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范文

2023-09-20

角色游戏范文第1篇

一、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

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如:在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时,孩子们讨论出要在我们的游戏中增添一辆公交车,这样会使大家出行更方便一些;春天到了,可以开放辰山植物园让大家参观。在孩子们认识一些简单汉字的基础上,菜场里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既认了字还对物品进行了简单分类。总之,每个角落提供的材料要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水平,使角落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天地。 实录:新开的理发店

一天早晨,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给娃娃理发做发型,几个小朋友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洗发,一会儿吹风„„。于是我们便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说:“哎哟,真了不起,你们娃娃家还理发啊!”“不是的啦,谁说是娃娃家,我们是理发店。”“那理发店怎么到处都是碗、锅子、调羹什么的啊?”辰辰皱皱眉头说:“没有办法,来理发的人太多了,我们不能回家吃饭,得自己做饭啊!不过,你说得对,我们应该把理发店布置得更漂亮一些哦。”于是在几位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的号召下,孩子们一起动手,对原来的娃娃家进行了“改造”,将锅碗调盆都送去了新的娃娃家,取而代之的是材料架里弄来的许多的洗发香波和老师为他们及时提供的一些玩具理发用品。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家漂漂亮亮的临时理发店就诞生了。

活动延伸:在此基础上经过孩子们的不断操作与讨论,也逐渐形成了后来开展的角色主题内容“方塔影楼”。

二、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爱美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这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性情。”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喜好和感觉,使他们创设角色游戏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 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会先组织孩子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充分利用空间的角落,挖掘空间的潜力。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温馨可爱的“娃娃家”,五彩缤纷的“方塔影楼”,丰富热闹的“菜场”,琳琅满目的“菜场”、“甜品店”,在教室外的阳台上,还摆放了符合时尚潮流的“足浴店”和反应季节特色的“辰山植物园”,这些形成了一个个造型美观、色彩和谐、童趣味浓且便于孩子开展活动的“小社会”。在这些角色主题中,我们还根据孩子的审美喜好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变化和完善,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让游戏开展地更精彩。 案例:娃娃点心店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游戏的主题应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我们通过投放材料——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慢慢形成了符合幼儿需求的,深受幼儿喜爱的“娃娃点心店”,以下是“娃娃点心店”这个案例分析活动的形成过程。 实录一:

教室里添置了三个新的玩具橱,孩子们看到了都兴奋地讨论着:“这个是什么呀?怎么像红宝石蛋糕房呀?”“是呀!好像点心店呀!”于是“娃娃蛋糕房”新鲜出炉了,我们投放了一些看上去非常逼真和美味的蛋糕,蛋糕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会儿蛋糕就卖完了。 分析:

几天的游戏下来,我们就发现游戏一开始,蛋糕店的生意非常好,蛋糕卖完之后,厨师和服务员无所事事,我们发现了材料的单一性,缺乏情趣性,因为蛋糕不用厨师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蛋糕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 第一次调整: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增加店中的食品种类,这样“娃娃点心店”新鲜出炉了,取代了“娃娃蛋糕房”,我们在点心店中投放了皱纸、橡皮泥、调羹等等,这样厨师就可以在厨房中研究新点心了。 实录二:

厨师和服务员在点心店中展开讨论:“我想做面条,昨天妈妈带我去吃味千拉面了,可好吃了”“你知道面条怎么做吗?”“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对孩子们说:“看看厨房里面有什么?可以做面条吗?”厨师和服务员看看皱纸、橡皮泥等等,厨师说到:“我知道了,面条是一根根的,把皱纸剪开来就变成一根根的了。”服务员们也纷纷说到:“对对,我去找剪刀,我去拿皱纸,我去拿碗吧,我们把面条剪好后放在碗里„„”面条做好之后,娃娃家爸爸到点心店买蛋糕,服务员说到:“我们刚做了面条,你买面条吧!”娃娃家爸爸看了看面条说:“不要,面条一点也不好吃。我想吃小笼包”厨师对他说:“我们没有小笼包。”娃娃家爸爸失望的走了,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点心店厨师将这个困惑提出来,请其他幼儿帮他想办法。班宇涛小朋友说:“这个面条什么都没有,不好吃。”我接过孩子的话题:“你们吃过面条吗?面条里面有些什么?”“面条里面有肉、鸡蛋、青菜、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我接着说到:“那点心店里除了面条,还有什么呀?”“点心店有馄饨、饺子、小笼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第二天,点心店的生意火热得不得了,许多客人坐下之后,纷纷在点心店中大声喊叫服务员。 分析:

