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

2023-10-14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1篇

1. 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 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 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 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 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 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 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 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 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 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 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 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2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3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4篇

为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旱灾造成的损失,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今年的特大旱灾将导致小麦条锈病、小春蚜虫、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发展趋势;水田保水差,造成水田普遍失墒开裂,破坏了药膜覆盖层,使除草剂不能起到封闭土壤的作用,严重影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喜高

温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将加重;玉米由于墒情差,气温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将面临出苗差,草害、地

下害虫、锈病、蚜虫、粘虫等危害加重;蔬菜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也将加重发生。为此,各级植保部门要一步增强病虫害防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田间调查,预测预报病虫发生动态,结合病虫发生实况及时编发简报,提前做好农用物资储备,指导各地开展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药用药安全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用药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利用各种培训会、防治现场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做好农民群众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指导和用药安全工作,深入防治现场,指导农民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怎么用药,不得多种农药同时混用。要加强稻田水浆管理,提高稻田杂草防除效果。要注意科学用药,适时用药,漏水田、台田不可用药,施药后保水是确保防效的关键,切忌漫灌、串灌,田间缺水时可缓灌,但不要淹没心叶;施药后保持水层3-5公分,一定

要保水4-5天,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除草效果。

三、对症下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一)稻飞虱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稻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稻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对稻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盛期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000头,及可进行防治,必须进行统一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防治

寄生性天敌卵期主要有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主要有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菲岛瘦姬蜂。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隐翅虫类、蛙类、蜻蜓类、瓢虫类等30余种,其中草间小黑蛛和表翅蚁形隐翅虫等捕食力最强。设置诱集田,缩小发生和防治面积,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减轻或避免受害。孕穗至灌浆期受害损失最重,蜡熟期次之,分蘖期最轻,因此孕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重点。常用农药有杀螟杆菌、杀虫脒、杀螟丹、辛硫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杀虫双等 。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也可以通过品种布局设立诱杀田,减少施药面积。

2.生物防治:天敌对稻纵卷叶螟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我国采用人工繁殖赤眼峰防治稻纵卷叶螟已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建立了赤眼蜂生产线,为大面积生物防治打下了基础。生物源

农药乳剂防治效果也较好。

3.化学防治: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掌握在防治适期(孵化高峰至3龄幼虫前)施药。注意选择高效长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1.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发病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其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2.症状表现: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层。受害茎部,产生稍凹陷褐色条斑,潮湿时,产生白霉,受害薯块,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②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春马铃薯与番茄地,应间隔300~500米。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

配施氮、磷肥,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四)地下害虫防治

1.预测预报:认真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掌握成虫发生盛期,及时组织防治。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5篇

(一)防治病虫害的时机不合事宜

就某种农作物的病虫害而言,要想对它进行有效防治,必需要熟悉该农作物的病虫防治适期。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过程中,仍然不能很好地判断时机,一般都是在农作物的病虫害已经大量产生以后才进行防治,这样一方面会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防治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出击,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病虫害防治的防治技术欠缺

如今大部分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过程中,均是一种非常盲目的状况下开展的,他们通常并未对农作物的色生长情况作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除此之外,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及极其有限,他们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技术并不熟悉,而只是来用传统化学药防治的途径来处理相关问题。

(三)病虫害的种类繁多,防治工作艰巨

目前,在农作物的具体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然而,在如今环境污染及其严重的前提下,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同时

这些病虫害繁殖周期也非常快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科学的化学农药防治而言,从根本上加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繁殖。因此,在此基础上,同样也提高了人们防治病虫害工作的成本和难度。

(四)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淡薄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大部分人依然是依靠过去的化学农药方式进行防治,觉得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导致人们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与此同时,部门农民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高端科学技术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合理地推广。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化学农药用途中个,仍然存在着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与不科学使用等问题。

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原则

(一)以农田生态环境为中心

就重大病虫害发生的地区而言,农民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全面的预防与治理,要把农田生态环境作为病虫害预防与治理的关键,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大自然的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同时要采取物理与农业等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而就病虫害一般的地区而言,可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控制;而对于那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区域而言,要定时、定量地施用低毒、高效的农药。

(二)以预防与生物治理为主

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过程中,要持续对这些害虫的天敌展开研究与保护,能够大程度地发挥害虫天敌的功能,结合社会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有效地治理这些有害生物,从而使得病虫害对农作物影响达到最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高效平衡。从有机氯在农作中广泛使用开始,使得我国的农作物生产实现了明显转变,然而因为病虫害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同时加上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能力也在增强,这就逐渐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实践表明,预防与生物治理最先进的也是最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途径,该法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作物的抗药性。

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

(一)加强对综合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农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不能只是执行植保工作方针,它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事项。我们还要借助广播、电视以及材料等方式,宣传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计划地举行各种类型的培训,能够清楚相关概念,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农业部门需要配备高端仪器设备,而且要加快病虫

害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够提高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地降低重大病虫害导致农民引发巨大损失的可能。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病虫害全面防治能力。一是要不断增强国家公益性植保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二是要建立与完善我国县、乡以及村植保技术服务网络,能够为更多的农户进行服务;三是要努力做好与加快农作物的病虫害全面防治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三)对植保工作形成全新的认识

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范文第6篇

1 农作物种植技术分析

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合理与否、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否有效实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及最终产量, 做好选种、播种前的种子病虫害处理工作十分必要, 这能有效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安全性。

