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9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既要有能力,还要身心健康。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要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其他学科的方向标,为它们指明了方向,掌好了舵。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一些方法,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一群单纯的小学生,要让他们懂得思想教育的内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方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民主讨论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用到民主讨论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采用故事讲解法

小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利用情景设计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运用典型分析法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課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运用现实演绎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教学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运用社会调查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中需要的很多信息都可以让学生去亲自调查。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广大教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在时间上发挥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教材中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在空间上舍远求近。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在思想上避虚求实。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单凭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

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系统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风。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优良家风的基础,诚实勤劳节俭是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礼仪守法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家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文献标志码:A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最为关键,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家长是学生第一任和最终的老师,家风是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无字教材。家风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基础作用。所谓家风即传统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或家族的作风、传统和风尚,它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综合性的生活规律。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门风和习惯,就没有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通过家规家风教育中小学生,渗透社会规范;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风正,学生的思想就正,品德就会高尚。积极健康的家风传承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胜过任何强制的理论说教。

一、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优良家风的基础

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夫妻关系的好坏,夫妻双方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更是最根本的。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父母是恩爱的,渴望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使中小学生渴望父母之间的互相认同、欣赏和支持。夫妻恩爱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中小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则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恩爱所带来的快乐和温馨,爱和归属感获得极大满足,无形中产生对爱的向往和追求,逐渐形成对人和事物爱的情感,从父母的榜样中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和情商,从而提高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相反,夫妻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对中小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最难恢复的,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管理和爱的启迪,极易形成偏执型人格,性格自私、冷漠、残忍,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未成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情绪化、模仿化和暴力化的特点,超过90%的犯罪与家庭中良好的父母关系的缺失有关。家庭意味着责任,夫妻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承担起赡养长辈、关爱亲朋、抚养子女的责任。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孝顺长辈,是我国公民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的体现。子日“夫孝,德之本也”。夫妻对长辈的孝道,孩子会耳濡目染,逐渐克服现代独生子女所具有的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和不孝敬父母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形成理解、关心和尊敬父母的优良品质。夫妻对亲戚朋友的态度和行为,更是中小学生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样板。夫妻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善待亲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行为,那么中小学生对父母的作为见闻习染、耳闻目睹,榜样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逐步成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人。家长对中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使他们更能亲身体会作为家长的责任、义务和辛劳,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志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形成做事认真负责、对人知恩图报的品德,进而传承下去形成良好的家风。

二、诚实勤劳节俭是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

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节约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作为社会的正能量,一直得到传承和发扬。可是,近年,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及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上出现了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渗入学校和家庭,影响到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后果很严重。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理应承担教育中小学生坚持诚实做人、勤劳致富、节俭生活的习惯和品质的责任,使学校教育成果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诚信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家风主体的家长应做好“示范”作用。首先,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给他一定空间去决定自己的事情,让他明白只有诚实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而怀疑孩子是培养其诚实品格的大敌。其次,家长必须做到诚信。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要以为孩子小,就经常编制“善意的谎言”,要谨言慎行,忌信口开河,要言行一致,讳“空头支票”,“曾子杀猪,以信教子”的典故仍具有现代意义。对于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履行,都要正面回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后,家长必须懂得适时鼓励和惩罚。家长对于孩子的诚信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孩子正面的行为导向,使孩子明白诚信是社会所提倡的积极行为,从而逐渐形成诚信习惯。当孩子出现撒谎行为时,家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孩子的撒谎问题,不要随意惩罚孩子偶然的过失,而应该耐心帮助孩子分析造成过失的原因,承担孩子过失造成的后果,让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而说谎。但对于恶意欺骗等不诚实行为,适度的惩罚还是必要的,让他们承担不诚信的代价,使他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如果家长能够持之以恒,奖罚分明,孩子就会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学生的本质。勤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一是体现在学习方面,二是体现在劳动方面。勤奋学习是学生的本分,更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在学习中没有什么“捷径”“窍门”等违背基本规律的急功近利的方法。对于劳动更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意义更加重大。在劳动中能够使中小学生提高技能、培养情趣、体会辛劳、学会合作、得到友谊、懂得感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认识到勤劳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做到身体力行、言传到位、监督及时。家长应做到:对待工作勤奋努力,不管工作性质如何,都力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争上游;对待家务同样要做到耐心、细致、周到、及时。夫妻双方在家务上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做到互相配合,为孩子营造干净、舒适的家庭环境。最终为中小学生树立做好本职工作的榜样和勤劳的楷模。家长在工作之余,切不能忘记学习的重要性,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修心养性,都离不开读书、看报、思考,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在道理上讲清楚勤劳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勤劳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赢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任何社会对于投机取巧、好逸恶劳之人都是鄙视态度;勤劳是人一生幸福的保障,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同时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中小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家长必须时刻注意监督,及时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懒惰情绪,禁存同情心理,迁就他们,应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比如,整理自己的内务,家庭作业),家长不能代替,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同时,适当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各种积极行为,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恰当批评孩子的怠惰思想,及时矫正懒惰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奢侈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倡节俭、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勤俭品质,树立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中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现象,为此,应加强校家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家庭教育应当做到: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在生活中处处做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做孩子节俭的榜样。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溺爱就是伤害孩子,不要担心孩子受苦,适当穷养利大于弊,有选择性满足他们的要求,善于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同时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们学会珍惜家长劳动成果。再次,智育不是花钱就能解决。在孩子教育方面,消除多花钱无所谓的想法,量力而行,讲求效率。最后,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节俭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用笔,提倡学习用品循环使用,主动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尊重粮食,倡导“光盘”行动,避免粮食浪费。总之,无论家庭条件多优越,也要防止和克服奢侈、浪费现象,营造节俭文明的家庭氛围。