材料太多幼儿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应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教师有时不知道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不能及时增加材料,为了及时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协商,在交流分享时帮助幼儿交流经验。 第二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是从点心店的统一服装和环境上着手,针对顾客找不到服务员的情况,我们提供了统一红色小格子的头巾、围裙、桌布,让点心店有温馨、愉快的氛围。点心店有了统一的服装后,生意又好了许多,有许多客人已经在门口等位子了,在点心店里增添了可爱的围裙、头巾,用橡皮纸做的小笼包、饺子、馄饨,放置点心的蒸笼。形象逼真的点心,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点心店里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新增加了厨师的手套、夹子等方便厨师在厨房制作点心。 实录三:

有一天的点心店开张了,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在门口等着:“哎呀,怎么没有位子了!”“是呀是呀,我还想来吃小笼包呢。”“是呀,我们娃娃家今天不烧饭到点心店来吃中饭,这么多人,怎么吃呀。”点心店的服务员看到之后说到:“我们也没有办法,人太多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游戏:“怎么这么多人呀,要等多久呢?”服务员说:“没有位子了,我也不知道要多久。”我接着孩子的话说到:“我看到其他点心店客人多的时候会在门口放许多椅子,用来干什么呀。”服务员想了想说:“哦,我知道了,我放几个椅子,你们在门口坐一会儿吧。”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樊奕小朋友说到:“我早就坐在点心店了,我要吃馄饨,服务员一直没有给我。”杨心怡小朋友说到:“是呀是呀,等了好久,我说要吃面条,服务员还一直过来问我吃什么?”我针对这个问题说到:“那怎么办呢,顾客那么多,服务员不知道客人吃什么,问了之后又忘了。”孩子们纷纷想出了好办法,黄泽宇说到:“我爸爸带我到饭店吃饭时,手上有单子的,服务员看看单子就知道我们吃什么了。”我接着讲到:“哦,原来,我们的点心店没有单子,有了单子服务员不用问也知道你们吃什么了。” 分析:

孩子到了大班,角色意识非常明显,他们不再像中班孩子那样,主题的产生完全要依赖于逼真的材料诱导,能够在游戏中反映一些成人的劳动和生活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的半成品及材料的同时,部分较逼真的材料提供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次调整:

我们与孩子共同商讨决定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单子,当顾客拿着有图片和文字的单子时,服务员就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给予顾客想要的点心,再也不发生客人长久等待的情况,并且多提供了一些筷子、叉子等等,以供顾客吃点心时自由取用。 反思:

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这个小小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随手摆放一些材料让孩子去操作,而是投放前有思考,游戏中有观察,游戏后有讨论,反思后有调整,如此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孩子喜爱的,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活动。

角色游戏范文第2篇

金群燕

一、指导思想: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是幼儿依据自己对社会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的。游戏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和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场所。

二、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对游戏活动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在双方间的语言对话中还很缺乏,特别是在医院游戏中,医生不太会用语言询问病人病情,缺乏一定的处理事物的技能和技巧,还有同伴间不太会合作着玩游戏。本学期将对游戏中的薄弱之处重点练习训练,同时在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游戏的主题与目标,让游戏活动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三、具体要求:

1.按意愿自选角色,会进行角色分配,并能明确所扮演角色,了解其职责。

2.会运用简单的日常礼貌用语进行对话交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能创造性地运用形象,自由地开展游戏。

4.能遵守游戏规则,懂得爱惜、爱护游戏材料。

5.物品会按类摆放,并回自觉收拾整理。

6.同伴间友爱、谦让,合作与帮助,不争抢玩具。

7.同伴间会合作着完游戏,不单一地玩。各游戏会相连地玩。

8.会形象、逼真地进行模仿,会使用一些游戏道具。

四、具体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开拓幼儿眼界。

2.平时利用散步、踏青等活动,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3.利用晨间谈话,一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平时教育幼儿用礼貌用语。

