可以在现有太极协会、书法协会等基础上增加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协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定期举办艺术活动,创立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牌。通过美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运用到艺术实践当中,达到美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比如当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摄影社团、剪纸社团、烘焙社团等,在建设学生喜欢的艺术社团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配套的活动场所及设备,使美育践行可以健康长久地发展,让美育知识、美育实践与美育育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下图)。

五、结论

美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美育在新时代赋予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要重视美育思想,提高美育意识,不断完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体系、不断改革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加快建设美育课程的硬件设施,促进美育的良好发展[5]。学院美育课程的现状与实际美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美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得到重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美是净化心灵的良药,美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具备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将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等相结合,让学生的人格更加趋于完善,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得到双重提升,为学生健康、和諧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梦凡.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的改革与探索: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范鹏伟.高校美育课程教育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实践[J].艺术评鉴,2020(20).

[3]崔秀菊.谈美育在艺术潜能中的开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实践[J].艺术教育,2010(4).

[4]包莉秋.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2011(3).

[5]姜巍.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5).

◎编辑 司 楠

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有优良的基础教学资源和设备,如何才能在学生的空余时间科学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及设备,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型医学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共同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关 键 词] 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实践能力

如何把医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全面性人才,是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如何让医学生在入学时学习基础学科时就抓好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医学是学生学好医学知识的开始,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优良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这些年随着我国对医学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和设备,并能与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结合来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是现在基础医学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经验,本着为学生服务和提高技能的宗旨,把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给基础医学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学生专人负责管理[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管理需要开放的实验室,采用实验室专人负责的管理原则,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开展实验研究的学生,需提前写好实验室使用申请或通过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在线申请,管理教师同意或授权后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后期的使用全部由专门的管理学生进行负责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卫生、学生的安全、物品及设备损坏的赔偿等情况,都要遵循相关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当然开展实验的时候可以申请教师科研指导。

二、解剖、病理陈列室及解剖、病理虚拟实验室开放

解剖、病理陈列室面向学生开放是为了从形态学角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了解和学习人体正常及异常组织结构,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对学生解剖、病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无疑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解剖、病理虚拟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为了把解剖及病理学知识从理论上进一步强化,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学习、试题的模拟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科普讲解员培训

基础医学实验室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把解剖陈列室建设成为兼顾解剖实践教学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场所。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优势,为广大医学爱好者进行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但是由于实验老师的时间有限,因此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科普培训,让他们既可以增长解剖学专业知识,又可以承担起科普讲解员的重任,并不断地传承下去,为广大群众能更好地了解解剖学知识和生命的奥秘作出一定的贡献。另外现在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建设了高标准的生命科学馆或者人体奥秘展示馆,这对人体解剖学和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科普讲解员的培训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四、完善基础学科资源库

对解剖、组胚、病理、生理学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优势,对解剖、组胚、病理、生理虚拟实验室和相应学科教学信息资源平台上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完善和深加工。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工作任务,比如,图片的处理和添加、题库的完善、知识点的文字修改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丰富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为整个基础医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校储备优秀的基础医学学生团队,为今后的外出比赛和出访学习做好前期准备。

五、组织开展趣味性知识竞赛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现有的资源优势,对基础学科资源库或相应学科虚拟实验室里面的专业知识点进行提取、组合、加工,几个人形成一个团队,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竞赛题库的提炼和重组,并应用到竞赛中,整个知识竞赛的流程和组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基础医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都是巨大财富和能力储备。

六、创新型实验的开展[2]

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的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行设计具有一定科学参考价值的创新型实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完成,指导老师给予指导和配合。这些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而且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理解和完善,这种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

七、为大学生课题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平台[3]

国家这些年一直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题的研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开阔思维,拓宽视野,而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是在校大學生施展科研才华的平台,利用实验室的教学及设备资源优势以及指导老师的专业优势,通过自行设计撰写科研设计书,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中,领略科研的艰辛与乐趣,徜徉在研究的海洋中,为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了尽量帮助那些家境苦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这种形式尽量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保证他们按时完成学业,为他们提供很多勤工助学的岗位。而基础医学实验室由于发展需要,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实验室的卫生需要打扫、标本和模型需要整理、物品需要洗刷和摆放,这些工作都需要完成,因此该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这项工作既磨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又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还可以通过工作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实验室管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九、巩固和提高基础学科的主导地位

通过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科学、有效利用,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而且通过对基础学科知识的整理挖掘、实验的创新、课题的研究等形式对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不但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而且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基础学科的主导地位,对学科长远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为其他实验室的科学利用提供经验和借鉴

通过基础学科优良教学及设备资源与学生课余时间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并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方法和经验,加以推广和利用,进而借鉴学院乃至其他医学院校的实验室,使实验室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但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无疑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作用发挥得越大,产生的效果也就越大,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医学生是国家医学事业进步的未来和希望,从医学生刚开始走进校门的那天起,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将来他们能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是摆在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任重而道远,希望广大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了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前行。

参考文献:

[1]郝撄.加强解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6(23):167.

[2]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84-85.

[3]郭炜,袁琛皓,付亚辉,等.浅谈我校开设《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课程的背景与思路[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6).

上一篇: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爱的教育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