三、礼仪守法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

讲礼仪、守法律、拥善良是每一位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和基本素养。“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是儿童和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中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意识”,《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人”。善良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自身性格。选择善良就是与人为善,就是选择一种幸福,人因为善良而变得淳朴和可爱。守住善良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特别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守法教育和善良教育刻不容缓。家庭是中小学生讲礼仪、守法律和拥善良教育的主阵地。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讲礼仪体现个人的素质和教养。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做到:首先,家长以身作则,做礼仪楷模。“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不许孩子做的,家长决不能做。其次,家长不断给孩子讲解各种礼仪规范,包括在校礼仪、在家礼仪、进餐礼仪、待客礼仪、作客礼仪、游玩礼仪、活动礼仪等,以及遵守礼仪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礼仪观念,做到明理导行。再次,家长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在餐桌上可以进行“进餐教育”,传授进餐礼仪——长辈先入坐、不要大声喧哗等;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包括礼貌用语、仪容常规、体态语言、待客礼仪、接听电话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帮助他们形成讲礼仪的良好习惯。最后,家长要拥有宽容心和耐心。对于孩子不讲礼仪的行为,要正确引导,不能粗暴谴责,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中学生逆反心理强的特点,只有对他们讲清利弊,正确引导,才能逐渐形成遵守礼仪的自觉性。遵纪守法是社会的底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培养中小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且手段残忍,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法制观念。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知法守法,家庭教育刻不容缓。首先,家长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法律意识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中小学生教育中自觉遵纪守法。其次,运用典型违法实例,剖析违法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带来的危害,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同时指导中小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有效抵制违法犯罪侵害。最后,家长应经常关心体贴孩子。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多是离异家庭和缺少家庭温暖的未成年人。他们失去父母关爱,无心上学,浪迹社会,结交不良朋友,最终违法犯罪。所以,家长必须经常关爱孩子,定期和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情况,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纠正,避免事态扩大,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只是给钱而已,不问其他。教育中小学生与人为善,拥有善良品性,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的善行是最好的榜样。为此,家长应当做到:首先,在家庭内部尊老爱幼,拥有善心。对于长辈要尊孝,体现对老人的爱,促使中小学生天性中的善意萌发;对于晚辈要尽职尽责,做到关心、尊重和信任,使中小学生懂得平等和友爱。其次,建立友善的家庭外部人际关系。现在独生子女的伙伴交往日渐减少,如果家庭再处于“闭门自守”的状态,那么他们极易形成漠然、自私、冷酷等与社会不和谐的人格,为此,家长必须敢于打开自家门户,把信任、友爱、关心献给他人,以自己的友善和真诚接纳别人,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善行、培养善德的良好环境。“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朋友”。最后,家长要经常对中小学生进行崇德尚善教育。“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理之前,极早就去叮咛”。引导他们于人友善、于物宽容,爱护环境、善待自然,及时发现中小学生的善行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对于善行的进一步追求,逐渐形成善良品格。