4.游戏区提供一定数量、形象的玩具,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性地玩出一些

花样。

5.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爱惜材料。

6.请家长配合多带领幼儿参观医院、超市等,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物品摆放。

7.教师一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能更形象逼真地玩。

8.平时多玩游戏,对于每次存在的问题将作为重点来说,不仅及时指出、纠正,第二次游戏大家还讨论、学习。通过不断练习,相信幼儿的游戏水平会在上一个台阶。

角色游戏范文第3篇

我班共有孩子31人。从开学这阶段以来幼儿活动的情况中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没有过玩角色游戏的经验。一部分幼儿情绪还比较不稳定,有

五、六名男孩还喜欢哭闹,个别小朋友还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喜欢到处乱跑。因此在小班阶段的角色游戏中,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幼儿明确在角色游戏中,要遵守哪些规则,逐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模仿成人的行为,体验游戏的乐趣。

第一阶段:

预设主题:娃娃家、菜市场

一、 游戏目的:

1.能认识游戏玩具、材料及环境,对游戏感兴趣· 2.愿意选择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反映简单的游戏情节。 3.乐意与同伴共享玩具,玩具玩过后,懂得归类摆放好。

二、 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娃娃、娃娃家里的家具、炊具、各种各样的菜、称、袋子等。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过炊具、餐具,认识1——2种常见的蔬菜。

三、 游戏指导:

第一次游戏:9.9 1.出示娃娃引入。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家里的家具和炊具等,并说说它们的用处。 2.提出要求:不争抢玩具、不乱跑。

3.幼儿分组到几个娃娃家玩,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参与游戏。 4.着重指导那几个爱乱跑的幼儿在家里认真扮演角色,不乱跑。 5.鼓励幼儿把玩具收拾好。 第二次游戏:9.11 1.启发幼儿说说:娃娃家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要做饭时要到哪里买菜,引出菜市场的主题,并鼓励幼儿说说各种常见菜的名称。

2.请中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小朋友一起自由游戏,并教给小朋友正确的使用材料的方法。

3.表扬在游戏中能正确使用材料的小朋友和较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第三次游戏:9.16 上次游戏经过中班小朋友的示范指导,大多数幼儿能正确使用材料,但有争抢玩具、破坏玩具的现象。本次游戏重点指导幼儿分配玩具,提醒幼儿不争抢玩具、破坏玩具,并指导幼儿在家里把每件事认真做好。

第四次游戏:9.18 上次游戏中,幼儿不懂得模仿做饭、做菜 ,游戏时争抢玩具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次游戏启发幼儿说说:家里怎么样做饭、做菜?并在游戏中加以指导,继续提醒幼儿不争抢玩具。

第五次游戏:9.23 表扬在上次游戏中能简单模仿家长做家务的孩子,要求那些不好好玩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做个能干的小主人。重点鼓励幼儿分工合作,并与幼儿一起收拾整理玩具。

第六次游戏:9.25 说说在上次游戏中存在的情况,和孩子们说说在家里每个大人一般都会做些什么,鼓励幼儿向家长们学习,发展游戏情节,同时提醒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并继续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

第七次游戏:9.31 表扬在上次游戏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和幼儿一起说说玩菜市场的幼儿要怎样招呼客人。本次游戏重点指导玩菜市场的幼儿怎样招呼客人,怎样卖菜。指导玩娃娃家的幼儿到菜市场去买菜,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四、阶段小结:

角色游戏范文第4篇

11月中班角色游戏方案

东昌幼儿园丽苑部中二班 陶莉芳、尤晓霜

一.设计方案

(一)幼儿游戏现状分析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

他们会带娃娃去看病,在家中还会开生日会等。爸爸还会穿上工作服煞有其事的去上班。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挣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在牛奶棚游戏中,孩子们会分配好营业员、服务员等这些角色。但在游戏中也逐渐出现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较薄弱,游戏的独立性还不够。

(二)新增游戏材料与环境准备 游戏主题:牛奶棚

材料投放:彩泥、皱纸、餐巾纸

(三)近阶段游戏目标

1.激发幼儿了解自己的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行为 2.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互相交流,推动游戏情节发展。