1.1 播种前的准备

第一, 做好选种工作。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选择品质好的种子, 不仅能保证种子发芽率, 也会对后期种子的茁壮成长十分有利[1]。因此, 选种就应该舍弃秕粒、破损粒、虫蛀粒、病粒和出芽粒等, 以保证种子的品相与发芽率。另外, 针对不同农作物品种在选种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品种作物在种子大小、种子表皮颜色、粒型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

第二, 做好土壤准备工作。种子对土壤的要求基本为湿润、透气、松软及足够的营养成分, 这对保证种子的发芽率极为重要。因此, 在播种前, 应先确定土地是否需要浇灌, 之后进行深耕细作、平整土地及去除杂草害, 避免杂草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针对播种前土地的除草, 一般采用拉索及氟乐灵 (浓度48%) 等除草剂。

1.2 对种子的处理

对种子的处理可以简单理解为种子进行药物“包衣”工作, 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环节。如对玉米、小麦、花生和棉花等作物的拌种, 主要采用特定浓度的化学药物进行拌种, 也就是上面说的“包衣”, 如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时, 拌种采用一定浓度的灵丹粉、辛硫、多菌灵加克菌丹或福美双等来拌种, 借此提高防治根腐病及地老虎、蛴螬、根蛆对种子的破坏, 增强苗期的病虫害防御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种子在“包衣”工作完毕后, 不能在太阳底下曝晒, 而是要将种子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 以保证实际拌种预防病虫害的效果。另外, 可以使用根瘤菌进行拌种, 但需注意的是, 用此方法处理种子, 就无需使用杀虫、杀菌剂。

此外, 在苗后期成长以至成熟过程中,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如小麦、水稻的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麦蚜和麦红蜘蛛;同时, 棉铃虫、棉蚜、玉米螟和蝗虫等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极为厉害,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作物大面积减产, 给农民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也要做好防治工作。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由于农作物种植的区域性特征, 在农作物种植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与病虫害种类及特点进行预防, 除了种子播种前的选种、药物“包衣”等来预防外, 还应根据季节规律对土地进行修整、翻新, 改善土壤养分活性, 通过土地修整来加速枯叶、上季作物秸秆的腐烂程度, 降低病虫害的存活率, 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提升粮食产量。此外, 还应实行农作物轮作种植, 使土壤养分得到合理平衡, 压缩或消除病虫害的生存空间, 做到提前预防、防治结合[2]。在此期间需注意的是, 要严格按照农药的喷施要求、注意事项, 根据农作物受害程度、病虫害特点及土壤因素特点进行合理用药。

2.2 田间管理的防治

田间管理, 顾名思义为对耕地、水利、施肥和耕作制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或改进, 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对耕地进行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防治杂草与农作物争土壤养分;对农作物进行及时灌溉、施肥, 防治因干旱造成螨类、蚜虫类病虫害情况发生, 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实行轮作耕种制度, 以预防单食性、寡食性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2.3 物理防治

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物理防治的方式, 主要是运用众多的物理手段对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进行防治处理, 简单地可分为人工捕杀害虫、诱杀病虫害、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覆盖银灰色地膜来避免蚜虫类侵害。物理防治方式的运用简单易行, 且多数农作物都可以运用此方法, 且不会对作物本身形成伤害。

2.4 植物检疫

相比物理方式防治, 植物检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近年来, 农作物品种、种植方式、药物使用计量的增加等因素使病虫害发生变异, 且数量不断增加, 一次性大规模爆发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对作物的危害越来越深。为确保粮食作物种植安全, 国家应对各类农作物建立整套检疫程序, 避免因日常防治无效而使农作物造成危害及损失。

2.5 化学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中, 运用化学药物防治方式在目前农业种植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它具有见效快、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中, 化学药物也会造成人、畜因为误食而中毒, 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对土壤质量形成损害, 且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 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某一种药物长期使用时, 会使病虫害产生变异, 形成抗药性, 造成更大规模的病虫害。因此, 在选用化学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 应结合作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来进行预防。农业部门及专家也应加速农作物品种更新等科研项目开发, 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更新换代, 增强作物的抗虫性、抗病性, 避免化学方式的弊端。

2.6 生物防治

运用生物防治方法, 即借助病虫害的天敌、干扰激素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处理的方式。借助病虫害的天敌、益虫进行病虫害治理, 如可以借助七星瓢虫、草蛉、赤小蜂、鸟类和青蛙等益虫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还可利用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 如借助真菌、细菌和病菌等来诱发病虫害感染致命疾病, 降低病虫害的存活率;还可以借助昆虫激素干扰病虫害繁育及诱杀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的运用不会对作物自身、人、畜等形成伤害, 有利于环境保护, 且能使病虫害治理效果保持较长时间。但此种方法适用范围较窄, 且短期内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3 结语

农作物种植, 不仅要求注重种植技术, 更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 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运用田间管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减少病虫害数量, 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促进农民增收, 从长远来看, 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

摘要: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国之民生。我国作为种粮大国, 粮食种类、产量、种植技术因区域、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此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病虫害防治也存在差异。鉴于目前病虫害对粮食作物的破坏及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 着重对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 以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威.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4) :281-282.

上一篇:模具部主管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贫困教师资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