总之,教育的多元化为中小学生教育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长是良好家风的缔造者。在家庭生活中,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勤劳、节俭的品质是家风的核心;使中小学生形成讲礼仪、守法律、拥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应有之意。只有明确家庭教育的任务,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促进中小学生各个方面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侯秀梅)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针对教科书的特点, 进行小学思品全方位教学

思品课必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 其基本思路以“课”带“育”, 做到三个相结合。

1. 思品课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要想把思品课与各学科结合, 必须要求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要处理好正副课的关系。淡化正副课的概念和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莫把副课不当一回事。明确协调完成思品课的教学任务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任务。在教学目标上, 要同思品课教师一样, 领会思品课教学大纲的精神。了解各年级的具体要求, 熟悉各册思品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各课教学贯通, 各科教学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寓思想与各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达到有机渗透, 密切配合。如语文教材《一夜的工作》、《詹天佑》与思想教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相结合, 使思品课内容丰富了, 并有一定深度, 从而在“激之以情, 导之以行”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 思品课与班队工作相结合。

将“三会” (校会, 班会, 队会) 与思品课贯穿起来。提高思想和道德认识;校会应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要求引路;班会侧重于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训练;队会与《中国少年报》相联系开展一些兴趣活动, 进行交流和评比总结, 并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明确的课外活动。例如开展个人爱好活动, 五爱主题讨论会。各个年级教材内容和要求, 在班级对每个同学进行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劳动技能三项指标考核, 在此基础上少先队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组织评选低年级“最整洁教室”、中年级“正当妈妈的小助手”、高年级“为校园出一份力”的活动, 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是思品课的有效活动, 又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获得道德认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益。

3. 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与校外教育力量结合, 不仅使社会和家庭正面积极的教育因素系统化, 伦理化, 从而帮助学生避免染上不良影响, 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 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 以”爱劳动“教育为例。可以在家长会上提出请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学会洗脸, 穿衣, 做家务活动, 针对年级的不同, 做着各个不同的活动, 也能够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减轻家长的负担。能够锻炼孩子的自制能力, 协调能力, 让他们从劳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处处可见。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和行为道德素质教育。

二、加强对小学生全方位的品德培养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品德教育, 就要在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态度,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善、恶、真、假、美、丑等, 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 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小学教育中, 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个人认为,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 加强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中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之情, 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 理解帮助他的人, 更不会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现在的孩子大多为何不懂得感恩?有专家指出,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公主”“小少爷”, 要什么有什么, 享受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娇惯。更有些家长觉得“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忽略, 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渗透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传统的、情感性的东西越来越少, 现代化、物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感恩缺失”。

学校及教师应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判断识别事物能力。比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捡垃圾、种树等活动或在节假日让学生参加义务服务队, 以此磨练他们的意志, 领悟“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真谛;学校应经常和学生家庭沟通, 建立家校互联互教机制, 使有些溺爱子女的家长认识此举的错误, 认识怎样才算对子女是真正的爱。学校及教师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 研究了解社情, 感知感恩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得到爱, 享受爱的同时, 努力付出爱, 奉献爱。

2.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 又而面临学业上重压时代的当今小学生中, 出现了自信心不足, 害怕挫折, 不能吃苦等状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身为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 势在必行。 (1)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 克服困难, 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在遇到挫折时, 自尊心变得十分脆弱, 特别需要得到爱护。对学生受挫后的某些行为, 教师要有一个容忍的态度, 把受挫学生看成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对其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引导, 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将其“拒之门外”或“一棍子打死”。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 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抗挫的能力。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关心他们, 重视他们, 给他们委派一些服务性、组织性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制力, 增强其内部动力。同时, 学生对老师的每一句话, 每个眼神, 每个动作都很敏感, 会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挥此机制,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挫折感。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教师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 但实现理想不是一帆风顺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害怕它, 它就像弹簧一样, 你弱它就强, 你强它就弱。老师要随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 及时了解学生受挫时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 掌握好火候, 适时适当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 不被挫折吓倒。引导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此,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演讲赛、辩论会等。使学生认识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同时, 还可组织故事会、报告会等, 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的坎坷经历和成功之道, 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开导学生如何克服困难, 经受实践考验。使学生从中反省, 悟出其中的哲理, 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 逐步发展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加强对小学生诚信教育。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诚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诚信意识, 是否坚信诚信的巨大力量, 和教师诚信操守的榜样作用。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教师不但要做到“教书有术尽心, 育人有方耐心”, 而且必须做到既言传, 又身教, 成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在教书育人上, 时刻以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本领、渊博的理论知识, 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富的工作经验、极强的教研教改能力、成功的学术科研成果, 去影响学生, 教育有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现代人。