(四)教师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能够形象的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并且反应角色的职责。 2. 幼儿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情况,是否推动游戏情节发展。

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班角色游戏方案

二.游戏观察记录

(一)观察记录:

角色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纷纷涌向自己喜欢的区域。各个区域的职员各司其职,只是客人很少。仔细一看才发现,娃娃家里挤满了“小客人”。

师:“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小客人哪?” 生1:“是我先来的,我是妈妈。” 生2:“我带着围兜,我才是妈妈。” 生3:“我在烧饭,我是爸爸。”

生1:“他不是爸爸,最早来的是旺旺,他在照顾宝宝。” 其他的孩子分别说自己是姐姐、妹妹亦或是客人。 一群“家长”们自顾自地在家里做家务。

师:“可是娃娃家的人太多了,外面的医院、牛奶棚、理发店为了招待你们展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呢。”

钱姿伊听了,拎起宝宝往医院赶。

薇薇是妹妹,她听后拿起菜篮子就“离家出走”。 刘婕是妈妈,她说,“那我去理发店看看。”

师:“爸爸妈妈是主人,他们都出去了,谁在家照顾客人呀?”

主人和客人听了,哈哈大笑。

观察分析:

这是给孩子划清区域、材料摆放与角色分配后第一次不加教师提醒的角色游戏。孩子们虽已分清了游戏区域、游戏材料与角色。但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思维依然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之前详实的经验梳理与情景示范帮助他们记忆了区域但没有有效理清其角色经验。

他们是在真实的情景中看到了区域摆放、角色分配以及教师对于角色行为的示范,但由于没有集体主动尝试角色行为,所以部分能力弱的儿童对于角色行为并没有足够认知。

中班孩子的经验终究有限。他们都做过客人,也做过主人。但对成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与语言没有深入观察。对于做主人,他们缺乏前期经验。此外,本班孩子角色分配能力与欲望并不强烈。孩子们还没有分配角色与人数的意识。

活动调整:针对这些情况我做了以下调整: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在讲评时,老师可将娃娃家内的部分用具拿到孩子面前进行讲评,邀请对于娃娃家较有经验的孩子与他们一起示范,共同表演。在此过程中使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具体的角色行为,使教学情景化。

此外,我还梳理经验,建立规则,情景暗示。系统梳理娃娃家内的角色经验。

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班角色游戏方案

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作为主人的职责与待人接物的正确礼仪。如:问候、礼貌语、端茶送水、告别。为娃娃家制作门、门铃与脚印。提示客人进门先按门铃。帮助孩子用公平的手段分配角色。如轮换、讨论与猜拳。而调整后的角色分配与角色行为我将进一步观察。

(二)观察记录:

游戏实录:

角色游戏开始了,穿上了美发师的工作服,拿起了电吹风、各色发夹、彩带招呼着跟前来回走过的小伙伴“快来美发呀!我们的美发技术是一流的,保证你满意。”在她的宣传下果然有几个“爱美一族”的姑娘受不了诱惑走了进去尝试一下。

“我想做个新娘头,”翻开了桌上的美容书,指着其中的一页说。刘妤马上热情相迎,并像模像样的拿起吹风机为她塑造发型,用橡皮筋扎了个马尾,选了几个彩色发夹固定发型,最后插上了彩色绸带,西西满意地点了点头。此时一旁的王奕嘉急着说:“我也做一个发型,但你要做得和美容书上一模一样,头发也要彩色的。”刘妤一时为难起来,说:“这里没有染发剂,我给你戴上两个假发圈吧,也很好看的。”王奕嘉一看说:“黑色的我不要,还有好看点的假发吗?”当得知没有时只好失望地离开了美发店。刘妤又接待了几个客人后生意显得冷清了一些。虽然仍在热情地招呼着,但生意似乎不太理想。 观察分析:

角色游戏范文第5篇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 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饮品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饮料,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饮品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柠檬果汁。” 佳佳:“你要买几杯呢?” 西西:“我要买2杯”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柠檬果汁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2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行的,我说20块就是2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2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饮料,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杯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2杯,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和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2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饮料是买给谁喝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得,还有妈妈一杯。”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饮料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喝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 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 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 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2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2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角色游戏范文第6篇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医院》1