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的榜样教育作用, 要重视文本的教育教学作用, 也要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 将会给学生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优化教室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 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 在走廊楼道悬挂“请使用礼貌用语”等宣传牌。整个教室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 好像每个角落会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 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 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 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 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

摘要: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品德教育, 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完善学生人格, 这关系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未来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思品,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

[2] 《小学思想品德课事实素质教育的探索》, 新月新田博文。

[3] 程胜祥,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育研究》, 2013年第9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我是一名任教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70年代是一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走红演员,踏遍了校园舞台、街道舞台、乡村舞台。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过去的“应试教育”,(只重视语文、数学,不重视音乐教学,上音乐课只给学生教教歌就罢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音乐教学却犹为重要,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学如此重视,我再也坐不住了,虽然年过半百,但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在沸腾。我觉得应该把我自己的所长全部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下一代,奉献给祖国的未来。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年代,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足见抓好小学音乐教学至关紧要。

大家知道,在农村小学,农民意识不高,思想落后,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约束和条件的限制,音乐课一直处于“被贵忘的角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需要,三年来在中心小学李克荣校长的大力倡导下,全乡小学大抓了艺术教育,我创作导演的节目如:(大型舞蹈)《十送红军》、《我爱中华》又参加了县演出,获县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出奖。

獲奖之后使我更加认识到音乐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与品德教育、美育、艺术教育同在。过去上音乐课时,我抱着应付的态度,每周二节音乐课,我仅仅只教几遍歌词,便草草下课,未能让学生真正领受到音乐之美。

去年九月一日新学期一开始,李校长便组织我们认真学习讨论了新的《音乐大纲》和《课程计划安排》。我决定依照大纲要求,从改变原来那种只教词不教曲的传统教法入手,利用前五节课教三年级的学生识简谱乐理知识,“使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和表现能力。”(新大纲语)为提高学生学简谱的兴趣,我热情地告诉学生:学会简谱,就等于学会查字典,遇到生歌可以学唱,不用老师教。学生听后,兴致颇高,大都感到新鲜、好奇。上音乐课时,我用电子琴伴奏,反复利用琴声练耳、唱准七个音符,知道音有高低、长短、强弱;初步认识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形状和各唱几拍,还认识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休止符、连线、切分节奏等音乐记号。

在此基础上,我精选了一首曲调健康向上、热烈欢快、通俗易学的少儿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过程进行先教曲谱,再词曲并举歌唱,然后教一句曲,填一句词。着重强调此曲中的多处“休止符”的唱法,遇“0”停一停。在电子琴的伴奏下,全班学生情趣高昂,把全曲唱得有板有眼,节奏感很强、颇具韵律美。期间我还抽学生教唱、独唱、分男女声唱曲子。由于曲子唱得准,两段歌词只教了几遍,学生们便很快熟练地学会了这首新歌。最后为调节课堂气氛,我有意识地给学生弹奏了几首优美的歌曲供欣赏和练耳,并让学生试说出歌名。还借用远程教育播放了舞蹈节目,使学生从乐曲中充分感受到音乐无穷的美妙。这节音乐课受到前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去年十一月我又一次为外乡老师举行了一节音乐公开课。我在教唱新歌《祖国啊,你好》的过程中,先用电子琴演奏了学生学过的歌曲来导入,然后揭题,先教唱曲谱,再教按曲填词,效果很好。(此项突出“切分节奏”记号及唱法),还让学生在座位空间按新歌节奏学习了简单的手势和舞蹈动作,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全体同仁的赞许,并给我以较高的评价,从而坚定了我继续上好音乐课的信心。

依照《新大纲》的教学思想,遵循《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多少次课堂教学实践,使我深信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上好音乐课,缩小城乡学生的差别,先教学识谱、教词必先教曲的教法,在教曲中还应按节奏配上动作,促使学生唱和动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生摆脱过去那种只唱词不唱曲的枯燥无味的沉闷状态;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挖掘音乐天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年级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桑溪乡中心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更是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其个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对他人和集体及其关系的初步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更包括对一些道德原则及其用道德意识来评判道德行为能力的内容。研究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年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实效性,对于有效促进小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寻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意义

尽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在同一阶段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特征是不同的。对照皮亚杰的阶段划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二阶段,即他律阶段;小学中年级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三阶段相当,即自律阶段;小学高年级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划分的第四阶段,即公正阶段。

1. 小学低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比较低,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和肤浅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外界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体现在对权威者如父母和年龄较大人的绝对尊重和服从。由此,他们经常习惯于将所有的规范、准则看成是不可转移和不可变更的;其道德行为判断能力只考虑事情发展的应然结果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其道德情感的产生与所经历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直觉性;由于其认识的限制性,在道德动机上把大人指导作为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或尚未形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动机。他们经常关注于短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却不知如何去做,其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但言行较为一致和协调。

2. 小学中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等突出特点。他们己不再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是永恒和可以长久不变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沟通进而可以修改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制度和规范具有实现道德行动统一、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等可逆性特征,并且形成了伙伴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其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律性。其道德动机也开始脱离短期行为意识而向相对抽象的远期行为意识发展,可以依据设想和想象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当社会关系与行为准则中的相互可逆性发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产生行为和认识的分化。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开始变得相对复杂,并且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道德习惯,这是小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3. 小学高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进入高年级,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开始向公正、公道、平等和主持正义方向发展,当他们在与大人或同伴之间交流或活动时产生意见相左、不信任或疑惑,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并且确信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由此获得公正感。他们时常认为自己可以体验并赢得公正关系,并且这种公正关系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依据个性差异和环境因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由此,公正感成了道德情感领域的核心。随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道德情感体验的日益丰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的道德情感组成中开始出现。这时,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主导性因素主要以自觉的道德动机为主,他们产生动机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常常因自己的评判标准与成人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但就其强度来说并不十分强烈。同时,小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较之以前来说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质变,道德行为能够根据需要加以掩饰或延迟表达,当然,言行不一致现象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德习惯的复杂性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道德概念及原则的认识上,达到了具有初步概括的水平,当然,这种水平相对较低,但超越了原来的表面和肤浅的理解;在道德判断上,实现了由内心道德原则决定的程度,摆脱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达到了内心的自觉;在道德评价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脱离了具体的外部行为的束缚。其次,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形式上,获得了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紧密相连的情绪体验,摆脱了直觉的情绪体验,同时,产生了较为低级的由伦理道德引发的情感体验;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他们喜欢把义务感排在第一位,非常关注荣誉感,以及良心和爱国主义情感,而恰恰把幸福感放在最后的位置,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再次,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由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不稳定和不巩固向稳定巩固的发展过程,其道德习惯也不断地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存在着发展不尽相同和协调的矛盾;表现在学生群体上,存在着道德标准不尽统一和相互冲突的矛盾。但从整体上看,协调性是其主要的年龄特征。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为我们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和自身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他们缺乏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对小学生生活的了解和兴趣的把握也存在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抽象化,加上部分教师备课态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和具体化,上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由于存在着道德认知对品德整体替代的误区,因而,对道德情感缺乏精心培养的意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知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脱节现象普遍。三是教学法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严重缺乏生动性和生活化;现代教学技术等教辅工具使用很少;课堂交往单一、单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很强的年龄特征,因此,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比较复杂。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从横向上看,学生的道德表现差异大,易受情境的影响,甚至相似的情况下,道德表现不一样;从纵向来看,有时几次反复,先稳定,再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明显提升;第二,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相互包融、相互影响的不断发展,也是心理矛盾冲突、反复实践的发展提高的过程,呈现出螺旋状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三,道德发展的长期潜力,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的展示。虽然根据“言行一致、行为标准”进行评价,但往往还涉及到立竿见影和短期效果的阴影,所以我们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性评价还是存在着偏颇;第四,道德结构多层面和多层面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指标,很难用定量进行评价,其有效性更为复杂。

3.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育实

效性

德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思想道德教学,它是难以量化的,思想道德教学与其他影响也难以区分。同时,从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本身出发,纯技术效率和效力是不科学的。从教学中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是统一的。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我们认为它越有效,反之,如果其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或其积极作用不能转化为积极的效果,或负面影响太大,实效则低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一基础之上的,因为它是根据,是起点。

(信阳市第十小学)

上一篇:科技国际化对策论文范文下一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论文范文