1、能较形象地模仿医生和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反映他们的工作职责。

2、增强规则意识,懂得表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

3、运用礼貌用语和同伴进行交往。

4、初步学习自制简单的玩具。

5、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6、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向幼儿介绍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2、物质准备:听诊器、注射器、药瓶、药盒、药片、体温计等医院所需得玩具材料以及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的玩具材料。

第一次活动指导:

1、出示医疗器械,引导幼儿具体使用器械,组织幼儿讨论医院里医生的职责,护士的职责。

2、请个别幼儿演示使用器械的正确,并用职业性的语言来招呼病人。(礼貌语言、帽子、针、药品等)

3、教师示范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景。

首先,请幼儿学学、装装病人,比如说哪里生病了,怎么表现等,其次,重点指导幼儿要认真给病人治病,并且要对病人有礼貌。护士要协助医生治疗

病人,要关心病人。

4、幼儿游戏。

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多人争执的角色用“石头、剪刀、布”等方法或疏导部分幼儿参加其它游戏。

5、游戏后组织幼儿认真、较快的收拾玩具。

6、评价幼儿游戏情况。

活动反思:

幼儿已经进行过活动,一些幼儿已经有了做医生、做护士的经验,原来出现了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都没事干的情况,因为孩子们都不愿意当病人,通过,老师的示范、提示、鼓励,孩子们都很喜欢当病人,假假地生病,表演起来很像真的,医生也很认真地帮助病人看病,但是生病的种类比较少,在下次活动中,予以引导。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医院》2

一、情况分析

有八名幼儿园同时做“医院”的游戏,其中六名幼儿没有参加角色商量都急于抢拿玩具,这影响了另两名正在协商的幼儿,停止协商与加入了玩具的争抢,等人手一物后,才搬了桌椅围坐下来,我以“病人”身份来到“医院”,试图了解他们的游戏水平。不料,八名幼儿同时上来为我看病打针,虽然我反复强调,只能一人打,最后还是被挨了五针,游戏结束评价,我向幼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请大家来评评。医生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虽然说不对,但至于为什么,除个别幼儿外,大多是说不清楚的。

说明1:八名幼儿同时做“医院”的.游戏,表明兴趣和意愿,但从游戏看,幼儿对“医院”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

说明2:此阶段的幼儿还具有以拥有丸剂材料来确认角色身份的特点,以拿了听诊器就是医生等。

二、要求

知道自己做什么角色,能初步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职责行动

三、教师指导

1、提供材料

(1)增加“医院”主题的象征性玩具。

(2)提供药瓶、小棒、积木等可供“医院”游戏的废旧物品或替代品。

2、丰富经验

讨论平日时里去医院看病的情况。

请爸爸、妈妈介绍有关医院的事情。

谈话:你去过医院吗?医院里有谁?他们做些什么?

3、观察重点与指导方式

(1)重点观察“医院”主要的人数,角色协商及其扮演。

(2)继续以“病人”的身份去医院,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对话,了解情况,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顺利地游戏。

4、游戏评价

(1)如果“医院”角色及其扮演不尽人意,如语言对话不完整,行为和实际不符,说明幼儿对此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全面,可不作评价。

(2)如果“医院”角色及其扮演较以前有很大进步,评价时请幼儿介绍游戏的情况,巩固幼儿介绍游戏的情况,巩固幼儿对“医院”的认识和反映水平。

说明(1):居于幼儿对“医院”的认识还很不够。多提供象征性玩具材料或替代品,能起到提示和引导作用。

说明(2):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取决于已有的经验,应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熟悉了解医院,增加感性认识,不仅知道医院是干什么?还知道医生及其工作。

说明(3):游戏的评价要看幼儿的现有水平,如果发现幼儿对某些生活的理解还不全面或无认识,则应在经验的丰富上下功夫,而不急于让幼儿表现。

说明(4):如果幼儿有经验而不知如何表现或不注意表现,教师可启发引导,如设计提问,创设的情景等。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医院》】相关文章:

1.《医院》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2.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3.中班角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街》

4.中班角色游戏《梦想成真》教案

5.幼儿园中班《小草长大了》角色游戏教案

6.关于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7.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快乐街》

8.角色游戏的教案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信息范文下一篇:翻译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